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濟學經典名著,最佳的思考鍛鍊
我們對於重新分配所得的稅制,應該做何感想?
問問父母親會不會讓子女「重新分配」別人小孩的玩具就知道。
有人抱怨他的鄰居太有錢,我們該如何回答?
問問父母親如何處理小孩抱怨別人的蛋糕太大塊就知道。
作者藍思博一開頭就說:
如果你為人父母,那麼你也是一位經濟學老師。經濟學所講的不外乎面臨困難抉擇:努力賺錢還是享受人生、今天揮霍還是為明天存錢;該發展新技術還是磨練既有技術……經濟學最偉大的啟示,就是這些抉擇並沒有最佳解決方案。
經濟學是一門容忍的科學。好的經濟學教師會讓學生知道,生活方式和你迥然不同的人不一定是笨蛋或壞人。好的父母也會讓子女知道這一點。
經濟學教導容忍、也培養同情心。經濟學家的做法是仔細觀察行為,盡量了解別人的目標和困難。這份了解就是一切同情心的基礎。
在全書論述中,藍思博談到公平、容忍、道德、正義等基本議題,它們無論在遊戲場上還是市場上都一樣重要;同時,他也發揮他一貫的敏銳機智和挑戰性邏輯,不時停下來思考經濟理論、育兒哲學、家庭價值本質,以及如何善用人生等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
◎利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來說明自由貿易和移民、累進稅制、最低工資、種族歧視、環保,以及金錢的角色等經濟議題。
◎充分論述累進稅制之正反意見,並使用小朋友在遊戲場上的啟示來思考。
◎書中說明為什麼生小孩是好事,而且根據經濟理論,我們小孩生得還不夠多。
◎省思權威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化偏見的影響,以及讀詩給小孩聽的重要性。
◎如果妳不犯錯,就表示妳冒的險不夠。如果妳沒有從腳踏車摔下來的經驗,表示妳玩得不夠開心。
現代人多半忘卻了憂鬱的科學中還有人性的一面,這本生動有趣的書能夠讓讀者重拾求知的喜悅。
【名家推薦】
◎張清溪/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熊秉元/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薛琦/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
◎傅利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財星》、《克科斯評論》
【好評推薦】
◎「經濟學對『公平』這個議題談得較少,很多人避而不談,或者只能用艱澀的語言,作學究式的討論。《公平賽局》與其他「經普」書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小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討論『公平』的經濟思辯。」──張清溪/台大經濟系教授
◎「對於各種社會現象、日常生活裡的點點滴滴,藍思博以經濟分析的角度,拆解、分析、解讀、調侃,多管齊下。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他分析問題的「過程」!當更多的讀者接觸藍思博的作品,更多的中產階級接受經濟思維,在處理社會折現率和全球氣候變遷這類大問題時,或許就能有更理想的結果!」──熊秉元/台大經濟系教授
◎「經濟學一方面給人冷酷、嚴謹,同時又缺少人性關懷,甚至有憂鬱的感覺,但《公平賽局》這本書提供我們(經濟學家)一個很好的方式,幫助我們如何破除上述印象,那就是跟你的小孩對話。要如何生動、清楚表達一些經濟學的基本思維,確實不易,這本書可以教我們怎麼做!」──薛琦/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
◎「巧妙且別出心裁地為凡夫俗子說明經濟學的中心原則。在輕鬆活潑的語調之下,隱藏著弔詭的分析。保證能戳破假象、引人深思。」──米爾頓‧傅利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言詞詼諧的經濟學家,就像是胃口不佳的女高音、儀容整齊的回教武裝份子,以及個性樂觀的費城人一樣稀有。可是,史帝文‧藍思博就是個符合條件的經濟學家。舉凡電影院的玉米花為什麼賣得那麼貴,以及回收居然會減少全球樹木數量等等,這位羅徹斯特大學教授使用包羅萬象的議題、淺顯易懂的語言,以及令人吃驚的結論,成功創造出全民快樂讀經濟的潮流。 」──喬伊‧奎南(Joe Queenan)/《華爾街日報》
◎「從第一頁就引人入勝……藍思博做出創舉:他用幽默活潑的語調來敘述基本經濟學原則。」──丹‧賽里門(Dan Seligman)/《財星》雜誌
◎「《公平賽局》應該要當作每位高中生、政客,以及新聞記者的必讀經典。跟著藍思博精彩且富邏輯性的思考脈絡,能提升你獨立思考及發現謬論的能力。」──《華盛頓郵報》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作者又一力作,《公平賽局》同樣也是筆觸辛辣、充滿智慧的經濟學論述。藉由作者有趣且時而富詩意的文字,這些論述成為雋永、容易閱讀且睿智的經典作品。」──《克科斯評論》
目錄
◎【推薦序】檢視我們的價值/張清溪
◎【推薦序】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熊秉元
◎【推薦序】富容忍、同情心的科學/薛琦
◎【編者的話】經濟學能夠教你的,就是思考/林博華
◎致謝
◎第1章 經濟學家和父親的角色
如果你也為人父母,那麼,你也是一位經濟學老師。經濟學所談的不外乎面臨困難抉擇:努力賺錢還是享受人生;今天揮霍還是為明天存錢;發展新技術還是磨練既有技術;尋找完美的工作(或完美的另一半)還是安於現狀。我希望我的學生好好思考這些選擇;我也希望我女兒好好想一想。
◎第2章 小公園的啟示
我常帶我女兒去小公園玩,聽到其他父母與他們子女的談話內容。在我豐富的經驗中,從不曾聽過有父母因為別的小孩玩具比較多,就允許自己的子女搶走別人的玩具;也從來沒聽過有人告訴子女,如果誰的玩具比別人多,其他人就可以自行組成「政府」,投票決定是否可以拿走這些玩具。
◎第3章 凱莉的智慧
凱莉在校園市場中,算是個活躍的生意人,常與其他小朋友交換印花、紀念卡片和牛奶瓶蓋等等。有時候,凱莉想要和同班同學莫莉莎交換,但莫莉莎卻想和四年級隔壁班的珍妮佛交換。凱莉知道,這種事很令人失望,但她也了解,不能強迫莫莉莎非得與自己交換不可。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企圖強迫他人是不對的行為。
◎第4章 權威
當我鼓勵女兒抗拒她老師的權威時,也等於在她的經濟教育上同步灌輸兩種不同的面向。首先,我企圖給她力量,來抗拒她老師想要矇騙她的劣質經濟學,比方說在環保和毒品議題上就是如此。但其次,我又直接強調經濟學中心課題之一:權威多半是壞事。
◎第5章 生命的貢獻
我們的一切物質享受,都是人們發揮才華的產品;汽車、電腦和超市的存在,是因為有人發想出來。因而,發揮才華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第6章 文化偏見
每一個時代都是信仰的時代;每一段生命都是由許多未經檢驗的假設所串成。所有未經檢驗的假設加在一起,大體上便形成我們所謂的文化。不願質疑這些假設的態度,就叫做文化偏見。若有人留意到某一假設未經檢驗證實,而動手加以檢查,就會帶動社會進步。
◎第7章 公平性(一):祖父的歪理
許多人常利用公平做為幌子,破例賜與特權。即使這些特權一開始就不公平,但因為行之有年,所以仍被視為道德權利。
◎第8章 公平性(二):對等原則
當道德責任存在時,它是一視同仁的。若不能適用於每個人,就是每個人皆不適用。未能對等實施的法律,根本不可能有道德基礎。
◎第9章 完美稅制
如果無效率的稅制成本過高,而有效率的稅制從政治角度來看又不明智,那麼,可能根本沒有人能設計出令人接受的稅制。
◎第10章 解構完美稅制
如果以金錢補貼那些天生就沒有技術賺大錢的人是件公平的做法,那麼,以性服務來補償那些天生就沒有技術去吸引異性的人也是公平的嗎?
◎第11章 責任:你要怪誰?
當一個小孩傷害另一個小孩,不在現場的其他小孩不會受到責備。當一個成年人傷害另一個成年人——至少,是以政府的名義下手——不在現場的成年納稅人卻被要求一起分擔糾正錯誤的代價。
◎第12章 遺贈
無論如何,美國政府在陌生民眾之間進行所得重新分配,範圍要比父母在子女之間重新分配所得大多了。如果政客希望我們的社會更像一個大家庭,則第一步就是要降低累進稅率。
◎第13章 多子多孫多福氣
在一個有構想就有財富的世界裡,每個出生的孩子都是讓人類更富有的希望。這是個能夠自付成本的奢侈品,甚至還能造福別人。
◎第14章 算數與思考
世人普遍對量化心生敵意,而且理由不外乎迷信或懶得思考,我認為這一點是我們教育系統的一大敗筆。
◎第15章 政府債務算一算
政府債務由子孫償還,你可以因此過著更富裕的生活,但要不要這麼做,全操之在你。如果你非常關心子孫、留遺產給他們,則遺產會跟著政府債務一起增值。如果你不夠關心子孫、完全不留遺產,則你的孫輩就有麻煩了。
◎第16章 種族歧視算一算
無論你如何定義種族歧視,重點是:如果你願意比別人少歧視一點,貴公司的股東就可以賺多一點;如果你的歧視程度與他人相當或更有甚之,則獲利機會就被白白丟棄。種族歧視會受到市場嚴厲的懲罰。
◎第17章 保育問題算一算
現今的經濟學教科書把經濟成長歸因於科技進步和資本投資的結合——換言之,就是人們的創造力和儉約。我們的創造力和儉約的果實,將由我們的後代來收成。至於這些果實夠不夠償還我們對他們的虧欠,這是個弔詭又困難的問題,需要弔詭且困難的思維。
◎第18章 我女兒教我的金錢觀
愛錢和愛富是兩回事。多數人的理解是,貿易夥伴對於我們的珍貴資源有所需求,才是致富之道;若貿易夥伴接受我們的一桶金,就是毀滅之途。之所以會有這種傳統的想法,就是因為把金錢和財富混為一談。
◎第19章 我女兒教我的貿易觀
與眾不同的好處並不侷限在個人品味上,才能也是一樣。如果全班有一半的人會吹黑管,那麼,唯一那位吹低音號的人被選入管弦樂隊的機率就很大。這也是跨國貿易好處多多的原因。
◎第20章 給經濟學家女兒的忠告
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妳又回到原點,也沒有關係。辛苦繞壘包跑了一圈後,才會覺得回到本壘更加甜美。
◎附錄:參考書目
序跋
【編者的話】經濟學能夠教你的,就是思考
◎文/林博華(本文作者為經濟新潮社總編輯)
「這公平嗎?」是個大哉問。您如果有小孩,必然常常遇到孩子們抱怨:「這不公平!」放大到整個社會,「這不公平!」的呼聲也隨處可見。究竟該如何面對這些疑問?不光是孩子們的,也可能是關於我們自己的。例如看到同事獲得了名不符實的升遷,或者,全球化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工作機會的消失……。
這本書《公平賽局》用一種相當有創意(有創意得令人想要流淚,不過是理性的眼淚),也是一種back to basic的方式,來談論跟你我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作者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的寫作設定,是以他身為經濟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個女孩的父親,他要如何跟女兒解釋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經濟學家的思考躍然紙上,就在你眼前;你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經濟書,你將看到作者的思考過程,也會經歷大量的思考鍛鍊。
說這本書back to basic,是因為這社會上的問題,有很多是「教育」出了問題。在某個程度上,更好的「教育」有助於解決問題。當然不光指學校的教育,因為至少我們高中以下的教學,仍然有很濃厚的填鴨式、教條式的影子。填鴨教條式的教育,即使政治正確(例如提倡環保),也有待商榷,因為它用教條的強制方式,會破壞了孩子們討論、思考、發表意見的機會。身為成人的我們,該知道那是多麼珍貴的經驗。作者在書中會不斷提到這些觀念,例如第四章和第十四章。
比學校教育更有意義的,是思考教育。人生最常碰到的困難是什麼?是做選擇。這就是經濟學。你該賺錢還是去享樂?你該揮霍還是儲蓄?你該追尋完美的工作還是隨遇而安?而經濟學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沒有任何的單一解決方案可以解決這些抉擇的難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許多事情要視情況而定;對你好的,對你的鄰居未必就好。公平與否的問題就常常出現在這裡。而好的經濟學教師會告訴學生,經濟學是一門容忍、同情的科學,而且它可以教我們「用別人的眼光來看事情」,不光是關注自己想要的事物,也要透過他人的眼光,了解他人的痛苦或快樂(同情心,連亞當斯密也很強調這一點),同時也了解他人的動機和需求(如果你想要致富,你會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這本書提到了一些困難問題,例如:「我們是不是該增加社會福利預算」和「社會福利要做到什麼水準才可以」這兩個問題。究竟哪一個問題有助於解決我們的社會福利(或貧富不均)問題?哪一個問題比較有意義?書中也提到,對於「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這兩種政策方向,如何討論其公平與否?書中都不給予教條式的答案,而以更思辯的態度來思考。這正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理性思維。
經濟學是一帖苦藥,良藥苦口,不過也是很甘醇甜美的,不妨看看第十三章〈多子多孫多福氣〉,你相信人口越多經濟會越繁榮,而且人們會更幸福嗎?還有,你該再生一個孩子嗎?為什麼許多人對這件事非常猶豫?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人口的問題,以及新生命的意義。
從每一個面向來看,書中提到的「公平」、「公正」、「責任」等等觀念的思考,就是最佳的公民教育。言下之意就是: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成功、有自信,同時也不會希望他去搶別的小孩的玩具,希望他正直、成熟,能夠了解這世界所發生的事,去思考、做抉擇,除了自己的福利,也關心其他人的福利。我們現在也該開始學習這些事。
最後一點,在第二十章〈給經濟學家女兒的忠告〉裡,作者說:「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妳又回到原點,也沒有關係。」生命值得一活,有一種書會讓人覺得活著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這本書就是了。
致謝(作者序)
本書的構想之得以誕生、焠鍊及潤飾,得拜背後的一把激勵之火所賜。這把火苗是由我的一群「午餐小組」同事所點燃的。他們每天中午吃著三明治、喝著咖啡的同時,還竭力用這把火照亮人類環境的各個層面,每每能激出智識的火花,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也偶有赤火烈焰的偉大立論。
我們的雄心在於了解這個世界的現狀和理想境界。每天都會有小組成員提出構想讓大家思考、討論。這些構想都必須經過激烈和嚴謹的批評,最後不是化為灰燼,就是淨化成真理。
本書所提出的每個論點都是經由午餐桌上的熔爐火煉,以及我個人最挑剔的檢視後仍能安然保存的真理。原本還有更多的構想,但都被大火吞噬,片甲不留。現在,請讓我來說明這個焠鍊過程的重要性。
經濟學家相信,許多有思維能力的普通人認為理當錯誤的事情,其實都是對的(最令人困擾的是,經濟學家也知道,許多一般人認為理當正確的事情,其實都是錯的)。因此,我們必須強調,本書論點並非憑空捏造而來。經濟學是門嚴謹的學科,需要遵守合理精準的邏輯和證據標準。我在早期的論述中常常試著說明這些標準,並示範如何利用它們,將令人吃驚的觀點導入結論。
在我的前一本書《生命中的經濟遊戲》(The Armchair Economist)及雜誌專欄中,我提出的論點包括:日益普遍的雜交情況可減緩愛滋病的蔓延;慈善人士的高額捐贈善舉絕對是僅此一次、下不為例;以及除非情況特殊,否則電影院內壟斷獨賣的爆米花價格絕對不會太貴。這些結論也許令人難以置信,但它們都通過了完備經濟推理的終極考驗:它們都能轉譯成純數學。也就是說,在提出清楚陳述的假說之後,必然都會產生結論。經濟學中,唯有能通過這項考驗的論述,才需要被認真看待。
本書涵蓋諸多經濟學論述,根據我所樹立的標準,它們全都值得你認真看待。我對此自信滿滿,這是因為我每回撰述經濟議題時,都一定親自把它們轉譯成數學。因此,本書中關於純經濟學的部分,即使許多結論和我演算前的猜測相反,但我還是相當確定它們絕對是正確的。
不過,本書還有許多不屬於經濟學的重要根本觀念,像是公平、正義、容忍和責任等。這些論述無法完全用數學來驗證。因此,必須有其他更有力的原則,才能讓我堅信這些論述的正確性,而事實上,我對此相當有把握。若沒有這些基礎原則,我對於公平和正義的看法頂多就只能用在我選擇喜歡看什麼電影上,而無法呈現給廣大讀者。
我用來驗證論述的基礎原則,是午餐桌上的原則;也就是說,成功的構想必須在本質上和既有原則一致且相容(在邏輯和精神上皆如此),而且要能應用在各種假設情況,一旦有可能無法達成那些標準,就要誠實面對,然後加以探索。我所使用的這項原則不及純數學來得精準,因此,我對於公平方面所提出的結論,也不如我在經濟學方面提出的結論來得有把握。但就我所知,這還是目前最可靠的原則。
本書提出的所有構想,並非我一人發明。不過,就算全都是我自己想出來的點子,在通過精密檢驗之前,我也不會讓它們倉卒成書。而據我所知,只有我們的午餐小組才能提供這種嚴格的批判和檢驗,特別是約翰‧柏德(John Boyd)、詹姆斯‧康恩(James Kahn)和艾倫‧史塔克曼(Alan Stockman),他們在午休及餐後提供諸多卓見,我對他們感激不盡。另外還要感謝蘿倫‧范斯頓(Lauren Feinston)提供寶貴意見,她雖沒有和我們共進午餐,但精神與我們同在。
午餐小組最棒的特色,就是從來沒有一人主導全局的情況發生。每個成員的思考深度和求知熱情都一樣高昂,而且,多數論點都是由每位成員貢獻出重要見解才達成結論。不過,關於本書所提及的這些議題,我特別要向馬克‧比爾斯(Mark Bils)致上最高的謝意。馬克是成員中首位提出以下這個堅不可摧的信念:公平至關重要。他堅持,智識探究能夠揭示人類行為的真理;在馬克之前,沒有人留意到這項令人意外又貼切、有效果的類推,現在,我們再也不能忽視它。此外,他還強調,要重新思索每一件自以為已經知道的事情,這種反諷的直覺也對我們有諸多啟示。馬克堅持,公平不可能在遊戲場和市場上有不同的意義,他是我撰寫本書的直接靈感。
本書有部分內容是我在《富比士》(Forbes)和《Slate》雜誌專欄文章的擴充。摘錄自《Slate》雜誌的文章,皆已經過編輯仔細且徹底的編校,在此對麥克‧金斯利(Michael Kinsley)和傑克‧薛佛(Jack Shafer)致上十二萬分感謝。另外,也感謝自由出版社(Free Press)的編輯布魯斯‧尼可斯(Bruce Nichols)的耐心、鼓勵和絕佳判斷力。
最後,還要感謝紐約匹茲佛市(Pittsford)的邦諾書店(Barnes and Noble),他們讓我長時間在店內使用我的筆記型電腦,並給我賓至如歸的感覺。我希望這本書能創下銷售佳績,以此回報他們。
內文試閱
經濟學家和父親的角色
我九歲的女兒凱莉,是她老爸的掌上明珠。脫離襁褓的她,讓我注意到幾個應用經濟學原理。最早注意到的,就是物質享受的重要性。自此,凱莉和我就開始相互切磋經濟學。
我也在大學裡教經濟學。好的老師就像好的父母一樣,不僅傳道授業,同時也繼續學習,更棒的是眼見學生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
如果你也為人父母,那麼,你也是一位經濟學老師。經濟學所談的不外乎面臨困難抉擇:努力賺錢還是享受人生;今天揮霍還是為明天存錢;發展新技術還是磨練既有技術;尋找完美的工作(或完美的另一半)還是安於現狀。我希望我的學生好好思考這些選擇;我也希望我女兒好好想一想。
經濟學最偉大的啟示就是,這些抉擇並沒有最佳的解決方案;一切因環境而異、因人而異。經濟學是門容忍的學問。好的經濟學教授會讓學生知道,生活方式和你迥然不同的人不一定是笨蛋或壞人。好的父母也會讓子女知道這一點。
經濟學教導容忍,也培養同情心。經濟學家的做法是仔細觀察行為,盡量了解別人的目標和困難。這份了解就是一切同情心的基礎。
我開了一門大一經濟學榮譽研討課程。上課第一天,我要學生告訴我,為什麼現在到超市購物的人,其所需要的購物車要比三十年前來得大。部分學生提出精闢見解:現今的職業婦女無法像她們的母親以前一樣,每個禮拜都出來買菜;她們(或她們的先生)久久才買一次菜,必須把冰箱塞滿。或者,現今的職業婦女無暇像她們的母親以前一樣,為全家準備晚餐,只得多買點食物,讓雙親和小孩自行料理晚餐。或者,今日家庭環境普遍優渥,每餐菜餚花樣更多。或者,現在的消費者手頭寬裕,不介意多付點錢來享受寬敞的空間和較大型的購物車。或者,現在的房子大,食物儲藏櫃空間也大。或者,現今銀行提款機無所不在,就算消費者不想隨身攜帶大筆現金,消費也不會受限。
當上課情況順利時,學生會針對不同看法提出洞見。有學生說今日的購物者買得較多,是因為廣告手法變得較有成效。也有人反對這種說法,認為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在某一產品上買得較多,就表示另一產品一定買得比較少。
這項練習的重點並不在於研究購物車,而是去了解理解的技巧。若想成功達到這項練習的目的,學生必須體認到,其他家庭所遇到的問題和他們所遇到的極不相同。學會從別人眼中來看世界,是經濟學訓練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部分。
我還有很多好問題可供學生練習。我想我明年會問他們,為何雙薪家庭的儲蓄要比收入相同的單薪家庭來得少。是因為雙薪家庭僱用菲傭?是因為職業婦女不像全職母親那麼在乎子女的未來?還是因為職業婦女提供好榜樣,讓子女獨立,日後比較不會向父母伸手要錢?
或者,我會問學生,為什麼不管在哪一種文化背景,男人的自殺率都要比女人高?是因為女人覺得自己比較有義務照顧下一代?還是因為女人較長壽,若遇人不淑,還可以把希望放在另一半往生之後?
教導這些事情就像養育子女一樣,這是事實。當我女兒覺得自己在校園被人欺負、沮喪地回到家時,我可以鼓勵她從別的小朋友眼中來想像各種情況。這類想像有個技巧。先提出猜測;想想有沒有道理;再檢查是否與所有證據相符;然後修改你的猜測。這正是優秀的經濟系學生思考購物車問題時應該使用的方式。
經濟學涵蓋的不僅是個人抉擇,也包括社會抉擇:鼓勵自動自發,還是提倡平等;保護自由,還是維持秩序;為大眾提供機會,還是為不幸者提供安全網。換言之,我們想要問:這麼做對嗎?合理嗎?公平嗎?我女兒對於這些問題也非常關心,具體來說例如:她的零用錢應該是應得的權利,還是整理房間的獎賞?她是否可以自行決定把父母的勸告當耳邊風,在寒冷的冬天穿著夏天的薄夾克?她和朋友應該挑選最多人喜歡的電影,還是沒有人討厭的電影來看呢?每次有小孩大叫:「這不公平」,就有父母被迫面對這類經濟正義的問題。
我能說兩種語言。在課堂上,我講的是圖表和公式語言;在客廳裡,我講的是能做夢、想像,以及擦乾淚水的語言。在課堂上,我抽象地講述著訂立強制契約的好處;在客廳裡,我清楚具體地解釋,為什麼凱莉的朋友潔西卡不喜歡她在兩人下棋下到一半時,突然改變規則。在課堂上,我述說著執行智慧財產權的一般性問題;在客廳裡,我解釋著當有小孩把公園沙丘上撿來的錢幣占為己有時,會引起哪些道德上的問題。擁有雙語能力並不代表你的所知加倍,只代表每件事情你都有機會提及兩次。
不過,奇怪的是,有些在課堂語言中顯得晦暗艱深的問題,在客廳語言中卻變得清楚簡單,而有時情況正好相反。這表示為人父母者和經濟學家能夠相互為師。
這正是本書的內涵。這是本談論各種議題的論文集,舉凡公平、正義和責任等基本人類議題,都是父母和經濟學家必須面對的。書中提及的對錯原則,在父母看來可能理所當然,但卻必須傳授給任性的子女和剛愎的經濟學家。本書另外還提及了解的技巧,以及如何教授經濟學;並使用經濟學概念來教導容忍、同情和追求知識上的嚴謹態度。同時本書也說明如何利用經濟學來了解家庭,並利用家庭結構來闡明經濟學問題。
經常會看到聰明的學生挑戰教授的學術權威,而且最後證明學生是對的。對於教學認真的老師來說,這是課堂上最愉快的經驗。為人父母者若有心鼓勵家人彼此交換想法,也能夠經常感受到相同的喜悅。有主張的作者遇到有心的讀者,也是一樣。本書的論點是經過長久謹慎的思考而產生,在我看來,似乎無懈可擊。不過,若有任何疏漏與錯失,我希望您能本著在課堂上和餐桌上的精神,不吝指正。
給經濟學家女兒的忠告
要愛妳所做的事情,如此一來,妳為成功付出的努力才不會白費。記住,妳總是要和那些非常熱愛自己工作的人競爭,除非妳對妳工作的熱情不輸給他們,否則妳很難集中精力與他們競爭。
如果妳不犯錯,就表示妳冒的險不夠。如果妳沒有從腳踏車上摔下來的經驗,表示妳玩得不夠開心。如果妳從未錯過班機,則表示妳耗費太多時間在機場等候。
要提防那些動不動就搬出「法律權威」的人。
我們住在紐約州,該州嚴禁加油站在油槍上加裝自動跳停裝置——就是讓油槍可以自動加油,而妳可以四處走動的裝置。這一定是在之前,某位紐約州議員找來幾位同事,對他們說:「我們得禁止那些小玩意兒。」然後大家煞有介事地點頭同意。這就是法律的權威。
不要把嚴苛的議價者誤以為是有本事的議價者。在交易的最後階段還拚命討價還價,就要有整筆生意都告吹的心理準備。誰最願意冒這種風險呢?就是那些在一開始讓步太多的人。在最後關頭還拚命討價還價的人,都是一開始最不會談生意的人。
對妳自己的生命負責。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時,要的是他們的專業知識,但不要讓他們左右妳的價值觀。
沒有一位醫生有資格決定該用哪一種方式治療妳的病。只有妳自己知道,該冒哪些風險、該做哪些犧牲,以保身體健康。醫生能協助妳了解各種治療方式的成本和效益,但只有妳自己才能權衡那些成本和效益。讓醫生幫妳選擇用藥,就像讓服務生幫妳點晚餐一樣。
在妳的投資策略和生涯規畫都要力求多元化。
很多人實際做到的多元化程度都比他們所想的要低。他們持有那些在當地有影響力的公司股票。這通常是錯誤的策略:如果該公司在經濟不景氣時倒閉,那麼妳的股票和妳的房地產都遭殃。
凱莉,如果妳有機會以一加侖七美元的價格賣水,那麼,我要妳一分不減、喊價七美元。不是因為我希望妳多賺點錢——我相信妳會有穩定的事業和不錯的收入,而是因為把水賣給最需要的人,這是妳的社會責任,如果妳的售價低於市價,來向妳買水的就不是最需要水的人。
我小時候,有一次看到幾個小孩想要爬上電線桿。他們爬得不高,而且很明顯地,也爬不上去了,可是,他們都玩得很開心。
幾分鐘後,住在附近的一個婦人出來,把這些小孩趕跑了。
當晚,我和我的表哥聊天,他那時應該有十六歲了。我問他那位婦人為什麼要把那幾個小孩趕走。我以為也許會有什麼我不知道的危險。
表哥的回答,是我孩提時代最鮮明的記憶。他聳聳肩,說道:「有些人就是見不得別人高興。」
我認為,這個答案可延伸用來說明,為什麼政府規模這麼龐大、為什麼我們的稅負那麼高,以及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受到那麼多規範。有些人就是無法忍受別人高興。不要低估這股力量。
要上網。我寧願妳從網路上搜尋到色情資訊,而不是到爸媽的房間亂翻。
事實上,我很高興有網路這個發明,讓妳能輕易抓取別人不希望妳獲得的消息。捍衛家庭價值觀不遺餘力的唐娜‧萊斯(Donna Rice)u指責道:「任何小孩一碰電腦,幾秒鐘內就會上色情網站。一旦他們看過這些資訊後,就永遠無法從心靈上拭除。」沒錯,唐娜。對於那些一心想要拭除別人心靈的人來說,網際網路絕對是一大天敵。
坦白講——取得色情資訊絕不屬於網際網路的成本,而是效益之一。網際網路的目的是便於溝通,並且打擊那些阻止資訊自由流通的人。
除非妳已經口袋空空、借貸無門,否則,只要妳還在求學階段,就不要暑期打工。年紀輕輕、又無一技之長,這時候就出來工作,實在太瘋狂;再過幾年之後,妳花同樣的努力,可賺到更多的錢。學生時代就好好念書;如果妳在十六歲,而不是二十六歲就學到許多知識,那麼,妳擁有這些知識的時間就多了十年。
選擇大學時,可嘗試以下的思想實驗:想像自己走進一個小房間,裡面有一小群人正熱烈、興奮地聊天,而另外有幾個人安靜地站在一旁。如果妳想知道那群人在討論什麼,妳會想問誰?如果妳認為參與討論者所提供的答案,會比旁觀者更正確、誘人,那麼,妳就應該選擇由一群活躍的研究人員來授課的大學就讀。
若想判斷某人的價值觀是否具吸引力,有個好方法,那就是對照他們的說法。例如,當有人告訴妳,商人追求高價是不道德的,妳便可問他,消費者追求低價是否也是不道德。
最大報酬不應該給予那些執行必要工作的人,而應該要給予那些能自己思考出哪些是必要工作,然後主動去完成它們的人。
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妳又回到原點,也沒有關係。辛苦繞壘包跑了一圈後,才會覺得回到本壘更加甜美。
延伸內容
檢視我們的價值
◎文/張清溪(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本來我寫的標題是:檢視你的價值。但想了想,自己的價值難道就不必檢視了嗎?
《公平賽局》多年前就有翻譯本在台發行。我那時就看過,甚至在教學中當作類似通識課程的教材(可惜那個譯本有太多錯誤)。現在再看,勾起不少回憶,但仍有許多嶄新的體驗。目前坊間有很多這種稱為「經普」(類似「科普」)的出版品,這本多年前的老經普,有什麼值得特別推薦的地方嗎?
有的。經濟學的強項,是它談「效率」。經濟學對「公平」這個議題談得較少,很多人避而不談,或者只能用艱澀的語言,作學究式的討論。這本書跟其他「經普」書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小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原文書副標題就是:你的小孩可以教你的經濟學、價值與人生意義),討論「公平」的經濟思辯。
作者在這本書裡,當然也談到效率,但從書名「公平賽局」來看,就知道他的主軸是公平。為什麼經濟學很少談公平呢?因為它很難講。理由是公平常涉及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就像我們常說的「每人心裡有一把尺」,誰也不服誰。這樣主觀的東西,能談嗎?能用科學的方法談嗎?作者當然要說可以。而且他還不只談公平,他也談容忍、妒嫉這些東西。
是的,在這本書上,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字句:「經濟學是一門容忍的科學」(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of tolerance)。怎麼會呢?經濟學不是「選擇」的科學(the science of choice)嗎?沒錯,但也是容忍的科學。而且是科學嘛,所以還要用理性的、客觀的、前後一致的推論。
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作者所說的容忍,是指我們要容忍別人與我們不同;因為人各有志,在人生道路上各有選擇。進一步來說,我們不能懲罰這種不同的選擇。例如,有人選擇努力工作賺錢,有人選擇享受輕鬆的人生。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對有錢人課徵高稅率來懲罰他的選擇啊!
這麼嚴肅的東西,又怎麼是從小孩那裡學到的呢?作者說,如果鄰居小孩有很多玩具,你不會教你的小孩去搶過來玩吧!既然如此,那你怎麼可以容許政府因為某人比較富有,就對他課徵高稅率呢?那與搶奪又有何差異呢?也就是說,你跟小孩講不出口的、不容許他做的,應該就是沒啥道理了;那你能不能從這裡學到你該如何做呢?
值得推薦的地方就在這裡。作者是用經濟學那種不帶感情的理性,去推論這些看似價值判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見仁見智」的事。在這種推理下,有些追求公平的做法,特別是政府法案,如前面談到的所得稅累進稅率,或強制僱用的反歧視法案等,實際上並不公平。在現實生活中,這類涉及價值的課題,通常我們心裡都有定見(那把尺)。當一個人用超理性的推理,講到違反你心裡的定見、觀念、意識型態,或觸及到你的利益時,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但是,如果你願意冷靜下來想一想,就像我在訂這篇推薦文的題目,想到自己的價值觀也需要檢視一下時,我們可能會打開一片天、發現另一個世界。
作者資料
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
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是《生命中的經濟遊戲》(The Armchair Economist)暢銷書作家,亦是《Slate》雜誌極受歡迎的「每日經濟學」(Everyday Economics)專欄主筆,同時也負責撰寫《富比士》(Forbes)系列專欄,並著有兩本經濟學教科書。最近出版的新作為《反常識經濟學》(More Sex is Safer Sex)。目前任教於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系,定居於紐約州羅徹斯特市。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