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 作者:Susan Kuang
- 出版社:圓神
- 出版日期:2017-09-01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9折 252元
-
書虫VIP價:252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39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除了本業,你還擁有什麼?
除了職稱,你還有沒有比名片更亮眼的故事?
席捲全球新風潮!
不是迫於生存,而是不甘平庸!
斜/槓/青/年——Slash是一種生活態度!
共享經濟時代,越來越多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和身分的束縛,
開始選擇一種能夠利用自身專業和才藝,經營多重身分的多職人生。
這些人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斜槓青年/Slash。
對於一個斜槓青年最重要的是:
不是身兼很多種賺錢的方式,而是擁有許多真正熱愛的事物。
透過不同管道,讓你的才華和機會超/展/開!
斜槓青年並不浪漫,但可能精采。
他們投資的不是財富,而是自己人生的故事——
一邊做設計同時開書店、從事攝影也是健身教練、寫程式邊做Youtuber……
如今全球斜槓青年的故事已越堆越厚,如果你還未上路,那你該緊張了。
未必要辭職去旅行,
拋棄麵包追逐詩與遠方。
但是你該捫心自問,
除了一份安穩的工作,你還會什麼?
如果世界是精采的,
當你delete人生的其他選擇,自然就沒得選擇。
你要做一隻在猴群裡爬樹的魚?還是也同時痛快地游水!
讓現在的業餘愛好,成為你未來謀生的手段!
從今以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好評推薦★
這個時代,大家都處於一種不斷變動的焦慮,過去的一招半式闖江湖,一份工作做到底,已經過去了。
現在的經驗法則,就是沒有法則,必須依靠探索和嘗試來瞭解這個「沒有模式的時代」的新規則。
作者這本書以他自身的觀察出發,提供在生活之樂中找到生存之道的思考與路徑,適合仍在理想及麵包兩端心理交戰、期望有所不同的朋友閱讀。
——前公務員/《公門菜鳥飛》作者/生態保育NGO/政治工作者林于凱
本書完整解釋了「斜槓青年」一詞的真正來由,也加入許多作者有感於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下,對比過
往與現今社會而給出的許多應逐漸捨棄或轉換的價值觀建議。
這是一本適合以下兩種人閱讀的書:沒察覺但其實正逐漸成為斜槓青年一份子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懂當下青年到底在想什麼的中生代青年。
——Workis創辦人/toetoe共同創辦人/tico及時通訊創辦人楊皓宇Howie
目錄
自序:從此以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Chapter 1 在人生的交叉口,你會往哪裡走?
全新的開始
生命的意義,誰決定?
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現代企業還能生存多久?
從紐約颳起的「斜槓青年」風
金錢與快樂,如何兼得?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
這樣賺錢,最有尊嚴
財務自由只有一步之遙
創業者的謊言
Chapter 2 迎接多職人生
強者的答案
「我不夠好」,怎麼辦?
一萬小時的虛幻馬拉松?
你被堅持「綁架」了嗎?
利己的盤算,道德嗎?
小心!倖存者偏差
壓力與思考的悖論
「內聖外王」的人生哲學
Chapter 3 成長,請先折磨自己
天賦的啟示
累積優勢
扒開活埋你的惰性
【晨間日記:自我管理的關鍵】
進步的關鍵:刻意練習
【我的網球訓練日誌】
如何打造你的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決定你的生活
讓理性之燈,照亮你的迷茫
一千個鐵粉理論
從0到1
Chapter 4 此時此刻,就過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圖個內外一致
「防守」的奧祕
「理想生活」長什麼模樣?
幸福的反向思考
我為什麼簡單生活?
冥想,不備情緒控制的練習
Cross Fit,讓身體帶給自己快樂
後記:我的「斜槓生活」
內文試閱
Chapter 1 在人生的交叉口,你會往哪裡走?
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二○一六年六月三十日,我離職滿一年。毫不誇張地說,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實,也是產出最高的一段時光。這一年的經歷,甚至改變了我對工作的看法。
我曾經與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工作就意味著被控制、管理,做著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它讓工作變成了有趣和快樂的對立面。我估計九○%以上的人會相信,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只要能不工作,自己肯定會選擇不工作。我們也常聽人說最大的夢想是盡早實現財務自由,如此一來就無需再工作。在傳統的觀念中,工作彷彿是一件痛苦的、令人討厭的事。然而,真是如此嗎?
過去一年中,我已經忘記有多少次在鬧鐘響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起床,坐在電腦前,興奮地開啟一天的工作,直到飢餓難耐才去吃早餐。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的的確確發生了。同樣是工作,為什麼以前去上班感覺像上刑場,而現在卻成為一件無比開心的事?這種差異得從人類行為動機的角度來理解。
關於人類行為動機,早年科學家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認為人類行為的驅動力只有兩種:一種是生物性驅動力,即滿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動力;另一種是外在驅動力,意即因外在環境刺激(例如獎懲措施)而產生的行為動力。早年科學家認為,人類天生懶惰,只擁有滿足最基本需求的動力,如果想要求人類做基本需求之外的事,就必須依賴外在刺激—獎勵或懲罰手段。
然而,這種錯誤的認知卻成為現代管理學的基礎。在現代管理學中,員工被認為是懶惰的,只要無人監督,就會偷懶、不認真工作。也因此在企業中,「胡蘿蔔和棍子」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管理策略,而管理階層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各層級員工,也象徵著管理階層對員工普遍的不信任感。如此一來,員工對手上的任務不容易產生共鳴與成就,同時可能變得被動消極。人只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時,才會有真正的愉悅感,這也是大多數人在工作中難以快樂的關鍵原因。
慶幸的是,這種觀點最終得到了糾正。心理學家透過大量的實驗與研究,證明人類還存在第三種驅動力:主動學習、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動力。科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就有發現新奇事物,藉由尋求挑戰來施展才能和獲取新技能的內在傾向。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激勵的條件下,人也會自主行動,這種行動的驅動力源自於對挑戰和成長的渴望。史丹佛企管教授詹姆斯.柯林斯就曾在《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中寫道:「追求進步的驅動力源自人類一種深沉的衝動,一種探索、創造、發現、成功、改變和改善的衝動。追求進步的驅動力不是枯燥的理性認識,而是深入內心、具強迫性、幾乎與生俱來的原動力。」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做一件事時,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去做,不是為了得到報酬或獎賞,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能獲得樂趣。例如我們喜歡打電動、運動,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成就感。同樣的,很多人在業餘時間不求回報地參與一些組織和活動,也是渴求發揮自己的價值,希望藉由行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背後的動力。我們以為自己討厭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人最快樂的時候並非是無事可做的閒散時光,無所事事會讓人感到乏味和空虛;反而當投注身心到一件喜愛的事時,會讓人擁有高度興奮又無比充實的感覺,這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流」(注:flow,從事感興趣、具挑戰性,且技術較有清楚架構的活動,樂在其中並全神貫注的心理狀態。)。
既然我們天生喜歡挑戰,渴望學習與成長,但為什麼我們如此厭惡工作?到底是什麼奪走我們本應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
美國暢銷作家丹尼爾.品克在著作《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給出了答案,他認為我們在工作中無法獲得快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被剝奪了決定權。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人類有獨立、自主、尋求歸屬感的內在動機。當此動機被滿足,人們就能取得更多成就感,生活得更充實。
丹尼爾.品克在書中提到,現代經濟正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經濟發展的動力從「左腦能力」轉移到「右腦能力」,意即創造力、同理心和全域思維能力變得越發重要。過去「胡蘿蔔和棍子」的管理思維已經行不通了,當工作僅僅被看成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時,員工會缺乏內在動機,潛能與創造力即無法獲得發揮。因此若想有效鼓勵員工,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管理上就必須釋出更大的自主性,讓員工有機會選擇工作內容、時間、方法,甚至團隊。
Google、Facebook、小米等公司都已將大部分的主動權交給了員工。這些公司有著非常扁平的組織架構,在這裡被管理的是專案,而不是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只要不影響專案合作與進度,員工可以根據需求來決定工作時間和地點。有的公司甚至賦予員工極大的創新空間,鼓勵公司內創業,只要你的想法被證明是有潛力的,就能向公司申請資金,自行組織團隊。
然而,這樣的變革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此之前,我們從工作中獲得樂趣的唯一辦法是主動探索和創造;抑或離職,然後去做自己喜愛又能賺錢的事—聽起來十分理想,也是許多人所渴望的,但未必是當下最合適的選擇,因為這代表著你需要有明確的自我認知、清晰的商業頭腦、足夠的實力、執行力,以及強大的內心。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目前更需要思考的並非離職與否,而是如何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斜槓青年」所提倡的多職人生就是一種主動尋求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的方式,它讓我們在保留一份穩定工作的同時,也能去探索不一樣領域的可能性,從而發掘人生的熱情與意義。
美好的人生來自於在工作中享受快樂,是時候去找回那些我們本應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了。
從紐約颳起的「斜槓青年」風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在其著作中描述了紐約的一個現象:在紐約很多人都不只擁有一種職業,每當遇到「你是做什麼的」之類的問題時,他們並不能像其他人那樣用一個完整的詞來介紹自己,而是選擇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身分,於是她為這些人創造了一個名詞:斜槓青年。在書中,艾波赫舉出許多真實案例,例如:
桑賈伊.古普塔,神經外科醫生/CNN記者
卡麗.萊恩,藝術顧問/皮拉提斯教練
丹.米爾斯坦,工程師/戲劇導演
羅德.霍夫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詩人/劇作家
羅伯特.蔡爾茲,心理治療師/小提琴工藝家
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斜槓現象」,亦即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與愛好和業餘生活相關的身分,而不僅僅是以工作中的職位來定義自己。工作只告訴他人你是做什麼職業、靠什麼維持生計;而工作外的身分則體現了你是誰、喜歡什麼、有何特別之處。
艾波赫認為用這種方式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加有趣、完整和立體,而且相比於傳統的單一職業,多重職業的生活讓人更滿足,保持收入的同時還能追求和發展更多的自我。
關於斜槓青年,很多人存在著誤解。
有人以為斜槓青年就是擁有幾份兼職;有人則把它等同於沒有穩定收入的自由職業;我甚至還聽過類似「多一個兼職會不會忙不過來?」「斜槓青年會不會影響本業?」「如何保障收入來源?」的問題。
儘管在那些大家所熟知的斜槓青年故事中,主角似乎都因為多重職業而擁有了多重收入,然而成為斜槓青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甚至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即便你有固定的工作,即便有些身分並不能給你帶來收入,這些都不影響你成為斜槓青年。事實上,艾波赫就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她是美國一家非營利組織的副總裁,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斜槓青年,因為她還同時擁有作家、演說家和人生教練等其他身分。而今年因中篇小說《北京折疊》而獲得第七十四屆雨果獎的郝景芳,也是一位擁有固定工作的業餘作家。
斜槓青年的思考
某天,我去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聚會,朋友介紹我認識他的另一位朋友,當這位新朋友問起我的職業,我很自豪地告訴他自己是斜槓青年,並特地解釋了它的意涵。然而,令我大吃一驚的是,他一本正經地對我說:「一個人只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因為我們無法同時做好那麼多事。」聽到這裡,我只能禮貌地點頭微笑,然後默默走開。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他們喜歡用固有的思維與信念來判斷所有事物,但問題是,信念是有力量的,它能夠影響人的行為,狹隘的信念很可能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如果有人認為一輩子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麼他就不會開始其他的嘗試;但如果他相信人有多重潛能,人生也可以有其他可能,那麼他就會選擇體驗與嘗試不同的事,讓自己成為更多面向的人。不同的信念會導致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構成了不同的人生。
然而人的信念是難以動搖的,所以對於堅信「只能專注做一件事」的人,我並無意去改變他們的想法,但對於思想開放、渴望不同生活的人來說,斜槓青年是一種新的啟發,能讓人們看到不一樣的理念與生活方式,並鼓勵人們在人生中開創出更多可能。
艾波赫在著作出版後,收到了世界各地讀者的來信,許多讀者因為書中的故事而深受啟發,他們突然意識到,做喜愛的事與賺錢並不衝突,夢想與工作也並非無法並肩而行。於是很多人重拾了過去的夢想,或者深入發展既有的愛好,讓生活慢慢走向自己想要的面貌。
事實上,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一些朋友受斜槓青年概念的影響,利用各種優勢與特長,過上了一種全新的、更自主的生活;還有一些朋友利用業餘時間培養新的興趣,例如插花、繪畫、鋼管舞、瑜伽、廣播主持等等……即使這些愛好目前還無法成為穩定收入來源,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因此更快樂和自信了。
斜槓青年是一種策略
過去我們在考量職涯時,基本只有一種策略:縱向單一發展。根據自身優勢決定職業,再一步步往上爬。然而斜槓青年帶來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橫向多元發展,也就是根據自身優勢與愛好發展多種領域,並獲得多重收入。
在我看來,橫向多元發展是一種更適合未來生活方式的自我發展策略。它能適度結合愛好與工作,不僅平衡生活,也提升了個人發展的靈活度,收入也更有保障。
然而斜槓青年並非一蹴可幾。如同傳統的生涯規畫,斜槓青年的發展同樣需要審慎規畫和全心投入,你必須思考為了達到某個職業要求,要做哪些自我投資。艾波赫根據許多的案例與讀者回饋,將斜槓青年總結為左列五種:
① 穩定收入+興趣愛好組合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還在興趣愛好探索階段,或興趣愛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的人。
② 左腦+右腦組合
這是一種理性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模式,例如前文提到的工程師兼戲劇導演丹.米爾斯坦就是這種類型。理性與藝術是非常好的互補,可以帶給人們更開闊的思維。
③ 大腦+身體組合
這種模式能夠讓人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相互切換,確保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平衡,例如卡麗.萊恩, 她的雙重身分包括藝術顧問和皮拉提斯教練。對於腦力工作者而言,如果能同時發展出體力勞動的職業,是個挺不錯的選擇,我自己就在業餘時間教爵士舞,同時也是CrossFit(混合健身)一級教練。
④ 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
這可說是一個黃金組合,也是艾波赫自己的斜槓模式。這四種身分間可以形成完美的迴圈:寫作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邀約也隨之出現,等到累積足夠經驗之後又能開展教學和顧問領域。這條斜槓青年發展之路適合知識型人才。
⑤ 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事實上,你不必擁有多種職業就能成為「斜槓青年」。也許你只有一種職業,但它要求你須具備全方位能力,並涉及不同領域,那麼你也是斜槓青年。所有的CEO都符合這個標準,不過這樣的角色在企業中將會越來越多。
斜槓青年實際上可被視為一種全新的人生理念和個人發展策略,它強調的是人生多面向的平衡,以及個體潛能的探索,同時鼓勵我們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適度結合,最終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額外的收入,而是更充足圓滿的人生。
作者資料
Susan Kuang
留美MBA, Linkedin專欄作家,自媒體人。 文章〈「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曾被近千家媒體轉載,是將「斜槓青年」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關於人在生活中各領域、各種角色的探索,有著豐富的經驗與心得。從研究所畢業後陸續擔任美國州政府的數據分析員、網路公司分析師,她一直利用工作之餘進行不同的嘗試,先後創辦了「思想者小組」(The Thinker Group)論壇和「蘭溪沙龍」女性社群,舉辦過兩次個人畫展,並獨立營運自媒體、撰寫專欄,並創辦《如果生活是一幅畫,你會如何創作》《我的十個基本生活信念》等四本雜誌書,創立兩個教育品牌,並在北京教授百老匯爵士舞蹈,同時是Cross Fit健身課程一級教練。 2015年正式結束職場生涯後,成為一名獨立創業者,實現了生活與工作的完美結合。作為引入「斜槓青年」的第一人,她希望藉由打造一個專業的自我發展空間,幫助人們在豐富生活的同時,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微信公眾號ID:susankuang2014。
基本資料
作者:Susan Kuang
出版社:圓神
書系:圓神文叢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9861336312
城邦書號:A610196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