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繪畫
手術劇場:470幀重現19世紀外科革命及器械的醫療繪畫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本書適用活動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 型男老總愛說書,75折起

內容簡介

★《泰晤士報》《刺絡針》與各大媒體盛讚、《病玫瑰》作者理查.巴奈特的最新力作 ★封面採硬殼精裝、裱布書背及燙金格紋,與英國原書同廠印刷 ★精選超過 470 張從頭到腳、繪製精美、挑戰視覺的珍稀外科技術與器械繪畫 ★以尖銳、震撼的角度,透視外科學在引入麻醉與消毒這百年間的蛻變進展 揭露醫療史上最疼痛的世紀 「剖腹產、手指截肢、下顎切除……一幀幀詭譎卻精緻的生死繪畫,重現了某一段『現代』醫療還相當令人髮指的年代。」 ——《衛報》 「當那支恐怖的刀子刺進乳房,一路切穿靜脈、動脈、肌肉和神經,除非法院頒布禁止令,否則誰也無法阻止我哭叫。我放聲尖叫。整個手術期間,我斷斷續續尖叫,幾乎沒停過,我很驚訝自己的耳朵竟然還沒聾?疼痛難以忍受。刀子劃開皮肉、抽回,那種痛似乎永遠不會消褪。突然衝進身體內部的空氣猶如無數細小、分叉的匕首,撕裂創口邊緣。我以為手術終於結束,噢,不!另一輪恐怖折磨的切割戲碼再度上演。最慘的是,為了把這恐怖組織的底部、根部從附著部位剝除,又一次,我承受那筆墨言語難以描述的痛楚。但這一切還沒結束。拉雷醫師往下一劃,噢,天哪!我感覺有把刀狠狠地來回抵著我的肋骨;他在刮我的骨頭!」 ——出自小說家芬妮.伯尼(Fanny Burney)於1811年切除乳房的親身經歷 繼《病玫瑰》之後,作者理查.巴奈特再度與惠康圖書館合作,以十九世紀的外科手術技法與器械為主題,精選超過 470 幀令人望之生痛的醫療繪畫,一窺在麻醉與消毒等現代技術發明之前與之後,外科醫師如何進行無數需要開膛剖肚的大型手術。 其實早在止血、麻醉、消毒等現代熟知的技術發明以前,外科醫師已開始執行諸如乳房切除、截肢、摘除結石等手術。他們以人力、綁帶束縛病人;運用皮帶、襯墊加壓止血;穿著外出服、在病人家中或是有諸多學生、學者圍觀的手術劇場進行手術……不只病人痛苦掙扎增加手術困難度,失血、感染等問題也導致術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在部分地區,外科手術甚至是由理髮師而非外科醫師執行。不過一個多世紀,與酷刑無異、死亡率大於戰爭陣亡率的外科手術,究竟是如何突飛猛進到今日無菌、無痛、救人無數的專業樣貌? 透過一幀幀珍稀繪畫,不僅記錄了這段輝煌的歲月,也隱藏了在這堪稱外科發展黃金時期的年代,病人身為沉默的參與者,被醫院與醫療雙雙「稀釋」的痛楚;以及外科醫師如何遊走在道德的邊緣、試探人體的極限,以手術刀開拓個人的權勢與地位,以及滿足自己對切割的想望…… 【各界讚譽】 「本書最令人驚豔的就是收錄了大量取自惠康圖書館的歷史檔案照片。每一頁都有手術器械或是技法的擬真繪畫,其中有許多讓人不敢想像。作者也闡述了手術如何發展成現今樣貌的過程,引人入勝,非常值得推薦。」 ——Choice 雜誌 「這本書描述了現代醫學的崛起。作者非常巧妙地闡述了外科手術的源頭,並搭配來自19世紀醫學教科書的生動繪畫。深入淺出卻又面面俱到,如果你的胃夠堅強的話,這真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心靈與視覺盛宴。」 ——The Lineup 網站 「令人不安卻又美麗的圖像,帶你透視古代醫學迷人卻又可怕的一面……」 ——Madlen Davies(Daily Mail 英國每日郵報) 「蒐羅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繪畫……喜愛醫療史的讀者絕對會愛不釋手。」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英國醫學期刊 「這本書適合大膽的人服用。其中收錄上百張繪製精美卻詭譎的19世紀繪畫。作者重現了外科醫師揮舞手術刀、切割人體的畫面,而手術刀不過是眾多手術器械中的一項,另外還有鋸子、剪刀、探針、鑷子、針、鉗夾、結紮線等。我實在不敢想像這些器具刺進重病或重傷的脆弱人體。」 ——Joanna Bourke("The Story of Pain: 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 的作者/The Daily Telegraph 英國每日電訊報) 「對現代讀者來說,這些彷彿超現實的繪畫還比較像是春宮畫或是恐怖小說的插畫;夾住眼瞼的金屬鉗讓人聯想到《發條橘子》裡的經典場景;或是縫成類似緊身衣綁帶的脣顎裂修補術;或是詳細圖解如何支解手臂、手指、腿和腳……而這些還不是最嚇人的。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似乎有點落後,但在19世紀,這些描繪精緻的插畫呈現了外科科學與藝術的啟蒙;外科醫師從在醫學的拓荒時代、把手術刀當套索揮舞的牛仔,進化成接近神的存在。」 ——Carey Dunne(hyperallergic 網站) 【亞馬遜讀者推薦】 「從裡到外都非常精緻的一本書。裱布書背和燙金封面,每個製作細節都很用心。我除了自己想收藏一本,也想買一本送給相關科系的學生。」 「這本書非常棒。我原本以為只有蒐羅繪畫,但實際上文字內容也相當豐富;這真是一本傑作。」

目錄

前言 導讀 會思考的手:外科的手工、藝術與科學面面觀 頭頸部 1. 頭…………美國巫術:麻醉 2. 眼睛…………盡情噴灑:噴霧消毒與醫院 3. 耳鼻喉…………刷手:無菌與手術劇場 上軀幹部 4. 手與手臂…………衛生保健代言人:外科與護理 5. 胸…………鋒利的刀子:外科與戰爭 6. 腹…………巡房:手術教學與籌畫 下軀幹部 7. 生殖器…………如此簡單、如此偉大:廿世紀的外科學 8. 腿與腳…………刀下留人:患者觀點 延伸閱讀 圖像來源 索引 致謝

內文試閱

經年累月的藝術
  羅馬天主教「圖爾會議」(Council of Tours)於1163年表明:「教會痛恨血腥。」這份聲明跟憐憫當時遭受嚴重宗教迫害的「卡特里派異端」(Cathar)無關,宗教法庭只會把被定罪的犯人交給世俗統治者執行處決。不過,這份聲明是否也如某些人所稱,可視為中世紀劃分「虔敬的內科醫師」與「滿手血腥的外科醫師」最重要的源頭?就在此刻,把外科視為醫學學問一支的古典看法分崩瓦解;但外科史學家懷疑並反駁,認為外科與醫學分家乃是更廣泛的經濟與智識現狀所致。      十二、十三世紀,歐洲各地紛紛成立大學,其中包括巴黎、牛津、劍橋、波隆那與帕多瓦。跟哲學、神學家競爭學術地位的醫學教授,自此也愈來愈熱衷於將醫藥的博學與外科純機械式的技藝區隔開來。同一時間,各大城小鎮也亟需尋找解決方案,治理城內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行為。由經驗老道的商人或工匠組成的「行會」被授與特權,壟斷生意,同時以訓練學徒、維持行規為回報。1368∼69年間,於倫敦成立的「外科學會」(Fellowship of Surgeons)即為一例(不過直至1435年為止,該學會僅有十七名成員)。以人數來看,城裡的外科醫師一般都比滿腹經綸的內科醫師來得多,加入行會者也多半是兼做外科的理髮師(如1540年由倫敦外科醫師與理髮師共同組成的「理髮外科公會」[Company of Barber-Surgeons])。這群看似詭異的盟友其實反映理髮師與外科醫師頗為實際的關聯:兩者都會用到鋒利的器具,且都在顧客身體外部做功夫。      至此,大家對於中世紀的醫療場景或階級意涵,應能掌握大概的輪廓;博學的內科醫師來自學院、為富人服務,都市行會的理髮外科醫師則服務中下階級。這一頁外科史顯然與十八、十九世紀外科醫師描述其豐功偉業的版本相反,不過,這個版本準確度多高呢?首先,你也許注意到了,這個情景大多發生在歐洲北部。作風較獨立、較不受教會控制的義大利、西班牙、南法等地的大學已發展出自己的「理論外科」傳統(theoretical surgery),與德、英「理髮師兼外科醫師」、著重行會實務經驗的體系截然不同。「理論外科」受希臘羅馬與阿拉伯醫藥著作滋養(其中包括蓋倫樹立的外科典範),採用與大學醫學系統相同的「體液法則」(humoral principles);同時也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學術圖書館。約莫1225年,南義的薩萊諾醫學校(Salerno medical school)編纂了班貝格(Bamberg)某匿名外科醫師所寫的著作(亦是目前已知西方最早的外科論文)執行外科手術。      即使在歐洲北部,現存文獻亦顯示內科醫師與外科醫師之間的分野可能是模糊的。英國布里斯托與諾維奇各自成立結合醫學、外科、理髮師的聯合行會,這可能是繁忙的中世紀港口城市因應包羅萬象的臨床工作的結果。同一時間,格洛斯特公爵(Humphrey, Duke of Gloucester)的內科醫師、後來成為牛津大學校長的吉伯特.基默(Gilbert Kymer)帶領一群內外科醫師向倫敦市長請願,希望成立一所掌理倫敦所有醫療實務工作的聯合學院。雖然基默的學院在1423年獲特許成立,卻迅速從歷史中銷聲匿跡;若連同其他類似案例來看,顯然這種「專業領域模糊處理」的方式可能導致內部成員因爭奪優先地位而引發爭端。1210年成立於巴黎的聖科姆學院(College de St Cosme)採取內外科醫師合組學系、共同管理一套融合實際操作與理論教育的學程計畫,授與學生三種層級的證書。然而,在聖科姆成立的最初幾個世紀,學院幾乎被學系成員、巴黎理髮師、外科醫師之間的爭執搞得四分五裂,導火線則是選讀不同學位的學生彼此交惡。就在學院將解剖學納入課程之際(主要由內科醫師主持,但實際執行者是外科醫師),這類衝突終於發展到最高峰;一直到1516年才終於止息。      聖科姆的緊張狀態之所以解除,部分原因或可歸咎於內外科醫師有了共同的敵人:一群不服膺學院與行會體系、恣意執行醫療與手術工作的傢伙。倫敦外科醫師湯瑪斯.蓋爾(Thomas Gale)略帶攻擊性地稱這群人是「公開殺人者」、「粗魯的江湖術士」(rude empirikes)。這群沒有執照的大夫並非各個都如蓋爾描述的那般草菅人命,他們有些只執行單一手術,如摘除尿路結石或清除白內障,而且技術或是不可思議地精良或是極差,但他們提供具實際威脅性的反面教材,讓內外科醫師能進一步主張他們在專業上的正統與權威。克里斯多佛.勞倫斯(Christopher Lawrence)與維維安.紐頓(Vivian Nutton)也認為,由於史學家把焦點放在內外科醫師之間的衝突,以致忽略了聖科姆試圖引導雙方成員將所學與文藝復興人本主義相互連結的方式與努力。喬叟筆下的內科醫師(Doctour of Physik)是「可執行內科醫療與外科手術的人」(另外還懂占星術和「自然魔法」magik naturel);在他1363年完成的《偉大的外科手術》(Chirurgia Magna)一書中,法國外科醫師喬利亞克(Guy de Chauliac)率先以人本主義觀點定義外科醫師:    成為外科醫師有四項要件:首先必須有淵博的學識,其次是熟練的技術,第三要夠聰敏,第四是必須處變不驚。至於學識方面,外科醫師不僅要知道外科手術原則,也必須懂得醫藥理論與實務。      蓋倫不是也將醫學與外科視為整體臨床醫學的兩大分支嗎?提倡人本主義的外科醫師採用蓋倫在傷口癒合方面的論點,表明「值得讚許的膿液」能將含有毒素的髒血帶出體外,且傷口也不應太快封閉,最好保持開放狀態,讓傷口以「二期癒合」(second intention)、由內而外的方式自行恢復。1563年,蓋爾引用古典時代先賢的理念,以人本主義觀點將外科描述為一門「經年累月的藝術」(long arte):外科技藝需歷經長時間的學習與磨練。醫學之王希波克拉底與蓋倫即為明證。      喬利亞克、蓋爾與當時留下的紀錄,雖然徹底扭轉我們對中世紀及早期現代外科的看法,不過這些秉持人本精神的外科醫師的主張與想法,對病患來說其實意義不大。援引南歐理論外科,這群外科醫師經常描述他們自己坦言未曾執行或未曾親見的手術;這些飽讀書卷、文明有教養的外科醫師,對於自己的技藝似乎有過度吹捧之嫌。不論歐洲北部或南部,大部分的外科醫師就跟他們的前輩一樣,從事日復一日的診療行為,諸如更換傷口敷料、放血、處理皮膚病,既不刺激,做法也相對保守。而截肢、取出結石等現代已不足為奇的手術則相對稀少,通常都是在會導致長期疼痛、永久失能或危及性命的前提下,才可能執行。      所以,當年接受外科醫師診治的真實情況究竟為何呢?其實大多依病患的財富與居住地點而定。外科醫師多半為都市裡的窮人與中產階級服務,治療項目除了常見的外傷,從壞血病、眼疾到腫瘤等兼而有之。當年的外科手術並非每一件都執行迅速、血跡斑斑。病患可能在醫師家待上一個禮拜甚至更久,或在附近旅館租個房間,方便醫師每天換藥或清理難癒的膿瘡、定期引流。外科醫師的名聲(譬如擁有某項特別技術或器械)也反映在病患的選擇上。醫師就跟其他藝匠一樣,也有祖傳祕方或家傳技術,比如西西里島布蘭卡家族(Branca)的隆鼻獨門技術,倫敦錢伯倫家族(Chamberlens)發明的產鉗,或法國柯洛家族(Colot)代代相傳的側面結石取出術等。      翻閱那個時代保存下來的外科病歷簿,即可得到一幅鮮明的印象,揣測當時的外科醫師可能面對哪些棘手外傷:從馬背上跌下來、失火導致嚴重燒傷、磨坊機械或沉重車輪造成的恐怖創傷,以及年輕人最常見的、因打鬥或暴動或戰爭造成的骨折、挫傷或撕裂傷。不過,理髮兼外科醫師的店鋪並非唯一會照料這些傷患的地點。從十二世紀開始,醫院(就和大學一樣是天主教會成立的)也逐漸在全歐各地出現。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之前,光是倫敦就設有兩百多間教會醫院;有些規模小到頂多在禮拜堂擺上幾張病床,再搭配幾名僧侶或修女。其餘如倫敦聖巴托羅謬醫院(St. Bartholomew)、巴黎主宮醫院(Hôtel-Dieu de Paris)、佛羅倫斯新聖母醫院(Sta Maria Nuova)則是規模更大、更有錢、可獨立營運的機構,服務所在的城市。到了十六世紀,負責照顧病患靈魂的教士和照料病患肉體的外科醫師一起合作。      這類照護不僅限於疾病。瑪格麗特.培林(Margaret Pelling)認為,都鐸時代的理髮師兼外科醫師也幫忙打理顧客外貌,因為時下流行的看法是外在的醜陋(如顏面損傷)反映了內在的缺陷。就這層意義來看,理髮師與外科醫師的工作實際上是殊途同歸,切除疣痣或舒緩皮疹或許有其臨床上的意義,但與理容剃鬍、刮除牙斑的目的並無二致。城市居民發現他們的身體也跟靈魂一樣,受到新的社會壓力形塑約束,而外科就跟流行、政治或禮儀一樣,也是回應以下這個惱人現代問題的一種方式:我該以何種形象向世界展示自己?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文/麥田出版編輯部   一直到19世紀中期以前,外科幾乎沒有長足的進步,不僅器械與技術跟16世紀相差無幾,甚至也不一定是專業醫師操刀,由同樣揮舞鋒利刀刃、在顧客外表下功夫的理髮師即可開膛剖肚。技術好壞因人而異,存活率則是聽天由命,既無麻醉、也無消毒,止血只能盡力而為,唯有快狠準才能從死神鐮刀下搶人……而這一切到了19世紀後半卻有了戲劇性的轉變,巴黎醫學的崛起、麻醉與消毒技術的出現,以及大型戰爭的推波助瀾,讓外科醫師從與木匠、水泥匠無異的醫學底層,晉升到接近神的存在。   作者理查.巴奈特,繼《病玫瑰》之後,再度與惠康圖書館合作,精選超過470幀精緻詭譎的解剖繪畫,呈現出一個個生死交關的瞬間,其中看不到人性的掙扎、肉體的痛苦、死亡的陰影,只有外科醫師冷靜審視的眼光,企圖看穿人體與疾病的奧祕。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影音

作者資料

理查.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曾於倫敦與劍橋多所大學教授科學及醫療文化史;2011年,他榮膺第一屆惠康信託會員(Wellcome Trust Engagement Fellowship)。英國小說家威爾・賽爾夫(Will Self)盛讚巴奈特的近作《病玫瑰:354 幀影響現代醫療的疾病繪畫》,稱該作「博大精深,清晰明暸」。 作者個人網站:richardbarnettwriter.com

基本資料

作者:理查.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譯者:黎湛平 其他:李尚仁/審定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6-09-29 ISBN:9789863443490 城邦書號:RV1104C 規格:精裝 / 全彩 / 256頁 / 18cm×25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