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
這一生,你要體會的30件事【暢銷紀念版】:精神科醫師最犀利的人生告白
-
家人憂鬱,我該怎麼辦?身心科醫師告訴你,如何當一個不委屈又有用的療鬱陪伴者
-
正向人脈提升守則:內向i人或外向e人都能提升好感度的13個社交科學
-
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從第一手個案經驗、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拿回生命自主權,有尊嚴、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
-
希塔療癒:找到你的靈魂伴侶
-
減少一半,剛剛好
-
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決定你一生的六種物質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2025限量暢銷特典版】:淡泊一點也無妨,活出快意人生的99個禪練習!
-
輪迴兩千年的命定相遇之旅:精神科醫師見證靈魂伴侶的重逢奇蹟,感受愛的療癒力量,為生命注入豐盈美好
內容簡介
目錄
Part I 別人不懂的我們之間
Chapter 1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
我眼中的你眼中的我 ──自我形象的投射
閉著眼睛選了你──「任務伴侶」潛意識
嫁給米奇人──撒嬌與跋扈一線之隔
怪問怎能怪我怪答──無聊卻必需的問題
嫉妒是灼熱的火──在灰燼中擁有你
自由與依戀 ──愛與被愛當然是兩回事
專情 深情 癡情──多情 濫情 以及無情
Chapter 2 你的怪僻與我的狂想
反映式溝通──聽懂,再說
付出與回饋──尊重彼此的差異
老爸的開心禮物──我可是個寶貝
美麗的老派愛情──永遠都想被珍惜
尋找非洲酋長──偶爾幻想不犯法
義式浪漫 ──男人男人。女人女人。
幸福的個性 ──接納自己往前走
男人喜歡笨女人嗎? ──聰明的選擇
關係還是平凡好──無事就是福
愛自己才能愛你──不做你的負擔
無止境的機會 ──有疆界的空間才是包容
Part II 一起面對的真實世界
Chapter 3 夢幻之外的日常點滴
關於熱情──保溫,或是再沸騰?
幻想投射的消解──真實的認識
「心意」相處與「形式」相處
彼此渴望的核心特質
愛情能不能保鮮?
維繫感情的正向原則
關於中年──分歧,或是一起成長?
跟上另一半的腳步
別把自己的任務丟給對方
合作重要,還是公平重要?
安慰話語勝過嘮叨意見
資深伴侶──「還想要」或是「受夠了」?
親密關係中的自我──面對深層恐懼
真心話或傷心話
清理堵塞溝通的怨懟
承認自己的需求──感恩對方的協助
Chapter 4 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
剛剛好的婆家關係?──接納但不吸納
送禮也不討好?──婆媳永遠有心結?
多元家庭觀念──台灣夫妻大不易
婆媳關係的社會本質──接受不完美評價
媳婦對婆婆之愛的期待──比您兒子還可愛
在婆家的老公──這位先生,我們認識嗎?
婆媳關係中的男性角色──解鈴繫鈴人
以愛相待──超越習俗,建立「我們的家」
序跋
人間伴侶
伴侶關係可能有無數的形式,不論它的名字是情侶、夫妻、靈魂知交或家人,只要是倆個人共同處在一個密切的關係中,就無可遁逃地,牽涉兩個自我的種種矛盾。
因為太棘手,人們經常將伴侶關係裝進一個泡泡之中,讓它懸浮於自己真實的人生之外,例如,與另一半和諧相處,卻無法分享自己的工作或心事,彼此都知道甚麼可以問和甚麼不可以問……或是,同時經營著好幾個泡泡,需要激情時走入一個泡泡,需要依靠時到另一個,需要放鬆時又有一個………這種隔離現象,顯現的是「全人關係」的困難──我們都很容易用一部份的自己和另一個人的一部分建立關係,但如果要全面地相處配合,是非常大的挑戰。即使是性格、價值觀、目標等契合度都相當高的伴侶,也難免在某些地方對彼此有所不滿。
在人間做伴侶,與在腦袋中做伴侶,是非常不同的兩回事。
以自己身心的全部,與另一個人身心的全部,如實地相處,是絕對艱鉅的考驗。
關於如何等待愛情或如何不等待愛情的論述很多,這本書試圖探討的是另一個角度──結伴生活的兩個人。伴侶之間,如何認識並接待對方真正的人格,協助彼此面對成長的創傷與恐懼。如何合作走出期待被拯救的愛情幻想,整合各個面向的自我,以全人的覺知,與全人的伴侶活在真實的日常中。
很實際,實際到讓人擔心說出來會被嘲笑,像是「既然在一起了,就好好相處吧。」這樣的心態。誠意、溫柔、互相尊重。
神仙美眷,在天比翼,可遇而不可求。人間伴侶,在地連理,用心得以相惜。
這一次,我想嘗試的,不只是如何編織美麗迷惑的、讓你停留的網。
而是,如何和你一起,將彼此從過往的囚禁中釋放,可以再飛。
有時比翼,有時錯落。
那纏繞的網將被展開,成為我們之間,緜長甜蜜的絲線。
鄧惠文 2013/7/8
內文試閱
別人看不懂的我們之間
相遇初時,我們問著:「是你嗎?」,意思是:你是那個對的人嗎?
不論是以何種形式,許多人一生都在嚐試尋找對的伴侶。剛開始覺得「好像是他(她)」,熱戀時相信「絕對是她/他」……並不是太困難的。然而,交往一段時間,進入彼此的日常生活之後,難免不發生預期之外的摩擦。
彼此衝突時,我們再次問著:「是你嗎?」,意思是:這討厭的一面,也是你嗎?你,還是我最初選擇的那個你嗎?
在驚訝與失望的時候,如果立刻認為這是個錯誤的選擇,或,這個人並不是對的,就會急迫地要求對方改變。如果對方不能改變,就看彼此能忍受多久的拉鋸,直到破局時主動或被動地分手。回到單身狀態,重新尋覓所謂「對」的伴侶。
大部分的人都是從這樣的模式開始學習伴侶關係。年少的時候,可能因為一點失望就輕易分手,雖然心裡的眷戀可能延續一生。而漸長之後,除非到了生不如死的程度,多半會想「再試試看」。雖然既有的關係不如人意,但因此完全切割又好像太激烈了。何況,重新開始太麻煩,得從星座和咖啡怎麼喝開始說明,關係發展到某些必然的關卡時,可能還是闖不過,那又何必呢……。
如此的心情,並不全然因為年齡漸長或交友範圍窄縮,更重要的,是因為在一次次的戀愛中,我們逐漸明白了幾件事。
我們自己,對於喜歡或討厭的特質,其實是充滿矛盾的。
也就是說,自以為正確地選擇,根本是一團糊塗。
人的各種性格,除了容易被看見的表象之外,往往並存著相反的元素。
就像我們都知道的,最高傲的人,也是自尊最脆弱的人。
兩個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力量非常驚人。
許多可愛或可恨的性質,只有在跟某個人的關係中才會被激發。我是怎麼把本來可愛的你變得如此可恨的?而你,又對我做了甚麼,連我都覺得自己好陌生?
例如,如果我期盼一位熱情的伴侶,也有幸覓得一位看起來如此的人,之後,在這一點上,就會一帆風順嗎?
不管多喜歡甚麼,都是有但書的。在某些情況下,某種令人喜歡的東西也可能變得令人無法忍受。 以為某種特質的伴侶才是「我」想要的,但,「我」是甚麼?
若非經歷過深沉的內在探索,一般人所知的「我」,只是意識表層的認知,並不等於全面的「整體我」。意識層面的認知與意願,是一個小的「自我」──這裡所謂的「小」,是指「部份的」、「不完全的」。而一個人的身心整體,除了「自我」這個意識表層的部份,還有相對而言更為龐大的潛意識。潛意識中,儲存著我們未曾覺察的、或是被壓抑而遺忘的種種情感和需求,暗中影響、驅動、限制、決定了我們的感受與行徑。這是我們經常在關係中感到「事與願違」的緣故──不是事物違背了我們的願望,而是我們不夠清楚內在的矛盾,無法掌握包括潛意識的整體我,因此無法選擇真正能夠通往目標的方向。
如果我看重熱情,或許,選擇了一位熱情的伴侶,但開始交往之後,由於他對別人也老是很熱情,因此關係充滿了嫉妒、生氣與爭吵?
如果我看重智識,或許,有了才高八斗的伴侶,卻發覺在他身邊只顯得自己益發駑鈍?接著,開始挑剔對方其它的能力,彼此攻擊、反擊、批評、貶損……卻無法覺察內心真正的感覺是一種恐懼──如果我們都如此看重智識,你會不會討厭智識不夠的我?
諸如此類,內心的儲藏實在非常複雜,我們總是同時要著正面與反面的東西,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兼顧,何況是身邊的伴侶?
所以,當然要兩個人一起努力了!
作者資料
鄧惠文
如果按照正規的資歷介紹,她是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作家、廣播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她參與戲劇演出和製作,還有一張舞踊的師範證照。私下她視自己為一種譯者與橋梁,為不同的對象譯解深層心理。這種譯解有時需要用語言文字,有時是戲劇或舞蹈,更多時候是無法形容的,心的靠近感。 從小唯一感興趣的一件事就是愛。愛很美麗但總讓人挫折困惑,為了能一直愛下去,不得不努力了解自己與他人,結果變成了志業。她與治療室、講堂上、生活中的有緣人們共修療癒,並持續書寫分享這些探索,目前已出版十二本書和兩本繪本。 她常描繪女性的感受和思考,因為「這世界總是割裂女人的角色和自我」,女人活在「是這樣,就不可能那樣」,「要這樣,就沒有那樣」的掙扎中。從年輕女孩的迷惘、人妻人母的蛻變,一路寫來,這次看她如何撫觸熟年心境,為讀者再次展現,人與人之間,必有情,才有理。明晰的看清心理,不是為了超脫,而是為了承載人情的濃重。唯有心靈能不蒼老,永遠為愛溫柔細語。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碩士。 曾任台大醫院、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講師。於英國榮格分析心理學會、塔維史托克中心及伴侶關係研究中心、美國國際心理治療機構等,進修榮格分析、精神分析與婚姻治療。 著作: 《媽媽變成鴨》、《我不想說對不起》、《婚內失戀》、《愛情非童話》、《不夠好也可以》、《有你,更能做自己》、《學習。在一起的幸福》、《直說無妨:非常關係2》、《別來無恙》、《非常關係》、《還想遇到我嗎》、《寂寞收據》、《寫給妳的愛情床邊故事》、《解開愛情的鈕扣》。 Podcast:〈鄧惠文 不想說〉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