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的?「葳老闆」周品均的30道職場辣雞湯(限量菁英透明資料夾版)
-
遠距成交女王銷售勝經:打破框架、不停成交的線上線下實戰攻略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全新完整譯本)【暢銷紀念版】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記憶力,最強的商業技能!:教你做好「記憶管理」,精進學習力、理解力,讓工作和學習更高效
-
賺錢,也賺幸福(修訂版):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
-
稻盛和夫 愈挫愈勇(暢銷紀念版):親筆自傳
-
致富邏輯:變有錢的32個富練習
-
超前部署賺好股: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的,用16年獲利58倍
-
大缺工:從技能失傳、倒店危機到產業崩潰,我們如何因應數十萬人才缺口?
內容簡介
全球最權威的財經媒體《經濟學人》編纂
搜羅八十種以上的常用經濟指標,一次說明白
最有公信力、最完整、最實用的經濟指標小百科
◎宅經濟浮現,愈多人在家工作,一國的GDP愈容易被低估,為什麼呢?
◎常常聽到通貨膨脹這個詞,它和我們的工資以及景氣循環之間的連動是什麼呢?
◎談到合理的稅收,你知道累進制、累退制、直接稅、間接稅……各種名詞的意義嗎?
◎新聞總是在討論「競爭力」,到底什麼經濟指標才能反映一國的競爭力呢?
◎為什麼外匯存底很重要?央行如何利用外匯存底來控制台幣幣值呢?
經濟議題充斥在我們的每日生活中。尤其在金融危機之後,相信許多人比以往更注意財經新聞了。然而,每當我們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總免不了要遇上五花八門的名詞術語。
如果你總是在一頭霧水的情況下去消化這些資訊,等於是以自己的荷包下一場豪賭。
了解經濟,就是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而了解經濟的第一步,就是認識經濟指標。
這本最有公信力、最完整的經濟指標小百科,就是最實用的生活工具書!
最關鍵的經濟指標,什麼財經現象都難不倒你!
本書囊括了以下十大領域,超過八十種以上的常用經濟指標,讓你一網打盡所有必備知識!
一、 GDP與GNI(GNP)
二、 成長率、趨勢與循環
三、 人口、就業與失業
四、 政府
五、 消費者
六、 投資與儲蓄
七、 工業與商業
八、 國際收支
九、 匯率
十、 貨幣與金融市場
【本書特色】
◎ 不只懂定義,還要會分析
本書內容是特別針對一般大眾所寫,教導讀者如何在沒有經濟或統計知識的情況下解讀經濟指標,看穿媒體宣傳的花招,憑藉各種指標數據來理解經濟世界的真實面貌。
因此,書中的每一項經濟指標都包含了以下內容:
.這個指標是什麼?什麼是國內生產毛額、無形貿易餘額、貿易條件、勞動力?
.涵蓋哪些內容?國內生產毛額不包括哪些?勞動力包括哪些人?
.其重要性何在?國內生產毛額、產能利用率或貿易條件的意義為何?
.公布的時間與管道?是否該檢視中央銀行每週公布的數據、私人公司每個月發布的訊息等等。
.可靠性如何?某個政府部門公布的支出數字應該相當可靠,但有關勞動力規模的數字就相當不可靠了。天曉得有多少歸類為失業人口的人,會在突然有職缺的時候再加入求職的行列?
.是否會經過修正,還是以最先公布的數據為主?國內生產毛額數字會不斷經過修正,而消費者物價就很少改變。
.該如何解讀?這是最重要的問題!例如財政赤字為什麼不一定總是壞事?
◎ 最完整!最嚴謹!最深入!
《經濟學人》每週報導超過四十個國家,網站內容涵蓋的國家數量更多。因此,本書在解說每一個指標時所提供的背景資料和歷史數據,絕對是前所未有的完整內容,一次統統交給你。
想擁有一本隨翻即用的經濟指標小百科,當然要選擇最具公信力的編輯團隊和最完整嚴謹的內容。
擁有本書,為你的經濟安全買個保險吧!未來你也可以是人人稱羨的財經知識達人!
目錄
第一章 解讀經濟指標
第二章 基本準備工作
第三章 評量經濟活動
|排除項目
|產出、支出與所得
|價格
|綜觀全局
|可靠性
第四章 成長:趨勢與景氣循環
|名目GDP
|每人GDP
|實質GDP
|GDP:產出
|GDP:支出
|生產力
|循環或領先指標
第五章 人口、就業與失業
|人口
|勞工或勞動力
|就業人口
|失業與職缺
第六章 財政指標
|公共支出
|政府收入
|預算餘額、赤字或結餘
第七章 消費者
|個人所得、可支配所得
|消費與個人支出、民間消費
|個人與家戶儲蓄;儲蓄率
|消費者信心
第八章 投資與儲蓄
|固定投資與GDFCF
|投資意願
|存貨(庫存)
|國民儲蓄、儲蓄率
第九章 工業與商業
|商業景氣;指數與意見調查
|工業與製造業生產
|產能利用與利用率
|製造業訂單
|汽車
|營建訂單與生產
|住屋開工、完工與銷售量
|批發銷售額或營收、訂單與庫存
|零售銷售額或營收、訂單與庫存
第十章 國際收支
|會計慣例
|貨品與服務出口
|貨品與服務進口
|貿易餘額、商品貿易餘額
|經常帳餘額
|資本帳流動與金融帳流動
|國際投資部位
|外匯存底
|外債、淨外國資產
第十一章 匯率
|名目匯率
|特別提款權
|EMU、ecu、ERM與歐元
|有效匯率
|實質匯率;競爭力
|貿易條件
第十二章 貨幣與金融市場
|貨幣供給、貨幣存量、M0…M5、流動性
|銀行放款、預借款、信用、消費信用
|中央銀行政策利率
|利率;短期與貨幣市場利率
|債券殖利率
|殖利率曲線、殖利率收益差與殖利率收益比
|實質利率與殖利率
|股價
第十三章 物價與薪資
|物價指數
|黃金價格
|石油價格
|商品價格指數
|出口與進口物價;單位價值
|生產者物價與躉售物價
|價格期望調查
|工資、收入與勞動成本
|單位勞動成本
|消費者物價或零售物價
|房價
|消費或民間支出平減指數
|GDP平減指數
內文試閱
第三章 評量經濟活動
「GDP指的應該是嚴重扭曲的事實(grossly distorted picture)。」
——《經濟學人》
經濟活動的總量可以透過三種不同但等量的方式進行評量。
最明顯的方式或許是將某期間內生產的所有貨品與服務的價值加總,像是一年之內。我們也可以計算像健康照護等不牽涉現金交易的服務的金錢價值。由於某產業(比方說鋼鐵)的產出有可能是其他產業的原料(比方說汽車),為了避免重複計算,我們可以只加總其中的附加價值(added value),這指的是總產出減去成本,像是原料或來自其他地方的零組件。
第二種方式是計算產品出售時產生的所有費用。由於所有的支出都可視為收入,因此,第三種計算方式便是計算生產者的收入。
由此可得:產出=支出=收入
經濟活動的確實定義會有所不同。上述三項重要的概念分別是GDP、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GNP)與國民生產淨額(net national product,簡稱NNP)。
GDP是一國境內所有經濟活動的總額,不管生產資材的擁有者是誰。舉例來說,英國的GDP包括位於英國境內的外國企業的獲利,即使該企業將獲利匯回其外國母公司也是如此。
GNP也就是在計算國民帳(national account)時常用的國民所得毛額(gross national income,簡稱GNI),指的是某國國民的總收入,包括由該國人民利用境外的資產賺取的所得。舉例來說,英國的GNP包括位於外國的英國企業的獲利。
NNP。「毛額」的意思是說,計算所得的數字不包含折舊(資本損耗)、資本財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損減、意外損失、或是生產機具的過時或淘汰。NNP指的是GNP減去折舊。
這三項指標彼此之間的關係相當簡單:
GDP+外國資產的收入淨額(包括房租、利息、獲利與股利)=GNP-資本損耗(折舊)=NNP
資本損耗。資本損耗無法由單一一套交易中計算出來,只能透過某種慣例進行計算。舉例來說,如果GDP數字包含一筆100萬美元的新機器投資,計算國民帳的統計專家就會考慮折舊費用,比方說未來十年內每年10萬美元。這種做法計算出的產出會比較少。經過五年之後,該機器或許還是可以維持全產能,但是在國民帳當中,該機器的產能只會有全產能的一半。
選擇GDP、GNP或GNI
GNI是計算經濟活動的最完整指標,但於處理折舊的會計問題,這項指標的實際價值很低。
所有的主要工業國家現在都採用GDP作為衡量國家經濟活動的主要指標。美國、德國與日本在一九九○年代以前都採用GNP,現在已改用GDP。GDP與GNP或GNI之間的差異通常很小,或許只占GDP的1%,但也有一些例外;舉例來說,愛爾蘭二○○七年的GDP比GNI多19%,原因在於境內的外國投資人的獲利。短期來說,資產淨收入總額的大幅改變對GDP的影響不大。在檢視長期趨勢時應查看資產淨收入,以了解GNI的成長率是否因此高過GDP。
物質生產淨額(net material product)
在過去,有些國家會利用物質生產淨額來評量整體經濟活動,這些國家通常採行中央計畫經濟制度。由於排除了金融、政府行政、健康與教育等「非生產性服務」,物質生產淨額因此較GDP來得不完整,而且並未考量資本損耗(折舊)。一般而言,物質生產淨額通常相當於GDP的80%到90%。
排除項目
特意排除的項目
有許多項目不列入GDP當中,包括:
◎移轉性支出(transfer payment),像是社會安全福利或退休金。
◎餽贈,比方說你阿姨送給你的10美元生日禮金。
◎未獲報酬的家庭生產活動。如果你自行鋤草或油漆房屋,這項生產活動的價值並不計入GDP。但是如果你花錢請別人代勞,這項金額就要計入GDP當中。
◎易貨貿易,比方說以一袋小麥交換一罐汽油。
◎二手交易,比方說二手車(其產值已於幾年前列入計算)的交易。
◎中間交易,比方說一塊金屬可以以鐵礦、生鐵、零組件或洗衣機等最終成品的形式進行好幾次交易(該金屬的價值只能列入計算一次,也就是從最初產出鐵礦到賣出最終成品過程中產生的附加價值)。
◎休閒活動。在計算國民帳時,能創造相同產出又能提供較多時間以進行休閒活動的改良生產過程,其認列的產出價值與舊有的生產過程一樣。
◎資源耗損,比方說石油產出的認列價值為售價減去生產成本,但國家的資本資源因此遭受不可恢復的損耗這項事實並不納入考量。
◎環境成本。在計算GDP時,綠色工業與汙染工業並無輕重之分。
◎對非營利或不具效率之活動的考量。公務員與警力的支出係根據其薪水與設備等項目進行計算(如果是由私人機構提供,這些服務的適當價格有可能調整得非常不同)。
◎品質改變的考量。以經過通膨調整的相同費用,你在今天能夠買到的電子產品,可能非常不同於幾年以前,但是,GDP並不考慮這類科技進步的因素。
上述的排除項目也可能出現在其他地方。舉例來說,環境成本會出現在汙染的統計數字當中,而大多數國家會公布已知的石油或煤礦蘊藏量(不過這些預估數字有可能過於樂觀,或是因為對蘊藏量的規模不夠了解而失真。)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時,比較先進的政府統計部門會在計算GDP 時會加上自用住宅的設算房租。如此可以避免由於房屋在自用與出租之間的轉換,而造成國民生產出現明顯的改變。
調查與抽樣
GDP包含的許多數據都是透過調查的方式收集而來。舉例來說,政府會要求特定的製造或零售業者提供每個月的詳細產出或銷售數字,據此推算所有製造業或零售業者的產出。這些預估數字或許並不正確,尤其是,小型企業是最具活力的經濟組成成分,但經常有企業在進入或退出市場,因此從未接受過調查。
取樣證據還要經過其他資訊補強,包括為完成報關或報稅等行政目的所需的文件。收集與分析這類數據需要許多時間,經濟數據因此經常出現修正,即使是多年以前的數據也可能需要修正。
未經紀錄之交易
主要因為難以追蹤新成立的小型企業以及逃漏稅的問題,GDP有可能低估實際的經濟活動。
在黑市、灰市、隱形或影子經濟(shadow economy,譯註:非正式的經濟活動)中故意遭到隱藏的交易。這種情形在稅率過高且官僚體系令人窒息的時候與國家裡最為嚴重。影子經濟的預估規模差異極大。舉例來說,根據不同的研究顯示,美國未經紀錄的交易占GDP的比重約在4%到33%之間,德國占3%到28%,英國則占2%到15%。不過,各界都同意的是,在工業國家當中,希臘的影子濟規模最大,約占該國GDP的30%左右,接著是義大利、葡萄牙與西班牙,而日本、瑞士與美國的黑市經濟規模最小,大約占GDP的10%左右。
唯一將影子經濟納入GDP計算的工業國家是義大利與美國,但這兩個國家很可能嚴重低估了本身影子經濟的規模。
第四章 成長:趨勢與景氣循環
「當你的鄰居失業時,這叫做經濟不景氣;當你自己失業時,這叫做經濟衰退;當經濟學家失業時,這叫做經濟蕭條。」
──出處不詳
第三章的焦點放在以國民收入評量某個時間點的經濟活動。第四章將探討經濟活動隨著時間的變化。本章的導論會先點出一些影響成長的基本議題。有關GDP的討論會說明,就業與投資如何替長期成長奠定基礎。最後,針對景氣循環指標的摘要會說明,經濟指標如何沿著趨勢線上下波動。
趨勢與循環
經濟發展應該放在趨勢與景氣循環的背景下加以評斷。
趨勢。趨勢指的是經濟的長期擴張速度。工業化經濟體數十年甚至數世紀以來一直維持成長的趨勢。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這些國家生產的貨品與服務數量每年大致都成長3%到4%。圖4.1顯示的是美國經濟於一九九○至二○○九年之間的趨勢。
景氣循環。景氣循環反映的是趨勢的短期波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總是會有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經濟成長會高過趨勢,接著出現經濟緊縮或成長低於趨勢的時期。
成長來源
長期成長。經濟產出的長期成長取決於就業人數與每位勞工的產出(生產力)。
人口規模與就業人數的改變顯然有限。但是,只有極端悲觀的人才會認為長期生產力會有停止提升的一天。科技進步以及新廠房、機器與設備的投資可以提升勞工的每人產出。因此,投資與生產力是經濟持續擴張的基礎。
以下針對生產力的討論會以量化的方式說明就業、投資與成長之間的關係。請務必分釐清經濟成長與經濟繁榮兩者的差異,前者有可能只是人口成長的結果;如果以每人生產的貨品與服務數量為評量基礎,只有在產出的成長率大過人口的成長率時,經濟才會更加繁榮。
短期循環。針對循環指標的討論會說明經濟成長如何沿著趨勢線上下波動。該段討論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解讀許多經濟指標的基礎。舉例來說,房價開始走跌或是存貨增多,有可能意味著一年後會出現景氣衰退。
所得循環流。企業與家庭是經濟的骨幹。企業雇用勞工以生產貨品並提供服務,家庭因此會有收入。家庭支出是企業存在的理由。收入循環因此得以延續;簡而言之,產出=收入=支出。
所得循環流會出現洩漏與接收挹注。當人們購買進口品、儲蓄或繳稅時,收入循環當中的金錢便會減少。這意味著支出會減少,企業能販售的貨品與服務也會變少。當人們動用儲蓄或舉債、政府動用人民的稅收或外國人購買本國的出口貨品時,收入循環中的金錢便會增加。這些行為會讓支出增加,企業因此可以銷售更多貨品與服務。
這些洩漏與挹注都會影響消費能力、儲蓄與投資決定。這些都可以視為導致循環出現變化的因素,而生產力則會決定長期成長。當然了,人生從來都不簡單,生產力取決於投資,而投資又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景氣循環本身。
通貨膨脹與數量
需求走揚很容易引發通貨膨脹。舉例來說,如果雇主提高工資卻不提升產出,如果額外的收入全數轉為支出,物價就會受到拉抬(需求推動型通貨膨脹),但人民的生活並未出現實質的改善。
通貨膨脹的效應非常深遠。在針對經濟的某些細項進行詳盡分析時,像是預估企業的盈餘或股價,通貨膨脹更顯得重要。在分析整體經濟時,我們最好將焦點集中在產出的數量,而不是其名目金錢價值,而且應該從數量或是經通貨膨脹調整之固定價格這兩個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已經在第二章中討論過這些概念;第十三章會詳細探討通貨膨脹。
名目GDP
◎評量內容:以現時價格計算之經濟活動總量。
◎重要性:說明生產力的總量,用以評量「經濟成就」或其他指標(例如經常帳占GDP之百分比)。
◎呈現方式:每季小計與每年總計,比較少見每月的數字。
◎觀察重點:總額。在檢視產出或收入時應採用要素成本,在檢視支出時改用市價。
◎評比標準:二○○八年全球名目GDP為605.6億美元。
◎公布時間:每季、落後一至三個月;經常修正
解讀
名目GDP或GNI(GNP)都可以用來評量經濟活動之總量。該選擇哪一項指標,大多取決於各國的慣例。當GNI╱GNP高過GDP時,意味著有淨外國投資收入。
各國的每年GDP總值變化極大,從非洲小國的低於10億美元,到美國的超過14兆美元。經濟發展階段類似的國家,其各自的GDP規模主要取決於人口數量。
每人GDP
◎評量內容:每人產出;GDP除以總人口數。
◎重要性:作為評量整體經濟繁榮之指標
◎呈現方式:每季小計與每年總計。
◎觀察重點:名目總額;實質改變。
◎評比標準:二○○八年之OECD平均值為每人36,575美元。
◎公布時間:每年,有時候每季;落後時間頗長;經常修正
觀察重點
每人產出是反映生活水平的理想指標。這項指標間接將識字率或健康等質化因素納入考量,不過這些因素並未納入實際計算。
某些非洲國家二○○八年的每人GDP低於400美元,蒲隆地的數字只有138美元,全球的平均值是8,300美元左右。在富有的工業國家,每人的產出幾乎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在經過購買力差異的調整之後,最富裕與最貧窮國家之間的財富差距看起來縮小了。即便如此,最富有的國家的每人產出依舊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接近3萬美元)。辛巴威的每人產出只有8美元。
如果每人實質GDP增加了,這意味著整體經濟變得更加繁榮。為了找出更好的指標以反映人類的發展,聯合國的全球發展網路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自一九九○年起開始公布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這項綜合指數包括平均壽命、成人識字率、入學率與每人GDP等數據。根據二○○九年的排名,挪威與澳洲在全球一百八十個國家當中名列前茅,阿富汗與尼日則敬陪末座。像南韓與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國家的排名則已快速竄昇。
實質GDP
◎評量內容:以固定價格計算之經濟活動總量。
◎重要性:最適合用於追蹤長期發展。
◎呈現方式:每季小計與每年總計。
◎觀察重點:每年或四季之百分比改變。
◎評比標準:歐元區一九九八至二○○八年間之年平均成長率為1.3%。
◎公布時間:每季;落後一至三個月;經常修正。
觀察重點
實質(固定價格)GDP或GDP數字反映的是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經濟產出變化。在檢視這些數字時應該將景氣循環一併納入考量。景氣衰退後緊接出現強勁的成長,很可能只是反映原本閒置的產能恢復正常運作。
在經濟本就蓬勃發展時又出現強勁成長,意味著可能有新產能導入,這會提升未來的產出(請參考第八章有關投資之說明)。不過,在景氣循環高點出現的過度成長,有可能泡沫化為通貨膨脹或是進口(請參考第十三章)。
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爆發潛力勝過較成熟的工業化國家。對美國與歐洲來說,每年3%左右的實質GDP成長率就算理想。舉例來說,太平洋沿岸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於一九九九與二○○○年的成長率遠不僅止如此。在一九九七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出現之前,這些國家甚至締造出至少6%的年成長率。在一九九八到二○○八年之間,中國的每人實質GDP年成長率平均為9.1%。
通貨膨脹與產出的取捨
實質GDP加上平減指數兩者的變化,約略等同於名目GDP的變化。舉例來說,如果實質產出增加3%而通貨膨脹上揚5%,那麼,名目產出大約會成長8%。有些經濟學家主張,名目GDP取決於總體需求,而實質產出與通貨膨脹兩者彼此之間會消長:兩者可以出現任何成長率,只要總量相當於名目產出的改變。因此,通貨膨脹走高意味著產出的成長會走低。
世界景氣循環
對工業世界來說,一九六○、一九六八、一九七三與一九七九年都是景氣高點。一九九○年代初期也曾出現過一次景氣高峰,但那次的情況特殊,因為當時各國的景氣高點交疊出現。二○○八年的金融危機是一九三○年代以來首次的全球衰退,包括中國與印度在內的許多大型開發中國家的經濟迅速恢復成長,但像英國與西班牙等已開發的歐洲國家擺脫衰退的速度就比較慢。
工業化經濟體。一九六○年代是經濟快速擴張期,這至少要部分歸功於科技進步與外部衝擊的消失。一九七三年與一九七九年的高油價導致經濟暫時衰退。日本受第一次高油價的衝擊或許比較嚴重;歐洲與美國在第二次危機中受傷較為慘重。經濟在一九八○年中後期到一九九○年代再度快速成長。所有工業化經濟體在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中無一倖免,而對金融市場與房地產泡沫曝險過重的國家受傷尤其慘重,包括美國、英國、愛爾蘭與西班牙等。
開發中國家。石油生產國於一九七○年代締造高度經濟成長,於一九八○年代出現最嚴重的衰退。許多拉丁美洲與非洲國家的情況大同小異,由於債務危機、缺乏對內投資與外匯存底不足,各國的經濟於一九八○年代出現衰退。東歐國家此時的表現同樣不理想,反映出其計劃型經濟的缺失。一旦金融危機減緩,中國、印度與巴西等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體便持續快速成長。作者資料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一份以報導新聞與國際關係為主的英文刊物,每週出版一期,採用雜誌專用的光面紙印刷,由倫敦的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雖然它的發行方式更像是週刊,但是《經濟學人》將自己定位為報紙,因此,它每一期除了提供分析與意見外,還報導整週發生的所有重要政經新聞。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