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綠住宅
- 作者:艾蘭娜.史丹、克里斯多夫.霍桑、國國家建築博物館(Alanna Stang、Christopher Hawthorne、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0-12-09
- 定價:440元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
敬畏神,讓你無所畏懼:6 週領受改變你一生的智慧
-
心境:簡忠威水彩藝術
-
阿穆爾河:一條往返中國與俄羅斯的河流,集結不同命運與文化之地
-
神奇的祈禱圈:勇敢告訴神,讓祂成就你的夢想與祝福!
-
家的修繕常備手冊:哥動手修,姐自己來,Step By Step,修繕好簡單,不用再苦等師傅來【暢銷增訂新封面版】
-
喬治‧盧卡斯:星際大戰的誕生【法國國際漫畫大獎作品】首刷隨書贈限量明信片
-
耶穌比宗教大:我熱愛耶穌,為什麼卻討厭宗教?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暢銷新版】: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內容簡介
目錄
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 執行總監 查斯.W.林德(Chase W. Rynd)
◎前言 Introduction
上相的綠設計 Camera-Ready Green Design
◎都市City
‧寄生蟲計劃P.A.R.A.S.I.T.E. Project
‧瑞德街156號156 Reade Street
‧科羅拉多庭院Colorado Court
‧維基新區Viikki
‧東聯合街1310號1310 East Union Street
‧海洋列車之屋Sea Train House
‧陽光華廈The Solaire
◎郊區Suburb
‧太陽管住宅Solar Tube
‧夏洛特住宅Charlotte Residence
‧薩里別墅Villa Sari
‧小超立方體LITTLE TESSERACT
‧磨坊谷麥稈屋Mill Valley Straw-Bale House
‧裸之屋Naked House
◎山區Mountainside
‧遮陽屋House with Shades
‧日光屋三號SolarHausⅢ
‧竹屋Bamboo Wall
‧北京Beijing, China
‧羅馬街128號R128
◎水岸Waterside
‧霍華德家屋Howard House
‧史瓦特住宅Swart Residence
‧華盛頓湖別墅Lake Washington House
‧華拉溫巴接待會館Walla Womba Guest House
‧麥金利住宅Mckinley House
◎沙漠Desert
‧土桑山屋Tucson Mountain House
‧吉勒斯挑高工作室住宅Giles Loft/Studio
‧羅洛瑪五棟挑高公寓Loloma 5 Lofts
◎熱帶Tropics
‧木麻黃海灘住宅Casuarina Beach House
‧泰勒別墅TAYLOR HOUSE
‧卡門之家Casa de Carmen
◎任意地點Anywhere
‧滑翔之屋Glide House
序跋
滿足住得健康、又住得好看的全球永續住宅
幾個月前的一個靜謐午後,我們在瑞士風景如畫的小鎮杜馬特艾姆斯(Domat/Ems)等著與建築師迪翠特.史瓦茲(Dietrich Schwarz)會面。雖然不過三十開外,史瓦茲在對環境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建築,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永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或「綠」設計(” green” design)這個領域裡,早被公認是瑞士的頂尖專家了。融合了新的高科技建材──部分來自他的發明──與傳統建築的智慧,他所設計的住宅以及其他建築作品,在舒適節能之外,又輕巧地融入周遭地景。
我們比約定的早了一些抵達史瓦茲的事務所。金屬玻璃外觀微微閃著光芒,這是他1990年代中從建築學校畢業不久後設計的一棟雙拼建築,其中一半用作他的辦公室。雖然是個風和日麗的週日,約莫二十位員工中仍有一些人在涼爽但不怎麼亮的辦公室裡辛勤工作,他們的臉龐被電腦螢幕給照亮著。一位員工帶我們到灑滿陽光的室外中庭,旁邊一個不大的噴泉正噴灑著,不一會史瓦茲便出現了。雖然從住家開車過來並不遠,他看來彷彿像是直接從時尚之都米蘭活生生跳出來似的。深色頭髮隨意但有型的披散著,絡腮鬍則一絲不苟地蜷曲在兩頰。他穿著高級訂製襯衫、完美褪色的牛仔褲,腳上黑色的尖頭鞋則是才流行不久的款式。
站在他優雅的新現代主義辦公室前,史瓦茲自己彷彿就是《Wallpaper》或《Elle Decor》雜誌經常可見的時尚名人。然而當他一開口,同時馬上清楚的是,不像許多自詡前衛並如此自我包裝的建築師那般,他完全不會因為對環保的熱情而顯得絲毫羞赧不安。相反地,是他童年悠遊自在的田園生活,促使他全心投入於盡心保護在地與全球地景的建築。
那天史瓦茲向我們熱情地介紹了一種他獲有專利的超高效率日光玻璃板「動力玻璃」(Power Glass)——或許正是這同時,我們了解到,當今綠建築與精緻設計兩個範疇間的鴻溝正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消失中,而這種新的交融在住宅建築師之間特別鮮明。綠設計在公共與商業領域中一直快速發展著,而住宅設計領域則是為綠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最新的理想測試環境。相對而言規模較小、建築主體獨立且自我完備,並且相較於商業建築的成本導向,住宅經常可以找到思想開明的私人業主。因此種種,住宅設計總是給予獨特建築實驗揮灑的餘裕。的確,許多當代建築運動與突破性發展,便是在住宅設計中確立了它們最初的形式;綠建築不過是其中最新的一環罷了。
很快地我們發現到,全世界──尤其在北歐、加拿大、美國、日本、澳洲——住宅建築師正在將永續設計融合到吸睛的當代建築中。對於這本我們相信首開先例編選綠住宅設計的書而言,我們的目標是找出這種最新的匯合潮流的最佳案例,並解釋它們個別的創造過程:什麼樣的業主委託了這些住宅與公寓開發案、設計過程如何進展,以及建築師與營造廠如何有效地平衡於環境與美學訴求之間。
伴隨著本書的籌備過程,我們逐漸了解到,現在其實已經有大量的綠住宅設計完成案了,(我們找到值得探討的案子甚至比能出版的頁面還多。)而且我們也了解到這其中代表了多麼非凡的地域與建築多樣性。綠住宅現在不僅可以發展在密集城市街區中,也可以在青山綠水之間或岩石海岸邊;它們可以是獨棟住宅或社會福利住宅公寓,可以是平常居所或渡假小屋;它們的外觀可以是玻璃、竹子,甚至是用回收舊報紙製成的合成纖維板;就它們的美學創意來源,可以取材於風土建築、有機造型,更還有許多是從現代主義前輩大師作品獲得靈感,包括如包浩斯學派,當然也包括如保羅.索拉尼(Paolo Soleri)、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等等。事實上,使用簡練無裝飾風格來形塑綠住宅設計,現在已經是無法忽視的潮流了。特別是在歐美年輕建築師之間,前衛風格再次成為高質感精緻建築方面流行的設計取向。也是在綠設計運動發展史上頭一遭,永續性被那些引領建築風格與理論潮流的同一群建築師們所熱切擁抱。
從瑞士史瓦茲事務所的個案開始,我們為尋訪本書精選案例走遍了全世界。在美國西雅圖市華盛頓湖(Lake Washington)畔,我們發現了一個美國西岸知名事務所歐森松德伯格孔迪艾倫聯合建築師事務所(Olsen Sundberg Kundig Allen Architects)的案子。其空間核心是一道U型的彎曲厚牆,這牆視覺上具備了鮮明的雕塑感,但在能源方面效果更是驚人——它夏天可為室內導入冷空氣,冬天可以反射日光讓居住空間更溫暖;在加州馬林郡(Marin County)海岸邊,最近才從法蘭克.蓋瑞(Frank Ghery)事務所離開自行創業的蜜雪兒.考夫曼(Michelle Kaufmann),以模矩方式設計的「滑翔之屋」(Gilde House)預製住宅,成了運用預製工法大量快速建造綠住宅的首例。住宅單元可以依照客戶需求預先訂製,所需構件可分批直接運至基地,僅需數周即可交屋。以其市售價格僅約每平方英尺120美元,即可獲得品質優異的材料與設計,可謂非常實惠。
再稍微往南,我們在加州聖塔摩尼卡市(Santa Monica)看到知名事務所普赫和史卡帕(Pugh+Scarpa)設計了「科羅拉多庭院」(Colorado Court),一座44戶低收入戶租賃公寓;橫越美國大陸,在東岸,我們詳細觀察了拉菲爾.培利(Rafael Pelli)在紐約曼哈頓的綠色住宅大樓「陽光華廈」(The Solaire)的設計過程。「陽光華廈」的開發規模之大、標準之嚴,可謂美國都會區永續住宅開發的里程碑;往北驅車數小時的紐約市郊,發現了建築大師史帝芬.霍爾(Steven Holl)鮮少為人知的綠建築那一面:他為自己的週末渡假住宅進行增建時,加入了從太陽能板到一套原創設計的自然通風換氣系統等等一長串的綠建築元素。
在歐洲,永續住宅設計細緻而周詳的空間與環境考量,足可睥睨美國絕大多數綠建築設計。眾所周知,歐洲各國營建法規對永續發展的重視,遠遠超過美國。然而,至少對美國媒體而言,較不為人所知的則是,歐洲對嚴格遵守永續指標的新住宅開發,投入了大量公共資源與資金。例如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等城市,指定了大量可貴的都市土地作為綠建築開發專用,其個案規模可達數千戶住宅單位之譜。
必須瞭解的是,並非本書所有歐洲個案都獲有公部門資源挹注。在俯瞰德國斯圖加特市區的山坡上,我們參觀了令人驚豔的「R128」,一棟德國工程師偉納.索貝克(Werner Sobek)設計的鋼鐵玻璃自用住宅。自從1950年代,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設計了美國依利諾州普蘭諾鎮(Plano)的「法恩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以及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約莫同時所設計類似的康乃迪克州新康南鎮(New Canaan)的視覺穿透住宅等個案以來,此類玻璃屋可謂現代主義美學的縮影與極致。然而,很不幸地,這類住宅不僅冬冷夏熱極不舒適,其高昂的冷暖空調成本與對周遭地景予以忽視的設計手法,也對環境極不友善。索貝克以玻璃屋的設計取向切入,給予自己一個極大的設計挑戰,卻能設計出極佳能源效率的住宅。他的設計已成為此方面的代表個案:一年之中大多數時間,屋頂太陽能板提供了超過居住其中所需的電力,並可將多餘電力回售當地電力公司。設計出可生產多於每日所需能源的住宅,索貝克並非第一人。但是,將現代主義的玻璃外牆、簡練不突兀的設計風格與能源效率予以結合,他的設計蔚為綠建築發展史的里程碑。
最後,在澳洲與亞洲,我們發掘出一系列能運用多樣創意、反應在地與區域條件的設計作品。在北京城外80公里處,長城邊上,日本設計師隈研吾(Kengo Kuma)將一個丘陵起伏的基地轉換成一篇精彩的文學作品,探討了作為一種可以快速低廉地生產的永續建材,竹子可以有何等驚人的可塑性;在澳洲塔斯馬尼亞,一個由澳洲1+2建築設計事務所(1+2 Architecture)設計的週末住宅,以令人讚嘆的輕盈與優雅,挺立在灌木叢中;在日本,坂茂(Shigeru Ban)運用了住宅設計中很不尋常的設計手法,賦予作品「裸之屋」(Naked House)極少的隱私感,然而卻在設計中實現了低廉建造成本與無限的室內平面可能性,並以外觀造型與鄰近的眾多溫室予以呼應。
這些設計都輕易的滿足了我們最初的標準:找到建築空間設計與永續發展方面都等量齊觀、野心十足的作品。某些富於高科技未來意象,另一些則展現了低科技的樸素風情,但絕大多數作品都將新式的環境永續設計策略與風土設計手法予以融合。作為整體來看,這些住宅顯示出,雖然綠住宅設計並沒有特定公式必須遵守,但也沒有任何前提可以限定綠建築不得實現繁華多樣的風格、或追求極嚴格的美學標準。
換言之,綠建築發展至今,終於成熟了、準備好了,我們終於可以對它貼近逼視、深入剖析。
內文試閱
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建築師事務所/美國紐約州萊茵貝克鎮
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是當今最傑出的美國建築師之一。知名設計作品包括芬蘭赫爾辛基的奇亞斯瑪美術館(Kiasma Museum)、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宿舍賽門館(Simmons Hall)等。他也曾與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查爾斯.格瓦斯密(Charles Gwathmey)以及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等世界重量級建築師合組了一支「夢幻團隊」,參與紐約世貿大樓重建總體規劃的競圖,並獲得決選資格。然而不太為外界所知的是,他對永續建築其實也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
不過現在建築圈、評論人和環保人士或許會因為「小超立方體」(Little Tesseract)這個作品而開始改觀了。這是他私人的渡假別墅增建案,別墅位於紐約州萊茵貝克鎮(Rhinebeck)這個曼哈頓北方約80英哩處的小鎮上。基地上原本就有一個1950年代的石造小屋,增建部分則有兩層樓共約1200平方英尺(約33.7坪)的空間。儘管直到現在,霍爾還在陸續增添各種細節,不過建築主體在2004年就大約完成了。這棟增建案或許是霍爾近來設計作品中比較不那麼驚世駭俗的個案,但是不管我們從那個標準來看,這個小建築都非常的綠建築。建築師表示,其實他在最近的幾個案子中,都嘗試採取永續建築的手法,其中包括在中國南京運用了地熱技術的作品。
在這個案子裡霍爾採用的第一個永續理念,就是完全保留舊有建物不予拆除。舊房子材料全部都是本來就在這塊土地上的石頭。建築師說:「老屋子很小,但我想,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要拆掉?何不留著擴建?」
不過說起來容易,就這個房子來說,做起來可沒那麼輕鬆。按常理,增建最可行的作法就是在舊房子南側增加一些採光充足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冬天的陽光了。但老房子本身呈U型配置,而U型的封閉端又剛好就在南方,這使得在這個方位增建反而是很不實際的作法。於是建築師就只好換到相反的那邊,在北側U型開口處增建。增建部分是由L型的玻璃鋼構量體圍著往上微微翹曲的方塊體兩邊。灰泥塗覆的方塊體不規則的按上鋼框窗戶,而位在它西側及南側大面開窗的L型量體,形成了霍爾所稱的「溫和地帶」(temperate zone),冬天時可以讓溫暖的陽光照射進來,夏天則引進涼爽的微風。
大約在霍爾正要開始這個增建案的草圖設計時,他也正著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新館的設計案。康乃爾這個案子後來並沒有實現,不過它所用的概念正是數學上所謂的「超立方體」(tesseract),亦即三維立方體的四維版本。這個造型像是一種指引標誌,象徵著傳統建築方塊體的延伸。霍爾解釋:「超立方體對於立方體來說,就像是立方體對平面二維正方形那樣。」這個2500萬美元預算的案子,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精力,所以康乃爾一案的想法很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霍爾的渡假小屋設計中,這便是房屋命名為「小超立方體」的由來。
在康乃爾設計裡,霍爾打算在建築物東側與南側牆上設置由玻璃板構成的大型塊體,讓室內產生「煙囪效應」。在冬天這些玻璃板可以吸收日光,再緩慢地釋放在室內;夏天時,玻璃板則導引熱空氣向上,並從建築頂部排出室外。建材廠商給了霍爾一些玻璃板樣品,後來這些多餘的材料便被拿來用在萊茵貝克的別墅上。「我一開始只是想實驗看看,」他說,「但後來證明相當成功。冬天好天氣時,室外30℉(約零下1℃)時,但二樓工作室內不需要開暖氣就有70℉(21℃)。」
除了這些玻璃板,還有一些其他設計也一起運作,在天氣熱時,助於室內降溫。比如屋頂排水管收集來的雨水會導入到特別設計的水池中,微風吹過流經水池後,然後氣流再沿著受日光照射的牆面導引向上吹,最後熱氣經過屋頂的夏天專用排風口排出。
霍爾也解釋:「L型鋼構體的玻璃窗都設計成可以向外旋轉整個打開,於是這個室內空間在夏天幾乎就像是室外空間了,風可以輕鬆通過。我們沒裝冷氣,而且住在這邊也從來不覺得有需要裝。在天氣非常熱而室內窗戶都關著的時候,只要都把窗戶打開,大概十五分鐘室內溫度就可以下降多達20度(約是攝氏11度左右)之譜。」
霍爾在增建上所用的最後一個綠建築手法就是在屋頂鋪滿景天草(sedum),這樣可在夏天時幫助室內降溫。而舊石屋的屋頂早在1990年代末,霍爾就在上面鋪滿了太陽能板,這也顯現了他一直以來對綠建築的興趣。
「有次大規模的大停電時(2003年夏天),」霍爾回憶道,「我與家人剛好在別墅。鄰居們都跑出門去買汽油發電機,還在加油站大排長龍。」當鄰居們辛苦地架起發電機時,霍爾與家人在家樂得輕鬆,因為太陽能板的能源相當足夠。「我們的發電量比起一般日常需求其實很小,」他說,「只是點亮幾個燈泡、開一台音響,和其中一個房間需要用到的電扇。但在那幾晚,這樣的電量就讓一切很完美了。」 裸之屋
坂茂建築師事務所/日本琦玉縣川越市
1990年代晚期,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的辦公室收到了一封不尋常的傳真。發送傳真的人希望把自家新建住宅委託給建築師設計,然而在此之前雙方僅見過一面而已。客戶大約30歲出頭,與妻子、兩個小孩、75歲母親同住,傳真內容則是非常特殊而鉅細靡遺的設計要求。坂茂記得,客戶要求這五口之家的房子「必須提供最少的隱私感,讓全家人無法彼此分隔,任何個人活動都在互相分享、統合的家庭氣氛裡進行。」
日本家庭的緊密黏性眾所周知,他們的住宅設計一般來說也耗費許多心思來反應這點。然而,即使以日本人的一般標準來看,這個客戶「盡可能不要隱私」的要求還是很不尋常的。當然,這個不尋常的請求也確實引起了建築師接案的興趣。坂茂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引人關注的青年建築師之一,大概也是最忙碌的之一,他所收到的設計邀請,遠超過他事務所的運作負荷極限,因此總是不斷推掉許多邀約。(這個客戶透過傳真提出請求,這個方式也對向建築師傳達想法有所幫助。儘管已經世界馳名、設計案基地四散世界各地,坂茂還是相當排斥伴隨他的名氣而來的各種羈絆,並且也刻意地將事務所維持在很小的規模。而他另一個著名的癖好就是,與外界的溝通幾乎全部透過傳真機。)
「身為設計師,我經常懷疑,我們的設計工作目標,能否在符合客戶居家需求與渴望的同時,也不會迫使任何一方受到妥協。因此,每次我總是需要花些許時間仔細思考,才能決定接或不接私人住宅設計案。」坂茂這樣表示。
然而,這個案子完全沒有妥協的空間。很明顯的,客戶所要的是個激進的設計。這個案子也要求坂茂必須徹底重新思考,一個住家房屋內居家空間的分割方式。屋主的預算也很有挑戰性,因為屋主只有區區250萬日圓(當時約台幣70萬元)的預算。然而,對坂茂來說,挑戰幾乎總是個正面因素,所以他承接了這個案子。設計出來的就是這棟1700平方英尺(約48坪)的罕見住宅。建築師將它命名為「裸之屋」,因為在這個設計裡,所有構造與房間都裸露在外、少有裝飾。
基地位於東京北方30英里(約48公里)的琦玉縣川越市,靠近當地的一條河流。儘管川越市擁有三十多萬人口,規模並不小,但基地附近人煙並不密集,還多少帶點鄉村風貌。這個鄉下農村「不僅靠近河流,而且附近都是稻田、溫室花房等等,」坂茂本人這樣描述。
「裸之屋」的外型毫無多餘裝飾,非常的機能導向。但它的美學很顯然地取材自當地的溫室外型,而更甚於受到現代主義建築的啟發。(早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多半從廠房、載貨電梯、穀物輸送帶等處尋找靈感,而不從傳統的教堂、鄉村別墅獲得啟發。就這點而言,這個案子的美學邏輯與現代主義建築也算是多少有點類似。)設計非常基本簡單:木構架包覆塑膠浪板的兩層樓高方盒子外殼,室內牆面使用尼龍板、並以魔鬼粘固定。隔熱材則是一般用來包水果的塑膠袋,袋內填充有聚乙烯泡棉。這些材料全都具有半透光性,白天時,整個室內被一大片白淨柔光所包圍。
沿著長形空間邊緣,配置了一些固定單元,像是廚房(將一道簾幕拉上,便成了封閉空間)與浴廁。空間中央,則漂浮著附有腳輪、兩側開放的四個方形小盒子充當臥室。乍看之下,這些盒子就像是魔術師表演鋸人把戲時所用的可以收攏和拆開的多節方盒。這些盒子可以拆掉拉門、連接起來,就成為一個長形大房間,然而個別來說體積並不很大也不算重。這是因為建築師希望在室內形塑那種極簡的氛圍以及低限的陳設,並且讓這些臥室盒子可以輕易地被推移到室內任何一個角落。天氣好時甚至可以被推到室外。簡單地說,它們其實就是在日式榻榻米小臥房的底下加上腳輪。這些小盒子與外殼的大盒子結合起來,就成了變化無窮的開放平面。
然而,這個設計為何可以被列為綠建築呢?大致上來說,它在建築規模、預算、用料等各方面都非常地精簡。就一個量身訂製的五口之家住宅而言,這棟房子所使用的建材可說少得驚人。許多設計元素都可以經由重組而有多重功能;有些元素本身不需調整就具備了多用途。例如,臥房盒子的頂上就可兼用為小孩遊戲區。再者,經由設計師的縝密規劃,住在這棟房子裡的日常能源與資源耗費也不是很高,比如臥房盒子可以依照季節冷熱不同,推到暖爐或冷氣機旁邊,這樣冷暖氣就不必開遍全屋,可以在壓低能源消耗的同時,兼顧居住舒適。
或許就是這個房子的「裸露」特質,讓它得以成為不折不扣的綠建築。在達成空間與預算挑戰的同時,它還兼顧了居住的舒適,更有著前衛的設計美學。對於任何建築師或業主來說,如果想同時實現設計感與單純生活的話,坂茂的這個作品絕對是個值得參考的指標。 泰勒別墅
法蘭克.哈蒙聯合事務所/巴哈馬蘇格蘭岩礁
從遠處看,這裡像是卡通的畫面:簡潔俐落、四四方方的海灘房子,像是現代主義的包浩斯也嘻鬧地玩起了遊戲似的──窗戶啪嗒地拍打著、大門嗶剝地搖晃著、露台攔腰岔出;而金字塔屋頂則彈起飛上天,在空中翻個筋斗後又尖端朝下地落到了房屋上。
巴哈馬(Bahamas)的蘇格蘭岩礁(Soctland Cay)是個綠意盎然但偏僻的小島。當已故工業設計師吉姆.泰勒(Jim Taylor)一開始構思要在這裡為自己與妻子珍妮絲(Janice)兩人興建渡假別墅時,他很清楚那絕對不是一般的建築。身為史上第一台條碼機的發明人,泰勒一直嘗試使用非正統方式解決每一個他所遇到的設計難題。(他以前有棟房子位於北卡羅萊納州萊里市〔Raleigh〕,房間底部裝設了氣墊,可以四處自由地移動。)而他此次為濱海別墅挑選了一塊這麼遙遠偏僻的土地,不僅會是個大挑戰,甚至一些房屋建造者根本一開始就決定打退堂鼓了吧:儘管是攝影師眼中完美的明信片風景,但阿巴科群島(Abaco Islands)一樣有一堆熱帶地區都會有的危險,例如烈日曝曬、成群毒蠍,還有超級颶風不知會從哪一頭冒出來,把整片紅木樹林都給吹翻。
這個島嶼的問題還不止於此,其他如當地缺乏乾淨用水的問題也相當惱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泰勒夫婦找了在萊里市執業的建築師法蘭克.哈蒙(Frank Harmon)。有些問題解決起來比較輕鬆,例如房子的量體必須拉高,這不僅是因為高一點可以有更好的視野,也是為了讓生活空間高於一般蚊蟲活動的高度;另外還有自然通風系統必須能應付所有的住宅空調需求。然而還有不少疑難雜症等著考驗建築師的智慧,其中最大難題就是島上淡水來源不足,使得雨水必須完全自行收集,以支應飲用、烹調、洗滌、沐浴等全部日常用水需求。
建築師哈蒙的神來一筆──把屋頂設計成上下顛倒的傘狀,底部覆蓋防水合板與產自當地的松木──除了能一口氣解決不少需求之外,還賦予這棟房子獨特的造型語彙。這個漏斗形狀的屋頂,底部接有一根直徑6英寸的鋼管,用以收集雨水並導入設在地面層的8000加侖容量的儲水槽中。所收集的雨水支應了所有日常需要之外,還有多餘可供萬一緊急之用。同時,向外伸展開來的屋簷遮蔭效果良好,還把涼爽海風導引到三樓作為起居用餐區與廚房的開放空間裡,放眼更可見湛藍色的壯麗海景,生活彷彿就在蒼穹下。「源源不絕流動著的清新空氣造就了相當健康的住家環境,」哈蒙說,「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最重要的設計成果了。話說回來,除了健康住宅這個目標以外,還有什麼更值得我們去蓋一棟綠住宅呢?」
上下顛倒的屋頂除了製造強烈的視覺效果,其實還有更大的功能。不過這個設計卻在結構方面讓建築師傷透腦筋。當地不時襲來的熱帶風暴風力強大,侵襲時風速動輒都在時速100英里以上,屋頂非常容易被吹走。後來建築師聽從結構技師葛雷格.蘇利文(Greg Sullivan)的建議,將屋頂的鋼骨架繫緊在直接連接到地基的四根鋼筋混凝土柱上。
這棟房子的施工過程也是困難重重。因為沒有吊車,施工人員必須徒手搬運所有建材到高處;而島上對外運輸都依賴船隻,因此儘量避免使用非本島材料,到最後,除了主結構鋼梁以外,所有建材都來自基地方圓不超過20英里之處。建築外觀用的是很容易取得的鋼筋混凝土板、木材與灰泥;室內則運用當地盛產的天然資源:珊瑚礁岩。基地開挖時開採出來的珊瑚礁岩,是一種像是石灰華般柔軟的粉紅色珊瑚厚板,甚至可見古老的小貝殼自然地鑲嵌在其中,建築師將它們用在室內外地板、廚房檯面等處。
由於當地會有強風吹襲,因此不論是在設計還是施工過程中,都花費了不少精力在製作百葉窗板、摺板、旋轉門等整個系統,在必要時可以很容易收攏起來保護房屋。這些可滑動的門板和可翻轉的百葉窗板都經過不鏽鋼及樹脂玻璃(Plexiglas)強化,並塗上加勒比海般的淡藍色和粉彩黃色,天氣好的時候,將它們整個打開,更增添了這棟房子一股奇思異想般的神態;風暴來前,再將它們闔起關上,整個房屋就變成緊鎖的狀態。1999年的佛洛伊德颶風(Hurricane Floyd)侵襲時,附近住戶損失慘重,平時翠綠的島嶼瞬間變成了黯淡的焦土,因為連草地都被吹颳了,但幸好有這些堅固的防風板,讓當時還在施工的泰勒家別墅毫髮無傷。
座落於高出海平面約30英尺的珊瑚礁岩脊上,距離海邊約200英尺的這棟房子,應用了不少關鍵性的永續設計手法,例如適應當地氣候的設計、利用基地既有的自然資源、採用低負荷的空調技術、盡量避免長途運輸、對天然地景的破壞減到最少。「我們在施工期間都很謹慎,希望能避免產生干擾,」哈蒙說。不過他也承認他們砍掉了一些帶有毒性的樹木,同時將圍繞房子四周的灌木叢改成白沙地,以避免蚊蟲、蠍子的入侵。這兩個為了提供居住者一個友善環境的改變作法,對環境並不會造成什麼干擾。
哈蒙的設計盡可能地讓這房子可以自給自足。兩間臥室位於中間樓層,哈蒙把它稱作「樹頂」層。沿著樓梯拾級而上,是48英尺(約14.6公尺)長的露台,可以眺望西方的阿巴科海(Sea of Abaco)。站在主臥室外懸挑的陽台上,泰勒的妻子珍妮絲伸手就可摘取一旁樹上的木瓜;這片半英畝大的土地上,其他可食用的水果還包括像是椰子、萊姆、葡萄柚、柳橙等。通過一條蜿蜒的蘭花小徑,就會來到這棟房子的大門口,一樓則是個補給倉兼工場,負責整棟房屋3000平方英尺(約84.3坪,其中只有一半是室內空間)的住處所需。「在巴哈馬的第一條守則就是:所有東西都會壞掉,所以每戶人家都必須有個倉庫工作間,」哈蒙說。「在這裡,人們變得非常善於資源利用。這裡沒有商店、沒有醫生、也沒有商業娛樂;這裡是個天堂,但也是真實的人間。而這其實也是泰勒夫婦選擇這裡的原因,他們想住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可不是在找迪士尼樂園!」 太陽管住宅
德連鐸建築師事務所/奧地利維也納
在維也納西北邊安靜的住宅區杜布林區(Döbling),會有綠建築的興建,而且可能還是這幾年所建最驚人的綠建築,其實是相當出人意表的事。周圍環抱著茂密樹林、鄰居還都是高價的獨棟豪宅,喬治.德連鐸(Georg Driendl)設計的「太陽管住宅」(Solar Tube),外觀看上去卻像個科幻電影場景。就某種角度來說,它實際上也真的是這樣。這個設計不管在美學上和環保上都非常的不傳統;不僅有著極端的風格,也運用了非常尖端的永續建築科技,把單一項的節能技術搖身一變成了整棟建築的基本設計構思。
「太陽管」是一種小型的日光與熱能收集設備,通常安裝在屋頂上利用太陽能。在維也納的德連鐸建築師事務所(Driendl Architects)手中,這種設備卻形塑出了整棟房子的設計。這棟建築應用了許多能源科技的基礎原理,例如輻射暖房(radiant heating)、熱能堆(thermal massing)、被動式日光收集、低輻射隔熱玻璃等等,可以將室內溫度維持在華式68~77度(約攝氏20~25度)之間。德連鐸表示可以「隔絕」(isolation)的這種玻璃,容許光與熱穿透到室內。這種玻璃像是三明治般在兩層玻璃間夾上一層金屬,可以容許波長較短的可見光與傳遞熱能的紅外線穿透,並隔離波長較長、有殺傷力的紫外線。嘉惠於近年先進的能源效率法規的推動動,這類玻璃在中歐、北歐如德國、奧地利等地相當普遍。另外,這個房子的中央核由大塊的鋼筋混凝土板構成,可以吸收儲存熱能,使得房子室內溫度保持在一個舒適範圍內。
僅花五個月便告完工的「太陽管住宅」,體現了德連鐸對永續設計的態度,不只在施工期間,甚至是屋主入住後的能源與成本效益,表現都非常良好。為了降低施工成本,建築師採用標準化的混凝土核與可以快速組裝的預製鋼骨架構件,鋼骨架除結構作用外,也賦予了這棟房子獨特的造型。當地氣候溫差變化相當極端,會對鋼結構產生額外應力,久而久之會使鋼材變得疲乏。所以,建築師還在鋼結構外圍設計一層玻璃鑲板,用以保護鋼材免於氣候影響。
屋主是一對醫生夫婦,他們有三個小孩。這個作品其實是建築師一系列「太陽屋」設計的最新版本。應用了同樣的設計原則,德連鐸在這之前已經完成了「太陽板」、「太陽盒」、「太陽中庭」、「太陽方塊」、「太陽葉片」、「太陽捕捉器」等建築作品。建築師說:「太陽系列設計的基礎來自於我們對奧地利氣候特色的研究。雖然我們冬天只有幾個月會真的很冷,但是這個地區基本上一年有半年時間室內需要開暖氣。住在所有太陽系列的住宅中,每年必需開暖氣的時間可以減少到三、四個月。這在奧地利各類節約能源手法中可以發揮最大的成效。而在設計面,我們也試圖避免使用高科技或昂貴的手法來實現這個目標。」
這棟2500平方英尺(約70坪)的房子位於長滿樹叢的狹小基地上,透過設計,一整年都能充分利用基地的陽光與遮蔭效果。冬天氣溫寒冷時,樹葉掉落,房子透過玻璃捕捉太陽的光與熱,並將能量吸收儲存在混凝土核心裡;夏天氣溫升高,茂密的樹葉提供大量遮蔭、避免室內高溫,同時有一套通風系統,像煙囪一樣,把熱氣往上導引排出。在任何適合的地方,德連鐸都會使用當地的建築材料,例如當地森林的楓木、附近採石場的花崗岩等。預製構件也被大量使用在房屋內附的家具上,例如廚房櫥櫃、家庭圖書館書架、各種配合房子空間預先設計的收納櫃等。
這棟三層樓住宅的設計,在彎曲的鋼骨結構上包覆木材,再順著弧度披覆上玻璃鑲板,視覺效果突出,看上去像是一個圓形的玻璃「管」。在上方,半透明滑動式屋頂不僅可以幫助室內通風,也讓屋主的生活可以更接近大自然。二樓有四個臥房,每間都可享受兩面採光。在臥室下方的主要樓層一樓,將廚房、餐廳與起居室利用開放式設計整合在一個大空間裡。一面對外的地下層,則有一個大型門廳、儲藏室,外加一個辦公室。樓上二層的地板,部分採用加上不同材質紋飾的玻璃,讓房子的室內有著中庭的空間感,從一樓往上看,視線可以直直穿透,看到屋頂和上頭的樹蔭。
「我樂於把這棟房子想像成是獻給孩子們的設計,」德連鐸說。「對他們來說,住在這裡像是住在樹屋裡頭。這是教育孩子們喜愛大自然多麼好的方式啊。」 夏洛特住宅
威廉.麥唐諾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夏洛特市
北卡羅萊那州夏洛特市(Charlotte),身為一個人口突破五十萬的金融重鎮,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是美國南部成長最為迅速的城市之一。位於維吉尼亞州夏洛特斯維爾鎮(Charlottesville)的威廉.麥唐諾聯合建築師事務所(William McDonough + Partners),則是一個長期在綠建築領域佔有領導地位的事務所。然而,他們受委託在夏洛特市設計的這棟佔地5英畝、兩層樓、三間臥房的住宅,可一點都看不出當地旺盛都市發展的痕跡。這棟房子有著粗獷的外觀質感與落葉遍地隨意自在的庭院,讓它感覺上距離都市塵囂相當遙遠。如不刻意提醒,鮮少有人猜想得出它的座落位置其實還在市區範圍內,並與市中心僅有20英里(約32公里)之遙。
「這個基地本質上就是一座百年歷史的森林,」在麥唐諾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本案的專案建築師艾莉森.艾溫(Allison Ewing)這樣解釋。基地上主要的樹種有火炬松和南方黃松等等,都是瘦高形狀的樹木,高度有時可達100英尺。樹枝彼此纏繞,使得這塊密林有著一整片的林蔭以及變化多端的光影。
籌備階段時,建築師還請求客戶讓他們進行完整的樹種調查,而不只是簡單的基地測量。於是,他們能夠確定哪些樹木是真正有價值的樹木,在設計中便可以保留並配合它們的位置來作規劃。
建築師在永續設計方面採取的第一步,就是依照基地保留下來的樹木所定義出的空間軸進行建築物的配置。艾溫說,「工作之餘,我老闆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總是跟我們談論永續設計,例如應該在什麼時機、如何從土地裡頭發展出設計,而且是憑藉我們一己之力去發掘出擁有真正在地原生特質的設計。」除了創辦並經營這家三十人事務所之外,麥唐諾還從事寫作、四處演說,在永續發展的領域裡相當知名。另外,他也是設計顧問公司MBDC的合夥人。MBDC幫助製造業建立無廢料的設計與製造流程,所利用的原則就是他在書中所提出的「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全回收無廢料設計概念,客戶則包含福特汽車等大型跨國企業。
「夏洛特住宅」的設計要點不只是少砍樹而已。從一開始,建築師的目標就是要設計出連室內都彷彿身處周邊森林中的體驗效果。他們也為主要起居空間設計了木造拱頂,意味著戶外林中仰望枝節交錯成樹網般的開闊感受。
「說正格的,我們認為人們在內心深處是向著戶外生活的,」建築師說,「所以我們努力嘗試設計出能給予客戶這種感受的建築。」
這棟建築的其他特色也符合這種經驗的目的。一樓的室內規劃大致上是充滿流動感的開放式設計,僅利用櫥櫃來區隔空間,並使用大面低輻射玻璃窗來提供充足自然採光。同時,垂直立起的兩道自然石板砌牆,就貫串在建築物L型平面的正中央。
「一開始時,客戶說他們想要一座完全由自然石材砌成的房子,」建築師說,「但那成本實在太高、遙不可及。但我們相信可以透過不同的設計手法來給客戶一種生活在石板屋的感覺,所以就利用木材、玻璃這些材料,再搭配上突顯焦點的石板牆。」室內這兩道石牆還在水平方向上為建築創造了紮實的空間意象,並由內往外導引視線。建築師說:「這個關鍵特徵把房屋整合進自然景觀裡。」而為了順利達成這個設計目標,建築師們還邀請景觀建築師尼爾森.博德.沃爾茲(Nelson Byrd Woltz)跨刀參與這個設計案。
這種持續不斷試圖整合建築與周邊基地的努力成果,在艾溫眼中「對於這個案子的都市背景以及『森林中的家』這種建築型態兩者來說,都是相當不尋常的。」
而既然這是麥唐諾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案,綠建築手法當然不會只有這些而已。一套地熱系統從數百英尺底下汲取地熱,用於室內的熱輻射暖氣。(由於成本較高、有經驗的住宅承包商不多,地熱系統應用在單一住家的前例相當少,即使是對有意使用高度綠建築設計的個案來說也是不太常見的。)所有使用的木材如果不是回收建材,就是認證過的永續林場木材。建築東側的白雪衫牆板就是來自回收木料。房子周圍的樹木在夏天時提供了良好的遮蔭,當然屋簷的深出挑設計也有不小的助益。在冬天時,被動式太陽能導向讓熱能可以保留下來。艾溫說,「我們並不會死守教條,一定要把房子開向南面接收陽光。在這個案子裡,我們讓被動式的太陽能與對外視野方面的需求加以調和。」另外,這棟房子完全不使用一般住家建材常見的甲醛或氯乙烯等化學物質,所有材料全都是無毒建材,並盡量採用在地生產。牆壁的材料是SIPS(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板材,它的兩面是定向纖維板(Oriented Strand Board,簡稱OSB),中間夾了一層聚苯乙烯(Polystyrene),是一種具有結構性能的高效率隔熱建材。
每個麥唐諾事務所的建築師都認為,如果綠建築設計變成只是一串節能設計清單,就不再是良好的綠建築了。「我們用盡各種可能的角度去嘗試,以開闊的與整體的方式來定義永續性,」艾溫表示,「綠設計手法多如天上繁星,但最終來說,建築師的責任還是在於依照客戶的生活型態、健康與福祉來量身設計。」
作者資料
艾蘭娜.史丹、克里斯多夫.霍桑、國國家建築博物館(Alanna Stang、Christopher Hawthorne、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姓名:編著/艾蘭娜.史丹(Alanna Stang) 建築與設計雜誌撰稿人,包括美國建築師協會的《建築》(Architecture)雜誌、《印刷》(Print)雙月刊、《室內》(Interiors)雜誌等。曾任《I.D.》執行編輯,現在同時為《餅乾》(Cookie)雜誌擔任執行編輯。現居紐約。 姓名:編著/克里斯多夫.霍桑(Christopher Hawthorne) 耶魯大學畢業。《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常任建築評論專欄作家,亦曾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大都會》(Metropolis)雜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等撰述藝術、休閒、住宅居家等方面文章。現居加州帕薩迪那。 姓名:策劃者/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1980年成立,是美國唯一專事於建築及住宅生活的國家級美術館,引領設計師及一般居者更重視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自2000年起,緣於永續、綠色及環保概念,對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及其上的人們愈來愈重要,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開始策劃了一系列綠色展覽,並將其中重要成果撰述出版成書◦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