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驅動大未來:牽動全球變遷的六個革命性巨變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驅動大未來:牽動全球變遷的六個革命性巨變

  • 作者:艾爾.高爾(Al Gore)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3-11-29
  • 定價:500元
  • 優惠價:9折 450元
  • 書虫VIP價:425元,贈紅利2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0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歷史上沒有任何變遷,足以和我們即將經歷的變化相比擬。 而這巨大變遷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我們又要如何因應? 高爾以《驅動大未來》,為我們一一解答並描繪未來的藍圖。 高爾經過多年思考,寫下《驅動大未來》這本書,設法完整回答「全球變遷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高爾認為有六個驅動力在牽動全球變遷: .相互依存、緊密連結的全球經濟興起 .遍布全球的通訊網路 .全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平衡態勢 .人口和城市持續成長、資源持續消耗、汙染愈加嚴重、生物物種迅速減少 .革命性的生化、基因、材料科技出現 .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之間湧現全新的關係 這本書即在探討這六股力量如何彼此匯聚、又如何交互作用、會把我們帶往何方。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塑造人類未來,我們一定要有新思維,去思考這六大趨勢帶來的關鍵抉擇。 【名家推薦】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從政治政策、經濟到科學以及最棘手的倫理議題,高爾以易懂的語言,陳述人類現狀以及我們要直接且無畏面對的議題,並提出我們必須採取的行動。閱讀中,我思忖,還有誰能寫出這麼重要的著作?我想,唯有傑佛遜有此才能。」 ──威爾森(E. O. Wilson)(哈佛大學教授,兩度普立茲獎得主。) 「我是支持成長的供給面經濟學家,所以我對高爾先生的欽佩可能顯得矛盾。其實不然。這本書充滿睿智、實例及洞察。高爾有堅實的資歷,並是博學練達之士,他超越意識型態,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大議題、大思維、 大策略上。《驅動大未來》讓保守派、不可知論者或自由派,都參與討論。這是迷人的深入閱讀。」 ──拉弗(Arthur B. Laffer)(經濟學家) 「在此書中,高爾無論是在討論網路空間、環境、科學或經濟,都用令人欽佩的開闊眼光、精心研究的深度,展現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以確保挑戰成為機會而非威脅。如果你憂慮世界未來面臨的巨變,一定要讀此書。如果你尚未為此憂心,更非讀此書不可。」 ──柏納─李(Tim Berners-Lee)(全球資訊網發明人) 「權威……毫無疑問的熱情與正確的知識。幾乎每一頁都有啟發。」 ──www.bloomberg.com 「在《驅動大未來》……高爾選了一個與他的成就及抱負相匹配的主題。」 ──《紐約時報書評》 「高爾在這個主題展現他的熱情,以及能把目前的事件與趨勢,投入歷史脈絡的長遠眼光。」 ──《出版人週刊》 「令人振奮且睿智、有深度的主張……宏觀思考的力作。」 ──《柯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清楚且理性的分析,並充滿引人矚目的想法與事實。」 ──《衛報》

目錄

前言
第1章:地球公司
第2章:全球心智
第3章:權力平衡
第4章:成長的代價
第5章:改變生老病死
第6章:危機邊緣
結語
謝詞
參考資料
附注

序跋

前言

  本書正如許多充實豐富的旅程,並非始於答案,而是從問題開始。八年前一次旅途中,有人問我:「全球變遷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我列出幾項常見的可能因素,然後就把它拋到腦後。但第二天早上,在搭機返家的漫長旅程中,這個問題一直縈繞不去,要求我更精準而正確地提出答案──不是先入為主的教條式答案,而是正在突現的新世界中,逐漸湧現的各種證據引領我找出解答。結果我發現這個問題擁有自己的未來。我開始在電腦上列出大綱,花幾個小時寫下標題和副標,接著更改各個標題的順序和相對重要性,把標題從這個類別移到那個類別,然後一讀再讀,同時把愈來愈多的細節加進去。

  接下來幾年,我花很多時間提升大家對氣候變遷的警覺,並轉往商界發展,但仍然繼續一讀再讀這張清單,修改內容,釐清大綱。兩年前,我終於確定,我已經被這個問題迷住了,假如不深入探究,設法完整回答問題,絕對無法善罷甘休。

  結果就出現了這本書。本書是探討全球變遷的六個驅動力,包括這六股力量如何彼此匯聚,又如何交互作用,這些力量會把我們帶往何方,以及人類及全球文明如何影響這些變化發展的方向。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塑造我們的未來,我們一定要有新思維,明智思考在這些趨勢下,我們必須面對哪些關鍵抉擇:

.相互依存、緊密連結的全球經濟興起,愈來愈充分融合為完整的實體,與資本流動、勞動力、消費市場和各國政府之間,產生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關係;

.全球電子通訊網格串連起數十億人的思維和感覺,並讓他們連結快速擴張的龐大資料;連結嵌入式感應器,這類感應器急遽成長,幾乎遍布全世界、無所不在;以及連結到愈來愈聰明的智慧型裝置、機器人和思考機器,其中最聰明的機器在愈來愈多的心智功能上,能力已超越人類,未來可能很快展現出我們以為人類才獨有的智慧;

.全球已出現全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平衡態勢,新的權力平衡與20世紀下半葉的局面截然不同(當時美國扮演全球領導的角色,穩定世界局勢),而今影響力和主導權已經由西方轉移到東方,從富國轉移到世界各地快速崛起的新興權力中樞,從民族國家轉移到私人企業,從政治體系轉移到市場力量的手中。

.以不永續的方式高速成長──人口成長、城市擴張、資源大量消耗、表土損耗、水資源供應枯竭、生物瀕危、環境汙染,並以舉世通用的荒謬歪曲指標來衡量和引導經濟產出,因而慣常做出各種自欺欺人的選擇,並對其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完全視而不見;

.人類研發出各種革命性且威力強大的新生物學,以及生化、基因和材料科技,我們因此能重新組合所有固態物質的分子結構,改變生命原本的設計,包括動植物和人類的外表形貌、遺傳特性和各種特質,積極掌控演化過程,跨越區分物種的古老界線,發明自然界從未出現過的新物種;

.人類文明的集體力量與地球生態系統(包括要維持人類繁榮所必須仰賴的大氣與氣候的平衡)湧現全新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能源、工業、農業和建築技術都必須展開大規模的全球轉型,才能重新在人類文明與未來之間,建立起健康而和諧的關係。

  本書是以深入的研究和報導為基礎,以數據為依據──而不是單憑推測或一味危言聳聽,也不是過於天真的樂觀、不切實際的猜測。本書代表了多年來努力調查、解析資料的成果,呈現出目前所能找到的最佳證據,以及全球首屈一指的專家對於我們正在創造的未來所提出的看法。

  今天大家都有一個清楚共識:我們即將面對的未來和我們過去所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不是程度上的差別,而是本質上完全不同。歷史上沒有任何變遷足以和人類即將經歷的變化相比擬。過去,人類也曾面對巨變的時代,但沒有任何變動如此有威力,也不曾同時醞釀著機會與危險這對異卵雙胞胎¬。這麼多革命性巨變在同一段時間分別開展又逐漸合流,也是前所未見的情況。

  本書的重點不是探討氣候危機,雖然氣候危機也是其中一個正在塑造未來世界的變動力量,而且我從氣候危機與其他五個驅動力之間的交互影響,找到理解變動的新方式。本書的重點也不是在探討美國民主制度衰敗的趨勢,以及全球治理機制失靈的問題──雖然我仍然認為,人類如果想要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勢必要解決當前的領導危機。的確,在全球領導出現危險真空的歷史關鍵時刻,這六個革命性巨變帶給我們莫大的威脅。

  本書也並非是預先為未來政治競選活動奠定基礎的宣言。我競選公職的次數已經夠多了。每當有人問我,是否終於打消了再度投入選戰的念頭時,我通常都用一個笑話來轉移問題的方向,這個笑話最能說明我對政治的態度:我正從政治病康復中,隨時間流逝,舊病復發的機率日益消減,而且時間一久,我愈來愈有信心,不會再屈從於這類誘惑。不過,在最後的結論中,各位仍會看到我根據本書的分析,所建議採取的行動方案。

  過去許多人都曾為了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而感到興奮、充滿熱忱,但現在他們只專注在:對目前的商業、政治以及安全問題相關策略而言,未來代表的潛能與涵義。20世紀的最後十年,在科學革命加速向前之際,負責規劃企業大計的主事者及軍事策略家開始花更多力氣,研究未來的各種可能面貌,因為大家擔心,新科技的強大威力,可能威脅到各種商業模式的策略利益,甚至存活機會,也影響國與國之間的權力平衡。

  我們今天到底要如何想像未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又如何影響今天的選擇?我們是否仍然相信,人類有能力形塑我們在地球上的整體福祉,從各式各樣可能的未來中,選擇最能保存人類深層寶貴價值、並帶來更美好生活的方向?還是說,我們對人類的未來已出現信心危機?

  如果我們將過去、現在與未來,像平常解說電磁光譜那樣,用長條的長方形來顯示,45億年前地球誕生的時刻會放在最左邊。往右移動,我們會看到38億年前出現生命,接著在28億年前出現多細胞生物,4億7千5百萬年前陸地上出現植物,4億多年前出現脊椎動物,以及6千5百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出現。然後往右走到長方形另一端,大約在距今75億年之後,是太陽的滅亡。

  在電磁光譜中,可見光只是圖中窄窄的一小片。而人類存在的時間,在地球的歷史長河中占據的部分就更狹小了。我們花在回顧廣袤的過去及浩瀚未來的力氣委實不多。

  然而對於未來,我們有充分理由要保持樂觀。目前,戰爭似乎逐漸減少,全球貧窮程度也在下降。人類已經征服或至少控制住一些可怕的疾病。人類壽命逐漸延長。至少從全球的基準來看,生活水準及平均所得都在進步中。知識日益普及,識字率上升。我們開發的工具和科技(包括網路通訊等)繼續增加,且效能日益提升。我們對於世界、甚至宇宙的理解呈指數增長。在過去的某些時刻,人類的成功和成長極限似乎威脅到我們的未來,然後新的進展──例如20世紀中葉開始的綠色革命,又讓人類超越困境。

  所以,正面和負面趨勢會同時出現。但當然,有些趨勢深受歡迎,有些卻備受排斥,以致於影響到我們對這些趨勢的看法。這些趨勢受到輕忽的原因很明顯,因為單單想到這些趨勢,我們就會覺得不舒坦,任何一丁點的不確定,都會讓大眾有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輕忽,樂得不採取任何應變措施,而能證明實際情況的新證據,則會遭到抗拒及否認,成為大家不願面對的真相。

  無疑的,太天真的樂觀可能導致自我欺騙,但未經仔細判斷的悲觀,也可能令我們盲目,忽略了希望的存在──我們或許仍有可能找到一條繞過或穿過未來險境的道路。真的,我是樂觀主義者,不過我的樂觀是基於一個希望──人類可以清楚看到並認真思考那些愈演愈烈的明顯趨勢,而且大家能一起理性分析,關注目前我們形容或衡量重大變遷的危險歪曲方式,積極保留和維護人類的價值觀,對抗科技引發的諸多機械化及破壞性的後果(尤其當過去世代、或甚至科幻小說家凡爾納都無法想像的強大科技,放大了人類內心較卑劣的本能之際)。

  我已盡了最大努力來說明:我相信依目前證據顯示,確實存在一些重要抉擇,有賴大家共同明智做出決定。而我之所以會這麼說,不是出於恐懼,而是相信未來。

(摘自本書前言)

內文試閱

1 地球公司

  今天,巨變正驅動全球經濟大轉型,變動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可說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我們生活在「地球公司」中,也學著適應「地球公司」:無論國家政策、區域策略或大家接受多年的經濟理論,都不再適用於新的經濟現實,我們面對的是高度連結、緊密融合、互動頻繁,而且科技不斷帶動變革的經濟型態。

  全世界最成功的大企業如今都在「虛擬的全球工廠」中生產商品,在蛛網般錯綜複雜的供應鏈中,與數十個國家裡數以百計的企業相連結。愈來愈多的商品市場,以及愈來愈多不需要面對面互動的服務,在本質上都已全球化。愈來愈高比例的打工族現在不但需要和其他國家的打工族競爭,還需要和透過電腦網路緊密相連的智慧型機器競爭。

  工作數位化,以及過去所謂的「自動化」造成的戲劇性轉變,同時帶來兩個重大變化:

一、工業化國家把工作外包給擁有龐大人口、工資低廉的開發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
二、人類把工作外包給機械化流程、電腦軟體、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以及還在起步階段、但效能和威力日益強大的人工智慧。

  全球經濟的轉變可說是複雜學中的「突現」現象;也就是說,整體不但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而且從許多重要層面看來,整體也和各部分的總和大不相同,一種全新的經濟型態於焉誕生──這種新興經濟型態不僅是過去就往來密切的國家或區域經濟體更緊密連結後的集合體,更搖身一變為全新的經濟實體,內部動態、運作模式、原始動能,都與我們過去熟知的不一樣。當然,跨國界的人員流動仍然有所限制,鄰國間的貿易關係自然也較緊密,但整體而言,全球經濟已經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緊密相連,環環相扣。

  正如同北美洲13個殖民地在18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合而為一,古代高牆環繞的義大利城邦在19世紀下半葉成為統一的國家,如今,全世界正經由「突現」,形成單一經濟體,快速邁向完全整合。至少在工商界和科學界,以及當新科技快速普及於全球各大商業中心之時,這是我們面對的新現實。

  在政治和政府政策的領域,民族國家依然扮演要角。無論在心理和感情層面,或從身分認同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在在都顯示出,我們似乎仍活在年輕時代所熟知的世界裡。事實上,從生活的經濟現實面來看,那樣的世界正在逐漸消失中。

  這股改變全世界的強大力量,有時候泛稱為「全球化」──不只標示一個歷史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揭櫫新時代的開始。人類必須正視的新現實正逐漸成形。

工作消失中

  過去我們一向把「工作外包」和「機器代工」視為兩種不同的現象──探討和研究這兩種現象的是兩群不同的經濟學家、科技專家和政策專家。其實,這兩種現象相互緊密交織,代表同一個巨大現象的兩個層面。

  目前,工作的兩種結構性轉變──把工作委由機器代勞,以及在資訊科技輔助下將工作外移的趨勢,戲劇化改變了生產過程中資本投入和勞力投入所占的比例,工業化國家的勞工要求提高薪資的能力,也因此大不如前。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勞工運動中,企業勞工組織起來為勞資之間的所得分配問題,與資方抗爭。但如今科技驅動的改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不但影響工作的未來,也決定人們可以從工作中得到多少報酬。當雇主可以選擇:(1)乾脆關廠或結束營運,外移到工資低廉的國家另起爐灶,或(2)用機器人或自動化系統取代勞工時,過去採取零和觀點的爭辯方式就不再奏效,也毫無說服力。

  在遭到裁員的歐美工人眼中,自動化和工作外包帶來的衝擊基本上沒什麼差別。從工廠老闆的觀點來看,海外生產和機器代工都能提升生產力(無論把新技術用在既有的工廠或海外生產基地都一樣)。

  政府決策者通常都把這樣的結果視為成功,因為大家總認為生產力提升是進步的象徵,卻沒有看到這個過程對就業的巨大衝擊,在這些號稱生產力提升的國家裡,許多企業僅僅在名義上是當地企業,而且這個趨勢如今愈演愈烈,以致於勞工在未來經濟中扮演的基本角色,變得十分不明確。

  全球經濟緊密連結,使工作外包和機器代工的現象同時都變本加厲。舉例來說,今天新興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都加速將大量工作委託智慧型機器代勞,因此不久前才從先進工業國家外移到開發中國家的工作,已開始消失不見。

  在海外投資設廠,複製西方國家的工作模式,和注入經濟學家所謂的「技術資本」,其實大不相同──技術資本雖然會提升企業和產業的生產力,但無論在工廠外移的工業化國家或吸引西方企業設廠的新興經濟體,長期下來都會因此而減少大量的工作機會。   低工資國家的勞工最初受惠於新增的工作機會,後來透過他們的努力,生活水準日漸提升,於是開始要求更高的工資,接著也漸漸面臨被取代的危機,因為工廠老闆為西方企業代工賺到錢以後,會購置效能愈來愈高、價錢卻愈來愈便宜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全球電子大廠富士康就在2012年宣布,將在兩年內採用一百萬個新的機器人。

  地球公司一方面加速整合,另一方面又積極採用相互連結的智慧型機器,形成正向回饋環路。換句話說,貿易和投資促使全球經濟高度連結,加上機器代工盛行,這兩股趨勢會相互強化。

  談到機器代工對就業的衝擊時,我們有時會誤以為每當出現重大技術突破時,突然之間相互連結的智慧型機器就取代了大量人力,導致某類工作完全消失。但其實更常見的情況是,雖然網路連結的智慧型機器取代了大部分工作,但僅存的少數員工由於懂得充分發揮機器的效率,生產力也大幅提升。

  所以,還沒被取代的少數工作,薪水較高,但相對的也需具備運用新科技的新能力。如此一來,大家更容易誤判機器代工帶來的整體衝擊,以為只不過是重覆大家過去習以為常的型態──舊工作逐漸消失,更好的新工作取而代之。

  但今天不同的是,在科技發展的上升曲線中,我們已經來到更陡峭的坡段,而且不同的產業都出現相同的趨勢,形成的集體效應大幅削減了各行各業的工作機會。此外,許多員工也都缺乏新工作所需的技能。

  新公司紛紛誕生,他們利用網路,以低成本和高效率,仲介各種外包工作。成功的線上人力仲介公司oDesk執行長史華特(Gary Swart)表示,各行各業的外包需求高漲,包括「律師、會計師、財務主管、甚至經理人」。

  機器代工的趨勢也開始衝擊新聞業。西北大學智慧資訊實驗室(Intelligent Information Laboratory)的兩位主持人創辦了Narrative Science公司,他們利用電腦演算法分析體育競賽、財務報表和政府研究報告中的各種統計數據,並自動產生文章,供應報章雜誌。其中一位創辦人漢默德(Kristian Hammond)任教於麥迪爾新聞研究所(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他告訴我,他們的業務快速擴展到許多新興的新聞領域。執行長法蘭柯爾(Stuart Frankel)指出,在他們公司上班的少數真人寫手已經轉型,他們設計新聞的模版、架構和角度,讓電腦演算法據以嵌入資料,進行分析。如此一來,他們「可以寫出數百萬則新聞報導,而不是一次只寫一則新聞。」

  無論在已開發國家或新興經濟體,加速運用機器智慧,以及把工作外移到低工資國家,都進一步造成所得不均的現象。勞工丟掉飯碗,收入減少,而技術資本增值過程的獲益者,收入卻愈來愈高。

全球財富差距變大

  隨著技術與勞工的相對價值加速變動,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也愈來愈嚴重。這不僅僅是理論而已,而是社會上普遍發生的實際狀況。當技術資本變得愈來愈重要,遠高於勞工創造的價值,從生產活動中得到的收入也會愈來愈集中於少數菁英手中,大多數勞工的收入反而下降。

  幾乎在每個工業化國家,以及中國、印度之類的新興國家,財富都愈來愈集中於高所得階層。拉丁美洲則是少見的例外。放眼全球,將大量的工業及服務工作外移到低工資國家,雖然能暫時改善所得不均的情況,但如果一一檢視各國情況,中國和印度的人民所得及財富分配不均急速擴大,情況甚至比美國和歐洲還嚴重。根據全球性非政府組織「拯救孩子」(Save the Children)的統計,2012年有32個開發中國家,所得不均的情況達到二十年來的高點。

  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以0到100的尺度來衡量各國所得不均的程度,(0代表人人所得均等,100則代表1人擁有全國所有財富)。過去25年來,美國的吉尼係數從35上升到45,美國的吉尼係數從35上升到45,俄羅斯從25左右上升到40出頭,英國從30上升到36。如果從薪資水準來看,則對比更加驚人。比方說,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如果把印度上班族中,薪資最高的10%與薪資墊底的10%相比較,前者的收入是後者的12倍,但二十年前,兩者的差距只有6倍。

  美國人所得差距日益擴大的另一個原因是,稅法變得對高所得者愈來愈有利,尤其是幾乎等於取消遺產稅,以及投資收益只需繳納最低稅率15%的措施。當針對資本投資所得課徵的稅率,居然遠低於針對勞務所得或銷售天然資源所得課徵的稅率,資本家的所得占比自然大幅攀升。

  美國所有的資本利得收入有50%流入金字塔頂端前十萬分之一的富豪手中。目前支持這種所得分配方式的政治意識型態,稱這類有錢投資人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人」,然而由於工作外包和機器代工的趨勢,無論他們提供的資本帶來什麼效益,並無助於創造就業機會。

  請注意,今天的美國甚至比埃及和突尼西亞還不平等。「占領華爾街」運動之所以燃起熊熊烈焰,是因為廣大的美國人開始覺醒,正視財富日益集中於最有錢的前1%富人的事實,這些富豪擁有的財富超越了後面較不富裕的90%美國人財富的總和。美國最有錢的400名億萬富翁擁有的財富相加之後,比中低收入的50%美國人(約1億5千萬人)的財富總和還要多。沃爾瑪(Walmart)商場創辦人沃頓兄弟的五名子女和一個媳婦擁有的財富,超越了最貧窮的30%美國人的財富總和。

  就年收入而言,最富有的1%美國人年收入約占美國人每年總收入的四分之一(相較之下,二十五年前只占12%)。過去二十五年來,一般美國人稅後所得平均只上升了21%,但同一段時期,金字塔尖端0.1%的有錢人稅後所得卻上升了400%。

  技術革命帶動的創新與生產力上升,造成許多服務業、製造業和農業的工作改變或消失,今天的社會迫切需要找到所得替代方式。

(摘自本書第1章)

延伸內容

政治家的卓越遠見
◎文/蕭萬長(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卸下公職之後,致力於探討人類的未來,不斷提出誠懇的建言,顯現了政治家思維的深度,對國際社會似乎更具影響力!2006年,他參與《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提出地球環境遭到人類破壞的實況,得到廣大的迴響,也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2013年,他又發表了更具前瞻性的巨著《驅動大未來》(The Future),從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各個層面,探討人類面臨的重大變局及挑戰,實在值得全球有識之士,以及一般大眾深入拜讀。

  早在1993年,在網路科技還未被大眾理解使用之時,美國政府就實施了重要的政策──「國家資訊基礎設施」,讓美國資訊科技發展得到相當大的支持,推動了資訊產業,提升了全民的資訊科技普及率,創造新的經濟發展,高爾功不可沒,因為他就是這項政策的負責人。

  在環保議題上,高爾更與國會議員奮戰多年,終於得以讓柯林頓總統在1998年,代表美國簽署〈京都議定書〉;在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的高爾,二十八歲即踏入政壇,對美國民主政治所面臨的難題知之甚詳。高爾對科技、環保、政治、經濟上數十年的實務參與,這樣獨特的歷練,以及親身與尖端研究的優秀學者間的討論,讓他對於人類未來的思考,特別具有真知灼見,實在是全球政策制定者的典範。

  《驅動大未來》一書近三十萬字,從經濟的全球化、資訊科技的超速發展、全球政治軍事權力的新變化、人類大量且快速的消耗資源、生物科技帶來物種的新問題,以及人類文明與地球環境如何永續等影響人類未來的六大驅動力,深度而全面的讓讀者認識我們當下的處境,以及未來的危機。種種訊息皆有數據及研究支撐,並非危言聳聽,然而,卻如當頭棒喝,讓我們體認到現在不做改變,人類的未來將遭逢前所未有的挑戰。

  本書最觸動我的是,高爾在書中充滿使命感的反省:「21世紀初,曾經有個世代承接了先人遺留下來的繁華盛世,以及地球從未擁有的先進科技,他們卻背棄了未來。他們只為自己著想,忙著享受他們所承接的豐饒富庶,卻毫不關心未來。後代子孫會原諒我們嗎?還是在奄奄一息時,不停詛咒我們?」

  這是高爾卸下美國副總統職務後,為人類及地球的未來寫書奔走的積極動力。他挺身而出,號召全球各界,面對挑戰,扛起為後代子孫捍衛未來的責任。

  正如高爾所言,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改變思考方式!台灣不能自外於國際,在這個全球未來的議題上,我也誠懇呼籲大家閱讀此書,深度去看問題,並以具體行動,為我們及全人類盡一分心力,共同打造充滿希望的未來。

作者資料

艾爾.高爾(Al Gore)

高爾為美國前副總統。

基本資料

作者:艾爾.高爾(Al Gore)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3-11-29 ISBN:9789863203315 城邦書號:A1500423 規格:精裝 / 單色 / 575頁 / 15cm×21.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