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醫療保健 > 保健養生
代謝型態飲食全書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代謝型態+營養科學比例=治癒各種難病的力量! 第一本關於代謝型態與健康飲食的重要經典! 你知道每人的體質不同,適合的飲食就會天差地別嗎? 大家都說有益健康的食物,真的適合每一個人? 為什麼明明飲食很清淡,減肥卻老是失敗? 吃錯食物,連情緒與精神狀態都會大受影響? 風行美國數十年、經過嚴謹科學實驗證明並取得專利註冊商標,引導你了解自己的體質,找出真正讓你身心健康的飲食型態! 美國代謝型態(Metabolic Type®及 Metabolic Typing®)專利檢測技術權威領導人威廉.林茲.沃爾科特(William L. Wolcott)累積自身長達三十年的研究,將過去營養學強調「一體適用」的基礎觀念,進展到以個體為單位,根據個人代謝狀況來攝取不同營養比例的飲食原則,堪稱代謝型態飲食的經典鉅著。 【本書特色】 ◎第一本提供自我檢測問卷以分析個人體質、提供完整飲食計劃與食譜的實用書籍。 ◎第一本教人如何吃對適合自身代謝型態的健康書籍。 ◎第一本以科學為根基、從打造健康細胞著手的專業書籍。 ◎第一本專為個人量身打造,兼具醫療與自然養生之用的保健書籍。 【專業推薦】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美國維爾康天然診所院長 陳俊旭 ◎安那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五福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 黃士懿 ◎台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柯永河 ◎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 韓蔚廷

目錄

◎推薦序一 你吃對了嗎?—先建立正確觀念 陳俊旭
◎推薦序二 吃對食物,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陳五福
◎推薦序三 營養科學的現代新觀念     黃士懿
◎推薦序四 食物決定你的健康       柯永河
◎推薦序五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       韓蔚廷

◎致謝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別人的食物可能是你的毒藥   
◎第二章  代謝型態發展簡史   
◎第三章  全新的醫療思維   
◎第四章  營養學革命   
◎第五章  傳統診斷的侷限   
◎第六章  找出你的代謝型態   
◎第七章  吃對你的代謝型態   
◎第八章  常見問題   
◎第九章  微調你的飲食   
◎第十章  量身訂作減重計畫   
◎第十一章 除了飲食,還要注意什麼?   
◎第十二章 如何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附錄A 疑難排解測試   
◎附錄B 九大基礎體內平衡控制機制   
◎附錄C 各代謝型態的營養補充品
◎參考書目
◎索引

內文試閱

◎ 古老的飲食智慧

  你相信嗎?世界上某些偏僻地區的古老原住民文化中,心臟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和關節炎等現代流行病是不存在的。

  這些原民文化所吃的,並非你我所熟知的「健康」飲食。他們生活在原始、未開化,與文明工業區隔絕的環境,不但缺乏高科技的醫術、科學家、醫師或「先進的」學術研究單位,也沒有動輒數百萬美元的研究計畫,更別說有官員或政府單位會關心民眾健康了。維他命產業、健身俱樂部、減重診所等,更是前所未聞。奇怪的是,多年來,科學家們觀察到,那些遠離文明的民族,健康及體能狀況都遠比現代人要好。

  傳統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的每日菜單包含馴鹿、海草、鮭魚、麋鹿、海豹和鯨脂,即使一天吃下大量脂肪和肉類,他們仍擁有絕佳的免疫力和健康的心血管。

  澳洲內陸偏僻地區的原始民族至今過著和祖先一樣的生活,吃的是各種昆蟲、蛆、莓果、袋鼠和沙袋鼠,但其體能和體魄不輸給奧運選手。

  瑞士一些偏僻山村的居民只吃簡單且原始的食物,像黑麥麵包、大量高脂乳酪、奶油以及生羊奶,僅偶爾補充酒類和少許肉類,仍個個身體強健、無懼於嚴冬。

  以體魄強健著稱的非洲馬塞族(Masai),仍維持著過去幾百年來的飲食方式,定期從活畜身上取得少量的肉、乳汁和生血作為主食。其他偏僻地區,諸如安地斯山脈、亞馬遜熱帶雨林及南太平洋小島上的原住民,也都保持著祖傳的飲食習慣,個個擁有非凡的生命力、體能與扺抗力,「吃百歲」是常有的事。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過著原始生活的民族展現了驚人的生理彈性,沒有新生兒有缺陷、畸形或體重問題。他們骨頭的形狀及骨架都異常優異,臉型比例正確、對稱;呼吸系統功能極佳;堅固的顎骨中,包藏著完美無瑕的牙床及排列整齊的牙齒。這些,是現代文明中很少見的。

  不過,當這些族群接觸到現代的食物和飲食習慣後,健康就急速惡化,罹患的疾病與現代工業社會中常見者非常相似。

◎「健康飲食」人人適用?

  巨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s)—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脂肪,是維持人類生存必不可缺的。從動物及植物所取得的食物,多少都包含這些巨量營養素。而經過數千年的演化,不同地區的人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因而發展出非常迥異的營養需求,這使得每個人對於營養有著廣泛且多變的需求型態。例如:基於遺傳,現今居住在熱帶或赤道區域的人們,對於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如蔬菜、水果、穀類和豆類等)有著強烈的需求。這些食物所提供的養分,最適合此地人們獨特的身體化學作用,讓他們得以適應溼熱的環境。

  關鍵在於,某地人們認為健康的飲食,到了另一地常常就成了災難!

  知名膳食專家納森.普里特金(Nathan Pritikin, 1915-1985)曾指出,非洲班圖族(Bantu)攝取極少的脂肪,這是美國與各大工業國公認的健康飲食方式。不意外,班圖人幾乎不會罹患冠狀動脈疾病。

  普里特金的後繼者和其他幾位知名醫學專家,長久以來提倡每個人都應採低脂飲食。但這種「人人適用」的飲食方式,依然讓許多想減重或想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人嘗到失敗,原因是它就像所有所謂「健康飲食」一樣,忽略了個人在生物化學及生理上的巨大差異。

  英國的蘇格蘭人、威爾斯人、愛爾蘭人和凱爾特人對某些營養的需求,恰恰與班圖族相反。他們自古以來便攝取高脂魚類,種種因素使得他們的身體較其他民族更需要脂肪。而班圖族能夠防止心臟疾病的低脂飲食,在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譯註2 後代的身上,卻可能導致心臟方面的疾病。

  這種將飲食與基因需求連結的原則,在自然界處處可見。所有物種都有其基因安排的特定食物來源,動物憑著天性和基因的指令,選擇能吃的食物。廉登.史密斯醫生(Lendon Smith)在他的《快樂即健康生活》(Happiness Is a Healthy Life)一書中談到:「吃的竅門,就是去釐清你所屬的種族都吃些什麼,然後照著做便是。」這個點子不錯,但有個問題就是,如今我們已鮮少有「純粹」的種族或基因。

  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從一地遷到另一地、從這國移居那國,血統早已極為混雜。想要精確認定我們祖先的飲食內容是什麼,對多數人而言,不啻為緣木求魚。就算你辦得到,也很難照著吃—如果你是純種美國原住民的後代,理應吃仙人掌和水牛肉;如果你是純種奧地利原住民的後代,則應當食用大量生羊奶和石頭磨碎的穀物。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

  當然,你也可能可以清楚列出適合本身血統的飲食,食物也不難取得。比方說,你的父母都是純種希臘人的後代,祖先慣常吃魚、義大利麵、大蒜、橄欖油、生菜沙拉、豆類和酒等,如今它們也不難取得。但如果你是亞洲血統,米飯、海菜和黃豆可能較能符合你的需求。

  不過這個理論還有個侷限,要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了解祖先吃些什麼固然重要,卻還不夠。因為人的營養需求還深受居住環境及生活習慣影響,而在過去一百多年,這兩個因素已經有了極為劇烈的改變。人類花了數幾千年適應地球環境,但在過去一百年間,空氣、水和土壤等已經急遽改變;前人和自然界的共生關係遭到嚴重破壞。就許多方面來說,現今的環境已無法維持人類的健康。

  同樣地,數千年來我們適應了大量的生理活動,諸如奔跑、步行、騎馬、狩獵、畜牧、農耕。但在短時間內,這些都改變了。如今我們多數時間都待在人工燈光照明的室內,周遭有著各種化學物質,四體不勤,經常維持坐姿。

  因此,必須找出能讓你維持健康的飲食方式,而不光是找出你所屬的種族、血統。除了基因遺傳,還有眾多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營養需求。身體是個動態的自我平衡系統,時時刻刻進行自我調整以達到均衡的健康,以適應外在環境。人體的生理週期每二十四個小時會產生化學改變,因此人的營養需求並非恆常不變。 ◎ 在大眾化的營養市場之外

  現代的飲食觀念與當今的藥物科學相似。藥物科學全然聚焦於「神奇子彈」這個醫學概念,試圖對有特定健康問題或相同症狀的人,提供單一的簡單療法。而現代營養科學則將大部分精力投注在找出適合「大眾巿場」的方法。

  以美國政府為例,儘管美國社會的種族相當多元、可算是個「基因大熔爐」,但衛生官員仍只提出「一個」給「所有人」的飲食建議。美國政府對健康飲食的膚淺看法,於「飲食金字塔」上,表漏無遺。其實,「飲食金字塔」也就是過去每日飲食計畫中的「四大類食物」而已。

  這種只顧及大眾營養市場的態度,也支配著私營企業。今日,幾乎所有知名營養專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飲食祕方或是養生方法;而且他們深信,任何人只要遵守這些方法,都能獲得健康。但現今幾個最為知名的養生方法,其主張卻大相逕庭,尤其在對巨量營養素的攝取量及比例的看法上。

  亦即,對於每個人應該攝取多少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以及又該如何搭配等,這些養生方法的主張都不一樣。

  比方說,有些營養專家是低脂、低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忠實擁護者。他們堅稱,含有肉類、乳酪和植物油的飲食會阻塞血管、讓人發胖,使人快速老化並提早步向死亡。他們諄諄告誡要盡可能減少脂肪的攝取,並多吃榖類、水果和蔬菜等清淡的素食。

  但某些養生大師則完全相反,主張高蛋白質、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組合,以蛋白質(肉類、魚類和禽類)為每餐主食。他們相信,唯有減少碳水化合物(如水果、穀類、麵食)的攝取量,方能對抗肥胖、心臟疾病等健康問題。

  另有專家堅信,不論是正餐還是點心,都應嚴格遵循「40-30-30」的黃金比例,也就是「碳水化合物40%、蛋白質30%、脂肪30%」。他們認為,這麼做能防止荷爾蒙失調;反之,若長期忽視這個黃金比例,就會造成慢性健康問題,如肥胖症、動脈硬化、癌症、糖尿病及慢性疲勞等。

  飲食主張百家爭鳴,無論何種皆向人們保證有益健康且效果持久,只要照做,就能擁有好體力、好身材以及「不生病的生活」。然而,沒有人可以說明,為什麼這些飲食主張和養生方法彼此間有這麼大的差異,甚至矛盾。

  到住家附近書店的醫療保健類書櫃瀏覽一下,長壽飲食、生食法、名人飲食、生機飲食、輪替飲食、無乳製品飲食、無糖飲食、防癌飲食法、運動員飲食、專為女性設計的飲食、減緩老化的飲食、增進抵抗力的飲食、對抗憂鬱症和疲勞的飲食、無膽固醇飲食、低血糖飲食⋯⋯,養生方法之多,令人眼花撩亂。消費者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市場上的飲食法太多了!而且它們充滿太多相互矛盾的建議和看法,令人難以抉擇。由於苦無方法作出理性的飲食決定,消費者只好拿自己當白老鼠,在「飲食輪盤」的賭局中,一次又一次地下注。雖然有少數人偶爾會賭贏,押中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但大部分的人仍一次又一次地無功而返。

  大眾市場的飲食法的確製造了許多成功案例,這就是為什麼眾多飲食專家能找到許多支持者為他們背書、暢銷養生書可以舉出那麼多醫學案例證明其論調。但是,成功個案仍只是少數,那些人不過是恰好接觸到適合他們身體的飲食方式罷了。有更多的「沉默大眾」不適用那些方法,但專家們往往不會提及他們。

  遺憾的是,現代營養科學竟然只能亂槍打鳥。營養學專家無法使眾病患得到一致且可預期的結果。事實上,無法在科學研究上複製出想要的結果,是現今臨床營養學及健康專業人員的挑戰,也是不能言說的祕密。這個話題極為敏感,連臨床學者都避而不談。

  幾乎所有營養產業中人都忽略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

  飲食計畫必須量身打造。因為,對A有用的計畫,對B可能無效,甚至可能更糟。

  食物和營養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影響,這觀念聽起來很有道理。所有偉大且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舉凡印度、埃及、希臘、羅馬和中國醫學等,都了解到個人的生理獨特性有多麼重要。早在二千年前,古羅馬哲人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 99-55 B.C.)就已經觀察到:「某人的飲食,是另一人的毒藥。」

  在某些方面,現代營養科學非常先進。眾多極具天分的專家花了許多心力,在最尖端的實驗室進行臨床研究。他們將食物的營養及其作用機轉分析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在範圍、精確度或複雜度,都累積了相當驚人的研究資料。但是,倘若沒有將「個人獨特性」當作營養科學的指導原則,所有先進研究和亮眼的資料乃至科學專業,都不能真正轉化為有效的臨床解決方案。

  所幸,如今已有技術能分析個人營養需求的差異,那就是「代謝型態檢測」(metabolic typing test,MTT)。

  這是個開創性的技術,能排除營養科學上的疑慮。人們可以藉由這套檢測迅速斬除令人眼花撩亂的資訊,直接找到適合自己的營養需求。它是個極具邏輯的方法論,提供有系統、可試驗、可重複且經得起驗證的方法,解答人們長久以來亟欲了解的問題:「我應該吃什麼才對?」

  本書會將重點放在給予一般民眾飲食建議,提供新穎、容易上手的實用方法,協助各位依據自身代謝型態來選擇食物,促進健康。當你不再道聽途說或盲目追隨「人人適用」的飲食建議,而是根據自身獨特需求選擇飲食,你就有可能跟老祖宗一樣身強體健,擁有如下的益處:

  ●預防並扭轉退化性疾病。

  ● 增強免疫系統。

  ●達到理想體重並維持下去。

  ●讓頭腦思路清晰、體力處於巔峰。

  ●克服情緒起伏與憂鬱症。

  ●提升體能表現及耐力。

  「新陳代謝」是人體為維持生存所進行的所有化學與生理活動之總和,其內涵繁多且複雜,但可以總結為以下幾種功能:營養、輸送、呼吸、合成、調節、生長和再生。

  所有新陳代謝都需要能量。身體會將我們從環境中所取得的空氣、水、陽光和食物的營養,轉換成維持生命的能量。其中食物所含的原料(如維他命、礦物質、酵素)尤其重要,因為身體會利用它們修復、重建及修補組織。人體不能缺少食物和營養,因為它們也提供細胞燃料以進行氧化(或燃燒),進而產生新陳代謝所需的能量。   事實上,人體的生化轉變過程,全仰賴能量產生的速率、品質及強弱。

  當身體所有層級(包括細胞、器官、腺體與系統)都擁有最佳能量,身體機能與健康便可望達到最佳狀態(無論在平衡上或效率上)。

  所有代謝作用都發生在細胞層次,運作是否有效率亦決定於此。人體中的每一個細胞就好比一座生化工廠,用以滿足特定代謝功能。食物通過消化道後,會被吸收到血液中,運送至所有細胞。營養素抵達細胞後,會被轉換成能量,以執行細胞所「設定」的功能。

  每個人都需要全方位的營養素。但由於先天基因不同,每個人對特定營養的需求量也不盡相同。這就是為什麼某種營養素讓A感覺很棒,對B則毫無作用,在C身上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身體所有細胞都「知道」如何有效並健康執行其天賦的功能,這是它天生的設計。但如果先天基因所需的原料不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以正確的型態被使用,就會導致細胞功能不彰。換句話說,基因會設定一個人需要哪些營養素,只要完整獲得這些營養素,細胞就會運作無礙。

  當細胞因缺乏營養素而無法產生足夠能量時,其修復和重建組織的功能也會一併喪失。這時,細胞會變得虛弱、缺損,甚至連帶拖垮身體所有系統。好比說,當器官的細胞變得虛弱、無法勝任原定功能時,器官本身的運作就會變得虛弱且無效率,進而導致系統失衡,這時人就會生病。

  反之,一旦細胞取得所有所需的營養素,便能製造最適當的能量,從而扮演好其角色,有效進行修復、重建和再生。如此,它們所組成的器官、腺體、系統乃至於身體,自然會非常健康。

  那麼,要如何收集個人獨特的「身體資訊」、以定義個人的化學組成和營養需求呢?很簡單,身體會自動提供這些訊息。這些訊息會透過個人身體結構、生理、情緒、心理和行為上的特性,甚至飲食偏好和對特定食物的反應,一一表現出來。每一則訊息,都是完成個人生化「拼圖」的重要線索。

  種種外在線索,不但明白揭露身體機能是如何進行內部運作,也顯示身體是如何分解食物並利用其營養素。

  想知道自己該吃什麼,首先必須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哪些營養素。這就是我製作「代謝型態檔案」的初衷,它是一種個人化的飲食清單。書中我將提出眾多代謝型態的分析個案。一般大眾可直接藉由本書獲得最基本的代謝型態分析,據此設計自己的飲食,增進自身獨特的身體化學平衡。你可以透過第六章的自我檢測,快速找出自己的代謝型態及相關分析。

  「細胞氧化速率」是釐清代謝型態的重要依據。因此,請先找出自己的氧化型態:

  1)慢速氧化型

  2)快速氧化型

  3)混合氧化型

  一旦鑑定出代謝型態,你就可以根據相關分析,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食物與飲食組合,特別是巨量營養素的部分。舉例來說:

  1)慢速氧化型:需要低蛋白質、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

  2)快速氧化型:需要高蛋白質、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

  3)混合氧化型:需要分量相當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一旦代謝型態正確應用於臨床或治療層次,將能有效建立並打造身體的最佳狀態,達到預防或改善慢性疾病。較之其他飲食方法,代謝型態的效果也更具持續性。下列重點,有助理解代謝型態與其他學派之差異:

1)代謝型態適用於慢性病

  正統醫學常藉助特效藥或手術來解決病症,其優勢在於醫治急性病症,如致命外傷、分娩、心臟病發作或癲癇等。而代謝型態則是以臨床方式來治療與預防慢性疾病—這囊括了人類健康問題的80%。

2)代謝型態跳脫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療方式

  在慢性病的治療上,正統醫學與現代營養科學最主要的限制在於「只專注在症狀的治療」。而代謝型態則是針對「人體生化上的不平衡」進行糾正,因為那是慢性病的根源。

3)代謝型態能導出可靠、可預測的臨床結果

  如同傳統醫學,現代營養學只針對特定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治療特定疾病時,結果非但不可靠,也難以預測,時而見效、時而失敗。主要原因在於,症狀相同的兩個人,其生理狀態和新陳代謝問題可能天差地別。代謝型態不只處理病症,更專注在病人本身的需求,因此提供了更可靠的方法來診斷與修正身體真正的問題。

4)代謝型態所提供的方法具高度整合性

  代謝型態致力於達到「全身的化學平衡」,其根本概念是同時增強所有生理系統、器官與腺體的功能,讓身體臻於最佳狀態。如果只針對某身體部位進行單次治療,這與把灰塵掃到地毯下的「視而不見」有何差別?

5)代謝型態仰賴身體與生俱來的智慧

  科學家們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有對退化性疾病產生真正具「治療效果」的藥物。因為,能治療身體的正是身體本身,唯有身體才具備療癒的真正智慧。代謝型態雖然運用許多電腦科技,但它之所以有效,並非拜科學或技術之賜,而是在於能利用簡單、細膩且自然的方式,啟動身體內建的調整與修復功能。

6)代謝型態象徵一個全新、符合邏輯的典範轉移

  代謝型態的原則雖根植於傳統科學知識,卻是現代醫療科學中某個領域的大翻修。它所採信的資訊幾乎與支持主流醫學和營養學的資料相同,但它提供了全新的詮釋方法,將之落實到眾人的生活中。

延伸內容

你吃對了嗎?──先建立正確觀念
◎文/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美國維爾康天然診所院長)

  三年來,我曾經受邀替十幾本書寫過推薦序,而這本《代謝型態飲食全書》,是我所推薦的書籍當中,最重要的一本。這本書中所提出的觀念,是許多生機飲食的愛好者、營養師、醫師,所嚴重缺乏的知識。代謝型態的知識,在華人世界裡,除了我在《吃錯了,當然會生病!》、《吃對了,永遠都健康!》有概略性的介紹之外,幾乎鮮少有其他作者或專家提及。我很高興這本《代謝型態飲食全書》的中譯本終於問世,如果能發揮它的影響力,一定會對想追求健康的華人有很大的助益。

  這本書,詳細解釋一個劃時代的知識──代謝型態。我第一次接觸代謝型態的觀念,是我在美國唸自然醫學院的最後一年,臨床指導教授薛爾曼醫師告訴我們代謝型態的觀念有多麼重要,而且如何徹底改變他的開業方式。他本來專精草藥學與同類療法,但是,由於發現病人常常因為吃錯代謝型態的食物,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平衡的症狀。與其給予草藥或其他天然藥物,薛爾曼醫師發現,只要正確檢測出病人的代謝型態,然後調整飲食的比例,很多疾病就可以漸漸改善,甚至不藥而癒。

  當年,身為實習醫師的我,實在無法判斷教授所言可靠與否,吃對食物比例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畢業後有幸到加州的克里斯多醫師診所進一步學習檢測方法,然後加以應用在自己和病人身上,我才開始確定它的真實性與重要性。幾年的臨床累積下來,我發現很多人的血糖不穩、慢性疲倦、腎上腺衰竭、頭昏眼花、情緒不穩、免疫力下降、甚至肥胖,都和代謝型態失衡有密切關係,有時只要簡單地調整飲食比例,就可以把困擾多時的毛病治好,效果之好,時常出人意料。

  我自己也是代謝型態的忠實擁護者,每天身體力行,奉行不悖,若是有幾餐吃錯比例,敏感的我就可以感覺到身體開始失衡。我常常四處演講,有時甚至一天要從早上講到晚上,但卻不會累、聲音也不沙啞。很多聽眾問我怎麼辦到的?可以講到晚上還是精力十足? 其實,我的祕密之一,就是要根據自己的代謝型態,吃對食物比例。如果我吃錯了,就不容易維持體力。

  八十年來,雖然代謝型態是由西醫師、牙醫師、自然醫學醫師、脊骨神經醫師等等專家所貢獻集合而成的一門學問,但是,它所代表的精神,其實正是自然醫學的精隨。在此書的一開始,你就會看到一些古老原住民飲食,雖然吃的食物極端不同,卻都讓人強健有力。目前的營養學和醫學還有許多盲點,而且太過於微觀,以致無法解釋很多簡單的現象。此書中充滿許多宏觀的看法,可以激勵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健康。

  如果你是初次閱讀本書,你可能還不能理解這本書的重要。你一定要親自體驗看看,把自己的代謝型態測出來,然後改變飲食,你就會漸漸發現身體真的不一樣。正確的代謝型態飲食我已經奉行多年,這本書對我而言,不是「重要」兩個字可以形容,而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健康寶典。想要維持優良的生理運作,或是要促進身體健康,我強烈推薦讀者細讀此書,加以靈活運用,您一定會大有收穫的!

  最後,希望各位讀者能建立正確觀念,身體力行,永保健康!
吃對食物,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文/陳五福(安那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第一次接觸「代謝型態學說」是在去年八月,我剛好結束一個頗完整的身體檢查,健康狀況大致良好,只有血糖和血壓偏高了些。於是我聽從營養專家建議,開始採用最科學的「代謝型態檢測」來作為飲食控管。

  回想自己幼年時期,家境清寒、飲食節制、生活簡約,沒有多餘的時間和金錢吃喝玩樂,打工賺學費之餘,就愛讀書、爬山,倒也練就一身好體能。成年後,赴美求學旅居多年,忙於開創自己的事業,創投多家公司,雖忙但頗樂在其中。從未間斷爬山的習慣,也讓我一直保持旺盛的精神和體能。近年來,對於自己有三高的傾向,仔細思考,應是長久以來對於「吃」這件事,總是不在意好還是不好,只要有吃就好!不過這幾年來,基於健康維持的考量,也響應環保,開始茹素。

  經過百題的代謝型態問卷檢測,再針對生理異常數值,找到了我的代謝型態——「平衡型的飲食」,也就是在我的一餐食物中,醣類要占45%,蛋白質和脂肪食物則占55%。如果我的飲食大部分偏向醣類食物,或者偏向蛋白質、油脂食物就不符合我的代謝型態飲食計劃。雖然我不是很清楚每樣食物的比例要如何計算,但針對我習慣的飲食,記錄二週後評估,發現我確實沒有吃對適合我的型態食物,經過四週的調整後,倒是觀察到偏高的血糖值逐漸改善。

  對於「代謝型態學說」的印象,我並沒有深入了解,但我向來支持專業的研究和建議。既然代謝型態檢測技術在美國已發展超過三十年,而且有數萬人運用它來做個人量身的飲食計劃,獲得成功健康改善。此外,國內有人願意克服語言藩籬、投資心血去學習並把它作為研究論文,相信值得嘗試。

  從小到大很多事情我們不盡然可以自己做主,但對於「吃」這件事情,每天都要發生好幾回,我們是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擁有絕對的掌控權。我十分認同作者在第一章就談到的「別人的食物可能是你的毒藥」(One man’s food is another’s poison)這句羅馬古老的智慧語言。每個人應該瞭解自己的體質,吃對適合自己的食物,加上適度的運動與舒壓,就有益於健康。但要如何吃出健康,就是一門學問了。

  相信讀者可從本書豐富的內容,獲得寶貴的知識和方法。並祝福各位成為管理自己健康的主人!幸福平安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  ◎文/韓蔚廷(台北富邦銀行 總經理)

  譯者袁營養師是我一位多年銀行好友同事的夫人,約五年前袁營養師服務於百略醫學科技關係企業-康適診所活道學院時,負責開發一個以體質檢測為主,作為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建議的「代謝型態八週體重管理課程」。在盛情邀請下,我花了七週的時間參加課程,體驗不同於坊間的減重方式。因此,有機會接觸美國發展的「代謝型態檢測技術」,檢測後我的代謝型態屬於交感型,大概知道飲食中應該多攝取五穀蔬果類的含醣食物,過程中也確實獲得頗多有關減重營養、心理和運動相關的知識,印象頗為深刻。

  「健康就是財富」一句老生常談、再平常不過的話語,倒是我對「健康」深刻的體會,就像人生和企業金融的道理一樣。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健康,它不但是財富,也是最值得投資的資產。健康,就像存款提款的道理一樣,一直提款,沒有存款,當然最後就沒錢,沒錢時或許還可以借貸一段時間,但要有機會把它賺回來,投資得當就有機會。如果投資連連失利,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破產, 嚴重破產時,人生是毫無希望的。失去健康的人一如窮困潦倒之人,錢雖非萬能,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惟知易行難,有多少人可以身體力行康健一生?!

  身處金融業多年,業務繁重且應酬多、工作時間長運動少,知道健康重要是一回事,要去做又是一回事。常在應酬席間,聽到多位好友企業主分享忙裏抽空的養生之道,我就姑且聽之習之,也很難說到底那個好,那個有用?! 譯者邀請我為《代謝型態飲食全書》書籍出版寫推薦序,也為廣大群眾的健康推薦「吃對食物、用對方法」作為健康管理的提醒。 我所知道的「代謝型態檢測」是個簡單、科學的方法,利用這個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物,運用在平常飲食、應酬和出差外食的食物選擇,養成習慣,應不難做到。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從代謝型態的科學發展歷史、現代醫療保健思維的轉變、自我檢測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物,及運用的工具和方法,一應俱全,確實可以作為日常健康飲食的工具參考書。

  最後,以中國人常說的「藥食同源」,食物就是最好的藥和讀者共勉。生病的人通常若不吃垃圾食物,好好地以飲食調理,很快可以恢復元氣,再造天生的自癒力而康復。同理可證,在沒生病時,吃對食物就是吃到不生病的好藥,預防勝於治療。對於忙碌的諸多朋友們,別忘了打理自己一輩子的健康財,一起「用對方法、吃對食物」創造健康。
食物決定你的健康  ◎文/柯永河(台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最近,因為授課忙,難有時間走筆續寫,三年尚未完成的習慣心理學系列書的第六冊《良好思考習慣》那本書。不過,偶爾在腦中想,一旦該書殺青,則打算寫一本「良好飲食習慣」。覺得「良好飲食習慣」是一個人維持心理健康的至要基礎之一。

  怎樣的吃法、吃什麼一個人才能身體健康,打好心理健康的穩固基礎呢?有撰寫這一本書的願景,因此最近頗留意於此議題的相關資料,包括新聞報導以及新書介紹。但是,一直以來有個印象,關於吃什麼,一個人才會保持健康,或拾回健康的訊息雖然數不盡,但內容常常前後不一致,有時甚至互相矛盾,或南轅北轍。因為著書的行為要慎重考慮它對於讀者群的影響後果,尤其與讀者的生理健康息息相關的「良好飲食習慣」之類的書;因為此類書籍所記載的內容必須是肯定會帶來好影響的,能造福人群的,不然不如一字不寫。

  當站在選擇參考資料的十字路口時,恰巧接獲商周出版的推薦邀請。詳知該書的名稱和內容後,自忖那就是我望穿秋水盼等了多時的那類參考資料,所以很快地對他表示樂意為其效勞。

  接到稿本後,我就忙中抽空瀏覽了每章的題目,以及第一章的前面幾頁。唸了第一章的標題:「別人的食物可能是你的毒藥」的感覺是著者的用詞未免太誇張,所以就在第一頁空白處寫下了「這怎麼可能?」的評語,帶著好奇心和半信半疑的心,我繼續把小標題「古老的飲食智慧」的一節讀完;覺得這一節的內容雖是充滿了神奇色彩,但是並非天花亂墜,而是「言之有物」、「有憑有據」的。所以我在同頁的譯稿空白處又寫下一段批語:「好像是神話,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天方夜譚,但是又有證據的科學式敘述」。

  就這樣,我讓自己的好奇心以及追尋新知識的慾求欲罷不能地每天一有時間就把譯稿捧在手中貪讀下去。時值寒流正在北台灣肆虐,人人喊「冷呀冷呀」的新曆年剛過的節季,向來怕冷的我卻忘了寒氣,邊唸邊用紅筆在譯稿上的每一重點處劃下紅線,幾乎每頁都少不了五條以上的。可見,我唸得多出神,也可見此書的內容舖滿了令人撿不完的黃金知識稻穗。

  第二章的章名是「代謝型態發展史」。內容比比皆是扣人知識心弦,令人產生知性感動的內容。看完了這一章,我感動之餘,不得不又在空白處寫下「這是醫療史上的革命性發現」。

  第三章取名為「全新的醫療思維」,章內有「對抗醫學」、「對症醫學」和「另類醫學」等新名稱。作者認為,過去的傳統醫學和新興的另類醫學都屬於「症狀和疾病導向思維」的醫學,較能有效處理,急性症狀問題,使用的療法是對症下藥的對抗醫學或對症醫學,這一類醫學解決慢性病的效果卻非常有限。

  與之相比,本書所介紹的「新興醫學」可稱為「健康飲食醫學」、「修補醫學」、「代謝型態修補醫學」或「平衡醫學」。這一門「新興醫學」雖然對急性症狀沒有立竿見影的功效,但在解決慢性病方面效果卻斐然、亮麗,可說可彌補傳統醫學之不足;若和傳統醫學能天衣無縫地統整在一起,則可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醫療體系,既可預防眾生發生疾病,也可繼續維持每個人理論上能享受的健康和長壽。

  第四章的內容與營養學的革命性看法或思維有關。作者使用的標題是「個人專屬的營養」來強調說,關心自己身體健康的人都要重視自己的生化條件是有其獨特性,而憑這獨特性,每一個人可維持他的健康狀態。作者進一步說:「我們個人健康是奠基於自主神經、氧化、分解、合成代謝,以及其他體內平衡等五個系統及其間的獨特組合型態。」作者把這獨特組合型態稱為「代謝型態」。書中作者以表格方式,列出五個罹患高血壓症的患者分別說明其「代謝型態」、及「代謝型態治療醫學」是「病因導向」的治療方法,相當不同於「症狀導向的醫療法」。作者在該表格的最底欄中註明說:「每個人的單一疾病或症狀是由於不同類型的生化失衡所致。」表中的每一個案都有高血壓及相關的心血管失調病症,但他們體內的生化失調卻迥然不同。

  從表中五例,作者選其一說明檢測結果表示此例的獨特代謝型態是屬於(1)由副交感神經系統所支配;(2)其氧化程度是快速的;(3)其合成代謝系統是不平衡的。據於此,作者建議,該例的正確飲食習慣最好是攝取更多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飲食。此建議乍聽正好與一般高血壓症專科醫師的囑咐恰相反,令人覺得匪夷所思。

  但是建議所導致的療效卻意外地好;此例的血壓從149 / 98 mmHg降到正常水準的124 / 83 mmHg,膽固醇值在四個月內從346 mg/dL降到195 mg/dL,體重減輕了三十六公斤。本書作者也舉表中的第二例,來表示第一例的病情改善並非偶然;第二例的臨床症狀也與第一例相同,苦於多年的高血壓、膽固醇以及肥胖症,但是「代謝型態檢測」結果與第一例完全不相同。所以醫師給的飲食建議安排是完全不同於第一例,是低脂肪、低蛋白及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並補充一些營養素以彌補其代謝失衡。第二例患者培養此飲食習慣的結果也是很有效,高的血壓和膽固醇指標迅速降到正常水準,一年內體重也減輕了二十三公斤。隨後,醫師也逐步減少他的藥物劑量,直到完全不使用。以上兩例的年齡分別是五十五和五十多歲。書中作者根據眾多類似案例的飲食習慣改變而得的有效發現,大膽地做了如下基本假設:「不同的病患需要不同的飲食習慣,病患所需的飲食都應依其本身的獨特代謝型態來規劃。」

  那麼哪一種代謝型態須要吃哪一些飲食呢?作者以蔬菜為例說明另一重要飲食習慣原則:「蔬菜對所有人都有益,但並非所有蔬菜對各種代謝型態都有利」,例如胡蘿蔔、花菜和豆類對快速氧化類型者產生體內平衡的良效,但對於慢速氧化類型者產生體內失衡,使血液偏鹼,而這是快速氧化者的酸性血液所需要的。相對地,有助於慢性氧化類型者體內平衡所需的蔬菜類是青花椰菜、萵苣、洋蔥和馬鈴薯,而這些也正是不利於快速氧化類型者的體內平衡。

  根據第四章所論的發現,作者在第五章就指出現有的傳統診斷學之侷限,並且以驗血技巧為例說明這項檢驗為什麼無效。他說臨床上常見到的現象是,當身體缺鈣時,血液檢查結果卻表示血液中的含鈣量是正常,這樣的結果會使當事人空歡喜,但也使他心中納悶,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樣的驗血結果?作者說:「這可能是因為身體對於缺鈣已經做了反應,將牙齒或骨骼中的鈣質拿來彌補其他系統所缺的鈣。」也就是說,為了維持體內系統的運作穩定,身體會做出「挖東牆補西牆」的因應,但驗血的技術是無法看出這個因應過程。針對上述驗血技巧的缺點,作者說:「可用代謝型態的檢驗方式來大輻加以改善,因為這檢驗方式所提供的架構可以準確地釐清和了解營養素(鈣或鉀或其他)的不足或過量。」

  在第五章,作者很親切地介紹發掘自己獨特的生化特性之重要性及其具體方法。他說我們的身體語言是由解剖學、生理學甚至心理學的資料所構成的一部檢測代謝型態的大字典。具體地說,它包含「硬體設施」,諸如個人的外貌,解剖特徵或器官結構,和「軟體設施」,諸如個人的各種習慣組型包括飲食習慣組型。不管是硬或軟的設施都是個人獨一無二的體內平衡控制系統的直接表徵。因為遺傳,我們會在自主神經系統、氧化速度、分解代謝/合成代解系統之平衡以及分泌等四個系統表現出強弱。這四系統都是決定個人代謝型態的關鍵,而這四系統的功能運作得是否適當都會透過我們身體的硬軟兩設施顯示出線索。例如身材高挑且注意力集中,但消化系統不好的人,表示他的交感神經系統比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更旺盛;另外在食慾不佳,缺乏活力的問題,但攝取糖分或澱粉後情況會好轉的人,則可能屬於慢速氧化型。再者,若有失眠或腹瀉等困擾的人,則他的分解代謝系統可能比合成代謝系統的運作旺盛。

  本書共分十二章,雖然分量滿多,但章章都會使讀者感到驚奇,且十分重要。從第六章開始作者討論一些可用到你身上的許多診斷技巧,由它可知道你身體需要什麼營養素或實際食物。本人所研究的是如何培養良好飲食習慣,所以認為本書的內容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最先進的有關理論基礎,也提供了很具體的飲食資訊,藉此我們可培養有益於個人身心健康的良好飲食習慣。

  正如有些善心人士所言,好的東西要和大家分享。本人認為此書立意良善,撰寫嚴謹,取材客觀又科學,舉例詳細,讀來有趣,內容理論實用兼具,而且若能善用之對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都有益,所以鄭重地在此為本書作推薦序。
營養科學的現代新觀念  ◎文/黃士懿(臺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教授)

  相較於早期的傳統生活,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國人因工作及生活壓力,長期為焦慮、頭痛、失眠、蕁麻疹等雜症所苦,甚至罹患癌症等可怕疾病。殊不知,這些問題的產生皆與飲食極大的關連。由於飲食不當,導致營養無法均衡攝取,進而危及具保護與修復功能的免疫系統,讓人體容易受到有毒物質、環境汙染及其他腫瘤疾病的攻擊。因此,若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首要之務,便是強化自身的免疫系統。然而,想要擁有強而有力的免疫系統,則有賴於健康的飲食方法。

  《代謝型態飲食全書》敘述了古老飲食智慧與人類生存的歷程,內容深入淺出,雖然是譯自英文原著,卻頗能吸引吾人的閱讀。文中提到相當多現代飲食與傳統飲食的差異與造成差異的原因。傳統時代對飲食與醫學知識的解讀,大都由個人經驗與觀察而得,而現代醫學與科學對於如何解讀飲食對健康的影響,猶如科學拼圖一般,越趨明確。兩者之間看似並無交集,但實則不然,由本書所提供的資訊或可一見端倪。

  筆者從事營養科學教育工作多年,總是想盡辦法藉由臨床與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導學生們愉快學習營養與慢性疾病的相關學問,本書已具備上述吸引讀者的特色。此外,譯者審慎譯出原著的精華,提供給廣大讀者新的思維,應是閱讀本書的另一個收穫吧!

作者資料

威廉.林茲.沃爾科特(William L. Wolcott)

作者為美國代謝型態檢測技術研究發展之權威領導人士,累積30年實證經驗,幫助千萬美國人了解個人體質生化代謝狀況,吃對適合自己的飲食及執行正確的生活型態,獲得健康。他成立Healthexcel代謝型態檢測網站機構,提供全球追求健康的人們自我檢測個人體質生化代謝及最適健康計劃。此機構並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成立認證教育中心,並已培育數百位醫師、營養、運動等合格認證之健康專業人士,指導人們執行代謝型態飲食生活計劃。

基本資料

作者:威廉.林茲.沃爾科特(William L. Wolcott) 譯者:袁毓瑩王淳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Beautiful Life 出版日期:2010-03-08 ISBN:9789866285363 城邦書號:BB7018 規格:膠裝 / 單色 / 36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