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登一座人文的山》作者董威言(城市山人)睽違三年最新全彩力作。
城市人的登山經歷精選輯,但他看的不只是山,還有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
從山如何走進生命的個人經歷、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
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再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
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內容廣泛、深刻而獨到。
本書是著眼台灣整體登山環境,
以及作為一位台灣公民該如何看待自家山林的肺腑之作。
愛山、親山,也讀山、寫山,時常發表精闢文章針砭時政、評論登山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睽違三年再推出以公民身分行腳山林的全彩圖文力作,獻給所有熱愛山林的戶外人。
台灣有不少登山相關的書籍,但主要集中在來自西方的登山技能工具書、登山與步道文學等,台灣本土亦有人書寫來自8,000公尺巨峰的攀登故事、步道與路線介紹、抒情與紀實夾雜的登山報導╱紀錄、山林工作者的職業經歷、山林主題的散文集與小說、區域性的環境史專書等。但是著眼台灣整體登山環境,以及作為一位台灣公民該如何看待自家山林的書籍卻極為稀罕。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登山與人生經歷出發,有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有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還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廣泛而彼此連結,最後再引導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望為台灣的山林書寫注入一股藉著立足過去與當下,進而思考未來的能量。
「登山對我而言,尤其是在山上連續步行數日的行程,能夠漸漸軟化一層受文明生活燒製硬化的外殼,助我找到一個陌生但快樂的自己。登山意味著揮別舒適,揮別舒適即是發掘潛力的契機;和本為陌生人的隊友們患難與共、互相幫助,乃至自發為隊伍貢獻力量,從其中獲得快樂,亦是一種當今都會生活中難得的體驗。也許這就是我喜歡登山的理由吧,幸福感。」
──本書作者 董威言
繼口碑好評的《登一座人文的山》後,愛山、親山,也讀山、寫山,時常發表精闢文章針砭時政、評論登山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睽違三年再推出以公民身分行腳山林的最新圖文力作,獻給所有熱愛山林的戶外人。
這是一本城市人的登山經歷精選輯,但他眼睛看的不只是山,還有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從永遠奪去父親的一場山難、第一座百岳的感動、目睹各種山林現象的反思,到經典的高山縱走、自立自強的決心、透過古道重新認識台灣及親子登山,讓讀者一探山如何從遙遠陌生的地方,逐漸成為一個人成長的試煉之地,甚至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登山與人生經歷出發,有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有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還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廣泛而彼此連結,最後再引導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內容雖然橫跨許多不同的山區與路線,探討的議題又是包羅萬象,所有文字的源頭卻不脫一雙好奇的眼睛,一股無法忍耐不去思考的執著,和一份深埋心頭、發自感性且歸於理性的土地之愛,更在人人愛往山跑的時代,提供一個新鮮而真摯的公民視角,也希望為台灣的山林書寫注入一股藉著立足過去與當下,進而思考未來的能量。
目錄
Contents
自序:探索一條屬於公民的山徑
1 喚不回的一座山
2 登上台灣第一高峰
2-1 台灣人一定要做的三件事
2-2 最難爬的一座山
2-3 初山的魔法
3 這一位不好說話的嚮導
3-1 閃閃發光的奇萊黃金草原
3-2 嘉明湖霧中徬徨的人影
3-3 南湖大山:我們的山林又美、又臭、又擠
3-4 人生初縱走:高山、湖泊、水鹿和原住民小高
4 從商業團畢業的登山學生
4-1 我離山難最近的一次
4-2 新手領隊的聖稜線畢業旅行
5 山徑,古道,原住民
5-1 隘勇線的暖身操
5-2 被榮民扔下山的日本墓碑
5-3 山路、水路、探勘路
5-3-1 大混山-李崠山(Tapung)警備道
5-3-2 角板山三星道路與失落的駐在所
5-3-3 芃芃山與婆羅山軍事道路的苦行
5-4 我對古道意義的一番思考
6 城市、山與人
6-1 重新思考自己的登山之路
6-2 走!背著孩子上山去
6-3 打死不退出登山界!戶外公民的實踐
6-4 城市與山交織的回憶
內文試閱
自序:探索一條屬於公民的山徑
我是一位登山者,或者說,登山者是我所珍視的一個身分,這是一本關於為何珍視他,以及為何登山改變我一生的書。這一路上我看得最仔細、用心最深不是山林美景,而是疊上一層「人味」的登山環境,有時是山屋中吵鬧的隊伍,有時是樂於助人的山友大哥,有時是高山廁所刺鼻的氣味,有時是跟朋友邊踢邊講幹話的林道。山的一切都令我著迷不已,包括其中的人物,與人所做的全部事情,儘管有時候可能令我想掩鼻逃跑或皺眉轉頭,我還是會在城市的家中找挑個時間,好好的消化我所經歷的一切。
可能有人以為既然出了一本跟山有關的書,作者大概已經完百或登山經驗豐富吧?此外,好多人閱讀我的文字後,都以為我是50歲以上的山友,直到見面才發現我還挺年輕的,令我啼笑皆非。自己想想,畢竟我可是大學一年級菜雞時期就被誤認為研究生的人,朋友也總說我有一顆老靈魂,算是情有可原。不過現在怎麼說也是奔4的人了,年輕兩字用在我身上恐怕還是比較的結果,反映登山人口跟社會一樣高齡化的趨勢吧。
純以登山經歷而言,我不是特別突出的人,也當不了特別突出的人。就跟大多數人一樣,區區一介只有休假才能上山的城市子民,到底有什麼好寫的哩?在這圈子裡認識的人多了,或聽過的故事多了,就知道人不只在山面前很渺小,在許多人的經歷之前也很渺小。多日的高山縱走,有人一日就能跑完;肩負大背包爬坡叫苦連天,協作員卻早就在營地等你;看到特別的植物或昆蟲說不上名字,卻有人能如數家珍;撿起空啤酒瓶以為是垃圾,卻有人能講述當地的戰爭史,指出這是日本人留下的文物;看到腳印無法判斷屬於什麼動物,原住民獵人早就連性別、年齡、幾斤幾兩重都估出來了;撿了幾座百岳開始自我膨脹,卻發現一旁帶隊的嚮導登頂過8,000公尺以上的山;渡過幾段拉繩滿滿的斷崖自覺神勇不凡,卻不知道許多令人望之生畏的高山岩壁和岩溝,早曾有過攀岩者的足跡。太震撼了。原來這就是青蛙從井底跳出來的感覺嗎?
國中畢業時,班導贈我「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兩句話,當時我誤會老師認為我太驕傲,得從登山學習謙卑的態度,後來查原意,發現只是希望我不要好高騖遠。等到我知道這些人的存在,就知道在山的世界也分為各個領域,處處皆有無法企及的天花板,志在完成百岳的我,不過就是躲在珊瑚礁中的小蝦米。說這是一種自卑感,恐怕也不假,一來我是先工作後才開始登山,二來我自知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會使我無法花太多時間在喜好之上。這樣的領悟,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從登山之中,該如何才能獲得有意義的積累,走得既長久又有趣呢?我逐漸摸索找出的答案,就藏在這本書的後頭了。
找到答案之前的過程很重要,但我保證過程不會像書名一樣嚴肅。總之,希望你們也能從我的眼底山林,看到一個不太一樣的台灣。
3-3 南湖大山:我們的山林又美、又臭、又擠
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身上都背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包袱,有時遠比沉重的大背包還累人。好好的連假,為何不去探望長輩?為何不跟著家人出遊?為何不跟女朋友約會?為何不去讀書進修只顧著玩?為何不趁機會好好打掃屋子?為何一定要做一些有危險性的事?說實在的,太難回答了!我總覺得我們的文化中有一種阻力,凡是具冒險性質的休閒都不受待見,但人若不去做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人生在世又有什麼意思呢?
從嘉明湖歸來後不久,我開始在月曆上尋找下一個適合爬山的連假檔期,但報隊總少了臨門一腳。此時,奇萊主北一行中認識的隊友阿芳發揮了關鍵作用,因為她在群組中透露她已經報了同一商業隊的「南湖群峰」行程。我心想:哇,是傳說中的帝王之山耶!當下立即鐵了心回絕一切連假通告,火速完成報名與匯款手續,然後祈禱天公作美。值得一提的是,業者為這趟行程舉辦了行前說明會,由辣椒王親自講解。我心想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要在山上過4天,於是親自出席參加,這也是展現負責任的態度吧!
集合日當天晚上,大家都到齊了(穿著一看就知道是剛下班就來),唯獨阿芳姍姍來遲。等到她氣喘吁吁的從捷運站出口跑來,首先打翻飲料潑到我褲子上,再來表示她需要買一組睡墊,又匆匆忙忙進了一旁的登山用品店購物。那時我們以為這就是他唯一缺的裝備了……
我們整隊含老臉孔的嚮導辣椒王共9人,奇特的是還有一位日本阿伯「林桑」,分兩車從台北出發,於晚上10點左右抵達宜蘭最深處的南山村。沿途不間斷的雨勢和不容樂觀的氣象預報,令全員擔憂接下來幾天的天氣,但對於好不容易擠出時間來登山的我們來說,還是會抱著僥倖心態,決不輕言撤退。我們的民宿位於南山村新開的便利商店附近,嚮導快速分配好房間後,大家紛紛準備就寢。此時,我們都注意到阿芳不斷東翻西找,原來登山鞋失蹤了!當接駁車也被翻過一遍後,嚮導告訴他剩下的選擇就是放棄行程,不然就是早上買雨鞋。
一早約6點多醒來,嚮導把所有公裝公糧分堆放好讓我們認領後(果然又是熟悉的商業自揹團),就帶著不幸的阿芳前往附近雜貨店選購雨鞋,也多虧了辣椒王見多識廣,知道南山村一帶因為務農的緣故,雜貨店一定有賣雨鞋。稍後阿芳挑到一雙顏色跟她登山褲一模一樣的桃紅色雨鞋,顯然此人與山的緣分還未盡。此時,細心的嚮導說:「第一次穿雨鞋就上南湖,恐怕會走得很辛苦,妳仍然要去的話我幫妳盡量調整一下。」於是就地幫她裁切拖鞋,放進鞋底充當鞋墊,花了好一段時間,雖拖延到我們出發的時間,但也不得不稱讚嚮導很懂他在做什麼。
我們約在8點半時在勝光登山口集結,此時天氣還算理想,然後等著我們就是先水泥後土路的菜園路段,也是辣椒王整趟中最討厭的部分(因為水泥路陡又硬)。穿越菜園之後,我們接著沿著支稜繼續上升,直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才下背包稍事休息。勝光山後是一長段走起來很順的廢棄710林道,只有中間經過山溝和獨木橋要用點心。老實說,突然在山林間碰到這麼寬的坦途,很令我感到驚訝,辣椒王解釋:「以前這邊都是林道,入口在剛剛車子經過的思源埡口登山口,過去爬山都是走那條路,但因為路容易崩、雨後溪水容易暴漲,換成了我們走的勝光登山口。除了這邊之外,還有很多登山路線都和林道重疊。」我聽了之後,第一個疑問就是為何林道都廢棄了?過去這條路還有車輛通行的時候,是長什麼樣子呢?
天氣轉差,我們在6.8K處國家公園牌子旁的平地再度休息。大家邊休息邊討論今天的天氣,辣椒王說起他以前在大學登山社的時候,流傳著以為快下雨了就套上雨衣雨褲,卻一直沒下雨的鄉野傳說,屢試不爽,所以很猶豫要不要換。畢竟在山上換穿雨衣雨褲的麻煩程度,比平地騎機車碰上大雨還高一些,他打趣的說:「最好派出一位代表來穿,也許雨就停了!」
這只是我人生第二次在天氣不好時登山,所以看見步道中央大片積水爛泥地時有些不知所措,只能跟隨嚮導小心翼翼的沿邊緣行進,或是踩著前人布置的樹枝和石塊通過,同時利用登山杖保持平衡。至於那一位忘記帶鞋的女隊友,就在我們注目禮中驕傲的直線輾過爛泥灘,提醒了我們為何總是有人說雨鞋很好用。雨勢其後越來越大,逼得大家都穿上雨衣雨褲,幸好稜線上路段起伏不大,不然就會因為流汗演變成「外面下雨,裡面也下雨」的窘境。
經過多加屯山和一大堆我不願回憶的爛泥路後,我們終於抵達了今日宿點:雲稜山莊。一如先前提過的,因為隊伍沒抽到山屋的床位,我們必須自揹三頂四人帳。就在快到山屋之前,辣椒王請我們在路邊稍等,他先一人去看看情況。回來後,他說山屋附近的空地都搭滿了,我們必須自己找營位,但為何明明申請到營位,卻沒有營位可以搭呢?詢問先到的一組山友後,對方好心的同意挪動自己的位置,讓我們在路旁搭上第一組帳篷。這第一組帳篷是示範帳,由嚮導來教大家怎麼組裝,對於我這個登山新手來說煞是新奇。至於這頂搭好的帳,就直接讓給三位女團友使用,男性們則要另尋紮營處,據說禮遇女生也是大學山社的潛規則,不知道是真是假。
經過一番搜尋,辣椒王在樹林深處找到一小塊空地,於是我們就在細雨中開始組裝剩餘的兩頂帳篷。新手上路,不免有些狼狽,好在隊友李大哥有野營經驗,也熱心助人,讓過程稍微順利一些(沒有嚮導,我還真不知道能否順利組裝完)。坦白說,走了一整天後身心俱疲,還要在陰雨中組裝帳篷實在是不舒適,不過這就是登山的一部分吧!雖說是四人帳,但實際上人高馬大的我在中間躺平「左右為男」,也就塞得滿滿了。
今天我們路程中罕逢他隊,給我沒什麼人的錯覺。雖說是雨天且步道爛泥多,在台灣著名的霧林帶中行走山徑卻是絕佳體驗,尤其是松風嶺一帶,仰頭是看不見樹梢的二葉松,低頭是滿地鬆軟的松針,令我不敢置信昨天還身處繁忙的都會,無怪乎這兒是登山隊伍必駐足停留的景點。只是雲稜山屋周遭的景象卻令我為之一驚:五顏六色的帳篷將山屋旁的空地擠得水洩不通,不少皆屬於同一款式,登山者與協作員頻繁進出廚房,不時有人大聲談笑,與之前路上的寧靜與空曠截然不同,提醒了我這終究是連假時期,我們只是因為晚出發才沒碰到人而已。理論上,像我們這種商業隊伍都有專人負責炊事,所以搭帳離山屋越近越好,方便用餐與取水,但營位不是先搶先贏,連抽到了也不見得有空地。問起這個情況,辣椒王搖搖頭說:「一是管理單位沒有為營位編號,二是協作自己有出租帳篷,帳篷就藏在山屋,誰都不可能比他們早到!更別說連假時人超多,沒申請就偷跑的人多的是。」雖然嘴上抱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進廚房時還是要客客氣氣跟同行搏感情,請對方讓一點炊事空間出來,畢竟這個圈子很小,誰都不想讓自己以後難過。
更可怕的還在後頭,當我借問廁所何處有,嚮導遙指一條叉路上的木頭閘門,說進去如廁的話要記得關上閘門提醒已經有人了。當我正好奇的觀察這一條如廁用道,一陣清涼飽含濕意的微風吹來,下一秒卻夾帶惡臭屎味,頓時我的腦中反射性浮現成功山屋的簡易廁所,腹中一陣反胃。等我做完心理準備工夫御駕親征,穿過堅決守護家園的蒼蠅陣,頭燈所及的空洞下是一道不銹鋼溜滑梯,助糞尿滑去下方的山坡,周遭則散落丟棄的衛生紙與濕紙巾。由於早就切換成嘴巴呼吸,我就不形容那邊有多臭,至少是挺通風的吧。回到我們在林間的小小營地,雖然往返廁所與山屋不便,至少清幽沒臭味,不算太壞。
一天之間,我接連經歷了台灣山林的美與醜,從觸動內心的靜謐霧林,到喧鬧的山屋營地與咬牙掩鼻的如廁環境,這種猶如斷崖一般的落差,令身為新手的我與隊友們印象深刻。畢竟我們不像嚮導一樣慣看秋月春風,山林的處處對我們而言都透著新鮮,但也正因如此,難受之處更加在記憶中揮之不去。入睡前,除了對明日行程的期待,我不禁想著:「這就是令台灣引以為傲的山嗎?」又想:「怎麼事前查網路上的照片和資料都完全沒提到這點?」
隔日我們從雲稜山屋出發,一路在美妙的迷霧森林中迂迴攀升,翻越樹幹、踩入爛泥、跨越石堆,同時祈禱天氣不要轉差。總算到了開闊地時,只見南湖大山密雲罩頂,勢頭不妙。果然通過審馬陣山附近,陰沉的天空就降下不小的雨滴,逼得我們倉皇換上雨衣雨褲,餘下到南湖圈谷的路程都在風雨中度過,隊伍士氣低落自不必多提。但我覺得天候本是登山的一部分,有道是「在平靜的海上人人皆可領航」,不經一點考驗又怎麼會有成長?遙想上個世紀的登山前輩來此可揹到30公斤,還沒有我們的專業登山裝備和準確氣象預報,現在實在輕鬆太多了!於是乎我開始自顧自地大聲唱起歌來,以行動KTV反擊張狂的風雨,任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的拍,一路保持高亢的鬥志通過五岩峰,眾隊友大概覺得這男的爬山爬到起肖了。
隨著我們腳步移動到最後的碎石坡,圈谷逐漸在眼前現身,但由於濃霧阻擋視線,我只能略為看出一處寬廣谷地的輪廓。到了底部的南湖山屋時,也許是唱歌額外消耗不少體力,我已經精疲力竭,和隊友躲在屋簷下避雨發呆,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待辣椒王接到隊伍最後一名成員,他在大雨中快步走近,保持客氣的語調中壓抑著不耐,大聲喊道:「現在沒時間在這裡休息了!先搭好帳篷再休息,不然在這裡待久了會失溫!」我們宛如被大學長訓斥的新生,趕緊驅動疲勞的肌肉前往嚮導選好的營位,先是略為整理地面確保平坦,再來就是依照辣椒王指示分兵分兩路,一夥人奮力張開外帳擋雨,一夥人在下面搭內帳。也許是太過疲累,等隊友都鑽進帳篷了,我還獨自站在帳篷外淋雨發呆,直到嚮導在山屋放下背包後回來拍了拍我肩膀,才回過神來,趕緊拉開外帳躲進去換上乾衣服。聽著碩大的雨滴不斷擊打帳篷,隊員各自休養生息,一位室友飽嘗風雨與疲乏滋味後,表示:「我剛才一直在想我一定要活著走出去。」不過在此同時,嚮導正在冒雨四處奔走給我們提供熱水、沖泡包和準備晚餐,一邊隔著帳篷提醒我們「在帳棚裡就戴上毛帽和穿上保暖衣,多喝熱水」,真是一份不容易的工作哪。
吃晚餐的時候雨勢已經停歇,只是日本人林桑無法接受山上的伙食,寧願回帳吃自己的行動糧,嚮導說大概是習慣了日本山小屋的飲食吧。這麼一說,倒也勾起了我對外國山屋的好奇心。此時展望四周,圈谷的開口方向能看見穿過雲層縫隙的陽光,見者無不精神一振,甚至不時還傳來歡呼聲,我也終於能窺見圈谷的部分面貌。想像南湖圈谷是一個西邊有破口的碗公,碗公的上緣仍籠罩在灰暗雲霧中,但夕陽卻打在了下緣的草坡與山壁上,將觸及的萬物染上了一層柔美的金黃色,是任何app都無法複製的天然濾鏡。經過半日的風吹雨打、身心砥礪,我感到心靈也被洗刷了一番,猶如雨後澄淨的小水窪,不帶雜質的反映天空與雲彩。人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不禁信步而行,遠離營地與人群,無思無想,在恍惚中隨著吸吐提煉遺忘已久的幸福與滿足。
人在城市居住與生活,常視「空」為一種罪惡,發呆不好,不事生產不好,空的行程表不好,於是我們自願或非自願的填補空缺,就連空檔都要花在手機螢幕上。事實上,已有科學研究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無聊能夠刺激我們的創造力。腦神經科學中,有一個稱作「預設模式網路」(DMN,Default Mode Network)的特殊神經迴路,偏偏就是在發呆的時候最活躍,讓我們進入神遊狀態,將不同經驗與主意彼此碰撞連結,產生新的火花。這就為何許多厲害人物,從亞里斯多德、梭羅、達爾文、尼采到賈伯斯,都提及戶外散步對創造力的重要性。登山自不用多提,除了行走時心智本就處於放鬆狀態,只要能提前抵達山屋或營地(視野開闊者尤佳),日落前數個小時正是最適合拿來獨處放空的時間。當然,腦海中不必一定要蹦出什麼偉大的想法,光是拋諸世俗於腦後的體驗本身,對日常忙碌的人們來說即是莫大的收穫,無怪乎美國環保先驅繆爾曾言:「在每趟與自然的同行中,人得到的遠比他追尋的還多。」
可惜的是,就算是遠離文明世界、風光明媚的冰河遺跡,南湖圈谷依然是台灣長久以來的登山勝地,勝地就代表著人多,就算眼睛中見著的人不多,累積下來的影響卻肯定多。為了避免在寒冷的夜中鑽出睡袋上廁所,我們都會盡量在睡前如廁。嗯,時候到了,我深吸一口氣,步向圈谷一側孤零零聳立的小小建物,不知怎地腦中劇場竟出現電影《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之中,亞拉岡回身對伙伴說「為了佛羅多」後,舉劍向半獸人大軍衝鋒的悲壯身影。隨著距離接近再接近,四溢的臭味彷彿化為有形的浪潮,一波波拍打我嗅覺感官的堤防,蒼蠅則四散飛舞不休,多次以令人不舒服的近距離低空掠過,幾乎能從遠近飄忽變換的嗡嗡聲中驗證都卜勒效應了。開啟廁所的門,頭燈不免直接打到停泊數艘蒼蠅航空母艦的褐色海洋,其間混雜著大量髒腸粉外觀的衛生紙與濕紙巾。雖有心理準備,如此慘烈的場面對於像我一樣嬌生慣養的都市孩子來說還是太超過了,只能緊急切換到口部呼吸,當自己是毫無感情的不死者,跨上、脫褲、深蹲一氣呵成,然後專注於骨盆底肌的精細收縮上,彷彿我生來就是只是為了這個目的活著。蒼蠅戰鬥機張狂的四處飛舞,警告我太過深入牠們的ADIZ(防空識別區),部分神風特攻隊竟然還試圖飛進我嘴巴萬歲衝鋒,逼得我不得不咬牙透過齒縫呼吸……
如廁竟是一種登山的修行,美麗與醜惡、天堂與地獄、光明與黑暗,果然只是一線之隔。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願意忍耐,許多臨陣脫逃的傢伙,都會四散尋找自己小天地野放了事,然後亂丟衛生紙與濕紙巾。那麼我究竟是在堅持什麼呢?最後敬告大家:登山褲口袋若是有拉鍊設計,請善加利用,不然有任何物事不幸掉落,恐怕只能望洋興嘆,深深太平洋底深深傷心。這還只是夜間的狀況,白天氣溫上升時,感官刺激的豐富度就像從清粥小菜升等為滿漢全席,對手就像從史萊姆升級成高階惡魔族,或是單航母打擊群升格成多航母打擊群之類的,容我不另行描述了。
挖掘腦海中的回憶,我頂多只從長輩那兒聽說早年去對岸旅遊時,在鄉間不得不硬著頭皮步上兩條木板懸空如廁的往事,原來如今還能在深山體驗到。最令我困惑的一點,是事前在各種行程紀錄上或照片上都找不到對廁所的描述,就彷彿它不存在一般,直到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小小的山林祕密。難不成大家都不在意?大家都心平氣和的接受了這一點?但看著那些在廁所附近躊躇不前,最終搖搖頭轉身去找小天地的人們,我知道大家的感受都一樣糟糕吧。
隔日天稍明時,我們跟隨嚮導的腳步,從圈谷底登上南湖大山,但濃厚雲霧昭告了登頂的景色,最終只能努力露出笑容和山頂的木碑合照留念,唯有沿途盛開的玉山杜鵑和巨岩路段能振奮精神。原本辣椒王計畫帶我們去東峰,但白牆使我們興趣缺缺,登頂後就直接回到營地,再利用多出的時間慢條斯理的將所有東西都塞回背包內,順便欣賞天氣好的圈谷風光。如果是比較勇健的隊伍,通常會一天內直接從圈谷回到登山口,但保守的商業行程中就還要再留宿雲稜山屋一晚。我萬萬想不到的是,又會在此處碰上「人的問題」。
回到雲稜山莊時,先抵達的辣椒王已經把帳篷先鋪在山屋附近的地面,等我們來了之後再行組裝。三個營帳中,有一個離另一團的營帳距離頗近,而他們的帳篷後方還有一塊腹地,因此我們嚮導跟對方交涉能否請他們往內移動,答案是否定的,於是我們嘗試在有限的空間中組裝帳篷。由於空間相當狹窄,阿芳不小心踢到了他們放在營帳外的餐具,道歉也不足以讓對方消氣,氣氛馬上就變得微妙起來。感受到我們在這不受歡迎,大家索性齊力抬起兩頂組好的帳篷,完整移動到第一天的紮營位置,雖離山屋較遠,但不必留在那受氣,也沒有來自溜滑梯廁所的異味。平心而論,不願意給人方便是個人自由,只是事後我經過該帳篷時,卻還聽到對方在其中大聲數落我們。當下只覺得,何必呢?
登山的過程令人心曠神怡,但人多起來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廁所的感官饗宴),難怪辣椒王在營地感嘆地說:「喜歡爬山的人,最後都會遠離人多的地方。如果是平日來,就比較不會碰到這種事了。」這讓我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我也有自組的能力,是不是就可以遠離這一切紛紛擾擾呢?
回顧這一次行程,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新朋友。工作之後生活圈趨於穩定,透過興趣交友是少數的管道之一,而身為邊緣人的我心知肚明:假如未來真要自組登山隊伍,我必須從商業行程中認識朋友啊!不然目前的生活圈中根本沒有同齡人登山,怎麼想都是死路一條。這一趟有幾位隊友年齡層相近,聊天起來感覺不錯,於是我在下山後就積極向大家要聯絡方式,希望之後還有緣當隊友。一來我沿途拍了不少照片,他們一定想要,二來我如此真心誠意,應該不會有人拒絕才是。只要人多到一定程度,發揮你揪我、我揪你的功效,就不愁沒人一起爬山囉!
當然,除了歸功於小團體的親近感,和分擔公裝公糧所培養的戰友情誼,神祕的一點就是為何在這個隊伍碰得到同齡人,之前的超大玉山團就寥寥無幾?老實說,這一團費用跟其他業者比還略高,所以肯定不是經濟考量。我路上問他們報這個隊伍的動機,原來跟我的情況類似:因為意識到登高山是具危險性的活動,所以想要找值得信賴的業者,就算多付點錢都願意。經過一番比較之後,這一家的文宣設計質感與資料詳細程度最受認可,於是就選擇了他,聽得我是連連點頭,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
至於那一位腳蹬粉紅雨鞋上山的阿芳呢?很不幸的,因為腳不適應的關係,最終落得複數的腳指甲脫落,必須忍痛苦撐下山的結局。但這一路上都沒聽過她抱怨半句,超凡的意志力令全隊肅然起敬!
【山人視角】
高山廁所:嫌惡設施的故事
2020年9月的時候,五奪金鐘獎的《MIT台灣誌》麥覺明導演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登山研討會,於開場演講中語帶詼諧地問:「大家知道我和研究團隊於圈谷一帶尋找國寶山椒魚時,翻開石塊最常看到什麼東西嗎?」聽眾紛紛面露疑惑,然後在答案揭曉後爆出一陣笑聲——「大便」,人類的大便。
但調查生態的人應該笑不出來。山椒魚、櫻花鉤吻鮭、奇萊喜普鞋蘭、南湖柳葉菜等皆是珍貴的冰河孑遺動植物,南湖圈谷正是南湖山椒魚的主要棲息地,但研究者卻在溪溝兩旁發現人類的糞便、用過的衛生紙和垃圾,怵目驚心。觀念不好的登山者除了用水源洗滌鍋具,少數人如廁時甚至還直接排進水中,就連搬顆石頭蓋住都懶得動手。雖說土壤與水源的污染程度尚需監測,與山椒魚存續的關聯性也待更多研究,但一個高山環境受到如此虐待,別說是山椒魚了,任何人都無法接受這種缺乏公德心的行為。
既然南湖圈谷有一座廁所,那麼為何還有人隨地大小便?兩個字:人性。比起使用地獄一般的茅坑,不少人都寧願選擇野放。再來,由於多岩的冰河地形很難挖出合格的貓洞,大家都會用石塊遮擋,但絕不會重複使用同一處,所以地雷區只會越來越擴大而已。不幸的是,這只是眾多高山廁所的其中一例,還有更多處正在上演同樣的情況,更別說是沒有廁所的營地了。
茅坑的運作方式不言而喻,填滿後管理單位發包再挖一個新坑而已,在自然分解極慢的高山上絕不是永續的作法。國際相關研究中,山域的人類排遺置之不理會有七大問題:產生惡臭、破壞美感、孳生害蟲、污染飲用水、溪流細菌量超標、溪流優養化、傷害高山植物,而我們的處理方式卻還停留在開發中國家的標準,令人不禁搖頭嘆息。
一位受過教育的登山者會知道如何挖掘貓洞,但台灣高山地表普遍多岩、根系發達、泥土淺薄,要挖坑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登山路線上設有所謂的「生態廁所」,然而由於初始設計和維護不良的緣故,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甚至許多看起來和茅坑別無二致,四周蒼蠅飛舞、惡臭難當,成為一趟美好山旅之中的敗筆,也是台灣最美名片上的污點。無怪乎相關爭議一爆出來,國家公園連忙正名為簡易廁所,不敢再冠上生態的虛名。
國外不少地方素有推行「排遺帶下山」,雪霸國家公園也曾嘗試效仿,但只是證明了貿然挑戰使用者習慣不會有好下場。別忘了,國外可不會叫我們DIY,而是要使用特製的便溺袋(wag bag),可見教育與配套措施才是關鍵所在。再看歐美與日本的案例,更有用直升機吊掛排遺桶出去的方式,但日本與歐洲的背景因素是有服務型山屋系統及民營直升機公司,美國則是管理單位很認真看待這個問題。同時,新科技的出現也帶來了曙光,例如尼泊爾近年正研議使用無人機清運聖母峰基地營的垃圾,是個值得借鏡的作法。
作者資料
董威言 1988年生,網名城市山人,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居於城市的我愛登山,也愛寫山,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而是山與人的關係。作者、登山者、戶外奶爸,目前正處於育兒焦頭爛額,卻打死不退出登山界,於是積極透過親子登山和公民參與延續登山生涯的時期。歷年發表文章可見於網路專欄、報章雜誌和全國登山研討會,著有《登一座人文的山:貫穿古今中外、文明與荒野,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 •部落格:https://mountainurbanite.com/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UMountain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