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9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從低谷突破:40年精神科權威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 作者:菲爾‧史塔茲(Phil Stutz)
- 出版社:三采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3-28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NETFLIX滿分紀錄片
〈史塔茲的療癒之道〉主角
史塔茲醫生面對低谷的靈性哲學
★
給不知為何活的你
「個體化」成為真正的自己
★
陰影的存在,讓人生更加立體
【國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史塔茲將心理學帶往新維度,既是哲學,也是治療。」~洛杉磯時報
「有別於傳統的治療方法,贏得了好萊塢治療師的聲譽。」~紐約人雜誌
★紀錄片獲得爛番茄(Rotten Tomatoes)100%滿分表現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 b)7.7分
【內容簡介】
好萊塢最受歡迎的精神科醫生~史塔茲:「來找我的人都在與一股無形的力量鬥爭,這股力量往往摧毀了他們的幸福。」
這是你的迷惘嗎?
▍懷疑自己過往至今的努力,是正確的嗎?
▍明明一切都依自己所想所望,卻感覺不到快樂?
▍期待孩子走出自己的路,卻說不出現在的人生是自己想要的!
生命總會迎來低谷嗎?不管多麼成功,仍無法突破內心的焦慮不安,我夠努力嗎?
世上真有人能不被墜落的恐懼追趕,找到人生的幸福嗎?
人類永遠無法
藉由物質世界獲得快樂。
菲爾.史塔茲(Phil Stutz),美國心理治療權威,罹患帕金森氏症超過20年。原本就備受好萊塢明星依賴的他,在滿分紀錄片《史塔茲的療癒之道》播出後,更成為話題焦點。影片中的他,顫抖著雙手繪圖,與導演喬納.希爾對談,明明是無法痊癒的人生困境,為何他依舊從容以對?
人生由事件所構成,接受事件,才能活出人生。
史塔茲醫生以40年執業經驗,融合榮格「接受陰影」、「解讀夢境」、「追求個體化」理論,整理出30個從低谷突破的靈性哲學,讓我們看到「陰影」如何成為人生最大的資產,引導人們活出完整的自己。
陰影與你的不安
不安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最菁英的人也會自卑、想要隱藏自己的陰影。但陰影是你最大的資產,也是創造力、自我接納的真正力量。
善用它▶▶要求自己展現自我、把陰影化為現實。
夢境與你的內在
夢境是通往內在智慧的途徑,修正個人態度,打破物質世界的執著,引導個人走向平衡。
善用它▶▶連結內在智慧,獲得人生深層問題的解答。
個體化與完整的你
個體化是指長大成人、脫離原生家庭的過程,不再依賴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和期望來定義自己。
善用它▶▶活出自己,也與家人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關係。
【讀者五星好評】
★可以立即付諸行動的實用工具!改變視角,轉移精力,走出迷宮,把最好的狀態帶到當下。
★感謝這本書,幫助我度過了壓力、悲傷、恐懼、美麗、瘋狂的生活。
★這本書讓我看到,誰都能學習從逆境中尋找意義。
目錄
01/「理想世界」不過是幻覺
02/「快樂」無法從外在世界而來
03/練習「感恩」讓負面念頭消失
04/不懂得「滿足」造成慢性不滿的世界
05/「時間」是來自神祇的贈禮
06/把「怒氣」化為人生的教誨
07/戒除「壞習慣」上癮
08/「下決定」只是過程的一部分
09/「成功」在於創新時感受到的活力
10/完美的「伴侶」並不存在
11/找到獨立「自我」,成為真正的大人
12/回歸「信念」,成為真實的個體
13/讓幸福更長久的「情感關係」
14/培養真正的「內在權威」
15/年邁「長者」就是將來的你
16/以自身的前行,為「孩子」照亮世界
17/引導「青少年」,贏得真正的尊重
18/珍惜從「行動」得來的智慧
19/「陰影」是人生最大的資產
20/「衝突」是正常又無法迴避的事
21/練習面對「失去」才能獲得快樂
22/向「夢境」學習
23/「自由」與「承諾」
24/擺脫「嫉妒心」
25/「愛自己」,接受自己最羞恥的部分
26/不再「批判」,人生將更美好
27/「紀律」的力量:戰勝邪惡,成就自我
28/「情緒獨立」,不再仰賴他人給予
29/從內在找到「高階動力」
30/「個體化」成為真正的自己
內文試閱
「理想世界」不過是幻覺
我們的文化否認現實的本質,承諾你能夠活在理想的世界,在那個理想世界裡,一切都來得容易,可以避開不愉快的經驗,也總能隨時獲得滿足。更糟的是,文化還暗示我們,如果你沒能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你自己的問題。其實,所謂的理想世界不過是幻覺,不管它讓你感覺多有希望,它其實並不存在。
老實說,你的人生經驗一點都不理想,你真正體驗過的才是真實,你所渴望但並未體驗過的不是真實。簡單來說,現實的本質如下:
• 人生包含了痛苦與逆境。
• 將來充滿不確定性。
• 無論要達到哪種成就,都必須做到遵守紀律。
• 你並不特別。不管你怎麼做,都無法避開上述的人生面。
• 以上的情況永遠不會改變。
另外還有愛、喜悅、驚喜、超越、創造力等,但這些永遠不會單獨發生,而是與上述五點息息相關。
在日常生活中,好像總是有些人生活一帆風順,不會遭逢逆境,媒體把這些人推到我們眼前—他們擁有完美的身材,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對自己該走的人生道路也很有把握,從不缺少愛或情感呵護,生活充滿著安全感。這些人好像有能力把人生的負面要素都消滅殆盡,而這種力量讓他們顯得很特別。廠商在行銷產品時,承諾會讓我們加入這群人的行列。我們都感受到同樣的壓力,以為得讓別人相信我們是當中的一分子。無論是不曉得下一餐在哪裡的可憐孩子,還是坐擁六間豪宅的超級富豪,都承受著同樣的壓力。當每個人都把幻想當成真實時,幻想就宛若真實。
然而,唯有別人才能讓幻想成真。在你的人生中,你會發現自己沒辦法冒險。你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將來的財務狀況未卜、臉上又添了一條皺紋,也沒時間好好教養孩子,人生無法事事都掌握在手中。這樣沒什麼不對,這些都是活著會有的感受。問題在於我們的文化把上述那類人定為標準,使我們以為要活得有尊嚴,就必須成為那種人。一旦發生了負面事件,就覺得是發生了不應該發生的事,明明是再尋常不過的人生經歷,卻覺得自己失敗透頂。
有其他路可走嗎?即使人生充滿衝突、不確定性、失望,你仍有辦法培養自信,覺得自己很不錯嗎?你做得到的,但你必須換個角度思考。第一步是,要體悟到人生是個過程。我們的文化讓我們忘了這個事實,還給了有害的暗示,使我們誤以為自己能活出完美的人生,並就此停留在完美的一刻。由優越人士組成的理想世界,有如一張快照或明信片。但將完美的一刻凍結在時間中不過是天方夜譚。真實的人生是個富於變化與深度的過程。完美的幻境是一張圖像,膚淺又死氣沉沉,只是這類的圖像很吸引人,因為當中毫無一絲混亂。
真實地活著往往十分痛苦,即使如此,我們也寧願選擇真實地活著,你該如何重新訓練自己做到這點?關鍵就在於這個我們抗拒的事實:人生是由事件構成。
要接受人生,唯一的實際做法就是接受每個構成人生的事件。事件之流從未停歇。宇宙的驅動力正是透過人生事件而揭露在我們眼前。為什麼我們會抗拒這個事實?因為接受這個事實,會令我們置身於一個無法盡善盡美又無從預測的世界,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個既神祕又令人害怕的事實,也讓我們感受到自身渺小,無法掌控世事。
完美的幻境暗示著我們可以超越事件之流,但那是靈性上的死亡,因為唯有發生事件,我們才能接觸到活躍又有意義的宇宙。假如命運是由一連串的事件編織而成,要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就要擁有能懷抱熱忱接受自身命運的能力。
處理人生事件就像當個好家長,光是現身、出席還不夠,更要具有觀點,並且備好一套工具。沒做好準備,就無法有建設性地處理事件。為什麼做好準備的人少之又少呢?因為人們往往希望事件,尤其是壞事件,永遠不會到來,他們以為理想世界真實存在,以為可以活在輕鬆的世界裡,每天玩樂透。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少人會為人生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觀念上做好準備,你就能扭轉負面事件的意義。有了具體的觀念,你對事件的感知也會有積極的改變。這套世界觀如下。
• 負面事件本來就會發生。
• 負面事件存在,不表示你有問題。
• 在負面事件中,總是有改變的機會。
• 比起取得理想的結果,培養靈性技能其實更加重要。
沒人知道自己將來會面對什麼逆境,但不管哪種逆境(比如誤解、遺棄、風險、衝突、失去等),上述觀念都能協助你處之泰然,允許你退開一段距離,辨認事件的屬性,讓事件的價值高過於其直接細節,變得可以歸類。舉例來說,遭到遺棄能教你學會培養一套技能,讓你在情感上更獨立。不過,如果你無法為事件歸類,就看不出其價值了。你只希望事情趕快過去,急著把它完全拋在腦後,於是到頭來,你什麼也沒學到。辨認事件的類別,就算只是簡單地稱為負面事件,也能讓自己成為充分利用、而非被事件利用的人。
我們最好把事件給你的教誨看成靈性技能,而非心理技能,這樣一來,就會覺得那是有意義的宇宙透過人生事件(尤其是負面事件)來觸動你。你可以藉由這些靈性技能的協助,從日常事件中找到意義,跟宇宙產生連結。
實驗看看吧,下次當你面對負面事件時,請運用這套觀念,觀察自己的感受。只要保持開放的胸襟並且定期這樣做,就會開始體會到事件具有的重大意義。你的所有體驗將有所改變。訓練自己把事件當成導師,就能把真實的體驗化為觀念的根基。
這就是人類生命的目標。
「快樂」無法從外在世界而來
有些時候,身為醫生,不開藥並不容易。偶爾患者會堅持要我開藥,但為了對方好,我必須回絕。如百憂解(Prozac)等抗憂鬱劑使用得當的話,會是天賜之物,但在某些情況下,抗憂鬱劑可能比憂鬱症本身更糟糕。
喬的情況就是這樣,三十歲的他是位英語教授,在菁英學院教書。充滿魅力,在階梯大講堂和社交活動中都是光芒四射。除此之外,他還是個才華洋溢的小說家,出版過一本暢銷書。問題是只要他一閒下來,就會化成一灘爛泥,等到要講課或參加簽書會的時候,才會有生氣。週末的狀況不好,學期中假日或暑假時的狀況就更差了。最常看到他的樣子是無精打采地坐在電視前,整間屋子亂七八糟,他根本不曉得該拿其餘的時間怎麼辦。他一半是迷途的孩子,一半是幻滅的老人,他的文學事業即將早早走下坡。
對於自己的狀況,他抱著近乎古怪扭曲的看法。每當陰鬱的心情襲來,他會問我:「為什麼是現在?」彷彿陰鬱情緒是突如其來地出現。隨後,他會哀怨地問:「喜悅什麼時候才會來?」彷彿喜悅是耶誕老人或救世主。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這種情況會很搞笑;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個正在成形的災難。
儘管他的狀況如此,我還是不願意開抗憂鬱劑給他。他先是發牢騷,而後開始懇求。但我不為所動,原因就在於他對藥物抱持的態度,和一開始引發憂鬱的心態如出一轍。雖說如此,如果精神科醫師建議你服藥,你就應該認真考慮,有時候實際狀況會比看起來還要更糟糕。然而,喬的狀況不是這樣,他在為自己的人生編織幻境,只要他肯坦誠面對幻境,從那一刻起,他就會好轉。
簡單來說,他認為自己可以透過外在活動來調節情緒和動力,他希望藉由外在事物(例如酒精、學生的稱讚、名聲等)讓自己處於正面的狀態。他會回想大學時期交往的女友,當時兩人的關係充滿激情又極度不穩定,他很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再像當初那樣「墜入愛河」。愛是另一件可以讓他快樂的事物,他顯然也是以同樣的眼光看待百憂解。
以為身外之物會讓人快樂是一種不實的盼望。希臘人認為,身外之物是「神祇送來的可疑贈禮」。實際上,只會有兩種結果:要麼期盼的事物不會成真,要麼期盼的事物成真了,效果卻轉瞬即逝。不管是哪種結果,你的狀況都會變得比之前更糟,因為你把自己訓練得執著於外在的結果。
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者、精神科醫師維克多‧ 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其著作《向生命說 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提到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九四四年,據傳同盟國最晚會在耶誕節解放集中營,但等了幾個月,耶誕節都過去了,軍隊還是沒有抵達。當時是集中營醫師的弗蘭克回憶,耶誕節到過年期間,集中營的死亡人數高於其他任何時候。他認為原因是囚犯們的希望破滅。當時的情況十分極端,弗蘭克堅決認為,自己得以倖存,是靠著培養內在工具來撐住情緒。
說明白一點:人類永遠無法藉由物質世界獲得快樂。人類是靈性的存在,唯有接觸到高階世界,情緒才能健全。人類需要高階原力,正如人類需要空氣一般。這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人類的天性。然而,人類必須不斷努力,才能保持與高階原力的接觸。只不過,懶得努力也是人性。因此,我們容易淪為幻覺的玩物,以為外在的某件事物可以修復我們的情緒,靈性上我們就可以一直消極下去。在這個不實的盼望下,大家以為憂鬱症是外在世界無法照顧你而造成的。從這個角度看來,憂鬱症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導師。
每當憂鬱症復發,就是在提醒你不能仰賴外在世界。有了這層認知,你在克服憂鬱症的路上,就跨出了第一步。
一旦放棄外在世界能調節心情的奢望,那就只剩下一個選擇:不管外在情況如何,你都要自行撐住情緒。擔起這個責任,正是對抗憂鬱症的第二步。喬對於自己所處的狀態完全不想負責任,他想靠服用百憂解,繼續不負責任下去。我第一次建議他用內在方式控管感受時,他看著我的神情就好像我瘋了一樣。
說得公允一點,其實我們整個文化的基礎,就是利用外在事物來調節情緒。負責照顧自己的感受,並不是明智的決定;要負起責任,就必須時時刻刻監督自身。人生在世,最能帶來自由的事莫過於負起責任,但這也是極為沉悶的事。但你跟高階世界之間的連結,正是要靠一連串微小片刻的累積才能贏得。每當你變得低落、憂鬱或欲振乏力,當下就必須對抗那種情緒。
這些陰鬱的插曲就好比瑞士起司的坑洞,是我們人生的坑洞,切斷了我們跟高階世界的連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坑洞,但就算注意到這點,我們往往也不覺得有責任要做什麼來改變自己的狀態。悲哀的地方就在這裡,畢竟能量的坑洞正是良機,可以藉此改變我們生命力的本質。生命力其實就是一連串的習慣,如果你習慣從自身之外尋求刺激或認可,那麼每當無法獲得刺激或認可時,你就會陷入憂鬱。但如果你肯為自己的情緒負起內在責任,在感覺即將墜入坑洞的那一刻採取行動,把自己跟高階原力連結起來,那麼你培養出來的習慣,就能把你的能量和活力提升到新的層次。
有些人就算原則上認為自己必須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但在黑暗的時刻,卻往往沒有擔起責任。因為他們並未真正領悟到,內在工具就足以使人甩開陰鬱的心情,帶來轉變。要克服憂鬱,就必須先意識到這個可能性。而要達到這般的信心,唯一的方法就是取得工具,實際體驗其功效。唯有這樣,你才會樂意去做必要的事,也就是反覆運用工具,有時一天要運用好幾次。
有一種工具的成效很高,我稱之為「轉換型動力」。轉換型動力會幫助你把負面情緒轉換成純粹的動力,這種高階的意志力會推動你在人生路上往前邁進。只要花時間練習就會明白,全面地轉變心情,確實有可能做到。
一開始,請先感受那些在你憂鬱時會出現的沉重、低落的感覺,專注在那些感覺上,並且告訴自己,你即將把負面的感覺化為正面的感覺。想像你的頭頂上方有一股強大的高速氣流。
現在,想像自己採取某個行動,這個行動代表你人生中的前進動力,也許是風險,也許是你逃避的事,甚至是某個日常的練習,比如寫作、運動或靜觀。把這幅具體畫面放進頭頂上方的高速氣流中。接著,你要往上飛進這幅畫面,請感覺自己正在採取行動,並且想像這個感覺正牽引你往上飛升。告訴自己,什麼事情都不重要,只有採取行動才重要。
在你覺得自己往上飛的時候,會意識到周遭的世界消失不見了,什麼都不存在,只有行動本身存在。你要讓自己往上高飛,高到可以進入畫面裡。進入畫面以後,請對自己說,你有個目標,這時你會感受到強大的能量。結束練習時,請睜開雙眼,對自己說,你決心要採取畫面中的行動。
這一次,你會感受到頭頂上方的畫面毫不費力就把你往上拉入其中,你會覺得自己的氣勢變強並且充滿能量。
熟悉之後,你只要十五秒就能做完這件事。在黑暗的時刻持之以恆地練習,生命力的轉變過程就會自此展開。
翻開本書的你,也許讀過了我的前本著書《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The Tools:5 Tools to Help You Find Courage, Creativity, and Willpower—and Inspire You to Live Life in Forward Motion),或在Netflix上的《史塔茲的療癒之道》紀錄片看過我。我有著「明星的精神科醫師」的名號,然而這樣的描述令我厭煩不已,也許也令你同樣厭煩。要反駁上述誤解,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大眾闡述我過去四十年來擔任精神科醫師的心得。這一路上,我跟夥伴巴瑞‧麥可斯(Barry Michels)共同研發全新類型的心理治療,這類型的心理治療有個關鍵點跟舊有模式截然不同——它很有效。
我在紐約長大,就讀紐約市立學院和紐約大學醫學院,在那裡接受醫學和精神病學訓練。之後,我在雷克島監獄擔任精神科醫師五年,同時經營私人診所。不過,精神病學無法真正幫助患者,這件事使我越來越沮喪。
就算搬到洛杉磯後,我也沒有因此懷抱更多希望。雖然我依舊決心找到更好的做法,但是沒有人可以給我任何建言,我覺得自己彷彿是失了舵的船。出於頑固本性,我堅持到處尋找想法和解答,終於,在一個意想不到的群體找到想法和解答—我自己的患者。
我發現,只要我扔掉既有的規則手冊,不把患者看成是基因上或心理上異常的一群人,而以大家都想要的尊重態度去對待他們,他們就會願意依循我的本能指引的方向邁進。幸好他們願意照做,因為持續前行的唯一之道,就是要透過不斷地反覆試驗。在患者的鼓勵下,我開始研發我的「工具」。
我研發的這套情緒修護工具,跟以往的心理治療截然不同。當時我變得灰心喪志,是因為傳統心理治療的設計好像會讓患者無法做出改變。患者要麼被困在一段不再存在的過去,要麼就活在一段尚未到來,也許永遠無法到來的未來幻境中。唯有這套工具能夠打開大門,汲取當下此刻的無窮智慧。
要看出某人是否正在接受這套工具療法,可以從三大特性判斷。
①功課:若是以為待在治療師的診間就足以改變人生,這種想法未免天真。人生並非固定不變,無法上一層油漆就煥然一新。人生是個過程,想要改變過程,就必須天天付出努力做功課。
②前進動力:舊時的心理治療會讓患者待在過去,把「理解患者過去發生什麼事」奉為至高價值。然而,這套工具療法的至高價值,卻是往未來跨出一步。
③高階原力:在無窮的宇宙中,人類僅占一小部分。光憑我們自己,什麼事也做不了。然而,宇宙默默施行奇蹟,把能量用於人類的演化。那種奇蹟在某人的人生瓦解時(例如財物損失、情感受挫、自尊心低落等)最是明顯。今日我們最要緊的,是去超越自己對宇宙抱持的局限視角。如果我們認不出高於自我的那股高階原力的存在,它就幫不了我們。
我們必須在當下的那刻感受高階原力的存在。這套情緒修護工具,就有助於我們就體現出那股原力。
巴瑞和我都很清楚,這個資訊太過重要,不可以只有我倆知道。所以我們共同撰寫了《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還有後續的《Coming Alive(暫譯:重新活一次)》。這兩本著作都廣受好評,也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大門,接觸到更廣大的讀者。這兩本著作所提的做法都十分平易近人,讓大家可以把高階原力帶到生活當中。不過,我們也很清楚,情緒修護工具的某個層面,是這兩本書提出的方法所無從傳達的,這些概念是在另一種層次上,可是我不曉得該怎麼清楚傳達。
時間就這樣流逝。
有一天,我在診間四處晃悠時,無意間看到書架上擺著一堆短文,是我在一九九○年代和二○○○年代初期寫的。這些短文寫成時,我已經開發了這套工具,但巴瑞和我尚未撰寫《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我忘了短文的存在,基本上就是任其湮沒於時間中了。
那些短文刊登於《真實人生》(A Real Life)健康與安適通訊報,該通訊報是跨時代的創舉,那時候網際網路尚未出現,通訊報儼然就是地方派發的實體報紙。
《真實人生》的出版商芭芭拉‧麥納利(Barbara McNally)對我的工作很感興趣,她給我機會寫專欄,提出一些想法。每篇短文分別講述一個常見的問題,例如憂鬱、憤怒、寂寞等。在書架上發現短文時,我回想起了通訊報讀者和心靈勵志書讀者提出的意見與回饋,頓時覺得這些舊文有如全新的作品。
我意識到自己必須要讓更廣大的讀者接觸到這些短文,這些短文探討了我想方設法要對大眾傳達的更宏大、深刻的課題,比起當年我撰寫短文的時候,這些短文在今日的意義甚至更為重大。
為什麼?
因為這些短文討論的問題已經惡化,沒有好轉。身為精神科醫師,我每天都目睹著這些惡化的影響。疫情爆發,社群媒體擴散,貪婪橫行於世,分裂的政治體制已然失能,這些事在在加深了我們的孤立感。以前,患者走進我的診間,會將世界的問題隔在門外,先談完自己的事情再說。但如今,在治療時段,需要關注的反倒是這個世界的問題,患者的私人問題都被隔在門外了。這當中有其道理,我們再也無法認為私人問題不會影響世界,反之亦然。後文會詳述這種現象。(有一點應該要提到,我已細讀並修改過短文,以求切合今日的世界,但我發現需要調整的地方竟然不多。)
接受心理治療,卻對高階原力沒有信念,可能會讓你的感受比以前更差。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不一定會讓人變得自私。專注在自己身上,能量就會增加,不會減少。那股能量能夠轉變世界。
本書會闡述原因和做法。
作者資料
菲爾‧史塔茲(Phil Stutz) 以優等榮譽(Phi Beta Kappa)畢業於紐約市立學院,並獲得紐約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在雷克島(Rikers Island)監獄綜合設施擔任精神科醫師,隨後在紐約開設私人診所,於1982 年將診所遷至洛杉磯。他是暢銷書《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 和《Coming Alive(暫譯:重新活一次)》的共同作者,Netflix 紀錄片《史塔茲的療癒之道》的主角。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