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秋的青春事件簿:邦諾書店年度十大好書,橫掃歐美書市千禧世代成長小說!
- 作者:卡洛琳・歐丹娜修(Caroline O'Donoghue)
- 出版社:悅知文化
- 出版日期:2025-11-03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小王子【時報五十‧金句透卡組限量版】(精裝版)
-
鯨(布克獎決選作品,譽為韓版《百年孤寂》)
-
地獄修業旅行
-
勤儉魔法師的中古英格蘭生存指南(邪惡奇幻天才大神超凡驚豔震撼全球祕密計畫,限量典藏豪華全彩精裝版,隨書附贈燙金藏書票「跨次元魔法師」)
-
鋼鐵烈焰【戰龍系列2】(限量雙書衣版)(18禁)
-
大家都喜歡恐怖故事(首刷限定附贈恐怖故事借書卡)
-
記憶書店浮光堂【暢銷250萬冊「文學少女系列」作者,讓人再次心動的療癒之作】
-
都市傳說1:一個人的捉迷藏(十周年機密檔案限量典藏版+番外篇)
-
夏季訪客:榮登亞馬遜推理/驚悚類暢銷榜No.1!醫學驚悚天后泰絲.格里森最新懸疑大作
-
密室偏愛時代的殺人 封閉的村莊與八個詭計
內容簡介
在最壞的時代,我們仍能擁有最好的人生。
★橫掃歐美書市的千禧世代成長小說
★誠品、博客來 當月選書
★邦諾書店年度十大好書
★《今日美國》暢銷書
★TikTok年度好書獎入圍
★已售出海外版權18國
★英國幽默小說獎「波林傑.人人文庫.沃德豪斯獎」入圍
★影集版將由環球影業、PAGEBOY及《正常人》團隊攜手製作
★《VOGUE》、《Electric Lit》、《She Reads》最受期待書籍
「如果你曾經避免回家,或對父母無話可說;如果你曾把人生和個性建立在朋友身上;如果你曾愛錯人,或在錯的時間愛上對的人……
簡而言之,如果你曾經年輕過,你一定會像我一樣喜愛這本小說。」
——《明日,明日,又明日》作者 嘉布莉.麗文
二十幾歲的我們,如何在世上尋找一席之地?
那年,世界遭逢金融危機、失業率飆升、自殺潮湧現,所有人紛紛哀嘆窮途末路。身處黯淡時代的瑞秋,正要展開她跌跌撞撞的二十歲。於書店打工時,她認識了幽默風趣的詹姆斯,兩人一起租房當室友,在灰頭土臉的日子裡談論夢想、成為彼此的慰藉。詹姆斯慫恿瑞秋為暗戀的系上教授巧立名目在書店舉辦新書發表會,卻沒人想到,那一晚,將徹底改變他們的人生……
以笑中帶淚的筆調,描繪一個青春熾熱的故事。站在成年的路口,我們陪著瑞秋經歷年輕的迷茫與掙扎,也體驗著最肆無忌憚的愛與狂歡。正是這些人生的考驗,讓我們從中長出智慧與勇氣,找到自己是誰、又該往何處去,最終成為理想的大人。
「小說的敘事方式是三十幾歲的瑞秋在回顧——她現在很好,婚姻幸福、懷著孩子,事業順利,朋友眾多——你會感覺這個女人的生活是充實而美好的。她只是在講述自己二十出頭時那一連串糟糕的經歷。而正因為她是回望過去、而非仍身處其中,她對年輕時的自己懷有一種溫柔的喜愛——我覺得那是我們都應該努力擁有的心態。那種『天哪,我真傻,但至少那時我的腿還滿好看』的態度。」
——卡洛琳・歐丹娜修(本書作者)
內文試閱
1
我向來只會和詹姆斯・戴夫林談起拜恩博士,我一直認定倘若拜恩博士再次出現在我的人生中,絕對會是透過詹姆斯。
我錯了。他再次出現是透過《玩具秀》。
《深夜玩具秀》是一年一度的愛爾蘭電視節目,由兒童評論該年度最棒的玩具,並且建議其他小朋友聖誕禮物心願清單該列出哪些玩具。對於愛爾蘭兒童而言,這絕對是一大盛事;對於身在外地的愛爾蘭成人,更是不容錯過。很難跟外人解釋,這也是這個節目一部分的魅力所在。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永遠不會懂,這是劃分「自己人」與「外人」的分水嶺。或許是因為現在有太多人擅自挪用愛爾蘭文化,因此,我們將專屬愛爾蘭人的笑話變得越來越難懂,就像放在貨架最高處的商品,必須請店員幫忙拿取。
世界各地都有人組團收看,愛爾蘭成年人會守在電視前看實況轉播,為試玩「口袋波莉」的五歲兒童喝采。我是《希伯尼安郵報》的編輯,這份報紙的主要讀者群是移居英國的愛爾蘭人。我的職責是報導愛爾蘭移民在英國的動態,因此報導《玩具秀》也是我的職責。
「妳確定?」安潔拉說。「現在距離聖誕節只剩三週了,我不想在這麼冷的天氣派妳跑去遙遠的蘇活區。」
「沒問題。」我說,將長圍巾一路纏到下巴,過程中短暫無法呼吸。
「我不希望成為那種討人厭的同事,動不動就說這種話,」她說,「但妳目前的狀況……」
「我好得很,真的啦。」我摸摸隆起的孕肚,最近,我終於進入相對平靜的孕期。懷孕初期我嚴重害喜,內心惶惶不安,感覺有如遠洋捕鯨船漫長航程的最初階段。畢竟我曾經流產。不過,現在到了第七個月,我已經進入航海精神病的憂鬱階段。我難以想像自己還能回到陸地。在我看來,我會懷孕到永遠。
我去到蘇活區的那家酒吧,今晚這裡是思鄉遊子的天堂,只限今晚。墮胎修憲公投期間舉行過很多這種移民聚會,大家聚在一起要求改變,當時我經常參加。我非常關心這個議題,不但投注了很多心力,也從中賺了很多錢。英國的報章雜誌刊登了很多愛爾蘭爭取墮胎權的特別報導,他們邀稿的對象也包括我。我訪問倡議團體,訪問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的工作人員,訪問那些因為產程與分娩併發症而失去女兒或妻子的家屬;我也訪問了一位醫師,他堅持寧願犧牲母親也要保住胎兒。那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身為居住在英國的愛爾蘭記者終於有意義了。我參加抗議活動,也參加會後的派對。我的聯絡人清單大爆滿,因為我酒醉之後胡亂做出一堆承諾,答應會報導他們要求的內容,但其實我根本無權決定。
即使已經過了四年、換了新的iPhone,我依然留著那些人的聯絡資料。克萊拉修憲、秀邦修憲、艾胥琳修憲、多納查修憲。這些人彼此不相識,卻因為相同的使命而短暫成為一家人,現在任務達成,他們之間便幾乎再也沒有任何交集。
擁有墮胎權與同志婚姻讓我們歡天喜地,但是在這樣的夜晚,我們依然寂寞。
酒吧裡已經客滿了,因為我處於航海精神病的憂鬱階段,以致於忘記我有權要求讓座。一位與我年齡相仿的男士主動讓座給我,他和一群朋友很開心地坐在一起。
「我不想害你和朋友分開。」這群人因為今晚的活動而亢奮不已,我直覺認為他們應該大多是同志。雖然出於對同志社交之神的敬重,我至少必須假客氣一下,拒絕成為打擾他們的直女。不過,當然啦,其實我等不及想加入。
他搖頭,溫柔地扶我在他的位子坐下。「沒關係,女士,沒關係。」他說,濃濃的口音一聽就知道是都柏林人。「要是讓孕婦在聖誕節站著,我們還是人嗎?」
「耶穌寶寶會怎麼看我們?」另一個人說。因為座位靠得太近,我不得不成為這群好友當中的榮譽成員。我非常感激,他們讓我感覺自己重要又特別,有如在葡萄牙牧童面前顯靈的聖母瑪利亞。
第一段廣告時間開始,我感覺有人拍我的腿。「不好意思。」那個人說。他是這群朋友當中的一個,坐在桌子對面,我還沒有機會和他交談。「請問一下──」
我沒聽見他接下來說的話。活動主持人將電視轉靜音,並且調高音響音量,播放愛爾蘭女團B*Witched的歌曲〈C’est La Vie〉。但音量實在太大,瞬間所有人都嚇得跳起來。主持人急忙調低音量,舉起雙手向大家道歉。
我回頭看那個人。
「……妳知道他的近況嗎?」他說完我沒聽見的那句話。
或許是因為我和一群同志坐在一起,也可能是太常被問起好友的事,或說不定因為懷孕腦霧。總之,我真的以為他在問詹姆斯・戴夫林的事。他處於各種名人圈交集中奇妙的位置:在愛爾蘭很知名、在同志圈很知名、在社交媒體很知名,但算不上「真正的」名人。他的知名度夠高,如果今晚出現在這裡,一定會有人要求合照,但不會要求簽名;他的知名度夠高,因此,當他為電影撰寫劇本,即使另外還有四個編劇,家鄉依然會有一份報紙將這件事列為頭條:科克編劇撰寫好萊塢電影劇本。
「他在紐約。」我炫耀。「他很成功,你知道,而且不只是拍IG影片而已。他也為一齣脫口秀寫劇本。」
他茫然回望,於是我說出那個節目的名字。他依然一臉茫然。
他蹙眉。「妳有修他的大三專題研討課吧?」他說。「拜恩博士?維多利亞時代文學?」
「拜恩博士。」我重複,一時間我的腦袋短路,就像突然斷電那樣,公寓大樓裡的千百盞燈同時熄滅。
「妳是我在科克大學的同學,我應該沒弄錯吧?」他緩緩說。「我也有修他的研討課。佛雷德・拜恩的課。」
「對。」我回答,儘管聽到那個名字令我震驚,但我已經開始留意表情是否洩漏了心情。我抹去表情,但已經太遲了。我必須對這個陌生人解釋,但是該從何說起?沒有和我們一起住在相登街的人,怎麼可能理解那一年發生的事?
「那個,我不是故意……」他似乎察覺自己無意間說錯話,但不知道該如何挽救。「我只是在想,妳知道,那時候妳是他最喜歡的學生,至少感覺起來是這樣,所以我以為說不定妳知道。」
「知道什麼?」我問。我該怎麼說,才能以隱晦的方式讓這個陌生人明白,儘管當時整個科克市都認定我和拜恩博士上床,但其實並沒有?
「他陷入昏迷。」他匆匆拋出,這樣才能儘速逃離這句話。「他罹患了很扯的腦部疾病,目前還在昏迷狀態。」
身懷六甲讓我覺得自己的身體有如地球分層──地殼、地函、地核──一想到拜恩博士,每一層同時震動。高大、奇特的拜恩博士,熱愛法國葡萄酒與高級小蛋糕。他帶葡式蛋塔給我們,剛從英國市集買來,依然熱熱的。深黃色的美味,焦黑的糖在表面形成斑點。
音響流瀉的音樂提醒我們廣告時間結束,《玩具秀》回來了,一個來自威克洛的男孩騎著腳踏車繞圈。
我需要打電話給詹姆斯。
2
我和詹姆斯會變成這麼要好的朋友真的很妙,因為我們剛認識時,有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他一直以為我是別人。
我清楚記得第一次見到他的畫面,就好像電影裡的場景,演的是別人的故事。十一月的一個星期四,我站在歐康諾書店的櫃臺裡。那是二○○九年,我在大學的最後一年,距離聖誕節還有二十九天。店長班恩已經在擔心銷售業績將不如預期,經常將「產業」兩個字掛在嘴上。他談論圖書產業的語氣,彷彿那是一條用鐵鍊鎖在地窖裡的龍,隨時可能將我們慢慢分屍吃掉。那一年聖誕節,同時有兩位女演員競相出版回憶錄──唐・法蘭琪與茱莉・華特斯──他說起這些聖誕暢銷書的語氣,有如拋射進餓龍口中讓牠填飽肚子的焦屍。
「至少還能讓產業撐一陣子。」班恩說,誠摯的語氣相當感人。我相信茱莉・華特斯與唐・法蘭琪寫作時應該都沒想到,竟然會有人對她們的回憶錄懷抱如此大的信心。我從倉庫搬出另一堆書,書籍堆成的塔,從我的腰部堆到下巴。
詹姆斯・戴夫林從上週四就開始來當聖誕節臨時店員,這段時間我為了寫期末報告而沒有值班。詹姆斯第一天上班時和莎賓娜搭檔。後來他說,那天一下子出現太多新面孔與新名字,最後他全都混淆了。我罵他鬼扯,他舉起雙手,然後說在他眼裡,每個直女都一模一樣。
他第一天上班時,應該和莎賓娜相處得非常愉快──這很難想像,因為整體而言莎賓娜不知愉快為何物──因為當詹姆斯掀起通往櫃臺內部的木板時,整個人神祕兮兮的,一肚子陰謀論。
「店裡有人得疥瘡,」他說,「而且還把藥膏放在洗手間。」
現在這樣把我們第一次的對話寫下來,感覺很奇怪,因為完全傳達不出詹姆斯的特質。竟然對剛見面的人說這種話,我覺得實在太妙了。「店裡有人得疥瘡。」他的語氣有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名偵探白羅,正在調查鄉間豪宅發生的命案。就好像他看穿了文明社會的偏見,準備揭發真相。第二句話的感覺截然不同:「而且還把藥膏放在洗手間。」他來自科克郡,準確地說是費爾莫伊鎮,在我看來那裡絕對是鄉下地方。但他小時候住在英國──後來我才知道他幾乎每個地方都待過──因此他的口音有種異樣特質,很難確切定位。我出生在道格拉斯村,位在市區南方,距離兩英里,那時候我依然住在那裡。
「什麼?」我說。他說的話實在太震撼,擊碎了我的含蓄玻璃假面,那是我人設的一部分。當時,我的人設基本上是「在書店工作的女生」。「疥瘡是什麼?」
「類似寄生蟲。」
「像蠕蟲?」
「蠕蟲是在體內,疥瘡是在體外。妳長過蠕蟲嗎?」
「沒有。」
「就連小時候也沒有?」
我想了一下。「我得過皮癬菌。一樣嗎?」
「妳怎麼會得那個?」
他好像真的很想知道。我不由自主挖掘出很久沒想起來的記憶,感覺彷彿發現了未知海床。「我們家養貓,路上撿的流浪貓。大概是被牠傳染的?」
「真的很有意思,九〇年代所有寵物都是路上撿的。」他說,對著收銀機嘆息,輸入六位數字。「那時候想養狗去路上撿就好。」
我剛進入書店工作的時候,對書店中的對話有著相當高的期待。我以為大家鐵定會聊書,但我們其實很少討論閱讀。員工的閱讀品味差異大太,但我們並沒有因此展開激烈的文學辯論,反而是躲在員工休息室讀自己的書。班恩喜歡喬伊斯。莎賓娜喜歡泰瑞・普萊契和道格拉斯・亞當斯,以及所有搞不清楚究竟是不是在開玩笑的作家。其他店員喜歡的類型都不一樣,有人沉迷大眾心理學、《蘋果橘子經濟學》系列、地方歷史、《西蒙的貓》系列作品,但我同樣始終找不到交集之處。
通常我喜歡讀……呃,小説。比較有年代的小説。那些書在二十世紀中期曾經風靡一時,因此受到文化界認可,但當代讀者已經沒什麼印象了。我希望藉此顯得自己與眾不同。我喜歡看死去的女性尖酸刻薄評論社交界,也喜歡看長篇大論探討配給制度與法國性覺醒。來書店工作之前,我自認讀過很多書。
我非常不想問詹姆斯閱讀的事,因為這類問題害我失去很多交到朋友的機會。我想問他屬於真實世界的事,那些我二十一歲的腦袋認為屬於真實世界的事。我希望能像他一樣,說出疥瘡那種厲害的話題。
可惜我沒有時間,因為就在那一刻,十多個顧客湧進店裡,我們並肩為他們結帳。這樣的事我早就做過幾百次了:站在同事旁邊幾個小時,操作收銀機,偶爾和顧客小聊幾句。我過往總覺得像獨自活在自己的星球上。現在說出來感覺很傻,好像即使已經過了那麼久,我依然對那次晚間值班的經歷投注太多、太重大的感情,但那次真的不一樣。感覺很溫馨,就像和好友一起自駕旅行時偶爾的沉默。
下班之後,詹姆斯問我接下來要做什麼。
「我和男朋友有約。」我說完之後立刻開始擔心,會不會因為和強納森見面,而失去成為詹姆斯好麻吉的機會,說不定這是我唯一的機會。
詹姆斯已經在點菸了。「妳要往哪邊走?」
「酒醒巷酒吧。」
「啊!」他說。不知道是因為被菸燙到,還是突然頓悟。「我要去崔佛斯街。我和妳一起走。」
我們一起往那個方向走,儘管我很想撬開詹姆斯的頭腦住進去,但我沒時間發問。詹姆斯也無意發問,他想直接猜。
「好,我來看看喔。妳爸在銀行上班。」
我微笑。「錯。」
「那就是爺爺在銀行上班。妳身上有種銀行的感覺。」
「沒錯,我爺爺在銀行上班,但我爸是牙醫。」
「看吧,猜中了。我就知道。」
「你才不知道咧!」
他朝我上下揮手,動作彷彿在施展魔法。「哦?妳知道,那種文雅中產階級的氣息我絕不會看錯。老錢、老科克人。好,妳媽有兩種可能,我還沒決定要選哪一個:苗條美女酒鬼或發福中年婦女。很緊的小嘴,像金絲雀的小穴一樣。我猜對了嗎?」
我大笑,不懂他怎麼能猜出來。「算是吧。第二種。」我說完就覺得自己很壞。我媽也在牙醫診所工作,因為我爸主要的業務是美齒,現在經濟不景氣,沒有人笑得出來,當然不會想花大錢美齒,他們兩個都因此而深感苦惱。
「至於男友嘛……男友、男友、男友。我又陷入兩難了。」
他說話時手動個不停,香菸的火星掉了,他停下腳步重新點菸。
「從國中就在一起,妳那一屆最有名的一對,大家都猜你們一定會結婚,但妳自己不太確定。你們計畫一起去泰國。」他呼一口煙。「但也可能是年長的對象,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之類的,年齡差距稍嫌太大,有點無趣,妳的朋友都討厭他,但沒有告訴妳。」
我不知道他怎麼會以為可以隨便侮辱所有我認識的人,無論是真實或想像。但他似乎認定我會饒過他,所以我饒過他了。
「都不是。」我為強納森辯解。「他兩種都不是。他無法歸類。」
「但比較接近哪一種?」
我思考一下。「這個嘛,應該是第一種。」我之所以這麼說,只是因為這種比較沒那麼糟。
我在戀愛,至少我是這麼相信。問題是,我很難讓別人認真看待我的感情。二十歲的我只需要兩件事:戀愛,以及得到別人認真看待。
強納森和我都是科克土生土長的孩子,我們都住在市區外圍的郊區,也都因為就讀當地大學而感到哀怨。這裡有六間不錯的酒館、三家不錯的夜店,對我們而言已經算很好了。我們擺出一副早已厭倦科克市區的模樣,卻依然只去那些十七歲時就去過的地方、只做那些十七歲時就做過的事,從不曾努力開發新樂趣。
以情侶而言,我們認真到無趣的程度,而且對未來的展望莫名保守。不久之前,我為了改一個密碼而登入舊郵件帳號,沒想到剛好發現和強納森交往那段時期所寫的社會學報告,那時候我透過電子郵件交作業。那份報告的題目是「現代愛爾蘭之父權」。我點進去看,很想知道年輕的自己對於愛爾蘭女性屈從地位有什麼看法。
開頭第一句就是:父權是否依然為現代愛爾蘭之要素並非重點。問題在於:為何父權作為組織原則,會受到如此不公的嘲弄?
這篇報告令我震驚。我的語氣非常認真。那時的我十九歲,不過兩年前,這個女生為了買事後藥而花光生日禮金,這個國家刻意讓取得這種藥物的過程尷尬又難受,而她竟然選擇捍衛父權。我整篇讀完之後刪除。然後我在倫敦晃蕩了兩天,內心惶恐。只有我這個世代的人才會感受到這種惶恐,生怕我在青少年時期的思想錯誤,會招來看不見的無數網民撻伐。我向來自命為天生的女性主義者,從出生那一刻就知道男女處境不公。其實並非如此,這些概念都是在我二十五、六歲時才建立的,那時我已經住在倫敦了。
但這是強納森所認識的我,也是我和強納森聯手打造出來的我。我們會坐在酒館裡,想出各種意見,大多只是翻轉既定成見。對當時的我們而言,光是討厭電影《銀幕大角頭》就已經很激進了。
詹姆斯陪我走到酒醒巷門外。我問他要不要進去見見我的男友。他拒絕。
「我不想害妳。」他說。「要是他以為我想搶他女友就不好了。」
我大笑,因為詹姆斯一看就是同志,他會跟人搶我這件事實在太荒謬。但我笑得太久、太大聲,詹姆斯看我的眼神令我臉紅。他很受傷,他沒有出櫃,而且自以為櫃子很牢靠。我連忙停住。
「他不是愛吃醋的那種人啦。」我急忙說,詹姆斯的表情這才恢復了一點開朗。
我向新朋友道別,走進昏暗的酒吧和強納森會合,心中責罵自己太魯莽。
然而,最後詹姆斯確實從強納森手中搶走我。短短一個月之後,我整個人的每個分子都被詹姆斯占據,我模仿他的人格改造自己的人格,只要還有空間可改的地方都不放過。官方說法是強納森甩了我;事實上,是我為了另一個男人離開他。
詹姆斯最愛對別人說這個故事:我和瑞秋只吵過一次架,而且那時候我們根本還不太認識對方。
通常我都會接:我們都已經吵過架了,詹姆斯依然以為我是另外一個叫莎賓娜的女生。
然後他說:所以第一次和我吵架的對象其實是莎賓娜。
當然啦,我們不只吵過一次架。另外還有兩次,但我們絕口不提。
延伸內容
【好評如潮】
「時而幽默,時而感人,輕快而帶有苦澀。《瑞秋的青春事件簿》是一場充滿激情與真心的早期成年冒險。」
——克莉絲汀娜.貝克.克蘭/暢銷書《孤兒列車》作者
「《瑞秋的青春事件簿》是我最喜歡的那種小說:迷人而複雜,角色有缺陷卻極度令人喜愛,讓人一頁接一頁忍不住為他們加油。必讀之作!」
——Elin Hilderbrand/暢銷書《The Five-Star Weekend》作者
「《瑞秋的青春事件簿》讓我懷念二十初歲的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希望能回去擁抱那時的自己,告訴她: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Lauren Fox/暢銷書《Send For Me》作者
「一本偷偷帶有哲理的成長小說,用迷人而輕快的方式傳達見解……歐丹娜修是一位獨特而令人期待的作家,她讓角色以幽默與自覺戳破自我中心的執念……我一口氣讀完這本書,被角色深深吸引,為其滿懷熱情的友誼觀所陶醉。這是一本充滿愛的書,也非常容易讓人愛上它。」
——Chloe Schama/《Vogue》
「溫柔反映了二十多歲的友情,留下永久印記……作者以既心碎又幽默的場景講述這個故事,她用自己獨特的光芒照亮這些愛爾蘭人的生活。」
——Ron Charles/《華盛頓郵報》
「以溫暖的方式,描繪了一位愛爾蘭年輕女性二十歲出頭的混亂時光,讓我忍不住笑出聲來。這是那種不知不覺就會讓你微笑的書,也是我未來想一再重讀的書,當我需要感覺一切都會沒事時。」
——Miles Parks/NPR
「聰明、幽默,完全令人著迷……當瑞秋與詹姆斯在書店打工時相遇,誰也不知道,他們那狂放、無憂的青春將會改變一生。但在作者高超的筆觸下,讀者得以欣賞他們在邁向成人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無論路上有多少阻礙。」
——美國生活雜誌《Town & Country》
「《瑞秋的青春事件簿》……是一個成長故事,但最終也是一個愛情故事——在既荒誕又令人心碎的轉折中徐徐展開。」
——《時代雜誌》
「本書作者在熟悉的成長主題中,注入了扣人心弦的道德糾葛,讓故事更具深度。」
——《時人》雜誌
「《瑞秋的青春事件簿》是一趟能將人帶往青春友誼世界的極致旅程,充滿喜悅與共鳴。這本書真誠、機智、構思精巧——我真希望能住進這個故事裡。」
——Sloane Crosley/暢銷書《I Was Told There’d Be Cake》作者
「歐丹娜修為讀者帶來一部讀來輕快、情感卻逐步堆疊的小說,憑藉鮮明的人物塑造、瑞秋親切的敘事語氣,以及對2010年代的銳利捕捉——從經濟衰退到愛爾蘭墮胎合法化,以及其間無數大大小小的社會變遷。」
——《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瑞秋以第一人稱敘述,以及她那充滿奇異魅力的觀察,使人不禁想與她長久相伴。這是一個時而幽默、時而帶著淡淡苦澀的溫柔故事,描寫柏拉圖式的情感與初戀,同時也敏銳地探討了在廢除墮胎禁令前、那個較為保守的愛爾蘭社會中,同性戀與墮胎等議題。」
——《書頁》雜誌,星級評論
作者資料
【作者/繪者簡介】 卡洛琳・歐丹娜修 Caroline O'Donoghue 出生於愛爾蘭,目前定居倫敦。《All Our Hidden Gifts》是她的青少年奇幻小說處女作,已在全球二十多個地區出版。她曾為《泰晤士報》和《衛報》撰稿,並主持播客《Sentimental Garbage》,全球下載量超過一千萬次,更榮獲倫敦書展年度播客獎。《瑞秋的青春事件簿》是她在美國出版的首部成人小說,也是她至今最成熟、也最受好評的作品。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