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其他藝術
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

  • 作者:溫肇東蔡淑梨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15-07-29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9折 27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277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創意需要開放、實驗的精神,文化需要積累並且與時俱進。本書作者長期觀察美學與創新相關領域的發展與趨勢,從文創產業的推動機制、美食、文化、設計、美學與時尚、未來及人才等主題切入,探討文創產業的內涵與價值,對於創新創業、創意生態、跨界媒合、生活價值、美感體驗、品牌經營、人才培育等文創核心議題,提出了專業且令人深思的看法,其文章脈絡更見證了台灣欲從傳統製造的經濟,轉向提升到以「文化和創意」為價值取向的過程,視野豐富寬廣,觀點多元獨特,兼具實務與理論,值得各界參考與實踐。期盼涓滴創意匯聚成文化長河,創造出更多更廣的可能性。

目錄

【推薦序】 「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 朱宗慶 文化價值的思辯之旅 蘇麗媚 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 吳漢中 文創產業的觀察洞見 劉維公 織夢 / 築夢 / 創建未來 劉本謙 前言:創意涓滴與文化長河 I 啟動文創的引擎 從蘭陵30與誠品20說起 文化創意的交融與較勁 科幻電影與未來想像 藝祭與簡單生活節 從金旋獎到星光大道 時尚文創 下一個台灣驚豔? 文創育成的新風貌 文創群聚與創新仲介 文創產業的生態與營運模式 從文化指標看文創發展 小而精美的創意感動 II 挑逗舌尖的音符 和食的無形文化資產 美味人生 料理的會話資本 創意與美食常相左右 魔鬼就在細節裡 餐飲連鎖在台灣 體貼與細節 台灣美食的機會 活化品牌生命力 半農半X——在地與創新的生機 III 揭開設計的面紗 看見與聽見 設計策略的發想 設計的價值 創意來自生活脈絡 向達文西學習 通用設計 追求個性的設計旅館 想像未來的能力 現在就應準備 創意平台TED的發展 IV 勾勒美學的舞台 美麗產業的推動 感官產業的商機 身美教養與興國 以包容創造台灣美學 實踐美學的創新理念 美學企業的獲利模式 時尚與科技共舞 品牌權益的翻轉 國家文明取決於國民美感程度 大陸群聚產業的體驗經濟 V 形塑未來的發生 看見與看不見的弔詭 值得探索的未來中心 發言權 取決溝通世界的能力 時間與空間的辯證 分享與共生的企業精神 創業素養從小扎根 社區文化的巨大潛能 透過騎蹟 創造生活大國 城市風格需要旺盛的企圖心 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業契機 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 結語:川流不息

序跋

前言 創意涓滴與文化長河
◎文/溫肇東、蔡淑梨   人類的文明是依著河谷、河邊沖積平原逐漸發展的,經過歷史的洗滌,由小溪匯集成大河,最終文明也是流向四海相互交流。「創河」(Creek & River)是日本一家成立於1990年「創意工作者」人力派遣   的經紀公司,創辦人井川幸廣先生是一位導演與攝影師,他在非洲旅行時看到「溪、河」交匯的意象得到的靈感,創河於2000年在東京上市,在此平台登錄的創意工作者超過二萬人。   就像書名《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我們兩人過去十多年在文化、美學、美食、設計、創意等領域持續地觀察與思索。我們都是在企業工作多年,中年後才負笈去唸博士,之後在大學任教。我在政大教「科技與人文社會」和創業,淑梨在輔大織品系教行銷、策略與流行時尚。因興趣的關係,我們很多機會和「文創」領域結緣,不時會應媒體的邀請,寫一些專欄或短文,見證這十多年台灣欲從傳統製造的經濟,轉向提升到以「文化和創意」為價值取向的過程,從不同的文章看到這長河中的漣漪和浪潮趨勢,剛好可提供對文創產業的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第一章「啟動文創的引擎」,有十一篇文章分別討論到表演藝術、出版、電影、服裝設計、流行音樂、創意生活、社區營造等文創產業十五加一的多種行業。更重要的是我們指陳出:在推動產業的關鍵活動上,其實涵蓋策展、獎項、仲介、群聚、育成、指標、營運模式和國際交流等功能;更談到一些重要的創造性人物,不只是藝文、設計等創意工作者,還有不少曾開創一個領域或平台的領導人物;他們所形塑及發動的引擎,使人才可向其集中。貫穿這些不同面向的「觀照」還有一個重要的經緯,就是時間;不只是過去歷史「長河」與創意「小溪」的積累,或是未來的想像與企圖,在每個時空一步一腳印的創造所留下的底蘊,都是未來的養分與燃料。大家或許可以看出這些「引擎」和製造業的系統不盡相同,燃料不同,動能及運作模式、衡量的指標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政策上、策略上都不宜再複製我們自以為成功的硬體代工經驗。   第二章「挑逗舌尖的音符」收錄了十篇文章,民以食為天,「吃」是各文化生活的重心之一,不同文明的進展與社會風土,講究吃的重點可能不盡相同。過年前二位「喜愛做料理又會說料理」的女士王宣一和韓良露突然離我們而去,令人不捨。「吃、做、說」料理都有許多傳統的智慧,又有很多與時俱進的創意在裡頭。欲認識文化創意產業,「吃」是入手或破冰比較自然、容易的途徑。這十篇文章,我們涵蓋有形及無形的飲食文化層面,從食材的產生、料理的用心、到消費服務、國際傳播,一直到實際營運的層面。要讓台灣美食得以和全世界溝通,得到更多舌尖的認同,需有更多人才投入飲食生活相關的行列,並創造出最多的滿足和價值。   第三章「揭開設計的面紗」,設計在過去十年成為台灣的顯學,2014年取得「世界設計之都」的頭銜,算是其高峰。到底設計界的產、學、研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對台灣的社會與經濟成就了什麼價值?本章收錄了九篇文章,分別從設計師的素養、設計的策略、價值、脈絡、使用者(通用),到時間(未來)、在地空間(旅館)、創新平台(TED),可能和一般設計學院的論述不盡相同。因這些塗抹,也有機會參與一些設計社群的活動,包括在台創中心擔任顧問,在英國文化協會「青年設計創業家」擔任評審,因而和許多設計師結緣,有機會理解他們箇中辛苦與困境,希望從不同的角度能略盡棉薄之力。   第四章是「勾勒美學的舞台」,我們有一些學生在紡織、成衣、流行時尚界,他們對台灣的紡織產業從代工轉型到研發創新、設計、品牌的努力有第一手的接觸。文創產業的「核心蛋黃」應是個人創造力,而全民的美學素養更是最重要的底蘊。一個愛美的社會,其發展文創產業的成功機率較大。在每一場時裝秀伸展台的背後,其實除了美以外,也有很多硬功夫和紀律。這十篇文章討論了美麗產業的浮現,他們與過去強調效率和量產的價值、甚至績效指標的思維都很不相同。   最後一章「形塑未來的發生」,我在《經理人月刊》的專欄就叫「未來發生堂」,這個詞是2005 年時,我們在政大將2000年成立的「網路築夢學園」轉型成一系列探討未來的產業與想像,希望在很膠著的年代,能有一個場域可以來探討,甚至形塑未來,為未來發聲,提早往前看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花生糖、發生堂是一個很本土的意念,隨後我們也各寫了好幾篇有關台灣未來轉型的文章,包括人才、平台、教育、議題設定、話語權等,這十一篇整理起來,讓我們看到其實「未來」已逐漸在「發生」。   「文化、創意與產業」的交匯(flux)是貫穿本書的主旨,在台灣轉型的過程中,這三個領域的溝通整合有很多的障礙,如何由涓滴創意,聚溪成河,海納百川。跨領域、跨疆界是文創產業所需要的思維與態度,加上網路、數位科技的進步,各種創新的機會與可能性都蓬勃發展,不再是少數的專家或過去的專業所能壟斷。創意需要開放、實驗的精神,文化需要積累又要與時俱進。   這種向心、離心的重力場交互作用即是「產業創新」的源頭,本書見證過去十多年,兩人勇敢跨界的心得與紀錄,這五十幾篇文章,按文創產業的推動機制、美食、設計、美學與時尚、和未來及人才等主題集結,這些文章書寫的時間點多半有當時的情境脈絡,這次整理時,發現大部分的論點至今仍是有效的,為避免讀者在時間座標上混淆,做了必要的調整和潤飾,在文字上盡量以原貌呈現,若覺得需要更新的部分,另以「追記」的方式增補,讓讀者在閱讀上能和我們站在共同的時空,比較流暢。   我們特別整理了一些和文章主題或內容相關的照片,這些影像加上圖說,或許能在文章之外,提供大家更多的意象。許多文創元素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如果你的觀察與賞析夠敏感(Sensitivity & Sensibility),很多角落、很多畫面都會令人感動或有所啟發。這個世界當然不完美,人生也不必然幸福,經濟或許也還沒走出困局。但以文化為底蘊、創意為引擎,在字裡行間、影像之間,實體的活動交換   流動之間,「可以創造的可能性」比產品製造代工,比只看得到具體有形的出路還可以更廣、更多,祝大家閱讀愉快!
他序 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
◎文/吳漢中(2016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辦公室執行長)   如人生一般,有些書,要從後面倒敘,會比開場的序言更精彩。如這本開場以小河流比喻大文明源起的《創河》一書,在最後一篇文章〈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中的最後一句,期許年輕人從知道到「做到」,反而道盡作者的心情。兩位加起來近一百二十歲的人生經驗,希望是年輕人二十歲就懂的事情,那麼台灣未來就能看得見希望。   鄭重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從書本中悟出,給新世代最深的期許,也就是「孩子,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而在此之前,你們要了解三件事情。   面對未來的挑戰,首先要學會看得懂這本書。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對於人文或管理領域的讀者都是苦差事,因為要讀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何把和食列為無形文化遺產,哈佛競爭力大師波特談的競爭優勢和義大利國家競爭力有何異同,要同時左右腦思考並不容易。   溫老師在人生中有機會結合理論與實務,他曾是端過盤子送貨的餐飲集團總經理,而今成為一流管理學院的創新導師。書上文章字面文字讀得懂不難,但要入味看人生需要下功夫。如果每一位經理人或商學院教授,都能夠談文化,又能夠談管理,並落實到每天的專業中,那麼就沒有「真假文創」的爭議。   第二件要懂的事情,則是這本書跨了許多領域,從文創談到設計管理,從美學談到美食,但最重要的一個基礎,不是如何跨界,而是如何深化一門學問,不是追求一門最流行的文創學問,而是把一門最基礎的學問弄好。T型人,不只是大學教授的呼籲,而是IDEO及McKinsey看待人才的角度。   能夠給予設計專業靈魂的,是深厚的心理學或人類學,能夠讓管理帶來改變的,最有潛力的專業是社會學與哲學,不要因為主流的跨界價值,就追求在當下看似最流行,但卻無法經典雋永的專業,而失去了紮實做好一門學問的機會。   或許你很難想像,我和作者溫老師第一次請益談拙著《美學CEO》,他劈頭就問我科技史大師Henry Petroski的事情,談鄉土文學作家前輩黃春明老師。和蔡老師上一通電話裡討論的,是設計學院的人文社會教育。打底子,比趕流行重要。   第三件事情,則是找到你內心裡熱情的老靈魂,並持之以恆,這最難。讀者也許意想不到,這位滿頭白髮的智者,年輕時是初中泡在文星書店,高中加入「建中青年社」挑戰禁忌的文青。原來這十多年來,作者接近百本書評書介,以及超過三百篇專欄文章,就是這樣子從年輕到老,數十萬個小時練出來的。在了解溫老師的《左派商學院》之前,我們更需要理解《創河》中的人文、美學與設計創新。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是我接下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任務的第一個月,書本中的評論,也讓我更能夠看清楚未來的挑戰,重新思考世界設計之都,不只是一場全球的「設計活動」,而是能夠在台灣深化的「社計運動」,成為用設計改變台灣城市企業、社會與文化的運動。   把時間拉長來看,如第一篇文章〈蘭陵30與誠品20說起〉,用一個十年以上的文化願景,來思考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說1990年代是社區的時代,2000年間則是設計的時代,那麼面對未來,則期許是「社計」的時代。
他序2 文創產業的觀察洞見
◎文/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收到溫肇東與蔡淑梨兩位老師寄來的新作《創河》,我馬上一鼓作氣的讀完整本書。之所以能夠如此吸引我,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台灣近十年的文創產業觀察報告,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就時序上來看,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文章是2005年8月的〈時尚與科技共舞〉,最後一篇則是2014年8月的〈文創育成的新風貌〉。兩位老師用他們的文章,記錄了台灣新興產業的發展歷程。   在2002年,台灣開始以國家重點發展計畫的位階,去推動全球興盛的文創產業。發展至今,根據行政院「201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的資料,我們的文創產業整體營業額在2013年為7,759億元,相較於2002年的4,353億元,成長了78%。在這十一年間,雖然在2009年與2012年曾出現過兩次負成長衰退的情形,但台灣文創產業的平均年成長率高達7%,對比於同時期整體經濟平均年成長率的3%左右,文創產業的表現相當突出。   為了讓讀者能夠更充分體會到文創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我認為有必要將與文創產業息息相關的觀光產業產值數據提出來供作參考。同樣根據交通部觀光局官方的統計資料,2013年觀光總收入(包含國人國內旅遊收入與來台遊客外匯收入)為6,389億元。交通部觀光局曾針對國際觀光客與國人旅遊的動機做過調查,相關的報告都顯示,30%左右的遊客表示,文化體驗是他們在台灣旅遊的動機,以及具體的旅遊活動。以此一調查做推估,再加上原本的文創產業年報資料,基本上我們可以說,台灣文創產業是已經達到一兆以上規模的產業項目。   我之所以引用上述相關的數據,是因為想打破外界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刻板印象。我們常看到媒體的報導,用「小確幸」去形容台灣的文創風潮;也常聽到產業大老發表看法,認為文創產業「格局小」,無法在台灣經濟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然而,事實上,文創產業在台灣不僅穩健的成長,而且同時不斷在擴大其影響力。   在《創河》這本新書即將發行的時刻,台灣正好發生文創園區的爭議。產業發展的政策陷入惡質與理盲的政客口水戰之中。此一事件凸顯出來,不少人對文創產業充滿誤解,用許多似是而非的意見扭曲產業發展的事實。《創河》的出版正是時候,希望能夠將議題的討論拉回到專業的領域。   一旦人們仔細閱讀這本書的內容,將會發現到台灣文創產業的珍貴價值。有時候,兩位作者以說書人的角度,講述讓人熱血澎湃的文創故事,有時候則是恢復到學者的專業身份,論證企業的商業經營模式。文創產業的核心發展議題,例如人才培育、創新創業、創意生態、跨界媒合、生活價值、美感體驗、品牌經營等,本書都提出令人深思的看法。   我個人非常喜歡本書將〈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作為最後一篇文章,因為它讓人體會到產業發展的長遠意涵。現今台灣文創產業的發展確實還不夠成熟,仍有許多需要改善進步的空間。但我對此一產業的發展非常有信心,原因就是在於一直有一群充滿理想與熱情的人投入到文創產業。他們的堅持執著,是台灣文創產業最強大的原動力。   台灣的文創產業,值得也應該得到人們更多的支持!

內文試閱

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
◎文/溫肇東   在宮崎駿的《風起》中,對熱愛飛機設計的堀越二郎,每一階段的夢境都是戲中很重要的一個梗。從小時候大量閱讀喬瓦尼.卡普羅尼(Giovanni Battista Caproni)的書籍,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就出現了卡普羅尼。長大之後在設計遇到瓶頸時,也都會在夢中得到大師的啟發,直到最後設計完成,卡普羅尼還是出現在他的夢境。   於是我在課堂中詢問同學,你有沒有喜歡一件事,喜歡到在你的夢中,那個領域的人物(somebody)曾進到你的夢裡。六十多人的EMBA班、四十多人的碩士班,大家想了很久都說不出來,一百人的大學部有位學生舉手說,他曾經夢到NBA球星奈許(Steve Nash),因他喜歡打籃球。大部分的同學回想夢中人物多半是自己生活周遭的人,為什麼我們的夢境就是小衝突、小確幸這麼的侷限?   有夢最美 希望相隨   2013年是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的50週年紀念。1963年那個重要的演說,揭起了美國民權運動的大旗,經過約五十年後的黑白平權奮鬥,美國才有黑人總統歐巴馬的成果。夢想是很多事情的推動力,如果沒有夢想,我們哪裡都去不了。   就在我擔心台灣是否沒有人在作春秋大夢的時候,2013年TEDX Taipei「新世代啟程」的節目中,我看到一群有夢的年輕人,台灣應該還是有希望的。   在17歲時就立定志向「想加入太陽馬戲團」的陳星合,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在做白日夢。立定志向後,唸復興劇校的他,除了強化他自己的各種身體技巧,還自己上網找雜耍的名師,這些名師的表演都在他YouTube的最愛當中,反覆觀摩練習。終於在2006年23歲那年,太陽第一次來台演出時,他有機會去試鏡,在激烈的競爭中,終能脫穎而出,進入太陽的名冊,但還是沒有機會演出。他持續努力,鍛鍊各種新的能耐與技巧,每年寄錄影帶去報告他的成果,太陽都請他耐心等待,四年後他才得以正式參與演出。這個年輕人的故事,從夢想、努力、堅持、到實現做到,是很有勵志作用。在現場表演時,水晶球在他身上滾動,搭配音樂優雅的節奏,雖是很內斂演出,但看得出世界級的火候。   第二位是今年5月哈雷重機車「改裝」世界冠軍的葉韋廷,他的本業是設計。他問在場的觀眾,「你上次有挑戰世界的念頭是多久以前?」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覷。演講後,主持人問他下個挑戰是什麼?他說是重型機車「原裝設計」的冠軍。台灣還有多少這樣追夢的人?   第三位是發起25萬白衫軍「公民1985行動聯盟」的台大柳醫師,原本只是在批踢踢發文希望召集50人進行一場10分鐘的快閃抗議,卻串連起39名原不相識的鄉民,共同策劃3萬名「白衣公民的教召」,結果透過網路的連結成了8月3日「一起為不認識的人走上街頭」,且能理性地散場。白衣公民自己照亮這個社會,是一股誰都不可忽視的力量。   鄉民幫助鄉民的例子還有「群眾集資」(crowd funding)Flying V的林弘全。不同於傳統創投,金額較大門檻較高,Flying V為早期創業者或微型創意概念的驗證,向一般贊同其創意理念的網民集資,成功為一百多個團隊募集到超過4,000萬,活化了台灣創意的推展。   宅男鄉民婉君不容忽視   另一個「零時政府」則是由軟體工程師吳泰輝推動「資訊透明化」的社群,致力開發公民參與社會的資訊平台與工具。從「零」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代表數位原生世代,以0與1世界的視野,以開放原始碼的精神,關心言論自由、資訊開放、寫程式提供公民容易使用的資訊服務,進而有效監督政府,也是積極應用網路社群的例子。   開場表演的LuxyBoyz,也上台說明其創新歷程,原是三個街舞男孩,在夜店跳街舞。起初不是很受歡迎,經過一段時間研發,加上LED「光」的創意,跳出特色。當天在現場還加上機器人及高蹺等的元素表演,轟動全場。他們也希望有機會進軍到國際舞台去表演。   另外還有「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的劉安婷才23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在紐約工作一年後,決心回台灣,發展類似「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計畫。讓未來的領袖菁英在年輕的時候,有機會下鄉了解偏鄉的實況,除了服務學習與奉獻外,日後成為領導人,在各方面相關的決策時比較不會有盲點。和Jason搭檔的節目共同主持人林以涵本身是「社企流」的創辦人,社企流於2012年2月上線,透過華文分享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資訊,連結各地社會企業,也是年輕勇敢追夢的人。   這個名為「新世代啟程」的單元,讓我們看到台灣還有這麼多有夢的年輕人(30歲上下)。他們都是數位原生代,擅用網路工具,能動員鄉民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們勇敢追求夢想。雖夢的格局都不小,但也都能築夢踏實一步一腳印,「做到」目前的里程碑,並持續追逐下一個目標,台灣的未來是屬於他們的。   (原載於《經理人月刊》,2013.12)

延伸內容

專文推薦 「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
◎文/朱宗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文化是生活的累積,是創意的泉源,再透過藝術的淬煉,以不同的載體和表達方式,引發心靈的觸動。可以說,生活、文化、創意、藝術乃至美學,彼此環環相扣,關係密不可分,一如「創河」這個意念想傳達的內含——創意涓滴所匯聚的文化長河,源遠長流。深厚紮實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核心的「原創性」,是發展「文創」的基礎和養分,它使得文化創意產業長久存續,也讓文化創意得以為其他產業帶來「加值」。   近年來,與「文創」相關的議題成為顯學,不但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重點產業之一,民間各界也紛紛意識到文創的龐大潛力,期待借由文創產業的發展,能夠創造新的願景與價值,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儘管在談論這個話題時,對於「文化」、「創意」、「產業」三者的內涵,各有不同的解讀和切入點,但在我看來,作為文化源頭的核心藝術創作與展演,實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無論如何都是重要的「初衷」。   過去,大家對於有形的、直接的、現在的「顯性」價值較為重視,卻忽略了無形的、間接的、未來的「隱性」價值,然而,要提升台灣未來發展的總體價值,勢必需以隱性價值的創造,來突破目前已面臨成長瓶頸的顯性價值。就文創議題而言,豐富多元的源頭,即是激盪創新、滿足創意需求、形塑未來可能性、開創隱性價值的最佳管道。   本書作者溫肇東、蔡淑梨教授,在研發創業、行銷策略、經營管理的學術與實務界,皆擁有豐富經驗和深厚素養。從實務操作到理論基礎,溫教授和蔡教授不但持續在經營與管理方面實踐理想,並親身投入創新教學、執行系列計畫,許多的論壇和會議場合上,更可見到兩位教授積極參與的身影。《創河》一書,匯集了兩位教授近年來對相關議題的觀察和見解,其中有許多寶貴的意見,值得有志之士參考。   閱讀溫教授與蔡教授的文章,除了可見其對美學與創新的顯性價值有所闡述和彰顯外,還可感受到兩位作者對於文創源頭和文化核心等隱性價值的尊重與看重,這是我認為十分難能可貴之處。非常期待透過溫教授與蔡教授兼具實務與理論的耕耘,能夠提升「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為台灣社會創造出永續發展的總體價值!
專文推薦2 文化價值的思辯之旅
◎文/蘇麗媚(夢田文創執行長)   創意來自於敏銳的觀察,文化則是生活智慧的積累;當身處於科技高度變化的時代中,文化與創意逐漸被價格化成為「產品」,形成經濟規模便有了產值計算,而到現在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當「文化、創意與產業」三個獨立單詞轉譯成「文化創意產業」時,社會需要更多在「價格」和「價值」間的溝通與理解,找到一種互相包容的平衡。   溫教授在企業沙場征戰多年,蔡教授在行銷、策略與流行時尚的專業獨到,兩人富涵學者的宏觀思維,橫跨產、學之間,理論、實務兼具,對於文化、美學、設計及創意領域的觀察,見解獨特關鍵,這十多年應邀撰短文、寫專欄從未間斷,不僅見證台灣這十年間「文化與創意」領域發展脈絡,更具有前瞻性的創新論點,在今天文化創意產業價值觀的革命歷程中,兩人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論述地位。   以書中第一章「啟動文創的引擎」中最後一篇〈小而精美的創意感動〉的追記所言:「當我們地球已經千瘡百孔,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地球時,我們的思維與價值觀能否有所轉變,我們能否不一定要追求弔詭的企業不斷成長定律……?」我非常喜歡這段追記提出的思辯,高度的科技現代化讓人以為那才叫文明?果真如此嗎?也許我們應該盡可能去修補我們原來的樣子,往回走,才真正理解人存在的價值。   在閱讀溫教授文章的過程中,也思考著如何在全球化思維中突破重圍找回台灣的獨特性,不斷回望、反思產業原型、社會樣態,什麼才是台灣真正的優勢?如同第五章中〈發言權 取決溝通世界的能力〉一篇所言,台灣引領華流文化的魅力價值,以及獨特生活風格的書店樣貌,皆是無可取代的原創能量。而這些難能可貴的「台灣經驗」透過跨領域、跨平台、跨產業串起鏈結,便將形成台灣溝通世界的集體價值。   拉開時間軸,書中收錄五十餘篇文章,從表演藝術到設計美學,從創意生活到社區營造,每段篇章深入淺出,國內、外案例彼此映照,提出更多檢討與探問,最令我尊敬的是溫教授和蔡教授兩人,在許多文章中為每一位讀者尊重地留下更多「空白」,讓讀者有了孕蘊思考的機會,參與辯證台灣構築「文化長河」的現在與未來。我非常樂意為這本書做推薦,就如同我創辦「夢田文創」的初衷;「說好故事並支持所有讓社會文明和思想更美好的夢想!」也希望讀者都能自其中有所獲得。
專文推薦3 織夢 / 築夢 / 創建未來
◎文/劉本謙(依洛iROO 國際開發董事長)   樂見蔡淑梨老師與溫肇東老師合作,集結散見《經理人月刊》等各大知名專欄的重要文章,鑄成《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一書,視野豐富涵蘊多元。我與淑梨老師的因緣際會來自天下遠見2011年對快速時尚ZARA 的專訪,當天下遠見進行跨國採訪大動作時,淑梨老師建議總編輯應回頭看看國內的快速時尚的發展,因為淑梨老師在2000年就開始進行敝公司﹙iROO﹚ 的研究,自此之後相知相惜,也多次受邀到系上演講,進行多元的建教合作,包括學生的實習、人才的進用,以及對系上設備、環境改善的贊助等等,都是因為看到輔大和淑梨老師對織品服裝業界培育人才的熱忱,這是學生之福,也是業界能持續發展創新的重要泉源。   書中〈實踐美學的創新理念〉一文提及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學大師Tom Peters所言「不創新,就死亡」,此語已從死亡預言轉變成再生之道。台灣面臨產業轉型與人心思變的全面轉型時刻,由為人作嫁的製造業轉變成自立自新的文創業,紛紛興起的各式新設事業無不印證溫肇東與蔡淑梨博士編撰此書的獨特觀點。偉大的創新並非凌空而現,多來自深刻的體察、大無畏的想像力與奮力一搏的決心。掌握〈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業契機〉,發揮〈城市風格需要旺盛的企圖心〉,結合〈創意來自生活脈絡〉,當是台灣社會邁向文創未來的重要課題與思維。   依洛(iROO)品牌自1999成立迄今,面對多變的市場,品牌之路走來艱辛,其中最困難的事情是「堅持」,十五年來依洛一直秉持「台灣依洛、依洛台灣」以及「不二價」的精神堅持至今,亦才有今日能跨足海外的台灣唯一原創服飾品牌,所謂「原點決定終點」正是如此。台灣文創時值發展期,文創推動者唯有尋根究底,探索台灣真正的文化底蘊,並堅持根基,才能立足海內外,才能將原汁原味的台灣文化繼續留存後世、放諸四海散布這塊美麗島嶼真正迷人的內涵。   眼光需要時間,堅持使之實現;感恩台灣有一群人正在為這塊土地嶄新的未來努力耕耘。藉由此書序,期望、祝福台灣年輕世代,掌握文化底蘊結合科技、突破跨國界限制,擴大視野,編織夢想、建築夢想、創建未來!

作者資料

溫肇東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企管碩士,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都市與環境管理博士。 曾任南聯國際貿易公司行銷企劃副理、喜客來skylark(芳鄰餐廳)總經理、英國牛津大學零售管理學院訪問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科技管理所所長、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2008年獲頒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曾指導多屆研華TIC100及台灣工銀We Win優勝團隊。現為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編有《百年企業‧產業百年》、《家族企業還重要嗎?》(巨流)、《新創事業在台灣》(遠流);著有《企業的環境管理》(遠流)、《栽一顆創業種籽》(商智文化)、《左派商學院》(天下文化)、《創新的機緣與流變》(遠流);經常在《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數位時代》及《經理人月刊》等專欄發表創新見解。 部落格:http://jtwen0106.pixnet.net/blog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oTung.Wen

蔡淑梨

從小決心要效法史懷哲懸壺濟世,每次看居禮夫人傳被感動到痛哭流涕,立志要像弘一大師般的澈悟與瀟灑。一個感性多於理性,一生被恩寵的蔡淑梨,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企業管理與科技管理碩士暨博士,現任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教授,專注策略與行銷領域。轉入學界前在貿易、製造業及航運業服務;曾任輔大國際教育處國際長、輔大歐盟中心主任、亞太大學交流會國際秘書處及國家秘書處副秘書長、輔大織品服裝學系系主任及所長等職務。不過這些都只是上天給予的工具及恩賜,來提升生命的廣度、厚度及靈魂的層次,以為奉獻在更多生命的開啟!

基本資料

作者:溫肇東蔡淑梨 出版社:遠流出版 書系:大學用書 出版日期:2015-07-29 ISBN:9789573276562 城邦書號:A120073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