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技巧
財務報表這樣看就對了:108個看報表的關鍵、訣竅與注意事項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財務報表這樣看就對了:108個看報表的關鍵、訣竅與注意事項

  • 作者:約翰‧崔西(JOHN A. TRACY)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0-10-14
  •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為臉譜出版的《財務報表,這樣看就對了》改版書! ◆全球超過20萬讀者的肯定! ◆長銷熱賣數年! ◆讀懂這一本,讓你不再錯看財務報表。 翻開本書,你將知道… ‧企業的資產和負債之間有何關聯性? ‧何謂「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 ‧營業毛利、息前稅前利益、淨利三者的差別為何? ‧哪些比率數字是債權人和投資人不應忽視的? ‧為什麼財報上要註明「附註是財務報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問題,即使是會計科班出身的人都不見得能清楚回答。但是搞懂它們,你就不必再害怕錯誤分析財報。 【本書特色】 ‧三大報表交叉比對,讓你摸透數字的前世今生 ‧關鍵概念完全揭露,充分學會會計原則和方法 ‧視覺式報表呈現,原來閱讀報表這麼輕鬆自然 ‧各個議題單點突破,一次學會一個,完全讀通 ‧作帳手法破解,從此看穿財報陷阱,安全投資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對財務報表和會計方法有興趣的人 無論你是企業主管、自行創業者、投資人、金融從業人員、律師、會計初學者,甚或是以上皆非,只要你想輕鬆了解財務報表的前世今生――會計原則、方法和財報數字的解讀,這本書就是為你而準備的。 書中清楚顯明地解釋各個會計項目和會計方法,讓讀者不只看懂數字的意義,還能明瞭所有和財務報表相關的關鍵概念,從此能夠謹慎且有條理地分析報表。此外,書中也介紹了相關制度,以反映現今企業公開申報財務狀況的方式,幫助讀者充分了解企業過去的表現,以及未來的方向。 會計詐欺Out! 身為投資人的你,想要了解一家企業的真實營運狀況,只能透過財務報表。但是你知道數字是可以被有心人士惡意操作的嗎?錯誤分析財務報表,會導致你損失慘重,不得不慎!了解報表編製流程背後的會計原則和方法,將有助於你抓出作帳手法,不再輕易被亮麗的帳面數字矇騙,安全避開投資地雷。 讀懂本書,就能讓你在滿是陷阱的金融世界裡,成為明智判官,輕鬆掌握數字背後的真相!

目錄

◎第1章    從現金流量開始

◎第2章    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

◎第3章    獲利並非一切

◎第4章    營業收入與應收帳款

◎第5章    營業成本與存貨

◎第6章    存貨與應付帳款

◎第7章    營業費用與應付費用

◎第8章    營業費用與預付費用

◎第9章    長期營運資產:折舊與攤銷費用

◎第10章   應計營業費用與利息費用

◎第11章   所得稅費用與應付所得稅

◎第12章   淨利與保留盈餘:每股盈餘

◎第13章   營業活動現金流量

◎第14章   投資與理財活動現金流量

◎第15章   成長、衰退與現金流量

◎第16章   附註:不可或的財務報表基本附件

◎第17章   會計師、會計查核與會計查核失職

◎第18章   會計方式的選擇與獲利的品質

◎第19章   會計標準的制定與改變

◎第20章  營業成本的難題

◎第21章  折舊的兩難問題

◎第22章  債權人與投資人應重視的比率數字

◎第23章  透視管理會計

◎第24章  所有股票與債券投資人都應注意的事

序跋

◎文/約翰.崔西

  當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沒有孫子:我跟我太太現在有十一個孫子,還有一個即將誕生。當這本書在西元1980年發行初版時,道瓊工業指數尚徘徊在850點左右。之後,道瓊工業指數於2000年創下11700點的高點。各位也知道,自從那時起,道瓊工業指數遭遇到什麼命運。如同美國銀行大亨J.P.摩根(J.P. Morgan)所說的一般,「股市起起落落。」然而,數以百萬計的散戶一直在投資股市,股市投資也佔了多數退休金計畫的絕大部分。所以,懂得閱讀財務報表實在非常重要。

  股要的價值絕大多數取決於企業於財務報表中所揭露的盈餘數字以及其他資訊,然而,過去幾年來,許多會計詐欺的醜聞案件已經動搖了投資人對財務報表資訊的信賴感。財務申報詐欺案例之多——以及美國註冊會計師(CP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以下簡稱會計師〕)未能察覺這些詐欺案件——讓我感到非常震驚,我想大多數觀察財務申報的人士也跟我有同感。這些財務詐欺行為所導致的結果,與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後果相較之下當然是相形失色。可是,這些財務詐欺行為的後續影響卻十分廣泛,並會導致投資人損失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許多人問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免我們的財務體系再度失靈。其中一個結果是2002年通過的沙賓斯—奧斯雷法案(Sarbanes—Oxley Act)。這項聯邦法案徹底改變了未來會計查核與財務申報的方式:其中一項改變是新成立了一個「上市公司會計審查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以對會計查核進行全面性的監督。

  所謂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信(Arthur Anderson)會計師事務所。在恩隆(Enron)一案中被控妨礙司法,該公司的下場,足以讓其他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引以為戒——還是說,事實果真如此嗎?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在未來,企業高階主管與會計師事務所的查核會計師們將必須依照新的法規行事。但願這些財務申報與會計查核法規的改變,可以讓股票市場變成一個更公平的投資場所。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書的基本設計並未改變。由過去二十年的經驗來看,本書的架構已獲得證實十分成功。如果我想胡亂更動這個成功的模式,那我就太傻了,我母親養大的孩子可不是傻瓜。本書從頭到尾都在強調現金流量。對現金流量的強調,就是本書的特色。這也是讓本書有別於其他探討財報分析的書籍的主要特色。當然了,自從本書於1999年在美國發行第五版之後,我已經根據與會計議題相關的重大發展事件,在書中提供了許多最新的資訊。

  像本書這類書籍很少可以發行到第六版。這需要作者與發行人彼此之間愉快的合作關係。對於許多跟我在本書上合作超過二十年的Wiley & Sons出版社同仁,我要致上最誠摯的謝意。當時擔任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全國訓練處處長的喬.羅斯(Joe Ross)先生,對本書初稿的許多看法與建議尤其助益良多。我要特別感謝Wiley出版社的執行編輯黛柏拉.英格蘭德(Debra Englander)對本書從不間斷的支持。

  我要將本書獻給我的原始編輯戈登・雷因(Gordon B. Laing)先生。他對本書的貢獻居功厥偉,我到現在才能完全體會他的功勞。很少有作者可以領會到他超凡的編輯功力,他的指引、鼓勵,以及熱忱,是讓本書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令我十分遺憾的是,他於2003年1月過世。他是一位真正的紳士,對我在寫作上的指導,讓我獲益匪淺,他對我的手稿的批評十分嚴苛,但總是充滿善意與支持。戈登對本書的成功感到十分驕傲——他的確應該如此!戈登,我親愛的老友,沒有你,我絕對無法完成這本書。
約翰.崔西,科羅拉多圓石市,2004年1月

內文試閱

第三章

經營團隊的三重任務:獲利、管理、維持

  損益表提報的是企業的獲利表現。經營團隊創造銷售、控制成本,以及因此賺取獲利的能力,都會總結在損益表之中。賺取適當的獲利是生存的關鍵,也是企業經理人最重要的財務責任。但是,財報的底線數字並不是經理人的最終工作,完全不是如此!

  經營團隊必須控管企業的財務狀況,才能賺取獲利並避免出現問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經營團隊除了其他許多任務之外,還必須讓企業的資產與負債彼此之間,以及這兩者相對於營收與費用的水準,都能保持適當的界限與比例。企業經理人尤其必須預防發生現金短缺的現象,因為這會導致企業在債務到期的時候無法償債,或是無法按時發放薪水。

  事實上,企業經理人背負著三重任務:賺取足夠的獲利、控管企業的資產與負債、避免現金出現缺口。賺取獲利本身無法保證企業的生存或是健全的現金流量。企業經理人在管理獲利的時候,必須同時管理為創造獲利而產生的銷售與費用所造成的財務狀況改變。賺取獲利事實上可能無法提供現金,反而會造成短期的現金流失。

  企業經理人應該用自己的損益表來評估獲利表現,並且提出一連串與獲利有關的問題:營收是否符合該段期間的目標?相較於前一段期間,營收為何增加?哪一些費用超出或低於應有的水準?這類的問題還不只這些。這些顯然是必要的獲利分析問題。但是,經營團隊不能劃地自限,只停留在這些問題之上。

  除了獲利分析之外,企業經理人應該接著進行財務分析以及現金流量分析。在大型企業當中,財務狀況與現金流量的責任,通常會與獲利責任劃分開來。財務長(Chief Financial Officer,CFO)負責掌握財務狀況與現金流量,其他組織單位的經理人則負責銷售與費用。在大型企業當中,執行長與董事會監督財務長的政策。他們需要掌握大的方向,其中包括企業的三項財務層面──獲利、財務狀況,以及現金流量。

  不過,在規模較小的企業當中,總經理或事業主/經理人會直接全權負責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現金流量。在這種情形之下,沒有其他人可以分擔這些責任。

傳統財報申報方式的問題所在

  不幸的是,對企業經理人與其他有利益關係的讀者而言,財務報表的呈現方式,無法幫助我們了解獲利如何牽動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現金流量。由於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看起來像是各自獨立的財報,因此,各位可能無法體會它們之間的重要關聯;這兩份財報彼此間的關聯並未被突顯出來。

  在第二章當中,表2.1與2.2顯示的是某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也就是該企業的兩大主要財務報表,這兩份財報本身都獨立存在,這也是編列財務報表的標準方式。從這兩份基本的財務報表當中,我們無法清楚地看出兩者間有交叉效應。從這兩份財報的呈現方式來看,企業認定讀者了解這兩份財報之間的連結與關聯,而且也懂得如何進行適當的比較。

  除了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之外,企業對外公布的財務報告也必須包含第三份財務報表──也就是現金流量表(the Statement of Cash Flows)。企業經理人、債權人與投資人都需要現金流量表,以便能總結該段期間內現金的主要來源與運用方式。因此,各位或許會問:現金流量表在哪裡?

  第一章探討的是企業的現金流量摘要表(請參閱表1.1)。這當然是一份正確的摘要表,但其格式卻不適合作為針對企業所有人與債權人公布的外部財務報表。財務申報標準要求的是不同的格式,我會在第十三與第十四章當中討論這一點。目前,讓我們繼續採用第一章的現金流量摘要表,這樣的呈現方式比較容易了解。

  本章的主要用意是要說明,損益表、資產負債表,以及現金流量表(摘要)這三項基本的財務報表就像木製品的卡榫一般緊密相連,彼此環環相扣。接下來的討論將會做進一步說明。

環環相扣的財務報表

  接下來的三個圖表顯示的是企業財務報表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表3.1顯示的是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之間的關聯。在各位瀏覽這些報表的時候請注意,資產負債表是採直式的編列方式,也稱之為「報告書格式」―─資產在上,負債與股東權益在下。事實上,許多資產負債表都是以這種方式編列。

  營收會牽動應收帳款這項會計科目(請參考表3.1的第一條連結線);營業成本費用會牽動存貨(請參考表3.1的第二條連結線)。依此類推。在下一章當中,我們會小心地一一檢視這些連結關係。第四章會探討損益表的營收,與資產負債表的應收帳款兩者間的關聯;往後的各章將陸續探討其他會計科目之間的關聯。

  請注意在表3.1當中,應付帳款與應計費用各細分為兩個部分,也稱為子科目。這些負債項目各有兩種來源,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探討這些議題。企業通常只會提列一項應收帳款餘額,以及一項應計費用餘額。但是,企業也可以針對這些基本的負債科目提供更多細節;在這個議題方面,企業在財務申報上會有不同的做法。 第十六章

財務報表:簡單回顧

  前幾章所說明的三大財務報表,是年度財務報告書的精髓所在。以下是簡單的回顧

  1. 損益表:這是企業當期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的總結報告(該企業的營利活動),這份報表提報的是企業當期的最終獲利。上市公司必須在損益表中提報每股盈餘,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提報每股盈餘,但這對股東來說是一項有用的資訊。

  2. 資產負債表:也稱為財務狀況報告書,這份報表總結的是在損益表報告期間的最後一天,企業的資產、負債以及股東權益之餘額。想要了解資產負債表,你必須了解企業的基本資產類別之間的差異(比方說存貨以及土地、廠房與設備),以及營運負債(主要是應付帳款與應計費用)與帶息債務之間的差異。此外,你也應該了解兩種不同類型的股東權益來源之間的差異──企業股東投資到企業的資金,以及未派發予股東的獲利,後者也稱為保留盈餘。

  3. 現金流量表:獲利創造現金流量,但是,當期的獲利現金流量通常不等於當期的淨利。這第三份財務報表一開始的部分,是總結當期由獲利而來的現金流量,這是極為重要的數字。這份報表也會提報另外兩項現金來源,以及該公司如何運用當期可供使用的現金。現金流量表揭露的是企業的財務策略。

  簡言之,這三份財務報表圍繞著每一家企業的三大財務目標──創造獲利、維持健全的財務狀態,以及妥善運用現金流量。這三份財務報表通常佔年度財務報告書的三頁,每一份報表各佔一頁。

  雖然一般通用會計原則並沒有嚴格的規定,但大多數企業──不管規模大小──都會提供兩年期或三年期的比較財務報表。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對本期與前後期的數字進行比較。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是主管上市公司財務申報的政府單位,該委員會規定企業必須提供比較性的財務報表。有超過一萬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是經由全美國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查核(這四家公司稱為Big Four,在前幾年出現的併購風潮以及美國Arthur Andersen會計師事務所遭到起訴之前,這四家公司原本是八家公司,通稱為Big Eight)。第十七章將說明會計查核。

為什麼要有附註?

  年度財務報告書的內容通常不僅只有這三項基本財務報表。本章的焦點在於年度財務報告書一項其他的資訊──也就是財務報表的附註。附註的內容便是所謂的小體印刷。如果沒有附註,財務報表就不算完整,而且可能會誤導大眾。附註是財務報表的基本附件。

  企業的高階經理人絕對不能忘記,他們要對公司的財務報表以及財報附註負責。這些附註是財務報表基本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實上,財務報表會在每一頁的底部註明這項事實,財報通常會採用以下的用語:

附註是財務報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會計師查核報告書(請參考下一章)涵蓋的內容包括財務報表以及財報附註。簡言之,財務報表必須要有附註,才能做到適當的揭露。財務申報的核心概念便是適當的揭露,如此一來,所有對企業的財務事宜有合理興趣的人都能夠獲得必要的相關資訊,如以才能作出明智的決策,同時也能保護他們對該企業的利益。

  財務報表不僅應該做到適當的揭露,也應該採用能夠令人理解的格式提供資訊,企業同時應該竭盡所能,在財報中使用明確且容易理解的語言、版面配置與圖表。換句話說,財務報表應該要透明化。財務報表不夠透明化已經引來許多批評的聲浪,尤其是在附註的部分,由於財報附註實在過於晦澀難懂,即使是律師也無法理解這些附註。 經營團隊在撰寫附註時的自由裁量

  企業經理人必須借重專家──財務長、法律顧問,以及外部的查核會計師──來審視必須提供的附註清單。一旦每一項必要的附註都已經確認無誤,企業仍然必須針對各項附註作出重大決定。經理人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或是彈性,可以決定自己在撰寫附註時要多誠實,以及每項附註要揭露多少細節。

   經理人顯然不應該透露自己的秘密──他們不應該透露可能不利於自己的競爭優勢的資訊。經理人不應該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撰寫附註的意義是要幫助企業的債權人與股東──向他們報告他們有權利知道的資訊。

  不過,債權人與股東究竟需要知道多少資訊,或是根據法律規定有權利知道多少資訊?這是一個很難直接了當且明確回答的問題。除了某些基本的事實之外,企業究竟應該在附註中提供多少資訊才算是「適當」的揭露,這未必是一件明顯且絕對的事情。

  揭露太少資訊可能有誤導大眾之嫌,像是隱瞞一件不利於企業本身的重大訴訟案件,企業的高階經主管可能必須對未揭露這項事實而負責。除了「法律規定的最低限度」之外,這是該公司的查核會計師應該堅持的底線,有關附註揭露的規定與準則既模糊又曖昧。至於要多坦誠,以及要用什麼方式表達附註中的資訊,企業經理人有相當大的自由。

不透明的附註:嚴重的問題

   我必須要求各位注意一點,那就是一般財報容易了解的程度。身為一位作者,我或許對這件事情過度敏感,但是我想事實並非如此。許多投資人與證券分析師對附註的層層迷霧抱怨不已。附註的撰寫方式可以曖昧到讓你懷疑,這些附註是不是故意寫成這麼艱澀難懂。法律規定要有附註,可是法律並沒有要求附註要明確且精簡,好讓一般的財報閱讀者可以了解這些報表。

  附註的寫法通常很像法律文件的格式,語句結構經常顯得特意拗口。附註中充滿了技術性的專有名詞。在敏感的議題上,財報的寫法似乎更加拙劣,像是訴訟案件或是企業因巨額虧損而放棄的投資事業。許多附註明顯缺乏誠意。

  債權人與股東不能期望經理人在附註中透露企業所有不可外揚的事情,或是坦白承認他們所做的所有錯誤決策。但是,如果企業的財報能夠更透明化且更真實,這樣的財報絕對會對企業有所幫助,不會造成傷害。

  有些企業非常努力,想讓自己的年報附註以及其他揭露資訊明確且坦坦蕩蕩,甚至有趣。以我來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年度報告書,是值得企業效法的典範。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該公司的執行長兼大股東,他對自家公司的年報非常自豪,而他也有理由如此。該公司的年報讀起來令人感覺輕鬆愉快,而且提供了非常多的資訊。

  的確,企業股東可以在年度股東大會中對高階經理人與董事會提出問題。但是,經理人同樣可以報以曖昧的回答,就像他們的附註一般。

  簡言之,債權人與投資人經常對附註的拙劣寫法感到氣結。各位真的只有一種選擇,也就是要深究有問題的附註背後的內幕,如果必要的話,請多看幾次。你通常可以看得出來,某些附註是否特別重要,的確值得你如此大費周章。 第二十四章

  幾年以前,有一個地方性的婦女投資俱樂部邀請我到她們的月會當中發表演說,討論財務報表的意義與用途。那場演說十分有趣,也促使我重新思索某幾項基本重點。這些女性是一群嫻熟的投資人,她們將每月繳交的資金集中在一起,主要的投資標的是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股票。她們提出的某些問題十分精闢,不過其中有一個問題讓我感到訝異。

  我記得,她們當時正在考慮購買100股奇異電器公司(GE)的普通股股票。有兩位會員提出她們針對奇異電器所做的研究報告,建議以當時的市場價格買進該公司的股票。那場討論讓我懷疑,某些會員以為自己的錢會進入奇異電器。我向她們說明,不對,她們的錢會轉到出售股票的人手中,不是奇異電器。

  她們並不了解初級資本市場(Primary Capital Market)與次級資本市場(Secondary Capital Market)兩者之間的基本差異;在前者當中,企業直接發行原始股票,募得的資金會直接流入企業本身,而在後者當中,投資人將手中的持股轉賣給其他投資人,交易所得的資金並不會投入發行股票的企業。我舉出一個例子作為說明:如果(透過車商)向通用汽車、福特或是克萊斯勒購買新車,車款會流入這些汽車公司,如果是購買二手車,車款則會流入前任車主手中。

  我們釐清了這一點,不過我認為她們對此感到失望,因為奇異電器不能拿到她們的的資金。在我說明了這兩個資本市場的差異之後,她們便了解,雖然她們認為當時的市價是不錯的買點,但是,對方一定也認為這是個好的賣點。

  她們針對其他議題提出了非常深思熟慮的問題。我想在這一章當中跟各位分享這些問題,以及對所有投資企業股票與債券的投資人而言都非常重要的要點。在考慮買下整個企業的時候──想進行惡意併購的企業掠奪者;想透過融資方式(Leveraged Buyout)買下自家企業的經理人;企業之間的併購;或是個人收購私人擁有的企業──這些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收購與吞併企業牽涉到業評價的問題,我們會稍微探討這個議題。

股票與債券投資人都該知道的問題與答案

  以下是一些有關財務報表的問題,投資企業股票與債券的投資人都應該這些問題的答案。以下是從一般投資人的角度來回答這些問題,而不是法人投資人或是專業投資經理人。我的退休基金管理的投資金額超過2,000億美元。我想我的投資組合經理人應該都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最好要知道!

  Q:財務報表是否可靠且值得信賴?

  A:是的,大多數經過查核的財務報表都是根據既定的標準做出允當的表達,這些標準稱為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如果不是的話,查核會計師會提醒讀者注意財報的缺失與偏離之處。因此,請務必閱讀查核報告書。但是,各位應該了解,財務會計的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計算獲利的方式與揭露做法會隨著時間演變。

  制定會計規則的單位不斷在監督財務申報的做法與有問題的地方。這些單位會在必要的時候作出改變,特別是為了因應商場與財務操作手法的變化,以及企業身處的更廣泛的政治、法律與經濟界的各項發展。(請參閱第九章)

  Q:是不是有些財務報表虛假不實且誤導大眾?

  A:不幸的是,是的。舉例來說,《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報導過許多企業高階經營團隊作假帳的故事──非法付款、濫用資產、隱匿已知的虧損;低報費用;浮報營業收入或是不認列銷貨退讓;利用資產負債表外項目隱匿負債;以及隱匿財務吃緊的跡象。

  查核會計師很難偵測由高階經營團隊策畫、經過巧妙隱匿、或是有經理人與其他人士共謀的弊案。(請參閱第十七章,有關會計師進行查核的討論。)查核會計師是高度專業的人士,而且查核失職的比率一直很低。但是,查核會計師有時候會疏忽職守,遭人控告也是罪有應得──這些人事實上也被告了!會計師事務所已經付出數億美元美元賠償受騙的投資人與債權人。

  財務報表事實上有錯誤或是虛假不實,這樣的小風險總是存在。一旦這種弊案遭到拆穿之後,你可以採取法律行動對付該企業的經理人與查核會計師,但這不會是讓人愉快的場面。就算你採取法律行動彌補了部分虧損,到最後,你幾乎一定會有金錢損失。

  Q:對個人投資人而言,我們應該花時間詳細閱讀財務報表、計算各項比率,並另行對這些數字提出詮釋嗎?

  A:我對此感到懷疑。前述的婦女投資俱樂部對我的答案感到非常訝異,我並不怪她們。傳統的看法是,如果你很用心閱讀財務報表,你就會發現價值受到低估或是高估的證券。但是證據並不支持這樣的論點。市場價格反映的是與企業相關的所有公開資訊,包括企業季報與年報中的資訊。

  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閱讀財務報表,很好。這是很有價值的學習經驗。但是,不要期待能由財報中找到任何市場不知道的東西。你非常不可能從財報中找到別人忽略的蛛絲馬跡。別想了;身為投資人的你不?得花這些時間。你不如將這些時間花在留意財經新聞所報導的最新發展。   Q:那麼,為什麼還要閱讀財務報表呢?

  A:為了了解你投資的標的表現如何。該公司是否債台高築,背負著沉重的利息費用?關於這一點,該公司是否已經宣佈破產或是正處於債權重整的狀態?該公司過去五到十年內是否一直都有盈餘,還是說,在該段期間內,該公司的獲利表現就像雲霄飛車般起伏不定?該公司是否多年來持續發放現金股利?該公司發行的股票種類是否超過一種?相對於其他類性的股票,你想購買的是哪一種類型的股票?

  在認真考慮購屋之前,你顯然會先檢視房屋,看看是不是兩層樓的建築、是不是有三間以上的臥房、是不是附有地下室、整體外觀是否良好等等。同樣地,在你投注資金購買某企業的證券之前,你應該先了解該公司的「財務結構」。財務報表很能夠幫助我們達成這項目標。

  一項基本的股票投資策略是,搜尋財務報告書或是儲存在電腦資料庫裡的財報資訊,找出符合某些標準的企業──比方說,哪些企業的市場價值低於淨值,誰的每股現金與約當現金高過其現時市場價值的某個百分比等等。這些股票的表現最後是否能夠打敗大盤,那又另當別論。不管如何,你可以由財務報表中精挑細選,找尋你想要的任何類型的企業。

  Q:財務報表所申報的是真相,全部的真相,而且絕無謊言嗎?

  A:這事實上應該算是兩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牽涉的是獲利的會計處理方式有多誠實,而這取決於企業選擇的會計方式,以及該企業是否年復一年確實採行這些方式。另一個問題牽涉的是企業的財報揭露有多誠實與坦白。

  在計算獲利時,企業應該忠實地遵守自己選擇的會計方式的規定。換句話說,一但企業選擇了會計方式,企業就應該採用這些會計方式,讓一切順其自然。但是,我們可以找到有力的證據證明,就算不是經常如此,經理人偶而也會干涉獲利會計方式的運作,以便美化結果──這有點類似於「在體重計上動手腳」的做法。

  這種做法是要將申報的盈餘平準化,以抵銷年度盈餘當中令人不悅的擾動與波動現象。投資人似乎比較偏好穩定而非起伏不定的盈餘走勢,企業經理人於是從善如流。因此,各位要小心,企業的年度盈餘很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遭到平準化。(請參閱第十八章。)

  財務報告書的揭露則另當別論。大多數企業都不樂意將所有事實攤在陽光之下。他們通常會隱匿壞消息,或是至少盡可能保持低調。許多財務報告書顯然缺乏坦白誠實的討論。很少公司願意讓自己的家醜外揚,在自己的財務報告書中全盤揭露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與遭遇的困難。

  財務報告書當中有一份營業報告書。不過,這通常是企業針對當年營運狀況所做的消毒說明。不幸的是,財務申報揭露的歷史明白顯示出,除非制定會計標準的單位要求所有企業遵行特定的揭露標準,否則,很少會有公司自動作出這些揭露。

  幾年前,員工退休金與退休成本的揭露方式,就是如此的不夠完備,直到制定標準的單位最後終於出面,規定企業提出更徹底的揭露。雖然證券分析師從1950年代開始就要求要有現金流量表,但卻很少有公司申報這份報表,直到相關單位公佈這項標準為止。其他「不情願申報事項」的範例還包括不安全產品的召回、審理中的訴訟案件,以及高階經營團隊的酬勞。

  《紐約時報》在發行人欄中自詡,該報會報導「所有適於報導的新聞。」不過,不要冀望企業的財務報表也是這麼一回事。

  Q:財務報告書是否會說明企業的基本獲利策略?

  A:不會。如果是在理想的世界裡,我會主張,財務報告書不應該僅僅只是申報企業創造了多少獲利(淨利),以及該企業從多少金額的營收與費用當中創造出這筆獲利。財務報告書也應該提供有關獲利計畫的說明,也就是企業的盈餘藍圖。財務報告書的讀者應該獲知企業的基本獲利策略,包括最重要的獲利成功因素。

  根據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在財務報告書當中,揭露各主要部門(業務部門)的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這種做法可以提供相關的資訊,讓我們知道哪些產品線的利潤較高。但是,部門別資料是非常龐大且屬性不同的總額數字,牽涉到許多不同的產品。部門別揭露當然是正確的方向。舉例來說,將國內與國際的營業收入與營業利益分開處理,對許多公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做法。

  企業不會申報重要產品線的獲利率。證券分析師與專業投資經理人都會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獲利率,但是,你不會在財務報告書中發現這項資訊。你也不會在外部損益表中看到固定與變動成本分開陳列,而這對有意義的獲利分析而言卻是不可或缺的資訊。

  在管理會計當中,你很快就會學會,第一步是要回到原點,將損益表重新設計成符合管理規畫與決策制定的架構,此一架構的焦點在於獲利率與成本行為。(請參閱表23.1。)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某企業的執行長,你所看到的報表,不會是外部財務報告書當中的損益表。有關獲利的資訊是非常機密的資料,絕對不能讓競爭對手與企業投資人知道。

  Q:財務報表是否會申報企業的整體價值?

  A:不會。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並不會申報企業的市場拍賣價值。財務報表的編制,是採取永續經營、歷史成本法的會計方式──而不是現時市場價值法。除非有認真的買方或是併購計畫,否則,沒有人真正知道一個企業究竟有多少價值。買方願意付出的價格,或許會比企業最近期資產負債表上申報的股東權益(淨值)金額高出許多,也可能只是這項金額的一小部分。

  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與這些股票的淨值並無關聯。(請參閱第二十二章。)不管你在考慮買下整個企業,是投資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場價值是買賣雙方之間議定的價格,其決定因素不僅只有淨利而已。

  一般而言,我們沒有理由要估算某公司資產的替換成本,以及其負債的現時清算價值*。除此之外,就算我們做了這樣的估算,這些價值也不能決定股票的市場價值或是該企業的整體價值。

   作者註: 例外的情形是,基於財產稅或是離婚協議的原因,必須對私人公司的股票設定一項價值。   企業整體價值或是其股票的市場價值,主要取決於該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買方可能願意付出的購買價格,可能是某家股權集中的私人公司年度淨利的20倍,或是某上市公司最近期每股盈餘的20倍。投資人會密切注意上市公司的股價本益比。(請參閱第二十二章。)

  此外,我應該提出一點:以盈餘為計算基礎的價值,非常不同於以清算方式計算的價值。假設某公司正處於破產程序或是嚴重的債務重整狀態。在這種不愉快的情形下,該公司的債務證券與其他負債的主張權,會優先支配股票與股東權益的價值。事實上,在這樣的情形下,這些股票或許沒有價值可言。

總結:了解財務報表本身的限制並審慎運用

  各位可以信任經過會計師查核的財務報表,對於這一點我很有信心,只是近幾年來有些會計師未能揭發許許多多作假帳弊案,這當然會讓我的信心有些動搖。整體而言,在所有上市公司當中,財務報表有造假弊端的比率還是非常低。不管如何,除了企業財務報表這項財務資料來源之外,投資人實在沒有其他選擇。不幸的是,作假帳是一項無法避免的投資風險。

  各位可能會再三考量,自己是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因為其他數以百計的投資人已經做過相同的分析,冀望能從這些報表中找到其他人看不到的訊息,這樣的機率幾乎是零。不過,如果各位想要很快進行一項基準測試,那麼,各位可以比較企業當期與前期營業收入的百分比變化,以及其淨利與營運資產的百分比變化。如果出現重大差異,這就值得深入了解。

  如果你正在考慮投資某家公司,那麼,閱讀該公司的財務報表,是熟悉該公司財務結構的最好辦法。對於採用保守會計方式的公司,你可以不用太過擔憂。這種會計方式似乎不會對這些企業的股價帶來負面效應。在另一方面,如果是私人擁有的公司,各位應該密切注意該公司採用的主要會計方式,以及這些會計方式如何影響到該公司的盈餘與資產價值。

  財務報表的揭露方式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不要冀望能從財務報表中看到有關企業獲利策略的說明。要記住,企業的整體價值無法由資產負債表中看出。除非真有買方提出認真的收購提議,否則,我們實在沒有特別的理由要計算企業作為一項永續經營事業的價值。價值主要的取決因素在於,企業過去的盈餘紀錄如何轉化為對未來的預估。

  本書最後這一章的最主要訊息是,在根據財務報表作出決定時,各位一定要小心謹慎。許多投資人與經理人似乎不完全了解財務報表本身的限制。如果運用得當,財務報表是制定投資與放款決策時不可或缺的資料。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各位作出更明智的決定。祝各位幸運,在投資時千萬要小心。

作者資料

約翰‧崔西(JOHN A. TRACY)

約翰‧崔西博士是科羅拉多大學圓石分校的會計學榮譽教授,他獲獎無數,同時也擁有會計師執照。作者的其他著作包括:《得意財經界的MBA》(The Fast Forward MBA in Finance)第二版,以及《輕鬆學會計》(Accounting for Dummies)第二版。

基本資料

作者:約翰‧崔西(JOHN A. TRACY) 譯者:張淑芳 出版社:臉譜 書系:企畫叢書 出版日期:2010-10-14 ISBN:9789861203768 城邦書號:FP2085X 規格:膠裝 / 單色 / 236頁 / 16.5cm×22.5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