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
恰如其分的孤獨:在關係中自由進退,獨處不孤單,群處也不落寞
-
【限量親簽版】有底氣,無所畏:當責找到自我價值,發揮影響力
-
什麼都不是的人才是快樂的:克里希那穆提寫給年輕人的24封信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
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暖心金句卡增訂版)
-
了凡四訓【白話插圖.暢銷紀念版】:南懷瑾、李叔同、稻盛和夫一致推崇,儒釋道三家思想精髓,立命、改過、積善、謙德,東方第一勵志奇書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家庭系統評估與會談:在社會脈絡下探索家庭,掌握評估與會談的技巧
內容簡介
只要連結上這強大的能量源
就能開啟難以想像的輝煌
這是帶領你通往革命性的思考與存在的指南,
透過三個起步思點挖掘出對真理的認知和歸屬感,
無論你是否已經覺知,這確實是每一個人都在尋求的。
◎你認為你是誰?
你以為種族、年齡、性別、學歷、社經地位⋯⋯就能代表你嗎?
這一切都只是加在你身上的標籤和表象定義,並不能完全代表你。
真正的你是那不受限的、完全自由的生命,是那完整的愛的體現,是與那最深邃、最強而有力的能量源完全相連的生命體。
◎明白真正的自己
忘記那些世俗的社會價值標準、地位、權力或是無止盡的貪婪,朝著那無私的路徑走去,為沉默的眾生發聲,一切都出於真誠無私的愛,你就真正的連結上了這個時空無以衡量的洪流,並進而發現自己的生命是有著無限的可能。
◎創造一個新世界
當你覺醒明白真理是什麼,你的一切將會自然而然不費吹灰之力而自動轉化;當我們一起覺醒時,整個世界也將跟著自動轉化。
透過閱讀、談論、分享真理,就是在對自己、對我們的新世界進行不可思議的轉變,你已經在為人類創造著那無所能無所不能的奇蹟。
【好評推薦】
「精闢絕妙闡述萬有真理的普及概念」
——Michael Harmer.大英聯邦法律界最高尊榮的改革先驅律師.人權倡導者
「我們需要認真看待永恆的真理,並且儘快採取行動,你將發現新生活是有可能的;而真理的深遠、完整與純粹,是令人震撼的。」
——Hannie Hoff.基督教聯合教會牧師
「它點出了真正的愛和信任,了解真正的自己,進而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份子。這是一本人人都必要關注、閱讀的書。」
——Dr. Ben-Zion Weiss.西雪梨大學博士.靈性講師與作者
「這是一本充滿熱情和力量的書,提供了許多發人深省的素材,閱讀一遍仍不足以吸收所有的智慧。這本書能改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更加豐富我們的人生。」
——Diane Armstrong.榮獲國際最佳暢銷作家和記者
「身為成人、為人父母、教育工作者或領導人,有責任抵禦世界上不斷增加的暴力和破壞。這本書引導我們如何淨化自己的心,重新發現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從現在開始覺醒,為時不晚。」
——Kate Pau.教師與教育工作者
「這本書讓我們停下來重新思考,在忙碌瘋狂的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有意義的?它幫助我們更仁慈、更悲憫對待自己和周遭的人,並提升自尊和正面思考,指引我們一條正確的道路。」
——Gillian French.資深護理人員
目錄
序言
引言
第一部曲 啟示
起步思點:你認為你是誰?
1.1 連結的力量
1.1.1 施加連結
1.1.2 基礎連結
1.2 尋找自由
1.2.1 你究竟是誰?
1.2.2 大空
1.2.3 生發生命的能量
1.2.4 能量源
1.2.5 愛
1.2.6 一
1.2.7 互連網
1.3 究竟意味著什麼?
撰文人筆記
魯米的詩語
第二部曲 演化
起步思點:明白真正的自己
2.1 化育新本原
2.1.1 鏡花水月的我
2.1.2 核心化本我
2.1.3 連結生發生命的能量
2.1.4 能量源的連結
2.1.5 永恆的自由
2.1.6 獨一無二
2.2 淨化一個全新的你
2.2.1 腦泡泡
2.2.2 靈性糧食
2.2.3 隨然返歸
2.3 精簡提醒
2.3.1 靈性
2.3.2 三樣幸福元素
2.3.3 走自己的路
2.3.4 聆聽並完全相信你的直覺
2.3.5 覺察自己的感受
2.3.6 重新審視「痛苦」
2.3.7 負面思維泥沼
2.3.8 期望=限制
2.3.9 拒絕=重定向
2.3.10 失敗的幻象
2.3.11 除草
2.4 往何處去?
撰文人筆記
警世良言─想望
第三部曲 創新
起步思點:創造一個新世界
3.1 當前的現實
3.1.1 斷開
3.1.2 集體能量
3.1.3 擴張能量
3.1.4 下意識連結
3.2 啟動新運動
3.2.1 目前的局勢
3.2.2 是什麼樣的體系箝制並欺騙著我們
3.2.3 我們擁有的力量
3.3 齊聚永恆
撰文人筆記
想像
序跋
【作者序】
如果一開始不表明這本書的作者是誰?那麼也許這樣是不符合職業道德的,但事實上,我並不是這本書的作者;更明確的說,我只是這本書的傳播者,一個忠實寫下書中訊息的傳播者。這是我能想到最適切的說明。
長久以來有一個非常強烈的聲音告訴我,要透過我寫這本書。不可思議的,這麼多年來我真的就在冥冥之中一步一步的通過了社會生態保育和領導改造教育雙研究學位的資格與經歷,這建構了我代言這本書所想傳達的訊息,更具說服力的基礎。
我只是這些訊息的傳播者而非所有權人。只是它選擇了我作為傳播管道,這些訊息其實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這個訊息背後的真相及道理是來自一個未知的地方,一個並非人人皆知的地方。我從中學到了那透過我書寫的訊息—真理;它改變了我的生活。透過讀寫,我發現它符合生命中所有偉大精神的教化與醒悟。
能被揀選承載這原始和具造化性的傳承訊息的任務,我深感榮幸和惶恐,誠摯、衷心感謝您。願代表所有人類的靈魂感謝您,感謝您願意了解及傳承真相。透過眼睛所見,身體力行,從而能開始攜手創建那個我們一直都在殷切尋求和需要的新世界。
獻給與天合一的您,我最誠摯永無止境的愛。在此聲明,我本人一點也不完美,而且跟大多數人一樣傷害了我們的生態。內文試閱
起步思點:你認為你是誰?
想想這正是蛹繭化蝶的過程。你將走進一個深層發覺自我的地方,透過這個通道你將達到一個全新的自我。那麼,現在讓我們一起從「你認為你是誰」開始。
你會如何形容自己呢?通常會從自己的姓名開始吧!年齡、性別、種族、文化、宗教,也許還有一些與你自己有關的歷史。接著可能會提到你的才華或能力、社經地位、教育程度等等。也許再添加目前的家庭狀況,得出的結果可能是這樣子的:我是大衛.史密斯,三十二歲,男性,愛爾蘭籍白人;屬於中產階級,受私校教育畢業的律師;雖然我在天主教家庭長大,但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我的高爾夫球打得不錯、身體健壯也熱愛美食;我喜歡寵物,有三隻狗;雖然未婚,但有一個四歲的女兒,我非常愛她,也喜歡當爸爸的感覺。
然而,真實的「大衛.史密斯」根本就不是像他所描述的那樣。他的每一項描述只是單純的反映出他人生中一些關係的連結。這些連結在生活中影響著他做出的選擇、在哪裡定居等。但這些都不算是他,真實的他是超越這一切的。
在我們發掘真正的大衛之前,以及到底我們真正是誰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連結的力量。
1.1 連結的力量
當你出生成為這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時,實際上是通過了一連串緊密相關的連結而來的。從一個精子和卵子結合開始,細胞從你的身體一一分裂出來而形成生命。這一連串自動連結的過程,是經過了你母親的細胞而形成了你的生命。你在母親的子宮裡受到保護,本來是空無一物的空間,因為相關的連結而創造了你。
同樣的過程不斷地進行著,從你出生後,努力不斷地呼吸著。你所需要的營養及食物,維繫了你的生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元素—水,你需要不斷攝取這個重要元素使你的身體持續運作下去。水是生命,是能量;每當你喝水時,它流經你的身體,提供了成長與生命。
這是在說明什麼呢?純粹是說明你的存在,你的生命就是通過一連串相關連結的過程。這很適切的表現在你的身心層面上,它適用於心理上、靈性上和精神上,描述出你與人的關係以及與環境和經驗的關係。透過這樣的連結過程養育、塑造和發展了你。
1.1.1 施加連結
當你還是嬰幼兒時,你的經驗和一切所學到的都是被強加的,受到長輩及周圍環境的教導而學。雖然你的經歷認知塑造了你,但你卻沒有自主選擇權或能堅決認定所經歷的這些教導。很多時候,你所學及認知到的將會是諸如: 如何融入社會?你的個人價值是什麼?你與他人有何不同?這個世界安全嗎?人們善良嗎?值得信賴嗎?愛是什麼?你的言行舉止如何呢?什麼最重要呢?人們對你這個人的性別、種族、宗教、文化、社經地位有何想法?到這個階段你大約八歲,已形成強而有力的自我認知了。
這種自我認知的形成是透過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連結而成,但沒有一項是你自主選擇的,因此,我們稱這些早期的認知為「施加連結」。
自此,你已使用「施加連結」形塑自我認知並展開更多的連結。這些施加連結影響著你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接受挑戰的看法。基本上,它們影響你對局勢、對他人和生活的反應。這些施加連結決定了你的中心思想,決定了你未來的連結,就這樣持續建構成長了你。
不幸的是,我們通常忽略了這些施加連結所帶來的問題,更糟糕的是,這些問題是在我們還沒成熟到足以具備能力去檢視之前所形成的。它們輕易地操控了我們,像是羅盤或像是個舵指引著或分散著我們。所以這些施加連結能阻斷我們的喜樂和熱情,甚至威脅我們的生活。
舉個例子,一個四歲的孩子調皮的玩一把刀,並且把它插在插座上,他的爸爸見狀,毫無預警的給了他一個痛苦的耳光,並且生氣的吼叫「你這個愚蠢的白痴!」。從此,他可能會開始害怕他爸爸、感到自己是個笨蛋或是沒人愛的。不知不覺中,他的一生都是用「行為愚蠢、害怕和不可愛」的這種不成熟的自我認知活著。或者他可能用盡全部精力去否定那個自我假設,加倍努力企圖能使自己聰明、勇敢和可愛。但無論是哪種生活方式,他整個生命都將反映了四歲時所受到的一些非理性的施加連結。
可悲的是,他父親當時的反應(可能是相當笨拙的) 是出自於他對兒子的愛和害怕失去他,然而上述情形卻和他的兒子產生的連結反應恰恰相反。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不是嗎?
如果你問人們,人生中第一個最深的記憶是什麼?絕大多數都是跟自己的工作有關。一位女性社工她專門輔導有暴力傾向的男性患者,原來她自己本身也有一個暴力虐待的父親;一位從事家庭法的律師,原來在他小時後就曾面臨嚴重的社會不公現象;一位電工他最難忘的記憶是在他六歲時玩保險絲盒而觸電;一位護士則有著患病父母或來自醫院的一段深刻記憶。你看,連結仍然可以顯示在與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或已不存在事情或情感上,於是它們能在潛意識間形塑、創造我們。
也許你可以用一點時間檢視一下你自己有哪些施加連結,檢視一下你出生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與環境景觀等。那個時代為了生活而掙扎的是什麼?你個人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而你是如何克服它們的?以及你身邊周遭的人有什麼反應?他們是否有提供幫助支持你?描述你的父母或監護人最普遍的信仰是什麼?那個時代兒童可有被尊重和被傾聽?你是在充滿愛與呵護的環境中成長的嗎?你的父母有沒有面對什麼困難?他們又如何影響著你呢?有哪些家規或期望施加在你身上嗎?你受到過什麼樣的懲罰嗎?如果有,那麼是哪些呢?你的感受是如何呢? 那時的家風和社會風氣是如何呢?衝突又是如何解決的? 那時的主流話題和受歡迎的意見是什麼?媒體的影響呢? 你有機會接觸電影、遊戲、音樂、傳媒或網路嗎?
這些記憶可能很難回想,尤其是在早年時期,在一些重要事件已經發生形成後;而且記憶往往會模糊消退,或之後被扭曲而失真。因此通常最可信的記憶,往往是在於當你是一個孩童時,你的感覺如何。回想一下,你對你自己、對你的家庭成員、對你的老師、對你的朋友社交圈和整個世界的感覺是什麼?不要擔心難以回想,慢慢的它會漸漸浮現。
試著回想一下,童年時記憶最強烈的是什麼?與你現在所做的有關嗎?它有可能從你生活中的幽微處開始?試著回想當時對這個事件的感覺是什麼?是因著什麼而做出了什麼決定?是因為你、其他人?或整個世界?現在換個角度,把自己視為一個兒童,如果有機會聽取他們這些不成熟的作法、看法時,你會想要告訴他們什麼?
這是非常有趣的,這些無法回憶的施加連結竟然可以這樣不經意的操控著我們的未來。更糟糕的是,通常我們最深刻的童年記憶絕大部分是具有創傷性的,而大多數人的整個人生方向居然就建立在這單一痛心的事件上。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有著一段早期對廁所、洗滌槽或水管有不愉快記憶的水管工匠,那你可能已經找到了第一個線索,那就是你寧願懷著不滿意工作的情緒,也不願意承認那是你應該做的。
1.1.2 基礎連結
根據嬰幼兒發展學的專家研究指出:人類從兩歲至八歲是人生第一階段「形成期」。剛出生的六個月被認為是最大的成長形成期,接著是到兩歲的最初期,再來是直至約八歲的階段。基本上我們的個性發展到此,可以說是完全形成。
我們現在知道,腦部在這時期已發育完整,而「情感記憶」也已經建立,這都是拜早期童年的經驗,亦即我們的施加連結所賜。儘管我們知道約十八個月大時,人的記憶力都還沒發展完善,所以無法憶及當時事件發生時的最基本情感反應,這就像是魚在受到汙染的水裡慢慢死去或植物在貧瘠土壤中逐漸枯萎,以及被忽視愛護的嬰兒無法發育茁壯一般。
嬰幼年期也可稱為「印記年期」,因為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它都像一個郵戳或是一個隱藏的舵手,如影隨形。當然,我們持續透過適應環境而繼續形成轉化,不過大抵都已經定型。我們也開始為自己做決定和選擇—決定什麼樣的連結、決定人生該是如何;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該是如何,當然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了那個施加連結。
這樣看來,所謂的自由選擇,其實只是一種我們對那個施加連結的解析反映。我們所做的「重大」的「選擇」像是大是大非,容與不容等都是建立在我們的最初基本期,所以可以稱為基礎連結。
這意味著,我們繼續經由不斷的連結來形成轉化、指導或禁錮我們。也就是說在我們會爬、會走路之前,一切都已與我們的潛意識連結上了。舉例來說,你的祖母是一個很棒、很會養育呵護孩子的人,這樣的能力可能是她要送給這個世界的禮物。如果你仔細回想,就會毫無疑問的發現為何她擁有這樣令人安適的能力。毋庸置疑的,是那些施加連結或被糾正的連結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影響著她, 而「呵護養育」成了她這一生的選擇。因此,「培育」就是她的一個基礎連結,這就是我們不經意所做的選擇。
這些基礎連結反映著我們的基本選擇和意念、基本信仰和價值觀念。它們直接關聯著什麼是施加於我們的。所有形式的對待和敵對意識,包括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其他的壓迫形式,都反映著這基礎連結,反映出我們根深蒂固的模式,而不是本來的我們。
戰爭常常是從基礎連結開始的,不僅僅限於全球規模,它也發生在丈夫和妻子之間,或是鄰居和社區之間。舉例來說,你有一個不太支持你的伴侶和兩個孩子,你可以用幾年的時間,花成千上萬元去心理諮商,這麼做的結果,也只是明白原來整個問題是源自於你的「基礎連結」—男人是一家之主,與你伴侶的「基礎連結」— 婚姻是平等,是南轅北轍的。除非你們都了解這種矛盾是來自於此,否則你是不太可能有機會找到解決方法的。
再棘手一點的問題是,我們常常假設和我們最親最有默契的,應該都是與我們有最相同的基礎連結,然而反而因為這樣的想法,常常導致失望或衝突。事實上,即使是最堅固的感情關係也往往可能在面對某些價值衝突時,是經不起衝撞的。這就是為什麼愛有時反而變成了仇恨。
有些親子之間的衝突,大部分是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具備和自己一樣的基礎連結,這樣的想法實在是不合理,而且是不可能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不同的解讀。進一步說, 我們通常也有可能會直接反映出跟我們的基礎連結相反的情況。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曾是個被虐打的孩童,我們很可能也會虐打自己的孩子,或者我們會是滿懷激情的不贊成任何暴力傷害兒童的行為。因此,我們的基礎連結就很可能完全與我們的父母大相逕庭,而造成很大的爭議。
明暸了這些可真猶如當頭棒喝。
再舉另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作兒子的向他的父親表白了他是同性戀者,結果被趕出家門,他一定會感到深受創傷和被遺棄。但是,如果他了解他父親的基礎連結—來自根深蒂固的宗教灌輸,就會理解為何他的父親無法做出一個「自由選擇」,而是無覺知或無控制的,只是機械式的反應潛意識中已設定好的模式。
理解了這樣,這個兒子就能夠知道他的父親只是捲入了陷阱。然後,由於兒子能體恤他父親的可預見的反應, 也就不會跟著一起演出憤怒、無知、火上加油的局面,相反的,整個火爆局勢會隨著理解而淡化。
這些都是常常不斷在上演的經典劇目。是巧合嗎?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將會成為父母的翻版嗎?我認為情形並非如此,其實我們不過是在反映我們過去的連結—無論是重覆做著或是避免著,這意味著我們在允許過去的這些連結控制著我們而不是我們在掌控它們,意即,我們已失去了真我。基本資料
作者:愛德.因飛(AD Infinitum)
譯者:白一如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7-02-09
ISBN:9789869410779
城邦書號:3AB1085
規格:平裝 / 單色 / 14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