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物聯網的強大力量,即將促成二十一世紀最具支配力量的「共享經濟」!
◎《時代》雜誌:改變世界的十大觀念之一
◎ PwC:未來十年,共享經濟的規模將成長到3350億美元
◎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共享經濟即將顛覆絕大多數的服務業
Uber:提供頂級私人叫車服務
Airbnb:出租閒置空房給房客
Zipcar:24小時都能在任何地方租車
JustPark:連自家停車位都能讓你賺租金
TaskRabbit:花別人的時間做你不想做的事
Feastly:到大廚家裡享受一頓盛宴
Skillshare:一人行必有我師焉
眾多的共享平台正蓬勃成長,年產值已超過150億美元;
當共享經濟掀起「萬物皆可租」的全面革命,
創業家——面對競爭激烈的平台紅海;
企 業——面對即將吞沒現有產業的線上市集;
投資人——面對可能顛覆創投基金的募資潮流;
政 府——面對社群媒體的遊說大軍;
他們如何因應這波來勢洶洶的挑戰?
這座數十億人共同打造的互信網路,
讓充滿人性與體驗的社群,逐漸取代了過去的大品牌,
讓我們只在想要的時候,從共享平台取得想要的東西——
只管用車,不管成本、維修、保險與繳稅;
只管借貸,不管信用評等,利率還比銀行更好;
甚至每個人都能成為出租者,變身創業家!
共享經濟,便是讓一個社群能在網路上取得未全部利用的資產所創造的價值,
因此降低擁有這些資產的必要性。
這對於社會、企業、個人皆有重要的影響——
◎ 對個人:可支配花費提高,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業家
當我們不必花錢購買那些可以按使用付費的商品,
我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也多出了更多空間。
此外,手中的閒置資產將成為可利用的收入來源,
甚至成為比正職更有利可圖的好生意!
◎ 對產業:消滅中介與代理,改變企業獲利模式
共享平台直接媒合資源提供者和需求者,
衝擊租房/租車仲介、廣告代理商、計程車行、各種人力資源公司,
也讓過去以銷售為唯一指標的企業,必須重新尋找獲利模式。
◎ 對社會:充分運用閒置資源,成為社會問題解決者
如果世界上50%的車都在行駛,車輛就可以減少92%!
如果鄉鎮推出「共享冰箱」,A戶的浪費就能成為B戶珍貴的晚餐!
透過共享資產,浪費、分配不均及汙染等社會問題將有望獲得解決。
本書並非專為這個新經濟抬轎的歌功頌德之作,
也探討估值過高的陷阱,「職業出租人」介入後共享經濟衍生的難題等。
作者從歐洲大型共享企業執行長的角度出發,
從紅杉資本的會議室到英國首相官邸,
逐一採訪在這波新經濟浪潮發揮影響力的人士,
想在共享經濟中掘奪商機、聰明轉型者必讀!
【名家推薦】
謝龍發(商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盧諭緯(數位時代總編輯)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許景泰(SmartM世紀智庫創辦人)
林以涵(社企流創辦人)
李全興(康泰納仕樺舍集團數位營運總監)
目錄
推薦序 共享經濟,掀起一場巨大的互聯網商業革命! 許景泰
推薦序 揭開本世紀最重要趨勢的面紗
前 言 價值十億的粉紅鬍子
第一章 締造者:全新構築的商業模式
第二章 自私的分享者:我們願意共享一切嗎?
第三章 新創企業家:有遠見的實踐者
第四章 投資人:從創投基金到募資平台
第五章 企業:當全世界都在共享,我能賣出什麼?
第六章 政府:禁止更多Uber,或是歡迎更多JustPark?
後 記 共享經濟的未來:誰是輸家,誰又是贏家?
附錄一 共享經濟關鍵字辭彙表
附錄二 本書共享經濟企業整理
致 謝
內文試閱
從Airbnb到HomeAway,讓閒置房產賺進龐大收入
房地產是每個人可能擁有的資產中,價值最高的一種。對房客來說,租金一向都是最大筆的開銷。在倫敦,租金支出平均為收入的五九%,實在是個令人不禁落淚的數字。涉及這麼大的數字,可見只要有一點點的閒置空間,就可能把這個空間轉變成巨大的賺錢機會。
德國柏林的9Flats或西班牙馬德里的Alterkeys都是短租平台,讓屋主與房東有機會在短暫空房期間賺點錢,這些錢常常可以拿來成為渡假的部分資金。短租的利潤通常比長租好,但一位房東告訴我:「短租要做的事比較多,因為要處理很多訊息與房子換手的事。」另外,這些房東可能沒有注意到,他們不只可以賺到收入,還可獲得資產增值。在Airbnb這種網站上獲得好評的房東,可以因此為他們搭起的房間賺到數位增值。對買房出租、或是待會兒我們會看到的「買房共享」投資客來說,在短租網站上獲得優質評價的公寓,比在網路上沒有評價紀錄的物件還有價值。
這些網站如何運作?首先,屋主可免費刊登房屋訊息。Airbnb這種大型平台會出資安排專業攝影師。他們在全球各地與許多自由攝影師合作,為他們拍攝房屋照片。房屋訊息刊登在網站上後,屋主可以透過線上日曆控管可供出租的日期,也可以透過內部訊息系統與潛在房客溝通。一般來說,平台會向房客收費,不過Airbnb同時也向屋主收取住宿價格三%的費用。平台也會處理收付款的作業,讓房東以當地貨幣收到款項。最終,平台會依他們為某一資產提供的分配機會獲得佣金。以Airbnb來說,意思就是讓這個資產登上他們瀏覽者眾多的網站與行動應用程式。以新加坡為總部的Roomorama不僅會在自己的網站上刊登房屋訊息,還會在Craigslist、QXL及其他約兩百個線上分類廣告網刊登訊息。
出租自己的房產可以賺多少錢?這個數字的範圍很大,也如同許多房地產初級市場一樣,要看這個物件的大小、豪華程度,以及最重要的地點而定。在Airbnb上,可以找到某個法國人出租位在西非貧窮城市貝寧(Benin)一棟迷人的海灘渡假小屋,每晚二十一美元。以西方人的觀點來看這很便宜,但這在貝寧算是很大一筆收入,畢竟在二○○五年,聯合國統計貝寧有一半人口都活在國際公認的每天一.二五元這條貧窮線下。又或者,你剛好是塞瑟蘭伯爵(Earl of Sutherland),是蘇格蘭敦羅賓城堡(Dunrobin)的主人,裡面有一百八十六間房間。出租這座城堡一晚可能為你賺進八千三百六十美元。在這兩個極端案例中間,是成千上萬個普通人,每年以出租房產賺進幾千美元的收入。
第二棟房是房地產市場中閒置情形最嚴重的類別。這些房子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沒有人住。德瑞克.湯普森(Derek Thompson)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中,清楚寫出這些房子根本是一種經濟上的懲罰:
擁有一棟渡假屋的平均成本為每年十萬美元,這包括貸款、維護及保險費用。但是這些渡假屋一年的平均使用天數為十七天。這代表在這些渡假屋渡假一天的成本將近六千美元──等同於在巴黎喬治五世四季酒店四間房的房價,而且你已經買下了這棟房子,還是得付這麼多錢。
渡假屋出租的市場領導者為HomeAway。HomeAway與旗下VRBO及Owners Direct等子品牌共有超過一百萬筆渡假屋的出租訊息。HomeAway已在美國納斯達克股市上市,市值超過四十億美元。這間公司將渡假屋的屋主與渡假客連在一起。一般來說,這些渡假客通常希望享受更輕鬆的環境,以及比飯店寬敞的空間。與Airbnb及其他短租市場不同,HomeAway的屋主必須付費成為網站會員,每年繳三百四十九美元的費用,但後續無需再支付平台出租成交的佣金。
西班牙的Knok與英國的Love Home Swap則提供屋主第三種出租模式:換屋。屋主同樣需要付年費成為會員。以Love Home Swap為例,成為會員後就可看到位於一百五十個國家超過五萬五千筆房屋資訊。「傳統交換」代表兩位成員交換自己的房子住宿,但是交換不一定要同時發生,因為其中一位屋主可能有第二棟房,時機比較有彈性。會員讓其他成員使用自己的房產時會累積「交換點數」,可用這些點數交換住房。Love Home Swap的網站就舉例:「讓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的朋友住在你倫敦的公寓裡,再用這次招待獲得的點數,預訂澳洲雪梨的一棟海灘小屋吧!」
另一種閒置資產:用Storenextdoor找倉儲空間,用JustPark找停車位
房地產不只代表可以睡覺的地方,也可能是儲存東西的地方。華盛頓的StorageMarket與英國的Storemates是P2P的儲藏市場,讓大家可以出租自己的閣樓、地下室與儲藏庫。這些平台與短租住房網一樣,提供通訊、安全付款與合約等各式各樣的工具。最近新加入這個市場的Storenextdoor網站還提供一項功能,屋主只要輸入儲藏空間的大小與地點,網站會為你評估出租的價值是多少。Storenextdoor聲稱屋主在這個網站上,平均每個月可賺進九十英鎊。在刊登要出租的儲藏空間時,屋主通常會說明他們允許的儲藏物品為何,包括書或船隻,另外也會說明保全及進出管制情形。
JustPark讓房地產所有人將另一種常被忽略的房地產變現:停車位與自家的車道。我們的平台總共有超過十五萬筆住家、教堂、辦公室與學校的停車空間資料,為他們的所有人賺進不少營收。我們網站上大部分的車位主人都覺得這是挖到寶了:在發現我們的服務之前,他們從來沒想過門外沒在用的空間,居然可以為他們賺錢!JustPark會根據鄰近車位的租金資訊,建議新車位的租金水準。車位主人也可以將銀行帳戶資訊與使用者檔案綁定,費用就會自動轉帳到帳戶裡。當駕駛人把車停到他們的車位上時,錢也進入了車位主人的戶頭。好幾千名車位主人只是讓其他駕駛人在家門口的車道上來來去去,一年就可賺進超過一千美元。車站、機場或擁擠區域附近的車位主人,一年更可賺進超過五千美元。
共用的房地產也可能是工作空間。共同辦公空間的風潮起源於舊金山,一開始是一間帽子工廠被改造為工作結合生活的空間,任何軟體開發人員都可帶著筆電來這兒工作。現在光是美國就有超過七百個共同辦公空間。紐約也有各種風格的共同辦公空間。有大膽新潮的AlleyNYC(「地球上最壞到不行的空間」),也有禪意十足的Grind,以光滑的水泥與白色主調裝置而成(白中帶了一點橘色,據說因為橘色有助生產力提升)。有些共同辦公空間還組成了「優質共同辦公空間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Coworking Spaces),彼此互相分享空間。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還有柏林的Betahaus、莫斯科的CoWork Station與倫敦的The Trampery等許多類似的空間。Impact Hub則幾乎可算是共同辦公空間界的巨擘,擁有遍布六大洲共五十四個辦公空間。全世界的自由業者愈來愈多,數位世界裡如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一樣的人物也因此嗅到商機。根據共用辦公空間的產業雜誌《Deskmag》統計,二○一三至二○一四年,全球共同辦公空間成長了八三%。
最後,房地產也可能是可供購物的地方。艾瑞克.何(Eric Ho)有一天走在紐約曼哈頓的下東城路上,驚訝地發現許多店面都沒有店家進駐。事實上,他發現超過兩百個未出租的店面,租金價值總共約二千萬美元。後來他創辦了miLES(Made In the Lower East Side,下東城製造的英文縮寫),與紐約下東城的店舖房東及小型企業合作,在閒置店面開設臨時店。
在英國,Appear Here及We Are Pop Up也在做同樣的事,但他們把重點放在主要品牌上,這些主要品牌都希望能推出引人注目的臨時店。他們讓房東可以免費刊登店面出租訊息,目標希望讓租店面與訂飯店房間一樣容易。零售店面配對服務不只有利房東與租客雙方。零售店面不斷更新、注入創意,也能夠活化漸失光采的購物街,造福其他房東與當地居民。
只管用車,不管成本、維修、保險與繳稅
除了購買房地產,我們可能做的最大筆投資,大概就是買車了。汽車的閒置產能又比房地產高,所以這個資產類別因為共享經濟釋放的價值非常高。車輛共享公司包括RelayRides及它的死對頭Getaround;歐洲兩大公司則是Drivy與SnappCar。這些公司與房屋出租市場的模式一樣,使用者可以免費刊登他們的資產(這裡指的是車),打造自己的個人檔案以增加可信度,累積星級評價。這些新創公司也運用內部通訊系統,讓租借雙方互相提問及安排拿鑰匙的方法。Getaround總部位於舊金山,聲稱他們的車主每年的營業成本平均約為八千美元,但卻可以賺進一萬美元。
對無車族來說,這些新創公司為駕駛人省錢,特別是那些只有偶爾要用車的人。這也是全球最大的共用車輛公司Zipcar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最大的吸引力。Zipcar的網站上有一個「省多少計算機」,讓駕駛人看到他們在燃料、保險、維修、稅金、買車和停車方面省下多少錢。根據Zipcar的數據,英國使用者一年約可省下三千英鎊。車主也可以避免在需求改變時不得不換車,例如當了爸媽可能得換車。不過這種服務的便利性也是重點:房地產業提供省錢加體驗,共享車輛提供的是省錢加便利。許多人不願買車不只是因為成本高昂,也因為要處理一些文件和維修實在很麻煩。Zipcar的成功也在全球大大小小的國家催生許多共享車輛的服務,例如澳洲的GoGet與哥斯大黎加的SigoCar。
為空座位找主人:駕駛省,乘客更省
那麼,不想跟別人共用自家車輛的駕駛呢?共享經濟也為他們服務。有時間的駕駛可以使用Lyft與Sidecar這種應用程式提供司機服務賺外快。Lyft的駕駛可以獲得車資八成五的費用,Lyft聲稱這些駕駛一小時大約可賺三十五美元。Lyft統一規定駕駛的里程計費方式,Sidecar的做法則不同,允許駕駛自己制定價格。這種共乘服務不僅讓人可以在線上叫市內計程車,也可以找到願意長程載客至其他城市的駕駛。
在德國的Carpooling.com上,有長途駕駛計畫的駕駛人可以銷售車上的空座位。目前提供這種服務的全球最大廠商是法國的BlaBlaCar。當然,使用者會用臉書互相連結,並且累積網路上的評價,增加彼此間的互信。這兩間公司也都提供「女性專用」服務,滿足只想與女性共乘的顧客需求。對於這種服務的常客或「大戶」來說,接乘客上車是每周固定行程的一部分。五個人一起平分油錢,也代表開車不再是昂貴的奢侈行為。BlaBlaCar聲稱他們每年為駕駛人省下四億美元。
除了駕駛人,乘客省得更多。在法律上,駕駛人不能藉此獲利,只能打平汽油的成本──舉例來說,美國汽車協會(AAA)規定每英里汽油成本最多不能超過○.二五美元,乘客則可用「成本價」獲得長程交通服務。長途共乘現在已經漸漸勝過火車,因為長途共乘的價格最貴也只是鐵路車票的一半而已。
在英國,鐵路由政府核准不同鐵路公司特許經營,最後一刻訂票的價格常常比飛機還貴。雖然美國鐵路是由美國國鐵(Amtrak)經營,但結果也是一樣。在Carpooling.com上,從巴黎共乘至布魯塞爾的乘客只需付二十六美元即可。從莫斯科到基輔共四百七十英里的路程,也只需要四十四美元就可舒服坐在乘客席上抵達。
長途共乘也會漸漸在新興市場裡普及起來。歐洲的共乘公司會向旅客收取低額佣金,但菲律賓的Tripid連這也不收:他們只向駕駛人收取三美元的駕照與身分證件驗證費,藉此獲利。
這些服務的需求一直以來都存在。Taxistop是最早的汽車共乘組織之一,早在一九七五年便在比利時成立。有些國家也有共乘車道,而且行之有年,但只有搭載兩位或三位乘客的車輛才可使用。但是整體來說,交通旅行已不再是一件社會性的事。因為「進步」,不用再像以前一樣,不管去哪兒都要花很多時間在交通上,也不會有機會在旅途中找到新朋友。我曾經短暫窺見過去這種做法的面貌。大二時,我從英國牛津一路搭便車旅行至摩洛哥(Morocco),為慈善機構募款。這趟旅程花了六天時間,是我一生中最刺激的旅程。與一群與我截然不同的陌生人產生情感交流,實在是令人耳目一新又深受啟發。
共乘也讓搭便車進入二十一世紀:線上進行、帶來安全感的透明度,並且有社群媒體助長聲勢。新科技讓私家車成為公共及社會型的交通工具。英國的共乘新創公司GoCarShare的標語是:「一起旅行更棒。」Lyft的標語是:「有車的朋友。」確實,在汽車這麼封閉的空間裡,除了友誼還可能發展其他東西。
二○○九年十月六日,茱莉亞.柯瓦陸斯基(Julia Kowalewski)在一座加油站接了她在Carpooling.com上找到的乘客多明尼克.馬列克(Dominic Mallek)。他們都在德國念書,剛好都有波蘭血統,也剛好都要橫跨德國,從基爾(Kiel)到雷根斯堡(Regensburg)。在這個長達八百公里的旅途中,車裡有另一個女乘客與之較勁的情況下,柯瓦陸斯基與馬列克萌發了愛苗。我與柯瓦陸斯基通話時,她已懷了兩人的第二個孩子。
更另類的交通共乘:Boatbound的船隻租借、JumpSeat的高空配對
共享車輛與共乘服務十分成功,其他運輸模式市場也紛紛起而效尤。現在共享經濟已經進入了自行車、機車、船甚至飛機市場。Spinlister讓民眾可以在上面出租自己的腳踏車。Scoot Networks目前僅在舊金山營業,出租電動機車,一次只要三美元,在舊金山市內有多處取車點。機車座位下有安全帽,只要把智慧型手機插入儀表板,就可啟動機車。
船隻的閒置產能大概是所有運輸交通工具裡最高的。平均來說,一艘船平均浪費九五%的壽命在港口停泊,船東則得付出高昂的保費、維修費及停船費。美國共有約一千七百萬艘船,每年平均花費船東八十億美元的成本。舊金山的Boatbound與佛羅里達州的Cruzin這兩間公司提供船隻租借市場,釋放船隻沒有航行時的價值。巴菲特的飛機租賃公司NetJets創造了部分所有權這種購買私人飛機的模式,但「共用飛機」(plane-sharing)這種模式不太一樣。JumpSeat讓富人在自家平台上刊登自家飛機上的空位,通知同一社群的使用者,他們稱此過程為「高空配對」。
上述資產租借平台與Zipcar相同,不僅有助省錢,還提供了便利性。有人可能只是想實驗一下騎自行車上班的可行性,或者只是想要在夏天時騎自行車,不希望因此得在冬天時想辦法收納一台自行車。現在他們不需要因此擁有一台自行車,只要透過巴塞隆納的Bicing或波士頓的Hubway這種共用腳踏車服務就可以完成計畫。這種服務已經讓數百萬人受惠。這種P2P的共用自行車服務與一般常見的城市公共腳踏車計畫不同,消費者有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與場合挑選合適的車輛,踏上喜歡的定速車、BMX小輪車或登山車。船隻價格高昂,租船的人大概很少考慮真的去買一艘。對他們來說,Boatbound這種市場讓搭乘船隻與馳騁大海、感受海風吹拂髮稍的這種體驗,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一般大眾也有機會可以享受。另外,共用飛機也讓有錢人可以運用原本只有超級有錢人才能使用的資產。
延伸內容
共享經濟,掀起一場巨大的互聯網商業革命!
◎文/許景泰(SmartM世紀智庫創辦人)
「共享經濟」絕對是互聯網大時代下,對傳統商業模式,最具顛覆性、支配性的破壞式創新與新獲利模式!這本書的出版,清楚地以實際的個案、親身採訪、發展脈絡,描繪出對「共享經濟」全觀及微觀,啟發人心、豐富又獨特的視角,絕對是身處在數位時代的你和我,必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對於「共享經濟」,如何作為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思考?以及重新理解「共享經濟」對於個人、企業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看完本書,我認為有三個核心觀點,值得共同深思。
一、互聯網+用戶:快速有效地連結一切,成了共享經濟劃時代革命的基礎!
社群已無所不在,我們樂於申請個人社群帳號,並將個人隱私的資料刻意或不經意地公開,同時間,社群牽動了一圈又一圈共同及相似的朋友。特別在臉書上,我們因著不斷更新個人的訊息,以及社群的即時動態互動,取得了特定關係的連結,這讓共享經濟裡,最重要的「分享」一詞,有了施力點!簡明來說,在共享經濟裡,你之所以讓陌生人可以擁有你家的鑰匙,如:Airbnb出租閒置空房給房客。是因為你相信在網路上公開個人擁有的資產(空房),分享給更多想在社群上想取得者(短期租賃),不僅可以有效增加利用率,同時也可幫助自己創造額外價值(租金)。這憑藉的,不僅是對第三方平台的「信任」,更是用戶們開始相信網路社群上的分享切換成實質取得的共享,已是大規模社群信任基礎下的新經濟產物!
二、互聯網+交易:便利性與效率性,加速了共享經濟上交易的擴展!
我在國外洽公時,若沒有Uber提供的頂級私人叫車服務,我可能會陷入當地語言不通、金錢交易不便,甚至搭車時害怕安全性與被詐騙種種問題。Uber的出現,意味著共享經濟,透過個人行動手機連網,交易支付不僅便捷了,更有價的是每一次乘車者對Uber司機服務的評價反饋,與朋友留下的口碑推薦,成了新用戶願意勇敢一試Uber服務的理由!對Uber來說,持續擴大用戶互動數據的取得,即是擴大關係網路、加深信任交易,以及加速本身共乘的分享型經濟服務的市場擴張!
三、互聯網+產業:去中間商,媒體、通路、用戶,共享經濟平台一把抓!
顯而易見,共享經濟所帶來最大的衝擊,是試圖讓傳統商業扮演中介的價值逐漸消失,誠如本書所指的各種例子:租房租車仲介、廣告代理、出版商、計程車行、各種人力介紹所……等等。同時,因著全球經濟衰退,消費者荷包有限,助長了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百花齊放!此股熱浪也讓消費者重新對所買到的「資產價值」有了全新的衡量標準,例如:擁有(占有資產)vs.閒置(閒置能量運用);持續購買(凡事都想擁有)vs.易租易借(共享短暫占有)。
最後,我鼓勵大家閱讀過這本《共享經濟時代》之後,可再重新反思,共享經濟對於在地商業服務的衝擊還有哪些?什麼事業會因著共享經濟出現,可能消失或弱化消費者原本的依賴?企業又該如何投入或運用共享經濟,來取得大量用戶甚至創造全新的共享價值?對於個人來說,你若真的想理解共享經濟的真諦,不妨親身去參與、使用書中所提各式有趣的共享經濟的例子,絕對會更真實地感受本書所提到的共享經濟巨大影響力量,正悄悄地開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消費模式!作者資料
亞力克斯.史戴芬尼(Alex Stephany)
JustPark執行長,該公司乃歐洲最具名望的共享企業之一。在BMW及Index Ventures的創投揖注之下,JustPark成為擁有將近百萬消費者的世界最大共享停車網站。曾於牛津大學求學,並在網路創投育成公司TechStars擔任導師。皆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CNBC、 BBC、《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連線雜誌》(Wired)、《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以及《彭博商業周刊》( Bloomberg Businessweek)等媒體採訪報導。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