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經濟學入門課程最佳輔助教科書!
◆讀小說學經濟─繼《致命的均衡》哈佛經濟學家再次出擊!
◆《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熱烈好評!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陳鳳馨 特別推薦!
偵探小說也能用經濟學理論推理、成功破案?《致命的均衡》做到了!書中主角亨利‧史匹曼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運用其豐富的經濟學知識,以及對細節吹毛求疵、一絲不苟的態度,漂亮偵破離奇的兇殺案。
究竟這位經濟學教授史匹曼,這次在《邊際謀殺》裡又要展現何種經濟學推理能力、突破重重疑雲,在眾人尚未清楚來龍去脈之際,就已經知道兇手是誰?!
在加勒比海林木蓊鬰的聖約翰島上,月桂灣蔗園飯店是個理想的度假勝地——看來是如此。但是對於哈佛經濟學家亨利.史匹曼來說,這個假期還帶給他一個出乎意料的遊戲:謀殺案。
島上警方的調查工作幾乎觸礁,而這位矮小、禿頭、又喜歡用人類行為來訓練自己好奇心的史匹曼,則進行他自己的調查,只是他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法則——經濟學法則。他從「理性」這個主題變化出許多經濟概念並加以應用,其中包括:
◎理性的人在選擇「工作」或「休閒」時的思考方式;
◎如何為一本書訂定最適售價;
◎為什麼有些人會和別人保持某種關係;
◎產品的銷售量和供給量在什麼情況下會相等;
◎不同個人的效用無法比較。
故事核心在一個謎:某人的行為無法令人一眼看出,但我們不知道那是誰。當史匹曼看見有人的行為似乎不太理性,不是以表面最低的成本達到目標,他就能推論出對方葫蘆裡賣的藥。
《邊際謀殺》裡有兩個謎。一是誰殺了張三和李四,另一是故事的理性經濟世界,和真實世界間有多少相似處。第二個謎使第一個謎更具吸引力,而非使之遜色。
【名家推薦】
◎「當史匹曼看見某人的行為似乎不太理性,不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來達成其明顯的目標,他就覺得這人值得探究。此人必然有一些目標或一些成本被隱藏起來了。」
—知名經濟專欄作家 赫伯特‧斯坦
◎「我覺得書中的經濟觀念用得非常巧妙,而運用經濟分析來破解謀殺案,可說非常具有原創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傅利曼
序跋
【前言】 ◎文/赫伯特‧斯坦 (知名經濟專欄作家)
偉大的偵探,都有各自的辦案背景。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是在愛德華時代英格蘭的晦暗巷道與巨廈豪宅;瑪波小姐(Miss Maple)1在英國鄉村;馬戈探長(Inspector Maigret)則在巴黎大道。他們不僅熟知地理,也清楚當地的機構與人民;他們了解周遭事物的運作,並體察當地人民的行為表現。 1.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主角之一。 本書的男主角是神探亨利‧史匹曼,他的背景又變了,這次不受囿於時空。他的辦案背景在理性者的腦袋裡,只要讓他們在達成特定目標的兩種方式之間做選擇,他們一定會選擇成本較低者。史匹曼透過理解這種人的行為,並假設書中人物皆理性,因而揭開謎底。 我們的神探是個經濟學家,服膺理性、目標極大化的行為模式,他的思想與行為,在在以理性掛帥。此外,作者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evons)也是個經濟學家,當亨利‧史匹曼一時忽略,沒有說清楚他思想背後的經濟分析時,作者就會代勞。 史匹曼與作者在解謎過程中,從「理性」這個主題變化出許許多多的經濟概念,並加以應用。探討的內容包括:理性的人在選擇「謀生」或「休閒」時的思考方式;如何為一本書訂定最適售價;為什麼有些人會和別人保持某種關係;產品的供給量和銷售量在什麼情況下會相等,以及不同個人的效用無法比較等等。 不過,以上所說的都是伴隨一個事實而來:發生了謀殺案,而我們不知道兇手是誰。史匹曼嚴謹應用極簡單的經濟定理,外加敏銳的觀察力,於是將兇手緝拿歸案。 故事的核心在一個謎:某人的行為無法令人一眼看穿,但我們不知道是什麼被隱藏起來了。 當史匹曼看見有人的行為似乎不太理性,不是以表面上最低的成本來達到目標,他就知道其中必有蹊蹺,暗藏有不為人知的目標或成本,只要史匹曼充分觀察這些顯然非理性的行為,就能夠推論出對方葫蘆裡賣什麼藥。 在不透露《邊際謀殺》結局的情況下,讓我舉個書上沒有的簡單例子(或許有點荒謬)。假設你在某家旅館的餐廳,看見有人在兩個看似相同的甜甜圈之間做選擇,一個十五元,一個三十元,結果,他選了三十元的甜甜圈,於是你就推想,這兩個甜甜圈在他看來並不相同。但是,假設你又看見他把你住的那家旅館裡所有的早報全買光,儘管理性的人通常只需要一份報紙,但你知道那份報紙的頭版新聞,是關於一尊印第安偶像前額上紅寶石失竊的消息,或許你會推論,這個三十元的甜甜圈裡,可能藏著那顆印第安紅寶石。 許多經濟學的入門課,都用《邊際謀殺》做為課外讀物,它引起初學者對經濟概念的好奇;教師也可以用這本書作引子,帶出比較正式的授課內容。專業經濟學家看著熟悉的原理用在不熟悉的環境,也得到一些樂趣;幾乎不懂經濟學的人,多少也能從中一窺經濟學與經濟學家的堂奧。 然而,《邊際謀殺》不是經濟學教科書,你不是為了學經濟而讀它,一如你讀柯南‧道爾(Conan Doyle)2不是為了學習雪茄煙灰的化學成分,讀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不是為了學毒物學。書中的經濟學只是花絮,不是劇情。 2.福爾摩斯的創造者。 這是篇好看的本格派偵探小說,具備所有發展完備的必要成分。書中有幾個人被謀殺,讀者看過即可;緝拿兇手的興趣,不會因為看見他們死去而稍減。有幾個看似可能的嫌疑犯,有些解答的必要線索,藏在多如牛毛的環境與事件中。只要夠仔細且重視邏輯的讀者,在謎底揭曉前就該知道答案,但這樣的讀者少之又少。當觀察敏銳、分析力強的英勇偵探揭開「人是誰殺的」,讀者會承認自己並沒有被耍,並佩服作者的本領。即使不是經濟學家,也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除了誰殺誰的謎團之外,本書還存在幾個謎。一開始,作者就警告我們,《邊際謀殺》是虛構小說,所有角色與探險故事都是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事實上,唯有當一本 書如此貼近事實,以致讀者在沒有被警告的情況下可能信以為真,這時才有必要做此聲明。既然如此,有人或許會問,本書究竟有哪些地方與事實如此雷同,以致讀者察覺不出它的虛構性。 第一個謎題是作者的身分,內部證據顯示,馬歇爾‧傑逢斯是經濟學家。不過,並沒有叫做「馬歇爾‧傑逢斯」的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與傑逢斯(William Jevons)都是偉大的經濟學家,但兩人分別於一九二四和一八八二年辭世。因此我們大可以說,既然本書最初於一九七八年發行,想必不是他倆的合著。 如今謎底揭曉。本書的兩位作者是布瑞特(William Breit)與艾辛格(Kenneth Elzinga)。艾辛格是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經濟學教授,與布瑞特有過同事情誼;布瑞特如今在聖安東尼奧的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教授經濟學。兩人都是優秀的經濟學家,在經濟方面的著述和教學經驗都很傑出。顯然,兩人都是這一行當中,比較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一員。 布瑞特與艾辛格表示,寫這本偵探小說是「因為好玩」,也就是這觀念,讓許多經濟學家難以接受。如果有人問,世上的經濟學家何其多,為何只有這兩人寫出偵探小說?經濟學可以告訴我們的是,他們是從寫偵探小說中,獲得比其他事更大效用的「唯二」兩個人。話說回來,這只是用比較花俏的方式,來陳述這個明顯事實而已。 比較深層的謎題是,誰是亨利‧史匹曼?許多讀者遽下定論,認為他是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原因在史匹曼是個優秀的經濟學家,矮小、「禿頭」,這些都是作者最愛用的字眼。不過,史匹曼在許多方面卻不像傅利曼:他在哈佛教書,娶了個「圈外」老婆,而且最不可能雷同的是,她叫「佩吉」。美國約有兩萬名經濟學家,其中矮小又「禿頭」的優秀經濟學者,肯定不只一個。所以,如果有個史匹曼的真實模型,他的身分將一直是個謎,至少對我來說是。 最後的問題是:亨利‧史匹曼的世界和性格,究竟有多少是真實、多少是虛構,以及作者想要我們思考這問題的哪些面向。我想,柯南‧道爾與克莉絲蒂都不會堅稱他們的偵探故事是完全真實的,但史匹曼與作者所描述的全然經濟理性世界究竟有多真實,尚待經濟學家們討論。 書中有個地方說,有個不愛跳舞的男人,卻會跟愛跳舞出了名的妻子共舞。有人說,因為此人愛他的妻子;史匹曼則提出比較「理性經濟」的解釋,亦即這兩個人具備相互依存的效用函數(interdependent utility functions),男人因為她快樂而快樂。有人或許會覺得,不一定是這樣吧,除了「愛妻說」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解釋?為了好玩而寫這本書的作者,是以賣弄經濟學來獲得一點樂趣嗎? 有個經濟學家,可能是克拉克(J. M. Clark)吧,曾經用嘲諷的語氣,指稱他所謂「對冷靜理性的非理性熱愛」。理性超越某個程度也許就不值得費事,甚至產生反效果,讓生活變得「不好玩」。 真實世界存在著非理性,為史匹曼帶來問題。他揭開謎底的方式,是相信如果有人的行為顯然缺乏理性,其背後一定隱藏某些理性思考,於是他設法去發掘出來。假如非理性的行為果真非理性,就好比無論佛洛伊德說什麼,雪茄說到底就是雪茄,那麼史匹曼的偵探方法就行不通。 因此,《邊際謀殺》裡有兩個謎。一是誰殺了張三和李四,另一是故事裡的理性經濟世界,和真實世界間有多少相似處。第二個謎使第一個謎更具吸引力,而非使之遜色。 【後記】 ◎文/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avons)
到底為什麼,兩位主流的經濟學家,會嘗試以偵探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理念?以下是《邊際謀殺》的個人寫作紀錄,包括經濟神探的來歷、如何寫下第一次歷險、尋找出版商的經過,以及書本問世後的花絮。為了客觀與方便,我們以第三人稱敘述。 對布瑞特與艾辛格而言,最初撰寫史匹曼的第一次歷險,感覺彷如昨日。他們到聖約翰島渡假,(以淡季的價格)住在一家優雅的飯店裡,布瑞特帶來一堆推理小說做為暑期閱讀之用,他也夠厚顏地想,他帶到克尼爾灣蔗園飯店(Caneel Bay Plantation)來的好書,自己或許也有能力寫上一本。 事實上,這想法的種子,種在布瑞特的腦子裡很久了。他向來喜愛哈利‧柯美曼(Harry Kemelman)的拉比史莫系列(Rabbi Small),它的第一本書就是一九六四年出版的《周五拉比睡晚了》(Friday the Rabbi Slept Late),書中拉比透過對猶太法典的所知而破解謀殺案。熱愛推理小說的布瑞特於是想到,在這些「誰是兇手」的小說裡,扮演業餘偵探的角色有很多種,像是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有布朗神父(Father Brown),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有住在聖瑪麗米德村(St. Mary Mead)的老處女瑪波小姐(Miss Marple),雷克斯‧史陶特(Rex Stout)有尼羅‧伍爾富(Nero Wolfe),亦即那位肥胖、很少離開曼哈頓赤褐沙岩屋的養蘭人。於是他想,何不來個經濟學家偵探,用經濟學的理論破案?既然出色的偵探必定是最理性的生物,那就肯定是個經濟學家。畢竟在經濟學這種社會科學裡,主要角色就是理性算計的經濟人。 有天晚上,布瑞特吃過晚飯回房的路上,不經意地跟他的朋友,同為經濟學家的艾辛格提起這構想。艾辛格對這點子竟十分熱衷,他鼓動布瑞特試著寫這麼一本小說,但布瑞特很猶豫,因為機會成本會很高,要花很多時間,會壓縮他在經濟學上的時間。艾辛格反駁說,寫這樣的謀殺推理小說,雖不算是在經營經濟學的學問,卻也是處理這主題的一個方法,布瑞特反對,他承認自己的個性有個缺陷,就是會在任何人的慫恿下,被拖進電影院去。艾辛格勸誘他,說他們可以一同嘗試。艾辛格的荷蘭基因,使他擁有布瑞特欠缺的訓練。結果毅力勝出:布瑞特被說服,他們將以合作的方式來檢測這個構想。 布瑞特認為,突出的主角很重要,這點令艾辛格很佩服。要令人難忘,虛構的推理小說就必須有奇特的角色,具備異於常人的個性。讀者在忘了故事情節許久後,都還會記得他們的各種缺點。最後兩人選擇,以「經濟學家中的經濟學家」傅利曼為原型。傅利曼幾乎任何一件事都從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同時他那矮小的身材,濯濯童山,隨和的微笑與聰明的腦袋,在在是小說人物的理想特色。此外,碰巧他的許多特性,都跟最有名的偵探福爾摩斯相反。外貌上,傅利曼矮小,福爾摩斯高挑;個性上,傅利曼總是愉悅地微笑,福爾摩斯則是嚴肅陰沉;生活方式,傅利曼婚姻幸福,福爾摩斯是個不折不扣的單身漢。 亨利‧史匹曼(Henry Spearman)就此誕生。選這名字是因為它在韻律和音調上都很像「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帶著感知力與決斷感的音韻,就像一根矛(spear)射進(一個問題的)心臟;字首正好和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創作相反。也許諾貝爾獎得主肯尼斯‧亞羅(Kenneth Arrow)對這選擇也有些影響。他們很快決定,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傳統的英國式知性偵探小說,也就是所謂的「床頭書」(cozies),而不是像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和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所寫的那類冷硬派偵探小說。裡頭也不會有血淋淋的暴力場景,或是像羅伯‧勒德倫(Robert Ludlum)那般快速節奏,它比較像克莉絲蒂的精神,亨利‧史匹曼是教授版本的赫丘勒‧白羅(Hercule Poirot)。 奇異或複雜的場景,是這種文體所不可或缺,最好用暴風雨、水域或森林,將它跟外界區隔開來。一般來說,這個宇宙裡的居民只有偵探、被害人、嫌犯、警察和兇手。布瑞特和艾辛格明瞭他們來度假的這間飯店就是最完美的場景,克尼爾灣蔗園飯店是休閒勝地,位於美國維京群島中最小的島上,是個遺世獨立的小世界,有兩個開放式的晚餐露台、絕佳的廚房、舒適的小木屋,還有七處白沙海灘,外圍是清澈湛藍的海水。飯店四周是修剪整齊的草地、椰子樹與花園、環繞濃密的熱帶植物,間或有幾條滿布石塊的人行步道。有些地方的人行步道蜿蜒而上,旁邊是陡峭的山坡垂直落入洶湧的浪潮中,寂寞的步道瀰漫的恐怖氣氛,布瑞特和艾辛格都注意到了。此外,飯店的房客和員工中,有些帶著各種色彩的角色,都可以做為被害人與嫌犯的原型。他們同意亨利‧史匹曼的探險故事可以被安排在這樣的地方,並將它重新命名為月桂灣蔗園飯店。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選個共同的假名。使用自己的名字有個缺點:布瑞特與艾辛格在幾份專業經濟學與法律期刊上,已經合作寫過一些文章;比較合理的做法,似乎是將過去和未來所有非小說的工作及其小說實驗區分開來。況且,前人多的是合作而以假名共同發表的推理小說。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其實是堂兄弟:佛列德瑞克‧丹奈(Frederick Dannay)和曼佛瑞‧李(Manfred B. Lee);艾瑪‧拉森(Emma Lathen)是兩名居住在波士頓的女子:瑪莎‧漢妮撤(Martha Henissart)和瑪麗‧珍‧拉昔絲(Mary Jane Latsis);阿德雷‧曼寧(Adelaide Manning)和希若‧柯爾斯(Cyril Coles)雙人組則是以曼寧‧柯爾斯(Manning Coles)為名寫作;法蘭西斯‧畢丁(Francis Beeding)是約翰‧帕瑪(John Leslie Palmer)和希拉利‧桑德斯(Hilary Adrian St. George Saunders)這兩位英國人。布瑞特和艾辛格在試過幾個可能的名字之後,決定採用「馬歇爾‧傑逢斯」,那是十九世紀兩位英國經濟學家的姓,亦即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傑逢斯(William Jevons),他們是邊際分析的先驅者。 決定神探的姓名與個性、故事場景和共同的假名後,布瑞特與艾辛格將注意力轉向情節的建構。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為了讓馬歇爾‧傑逢斯找到偵探小說的利基,就需要一個原創模式,謎題依循這個思路步步展開。起初他們決定將解答寄存在一套建立完善的經濟「法則」上,但這些法則必須在書上一開始就先謹慎說明,隨後再悄悄出現在截然不同的內文中,它們將會是亨利‧史匹曼破案的關鍵。為了派上用場,這些經濟法則剛出現在讀者面前時,聽起來必須簡單合理,但它有種「潛藏的邏輯」,也就是說,具有長遠的意涵,無法一眼識破。那麼,還有什麼比需求法則(也就是物品在低價的時候,人們會買得比在高價時多)更合理的呢?然而需求法則的意涵是很精微的,史匹曼因為了解它們,使他有能力在小說的最後找出兇手。史匹曼的推論方法,將會是書中最突出的特色。 布瑞特與艾辛格找到合適的經濟噱頭後,便開始致力發展情節。他們了解推理小說情節逼真的重要性,因此研究了維京群島的相關細節,包括它的地理狀況、花草樹木、加勒比海的怪異魚類、鋼鼓樂團的鋼鼓如何製作、聖約翰島的警方開什麼警車、克魯斯灣的警察局、本地的食物,以及往返聖湯瑪斯島和聖約翰島間的船隻。他們幾乎是一起經營每個句子,彼此測試各種說法,最後才將選定的文字寫下。小說費時三年才完成,原因是他們給這本書的時間並不多。布瑞特和艾辛格都各有其他要務,期間他們還寫了一本關於反托拉斯罰則的書,也在專業期刊上投稿。 《邊際謀殺》的完稿地點跟一開始時相距甚遠,剛開始是在艾辛格位於維吉尼亞州凱斯維克(Keswick)的小農場,結束則在布瑞特靠近夏洛特維爾(Charlottesville)的家裡,他們議決最後幾頁的地點,就在布瑞特的書房窗邊,望出去是緩降的草坪,小溪岸邊則排列一些榆樹。這是歡樂的時刻。 「寫書」是一回事,「出書」又是另一回事。第一個阻力,是沒有出版經紀人,而沒有出版經紀人,他們就進不了出版社。他們過去從沒有這問題,出版技術性的經濟學書籍,並不需要經紀人。 布瑞特和艾辛格把《邊際謀殺》的草稿寄給幾家出版商,但都原封不動被退回來,上面還附一張紙條,說他們不收「寄到窗口」的草稿。他們想聘一位經紀人,卻發現自己進退維谷。有能力進入出版社的作家經紀人,不會受理沒出過小說的無名小卒。 之後有一天,湯瑪斯‧霍頓(Thomas Horton)來到維吉尼亞大學布瑞特的辦公室,他經營一家專門出版經濟學和商業書的小出版社。他問布瑞特能否採用他的一本教科書為教材,他的公司名為「Thomas Horton and Daughters」,出版過傅利曼的《一個經濟學家的抗議》(An Economist掇 Protest)和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的《薩繆爾遜取樣》(The Samuelson Sampler),以及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新聞周刊》(Newsweek)發表的部分文章的文集,當布瑞特問及如何為《邊際謀殺》尋找出版商時,霍頓回道,他向來對出版小說很感興趣,同時表示他接下來的一星期將在麻省理工學院和薩繆爾遜見面。「我相信他的判斷,」他說,「我會請他看看你的草稿。如果他建議我出版,我就會出。」結果,薩繆爾遜喜歡這本書,他那酷愛推理小說的秘書也是。 這本書剛問世時,封面上並沒有說明馬歇爾‧傑逢斯的真實身分(雖然在學術圈的經濟學家中,任何人應該都不難發現真相)。在封底扉頁的「作者簡介」部分,艾辛格虛擬了一個自傳式陳述,影射兩位作者一生的最終夢想: 馬歇爾‧傑逢斯是UtilMax公司的總裁,該公司總部位於紐約市,是家國際顧問公司。他曾榮獲羅德學者獎(Rhodes Scholar),擁有經濟學、生化學與海洋學的高等學位。傑逢斯是奧運獨木舟獎牌得主,目前的嗜好是研究火箭,未來希望行銷可可豆。他是維吉尼亞土生土長的孩子,但比較喜歡說「伊麗莎白女王二號」郵輪是他的「家」。這是馬歇爾‧傑逢斯的第一本小說。 一九七六年夏末,《邊際謀殺》的精裝本面世,幾乎在此同時,《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書評給了這本書極佳評價。碰巧這時《紐約時報》正在鬧罷工,因而《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大幅增加。這篇書評名為〈亨利‧史匹曼,芝加哥學派的偵探〉,作者約翰‧海寧二世(John R. Haring, Jr.)為這本書的教育與娛樂價值歡呼,他說:「有個比較不痛苦的方法,讓你學習經濟學原理,科學家們最近已經發現,如何將它們藏在冰淇淋裡的方法。」這篇書評揭露了馬歇爾‧傑逢斯那其實不太神祕的身分之謎,給了這本書好的開始。書店訂單湧入「Thomas Horton and Daughters」出版社,尤其是紐約地區,銷售量極佳。在這本書開始成為經濟學入門課程的輔助教科書後,更因為這個新利基而大為暢銷。在專業經濟學期刊上的其他書評大多給予好評,只不過也有些負面的聲音。其中之一是傅利曼之子大衛‧傅利曼(David Friedman),他在《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上寫了篇批評的文字。布瑞特和艾辛格以他們的假名也寫了一篇回應投進該期刊。傅利曼沒有再答覆。 布瑞特與艾辛格的小說出版後,最令他們驚喜感動的是書迷的來信,有些爭論謎題解答,有些探討技術細節,有些則只想表達讚賞之意。附帶的收穫出乎預期,因為他們在出版非小說類作品後,向來不會有這些來信,尤其是非經濟學家寄來的信件,這些信給他們信心,證實有人確實讀了他們的書,也很喜歡這本書,或者至少是夠把它當一回事,而花工夫寫信。 剛開始有封信是書中影射的傅利曼本人寫來的。「很高興在書中間接扮演一個無人知曉的角色。」他如此寫道。另一封信來自德州的某讀者,他很溫和但也堅定地告訴作者,自動手槍才有安全閥,左輪槍沒有。作者有幸在目前的版本上作此更正。更令人欣喜的,是匹茲堡某位經濟學家來信,想向馬歇爾‧傑逢斯致謝,她那非經濟學家的丈夫似乎很難與她溝通,因為他老是無法理解她的思考方式。她給了他一本《邊際謀殺》,於是保住了他們的婚姻。或許最令人感動的信,是來自凱伊‧詹姆士(Kaye D. James),他是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研究生,在讀這本小說前,已經讀過布瑞特和艾辛格在《法律與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上的一篇文章,他在閱讀這本偵探小說的謀殺案時,對阿爾佛‧布雷拉克(Arvel Blaylock)這名字感到很熟悉,就是那位在月桂灣蔗園飯店負責駕駛格蘭班克號的船長。這位觀察入微的學生說得對,那篇文章裡,阿爾佛‧布雷拉克是某公司老闆的名字,這家公司位在阿肯色州的羅斯維爾市(Russellville),名為羅斯維爾罐頭公司,他在一個判例中,以反托拉斯法控告美國罐頭公司。布瑞特和艾辛格借用布雷拉克的名字,做為小說中船長的名字,卻從沒想到策略會被拆穿。最具爭議性的信件,則是來自俄亥俄州的一所小型大學,一個個體經濟學的班級,指控馬歇爾‧傑逢斯有「性別歧視」,這門課的師生對佩吉‧史匹曼這角色尤其不滿,她在小說裡得到的對待,像是她的智商比不上她的丈夫。馬歇爾‧傑逢斯客氣地反駁這項指控,指出亨利‧史匹曼是被描繪成比其他在月桂灣的任何人都來得聰明,無論男人女人,就像福爾摩斯需要華生醫生來烘托他的思考與發現,亨利‧史匹曼的華生醫生就是妻子佩吉,這個文學性的設計,難免讓偵探的同伴與他相比顯得遜色些,無關性別。 《邊際謀殺》的成功,使得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MIT Press)找上布瑞特與艾辛格,談到是否可能再寫續集,而這將會是大學出版社出版推理小說的首例。這個條件令人無法抗拒,於是亨利‧史匹曼在一九八五年重出江湖,在《致命的均衡》(Fatal Equilibrium)中登場。一年後,Ballantine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發行的平裝本。馬歇爾‧傑逢斯發覺,看著自己的平裝本作品放在機場報架上,你很難找到什麼比這更令人滿足的樂趣了。該書經翻譯後,在日本成為暢銷書,出版後短短幾個月便售出五萬本。 馬歇爾‧傑逢斯接下來要做什麼呢?現在宣布即將問世的曠世傑作並不會太早,其中亨利‧史匹曼將再次展現經濟推理的力量,對抗一個殘忍的惡棍。至少可以這麼說,無論傑逢斯為這位業餘偵探記錄多少新的經驗,亨利‧史匹曼這初出茅蘆的歷險記,也就是這位矮小的教授在月桂灣遭逢及破解的疑案,在他心目中將永遠佔有一席之地。
偉大的偵探,都有各自的辦案背景。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是在愛德華時代英格蘭的晦暗巷道與巨廈豪宅;瑪波小姐(Miss Maple)1在英國鄉村;馬戈探長(Inspector Maigret)則在巴黎大道。他們不僅熟知地理,也清楚當地的機構與人民;他們了解周遭事物的運作,並體察當地人民的行為表現。 1.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主角之一。 本書的男主角是神探亨利‧史匹曼,他的背景又變了,這次不受囿於時空。他的辦案背景在理性者的腦袋裡,只要讓他們在達成特定目標的兩種方式之間做選擇,他們一定會選擇成本較低者。史匹曼透過理解這種人的行為,並假設書中人物皆理性,因而揭開謎底。 我們的神探是個經濟學家,服膺理性、目標極大化的行為模式,他的思想與行為,在在以理性掛帥。此外,作者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evons)也是個經濟學家,當亨利‧史匹曼一時忽略,沒有說清楚他思想背後的經濟分析時,作者就會代勞。 史匹曼與作者在解謎過程中,從「理性」這個主題變化出許許多多的經濟概念,並加以應用。探討的內容包括:理性的人在選擇「謀生」或「休閒」時的思考方式;如何為一本書訂定最適售價;為什麼有些人會和別人保持某種關係;產品的供給量和銷售量在什麼情況下會相等,以及不同個人的效用無法比較等等。 不過,以上所說的都是伴隨一個事實而來:發生了謀殺案,而我們不知道兇手是誰。史匹曼嚴謹應用極簡單的經濟定理,外加敏銳的觀察力,於是將兇手緝拿歸案。 故事的核心在一個謎:某人的行為無法令人一眼看穿,但我們不知道是什麼被隱藏起來了。 當史匹曼看見有人的行為似乎不太理性,不是以表面上最低的成本來達到目標,他就知道其中必有蹊蹺,暗藏有不為人知的目標或成本,只要史匹曼充分觀察這些顯然非理性的行為,就能夠推論出對方葫蘆裡賣什麼藥。 在不透露《邊際謀殺》結局的情況下,讓我舉個書上沒有的簡單例子(或許有點荒謬)。假設你在某家旅館的餐廳,看見有人在兩個看似相同的甜甜圈之間做選擇,一個十五元,一個三十元,結果,他選了三十元的甜甜圈,於是你就推想,這兩個甜甜圈在他看來並不相同。但是,假設你又看見他把你住的那家旅館裡所有的早報全買光,儘管理性的人通常只需要一份報紙,但你知道那份報紙的頭版新聞,是關於一尊印第安偶像前額上紅寶石失竊的消息,或許你會推論,這個三十元的甜甜圈裡,可能藏著那顆印第安紅寶石。 許多經濟學的入門課,都用《邊際謀殺》做為課外讀物,它引起初學者對經濟概念的好奇;教師也可以用這本書作引子,帶出比較正式的授課內容。專業經濟學家看著熟悉的原理用在不熟悉的環境,也得到一些樂趣;幾乎不懂經濟學的人,多少也能從中一窺經濟學與經濟學家的堂奧。 然而,《邊際謀殺》不是經濟學教科書,你不是為了學經濟而讀它,一如你讀柯南‧道爾(Conan Doyle)2不是為了學習雪茄煙灰的化學成分,讀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不是為了學毒物學。書中的經濟學只是花絮,不是劇情。 2.福爾摩斯的創造者。 這是篇好看的本格派偵探小說,具備所有發展完備的必要成分。書中有幾個人被謀殺,讀者看過即可;緝拿兇手的興趣,不會因為看見他們死去而稍減。有幾個看似可能的嫌疑犯,有些解答的必要線索,藏在多如牛毛的環境與事件中。只要夠仔細且重視邏輯的讀者,在謎底揭曉前就該知道答案,但這樣的讀者少之又少。當觀察敏銳、分析力強的英勇偵探揭開「人是誰殺的」,讀者會承認自己並沒有被耍,並佩服作者的本領。即使不是經濟學家,也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除了誰殺誰的謎團之外,本書還存在幾個謎。一開始,作者就警告我們,《邊際謀殺》是虛構小說,所有角色與探險故事都是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事實上,唯有當一本 書如此貼近事實,以致讀者在沒有被警告的情況下可能信以為真,這時才有必要做此聲明。既然如此,有人或許會問,本書究竟有哪些地方與事實如此雷同,以致讀者察覺不出它的虛構性。 第一個謎題是作者的身分,內部證據顯示,馬歇爾‧傑逢斯是經濟學家。不過,並沒有叫做「馬歇爾‧傑逢斯」的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與傑逢斯(William Jevons)都是偉大的經濟學家,但兩人分別於一九二四和一八八二年辭世。因此我們大可以說,既然本書最初於一九七八年發行,想必不是他倆的合著。 如今謎底揭曉。本書的兩位作者是布瑞特(William Breit)與艾辛格(Kenneth Elzinga)。艾辛格是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經濟學教授,與布瑞特有過同事情誼;布瑞特如今在聖安東尼奧的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教授經濟學。兩人都是優秀的經濟學家,在經濟方面的著述和教學經驗都很傑出。顯然,兩人都是這一行當中,比較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一員。 布瑞特與艾辛格表示,寫這本偵探小說是「因為好玩」,也就是這觀念,讓許多經濟學家難以接受。如果有人問,世上的經濟學家何其多,為何只有這兩人寫出偵探小說?經濟學可以告訴我們的是,他們是從寫偵探小說中,獲得比其他事更大效用的「唯二」兩個人。話說回來,這只是用比較花俏的方式,來陳述這個明顯事實而已。 比較深層的謎題是,誰是亨利‧史匹曼?許多讀者遽下定論,認為他是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原因在史匹曼是個優秀的經濟學家,矮小、「禿頭」,這些都是作者最愛用的字眼。不過,史匹曼在許多方面卻不像傅利曼:他在哈佛教書,娶了個「圈外」老婆,而且最不可能雷同的是,她叫「佩吉」。美國約有兩萬名經濟學家,其中矮小又「禿頭」的優秀經濟學者,肯定不只一個。所以,如果有個史匹曼的真實模型,他的身分將一直是個謎,至少對我來說是。 最後的問題是:亨利‧史匹曼的世界和性格,究竟有多少是真實、多少是虛構,以及作者想要我們思考這問題的哪些面向。我想,柯南‧道爾與克莉絲蒂都不會堅稱他們的偵探故事是完全真實的,但史匹曼與作者所描述的全然經濟理性世界究竟有多真實,尚待經濟學家們討論。 書中有個地方說,有個不愛跳舞的男人,卻會跟愛跳舞出了名的妻子共舞。有人說,因為此人愛他的妻子;史匹曼則提出比較「理性經濟」的解釋,亦即這兩個人具備相互依存的效用函數(interdependent utility functions),男人因為她快樂而快樂。有人或許會覺得,不一定是這樣吧,除了「愛妻說」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解釋?為了好玩而寫這本書的作者,是以賣弄經濟學來獲得一點樂趣嗎? 有個經濟學家,可能是克拉克(J. M. Clark)吧,曾經用嘲諷的語氣,指稱他所謂「對冷靜理性的非理性熱愛」。理性超越某個程度也許就不值得費事,甚至產生反效果,讓生活變得「不好玩」。 真實世界存在著非理性,為史匹曼帶來問題。他揭開謎底的方式,是相信如果有人的行為顯然缺乏理性,其背後一定隱藏某些理性思考,於是他設法去發掘出來。假如非理性的行為果真非理性,就好比無論佛洛伊德說什麼,雪茄說到底就是雪茄,那麼史匹曼的偵探方法就行不通。 因此,《邊際謀殺》裡有兩個謎。一是誰殺了張三和李四,另一是故事裡的理性經濟世界,和真實世界間有多少相似處。第二個謎使第一個謎更具吸引力,而非使之遜色。 【後記】 ◎文/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avons)
到底為什麼,兩位主流的經濟學家,會嘗試以偵探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理念?以下是《邊際謀殺》的個人寫作紀錄,包括經濟神探的來歷、如何寫下第一次歷險、尋找出版商的經過,以及書本問世後的花絮。為了客觀與方便,我們以第三人稱敘述。 對布瑞特與艾辛格而言,最初撰寫史匹曼的第一次歷險,感覺彷如昨日。他們到聖約翰島渡假,(以淡季的價格)住在一家優雅的飯店裡,布瑞特帶來一堆推理小說做為暑期閱讀之用,他也夠厚顏地想,他帶到克尼爾灣蔗園飯店(Caneel Bay Plantation)來的好書,自己或許也有能力寫上一本。 事實上,這想法的種子,種在布瑞特的腦子裡很久了。他向來喜愛哈利‧柯美曼(Harry Kemelman)的拉比史莫系列(Rabbi Small),它的第一本書就是一九六四年出版的《周五拉比睡晚了》(Friday the Rabbi Slept Late),書中拉比透過對猶太法典的所知而破解謀殺案。熱愛推理小說的布瑞特於是想到,在這些「誰是兇手」的小說裡,扮演業餘偵探的角色有很多種,像是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有布朗神父(Father Brown),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有住在聖瑪麗米德村(St. Mary Mead)的老處女瑪波小姐(Miss Marple),雷克斯‧史陶特(Rex Stout)有尼羅‧伍爾富(Nero Wolfe),亦即那位肥胖、很少離開曼哈頓赤褐沙岩屋的養蘭人。於是他想,何不來個經濟學家偵探,用經濟學的理論破案?既然出色的偵探必定是最理性的生物,那就肯定是個經濟學家。畢竟在經濟學這種社會科學裡,主要角色就是理性算計的經濟人。 有天晚上,布瑞特吃過晚飯回房的路上,不經意地跟他的朋友,同為經濟學家的艾辛格提起這構想。艾辛格對這點子竟十分熱衷,他鼓動布瑞特試著寫這麼一本小說,但布瑞特很猶豫,因為機會成本會很高,要花很多時間,會壓縮他在經濟學上的時間。艾辛格反駁說,寫這樣的謀殺推理小說,雖不算是在經營經濟學的學問,卻也是處理這主題的一個方法,布瑞特反對,他承認自己的個性有個缺陷,就是會在任何人的慫恿下,被拖進電影院去。艾辛格勸誘他,說他們可以一同嘗試。艾辛格的荷蘭基因,使他擁有布瑞特欠缺的訓練。結果毅力勝出:布瑞特被說服,他們將以合作的方式來檢測這個構想。 布瑞特認為,突出的主角很重要,這點令艾辛格很佩服。要令人難忘,虛構的推理小說就必須有奇特的角色,具備異於常人的個性。讀者在忘了故事情節許久後,都還會記得他們的各種缺點。最後兩人選擇,以「經濟學家中的經濟學家」傅利曼為原型。傅利曼幾乎任何一件事都從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同時他那矮小的身材,濯濯童山,隨和的微笑與聰明的腦袋,在在是小說人物的理想特色。此外,碰巧他的許多特性,都跟最有名的偵探福爾摩斯相反。外貌上,傅利曼矮小,福爾摩斯高挑;個性上,傅利曼總是愉悅地微笑,福爾摩斯則是嚴肅陰沉;生活方式,傅利曼婚姻幸福,福爾摩斯是個不折不扣的單身漢。 亨利‧史匹曼(Henry Spearman)就此誕生。選這名字是因為它在韻律和音調上都很像「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帶著感知力與決斷感的音韻,就像一根矛(spear)射進(一個問題的)心臟;字首正好和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創作相反。也許諾貝爾獎得主肯尼斯‧亞羅(Kenneth Arrow)對這選擇也有些影響。他們很快決定,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傳統的英國式知性偵探小說,也就是所謂的「床頭書」(cozies),而不是像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和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所寫的那類冷硬派偵探小說。裡頭也不會有血淋淋的暴力場景,或是像羅伯‧勒德倫(Robert Ludlum)那般快速節奏,它比較像克莉絲蒂的精神,亨利‧史匹曼是教授版本的赫丘勒‧白羅(Hercule Poirot)。 奇異或複雜的場景,是這種文體所不可或缺,最好用暴風雨、水域或森林,將它跟外界區隔開來。一般來說,這個宇宙裡的居民只有偵探、被害人、嫌犯、警察和兇手。布瑞特和艾辛格明瞭他們來度假的這間飯店就是最完美的場景,克尼爾灣蔗園飯店是休閒勝地,位於美國維京群島中最小的島上,是個遺世獨立的小世界,有兩個開放式的晚餐露台、絕佳的廚房、舒適的小木屋,還有七處白沙海灘,外圍是清澈湛藍的海水。飯店四周是修剪整齊的草地、椰子樹與花園、環繞濃密的熱帶植物,間或有幾條滿布石塊的人行步道。有些地方的人行步道蜿蜒而上,旁邊是陡峭的山坡垂直落入洶湧的浪潮中,寂寞的步道瀰漫的恐怖氣氛,布瑞特和艾辛格都注意到了。此外,飯店的房客和員工中,有些帶著各種色彩的角色,都可以做為被害人與嫌犯的原型。他們同意亨利‧史匹曼的探險故事可以被安排在這樣的地方,並將它重新命名為月桂灣蔗園飯店。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選個共同的假名。使用自己的名字有個缺點:布瑞特與艾辛格在幾份專業經濟學與法律期刊上,已經合作寫過一些文章;比較合理的做法,似乎是將過去和未來所有非小說的工作及其小說實驗區分開來。況且,前人多的是合作而以假名共同發表的推理小說。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其實是堂兄弟:佛列德瑞克‧丹奈(Frederick Dannay)和曼佛瑞‧李(Manfred B. Lee);艾瑪‧拉森(Emma Lathen)是兩名居住在波士頓的女子:瑪莎‧漢妮撤(Martha Henissart)和瑪麗‧珍‧拉昔絲(Mary Jane Latsis);阿德雷‧曼寧(Adelaide Manning)和希若‧柯爾斯(Cyril Coles)雙人組則是以曼寧‧柯爾斯(Manning Coles)為名寫作;法蘭西斯‧畢丁(Francis Beeding)是約翰‧帕瑪(John Leslie Palmer)和希拉利‧桑德斯(Hilary Adrian St. George Saunders)這兩位英國人。布瑞特和艾辛格在試過幾個可能的名字之後,決定採用「馬歇爾‧傑逢斯」,那是十九世紀兩位英國經濟學家的姓,亦即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傑逢斯(William Jevons),他們是邊際分析的先驅者。 決定神探的姓名與個性、故事場景和共同的假名後,布瑞特與艾辛格將注意力轉向情節的建構。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為了讓馬歇爾‧傑逢斯找到偵探小說的利基,就需要一個原創模式,謎題依循這個思路步步展開。起初他們決定將解答寄存在一套建立完善的經濟「法則」上,但這些法則必須在書上一開始就先謹慎說明,隨後再悄悄出現在截然不同的內文中,它們將會是亨利‧史匹曼破案的關鍵。為了派上用場,這些經濟法則剛出現在讀者面前時,聽起來必須簡單合理,但它有種「潛藏的邏輯」,也就是說,具有長遠的意涵,無法一眼識破。那麼,還有什麼比需求法則(也就是物品在低價的時候,人們會買得比在高價時多)更合理的呢?然而需求法則的意涵是很精微的,史匹曼因為了解它們,使他有能力在小說的最後找出兇手。史匹曼的推論方法,將會是書中最突出的特色。 布瑞特與艾辛格找到合適的經濟噱頭後,便開始致力發展情節。他們了解推理小說情節逼真的重要性,因此研究了維京群島的相關細節,包括它的地理狀況、花草樹木、加勒比海的怪異魚類、鋼鼓樂團的鋼鼓如何製作、聖約翰島的警方開什麼警車、克魯斯灣的警察局、本地的食物,以及往返聖湯瑪斯島和聖約翰島間的船隻。他們幾乎是一起經營每個句子,彼此測試各種說法,最後才將選定的文字寫下。小說費時三年才完成,原因是他們給這本書的時間並不多。布瑞特和艾辛格都各有其他要務,期間他們還寫了一本關於反托拉斯罰則的書,也在專業期刊上投稿。 《邊際謀殺》的完稿地點跟一開始時相距甚遠,剛開始是在艾辛格位於維吉尼亞州凱斯維克(Keswick)的小農場,結束則在布瑞特靠近夏洛特維爾(Charlottesville)的家裡,他們議決最後幾頁的地點,就在布瑞特的書房窗邊,望出去是緩降的草坪,小溪岸邊則排列一些榆樹。這是歡樂的時刻。 「寫書」是一回事,「出書」又是另一回事。第一個阻力,是沒有出版經紀人,而沒有出版經紀人,他們就進不了出版社。他們過去從沒有這問題,出版技術性的經濟學書籍,並不需要經紀人。 布瑞特和艾辛格把《邊際謀殺》的草稿寄給幾家出版商,但都原封不動被退回來,上面還附一張紙條,說他們不收「寄到窗口」的草稿。他們想聘一位經紀人,卻發現自己進退維谷。有能力進入出版社的作家經紀人,不會受理沒出過小說的無名小卒。 之後有一天,湯瑪斯‧霍頓(Thomas Horton)來到維吉尼亞大學布瑞特的辦公室,他經營一家專門出版經濟學和商業書的小出版社。他問布瑞特能否採用他的一本教科書為教材,他的公司名為「Thomas Horton and Daughters」,出版過傅利曼的《一個經濟學家的抗議》(An Economist掇 Protest)和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的《薩繆爾遜取樣》(The Samuelson Sampler),以及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新聞周刊》(Newsweek)發表的部分文章的文集,當布瑞特問及如何為《邊際謀殺》尋找出版商時,霍頓回道,他向來對出版小說很感興趣,同時表示他接下來的一星期將在麻省理工學院和薩繆爾遜見面。「我相信他的判斷,」他說,「我會請他看看你的草稿。如果他建議我出版,我就會出。」結果,薩繆爾遜喜歡這本書,他那酷愛推理小說的秘書也是。 這本書剛問世時,封面上並沒有說明馬歇爾‧傑逢斯的真實身分(雖然在學術圈的經濟學家中,任何人應該都不難發現真相)。在封底扉頁的「作者簡介」部分,艾辛格虛擬了一個自傳式陳述,影射兩位作者一生的最終夢想: 馬歇爾‧傑逢斯是UtilMax公司的總裁,該公司總部位於紐約市,是家國際顧問公司。他曾榮獲羅德學者獎(Rhodes Scholar),擁有經濟學、生化學與海洋學的高等學位。傑逢斯是奧運獨木舟獎牌得主,目前的嗜好是研究火箭,未來希望行銷可可豆。他是維吉尼亞土生土長的孩子,但比較喜歡說「伊麗莎白女王二號」郵輪是他的「家」。這是馬歇爾‧傑逢斯的第一本小說。 一九七六年夏末,《邊際謀殺》的精裝本面世,幾乎在此同時,《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書評給了這本書極佳評價。碰巧這時《紐約時報》正在鬧罷工,因而《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大幅增加。這篇書評名為〈亨利‧史匹曼,芝加哥學派的偵探〉,作者約翰‧海寧二世(John R. Haring, Jr.)為這本書的教育與娛樂價值歡呼,他說:「有個比較不痛苦的方法,讓你學習經濟學原理,科學家們最近已經發現,如何將它們藏在冰淇淋裡的方法。」這篇書評揭露了馬歇爾‧傑逢斯那其實不太神祕的身分之謎,給了這本書好的開始。書店訂單湧入「Thomas Horton and Daughters」出版社,尤其是紐約地區,銷售量極佳。在這本書開始成為經濟學入門課程的輔助教科書後,更因為這個新利基而大為暢銷。在專業經濟學期刊上的其他書評大多給予好評,只不過也有些負面的聲音。其中之一是傅利曼之子大衛‧傅利曼(David Friedman),他在《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上寫了篇批評的文字。布瑞特和艾辛格以他們的假名也寫了一篇回應投進該期刊。傅利曼沒有再答覆。 布瑞特與艾辛格的小說出版後,最令他們驚喜感動的是書迷的來信,有些爭論謎題解答,有些探討技術細節,有些則只想表達讚賞之意。附帶的收穫出乎預期,因為他們在出版非小說類作品後,向來不會有這些來信,尤其是非經濟學家寄來的信件,這些信給他們信心,證實有人確實讀了他們的書,也很喜歡這本書,或者至少是夠把它當一回事,而花工夫寫信。 剛開始有封信是書中影射的傅利曼本人寫來的。「很高興在書中間接扮演一個無人知曉的角色。」他如此寫道。另一封信來自德州的某讀者,他很溫和但也堅定地告訴作者,自動手槍才有安全閥,左輪槍沒有。作者有幸在目前的版本上作此更正。更令人欣喜的,是匹茲堡某位經濟學家來信,想向馬歇爾‧傑逢斯致謝,她那非經濟學家的丈夫似乎很難與她溝通,因為他老是無法理解她的思考方式。她給了他一本《邊際謀殺》,於是保住了他們的婚姻。或許最令人感動的信,是來自凱伊‧詹姆士(Kaye D. James),他是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研究生,在讀這本小說前,已經讀過布瑞特和艾辛格在《法律與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上的一篇文章,他在閱讀這本偵探小說的謀殺案時,對阿爾佛‧布雷拉克(Arvel Blaylock)這名字感到很熟悉,就是那位在月桂灣蔗園飯店負責駕駛格蘭班克號的船長。這位觀察入微的學生說得對,那篇文章裡,阿爾佛‧布雷拉克是某公司老闆的名字,這家公司位在阿肯色州的羅斯維爾市(Russellville),名為羅斯維爾罐頭公司,他在一個判例中,以反托拉斯法控告美國罐頭公司。布瑞特和艾辛格借用布雷拉克的名字,做為小說中船長的名字,卻從沒想到策略會被拆穿。最具爭議性的信件,則是來自俄亥俄州的一所小型大學,一個個體經濟學的班級,指控馬歇爾‧傑逢斯有「性別歧視」,這門課的師生對佩吉‧史匹曼這角色尤其不滿,她在小說裡得到的對待,像是她的智商比不上她的丈夫。馬歇爾‧傑逢斯客氣地反駁這項指控,指出亨利‧史匹曼是被描繪成比其他在月桂灣的任何人都來得聰明,無論男人女人,就像福爾摩斯需要華生醫生來烘托他的思考與發現,亨利‧史匹曼的華生醫生就是妻子佩吉,這個文學性的設計,難免讓偵探的同伴與他相比顯得遜色些,無關性別。 《邊際謀殺》的成功,使得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MIT Press)找上布瑞特與艾辛格,談到是否可能再寫續集,而這將會是大學出版社出版推理小說的首例。這個條件令人無法抗拒,於是亨利‧史匹曼在一九八五年重出江湖,在《致命的均衡》(Fatal Equilibrium)中登場。一年後,Ballantine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發行的平裝本。馬歇爾‧傑逢斯發覺,看著自己的平裝本作品放在機場報架上,你很難找到什麼比這更令人滿足的樂趣了。該書經翻譯後,在日本成為暢銷書,出版後短短幾個月便售出五萬本。 馬歇爾‧傑逢斯接下來要做什麼呢?現在宣布即將問世的曠世傑作並不會太早,其中亨利‧史匹曼將再次展現經濟推理的力量,對抗一個殘忍的惡棍。至少可以這麼說,無論傑逢斯為這位業餘偵探記錄多少新的經驗,亨利‧史匹曼這初出茅蘆的歷險記,也就是這位矮小的教授在月桂灣遭逢及破解的疑案,在他心目中將永遠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資料
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evons)
這是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共同創作所用的筆名。 一位是威廉.布瑞特(William Breit, 1933-2011),曾任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經濟系E. M. Stevens傑出教授,並與他人合著《18位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天下文化出版);另一位是肯尼斯.艾辛格(Kenneth G. Elzinga),維吉尼亞大學經濟系教授,他也是反托辣斯法的權威。 他們合著了三本經濟學推理小說:《致命的均衡》(The Fatal Equilibrium)、《邊際謀殺》(Murder at the Margin)、《奪命曲線》(A Deadly Indifference),皆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