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報導文學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left
right
  • 庫存 = 3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 作者:李雪莉簡永達余志偉
  • 出版社: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9-12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 = 報導者深度專題「廢墟裡的少年」,完整而深入的圖文集結= = **臺大社會系教授特聘藍佩嘉專文導讀 **收錄2018臺灣新聞攝影大獎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完整版本 「這些邊緣少年需要的不是可憐和同情。請記得,他們的廢墟與我們的花園實是結構不平等下的一體兩面……他們需要的是『重新與社會和社群連結』。」──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本書導讀者 ### 他們還不滿十八歲,就要背著噴農藥的桶子謀生計,田壟間看似浪漫的雲霧其實是帶著毒性的氣體,用來吃飽的每一分錢,都是抵押自己健康換來的; 他們因家庭失能,被安置在兒少機構,卻在不意間成為其他院生性掠奪的對象;他們為了幫家裡多攢一點錢,遠走異鄉,成為詐騙集團的一分子,不但被強制洗腦,人身自由也完全被剝奪;她們被母親的同居男友強暴,為了脫離原生家庭,早早就離家另組家庭,期待獲得幸福,然而,家庭的根基依舊脆弱,童年時的創傷,似乎在下一代的身上輪迴複製…… ### 許許多多的「他們」,各種各樣不該由年輕孩子面對的境遇;他們是家庭失能下的犧牲品,是生活在殘破人生之中的廢墟少年。他們有高比例會成為中輟生,學校的主流教育思維縱使看見他們的困境,也幾乎無能回應;社工與社福單位長期的人力與資源缺乏,讓孩子們在多數時候還是獨自抵禦現實的輾壓。 透過影像與文字,《報導者》記者群在全國深入採訪了上百名在高風險家庭中長大的少年,希望帶著讀者從少年的視角,近距離看見他們在困頓之中如何努力生活。除了拋出疑問,這一系列報導試圖探究問題的結構根源:臺灣的高風險家庭形成的原因;在並非沒有相關法令的保護下,為何這群孩子仍會被目前的社福體系、教育體系層層漏接;他們為何會成為勞動市場中被剝削的一群?甚至被不法組織吸納?同時也透過香港、南韓與本土的不同案例,試圖為這些孩子,找尋出更有力量的未來之路。 本書特色 #點線面報導的最佳範例:在新聞媒體貶值的時代,記者還可以做什麼? 「廢墟少年」是這幾年來難得一見、針對臺灣家庭失能以及高風險家庭所導致的青少年流離狀態的深度報導,透過真切的生命故事拼貼出臺灣社會最動態的變化。《報導者》以深度專題的規畫,凸顯時代仍需要新聞的探照燈,把散落在角落,分屬不同領域的問題,代替大眾以新聞的角度追蹤出來。一個必須自己長大的孩子,他身上有著家庭破碎與安置、學業中輟、童工的職業風險、犯罪等問題,原本這些問題會分別由內政部社家署、教育部、勞動部與警政署負責,但透過報導,我們可以理解到它們彼此之間如何環環相扣,必須被放在一起思索,社會問題才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具生命力的少年群像 《報導者》所採訪的無數少年案例,呈現他們從底層而生的生命力,以深度訪談呈現他們遭遇的困境,也呈現他們的勇氣與努力,令人動容的往往都是他們必須有超齡的成熟,卻還是有著少年的純真,這些在成長中不得不落入「失敗者」角色的人,同樣有自己的夢想,不是傳統的關懷少年的敘事,更立體地看見他們的人性與欲望。這是少有的,讓這些少年大量現身說法的文本。他們可能在鄉下、在工廠、在安置機構、在監獄或甚至在海外做詐騙。 #如何援救?從國內到國外 本書從多角度分析廢墟少年流離狀態的成因,也觸及機構安置、社福支援系統、法令問題的討論,到底有哪些政策方案有效用,哪些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除了臺灣的政策執行、社會團體努力的例子,《報導者》也拉進韓國與香港的例子,看到不同國家對底層少年問題的援救與預防,這也是本書最具希望之處,面對絕望的生命,不只是要誘發同理心,而是要召喚真正的行動力,從國家到社會都能更有想像力且意識到思維上的限制,重新面對這些令人哀嘆的暗影。 #推進社會理解的更新 有問題的家庭,中輟生,必須自食其力的少年在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但我們也會發現,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脈絡,每一個社會都有不同的成因,屬於臺灣當代近二十年的社會問題背景是什麼,需要更多報導與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以本書來說,我們將會理解到,城鄉與階級問題在當代還必須加進跨國婚姻,以及全球化造成底層男性陷入失業循環,導致更多單親爸爸無力照顧自己的孩子,這些家庭困境的根源都已經與過去不同。此外,在實驗教育已經合法的情況下,教育如何援引更多可能性引導失學的少年,早已超出過去的矯正想法與強制上學的做法,有更多創意面對不同需求的少年,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他會有的美。 各界推薦 李茂生(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林萬億(行政院政務委員) 陳雅慧(《親子天下》總編輯) 葉大華(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劉安婷(「為臺灣而教」(TFT)創辦人)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目錄

【導讀】他們的廢墟、我們的花園:結構不平等所導致的生命歧異 ⊙藍佩嘉 【前言】看見被拋入廢墟的少年 PART 1 家庭的流轉與階級的禁錮 1.1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少年們 【圖文輯】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 1.2後來的土豆呢——如何協助廢墟少年脫離黑工市場 1.3一封燒毀的爸爸遺書——沉默的藍領單爸與下一代 PART 2 體制的背叛與救贖 2.1在孩子墜落前——掙扎中的補救教學與中介教育 2.2遮掩的傷口——安置機構裡被性侵的少年們 2.3社工與他的脆弱家庭們——如何合力送孩子回安全的家 2.4 過度傾斜的機構安置——為什麼幫失家兒找家這麼難? 2.5【個案】原來我也可以想像未來——十三年育幼院經驗,陳旺德成長之路 PART 3 推命運的大石 3.1 江湖裡的少年兄——哪裡可棲身,就在哪裡生根 3.2離院之後,一個人的戰鬥 3.3【個案】為了賺錢,我到多明尼加做詐騙 PART 4衝出創新之路 4.1社工要比黑社會更有吸引力——香港外展服務,主動在街頭接回每個少年 4.2讓中輟生自己決定學什麼——南韓Haja Center為年輕人開創出專屬的自治區 4.3給脫隊生家的溫暖——結合教育與社福系統的臺灣飛夢林 【結語】看見廢墟少年之後

內文試閱

2.2遮掩的傷口──安置機構裡被性侵的少年們 小誠(化名)是個身材魁梧的男孩子,今年高二,身高逼近一百八十公分,笑起來很靦腆,但他身上卻背負著不同於這個笑容的悲哀和屈辱。 在熙來攘往的便利商店,他勉強將自己塞在圓板凳上,弓著背且心不在焉地拗著手指,眼神始終避免與我接觸。此時,商店裡播放著Alan Walker迷幻的電子舞曲,我們之間的氣氛卻跟墳墓一樣死寂。在很久的沉默後,他突然說:「小六那年我在安置機構的時候,有國三的大哥哥逼我幫他口交。」 那是平淡到幾乎不被記憶的一天,小誠吃過早飯後,跟往常一樣到指定的區域打掃,一位國三的哥哥走過來,噌的一聲,脫下褲子,開口就要小誠幫他口交。他嚇了一跳轉身想逃,國三生一個箭步把他抓回來揍了一頓,惡狠狠地瞪著他說:「你再不做就試試看。」 小誠被要脅的地點與手段愈來愈隨機,廁所、浴室,甚至緊鄰生輔老師房間的寢室裡都曾發生過。某天夜裡,小誠在半夢半醒間,清楚感受到有個男人爬上他的身體,他的雙手雙腳都被壓住,內心恐懼卻喊不出聲,只能死命地扭動身體,祈禱床板發出的咯吱聲能吵醒在另一個房間熟睡的老師。 「你怎麼不呼救呢?」我忍不住問。 在很久很久的沉默以後。 「因為害怕被揍,」他的頭垂得更低,用僅存的力氣擠出下一句話:「我真的很害怕再受到傷害了。」 小誠說他念幼稚園時很愛哭,每次只要一哭,爸爸就會拿衣架、藤條抽打,小誠經常被打到縮在牆角。等到上小學時,他學會在爸爸打得接近失控時,趁隙逃出家裡,通常是往家裡的後山跑,躲在不起眼的小廟裡,一邊哭一邊等著父親睡著,再④牓腳地回家。 小四那年,挨過一個被打且筋疲力竭的夜晚,他上學遲到了。當他跑到學校時,操場正在舉行升旗典禮,他停下腳步,站在某個班級前跟著唱完國歌。典禮結束後,那個班級傳出竊案,訓導主任馬上把小誠叫到辦公室,要他交代偷了什麼,「我沒有偷東西。」小誠說完,「啪」的一聲,一個肥厚的巴掌打在他後腦杓,他重心不穩,跌坐在地。 從那天起,小誠開始逃學。他每天比媽媽早一小時出門,拿著午擦㳜h網咖玩一整天遊戲,肚子餓時,就溜進便利商店偷餅乾和飲料。可惜手法拙劣,屢次被逮送進警局,最後,社會局社工認為小誠的家庭弁鄐ㄨ𢡟A將他送進兒少安置機構。 就像描述少年坎坷的經典電影《四百擊》,小誠和裡頭的主角安瑞一樣,從學校逃學一路墜往感化院 。小誠同樣無力中止他往下掉落的人生。 安置機構是國家用來接住他們下墜人生的最後防線。官方用語是「安置機構」,但更常被使用的稱呼是「育幼院」、「兒少家園」或「中途之家」等,當社工發現孩子失依、受虐或遭性侵,且經評估家庭照顧弁鉡&z時,就會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簡稱《兒少權法》)將孩子安置到兒少機構。(未完待續)

影音

作者資料

李雪莉

對兒童攝影有專精研究,喜愛拍攝兒童純真表現。

簡永達

  臺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報導者》記者。二○一七年曾以《無國籍的移工小孩》獲得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人權二獎、《第一廣場,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入圍新聞特寫決選名單;二○一八年以《遮掩的傷口:安置機構裡被性侵的少年們》獲得國際特赦組織人權新聞特寫優異獎。期望自己在報導中能做到如社會學家的思考,以及人類學家的田野能力。

余志偉

  「跟攝影一起死去。」   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六餘年,拿下二○一五及二○一八年度最佳攝影記者,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

基本資料

作者:李雪莉簡永達余志偉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島嶼新書 出版日期:2018-09-12 ISBN:9789869681766 城邦書號:A1690078 規格:平裝 / 部份全彩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