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十二年國教終於在103年上路,教育部預計75%的國中生可透過免試入學,25%的國中生可透過特色高中考試入學。但是初次會考之後,國文作文佔比問題、志願序選填問題、各縣市的教育局舉棋不定的規章,搞得學生、家長、教師都無所適從;甚至要走上街頭抗議……
在複雜的比序制度下,升學之路到底該怎麼走?免試之後,學生壓力就會真的減輕嗎?免試升學和特色招生,有什麼不同?志願序該怎麼填,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
十二年國教初上路,有著諸多反對聲浪與需要改進的部分,本書透過多位學者、教授的意見,對照教育部頒定的辦法, 讓學生、家長、甚至老師們都能迅速了解這個新體制,並該如何應對的方法。
全書分三大篇,第一篇,將詳細說明十二年國教的政策與施行細節、十二年國教的願景,並輔以圖表說明。
第二篇,收錄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及家長們的說明,告訴你該如何應對十二年國教所產生的問題。
第三篇,教育專家、學者對於十二年國教制度,提出中肯與可行的解決方案,涵蓋對決策者與教育現場執教者的建言、對家長端的提點、對學生端的輔導,期望能使台灣教育真正邁向新的學習時代。
目錄
楔子
把目光移動到後百分七十的學生身上 周祝瑛
推薦序
我贊成十二年國教,反對的是免試升學辦法 李家同
從國家競爭力的觀點看人才與教育 段樵
第一篇 圖解十二年國教
「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之後,學生壓力真的就會減輕嗎?免試升學和特色招生,有什麼不同?志願序該怎麼填,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本篇將詳細說明十二年國教的政策與施行細節、十二年國教的願景,並輔以圖表說明。
從「基測」到「會考」之路 (吳武典)
「九年國教」歷時十五年(劉源俊)
十二年國教的問題與挑戰(周祝瑛)
超額比序比什麼?怎麼比? (王立昇)
特色招生知多少?(洪逸文)
大學全國化,高中職社區化(吳珮瑛)
用好的考試形式來引導好的教學制度(周祝瑛)
改革課程與教學才能適性揚才(吳武典)
第二篇 十二年國教的故事
教改,除了改制度,老師們還要改教法,家長們要改觀念,學校如何提升教師素質?家長如何與孩子和諧溝通?師親生三者又該如何共同面對這一重大教育改革?
本篇收錄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及家長們的說明,告訴你該如何應對十二年國教所產生的問題。
免學費能否預約到高品質的教育環境 (邱韻如)
大家搶著當志工 (段心儀)
請還給高雄區的孩子應有的受教權 (王照雄)
知識做基礎,能力才有用(王立昇)
重整課綱,才能落實十二年國教 (吳順德)
高中課綱應鬆綁 (段心儀)
深耕的教育,小樹苗才能長成大樹(邱韻如)
教改,還要改家長的觀念(詹怡馨)
十二年國教中,新住民小孩的位置在哪裡?(王騰坤)
十二年國教,國中端的擔憂(李祈文)
國中教育現場的老師們的話 (台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教師)
第三篇 十二年國教的曙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延長與普及教育,可以讓社會階層流動,提振國家競爭力。好政策需好的制度與方案方能確切落實。本篇收錄教育專家、學者對於十二年國教制度,提出中肯與可行的解決方案,涵蓋對決策者與教育現場執教者的建言、對家長端的提點、對學生端的輔導,期望能使台灣教育真正邁向新的學習時代。
學科能力分班,落實因材施教 (黃光國)
十二年國教不應忽視智育與德育 (劉廣定)
過早學英語可能是揠苗助長(李素真)
公立菁英學校代表的價值 (段心儀)
延後分流的行與不行(補作者)
該如何真正落實補救教學(曾美玲)
面對十二年國教,家長的因應之道(周祝瑛)
高中學校如何因應十二年國教(周祝瑛)
十二年國教如何回應國教改的趨勢 (周祝瑛)
附錄:
1.十二年國教高中新課綱的問與答(劉廣定)
2. 十五學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2015更新版)
內文試閱
十二年國教的問題與挑戰
◎文/周祝瑛(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免學費、自願入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一方面希望舒緩升學壓力、縮小教育落差、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提升國民素質。早自民國七十二年起即有所討論,先後經過十任教育部長,但因反對聲浪和財務困窘等因素而延宕,直到馬英九總統宣示,十二年國民教育於民國一○三年正式實施。
但目前推動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指的是高中職階段非強迫入學(非義務、可以選擇),但是公私立高中職繳交一樣的學費、採低學費(國民權利)、免試入學等方式;與之前所實行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最大差別在於,九年義務教育用《強迫入學條例》來規範家長一定要送子女入學至國中畢業。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則是由政府提供就讀高中職與五專的機會,學費不分公私立,多數學校可以就近與免試入學。在相關法律方面,根據高級中等教育法草案,高級中等教育(含高中、高職及五專前三年)採免試為主、免學費、自願入學,是「權利」而非「義務」。
而且十二年國教草案最大特色是,國三生入學高中職不論是特色招生入學或免
試入學,都「不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但特色招生考學科或術科。由於目前國內無論是公私立學校、高中與高職,都有設備、師資、學雜費、經營管理、入學機會等方面的差距,影響學生的受教權。尤其當前全國近半數高中職校是私立,學費高出公立學校四倍以上,加上就讀私校的學生多數來自中下階層的家庭,公私立學費有必要予以縮短。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希望透過學區劃分,提供學生充分的入學機會,藉此引導國中教學正常化,減輕升學壓力等問題。
提振競爭力在於教育品質,而不僅是教育年限延長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實施十年以上國民基本教育的國家約有四十餘國,其中亞洲鄰近國家包括:日、韓、香港與中國等大多為九年,芬蘭、阿根廷、約為十年,澳洲、西班牙、法國、加拿大與北韓為十一年, 美、英、德與紐西蘭等國家實施十二年國教,至於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則高達十三年國教;許多國家都注意到國民基本教育與國家競爭力之間的重要性。
根據研究顯示,雖然延長國民教育年限,擴充教育數量,可以提升人民素質、增加國家競爭力。然而許多國家之所以具競爭力,主要是因為教育品質優良,可以培養出眾多具創意的人才,而不僅僅是中等教育在學率的多寡或年限的長短;其中的北韓與日本就是最好的對照。這也就是為什麼全世界將十二年國教列為義務教育範圍的不到十個國家;而早已延長十一年國教的北韓,則是基於政治統治考量,與提高國民競爭力的理想無關。
以我國目前正在規劃的十二年國教尚存許多問題,包括:
一、相關名詞定義不清:如國外實施的義務教育通常是免費、義務,和強迫性的教育,而我國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強迫教育」、「免費教育」、「基本教育」、「國民基本教育」等概念,均有待釐清。
二、菁英高中的招生與定位問題:如何維持菁英教育的傳統,又能提升其他社區高中、職的教育品質,以及如何改善以一試定終身的升學制度,都亟須加以解決。
三、學區劃分的爭議:因目前城鄉之間學校分布數量不均,如何區分明星高中與高中社區化方案中的「適性學習社區」,整合高中職社區化目標,仍是一項難題。
四、入學方式的疑慮:目前入學方式雖朝免試的漸進模式,但其依據是否合宜與公平?至於特色學校部分,如何維持其菁英傳統,亦為挑戰。
五、課程的銜接與統整:十二年一貫課程該如何和九年一貫銜接與統整? 高中、高職與綜合高中之課程間彼此的轉換機制,也是一大問題。
六、教育經費的排擠效用:如每年編列的預算中,大多用於公私立高中職學費的齊一化上,是否會影響其他實施十二年國教的經費所需?
教育的核心價值許多人都會問:台灣能因實施十二年國教而更上一層樓嗎? 根據英國資深記者麥克雷(Hamish McRae)在《2020年的世界》(The World in 2020)一書中指出,如何在外在環境劇變與全球暖化的情況下,善用食物、能源與水源三大資源,以最少的資源達到最舒適的生活,將是各國努力的重點。
未來世界人口結構改變,邁向高齡社會,雖然先進國家共同面臨出生率降低、學齡人口減少的情況,社會對教育的需要卻有增無減,而且所需的內容也與過去不同;高齡社會需要的是再教育與終身學習。總之,未來各國的發展將以文化與價值作為競爭的主軸。因此,推動二十一世紀經濟成長的力量是重質,而不是重量。唯有重視品質(quality)、動機(motivation)與紀律(discipline),加上人民勇於負責、社會穩定、有秩序,才能夠維持經濟的長治久安。
反觀東亞經濟最缺乏的即是「原創力」。雖然東亞國家在短短的一、兩個世代中,衝出了經濟高度成長的成績;但長期以來,東亞國家常以「模仿」作為學習及代工,只能創造短期的效益,缺乏長遠的利益。雖然東亞國家重視教育、注重工作倫理、願意辛勤工作,但因東亞國家是知識與構想的輸入國,本身的教育體系未能發展原創的研究力。
儘管許多亞洲國家對教育十分投入,但教學方法仍強調機械式的學習,從多重選擇中挑出背誦的答案,而不鼓勵創造、思考,也缺乏實際的技能。此種教育方式難以培養出具有原創力的思考者與行動者。
由此可見,十二年國教的施行,重要的是能否透過制度的設計與改變,培養與激發長遠真正具有原創特性的人才,而不是僅將目光侷限在考試與入學方式的調整上。
十二年國教,將不只是需要因應國內外因網路科技盛行所帶來的學習方式革命,也必須在全球化的浪潮席捲,與少子化時代的提前到來,共同來找尋:什麼是下一代孩子的核心價值與關鍵能力? 如何善用華人重視教育與家庭的「優勢文化」? 透過升學考試鬆綁,教學生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透過現代科技,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是十二年國教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超額比序比什麼?怎麼比?
◎文/王立昇(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志願序與抽籤的不公平
國教行動聯盟自成軍以來,就一直主張檢討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中許多不公、不義的項目,包括:多元發展表現中的獎懲紀錄、學校志願序分數的採計以及抽籤決定升學進路等。欣聞基北區於二○一二年十月十六日達成刪除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獎懲紀錄」項目的共識;台北市教審會並於十月二十三日審查通過,這不僅是地方自治精神的展現,更讓惶惶的家長與學生稍稍安了一點心,基於此,國教盟也終於可以給基北區按一個讚。
不過,基北區依然存在兩項不公義的超額比序項目:志願序與抽籤。志願序分數的採計與學生學習表現無關,每一志願差三分的設計更令學生不知如何填志願,方能進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高中,對學生的適性發展有何幫助?
而「抽籤」可能塑造出的「努力不如運氣」的價值觀,是我們要的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嗎?雖然獎懲已刪除,但我們要繼續強力呼籲基北區的教育當局及早好好檢討十二年國教的入學政策,期能早點讓家長安心,更不會傷及學生的權益。(編註:一○四年度的國中教育會考,基北區的比序已刪除「抽籤」項目,其他各區請參見書末十五學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對照表。)
基北區終於得了一個讚,但全國其他地區呢? 許多就學區仍採計學生獎懲紀錄,但卻沒訂定出公平的獎懲標準;前述基北區每一志願差三分的設計已讓人覺得不合理,但在高雄區的學生只能填三個志願,而一個志願差十分!高雄區甚至採計不合理的檢定與競賽成績作為比序項目。由於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納入檢定及證照的指標,高雄區今年以來許多「私人機構」辦理的檢定考試報名人數大增;例如, AMC數學檢定由八百人增加到二千人、中文檢定由六千人增加到八千人、英文檢定由六千
人增加到七千四百人等;這些檢定考試內容與會考內容不但重覆、而且所費不貲,因而造成高雄區許多家長對超額比序方式極大的不安與不滿。
超額比序的項目
尤其很多家長在了解比序的規則之後,普遍不滿的主要原因在於:比序項目靠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實力、還包括家長的「財力」及「時間」,這些因素都讓中產階級及弱勢家庭的家長感到無力,讓人深感經過十二年國教,貧窮將變成一種DNA, 階級的流動更將成為神話。許多人也認知到,若干縣市教育局的升學資訊似乎無法讓家長即時、方便的取得,例如教育局所承認的檢定、競賽項目等。資訊的不對等使得資訊充足的家庭孩子有較高的升學優勢,不對稱的資訊戰顯然已經在高雄開打!
此外,家長普遍無法接受「補習班教的、民間主辦的檢定考試」比序優先權竟然高於「學校教的、政府主辦的會考」,這種不公義的制度設計讓沒錢補檢定及參加考試的學生與家長不知所措。
據了解,高雄部分的教會牧師已察覺到十二年國教的問題,因為嚴苛以及不合理的志願序分數,已有許多的教友擬將戶口遷到優質學區。十二年國教還未正式上路,高雄是否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災區? 台北、高雄的學子要考一樣的大學學測及指考,為何南北差異在教育制度的設計上會如此明顯呢?
為了改變不公義的入學制度,高雄地區的家長已發起「憂心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家長們異議書」連署活動,希望能讓「受教者」的「監護人」們自省,施加壓力讓教育決策單位改變現行辦法。
特色招生知多少?
◎文/洪逸文(國立台灣師大附中地球科學教師)
面對十二年國教,許多家長只聽過「免試」與「免學費」兩大宣傳口號,免學費一聽就懂,但免試是真的不用考試嗎? 大多數家長心中充滿狐疑:如果大家都想念明星學校怎麼辦? 是不是買一間明星學校學區內的房子,就可以優先入學呢? 答案並非如此。
免試入學與特色招生
教育部規劃的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可分為「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兩種,且免試入學將為主要的入學管道,預計從一○三年起逐年調高免試入學名額比率,每個招生區都應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免試入學名額。
免試入學並非真正免考試
十二年國教規劃先辦理「免試入學」,接續再辦理「特色招生」,學生得在免試或特招升學方式中,二者擇一。但須注意的是,在免試入學的「適性輔導」入學方式中,需要採計國中會考成績,而非真正「免考試」。現今規劃將於每年五月中選擇某一周末進行兩天的國中會考,教育部原先規劃在原校、原班進行考試,但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已於一○一年十月一日表示,考慮到國中會考成績是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的依據,公平性非常重要,所以決定要像基測一樣採集中式辦理。
完成免試入學程序之後,接下來的「特色招生」,可分為「甄選入學」與「考試分發」兩種。
特色招生的甄選入學怎麼考?
甄選入學預計規畫在每年六月舉行,包含美術、體育、舞蹈、音樂、戲劇、體育、職業類科的術科考試;及教育部核准的科學班考試。目前只有九所高中各設一班科學班:台北市建國中學、師大附中、桃園市武陵高中、新竹市實驗高中、台中一中、彰化高中、嘉義高中、台南一中及高雄中學,每班三十人。(編註:每年度略有調整,最新學校資訊請參查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資訊網。)
科學班的招生方式由各校自行決定,不一定採用紙筆測驗或面試,也可能是做實驗,或是性向測驗。
明星高中的升學管道:考試分發入學
在甄選入學結束後,接下來才是七月的「考試分發入學」,這也是明星高中、職最可能採取的升學管道。
特色招生中,同一升學區的統一舉行學科測驗,最多涵蓋國文、數學、英語、社會、自然等五科,但不一定每科都考,各科考試也可由各校決定其加權計分方式。
現在全國的特色招生中,基北區已經率先公布考試題型。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表示,台北市特色招生考試想要能鑑別出有學術傾向的學生,命題的趨勢會是「不考知識,考能力」,重視語文表達、理解能力及數學核心能力。根據公布的題型範例,學生必須先閱讀與理解短篇故事、網路信件、雜誌報導、及統計圖表等各類資訊,然後進行不同形式的作答,來衡量其擷取資訊、解讀資訊、思考和判斷力,這也就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於一九九七年籌劃的跨國評量學生能力的PISA計畫模式。
依學科測驗成績與志願序來進行分發
最後入學分發的結果,是依據學科測驗成績與志願序來進行,這與現行的高中(職)登記分發入學方式相似。
傳統明星高中的數理、語文資優班,則是在入學後,再由校內考試挑選出適當的學生,通過鑑定後再成班。
特色招生可以跨區報考
前面免試入學錄取的學生,若還想參加特色招生的考試分發,一定得先放棄免試錄取的學校,才能再報考特招。這雖是保障高中(職)多出一些不來就讀的缺額,然而,這也引起一些家長的疑慮與反彈,因為對於成績較佳的學生,會擔心顧此失彼,而少掉一次爭取進入心目中理想學校的機會。如果學生與家長為了求升學的錄取保障,只能選擇較安全,即以往分數較低的學校,就可能會發生「高分低就」的夢魘。
特色招生中是可以允許學生跨區報考。例如桃園縣考生可以跨區報考基北區的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等明星高中的特色招生。但考生只能選擇一個考區,不能同時跨多區。
特色高中
教育部規定特色招生是以「班級」為申請單位,排除以「校」為單位;目的是希望讓每所學校都可爭取到菁英,造成群星輝映的效果,而非以往的明星高中獨大的現象。國教政策制定「特色學校」是為了解決明星學校的爭議,希望讓傳統明星高中保留以學生的學術表現進行篩選,所以預期大部分明星高中將申請成為特色學校。
經由特色招生入學的學生,所規劃出的「特色課程」是什麼樣的內容? 而這些課程在特色高中的實施對象,是否涵蓋一般免試入學的學生呢? 還是只有特招入學的學生獨享?
雖然還未正式實施特色課程,但常理判斷基於大學升學表現的壓力,這些特色課程的內容很有可能是傳統的「自然組」與「社會組」的考試科目組合,頂多美其名為「科學實驗探索課程」、「社會人文思想課程」等名稱。再加上發展特色的彈性學分只有必修五到八學分,與高中三年總計一百二十個畢業學分相比,幅度不到一成。到最後,所有的特色都在升學壓力與微調的高中課程綱要框架中消失無遺。
至於實施的對象更是問題重重,根據教育部的特色招生辦法文件上明白指出:特色招生課程之實施對象為特色招生入學之全體學生,惟學校得依據學生實際需求,擴及全部或部分免試入學學生。
從文字上解讀,教育部對特招規定的思維是以「班級」為單位,特色課程自然也是以這群學生為主要對象。不料,一○一年十月底教育部大張旗鼓地公布特色課程範例,其中,根據教育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指導下,台灣師大附中所完成的特色課程選修是以「特招學生」為限,聯合報以「兩個階級的校園」、「一校兩制」等標題大幅報導後,引發社會大肆批評不公平,教育部的立場也馬上轉向,強調只要學生有需要,都可以上特色招生課程。
這樣的特色高中與特色課程,猶如國王新衣,大家都知道它無法解決明星高中與十二年國教間的根本矛盾,卻又接受教育部以「特色」之名大力推行,究竟是誰在掩耳盜鈴呢?
特色招生的改革該如何進行
我們肯定十二年國教以「特色招生」來建立各校辦學特色,但現實情況下,一般高中在課程綱要框架與大學升學的雙重壓力下,很難能真正發展出特色。相對而言,各類技職學校本來就有不同的專業課程與師資設備,只要提升辦學績效與打通升學管道,很容易就呈現出各職業學校的特色,也可以吸引學生和家長;如台北市的大安高工與開平餐飲學校。
教育部如能對技職體系投入更多資源與關懷,強化教學品質,甚至提升高職課程在國中階段的能見度,這應該是特色招生最佳的呈現。作者資料
吳武典...等
教改論壇是台灣社會長期關心與批判教育政策的民間組織,由黃光國、吳武典、周祝瑛等教授發起的重建教育連線,於2005年轉型而成立。 作者群:(依姓氏筆畫序) 王立昇 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國教行動聯盟召集人、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王照雄 第一屆十二年國教家長 王騰坤 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學系教授 李祈文 台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教師 李素真 台北市立中山女高國文教師、搶救國文教育聨盟執行秘書 邱韻如 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然學科助理教授 吳武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講座教授 吳順德 國教行動聯盟執行秘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機電科技系助理教授 吳珮瑛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周祝瑛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教改總體檢論壇召集人 段心儀 教改總論壇成員、台北市高中國文教師 洪逸文 國立台灣師大附中地球科學教師 黃光國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曾美玲 教育關心者 詹怡馨 台北市立北政國民中學教學組長 劉源俊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劉廣定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