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腎臟病低蛋白‧低鹽飲食全書:這樣吃就對了!40組健康餐X151道常備菜
-
1個人的超有感按摩:物理治療師圖解教學 1個動作從根源搞定全身痠痛
-
細胞比我更愛我自己:細胞的神性決定生命的意義
-
不被束縛的晚年——自立支援照顧,讓長者脫離臥床、自理生活、自由行動,減輕照顧者負擔,實踐高品質的長照
-
纖維力飲食 破解腸道與健康密碼,以植物基飲食啟動減重、逆轉疾病、優化免疫力的健康革命
-
【限量簽名版】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
科學漢醫的養生: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限量隨書附贈臺灣益謙經脈血壓計個人版九折優惠券)
-
科學實證 人人適用:百變211 終極瘦身密碼
-
癌症飲食全書【16週年暢銷修訂版&附別冊64頁《全面啟動抗癌自癒力》】
內容簡介
作者以西方醫學理論與背景出發,說明《易經》的太極邏輯、八卦象數的變化規律、易理形成的中醫學基礎理論,並以他在德國從醫的經驗,臨床常見疾病做中西病理對照,說明各類養生法,讀者居家可輕鬆保健身體。書中特別收錄「艾灸養生保健法」,是作者長期研究針灸的經驗所得,居家DIY艾灸施作容易,效益也非常顯著。
中華傳統的醫學養生家綜合太極學的哲理,認為人體的氣血循環,生命活動的時辰節律,均與日、月、地球運行的度數,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和一日24小時12時辰等,存在著同步一致性的節奏,是合乎現代醫學的生物鐘、全息律的。人體這個小宇宙本身對陰陽氣化平衡的調控力有限,所以必須依賴與大宇宙無限的陰陽氣化相結合,才能感應促使人體這個小宇宙的陰陽保持平衡狀態,從而維持經脈氣血流動運行通暢及生命活動的正常,保固人體的健康,防病抗衰老。
《易經》哲理的應用實據,在針灸方面更為顯著,運用象數易理來詮釋針的命名、刺法、治療時機,為八卦針灸學打下了堅實的數理邏輯基礎,從而使針灸逐步納入古代的標準化、規範化的系統。幹細胞功能的臨床實驗已證實,針灸對病損的臟腑器官或部位具有修復作用,能夠促進骨骼的發育成長,修復腺體的分泌正常及調整血液細胞及動力學等等。
此外,中國醫學獨特的經絡學說,是中國古代醫學家數千年來依據《易經》哲理及樸素的解剖學,不斷地研究推論出來的。經絡用解剖真的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確實存在,因為針灸學發展已有五千到一萬年以上了,這就是它存在的事實。
【本書特色】
◎圖解易經卦象,詳解最古老的養生智慧。
◎無創性針灸療法:24個反應點取代傳統針灸360個穴位。
◎DIY艾灸養生保健法,養生不求人。
目錄
第一篇,太極八卦的科學思維
1.太極學的形成
易醫的形成、天人相應的定律
2.太極八卦的邏輯
太極圖說、太極理論、
3.先天八卦
4.後天八卦
後天八卦與人體部位的對應
5河圖
河圖的方位與其五行性質
6洛 書
洛書數的分布結構表象
7.天干地支
8.太極象數學
象數學的派別
9.八卦象數的變化邏輯
象數定律及特點
10太極科學形成的醫學基礎理論
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與腧穴、精氣神學說、氣化學說
第二篇,破解卜筮算命的迷思
11.孔子算卦
孔子第一次算卦、孔子第二次算卦、孔子第三次算卦、
孔子第四次算卦、揭開占卜算命的真面目
第三篇,天人相應養生法
12.太極與醫學養生法
13 .大自然養生法
四時及陽光養生法、空氣養生法、水養生法
14.經絡腧穴養生法
叩擊頭部養生法、洗臉養生法、叩擊膽經,通經活絡、
按壓湧泉穴,醒腦開竅
第四篇,時間醫學
15.生物鐘理論
養生必法自然節律
16.先天八卦對應十二時辰
第五篇,易數場效應養生法
17.「數」的易理
18.八卦象數與人體臟腑對應
19.太極數場效應養生法
第六篇 非侵入性針灸養生保健自療
20針灸腧穴
21 艾灸自療法
針刺與艾灸、穴位艾灸法
22 DIY養身保健點穴法
奇穴保健法
23 對症取穴:第二掌骨內橈側緣穴區
手掌骨側全息穴區保健法、頭痛的類型與保健法、落枕和頸項強痛
咽喉疼痛、胃腸神經官能症和脹痛
第七篇 針灸醫話
24.針灸為什麼能治病?
針灸治病的原理、針灸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針灸需注意的事項和禁忌、無創痛性針灸法
25.自灸預防中風
艾灸足三里、絕骨能有效防治中風
腦中風放血急救法
26.中西醫論癌症
免疫功能是抗癌防癌最強大的利器
乳腺癌
27.骨質疏鬆症
28中醫美容與駐顏抗衰老
29疲乏是許多病症的先兆
30神闕灸的神奇療效
31病入膏肓,針灸也能解?
32女性更年期綜合症候群
33針灸減肥
內文試閱
《周易》強調陰、陽二氣乃太極所生;八卦說明天、地、人三者具有密切的關係,而天、地、人,三才統一觀是《周易》的重要理論,也就是把人的生命與整個宇宙大自然統一起來,正如在太極及八卦圖已經很清楚的表明。所以,《周易.繫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又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其中的鬼神,是指卦變及爻變之神妙,並不是一般信仰所謂的鬼神。
《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以上都說明《周易》無論從太極圖、八卦或易理,都一致強調天、地、人的對比統一性。此外,先秦的大思想家,如老子、莊子或孟子等,也都無不強調天、地、人的密切關係;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自然法道。」、《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呂氏春秋》:「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謂之大同。人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淮南子》亦曰:「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制也。」
以上之意即天地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應依循與適應天地自然;也就是說,天地有春夏秋冬不同的氣候,人體內也應要同步調整春夏秋冬不同的生理狀況,人是天地的縮影,「全息」只是形狀各不同而已。
這是中華「人與天地相參,天人同紀」的固有傳統思維的精髓,中醫為便以闡釋其醫學理論,於是也套用易理,甚至把易理發揮到至善。於是天人合一(又稱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的易理,無異是中華傳統易醫學中天人合一學說的濫觴,也正是中醫學宏觀理論的核心。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人體是天地大自然的縮影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自然的環境關係非常密切,人的生命活動必須與天地自然的陰、陽、寒、暑變化相互適應,若能協調適應便會健康,不能適應便生病。人體內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與天地自然的變化是相類似、同步的,並且可以類比。對人的定義,就是建立在天地氣化的概念上,它不是微觀地從人體及其各個器官、組織、細胞等,來探討研究的,而是宏觀地從人與天地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確定人的位置,所以《素問.針解論》:「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意即將人體的結構與天地大自然的形象,是相應而連結起來的,所以人體是天地大自然的縮影或全息。這是符合「宇宙太極中心論」的科學理論,這也就是西醫與中醫不同的地方。
天人相應,包括天與人、地與人、天與地、人與人的相應。這些相應的關係,並不是單向的作用,而是一種雙向作用,甚至都體現在太極理論及現代的科學全息、信息、時間醫學理論,及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八卦之中,正好有四卦(乾、震、巽、離)象天,四卦象地(坤、兌、坎、艮),蘊含著天地相應的原理。如乾坤,即天地或陰陽相交;坎離,即水火相濟;巽兌,即風澤或燥濕調合;震艮,雷山或剛柔相克。
天文學及地理學研究證明,天(太陽)與地(地球)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感應而互動的。如地球的自轉受太陽直接影響,無論從地磁指數或大氣角動量,或電離層的變化,皆會影響地球的自轉。太陽微粒流進大氣層,也會引起地球自轉軸運動。太陽系周圍的超級新星爆炸時,輻射源放出巨大的能量,可對地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九九七年,學者Clark發表的論文認為,γ、χ射線增強可使臭氧層減少,溫室效應降低,並可使氣候變冷。日與月對地球有引起潮汐現象的感應(引潮力)。引潮力是導致地震的因素之一。地球南北磁場偏位,形成兩個磁極;磁場來源於地核,離地面愈近磁場愈強,是因地球內部磁場發生變化,其原因尚待研究。地球磁場是由北向南,人體這一個小磁場也應與地球大磁場的方向相應,不應相逆,這與養生學有一定的意義。例如,臥睡時,應頭南腳北;練氣功時,應面向南;房子選向陽的方位等等。
在朔、望日(初一、十五)時,月球的引潮力相差最大,因為朔、望日太陽與月球的引潮力加在一起之故。這兩個時期對人體都有明顯的生理反應,所以《內經》說:「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又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血氣積,肌肉寬,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郤,洇垢著,
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瞧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這說明早在二千年前,《內經》就已經認識,現代科學所謂的引潮力,對人體的影響完全相同;也是所謂「生物鐘」的理論根據。
人與地球是相依為命的生命共同體。地球是一個大磁場、大引力場,而人體是一個小磁場、小引力場。當地殼的振頻與人體某部分固有的振頻相同時,就會引起該部的共挀,例如人腦電波頻率在8Hz(頻率單位)左右,若地震產生的電磁波頻率和人體一致時,就會引起共鳴,因此在地震前,有的人會出現頭痛、頭暈、煩燥或耳鳴等症狀。其他生物也和人類一樣。生物與地球相應,已經有三十億年之久,因為生物體對外界信息具有放大的效應,所以儘管地震信息很微弱,但經過放大之後,完全可以感受到,所以每次地震前,有些生物會產生不正常活動;但人類對地震信
息的放大效應不大,因此每一個人對地震的頻率敏感度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才只有一部分的人能預感到地震。人與人相感應,實際上在日常的生活中,處處可見。例如在同一屋子裡,經常可以發現,如果其中一人打呵欠,會有一部分人隨著打呵欠;在女校裡,也常有女生生理期相互感應的現象等等。
用太極八卦圖為例,也可說明天地人的統一相應。先天八卦的三爻劃,是太陽、月亮、地球與人類相對運動相互關係的圖示。八卦圖基本上可以概括天、地、人三者共融互動的規律。
❶ 內圈,八卦最內層。初爻為太陽一年之中,對北半球中國地域(中原)的影響。
❷ 中圈,二爻為太陽光一天之中的變化。
❸ 外圈,三爻的四正位,地面溫熱涼寒(春夏秋冬)的表現。
❹ 八卦均由內、中、外3爻所組成。《周易》稱為天、地、人三才,蘊含著人與天地自然整體觀。
臟象學說
「臟象」的涵義,王冰說:「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意思是,象變化反應的一種徵跡;而這些徵跡的表現,客觀的反映了內在臟腑機能的變化,以此作為推論或斷定臟腑生理,或病理變化趨向的依據,以利於治病保健。
《黃帝內經》基礎理論之一的「臟象學說」,是淵源於太極八卦的卦象,它把天象、物象、臟象結合在一起,推衍進一步發展而成。太極的卦象,包括卦象及爻象。卦象,包含卦義及卦位。
爻象,包含爻義與爻位。二者皆有現象及藏象的含義,如物象、法象。《內經》所謂臟象,「臟」是指藏於體內的臟腑,「象」是表現在體表可見的病理或生理現象,所以《周易.繫辭》說:「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類經》:「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
中醫的臟象學說,就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現象、病理變化的體外徵象觀察,研究人體的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關係的學說。臟象學說是以古代樸素的解剖知識為基礎,加易理以
「有諸內,必形於外」,取象比類的觀察研究方法,逐漸發展而形成超越現代人體解剖學範圍的獨特理論體系。這裡要特別說明,在二千年前,中國古人對人體解剖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內經》中才會提到「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的話。因此可以肯定的說,中醫比西醫的解剖學,至少先進二千年以上。其所謂臟腑,如心、肺、肝、脾、腎等五臟,及胃、膽、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六腑,還有奇恆的腑腦、髓、骨、脈、子宮等,雖然名稱與現代醫學的名稱相同,但其生理功能卻相差甚多。中醫的臟象學說中,任何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現代解剖生理學中,數個臟器的生理功能的總合。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任何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也可能分布於臟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臟象學說不僅重視象形,而且重視象神,將形、神合而為一體。所以《素問.宣明五氣篇》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中醫認為這五臟生理功能的平衡協調,是維持機體內在環境,相對恆定的重要條件。同時,通過五臟與精神情志活動的關係,來溝通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繫,維持著體內外環境之間的平衡協調,保持健康。總而言之,卦象易理,啟發了《內經》形成臟象學說。臟象學說,又充實了易卦象理的內容。臟象學說以現在的科學及詞彙來看,實際上就是中醫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綜合基礎醫學。
五臟六腑的病理機制
古醫賢哲從人們的生活習慣、臨床治療驗、樸素的解剖觀察,所得的具體徵象,對於器官的區別,分為臟與腑兩種概念。並從解剖知識上所得到的結果,概括了臟與腑在功能上、性質上、形態上、部位上、甚至大小及重量上的基本不同點,而作出如《內經》所載的結論;並認為臟的功能機制,主要表現為「藏而不瀉」;腑的功能機制,主要表現為「瀉而不藏」。所以《內經》將胃、大腸、三焦、膀胱等,以傳化物為主要器官,歸屬於腑的範疇;而比之以天,屬陽。將心、肺、肝、脾、腎等以藏精主要器官,歸屬於臟的範疇;而比之以地,為陰。故《素問.五臟別論》說:「夫胃、大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
又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神)而不瀉也。」臟的功能機制,是主封藏,主靜。而腑的功能機制,是通達,主動。從其功能作用的象徵來說,前者主靜為陰,後者主動為陽。另外,五臟之中,又可分陰分陽。如心為陰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陰(少陰),脾為陰中之陰(至陰),這也是完全根據陰陽學說的指導而加以論斷的。
臟腑名義上通稱「五臟六腑」,實際上是六臟七腑。因為五臟之外另有一個心包,而六腑之中包括一個「奇恆之腑」。心包與三焦相表裡,在解剖學上,心包並不能算是一個臟器,而三焦則是包括體內上中下數個臟器。
奇恆之腑是指六腑之外的某些器官而言,它包括腦、髓、骨、膽、女子胞(子宮)等六種。其中膽比較特殊,因為五臟六腑的範疇中有,而奇恆之腑中也有。奇恆之腑的功能性質並不同於六腑,而是與臟的藏而不瀉相同,所以《內經》:「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也就是說,奇恆之腑有腑之名,竟有藏而不瀉之實。
臟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認為臟腑功能是整體觀的。即每一個臟腑都有其基本功能,這些功能的表現,主要是從外在的具體徵象和內在臟器的解剖關係,以五行理論為指導而定,所以許多地方不能與現代醫學生理學相吻合。如「心主神明」,神明是思維作用。又「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脈是指血脈,這是從解剖而來的;榮是面容,色即皮膚顏色,意思是說,其外在的徵象就在面色(赤色)。又如「肝,為罷極之本,主筋。」是說肝主運動功能,這是以五行配屬(木)而形成的。
所以說明中醫在論斷臟腑功能的機制上,是有其客觀的基礎和理論系統的。因此,臟腑的功能,基本上各有其作用,但這些作用不過是一個統一體的分工,而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協助的聯繫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
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焉;氣化則能出矣。」這是《內經》所提出的「十二官相使」的理論,它是將人體十二大器官的主要功能作用,結合古代封建政治體制,以及某些社會人事現象作為比喻,以說明臟腑之各自分工職責,並體現統一的整體觀。
臟象與經絡的表裡關係
臟象學說與經絡學說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表、裡的關係上。《內經》明確指出,合乎相表裡的臟腑,是肺與大腸、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對於三焦,則認為是孤腑,意即沒有一個腑和它相表裡。但從功能上講,三焦是中瀆之腑,能出水道,因此和膀胱有關,同時三焦聯屬下腎,腎又與肺相聯繫,所以它是統轄兩個臟的,但《內經》只說:「少陽屬腎,……故將兩臟及三焦……屬膀胱,是孤之腑。」並沒有提到三焦。而三焦是決瀆之官,所以也屬隸於腎,而腎脈又上連肺,從未表明究竟統轄何臟。然而《靈樞.經脈》中,從其經脈的絡屬關係上,提
出了三焦與心包相表裡:「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因此古代醫哲都以三焦、肺、腎、膀胱四者有密切的關係,而認為是三焦統率腎、肺兩臟。原文未提及「心胞」,是因為原來五臟配五行,五臟和五腑相表裡,而三焦既是孤之腑,所以五臟六腑和六臟六腑的相配合,是五臟五腑的發展,應是合乎道理的。
在臟象理論中,以五行為主體,採取比擬歸類、類從推演的法則,探求生理或病理的變化機制,是一個重要的手段,是符合推理的方法論的。從哲學方面講,比擬歸類是屬於歸納法;類從推演是屬於演繹法。例如以心為主體,配合五行中的火,然後聯繫到方位(南)、六氣(熱)、五味(苦)、五色(赤)、五官(舌耳)等方面,從而推論到發病的症狀(五臟)等等。《內經》說:「五臟應四時,各有受。」即表明人體內在的環境,與體外自然的環境相互統一的必然性。這說明中醫對臟腑、器官、組織等之間的複雜聯繫,所表現對生理或病理變化,及其種種機制等,絕
不能孤立看待的思想。它是一條體內體外環境環環相扣的生命鍊。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要道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之一,就是建立在經絡系統上的。易醫認為,每一條經絡中的經氣,皆與自然界中的某一氣息一樣,具有一些共同屬性;故可歸於某一類或某一卦,是完全可以互通互助的。所以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合理的疏理經氣,再融合某一經絡之氣,即會起「同氣相通」的作用,無論用針灸、藥物、食物來調節,均可相輔相成,都可以真正達到養生保健,祛病健康的效果。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人體千古之謎的經絡,本世紀已被生物經絡物理學家利用現代高科技的醫療器發現了,如核子掃描等儀器,並證明其循行路線與古醫籍所描繪路線幾乎相同。
古人成醫必學易,學易必通醫,故經絡的命名、分類與組合,原始就源出於太極、八卦而來的,是無可否認的。原則上,臟腑的功能取配先天八卦及其卦數,而人體經絡臟腑方位則取配後天八卦。
時間醫學(全文請詳見書)
時間治療學研究證明,人類對某些藥物,包括藥效以及毒性反應,在體內的動力學皆有一定時節律性的變化。許多疾病的發作、症狀的緩解或惡化,機體免疫功能的變化,也都有一定時節律性的變化。所以對疾病治療時,將時間生物學及時間藥理學的原理,綜合考慮特定時間的因素,應用於臨床,都可更合理的訂出用藥處方,而獲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易數場效應養生法(全文請詳見書)
太極數場效應養生療法自古就有,筆者曾經作過長期臨床實驗研究,效果都非常良好,有效率至少可達75%以上。這「數」就是太極的元氣,務必清除內心諸多疑慮及以往巫術迷信誤解,切記「數」有數的「塲」,故有數的塲效應。這是宇宙大自然與人體的「信息」,它與人體會產生同步共振共鳴的,因此這種超乎想像不可思議的古老養生法,確實有其科學理論根據。
非侵入性針灸養生保健自療 (全文請詳見書)
無創痛性針灸的針刺法,顛覆傳統針灸法,是現代醫學科技與針灸合作的產業,它是利用生物全息理論、信息理論、量子物理學、埸效應理論,綜合研發出來的;是中華太極科學的菁華驗證。這種針灸法集現代醫學各科醫師、學者以傳統針灸的思維,經過嚴謹臨床實驗確定療效。筆者曾與德國學者在柏林,根據原始研究報告,確實經過五年以上臨床研究實驗後,才下肯定的。
針灸醫話 (全文請詳見書)
曾經有一句古諺說:「一針氣死群醫。」針灸乃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醫術,雖然與西方醫學理論不同,但實際上對於疾病的治療是殊途同歸的。中西醫學者都認為,針灸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及健全新陳代謝。針灸對有病的人可以產生抗病、治病的作用;對正常人針灸某些穴道,則可產生防病、保健、強壯、抗衰老的作用;其特點就是沒有藥物或其他療法的不良副作用。
作者資料
楊騰峰
旅居德國研究、教學二十餘年,早期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後赴德進修,因家學淵源而投入推廣中醫的針灸療法,並以精湛的針灸醫術治病,在德國當地頗受敬重,許多國會議員、外交使節等都曾接受過楊醫師的治療。 楊醫師先後在德國海德堡、斯圖加特、柏林等地多所大學或醫學中心開設「針灸學講座」,並為德國當地月刊《新新華人》及《德國僑報》撰寫「針灸保健專欄」。 目前已退休返國,仍開設講座致力推廣針灸保健不遺餘力。突破格局編著的《人體經穴全書》,是作者行醫世界各地、集數十餘年醫療經驗的畢生心血結晶。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