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技巧
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型男老總愛說書,75折起
  • 耳邊說書79折,兩本75折!再享全館滿額折

內容簡介

後疫情時代最石破天驚的新觀念! 事實上所有的成功心法, 從心流、恆毅力、原子習慣、快思慢想到顛峰心態, 全都是為了驗證經驗而存在! 專文推薦導讀 李偉俠|Termsoup共同創辦人、《創新產品鍊金術》作者 各界專業推薦(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Zen大|《超快速讀書法》作者、知識變現力講師 王永福|教學的技術作者 徐慧玲|聆韵企業管理顧問創辦人 劉奕酉|《高產出的本事》作者、商務顧問 鄭緯筌|「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 ►► 本書適合這樣的你 ☆在職場上打滾了數年,想改變自己工作流與邏輯思考的人。 ☆位處管理階層,必須帶領團隊做出無數決策的人。 ☆在創業與風險管理上,需要更嚴謹省視前因後果的人。 ☆需要解構、分析、組織、說故事的職場人,以制高點掌握全盤局勢。 面對選擇,為什麼我們總是舉棋不定? 面對投資,為什麼我們總是預測失準? 面對決策,為什麼我們總是苦苦追趕潮流? 我們到底遺漏了多少「冰山」下的重點? ► 「經驗」真的不是成功之母 我們的經驗,是根據自己所處的時空與脈絡所累積而來,因此決策時會產生利基失準的問題,往往讓結果產生偏差,甚至引發災難。想想看歷來的天災、戰爭、金融風暴、乃至橫掃全球多年的疫情。為什麼過度仰賴經驗,會導引我們走向失敗? ► 導致我們失敗的七大陷阱 ☆自以為是的歸納 ☆過度簡化流程 ☆跟著感覺走 ☆忽視警告 ☆缺乏主動權 ☆套用別人的成功或失敗 ☆不去驗證故事的細節 ► 屏除雜訊、避開陷阱,你應該這麼做! ☆避免正面經驗的美好記憶 ☆關注並討論細節 ☆將選擇權找回來 ☆直搗問題核心、鎖定目標前進 ☆做足功課與蒐集資料 ☆檢視外部成本、建立完整制度 ☆持續互動交流 ► 經驗,還是有好處,只是你需要不斷驗證它! 即便是自己的經驗,也有太多要點需要我們拆解。人們傾向將經驗分成開頭、高潮、結尾,並留住最令人感同身受的敘述。細節其實常常都遺失了,導致自己根據經驗所做的判斷可能失誤,在傳達給別人時,更有可能被錯用或忽略。經驗需要被驗證,錨點需要被討論;我們應該讓經驗成為防呆機制,不只是墨守成規。當學習環境越複雜、充滿越多未知因素,觀察到的因果關係就越不可信。我們必須抱持客觀懷疑的精神,便能真正透過經驗,更快、更好適應環境,做出出奇制勝的決策。 ►►國外知名作家學者推薦 「本書從娛樂性十足與發人深省的角度探討經驗造成的限制,引領我們認識一個信念不可動搖的世界,並提醒我們避免輕易落入事後諸葛的境地。」 ——捷爾德.蓋格瑞澤(Gerd Gigerenzer),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協會人類發展教育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 Berlin)教授與《直覺思維》(Gut Feeling)作者 「任何一個有意從經驗中學習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有誰不是如此?)透過一頁又一頁知識性的文字,索耶爾與霍格思深入闡述,人們有多容易從日常生活與職場的資訊中汲取錯誤的教訓。 ——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康乃爾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與《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How We Know What Isn't So)作者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中,索耶爾與霍格思凸顯了,經驗如何影響直覺與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找到方向。本書還揭示了,我們如何在某些時候過於相信基於經驗的故事,這些錯誤又會導致多麼慘痛的代價,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這種陷阱。」 ——尤里.葛尼奇(Uri Gneezy),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雷迪管理學院(Rady School of Management, UCSD)教授與《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The Why Axis)共同作者 「經驗可以是最棒的導師,但我們似乎是相當糟糕的學生。透過生動文筆與數量堪比歷史書籍的驚人案例,索耶爾與霍格思詳盡解釋,為何人心如此容易從過往經驗中習得錯誤教訓。這是每個人都必須一讀的好書。」 ——尼可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hicago)與《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Mindwise)作者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累積經驗,但又不被經驗所束縛 李偉俠 序言 經驗是良師,但並非一向如此 第一章 不真實的故事:簡化的敘事不等於經驗 第二章 遺失自己的見解:創造力不應該被經驗所限制 第三章 無視風險:經驗為何不能準確預測災難的到來 第四章 不自由的選擇:設計過的體驗讓我們喪失主導權 第五章 檢視外部成本:感覺對了不代表做的就是對的 第六章 真有致勝祕訣?為何別人成敗的經驗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第七章 找回自己的經驗:還有更多豐富的細節等待挖掘 結語 經驗的智慧 致謝 注釋

延伸內容

【推薦序】累積經驗,但又不被經驗所束縛
◎文/李偉俠      如果經驗的累積和新創的成功率有正向關係,那我們應該看到大多數成功的新創公司都是由豐富經驗的老手創立的,而且一家新創公司的成功率可以很容易從創辦人的經驗來預測,但顯然不是。      網飛(Netflix)的創辦人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之前有成功出場經驗;Airbnb創辦人切斯基(Brian Joseph Chesky)則沒有。Paypal 作為一個金融創新的公司,在員工人數破百的時候,出身傳統金融領域的員工也只有個位數,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馬斯克(Elon Musk)也毫無傳統金融業經驗。而迪士尼前主席、夢工廠共同創辦人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與前 eBay 和惠普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一起創業,聽起來就是必勝的黃金陣容,但他們一起成立的 Quibi 影音平台,推出半年就失敗。我們總可以找到各種正反案例去支持或反對經驗的重要性。      從我自己的創業經驗和輔導新創企業的經驗來看,我對於「經驗」這件事情也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態度:請一個產業經驗豐富的人加入團隊,好處是知道各種成敗案例和故事,也了解產業的遊戲規則,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但壞處可能是一些「好的」冤枉路,由於不了解前後全貌,而被我們當成失敗公式並拋棄,反而錯過一個潛在的成功機會。或者那些熟悉產業的人,由於太習慣很多做法,因此會有很強的慣性接受或排斥某些嘗試。尤其許多臺灣人喜歡先觀察那些跑在前頭的案例,一旦成功就跟上、失敗就讓別人繳學費就好,這種便宜行事的做法反而讓自己距離巨大的成功越來越遠。      彼得.提爾在Facebook很早期的時候用五十萬萬美金投資,後來獲利十七億美金。當時在Facebook接洽很多投資人的時候,投資圈已經瀰漫一股對社交平台避之唯恐不及的氣氛,圈內已經知道這些平台的活躍使用者都呈現衰退的趨勢。但提爾沒有困在這些聽起來已成為常識的表面資訊,他到處打聽活躍使用者驟降的原因。後來他了解到,真實的原因和大家以為的相反,實際上是湧入社交平台的用戶增加太快,造成伺服器頻繁當機,所以是使用者體驗不佳造成的流失,而非使用者開始遠離社交平台。根據這個資訊,他下定決心投資Facebook。      我們都知道自己的經驗有限,但因為人的大腦本來就傾向把有限資訊串成完整的故事和因果關係,我們很難不從自己的經驗判斷未來的事情,而且還覺得自己很正確。《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這本書不僅點出人們的盲點,更重要的是也提供了解方:如何透過更仔細的分析了解事情全貌和因果關係,並幫助我們做出品質更好的決策。      作者舉出許多具體的分析方法,我列舉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四點:      1. 不要太依賴美好經驗的回憶,盡可能用客觀角度回顧過去。      2. 多關注自己以為不重要的細節,有些細節可能是影響最終結果的關鍵。      3. 儘量多問What、Who、Where、When、Why、How,才能更接近事情的全貌。      4. 持續和他人交流並刺激思考,避免讓自己的經驗有太多片面誤導。      我很推薦這本書給新創投資人和創業者閱讀,我相信收穫會很多。這兩類人是非常需要持續累積新經驗的,又不能被經驗所束縛,如此才能降低失敗率。      書中提及一個創投:貝西默風險投資機構(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它勇敢公開自己錯過的投資清單,包括Apple、eBay、Facebook、FedEx、Google、Intel、Paypal 和 Tesla。Airbnb 也公開五名潛在投資人的拒絕信。這些投資人都認為 Airbnb 的點子無利可圖,有兩名投資人連回信都沒有。      很多資深投資人已經看了無數的案子,但仍然很難判斷出一個新創的點子和團隊的勝率如何。如果能充分運用書中所提的各種分析資訊方法,相信一定能提高決策品質和成功率。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和敏捷開發(agile)是資深創業者所熟悉的方法論。作者認為這些方法是透過原型製作、實驗與迭代法建立可靠的經驗,而不是嚴格控制計畫來做出最終的產品,這些方法可以降低經驗的局限。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方法尚未成為常態。絕大多數的組織沒有讓成員有空間探索出真正有價值的點子,反而是用高度控制性的計畫限制未來的發展。      另外,很多創業者也很喜歡吸收各種資訊和知識,盡可能了解各種失敗和成功因素,但這些資訊來源很難呈現完整樣貌。我們大部分看到的都是成功故事,但成功真正的原因我們未必知道,有可能是故事中描述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時機、政策等外部因素所造成的結果,結果被用一個吸引人的小故事去解釋,讓文章廣泛被傳播,大家也信以為真。失敗案例也很少被公開,自然更難被分析,通常只有自己經歷這過程後,才有辦法知道真正的因果關係。      如果創業者能從這本書學到如何保持開放心態,並且培養自己不放過蛛絲馬跡的分析能力,積極和不同的人交流,多聽取和自己不同的意見和經驗,我相信一定會讓自己的判斷能力有所精進,做出更好的決策。      作者簡介:      譯者翻譯平台 Termsoup 共同創辦人,美國傅爾布萊特學人(Fulbright scholar),《新創募資教戰》作者,創新產品開發與市場策略、募資簡報與營運模式講師。      授課和輔導單位包括經濟部、科技部、工研院、資策會、行政院青創基地、新北市亞馬遜 AWS 聯合創新中心、KPMG安侯建業會計事務所、外貿協會、台北市電腦公會、Career 就業情報、104 人力銀行、新北創立坊、桃園青創指揮部、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原大學、成功大學、世新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業週刊、天地人學堂等。      線上課程資訊及部落格:https://novapoints.com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如果我們一路累積的經驗根本就是錯的?
◎文/力宏勳(馬可孛羅編輯)   人們常說,成功為失敗之母。我們在職場上、投資領域,乃至情場上,也都會告訴你,經驗的累機會幫助你明辨是非真相。但《經驗陷阱》的作者想告訴你,你一路累積的經驗,不僅可能偏誤,還經常是錯的。怎麼會這樣?   不管是我們或他人的經驗,其實都是簡化的敘事。換句話說,任何成功或失敗的過程,有太多細節都是看不到的。例如Google,當初其實Yahoo是有意收購的。Yahoo在網路尋業務上,熬過了網路泡沫,成為手屈一指的大企業,但他累積的經驗,卻不能看見Google未來的收益。這可以說Google成功了嗎?也未必如此。Google本身當初也想便宜賣掉他的搜尋演算法,跟現在的產業規模相比,Google最早一批工程師,也未能預見這個充滿希望的業務。這告訴我們,所有成功或失敗,有太多細節、太多變因需要考量,如果我們只聽自己跟周遭的意見,很可能產生錯誤的判斷與決策。   因此,經驗還是有好處,只是你需要不斷驗證它!即便是自己的經驗,也有太多要點需要我們拆解。人們傾向將經驗分成開頭、高潮、結尾,並留住最令人感同身受的敘述。細節其實常常都遺失了,導致自己根據經驗所做的判斷可能失誤,在傳達給別人時,更有可能被錯用或忽略。其實,我們應該讓經驗成為防呆機制,不只是墨守成規。當學習環境越複雜、充滿越多未知因素,從觀察到的因果關係就越不可信。我們必須抱持客觀懷疑的精神,便能真正透過經驗,更快、更好適應環境,做出出奇制勝的決策。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影音

作者資料

埃姆雷.索耶爾 Emre Soyer

行為科學家與企業家。創立與受雇於數家新創公司後,他在霍格思的指導下取得博士學位。從那之後,他便持續與各式各樣的公司及部門合作,開發可促進個人與團隊決策的工具與方法。他也在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其中包括位於法國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與埃塞克高等商學院(ESSEC Business School)、英國倫敦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德國慕尼克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TUM)、義大利博科尼大學管理學院(SDA Bocconi School of Management)、瑞士義大利語區大學(USI)與土耳其安茲耶因大學(Ozyegin University)。

羅賓.霍格思 Robin M. Hogarth

二十幾歲時對決策行為深感著迷。五十年後,這股熱忱依然不減,並促使他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學位的鼓舞下,開啟了在法國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芝加哥大學與巴塞隆納龐培法布拉大學(Pompeu Fabra University)的教學生涯。他目前在後者擔任榮譽教授。他在頂尖的學術期刊與數本著作〔包含二○○一年的《教授直覺》(Educating Intuition)〕中發表了各種關於判斷與決策的研究。在這兩個領域中,他也指導並啟發了數個世代以來的多名學者。

基本資料

作者:埃姆雷.索耶爾(Emre Soyer)羅賓.霍格思(Robin M. Hogarth) 譯者:張馨方 出版社:馬可孛羅 書系:馬可孛羅不歸類 出版日期:2022-05-05 ISBN:9789860767919 城邦書號:MI1040 規格:膠裝 / 單色 / 35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