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勵志故事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復刻紀念版)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復刻紀念版)

  • 作者:松浦彌太郎
  • 出版社:布克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5-08
  •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為布克於2007年出版的《最糟也最棒的書店》復刻版! ◆2013年 復刻紀念版上市,書籍規格、頁數、内文編排,重新企劃製作,提供讀者全新的閱讀感受 全球風行的工作新觀念:夢想過的事,先試試看再說! 工作應該是樂在其中的,能夠樂在其中就是一件很美的事,生活也是一樣的。 從獨自在路邊擺攤,開著裝滿書本的貨卡四處買書與麥書開始,松浦彌太郎從行動書店「M&co .traveling booksellers」出發,最後終於在東京中目黑、南青山成立「COW BOOKS」書店,並寄望它能成為社區的心臟,深耕於每一個居民心中,甚至能代代傳承給有心經營,且能延續書店核心價值的人。 松浦彌太郎將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經驗,開店經過一一寫下,告訴你菁滎二手書店的訣竅。目前,松浦正為傳達「每個人都可以擁抱夢想,做自己喜歡、有創意的工作」的信念而努力。 【精采內容】 ◎用二手書與書店營造夢想! 一個高二中輟生到現在成為日本知名作家、書評者、雜誌總編輯等多重身份,還開了一間「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日本創意工作者松浦彌太郎,如何從路邊書攤、移動書車到乳牛書店,玩出自己的一片天! ◎年少輕狂的歲月,靠打零工去美國享受自由時光! 從高中休學後的松浦彌太郎,第一份工作是拆屋工人,那時的他沒什麼工作可以選,也沒想過未來該如何,只是持續打零工過生活,透過閱讀感受到「旅行的人生」還蠻有魅力的。因為讀的書裡,一直都有美國而對美國充滿憧憬。憑著年少輕狂的勇氣,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松浦帶著打零工的積蓄飛往美國,開始他美日兩地往返的移居生活。雖然覺得人生一切以玩樂為先,但卻無意間開始在路邊賣書的日子,並逐漸發掘自己擅長找書的能力! ◎和書有關的夢想 決定開始以賣書為人生職志的松浦彌太郎,為了賣書,想得到的事情全都去試,像是收集名單以一對一的銷售方式推薦自己搜羅來的二手書、製作型錄、在原宿街頭鋪了張帆布就賣起雜誌、賣《Life》雜誌裁下來的廣告頁,在努力賣書的同時為了生活還是繼續打零工。憑藉著「可以跟別人一較長短的,只有書而已」的想法,非常拚命地在工作中邊做邊學。從刻苦的路邊書攤、開創性的旅行書車,到日本中目黑的特色二手書店──「cow books」,松浦彌太郎以與眾不同的做法,無意間玩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在《最糟也最棒的書店》一書裡,你可以看到松浦彌太郎如何讓工作等於玩樂、開店過程曾有過什麼創意發想、「旅行書車」的概念如何而來等等,此外,松浦先生還和大家分享他對人生的小小體悟,像是「Second Birthday」、「接受孤獨」、「無所事事的效用」等等,每一項都能感動看故事的人。 想和松浦彌太郎一樣,選擇不去公司上班地生活,或者是希望在人生既有的選項裡,可以自己創造新的選項──「最糟也最棒」的路,也許會讓人生有不同的風景! 【名家推薦】 ◎李佑群(國際知名造型師) ◎吳東龍(《東京設計誌》作者) ◎林黛羚(友善生活記錄者) ◎馬克(職場圖文部落客) ◎黃威融(小日子編輯顧問) ◎葉怡蘭(飲食旅行作家) ◎楊員彰( O'logy Boozine 總編輯)

目錄

◎序言 松浦弥太郎
◎m& co.由來
◎m& co.上路
◎關於真正的自由
◎關於寫作與編輯
◎什麼是最糟也最棒
◎關於標準與創新
◎對談 如何不上班地生活 岡本仁×松浦弥太郎

序跋

只工作不上班的人


◎文/松浦彌太郎


  有本名為《如何不上班地生活》(How to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Time, 1980。日文版於一九八一年由晶文社出版)的書。作者是雷蒙.夢果(Raymond Mungo)。內容是描述他在西雅圖開了一家小書店的故事。因為時代背景是七〇年代初期,嘻皮文化還深植於年輕人的思想中,書中的想法、行動、精力的來源都非常的前衛,充滿了自由的精神,當時還只是浮游於社會染缸裡的我,愈讀愈嚮往遙遠彼端美國大陸的廣博及自由。《如何不上班地生活》這書名,多麼地清爽而充滿魅力啊。但仔細想想,馬上就醒悟到,不上班又能賺錢度日的方法,不表示不用勞動付出。這之間的差異非常大。仔細咀嚼這書名,我的心中燃起了些微的火光,「原來有一種選擇是可以不上班又能賺錢過生活的……」,那盞明燈至今依舊在我內心的某處溫暖地照亮著。

  我們所受的教育,一向是要競爭分數,被迫努力學習不會的事情,總是有人在背後推著,往上再往上。然後在道路的彼端,就是永久地就職於所謂的一流企業。父母不斷告訴我們:「要進好公司喔。」這被認為是一條最好的,能得到幸福的康莊大道。那麼,得到幸福的方法,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擇呢?以世間一般的標準來檢閱,會發現真的非常少。然而這些選擇幾乎都是跨越過學歷這個障礙的人,才能夠擁有的。在一流大學,取得好成績,在頂尖公司,取得好職銜,只要擁有這些,就可以抬頭挺胸,過著幸福而正確的人生。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是否必須從那少數可以得到幸福的方法當中,選擇一種。如果不去選擇,或者是沒有選擇的權利,那無法選擇的人該怎麼辦才好呢?又,是否真的選擇了那些可以得到幸福的方法,就真的能夠幸福了呢?像這樣的疑問或不安,愈是了解現今的社會狀況,就愈是不斷地湧現,無法平息。

  這個「只工作,不上班」的系列,我期許它可以像前述所說的那本書的書名一樣,讓許多人感受到一點緩緩湧出的力量與發現。希望每個拿到這本書的人,都能像我當初一樣,在心中點起一盞微微的希望之燈;或者像是在心底吹過一陣舒服的微風。讓大家知道,選擇上班雖然不錯,但不上班,而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創造出新的選擇,也並非不可能、也絕對不是錯的,這樣我就覺得開心了。最近,從很多人口中聽到新一代的年輕人都放棄了未來。他們說,因為現在這個社會,連活下去的方法都必須是妥協再妥協才能得到。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什麼樣的選擇都可以,唯一不希望年輕人選擇「放棄」。

  如果有人問,不上班又能賺錢過日子的方法是什麼樣的方法,我會告訴他就是「絕不放棄」。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其他人會覺得開心,自己也會開心的事。雖然無法成為第一名,但是是自己唯一會的事,形形色色的事情都可以。也許這樣的路會很漫長,也許會很辛苦,很勞累,可能生活拮据,但一定會有感受到幸福的瞬間。在一天裡頭,一定會遇到覺得真好的那一刻;一定會有人覺得非你不可,一定會有人在某個時刻需要你。就算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始上班,只要不放棄,不失去這樣的信念,也許就可以輕鬆度過一天中令你感到痛苦的時刻。

  像這樣,就算現在無法馬上去做,但是總有一天一定可以圓夢,這樣的想法也是一種選擇。不上班絕對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是什麼事都沒做,就是不認真,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只要每天都能想一想,怎樣才能過得幸福?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什麼方式過日子都好。這就是所謂的自由。每個人都有唯有自己才知道的各種狀況,也有很多可以走的路,每條路有各自的好處,也都可以選擇,如果沒得選擇,那就去創造新的選擇就好了,不管重來幾次都好,就算是停下來,或是走回頭路,也都不成問題。

  這個系列,是我很喜歡的一群,沒在上班、但每天都過得很踏實的人們,講述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對工作和對生活想法的書。這些人的工作與生活,與其說是完成式,不如說都還是進行式。這些書,絕對不是所謂的How-To工具書。希望大家可以從書中讀到作者每天過生活的方式,在生活當中擁有的想法、視野,在心中所珍惜的事物等等。這些東西化成了具體的形狀,形成了他們現在的工作與生活。然後,你也能藉此有了一點活力,增廣了一些見聞。

  序言寫長了,懷抱著這些想法,首先就由提出這系列的始作俑者松浦彌太郎篇開始,請多指教。

內文試閱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自由」與「放任」


自由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課題。

  回顧到目前為止的人生,「自由」也是用來支持自己的最佳藉口。從高中休學到美國去的那段時間,我過著隨興又邋遢的日子,把自由當成自我逃避的理由。那時候的我,對於被迫遵守學校或組織所制定的規則,有著非常強烈的抗拒感,但是,若要問我脫離了體制之後到底做了什麼,我也不過是過著邋遢的生活罷了,或許也做了些與眾不同的事,但總覺得那不過就是盡往輕鬆的道路走。也就是說,老是處在讓自己感到舒適的環境中。像是住進女生家裡白吃白喝、夜夜狂歡,在美國時還沉醉在藥物裡⋯⋯,沒做過一樣正經事。相對的,也因為有朋友因藥物或意外身亡而心生恐懼,覺得再這樣下去自己也會淪落相同下場。終於明白,原本是想從束縛中掙脫才到美國尋找希望,結果卻只讓自己受傷更深。是不是到了一個不被任何人束縛的地方之後,就真的能夠得到自由?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茫然地追求自由所得到的結果,不過就只是自以為是、任性的生活,在那裡擁有的不是充實感而是空虛感。在凡事自由、強迫他人接受自己作法的生活中,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從美國回來,開始在橫濱家裡賣書時,我突然省悟,必須重新整頓自己的生活才行。要獨自一人做下去,要實際體驗到自由,都需要過著正確的生活才行。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契機使然,而是出自生理的本能反應。雖然我對於自己的體力、幹勁,以及擁有的知識都很有自信,但是光靠這些是無法再往前進。不管做什麼工作,都需要有獨創性,然而要從事有獨創性的工作,我想首先應該要過著規律而正確的生活。我親眼看到越是創作出好作品的人,越是過著規律的生活,這一點也促使我更想要這麼做。首先,我從每天早起、整理出今天該做的事、預定幾點前結束工作等自我管理開始。現在回想起來,都是一些理所當然的事情⋯⋯。我也從中發現,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平穩的生活步調,其實是最幸福的。

  那時候的我,不管做什麼事,都非常在乎「到底正不正確」。不但讀了很多自我啟發的書,還嘗試所謂的「葛吉夫」(Georgi Ivanovitch Gurdjieff, 1866-1949)修行──每天在同一個時間做相同的事情。我還滿容易受影響的(笑)。之後甚至還研究了史坦勒(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和佛陀的語錄。譬如說,正見、正思惟、正語、正念等八個正確的事情,好像稱為「八正道」,這並不是指就道德而言什麼才是正確,而是說每個人追求事物根本的正確方法。因為神是存在每個人的心中,所謂正確之道是從自己與自己的戰鬥當中學來的。以此作為心靈寄託而努力下去,我相信一定能夠從「正確地生活」當中看見自由。

Second Birthday

  一開始真的很辛苦。即使在心中想著要「正確地生活」,卻沒有那麼簡單。剛好那時候有一個曾經住過美國的日本朋友,跟他聊的許多事情都對我有很大的啟示,和他之間的一些談話真的給我非常大的幫助。我們常常聊到如何才能讓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成長,我想可能是因為彼此都處於探索心靈的時期吧。有一次,他建議我將出生至今的記憶全部回想一次。從記得的事情當中,追溯到最早的記憶開始,將曾經對自己做過什麼事情的人,不管根性惡劣的人還是親切的人,只要是有關係的人全都寫下來記在筆記本中。在真正開始寫之前,我還覺得自己一路活過來沒有依靠過任何人,但事實絕對不是這樣。我發現實際上是拜很多人的出現所賜,才有今天的我。因為我很早就脫離父母獨立,所以對父母沒有什麼依賴感;慢慢地我也開始對父母有了感恩的心情,對其他人也開始抱持感恩之心。一旦實際感受到自己並非獨自一人,就覺得眼前明亮許多。因為這樣,我想我找到了今後必須珍惜的東西。還有,我開始對於正確的事物有了認識。一旦有什麼事,都會先問自己「這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當我跟那位朋友說:「感覺我好像已經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情了。」他告訴我:「這就是所謂的Second Birthday。」這下我才了解到,人的一生當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另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是否「正確」的指標,在於有沒有人會因此而難過,這是我再三思考後所得到的結論。對我來說,不去傷害我最珍惜的人,就是我所能做到的「正確」。在迎接Second Birthday之前,我從來沒想過這樣的事情,一旦知道是因為有周圍這些人的支持,才會有我的存在之後,這樣的想法就油然而生了。然後會想要報恩,開始覺得好好地工作就是唯一的報恩方式,因為這些人當中,有些是不會再見面的朋友,有些是之後不會再有直接關聯的人,但至少可以讓自己產生「我很努力喔,希望你也能繼續努力下去」的想法。我想讓大家看到我認真努力的一面,以此當作報恩的方式。

  從那之後,我反省著以前的生活,並且每天都拚命工作。以前的我,過著幾乎太過自由的生活,卻沒有從中獲得任何東西。當然,也不是說過著規律的生活就可以得到自由。在那段時間,我也曾經非常苦惱,但其實只是花了很長的時間,從自我中心的想法當中逃脫出來,如今變得能夠用更遠大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我所認為的自由是指「與社會有所關聯下的自由」。而我也希望今後繼續將「與社會有所關聯下的自由」作為我人生的大題目。跟社會無所關聯的話,工作起來已沒有意義。今後我希望可以做更多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事情,如何以個人的角色,對現在的社會有正確的影響力,這是我所思考的自由。當然,在進行自己的工作時,有時候也會因為跟社會的關聯,而感到些許不自由,但是如果能不就此放棄,不管什麼事情都秉持初衷,努力讓自己的意見成形,最終如果能夠獲得一個正確的成果,我想連帶地也將獲得真正的自由吧。的確,我是曾經一度墮落的人,但我不想成為一個社會的邊緣人。我希望抱持著身為社會人的自覺,繼續仔細地檢視這世間,因為既然我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所以更必須仔細地觀察這個社會。

  做任何事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常會說「這是為自己好」。雖然年輕的時候我也常對自己這樣說,但其實為自己好並不是那麼重要;想要讓別人開心的時候,人就會努力。老實說是因為想要被人稱讚、想要被肯定,所以才努力。如果說自己怎樣都不重要,就太誇張了,我相信一定是為了誰而努力,而這努力的結果終將回報到自己身上。

行動書店之旅

  利用行動書店到各個地方,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旅行。

  坐新幹線或飛機就會失去到目的地的距離感,但是以卡車移動,就可以實際感受到旅行的路程。真實地感受距離感,可說是旅行的醍醐味,也可以說是一種樂趣,而且光是在旅途中,就會發生很多很有趣的事情。

  當然,在目的地也會發現一些樂趣。自己所開的店,自己所呈現出來的東西,可以這樣原封不動的帶著走,真的很有趣。連我自己都覺得這是很劃時代的創新之舉。我想對客人來說,在東京的東西可以原封不動的來到自己的家鄉,他們也覺得開心吧。對於可以共享這樣的趣味及樂趣而感到喜悅。其中甚至還有人,光是看到卡車開過,就覺得感動了。感覺到卡車真的來了,那種行動的感覺,讓他們覺得很棒(笑)。雖然這並非我當初設定的目標,但是行動書店這方式,確實滿足了經營者與消費雙方的需求。我並沒有在行動書店放什麼特別的書,雖然偶爾也有,但通常都只有普通的書,最近,客人之間似乎也越來越不在乎是否有放珍貴稀奇的書了,我也沒有打算光收一些狂熱者才看的書來維持生意。要販賣特別的書,就像以往一樣,直接推銷給那些非常喜歡這種書的人不就好了。行動書店裡面要放一些跟其他書店不同的書,成為讓客人和那本書相遇的地方,才是我的理想。

  每個月去一次,每次大概都會有兩百人來光臨。每當想到會有什麼樣的客人來,我的心情總是七上八下。大家原本的目的都是來看書,但在這裡聚集之後,人際關係似乎也拓展開來了,這讓我覺得很開心。因為行動書店的關係,讓平常沒機會見面的客人可以相遇。想到可以讓喜歡相同事物的人有機會聚在一起,我就非常開心了。覺得自己似乎有派上用場,對別人有所助益,就更想加把勁。雖然持續經營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不努力不行。

  也有一些人想幫我的忙,但是我光自己的事情就快忙不過來了,更別說要去照顧別人。雖然有人願意幫忙是件令人高興的事,而且我做的事情也許還能讓他學到些什麼,但是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餘裕可以帶人。也許有人覺得,不要直接教讓他看著學就好,但老實說,我不太喜歡這種想法。雖不至於說成是師徒關係那樣誇張,但如果彼此之間有教學與受教的關係,我希望等到我真的有自信可以教好人之後再說。目前這個階段,在我還不具備領導人的自信之前,只要以客人的身分來光臨,了解有行動書店這樣的作法就夠了。

作者資料

松浦彌太郎

1965年出生於東京。高中未畢業,即隻身遠赴美國等地遊歷闖蕩,體驗最純粹的生活。回國後,便按照自己的步調,一步一步實現開設書店的夢想,現任「Oishi kenko Inc.」董事,同時也是書商、作家。 1992年|成立販賣舊雜誌和專業書籍的「m&co.booksellers」。 1994年|於赤坂「Huckleberry」內設置書店;1997年將店面遷移至中目黑。 2000年|創立以兩噸重貨車為載具的移動書店「m&co.traveling booksellers」。 2002年|與GENERAL RESEARCH創辦人暨設計師小林節正於中目黑共同開設「COW BOOKS」。 2003年|於南青山Dragonfly CAFE開設「COW BOOKS」二號店。 2006年|開始接任日本老牌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總編輯。 2015年|成立「生活的基本」網站,擔任CEO。 2017年|接任「Oishi kenko Inc.」董事迄今。 著有《本業失格》、《口哨目錄》、《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旅行的所在》、《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嶄新的理所當然》、《謝謝你》、《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等作品。 相關著作:《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暢銷新版)》《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新版)》《謝謝你(新版)》《嶄新的理所當然(新版)》《給40歲的嶄新開始(新版)》《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新版)》《給40歲的嶄新開始》《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嶄新的理所當然》

基本資料

作者:松浦彌太郎 譯者:江明玉 出版社:布克文化 書系:只工作不上班 出版日期:2013-05-08 ISBN:9789866278846 城邦書號:1BG101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172頁 / 13cm×19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