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波赫士鍾愛「廢墟」的意象,不下於「圖書館」。
一篇「環形廢墟」和「通天塔圖書館」就足以買通所有的波赫士迷。但是古往今來,不獨波赫士對「廢墟」著迷。情有獨鍾者,從歌德、福樓拜、濟慈、雪萊、拜倫到狄更斯、亨利‧詹姆斯、畢卡索等都在其列。
連日本的大書店都有廢墟這個類別,足足兩三落書櫃之多。歐洲十八世紀,甚至曾經興起過「造廢墟運動」,為了美學的理由,興建「廢墟」,這是多麼充滿矛盾與美感的行動!
然而,廢墟,何迷人之有?何又謂廢墟呢?
文明的遺跡理所當然有廢墟,然而,斷壁殘垣(建築),死亡(人體),大自然裡的破敗景象(地理),人為的破壞(戰爭),糾結的工廠建築(產業的廢墟),都市的廢墟,慘劇現場(交通意外,火災),以及斷簡殘篇(遺稿),莫不是「廢墟」。
班雅明論廢墟,將廢墟美學推上了現代美學的高峰。在他的眼裡,一切的不完整,支離破碎,正是對整體的破壞,這種廢墟的美感,是一種在時間終點上,帶給人的驚異與震驚。
「人在廢墟」就此領讀者神遊藝術與文學中的廢墟。
作者資料
克里斯多佛‧武德爾德(Christopher Woodward)
英國的藝術史學家。目前擔任英國巴斯(Bath)霍爾本手工藝博物館(Holburne Museum of Art)的總監。作者對廢墟的興趣始於任職約翰.宋恩爵士(Sir John Soane)博物館館長之時。深受宋恩爵士與十八世紀廢墟美學的影響。曾以廢墟為主題,多次策展。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