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營管理 > 領導管理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全球瘋行的工作效率升級方案,讓你的生活不再辛苦,工作更加省時省力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全球瘋行的工作效率升級方案,讓你的生活不再辛苦,工作更加省時省力

  • 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4-27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並不是愈辛苦就愈有生產力, 也不是愈努力工作,就會完成更多的事。 .《紐約時報》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最新力作 .個人、上班族、主管、團隊提升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必看的一本書! .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比改變你的思考內容,更能影響你的事業與人生! 所謂的有生產力,就是善用體力、腦力與時間,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有意義的報酬,讓自己不用很痛苦、很掙扎、壓力很大,就能做完事情,而且不必犧牲自己所愛的人事物。 .一個年輕女生不念博士班了,開始玩撲克,接著又靠想像各種情境預測對手的失誤,成為全球最厲害的高手。 .一群Google數據專家展開四年調查,挖掘最佳團隊的祕密,最後發現三個臭皮匠能勝過諸葛亮的原因,恰巧與長壽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歷久不衰的原因不謀而合。 .海軍陸戰隊將軍看到每年進來的新兵大多是渾渾噩噩的年輕人,便設法重新打造訓練營,強迫他們練習幫自己做決定,讓人生原本沒有方向的新兵懂得掌握自己的人生。 .迪士尼《冰雪奇緣》(Frozen)原本要開天窗了,直到團隊用對方法讓大家動起來,最後帶來票房破影史紀錄的創意發想。 以上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 這些人都深知生產力來自明智的抉擇——不管是做日常決定、設定目標、領導人培養創新文化、人與數據互動的方式……一切的一切,讓有些人是生產力大師,有些人則只是瞎忙。 本書介紹動機、團隊、專注、目標、管理他人、決策、創新、吸收資訊等八個關鍵概念,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有的公司生產力驚人,彷佛擁有三頭六臂。書中有腦神經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發現,也有企業執行長、教育改革者、四星上將、FBI探員、機師、百老匯作曲家的親身經驗。生產力最強大的個人、公司與組織跟別人不一樣,一天可以抵一百天的人,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他們的選擇,都跟一般人很不同。 普立茲得獎記者查爾斯.杜希格在《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中,解釋人們為什麼平日有種種習慣。在這本新書,他同樣懷抱著無窮無盡的好奇心,走訪各行各業,深入探討生產力的科學,用精彩的故事解釋我們如何能用更好的方法做事。想要成功,其實不必那麼累,壓力不用那麼大,不必犧牲親愛的家人與朋友。不管做什麼事,其實都有更聰明、更快、更好的方法。 【強力推薦】 如同前著《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杜希格這次再度靠著各行各業的精彩故事,深入報導科學的最新發現,以更有人味的方式讓我們思考生產力是怎麼一回事。光是每天趕著做完待辦清單上的事,並無法讓人有生產力,我們必須把人生看成一連串的選擇,自己選擇要怎麼看世界。 ——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Quiet)作者) 為什麼有些人、某些組織硬是比別人更有生產力?杜希格幫大家去蕪存菁有趣的相關研究,用精彩的故事說出我們可以學習運用的主要原則。如果你想聰明工作、不想整天累死自己,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 ——大衛.艾倫(David Allen)(《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作者) 作者杜希格有問對問題的天賦,而且有辦法讓大家跟他一樣好奇心十足。我們永遠在問:如何才能更有生產力,最好能做完雙倍的事,甚至是十倍,但不要讓自己過勞死?究竟怎麼樣才能做事更有效率,又不用犧牲私人生活?杜希格再次用簡潔文字寫下自己找到的複雜答案。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從A到A+》(Good to Great)作者)

目錄

前言 1 動機 新訓營大改造、養老院起義,以及人的控制力來源 2 團隊 Google的心理安全感與《週六夜現場》 3 專注 認知隧道、法航四四七號班機,以及心智模型的力量 4 目標 聰明目標、登月目標,以及贖罪日戰爭 5 管理他人 用「精實」與「敏捷」思考偵破綁架案, 以及放手讓人們去做的信任文化 6 決策 靠貝氏心理學預測未來,成為撲克大贏家 7 創新 創意仲介與絕境帶來的創意拯救迪士尼《冰雪奇緣》 8 吸收資訊 辛辛那提的公立學校化資訊為知識 附錄:生產力法寶總複習 謝辭 資料來源附註 註釋

序跋

前言
  二〇一一年夏天,我因為請朋友的朋友幫我一個忙,第一次親眼見識到這世上真的有生產力超高的神人。   那年我正在埋頭寫一本書,講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其中牽涉到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我處於趕稿尾聲,人都快要瘋掉了,每天有通不完的電話,還有一堆心驚膽跳要重寫的段落,剛以為萬事搞定,又冒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我覺得自己離完工那一天愈來愈遠,看不到終點線,白天除了要當《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努力追蹤報社正在調查的報導,晚上還要修改書稿。太太也好不到哪裡去,剛生完我家老二就回公司上全天班。我覺得自己被一堆不得不做的事追著跑,老是在匆匆忙忙開會,匆匆忙忙回信,永遠在道歉不好意思遲到了,不好意思這麼晚才回信,不好意思什麼什麼還沒做。   我在焦頭爛額之中,假借寫書的名義,寄了一封信給自己很仰慕的作家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葛文德醫生是我報社同事的朋友,四十六歲的他簡直是成功人士的完美典範,除了在全球最頂尖的醫院當人人搶的外科醫生,還替知名雜誌固定寫文章;一邊當哈佛副教授與世界衛生組織委員,一邊主持送愛心醫療器材到低度開發國家的非營利機構。在那一大堆事情之外,他還寫了三本書,本本暢銷,而且家裡有老婆要顧,有三個孩子要養,然後依舊在二〇〇六年榮獲俗稱「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genius” grant),接著轉頭就把五十萬美元獎金瀟灑的捐給慈善機構。   說老實話,有些人是「假裝」很有生產力,履歷表看上去洋洋灑灑,直到你發現他們最在行的事,其實是自我行銷。有些人則跟葛文德醫生一樣,似乎住在另一個星球,什麼都做得到。文章幽默風趣,開刀一把罩,還是好爸爸。每次葛文德醫生出現在電視上,看起來都一派輕鬆,滿臉睿智,在醫學、寫作與公共衛生等領域,都有真材實學的重大貢獻。   我寫信給葛文德醫生,問他有沒有時間聊一聊。我想知道他怎麼有辦法這麼厲害,為什麼可以同時做那麼多事,他的祕訣是什麼?如果我能學個幾招,搞不好就不用活得那麼水深火熱。   當然,對每個人來講,什麼叫「有生產力」可能不太一樣。有的人在早上送孩子上學之前,先運動一小時,他們覺得那樣的時間安排很完美。有的人則選擇用早上的一小時,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回電子郵件,打電話給客戶,然後也滿意自己完成了很多事。做研究的科學家與畫畫的藝術家,可能覺得失敗的實驗與搞砸的畫作,也算是一種生產力,因為每多累積一次錯誤,就離宇宙的祕密更進一步。工程師心中對生產力的定義可能又不一樣,他們在乎的事,可能是讓生產線跑得更快。此外,有生產力的週末,可能是指帶孩子到公園散步,有生產力的平日,卻是以光速帶孩子到托兒所,然後趁早進辦公室。   簡單來講,所謂的有生產力,就是善用體力、腦力與時間,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有意義的報酬,讓自己不用很痛苦、很掙扎、壓力很大,就能做完事情,而且不必犧牲自己所愛的人事物。   就前述定義來看,葛文德醫生似乎找到祕方了。   幾天後,葛文德醫生回我信,向我道歉:「真希望幫得上忙,但我事情實在太多,希望你能諒解。」看來,就算是三頭六臂的葛文德醫生也有極限。   過了兩三天,我恰巧向認識葛文德醫生的同事提到這件事,我表明自己絕對沒有因為被拒絕就不舒服,還很敬佩醫生做事專心,不亂幫自己找外務。我想他應該很忙,要治療病患,要幫醫學院學生上課,要寫文章,還要提供建言給全球最大的衛生組織,沒時間是應該的。   不,我朋友告訴我,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葛文德醫生那週沒空,是因為他買了搖滾樂團的票,要帶孩子去看演唱會,而且他跟老婆還要去度迷你假期。   葛文德醫生甚至告訴我同事,請我那個月晚一點再寫信給他,到時候他就有時間聊一聊。   聽到這件事的瞬間,我明白兩件事:   首先,我顯然做錯了什麼,因為我整整九個月連一天都沒休息過,我甚至還在擔心,如果要孩子選老爸或保母,他們應該會選保母。   更重要的是,的確有人比我懂得如何增加生產力,我只需要說服他們告訴我祕訣就萬事大吉了。   ●●●   就這樣,我開始研究怎麼樣可以擁有生產力,這本書是我的研究成果。我想要了解,為什麼有的人、有的公司,硬是比別人有生產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從四年前我聯絡葛文德醫生後,便開始請教神經科學家、企業家、政府領導人、心理學家,以及其他各領域的專家,請他們告訴我生產力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曾詢問迪士尼《冰雪奇緣》(Frozen)的製作團隊,他們如何在驚人的時間壓力下,做出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原本電影已經要砸鍋,但他們靠著在同仁之間製造激發創意的壓力,有驚無險地順利推出電影。我和Google的數據科學家聊,也跟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編劇聊,據說Google和《週六夜現場》會這麼成功,是因為他們遵守了相似的團隊原則,同事之間會互相幫忙,而且勇於嘗試新點子。我還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探員聊,聽說他們靠著學加州費利蒙(Fremont)一間舊汽車廠的企業文化與敏捷管理,偵破綁票案。我還東奔西走,跑了多間辛辛那提公立學校,了解它們是如何靠著聽起來違反直覺的慢慢處理數據,讓學生脫胎換骨。   我到處請教各行各業的人士,不管是撲克牌高手、機師、將軍、企業主管、認知科學家,大家都提到幾件共通的事,所以我開始相信某些人士、某些公司真的靠著手指頭扳一扳就數得完的幾個概念,完成比別人多很多的事。   這本書要講增加生產力最重要的八個概念,例如其中一章會講光是覺得「事情操之在我」,就能讓人有動力做事,以及美國軍方如何靠著教新兵「自己來」,讓原本人生漫無目的的年輕人,變成英勇的海軍陸戰隊員。另一章則講我們可以如何靠著建立心智模型保持專注,以及一群機師如何靠著在心中說故事,阻止了一場差點奪走四百四十名乘客性命的危機。   本書要講如何運用正確的方式設定目標(除了要有具備雄心壯志的大目標,也要有明確的小目標),還要講以色列領袖為什麼在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的醞釀期,一直抱著錯誤期待,以為不會開戰。他們的問題在於做決策時,理應想像未來所有可能的情境,而不是抓著一種解釋不放。書中還會提到某位女士靠著假想的技巧,打敗全國撲克冠軍。此外,本書提到的例子還包括矽谷公司是如何靠著培養「承諾的文化」(commitment cultures),在風雨飄搖時團結一心,穩住軍心。   本書要講的八個概念,全都和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有關:絕不是愈血汗就愈有生產力,也絕不是愈努力工作,就會做完更多事。光是坐在桌前更多小時,或是做出更多犧牲,並不會帶來生產力。   生產力其實來自用某種方法,做出某些選擇。我們選擇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設定日常決策,將決定我們是否具備生產力。此外,我們在內心告訴自己的事,我們沒放在心上的簡單目標,以及團隊感與領袖所培養的創意文化,也統統會造成影響。種種因素會決定我們是純瞎忙,還是忙得轟轟烈烈。   在今日這個世界,我們隨時能與合作者聯絡,用智慧型手機就能接收重要文件。需要什麼知識,幾秒鐘就能查到。要什麼產品,二十四小時之內就能送到家。公司可以在美國加州設計電子產品,接到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訂單後,用電子郵件把設計圖寄到深圳,然後在全球各地追蹤貨送到哪去了。為人父母者,可以自動同步全家人的行程,還可以躺在床上上網付帳單,並在孩子晚回家時,立刻追蹤孩子的手機位置。我們正處於重大的經濟與社會情勢變革,這場革命和從前的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一樣重大。   通訊技術與科技的進展,理論上可以讓我們活得更輕鬆,但其實通常只帶來更多工作,更多壓力。   為什麼我們把自己搞得一團亂?因為我們關注新科技時弄錯重點。我們想靠工具提升生產力,弄出一堆電子產品、應用程式、追蹤待辦事項的複雜檔案系統,卻沒學到科技想告訴我們的事。   有的人則不一樣,他們找到戰勝新世界的方法。對某些公司來講,世界每天都在變反而是好事。   我們現在知道生產力是怎麼一回事,也知道哪些選擇才重要,可以把我們帶向成功。我們現在知道如何設定讓不可能的任務成真的目標,也知道如何重新架構情境,讓看似棘手的燙手山芋,變成隱藏版的大好機會。我們現在知道如何敞開心胸,做出大膽、創新的連結,也知道如何慢下正在淹沒我們的資訊,加快學習的速度。   這本書要講如何辨認出增加生產力的選擇,介紹曾經改造他人生活的科學知識、妙招與轉捩點。這世上有人輕鬆自在卻比別人成功,也有公司資源少卻產品好,還有人帶頭讓身邊渾渾噩噩的人重獲新生。   這本書要講如何省時、省力、更聰明,讓各位的人生更加一帆風順。

內文試閱

6決策 靠貝氏心理學預測未來,成為撲克大贏家
  一   電視機前,無數觀眾盯著安妮,荷官也看著安妮,等著她做決定。二○○四年的撲克冠軍錦標賽(Tournament of Champions)正在進行淘汰賽,最後的贏家可以帶走兩百萬美元,其他人一毛都拿不到①。九名全球最厲害的撲克玩家齊聚一堂,不耐煩地等著全場唯一的女性安妮.杜克(Annie Duke)開口說話。   桌上堆著四十五萬美元籌碼②,荷官尚未發下任何公共牌,而安妮手上有一對十。她今天牌運不錯,因此這一局下了大注,現在必須決定是否全押,其他人都蓋牌了,只剩綽號「化石人」的格雷戈.瑞梅爾(Greg Raymer, the FossilMan)和她一決高下。瑞梅爾是身材圓滾滾的康乃狄克州人,出現在公眾場合時,總有獨特造型,口袋裡裝著樹皮化石,太陽眼鏡上是反光的蜥蜴全息圖。   安妮不曉得化石人手上有什麼牌,從剛才的局勢判斷,安妮還以為自己這一局要贏了③,然而化石人籌碼全下,打亂了安妮的計劃。化石人是在唬牌嗎?剛才一直在引誘她下大注,現在要通殺?還是說化石人其實牌沒那麼好,只不過在嚇嚇她,認為她一定不敢賭那麼大?   所有人盯著安妮,安妮不曉得下一步該怎麼走。   她可以蓋牌,但蓋牌的話,就得和剛才下注的數萬美元說再見,那些錢可是她先前辛辛苦苦玩了整整九小時才累積出來。   還是說也跟著化石人下注,籌碼全下?可是全押的話,要是這一局輸了,就永遠出局。但是話又說回來,要是贏了,就能在錦標賽中領先,孩子的學費、家裡的房貸,統統有著落。晚上再也不必擔心令人想到就胃痛的難堪離婚,以及前途未卜的人生。   安妮又看了一眼桌上堆得像小山的籌碼,覺得喉嚨很不舒服。安妮有恐慌症,有時嚴重到把自己鎖在公寓足不出戶。二十年前,她在哥倫比亞大學念二年級的時候,曾經焦慮到自己走進醫院要求住院,整整兩週後才出院。   四十五秒鐘過去,安妮依舊沒想好如何下注。「我很抱歉,我知道我拖太久了,但真的太難決定。」   安妮看著自己的兩張十,想著目前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安妮喜歡撲克,撲克讓她感到踏實。玩撲克的訣竅是想像各種可能的情境,算出哪一個情境最可能成真,接著做出預測。數字讓安妮覺得自己可以掌控未來,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會發生什麼事,但錯的機率是多少、對的機率是多少,清清楚楚擺在眼前,牌桌讓安妮心中一片祥和。   然而安妮的平靜情緒,這下子被化石人破壞了,化石人下的賭注,完全不符合安妮心中想像出的任何情境,這下子她無法評估機率,腦袋當機。   「我真的很抱歉,」安妮說,「請再給我一點時間。」   ● ● ●   安妮念書的時候,認知科學正在改造長期被詬病缺乏科學方法的心理學。心理學家與經濟學家攜手合作,一起破解人類的行為是怎麼一回事,其中最令人振奮、最後還榮獲諾貝爾獎的研究想知道人們是如何做決策④。為什麼養小孩很辛苦,還要花錢,人們依舊決定生孩子?養孩子可以享受到親情,心中有滿足感,但那種東西虛無飄渺又難以計算,為什麼還是有人肯生?私立學校很貴,公立學校免費,為什麼有的人決定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為什麼有的人遊戲人間多年,最後卻決定結婚?   我們人所做的許多重大決定,其實是在預測未來。我們送孩子上私立學校,其實是在賭今天花的學費,日後會帶來美好人生。我們決定生小孩,其實是在預測為人父母的快樂,將超過無眠夜晚帶來的痛苦。我們選擇結婚,嗯,雖然聽起來不太浪漫,但我們結婚是因為算計過後,覺得大概不會再出現更好的人。直接和目前的男女朋友定下來的好處,勝過繼續等待其他更好的人選。我們能不能做出好決定,靠的其實是預測未來的能力。   心理學家與經濟學家想知道,人每天會碰到無數影響未來的選擇,每個選擇都很複雜,我們卻通常有辦法做決定,我們是怎麼辦到的?還有,為什麼有的人更能設想未來,很聰明,知道要幫自己選什麼?為什麼有的人就是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   安妮大學畢業後,到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念認知心理學博士班,每天忙著找研究贊助和發表論文,努力五年後,發表了好幾篇論文,得過很多獎,眼看還有幾個月就要畢業,好幾間大學請她發表教職申請演講,如果表現不錯,這輩子大概篤定能在名牌大學教書。   安妮搭火車前往曼哈頓,預備隔天到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做第一場演講。已經整整焦慮一星期的她,把晚餐吐出來,吐完後等了一小時,才喝下一杯水,但立刻又吐出來。安妮無法讓自己不焦慮,她一直想著自己選錯人生道路了,她不想當教授,她選學術,只是因為這條路感覺最安全、最可以預測。安妮打電話給紐約大學,說演講必須延期,未婚夫飛到曼哈頓帶她回費城,回家後安妮住進醫院,幾週後出院,但焦慮依舊折磨著她。安妮一出院,立刻就回賓州大學教課,她撐過那堂課,但緊張與焦慮讓她差點中途昏倒,安妮決定自己無法再教書,無法發表教職申請演講,根本不該當教授。   安妮把研究資料塞進汽車行李廂,寄了一封信告訴教授,她要暫時離開一陣子,然後一路往西開。安妮的未婚夫在蒙大拿比靈斯(Billings)找到一間開價一萬一千美元的房子,安妮看到後判定,就算才一萬一,那棟房子完全不值那個價,不過她已經精疲力竭,什麼都做不了。她把研究資料塞進櫃子,坐在沙發上,她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別再用腦。   幾週後,安妮的哥哥霍華.列德(Howard Lederer)打電話過來,邀妹妹到拉斯維加斯度假。霍華是職業撲克選手,過去幾年,每到春天都會帶安妮到金磚賭場酒店(Golden Nugget),他在賭桌旁參加錦標賽時,安妮會在游泳池畔休息。安妮要是無聊了,就去看看哥哥比得怎麼樣,或是自己也玩個幾局。不過今年霍華打電話過來時,安妮說自己病了,去不了。   霍華覺得妹妹不對勁。安妮愛死拉斯維加斯,從來不會說不去。   霍華勸妹妹: 「至少參加一下新居附近的撲克賽,不要整天待在家裡。」   安妮當時已經和未婚夫結婚,她請先生看看地方上有沒有撲克比賽,結果發現比靈斯有一個叫水晶廳(Crystal Lounge)的地方,退休的農場主人、建築工人、保險員每天下午會在地下室打牌,安妮第一次去,就愛上那個煙味瀰漫的沈悶地牢。幾天後又去,帶著贏來的五十塊美金回家。安妮告訴我: 「在那裡玩撲克,是在算我熱愛的數學,以及運用我在研究所學過的一切認知科學知識。我看著每一個人是如何唬牌,如何拿到好牌後藏起心中的興奮,玩牌的人會出現我以前在學校花無數小時探討的各種行為。每天晚上,我打電話給哥哥,告訴他我當天玩牌發生什麼事,哥哥會告訴我,我錯在哪裡,別人是怎麼看出我的破綻,下次去應該怎麼做才對。」安妮一開始不是很會玩牌,但贏的次數足以玩下去,而且她發現自己上牌桌的時候,從來不胃痛。   很快的,安妮像上班一樣,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三點都會準時去水晶廳報到,然後一直待到半夜。她會記筆記,測試各種玩牌策略。哥哥寄兩千四百塊美元給她當賭本,贏到的獎金一半要分他。第一個月,安妮給哥哥分紅後,皮包依舊多了兩千六百五十美元。隔年春天,哥哥再度邀請她到拉斯維加斯,這次安妮開十四小時的車,繳了錦標賽入場費,第一天就贏了三萬美元籌碼。   安妮念研究所的時候,一整年也賺不到三萬美元。她了解撲克,至少比很多對手了解。安妮知道輸了不一定是輸,一切都是實驗。她告訴我: 「普通玩家和高手的差別就在這。你還是普通玩家時,你會盡一切努力了解規則,渴望確定性,但高手會利用普通玩家的渴望,渴望讓普通玩家的行為變得很好預測。   「要當高手的話,我們得把賭博想成是自己在無聲問其他玩家問題。你願意現在蓋牌嗎?你想加注嗎?我要逼你到什麼程度,你才會開始衝動行事?得出答案後,我們的預測能力就會勝過其他人,玩撲克其實是在用籌碼比別人更快蒐集到資訊。」   錦標賽第二天,安妮手中有九萬五千美元籌碼,排名二十六,打敗數百位專業選手,連玩牌經驗數十年的行家都不是她的對手。三個月後,安妮和先生搬到拉斯維加斯,打電話給賓州大學教授說自己不回去了。   三   一九九○年代尾聲,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科學教授約書亞.德南鮑姆(Joshua Tenenbaum)大規模研究民眾日常做選擇的方法。每一天,我們都面對無數只能靠預測回答的選擇,例如會議會開多久?開車有兩條走法的話,哪一條路比較不塞?全家人要出去玩的話,海灘比較好玩,還是迪士尼會比較好玩?人類會依據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做出預測,我們或許連自己都沒發現,但我們的確是靠機率做出決定。德南鮑姆教授想知道,人類的大腦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德南鮑姆教授的專長是計算認知(computational cognition),他研究「電腦」與「人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有哪些類似之處。如果是電腦,我們得先指定確定的東西,電腦才有辦法幫忙計算,例如我們得給電腦明確的公式,指定該如何比較海灘與遊樂園的優點,電腦才有辦法預測我們一家人會比較喜歡海灘,還是比較喜歡迪士尼。人腦則不一樣,就算我們沒去過海邊,或是沒去過奇幻王國,大腦還是有辦法用過去的經驗推測,例如我家的孩子每次去露營都會抱怨,而且又愛看卡通,所以去看米奇和高飛,全家人大概會比較開心。   德南鮑姆教授在二○一一年的《科學》期刊上寫道:「我們的大腦怎麼有辦法線索那麼少,卻知道那麼多東西?家裡有小孩的人和科學家都知道,只要給一般的兩歲孩子看幾個例子,他們就有辦法學習新單字,像是『馬』(horse)或『梳子』(hairbrush)。」對兩歲小孩來說,馬和梳子有很多一樣的地方,這兩個英文字聽起來很像,圖片畫起來也差不多,都是長長的身體加上幾根突出的直線,只是馬的直線代表著四條腿,梳子的直線代表梳齒,此外世界上的馬和梳子有各式各樣的顏色,然而孩子可能這輩子只看過一匹馬的圖片,只用過一把梳子,就有辦法知道馬和梳子不一樣。   電腦就不一樣了。你得給出非常詳盡的定義,告訴電腦什麼時候是「馬」,什麼時候是「梳子」。你得在軟體上指定,如果有四條腿,是馬的機率比較大。如果有一百根突出的東西,則比較可能是梳子。然而小孩連話都還不會講的時候,大腦就能計算出哪一個是馬,哪一個是梳子。德南鮑姆教授寫道:「如果把孩子看成靠感應器輸入數據的電腦,他們是超強大的機器。他們怎麼有辦法只看過一兩個例子,就抓到馬和梳子各種不一樣的小地方?」   換句話說,德南鮑姆教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可能性那麼多,我們人實際上只接觸過一兩種,怎麼有辦法做出預測,接著又做出決定?   德南鮑姆教授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和同事湯馬士.格里菲斯(Thomas Griffiths)設計了一項實驗。他們在網路上找到各式各樣的預測數據,例如某部電影票房會是多少、人的平均壽命、蛋糕要多久才能烤好。兩位教授之所以對這類資訊有興趣,原因是如果把很多例子放在一起畫成曲線圖,就會出現明顯模式,例如以電影的整體票房來看,每年一般會有幾部票房超好的搖錢樹,其他電影則大都連回本都沒辦法。數學上把這種結果小部分很好、大部分很糟的情形稱為「冪次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   其他事件畫成的圖則有不同模式,例如以人類壽命來說,剛出生的嬰幼兒夭折率較高,有的孩子一出生便死亡,不過嬰兒一旦活過頭幾年,大概就能繼續再活數十年,接著過了四十歲後,死亡率開始升高,五十歲後死亡率繼續每年往上升,八十二歲達到高峰。   人類的壽命呈常態分布,又稱「高斯分布」(Gaussian)。大部分的人憑直覺就知道,預測不同事件要用不同邏輯,就算根本不曉得醫療統計數據,也不曉得娛樂產業的趨勢,也知道預估總票房和人類壽命長度得用不同方式。德南鮑姆與格里菲斯教授想知道,人怎麼有辦法憑直覺就知道該如何預測,兩位教授尋找有明顯模式的事件,例如電影總票房與壽命長度,以及詩歌的平均長度、議員任期(呈厄朗分布〔Erlang distribution〕)、蛋糕的烘焙時間(沒有明顯模式)。   接下來,兩位教授請數百名學生依據題目給的資訊做預測:   .你讀到某部電影目前的票房是六千萬美元,那麼最後總票房會是多少   .你碰到某個今年三十九歲的人,他還會活多久   .蛋糕已經在烤箱烤了十四分鐘,還得烤多久才會好   .某位美國國會議員已經當了十五年議員,他這一生總共會當幾年議員?   參加實驗的學生只知道題目給的資訊,其他一概不知,也不曉得什麼是冪次分布、厄朗分布。他們的任務就是依據題目給的單一資訊做預測,事先完全不曉得答案會呈現哪一種數學分布。   學生手上沒有多少線索,做出的預測卻準到驚人。他們知道票房六千萬美元是很賣座的意思,因此大概可以再多三千萬美元。此外,學生憑直覺就知道三十多歲的人大概可以再活五十年,還猜如果是已經當過十五年議員的人,大概可以再當個七年左右,因為現任的候選人比較有優勢,不過再強的議員也有被政治風向打敗的時候。   實驗人員問學生是怎麼做出預測,很少人能說出自己的邏輯,他們只是「感覺」好像是那樣。平均而言,學生的預測和正確答案相差不到十%,甚至德南鮑姆與格里菲斯教授把全部學生的每一題預測畫成分布圖後,與網路上找到的正確答案數據分布圖幾乎完全吻合。   除此之外,每一位學生直覺就知道不同的預測,需要不同的預測法。他們不需要懂原因,就知道壽命是常態分布,票房是冪次分布。   部分研究人員稱這種憑直覺就知道模式的能力為「貝氏認知」(Bayesian cognition)或「貝氏心理學」(Bayesian psychology),因為電腦如果要做這一類的預測,就得運用某種貝氏法則(Bayes’ rule)。貝氏法則是一種數學公式,如果是電腦的話,一般必須同時跑好幾千種模型與比較數百萬筆結果,才能得出答案。然而如果是人的話,就算手上數據不多,依舊有辦法依據平日觀察到的外界現象,自己做假設並提出預測。舉例來說,假如老哥說他晚上要跟朋友出去吃飯,你猜六成的可能那個朋友是男的,因為他大部分的朋友都是男的。然而老哥如果又提到那個朋友是工作上認識的人,你可能改變預測,因為你知道他的同事女性居多。貝氏法則的意思是說,我們可以依據一兩個簡單的資訊,以及我們個人的假設,得出老哥晚上要跟男性還是女性吃飯的機率。如果接下來又得到更多資訊,例如他朋友叫派特(Pat)、愛看冒險電影和時尚雜誌,貝氏法則會進一步依據新資訊調整機率。   我們人類有辦法不耗費太多腦力就做出估算,而且準確率高到驚人。大部分的人沒研究過人類壽命數據表,不過我們知道依據經驗來看,幼兒死亡率低於九十歲老人的死亡率。大部分的人不會去看票房統計數字,不過我們知道每年都會有幾部大家都跑去看的超級大片,其他則有很多一兩週就下檔的電影,因此我們能依據經驗假設壽命長短與電影票房。我們參加的葬禮愈多、看過的電影愈多,預測就會愈準確。人類是超強的貝氏預測者,只是自己不知道。

作者資料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紐約時報》得獎記者,二○○六年加入《紐約時報》,曾主筆或協助進行系列報導,包括檢視企業如何試圖占高齡美國人便宜的《黃金商機》(Golden Opportunities,2007)、研究金融危機前因後果的《罪惡的代價》(The Reckoning,2008),並以《毒水》(Toxic Waters,2009)探討美國水質污染惡化問題與執法者的回應。他近期特別追蹤研究蘋果公司。 杜希格得過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全國新聞(National Journalism)、喬治.波爾卡(George Polk)、傑洛德.羅布(Gerald Loeb)等單位頒發的新聞獎項,並曾入圍普立茲獎二○○九年決選。他上過《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吉姆.萊勒新聞時間》(The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與《前線》(Frontline)等節目。 杜希格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成為記者前在私募股權業工作,並在舊金山當過一天驚險的腳踏車快遞員。杜希格先生會在幾分鐘內沾染上壞習慣,尤其是油炸食品。他和擔任海洋生物學家的妻子以及兩個兒子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兒子的習慣包括清晨五點醒來、晚餐時間亂扔食物,以及露出迷人的笑容。

基本資料

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from 出版日期:2016-04-27 ISBN:9789862136997 城邦書號:A1400292 規格:平裝 / 單色 / 36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