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攝影最重要的部分在掌握光影,畫面的明暗份量和比例,能看出一個攝影人的功力。
「增一分則太多,減一分則太少」,讓光影自己說故事。
光是攝影的生命,影是攝影的感情。拍照要光影互映,互映愈多,照片愈美。
拍照時的光線,有可能遇到陽光普照時,也有可能在華燈初上時,而光(亮處)與影(暗處)是催化攝影技術與境界更上層樓的重要元素。
拍景物要先看到美好的光影,才能發現好的取景素材,培養對光影的敏感度,是成為攝影高手的必須通過的鍛鍊之路。
【名家推薦】
◎胡俊弘(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
◎王康壽(鹿港文教基金會理事長)
◎潘慧敏(文化大學推廣部藝術總監)
◎鐘永和(攝影藝術工作者)
◎劉昌煥(英浩之友理事長)
目錄
第一章 說光論影
1善於觀察才能看見光影之妙
2技術不是絕對,心靈才是法寶
3光的特性
4光的作用
5光的應用
6自然光V.S.人造光
7技巧和眼界
8構圖的重要
9獨行、事先勘景才能拍好照片
10跟著大陽走隨時可拍照
11攝影眼與肉眼不同
12攝影靠光影立體化
13小範圍講大範圍的故事
14什麼是軟調影像、硬調影像
15學光影請善用黑勢力
16巷弄光影
17拍攝不同時分的美
18先有想法再拍照
第二章 光是神奇的化妝師
1拍攝晨光的要訣
2光之於景,是絕佳的興奮劑
3先知道陽光的照射角度
4拍照要勇於溝通
5等待光的降臨:五千個菩薩臉譜
6找景就是看光景
7日落前的玻璃廟
8多閱讀光影類攝影書
9古雕刻之光
10瞭解拍攝對象的故事
11拍照就是對生活的觀察
12成功的人物影像
13靜態中的動感
14拍照不必執迷大景
15善用環境的反光
16如何切取小景
17室內、室外不同的拍攝手法
第三章 影是光的伴侶
1用光影創造空間感和透視感
2拍出細節的層次
3一槍斃命式的拍法
4影,以濃淡顯現生命力
5攝影的軟技巧
6測光的重要
7掌握情境、感覺、氣氛
8逆光之美
9怎麼拍月夜
第四章 光影體悟
1暗房技巧和影像軟體
2照片的靈魂
3攝影是以光影為中心的觀察
4好照片一定有故事
5人工燈光
6善攝者重影輕光
7一分鐘的光變化
8只要有一點點光就可以拍
9牆飾
10審慎選用鏡頭
11拍照,牽一髮動全身
第五章 全書照片拍攝資訊
內文試閱
善於觀察才能看見光影之妙
因為要討論光影,所以書中大部分照片會標上拍攝時間,特殊狀況會標上ISO和曝光長短,天氣狀況就藉照片內容表達。訓練你的感官,練習你解讀照片的能力,照片內的影像絕非看一眼就可了解,所以本書將用最少的文字,指出正確的路徑,不急著給答案。
攝影的眼力必須靠自己不斷增強,才能發現別人未見的美妙,拍出更好的作品,隨時挑戰自己,最後將自己訓練成日日精進的強者。光影隨時變化,如何掌握才能拍出好照片?此疑惑完全沒答案,必須靠自己從實做中累積經驗,才能提升成功的機會。
光影無常,所以敏銳的感覺非常重要,細微的變化要心靜才能察覺出來。學攝影第一件事是煉心,而非急著買相機,心法仍比技法重要,技法只是心的媒介。
想要提昇「看」的能力,可以透過觀察、培養美感與技巧等方式。攝影,順勢而為絕對輕鬆,早晨的光,色彩最溫柔,影子也淡,這就是天時,順應天時拍出來的照片自然不俗,若是晴天卻想拍雨景,便是緣木求魚,自討苦吃。
人的眼睛具有生物本能,喜歡看亮光,所以亮光是焦點所在。但若只有亮光而無暗影陪襯,視覺上很「單調」。所以,人看圖先看亮的,再看暗的,這是視覺傳達的順序。
動跟靜也是相對的,動態比較吸引人,所以影像內容要有會說話的元素,展現動感才算佳作。明暗必須搭配才能形成變化,「暗中含亮,亮中藏暗」才能扣人心弦。善於觀察就能看見光影之妙。
技術不是絕對,心靈才是法寶
日本有位攝影家,專門從事夜間街拍,在軟片時代,他用ISO400的高感度黑白軟片,再以高溫強迫增感顯影的沖片方式,取得粗粒子、高反差的影像。當時,東京攝影雜誌的編輯,發現他的獨特,因而持續刊載他的照片,他靠獨特的光影表現方式,經四十年的堅持才名揚世界,紅遍各國。
他是森山大道。
他成功的故事,說明堅持的重要。勇於探討人生真實面的日本怪才攝影師荒木經惟,靠相機展現他的認知,戳穿世人的虛偽。兩位攝影大師的成功不是因為攝影技術特別好,而是覺知比當代人靈敏,能拍出直指人心的作品,才得到傑出攝影家的榮銜。
靠攝影活命的人,無論如何都有一定的技術,然而唯有心靈偉大,才能拍出偉大的作品,所以再次強調技術不是絕對的,心靈才是法寶。心靈需要不斷地餵養美學、哲學、文學、音樂等無奇不有的營養,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
創新再創新是攝影人的崇高理想,不論你拿相機的理由是什麼,拍出傑作的目標是一致的。當我為「光影」拍照時,經常問自己,應如何拍?才不會愧對閱讀此書的人。為了拍出不一樣的照片,光影的掌握和構圖成了我的武器。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拍出的照片也應該是獨特的。學光影要注意時時刻刻的獨特性,也就是,同樣的場景,在不同時間,即使時間差只有千分之一秒,也會有不同的感覺。很多攝影記者經常針對同一被攝物連拍十幾張,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每一張照片的時間不同,會有不同的感覺。
光的特性
光藉反射物質而被看見,當它穿透大氣層扺達地面,即展現善變的面貌,影響光線最大的因素是天氣,天氣包括風霜、雨露、雲雷、沙塵、冰雪等。
光在地球上直線前進,當物體將照射到本身的光線反射出去,即稱為反光,拍照就得善用反光,只有反光可以補暗部光線之不足。物理上,光的入射角等於反射角,光的強弱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了解這些常識,可以知道如何好好利用光線,使照片更有特色。
善用環境反光,必要時加用反光板才能更完美。通常反光板越大,反光量越大,因此反光板越大越好(但攜帶大面積的反光板十分不便),反光板有金色、銀色、白色三種,金色讓光線增加暖度,銀色可加強反光強度,白色則為中庸。
使用反光板的效果非常好,尤其拍人像時,柔和的反光經常可大幅提昇整體拍射效果。。拍風景或紀念照,因範圍大,少有人使用反光板。拍小景如特寫,因為面積有限、容易控制,所以反光板容易發揮作用。
要善於利用光線,一定要知道使用反光板的技法:想要改變光直線進行的途徑,必須掌握「入射角等於反射角」的道理,才能將光送到準確位置。打反光看似容易,其實也是技巧,反光要像打靶一樣,集中力量命中要害。拍照時,必需先知道那裡須要補光,讓反光板可以將光線集中到需要補光的地方。反光投射到不恰當的區域,像是把光補到原本就很亮的地方,就是提油救火,有害無益。
掌握反光的角度,再來要調控反光量,使照片出現最佳層次、展現最多細節。光的強弱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簡言之,距離越遠,光線越弱,在大自然中拍照,太陽距離我們太遠,拍照時,相機與被攝體的距離只有短短幾公尺或幾十公尺,對拍照效果絕少有影響;但利用反光板,因與被攝物相隔的距離很短,所以反光板前進、後退的距離,影響很大。
打反光,才會驚覺光的奧妙,使用閃光燈拍照感受會更深。攝影棚內靠人造光拍照,不了解光的特性就無法調控光線。攝影棚經常有很多盞燈,主燈、側燈、頭頂燈、背景光等,甚至是髮燈。燈又分聚光燈、散光燈,也要有擴散片、柔光紙。
細想一下,地球上只有一個太陽,攝影棚為何要那麼多種類的燈具?那是人在模仿大自然,拍照時如果能善用大自然的光,就能事半功倍,陽光照射之下,同一個場景,因為每天的空氣、雲彩不同,拍出來的效果也不不同,大自然的光影是不可控的,若硬要人為操控,常會出現光線方向不合理、影子不對之類的敗筆。
在黑白之間追求完美的光線
攝影人對光的認識愈深、愈詳細愈好。拍照者經常讚嘆光線之美,但美麗光線的出現是偶然,如何將偶然轉化成常態,就得詳究光在攝影上的作用。
有人喜歡亮一點的照片,有人愛暗而深沉的照片。光強到極限在攝影上是一片死白;絲亳無光則讓影像成為純黑,了無生趣。攝影必須在兩個極端中追求完美的光線。
強光影濃,造成攝影上所稱的高對比。極黑極白之間,若中間的灰又不夠多,一般會稱它為「高反差」。反之,極黑極白之間,灰色層次豐富則叫做低反差。照片因反差的存在,而出現各種灰色層次之美。
現在的電腦螢幕將極白、極黑設定後,中間擺上253個由黑到白的階梯,加上純白、極黑共255個色階。所以在電腦螢幕上看影像會比印出來的漂亮,兩種不一樣的載體,不了解的人會將兩者放在同一認知上,相互比較,但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色階就是光線強弱間的差距,像樓梯一樣,緊鄰而又有小小差異。一般拍照會追求色階的豐富性,只有高反差影像例外。高反差照片為什麼深受歡迎?因為一張照片裡有最黑和最白兩座標後,中間豐富的灰色層次若被減略,就有一白遮百醜的效用,照片看起來比較清晰、透明。這樣是不是比較好?其實是很主觀的。
純就藝術性來講,深沉的黑耐看,卻不被一般人喜愛。亮是顯性的,由「光彩奪目」一詞即知它較搶眼。亮所占面積不必大就很醒目,而亮點中的黑,卻很容易被忽視。
一般人不會注意到,黑與白都有不同層次。像白雲有不同的白;水墨畫也有不同的墨色層次,只有對光反應靈敏的畫家、攝影家、燈光師,最易發現那些微微的不一樣。微微的不一樣才是價值之所在。我們都說「染黑」,沒有人說「染白」,只因黑被人討厭,所以被誤認勢力較大。黑靠面積大小取勝,小小的黑是不會引人注意的。黑因被認為勢大,所以表現出深沉,沉才能彰顯深厚。
認清黑白勢力,拍照者就可以創造出不同氣氛的照片。景物浮現時,光線都有陰陽明暗之分,基準測光,應以那裡為基準?作品要偏亮或偏暗或中庸,做判斷的過程,就是創作的一部分。
暗中有亮光,被攝體才不會聊無生氣。少許的光,就能成為黑的活門,顯得珍貴,而白中少少的黑通常會被忽視。講光影,不能只論光的強弱剛柔,難的是複雜的應用。
一般攝影人運用光影都是順勢而為,拍電影就不同了,常常逆勢造景,為了劇情,往往腦中先有定局,再求影像創造,所以拍電影費用驚人。光,可以創造價值,從美術館的展示空間,到珠寶店的櫥窗打光,或市場上的攤商,光可以增進賣像,創造收入,已是眾所皆知。但臺灣有很多建築,尤其古蹟,也漸漸開始用「打光」吸引人潮,促進觀光,可惜主事者誤認「點燈」即是打光。
拍照者除了會拍,也要懂「暗房作業」,暗房是操作明暗反差及色調的工廠。雖然暗房變明室,銀鹽變數位,「玩光弄影」的根本道理卻沒有變。光影,仍舊是攝影的主宰者。
偉大的攝影人能一眼看透光的靈動,按下快門,當下就知道作品成果。只有瞬間的爆發力才能彰顯攝影人和畫家的根本不同,我稱拍照是一槍斃命式的創作,如果要修改才有好影像,表示境界未達爐火純青。另類的攝影高手,以改圖或修圖當做創作,很多世界著名的攝影家也不認同此「新手法」,簡單說:拍照就是拍照,絕對單純的遊戲。
善用不同角度的光線
光與被攝體的角度,約略分為正面光、背面光、斜光、頂光和底光,射入角度不同,就可創造出不同的影像效果。光是影像的化妝師,光好,景當然美。
正面光又稱順光(也叫平面光),讓人可以輕易看清物體,所以俗稱「大頭照」的證件照片,強制規定必須使用順光。順光毫無特色,最乏味,用它拍照最不可能失敗,卻也最不容易拍出好照片。
背面光(也叫逆光)是逆著拍攝者而來,光剛好灑在被攝體的背後,被攝體的正面因無光而變黑,若有適當補光讓黑轉變為影,再襯上輪廓邊緣的亮光,就會形成美妙的影像。逆光照很討好,拍攝時稍加用心即可避免失敗,所謂失敗是將照片拍成純粹的剪影。逆光照經常需要用到補光,用來降低黑色強度,增加影像的可看度。
補光不難,拍無人靜物用HDR數位軟體最快,修正逆光的缺憾效果也很好,也可以運用傳統的重複曝光技巧,或打適量的閃光燈。斜光又叫側面光,側光陰陽分明,最容易拍出有立體感的照片,許多人都說:「晨昏的陽光,最適合拍人像。」此時的斜光很柔,不易讓臉部左右黑白相差太多。光源方向、位置、角度必須多嘗試,多試自然容易抓出訣竅。
頂光是光源的位置就在頭頂上,這種光源角度拍人像,除非有特殊目的,否則宜避免。頂光若無任何反射光補救,將造成人像兩眼深陷,黑成一團;鼻子則因高聳於臉頰,變成白鼻子的醜狀,拍起來就像惡人。
底光通常來自舞臺,由下往上,塑造出恐怖造形,人物滿臉橫肉,戲劇效果很突出。所以底光斜打,再加其他位置的光源協助,才能營造出舞臺效果。
了解光源角度,可以增進看景的能力。光能演出千萬種風情,高竿的拍攝者,對光的要求很嚴苛,看光既精準又善用,絕不亂用閃光燈等人造光。閃光燈是光的暴力者,瞬間釋放出強光,卻又射不遠,無法藉助距離減緩光線的硬度。要善用閃光燈,就得準備聚光燈、柔光鏡等功能不用的配件,由於閃光燈的光很直接,攝影棚裡有時還要用描圖紙、白布等,使強光不至於直接打在被攝物上。
在攝影棚拍照和在自然環境取景,用光的道理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不同。大自然的太陽經過大氣層已經被自然「柔光」了,但攝影棚裡的光沒有被柔化,因此需要一些工具。
拍照用光就像醫生分科,有人專拍人像,有人愛拍大自然,適性而為比較容易有成,過程也最為快樂。
自然光VS. 人造光
一個光源產生一個影子,光的位置決定影子方向,光的角度決定影子長短,以前的光影效果很單純,而今到處是燈,光源混亂,影子更亂。壓制亂影最簡單的方法是用閃光燈,讓強光將雜亂的影子歸於統一。
可惜閃光燈一閃即逝,當下無法看清光和影的面貌,經常弄巧成拙所以必須很小心使用,並且知道駕駁人造光的技巧,背景情調才不會消失,主體也不會因強光而曝光過度。不會使用閃光燈的拍照者,經常有疑惑:「為什麼圖像裡前面的人物很白,背景卻很黑?」問題出在控制光的技巧上。
對反線的反應、處理和適應,人眼已進化到可以輕鬆應對光的繞射、折射、反射、漫射,但拍照的感光器材迄今仍大部份比不上人眼靈敏。但器材也有比人強的地方,例如:偏光鏡可以讓天更藍,讓水面浮光消失,讓花朵、樹葉因降低反光亮度而顯得更豐美。
數位影像技術突飛猛進,讓拍照擺脫了微光的限制,幾乎任何光源都可以拍照。人眼所能看見的光譜,只是光波中的一小段,拍照的感光紀錄範圍卻比人的眼睛更寬廣,所以影像會受到各種干擾。被肉眼美化的缺陷,在照片上會忠實呈現,使照片品質劣化,因此科技人員只好用鏡頭的鏡片組合,和鏡片表面塗膜的方式改善,強化品質。也企圖用濾鏡改善人造光,但總是得到「自然光最棒」的答案。
有了人造光,隨時隨地都可以拍照,美麗的夜景照片因此出現,感光記錄器優於人眼,此是例證。人造光的應用,最根本的祕訣仍是:「光的強弱,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假設被攝物距離光源是一公尺,它的照明度是一,那麼距離兩公尺時,它的照明度只剩四分之一。所以,追星族拿著小相機,對著偶像猛閃、猛拍,不必看就知道後果慘烈。
攝影者一定要知道「自然光和人造光的差別」、「眼睛和鏡頭的異同」、「光的特性該如何掌握」、「感光體和肉眼的強弱比較」,才能對攝影的反應,日益精進。
光跟影一搭一唱,李白的〈月下獨酌〉對影子的體悟很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多麼美的意境,攝影就是在追尋各種意境的提升。
學拍照要多看、多聽、多嘗試:多看別人的作品,再跟自己的作品比較優劣得失;多跟名家直接接觸,聽別人的成長過程和心得,尤其是給你個人的建議;多嘗試可以突破自己的障礙,多閱讀,可擴展並提升自己的境界。自然光和人造光都是光,用起來卻效果不同,答案自己找,最受益。
作者資料
胡毓豪
民國42年生,彰化縣溪湖鎮人。一輩子與相機為伍,高一開始與攝影結緣,60歲開始寫書,將攝影經驗和心得留存。4年來,出版4本攝影書,已將學習之道圓滿交待。 在戒嚴時代末期,進入《中國時報》擔任攝影記者、駐東京記者,歷經攝影記者、召集人、主任、《時報周刊》研究員的磨練。工作期間採訪無數重大歷史事件:黨外街頭抗爭、農民自焚、群眾包圍立法院並縱火、漢城奧運、北京亞運等,也曾於臺灣選總統中共打飛彈,臺海陷危機時,登上美國尼米玆號航空母艦戰鬥群,親訪海上長城的雄威。 87年,自創網路圖庫公司,兩年後,遇網路泡沫化,資金燒盡,公司翻船。《蘋果日報》來臺創刊,曾獲邀籌組攝影團隊,與黎老面談後,各奔前程。經10年沉寂,在磨練中學得放下。獲獎紀錄:行政院金鼎獎、臺北市政府金橋獎、觀光局文藝創作獎、中興文藝獎(以上皆為攝影類獎項)。未來,以推廣攝影為志,以演講為業,得閒就在FB撰寫攝影和人生的感言;105年計畫舉辦免費私塾教學,凡肯循序用心者,皆可從FB聯絡報名。 聯絡方式: 0910-010-261 focus4241@gmail.com FB搜尋「胡毓豪」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