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人生的風險智慧:九個聰明冒險家教你如何在不確定中變勇敢
- 作者:波莉.莫蘭(Polly Morland)
- 出版社:大寫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3-01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折 221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221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09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腦內的猩猩:一本正經的情緒進化論,幫你重塑思維方式,實現情緒自由!曼徹斯特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帶你一窺大腦總部控制臺,奪回情緒主控權!
-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暢銷經典版):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當靈魂蛻變時:高靈談未來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一本屬於我們時代的書」
——艾倫.狄波頓(英倫才子.「人生學校」創辦人)/專文結語
為什麼到過火山地後的尼采曾說:「想要透過生存獲得最豐碩的成果、最滿足的享受,其中的秘密就在於冒險的生活!」
「那樣安全嗎?」總讓我們思量不前,但非凡人生其實來自「洞悉風險」的行動智慧,聽聽火山口地質學家到飛航管制員每天如何在風險中討生活!
本書是「安聯環球投資」(Allianz Global Investors)與「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由著名的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創立)共同合作的專案作品。一家對「風險」極度敏感的投資機構與對人生教育深刻體驗的組織,企圖以這場行動探索一個大眾不愛談論,卻決定人類進步的重要問題:風險的意義與角色是什麼?我們總是趨避它,又能從中學習許多,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人生學校邀請著名的紀錄片工作者波莉.莫蘭擔任本書專案的「駐點作家」——但實際上卻與字面的「駐點」有所不同。她並不是居住在某個特定的地點,而是經人生學校要求,生活於一種特定的概念中:她得在一個無從避免風險的世界裡,探索人們可能如何學會明智的擁抱風險、洞悉風險。而本書就是她的探訪結果。
每每論及「風險」,我們第一個想法很可能都是負面的。但,我們可不可能活在一個毫無風險的世界中呢?還有,活在一個極度安全的世界,究竟是不是件好事呢?
從本書九個故事裡的真實人物,我們得以探索那些「日日皆與風險共事、共處」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波莉.莫蘭將引領讀者體驗這九個精彩豐富的人生故事背後有什麼奧妙,並帶著我們踏上風險世界的旅程。
這本書將去會一會住在維蘇威火山坡上的家族;面對著職業生涯隨時可能因為一次受傷而中斷、因此生理、心理都承受極大壓力的國立巴黎歌劇團芭蕾舞伶;還有在建物坍塌的第一時間就趕赴現場的紐約市建築鑑識工程師;還有一群日日看照孩子時,都在「風險與體驗」間取得平衡的父母與遊戲場工作人員。
這些故事針對「風險為何」及「如何與其共處」的基本問題提出論述,並由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概念交織而成,顯現出在豐富完整且值得一活的人生中,學習洞悉風險是多麼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本書的九個主角對於風險各有不同看法與奇異的經歷,但他們也都提出如何「應對風險」的心態、以及各自適應「人生必備風險」的智慧;倫敦Soho餐廳負責人浜哲郎說,「在日本,人們通常是以自己擁有的資產來為公司擔保,所以要是你生意失敗,你也就什麼都沒了。還有,日本人很容易覺得自己一旦生意失敗,就是個輸家,整個人生就完了……。」
至於另一位勇於挑戰潛能極限,視覺感官事實上只能分辨色塊的2014年冬季殘障奧運(帕奧)高山滑雪金牌凱莉.加勒格(Kelly Gallagher)則輕描淡寫地說,面對失敗的恐懼:「少點思考、多點體驗」是她得以持有「我就是應該得金牌」的必勝心態——本書採訪了凱莉和她在比賽時依規定可以陪伴她的「視覺引導師」,一同說出他們共同挑戰高風險的心態。
無論如何,誠如艾倫.狄波頓在九個故事後所說的結語,這本書提醒了我們現代對於個人安全的過度強化,可能使我們失去了部分的本能:
「事實上,我們全都過著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一如偶遇本書先前所描述那些洞悉風險的人們,我們感受到危難,還有在面對危機時,我們不可思議顯得足智多謀,這些都是身為人類所固有的一部份。這是我們的自然狀態。人們已經透過各種方式,瞭解到他們不是要掌控風險,而是要與風險和平共處。」
【精彩推薦】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這是屬於我們這時代的書,因為如今我們正在遺忘洞悉風險每每必須在人類進步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艾倫.狄波頓(摘自寫於本書的〈結語〉)
風險並不侷限於財經界;一個毫無風險的社會或經濟個體讓人無法想像。無論有意識的還是下意識的,人人就是每天都會面臨風險。然而,人們每天使用『風險』這字眼時,它就已經充滿了負面的弦外之音……
——伊莉莎白.寇利(安聯環球投資全球執行長)、文焯彥(投資長)
「任何風險,在其猙獰的危險外表,隱藏著成長的內在。一個在巨浪中走過的水手,將更擅長面對驚濤駭浪。要活在最安全的大廈裡,還是要前進危機四伏的森林中?讀讀這本書,想想未來的人生。」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目錄
繁體中文版推薦序
引言 我們還有「做點什麼」的勇氣嗎?
1 冒險一試的兒童遊戲場
「……對孩子來說,能夠犯錯並『生存下來』」——克萊兒聳了聳肩笑著說——這是很重要的。
2 火山下的科學
「…這座火山是人們集體的恐懼。我女兒說,她希望要是火山噴發,我們全都能聚在一起,不管發生什麼都能一起面對。但那些普遍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風險,則是屬於你獨自一人的,它們無法與人共享。」
3 壽司的幸福代價
「我對如何經營餐廳一無所知,對如何經商也是一無所知,我甚至連工作證都沒有。你知道吧,最糟糕的狀況也許就是被遣送回國。」
4 與風險共舞芭蕾
「對我來說,最大的風險,」桃樂絲說,彎下腰來,茫然的把手繞在踝關節後方,「就是傷害的風險。因為你總在把自己推向極限,你會常常面臨不算太過嚴重的抽筋、發炎。那些都只是舞者每日的輕傷而已。」
5 天際線回收者
「…當你遇到這種無拘無束、從高約一百英尺的地方所落下的物事,它的確會對柔軟的人體帶來莫大的傷害。所以,我唯一的興趣就只在公共安全,…」
6 雷達上的安全距離
當你購買機票,你也買到了委請艾迪‧多藍這類專家來管控風險智慧的這一部份。他們替我們思考,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閱讀機上雜誌,還能試圖阻隔踢起椅背的孩童。
7 重力原則
「…你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然後你開始思考,我不想受傷,而且,身為視覺受損的運動員,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真實的…」
8 精算可能的未來
那正是因為我們與風險之間周而復始的動態關係,主要在於「我們該如何(理性的、聰明的)做出冒險的決定」與「我們(直覺上、情感上)該怎麼做」兩者之間配置不當。身為人類的我們面對不確定時,有一本偏見與謬論的型錄就會開始發揮作用。
9 待救的生命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建立起在這種狀況下,人們該當如何才是最安全的行為演練,如克里斯汀所說,這全都是準備「別在錯誤的時間身處錯誤的地方。」
結語 什麼能讓我們洞悉風險?/艾倫.狄波頓
這是屬於我們這時代的書,因為如今我們正在遺忘洞悉風險每每必須在人類進步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是前所未有的。
後記 /伊莉莎白.寇利、文焯彥
致謝
序跋
【引言】
我們還有「做點什麼」的勇氣嗎?
我原本打算以一個毫無風險、英勇無畏的烏托邦世界做為本書的開端,亦即一個無憂無慮的理想黃金國(El Dorado),在那國度裡,沒有任何一件我們所珍視的事情垂吊在一種地獄般的恐怖平衡下,反而是懸浮在一種潔淨無暇、無邊無際的安全泡泡中。情不自禁的讀者會想起比較細緻的那種科幻小說,或者那些十分講究,而且備受二十世紀末女學者所愛戴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在現代世界中,這種受歡迎的想法為人們針對風險進行適時、規律的沈思打下基礎。
這若行得通可就棒極了。
但是不然。烏托邦反而很快的轉變成反烏托邦(dystopia),並從反烏托邦變成一團混亂。人們希望這不是因為作家的無能,而是因為完全不可能從人類生活的想像形式中除去風險的觀念。隨你自行嘗試吧,祝你好運,但可別預期你會暢行無阻、一路順遂。
除了棘手的死亡率外——別人曾警告過你,對任何有勇無謀、一路蠻幹而幻想風險並不存在的人來說,那是一種重大的障礙——風險對我們日復一日的世俗生活何等重要這棘手的議題仍舊存在。這是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而且我們在意這世界存在著什麼樣的風險概念。
風險是好事、壞事?
但近幾年來這有了奇怪的變化。受到許多各式各樣的危險所縱容,身處已開發世界的我們變得喪失了做點什麼的勇氣,或者認為自己已然如此,而且說來古怪,這種想法竟能讓人感到自我實現。我們回溯到早先對於災難、失望感到麻木不仁同時果敢堅強的人們單純吸收了過去世代的悲傷與不幸的那個年代。我們懷念他們以往的恢復力——即便這是我們局部編造出來湊合自己故事的說詞——這意味著,我們傾向不去看他們的辛苦艱難,還有穿越風險的稜鏡後所獲得的勝利。不,我們並不像遭逢困境與心碎的青少年那樣,感受到自己極大的痛楚遠遠超過先前所經歷過的任何一種心痛,身在現代世界的我們,不知為何,感受到自己擁有風險、對風險的體驗格外強烈。
再者,因為我們世俗的社會已用個體控制的膜拜儀式取代神聖的法令,所以我們是在一張風險暨防護的資產負債表上,獲悉我們全部的人生,以致無可避免的,一旦有事出錯,我們就會反射性的追捕早先就該看出端倪的人,這稱之為「後見偏差」(Hindsight Bias,在事件結果真正揭曉之後,才毫無根據的認為自己應該可以準確預測,「事後諸葛」即為此義。),請容我稍後再向各位說明。
要點在於:就某方面來說,朝著安全推進可能是好的,也真是如此;但若未經確認,那麼這就會培養出一種錯覺性的熱忱,以致無論風險埋伏何處,它都會杜絕每一種致命的風險,用「危險」(hazard)這個負面的字捏造出不確定性的中立概念。沒錯,你的辭典是會教你「危險」與「風險」(risk)的意思一模一樣,毫無分別,但是別被騙了,它們可不一樣。而且,倘若本書打算著手進行某事,那麼就是解開你對這點的疑惑。
要是我們看得更遠,不單侷限在電視畫面上飛機撞上摩天大樓、銀行員因股價平緩毫無起伏而癱倒辦公桌上,或者孤單的北極熊蹣跚的走在日益縮小的冰山上這些想像出來的風險概念呢?要是我們抱持著一種風險有時可能是件好事的念頭呢?細聲說出來吧,因為在你心裡,你已經知道,人人每天都在冒起大大小小、數以千計的風險。當你過馬路、上火車、爬山、匆忙下樓、說出選擇、講起善意的謊言、在土司抹上果醬、喝啤酒、禱告、放假、接受工作、彎腰親吻、憤怒甩門、購屋、買書、道別、打招呼,這些行為中,每件都包含若干基本的風險粒子。既然如此,我們最終已經到了可以慶祝這件事實的時候了嗎?
風險的最適點
為了冒險,仔細研究古希臘的倫理道德全集吧,那麼你很快就會瞭解到,古希臘的倫理道德是把重點放在思考風險的基本要素:人類生活中,無論好壞,有多少是取決於人類所無法控制的事情上,還有我們如何合理的期許好男人(或者好女人)能夠駕馭這個事實。亞里斯多德尤其花了一生的時間揶揄幸福人生的概念,只有在追求一個未必輕鬆就能達到的世界才有意義。沒錯,他倫理道德的核心開啟了「中庸之道」(Golden Mean)的概念;即美德就在於和其伴隨而來的惡行達成某種均衡的狀態,因此勇氣就位在魯莽與膽怯的中點,慷慨就位在奢華與吝嗇的中點,謙遜就位在害羞與無恥的中點等等。
當然,此論述並未把風險隔絕在外。亞里斯多德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已提出風險的觀點——而且那不是美德——但本書建議我們借用這位哲學家的模型。假如毫無風險的世界難以想像,同時過於謹慎又可能顯示為令人不快、危機四伏、不用大腦一味只想追求刺激,那麼試想:談到風險,中庸之道可能位於何處?洞悉風險的「最適點」又在哪裡?
重點在於顯然會有瞭解——或者已經學會——以理性、豐富的方式與風險共處的人,也會有洞悉風險的人。這是一本屬於他們的書,內容描寫他們作何感受、如何思考,的確,還有我們其他人是否也要真的學習洞悉風險,既然冒險家的睿智話語俯拾皆是,那麼咱們何樂不為呢?內文試閱
1 冒險一試的兒童遊戲場(摘文)
小女孩正將一只四吋釘打入木條。她穿著粉紅背心裙、黑校鞋,沒穿襪,就這麼聚精會神使勁捶打著。木條放置在一小段被人以噴漆噴上了些潦草字樣的水泥汙水管上,搖搖晃晃保持著平衡。女孩骯髒的指頭則抓著鋼釘釘身。這把從手工DIY商店所購得的塑膠把手鐵鎚捶了個空,擦過了女孩的拇指邊。她一臉失落,將拇指縮入掌間壓了一會兒,又開始胡亂敲打一番,直到閃亮釘尖所鏤刻的木條上,另一側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木雕雕紋。
「我在做個東西,」她說,連抬頭看也沒看,就從腳邊地上抓起了一把看似生鏽的鋸子。
昨天,有幾個孩子在一處只剩焦炭的火坑上點火,一對表兄弟穿過那處火坑,爭先恐後的往堆成小丘且呈現出蜂巢狀的木頭板架而去。他倆輪流躍過了制高點,落至下方一艘舊船玻璃纖維的船首。他們短暫騰空、踏著陽光,接著才像遠處響起一陣爆炸聲那般高聲歡呼,平安落地。
「那會讓你彈起來耶。」一人朝另一人喊著。
這艘舊船的防震墊看起來雖不安全,卻好玩極了。實際上應該說太好玩了,好玩到你發現自己也在思索他們有沒有可能也讓你試它一試。
不遠處有條小河,河裡似乎滿是垃圾——不少輪胎、一只紅鞋、一捆工業用的纜線圈、一些灰色沙發墊襯泡棉和一只已經沒了椅座的老舊金屬學生椅。河岸兩側都是高聳的綠樹,有個女孩與男孩正赤腳爬著樹。
「媽咪知道我跑出來嗎?」一人問另一人。
「我不知道。」其中一人回答,接著兩人繼續爬。
在普拉斯馬德克(Plas Madoc)市中心黃褐色社區大樓的後巷可以找到這個有如德國童話中的「魔笛手」(pied piper)、對孩子充滿吸引力的廢物堆積場。普拉斯馬德克是北威爾斯雷克斯漢姆(Wrexham)南部的住屋,而且是威爾斯「多重剝奪指數」(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英國等已開發國家中常以此指數做為地區相對優劣的指標。)前百分之十所發生的地區。附近的人都管這叫「馬德克風味城」(Smack Madoc)或「硬紙板城」(Card-board City)。這住屋自六十年代蓋建以來,當地孩子都在這塊土地,或可說幾乎是這片荒地上嬉戲。這片荒地由一條夏日乾涸、冬日澎湃的小溪一分為二。即便這充其量只不過是炎炎夏日下的一灘水窪,早在八百年前這棟住屋尚未蓋建之前便有孩童在此溺斃。在這的當地人回想起童年時母親對自己說:「你沒到小溪那邊去吧?」他們都會搖著頭說:「沒有,絕對沒有。」——儼然就在說謊。
但普拉斯馬德克的孩子們愛極了這片界於房子與房子之間啥都沒有且凹凸不平的空地。這是屬於他們的世界,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他們簡單稱之為「那片地」(The Land)。這附近沒人想得起他人還曾用過什麼字眼稱呼那片地。
這類為所欲為、沒大人管、容易擦撞、有時近似嚴苛且通常瘋狂又總是骯髒的遊戲,近年來一直被視為一種危機。人們都說,慣性避開風險、父母對育兒的恐懼、教養方式的崩壞以及社會凝聚的下滑等,導致這世代的孩子一直都被關在室內。一會兒沒盯著孩子就會發生危險、對陌生危機的執著、對於意外的恐懼與對反社會行為的吹毛求疵等這些聽到爛到不能再爛的告誡,也就是這些充分宣傳的恐懼,如今都與智庫所發出的嚴重警告和心理學家所提醒的「遊戲剝奪」(play deprivation)不謀而合。
讓孩子盡興的遊戲責任
一如卓越的遊戲理論學家布萊恩.蘇頓史密斯(Brian Sutton-Smith)所言:「遊戲的相反不是工作,而是沮喪。」他主張,我們的情緒是否適應得當乃是演化最基本的層次,如今這正岌岌可危。倘若過度謹慎導致你拒絕讓孩子遊戲、拒絕給予孩子遊戲的時間與空間——這裡所指的遊戲是真正的遊戲,那種沒有某個大人緊緊跟在身後的遊戲——未來我們便要開始細數遭受孤立、效能不彰、忿忿不平或甚至暴力相向的大人間所產生的社會成本。我們或許盼望自己過去偶爾能夠判定「遺憾總比安全好」,的確,這時候早晚會來。
二○一二年時,英國安全衛生署(Health and Safety)的成員甚至異口同聲的主張「提供遊戲機會時,其目的不在於排除風險,而在於權衡風險與益處。孩子一旦受到過度保護,將來也就沒人懂得什麼叫風險。」
在威爾斯,威爾斯議會政府(Welsh Assembly Government)提出了它們所謂的「充分遊戲責任」(Play Sufficiency Duty),即便這說法聽起來多少讓人不快,但這可是承諾要為所有的孩子保障調皮搗蛋的機會——那種孩子普遍都會,或者應該都會的調皮搗蛋。普拉斯馬德克這例子裡,從四面八方募得的反貧窮基金中,有一部份是拿來供遊戲娛樂之用。對「那片地」來說——早已沒落成當地人所說「幹起壞勾當的」的可怕地方——這意味著嶄新的主權生活。
二○一一年十月,那片空地周圍架起了籓籬,並以賞心悅目的塗鴉與招募遊戲工作團隊的牌子做為邊界的標誌。空地中針類、狗大便、碎玻璃皆已不復見,運入的是各式較為安全的廢棄物。有人從一磅廉價商店(pound store)取來鐵鎚和鋸子,還有兩只貨櫃被起重機卸在此處,作為這個兒童遊戲場的經理人辦公室。隔年二月,「那片地」成了普拉斯馬德克唯一的垃圾兒童遊戲場,裡面看不到盪鞦韆或攀緣架,沒有全新的、修理過的東西,也沒有可愛動物形狀的物事,只有一堆堆宛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中風成沙丘隨著時日所挪動的垃圾。
在普拉斯馬德克土生土長克萊兒.葛莉費絲(Claire Griffiths)正是「那片地」的經理人,這一片歡樂的混亂之地絕大部份是由她建構設計而成。這貨櫃就是她專屬的行政套房。她坐在貨櫃裡一張破爛的辦公椅上輕輕搖晃著,一副寧可出外去玩的模樣。她解釋著這裡如何運作:它為何不像外面所見的那樣亂七八糟、毫無章法;每當這裡敞開大門,她和同事都是多麼小心謹慎;他們是如何做到「目標性閒混」(他們是這麼說的),雖然明顯忙於其它事物,卻總盯著、聽著孩子正在做些什麼;他們是如何預先妥善準備好場地,移除風險卻又保留冒險;這團隊對於約莫兩百名登記來此獨自遊玩的男孩女孩有多麼瞭若指掌;這裡規定何等之少(實際上其中一條規定「別燃燒塑膠」或許能夠給你一些啟發);為何現場總有三名工作人員,但他們顯少干預,任孩子擦傷膝蓋、敲鎚手指、燒焦眉毛、卡在樹上、爭吵犯錯,多半卻不倚老賣老出面調停。
「是按照規定來的。我很清楚我想要的『那片地』並非如此,我深信這些孩子都能自己來,這裡看上去並不美觀,但我之所以在這,並不是為了創造出一個符合成人秩序感或整齊感的天地。這裡既不衛生,又杳無人煙。那正是我感受到自己所在承受的極大風險。孩子會不會接受呢?孩子會不會發現沒有盪鞦韆、溜滑梯就此離開?不,他們不會。」她停頓半晌,望出門外的那片兒童遊戲場。「他們就像自然而然接受了那樣。」
用信任解決風險
克萊兒在雷克斯漢姆議會(Wrexham Council)的同事麥可.巴克雷(Mike Barclay)從旁經過,在貨櫃中的另一只粗劣的辦公椅上坐下。克萊兒若是「那片地」的建築師,那麼麥可便可說是這裡的工程師。問問他那些有著不會讓人跌落的幼兒盪鞦韆、鋪有海綿的安全表面與漆有紅黃藍三原色蹺蹺板的兒童遊戲場,他會搖搖頭,接著問你:「那真的叫玩嗎?」麥可負責的是「那片地」厚如百科全書的危機管理政策。他指出,當你在做他和克萊兒所做的,你就會習慣「遭人詳加檢視」這件事——那還是好聽一點的說法。他滔滔不絕的詳述起在「那片地」所會承受到的種種風險皆有其良性的生靈,呈現出健全多方的益處,且足以為證。他輕而易舉的背誦出一連串的研究,顯示出風險是如何教導孩童控制他們的情緒、共同以身犯險的經驗是如何形成強烈的社會連結、那是如何發展出我們因應壓力系統的線路,並且調和認知及行為上的彈性度,好讓這些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無往不利,讓他們不但才能出眾、不屈不撓,甚至——有人敢這麼說——無比快樂。
而這一切的核心,便在於差異極其細微的理解——一種許多心理學家或政治理論家也會認同的理解,也就是理解一開始就要為風險下定義非常棘手,但它對人類與不確定性的關係卻又十分重要、耐人尋味。
「我想,倘若你所指的風險就是無常,那麼孩子在如何遊戲之中,便存在著與生俱來的風險,」麥可說,「而且遊戲幾乎都是無常多變的,因為你從不確定事情會怎麼發展。」
克萊兒說,「那麼重點就在於你信任這些孩子,你並不認為他們無法勝任或軟弱無能。他們能夠前來此處、能夠嘗試、能夠失敗,同時沒人批判他們、評斷他們,或者告訴他們怎樣才對。他們得自己找出解決方法。對孩子來說,能夠犯錯並「生存下來」——克萊兒聳了聳肩笑著說——這是很重要的。
「而所有的無常與不確定,」麥可說,「正是讓『那片地』成為最佳遊戲地點的原因。」作者資料
波莉.莫蘭(Polly Morland)
紀錄片工作者、製片及作家,其著作《膽小鬼俱樂部》(The society of Timid Souls)、《如何勇敢》(How to be Brave)不僅佳評如潮,後作更榮獲英國「《衛報》首作獎」(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提名。波莉‧莫蘭同時也是「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由著名的英國文化評論家艾倫.狄波頓創立)的教學成員之一。
基本資料
作者:波莉.莫蘭(Polly Morland)
譯者:侯嘉玨
其他:理查.貝克/攝影
出版社:大寫出版
書系:be-Brilliant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9865695422
城邦書號:A1140087
規格:平裝 / 全彩 / 208頁 / 14cm×20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