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應用科學
別讓地球碳氣:從一根香蕉學會減碳生活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狂賀!本書榮獲2018年度「好書大家讀」優良少年兒童讀物 瞭解碳足跡,解救即將窒息的地球! 本書榮獲「綠色圖書獎」(Green Book Festival Award) 美國亞馬遜及Goodreads讀者強烈五星好評! 別小看一根香蕉, 它背後帶來的環境省思會讓人們瞠目結舌。 你注意到了嗎? 四季變化不再明顯、天氣冷熱變化劇烈、空汙警示不斷亮起紅燈,霾害已成日常…… 氣候變遷已深切影響了人類生活,如何減碳救地球是全人類須即刻面對的問題,讓我們攜手解救地球、使地球不再碳氣。 你曾想過這些事情嗎? 搭乘公共汽車或自己開車,哪個比較環保? 在公共廁所,使用捲筒紙巾或使用烘乾機比較符合節能減碳? 吃一根從南美運來的香蕉究竟會有多糟糕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碳足跡? 你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為、所接觸的食物、物品,皆和碳足跡息息相關,而透過碳足跡的計算可以優先選購有進行碳排放計算的產品,使其在購買與選擇與使用產品時,能對產品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有更多的瞭解。 發揮每個人的小小力量,將會產生大大的影響力! 讓我們攜手解救即將窒息的地球、使地球不再碳氣。 【衷心推薦】 氣象達人 彭啟明 專文推薦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 許晃雄 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張楊乾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名譽教授 楊平世 【國內外名人好評推薦】 麥可.貝納斯—李以充滿娛樂、幽默的角度來提供一個觸手可及卻從未思考過的新穎角度來看待「碳」世界,可以說是近幾年來少有的綠色生活指南和科普書籍的完美結合。 ——氣象達人 彭啟明 實用性、知識性、急迫性兼具,重要的是易讀、易懂,最好人手一冊。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 許晃雄 如果要認真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大家就必須更積極、更認識碳,並且要意識到這不只是個人選擇,還有種種與我們使用息息相關的公共建設。除非能對自己的選擇有所了解,不然我們該怎麼克服自己的慾望呢?在此,我滿心歡喜的推薦,麥克.伯納斯.李為我們寫出絕佳的知識基礎,這還是一本讓人捧腹大笑之餘,仍不忘正視重要議題的好書。 ——英國永續運輸促進會(SUSTRANS)執行長 彼得.立普曼(Peter Lipman) 閱讀本書愉快、有趣又具科學根據。堪稱科普書籍的成功典範。 ——《改善能源效率及氣候變遷的十大科技》作家 克里斯.古德爾(Chris Goodall) 令相關研究的阿宅及全體人類都好奇、著迷的一本書。 ——《愚蠢年代》電影導演及10:10減碳運動創始人 芬妮.阿姆斯壯(Franny Armstrong) 巧妙融合知識及趣味,可謂獨樹一格的類型,令人愛不釋手的氣候意識書籍。 ——《出版家周刊》 這本資訊豐富的書提供思考的可行方向,即現代社會及個人決定能如何改善大氣中日漸惡化的二氧化碳問題——也就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元兇,「碳足跡」。在此推薦,無論知識分子、市井小民都值得一讀。 ——《選擇評論》 我都不記得上次讀到如此迷人、有用及愉快的書是什麼時候了。 ——比爾.布里森 這是一本以撇開教條方式來呈現嚴肅科學議題的書。堪稱是我們的平裝書版本。 ——《新科學人》

內文試閱

碳足跡快速指南
     「碳足跡」是個被使用過度的新寵名詞 ,所以我想在一開始把定義說清楚、講明白。      在本書中,「足跡」這字眼是一種比喻,用來看某件事物所帶來的整體效應。至於「碳」,則是通稱所有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因此,我所說的「碳足跡」,便是指一種觀察某件事物所產生溫室效應的最佳計量方式。而所謂的某件事物,可能是任何事物,像是一種活動、生活方式、一件物品、一間公司、一個國家,或甚至是全世界。    二氧化碳當量(CO2e)?那是什麼東西?      人造氣候變遷,又稱全球暖化,是某些特定氣體釋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目前主要的人造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CO2),多半是住宅、工廠或發電廠燃燒石化汽油而來。不過,其他的溫室氣體一樣不容小覷。例如甲烷(CH4),大部份產自農業及掩埋場,每公斤造成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多出二十五倍。至於造成溫室效應更高、但散逸至大氣的其他少量氣體,還有來自工業及畜牧業的一氧化氮(N2O),其溫室效應約為二氧化碳的300倍,以及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出幾千倍的冷媒(refrigerant gases)。      在英國,溫室氣體總排放比例約為:二氧化碳佔86%、甲烷佔7%、一氧化氮佔6%及冷媒佔1%。      考慮到每件物品或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種類不一,排放量也不同,要是把各種氣體所產出的碳足跡都完整寫出,可能就會看得大家頭昏眼花。為了避免如此,本書便統一以「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CO2e)為碳足跡計算。      也就是說,某件物品或活動所產生的所有溫室氣體及其效應,將會全部合計成一項,並以換算溫室效應程度相當的二氧化碳總量為表示單位 。       1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到底長怎樣?      假設把兩個花園用標準型儲水桶(一個約200至250公升)灌滿石油,接著點燃,那直接釋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量大概就是1公噸。(開車燃燒等量石油所產生的碳足跡會比較多一點,原因之後會再解釋。)用同樣方式點燃1品脫牛奶瓶容量的石油,大概會釋放1公斤二氧化碳,至於點燃一滴鷹嘴豆般大小的石油,那釋出的二氧化碳量大約就是1公克。      1,000公克=1公斤      1,000公斤=1公噸      平均每人產出多少公噸呢?      先講重點,英國人的年均碳足跡量大約是15公噸。中國人及馬拉威人排放得略少一點,而美國人及澳洲人則是多一點,至於細節我之後會再談。假如只算檯面上的碳足跡,例如家戶能源消耗及旅行,不把購買國外製造商品所產生的碳排放算進來的話,那麼你就會得到比較小的數字。       0公噸的生活方式      我沒有要設定什麼特定目標,也沒有要讓你有罪惡感。至於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也只有你自己可以做決定。我不過想幫大家弄清楚碳這玩意,好讓大家能在做出任何決定前具備更多知識。      然而,為了在理解上有切入角度,我採用「10公噸的生活方式」當作本書另一個計量的單位。之後也時不時會提到這點,因為比起憑空想像那些幾公斤、幾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改用這種說法可能更清楚。      除了作為一個大概的數字之外,10公噸的生活方式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神奇之處,不過是指每年平均排放1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生活方式罷了。對全世界而言,這更不是什麼永續性的長期目標,假如世界上所有人都是走一個10公噸生活方式路線,那麼排放量就會大爆炸、再多出個40%。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真正永續性的長期目標也無法在短期間內有實質上的助益。舉例而言,英國的目標是在2050年達到減少80%的碳排放量。假如以此試算英國所有進口商品及國內製造碳排量,那就等於是每年人均3公噸左右。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為,排放量應該還要再少一點。但最終是,住在已開發國家的人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就降到3公噸的生活方式。必須整個經濟體都更加綠化,才能達到這種減排目標。      相對的,10公噸的生活方式倒是多數人努力一點就可達到的適度目標。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設定10公噸的生活目標,代表每人減少約三分之一的平均碳排量。在美國及澳洲,則是減少快三分之二的碳排量。      而衡量一件物品或活動所產出碳足跡的方法,就是看他們在每年10公噸生活方式中佔了多少時間比例。比方說,一個起司大漢堡有2.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大概就佔了每年10公噸生活中的2小時左右;假設是開著相當耗油的車開了1千英哩的車程,那就是800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時間佔比相當於一個月;如果是開著兩盞(舊式的)100瓦白熾燈泡一整年,碳排量也是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佔比;而一趟來回倫敦至香港的飛行哩程,大概會燃燒掉4.6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在每年10公噸生活中的時間佔比則不到六個月。      開車短程來回通勤、每天一個起司漢堡,再加上有些浪費的開燈習慣,很輕易就用掉了10公噸生活方式約四分之一的配額。如果之後你又搭飛機去一趟香港,那10公噸生活方式的配額就只剩下三個月時間佔比,提供該年其他例如:食物、暖氣、購買商品、身體保健、使用公共服務、你稅收所貢獻的路面維修,以及世界上任何(不論喜歡與否)、你政府決定介入的戰爭等等一切所消耗的。      你可能會想,在使用這項標準或其他大小的碳排配額時,除了耗費大部分在漢堡、通勤及飛行上,還有沒有更好的選項。假設你對這問題有興趣的話,那麼本書就是為你所寫的了。      多少公噸可決定生與死?      希望到目前為止的比較,能有助於想像10公噸碳排放的樣子。不過,還是一起來看看,大家能否意識到多少公噸就會開始有所影響吧!      儘管我們是能很快意識到自己直接、立即及實際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的人類,但要是把整個後果都分散到數十億素昧平生的人群上,大家馬上就對後果變得無感了。假使今天我們都還住在洞穴裡,後果怎樣可能不重要,但現在大家可是住在地球村裡,繼續無感恐怕就無法再好好生活下去。畢竟以往所造成的影響只限於區域,並且清晰可見,現在卻大不相同了。      關於這些非必要碳排而生的影響,如果我們真要看到其分散所造成的傷害,很可能要把等量的傷害集中於一處,才能發現影響有多麼嚇人,好比說,像是街頭鬥毆一樣。      我用了一些「簡便計算方法」(back of the envelope)進行總和,得出的數據結果是,每150公噸氧化碳當量就會產生一次氣候變遷相關的死亡。計算過程,我會列出在本章的註腳裡 。如果大家仔細去看,就會發現我並沒有跟先前一樣用嚴謹觀點來支持自己的數據結果。但是,這是很有趣的思考過程,而要是你決定跟著讀下去,可能還會發現有些似是而非。又或者,你認為我的思考路徑根本不切實際。也許你是對的,我不過是在玩弄某些概念。決定要相信幾分,也完全看你自己。對我來說,即便這條思考路徑中有任何一項出於現實的可能性,都還會再拋出新挑戰來。      每150公噸就少一條人命的數據代表,你如果以英國人均碳足跡的方式生活著,那麼每十年這世界上某處就會有一個人死於氣候變遷影響。假設你是搭頭等艙、倫敦香港來回飛十一趟的話,那就等於又有另一個人死亡了。      少一公噸的碳,值多少?      這問題實在不容易回答。到底會影響多少條人命,取決於我們如何面對氣候變遷。而即便知道是多少,也不是整個社會都會這樣想,即使我們是用最寬的條件,去決定要用什麼標準衡量每條人命的價值。所以,說實在的,要用金錢價值去算減少一公噸的碳所該付出的對價真的很難。      儘管如此,這個問題還是值得思索,因為除非我們在減碳議題上有實際可行的價值標準得以衡量,不然大家永遠不會去想,而且再怎麼說,金錢也已經變成我們衡量價值的共同語言。      照我說,英國國內企業至少要為每公噸的碳付出12英鎊的二氧化碳費 。大家一起看看用這12英鎊可以算出什麼吧!      以全球碳排量5百億噸來說,這表示整個世界只要準備好付6千億英鎊,就可完全消除大家的碳排放嗎?對我們而言,這真的值得嗎?用經濟學角度,等於是用四分之三的全世界產值,來換氣候變遷中一次奇蹟似的復原?當然,若以此為基礎,每公噸的碳便有遠超過12英鎊的價值。      假如我們把每1公噸值12英鎊算進每150公噸就少一條命的假設之中,那麼每條命就等於只值1千8百英鎊。算算全球總人口的話,也就是12兆英鎊,大約英國國內生產毛額的六倍。我的家鄉肯德爾鎮(Kendal)總人口數大概是2萬4千人,但用4千3百萬英鎊換所有人命,是否真的划算?拿來算英國總人口數的話,則大概值1千零80億英鎊。換句話說,目前住在英國的所有人命,大概只佔英國國內生產毛額的5%。      所以說,減少1公噸的碳到底值多少?很顯然,比付那12英鎊的價值還要多!         
第一章 低於10公克
一封簡訊    一封簡訊的二氧化碳當量為0.014公克 全世界每年簡訊量的二氧化碳當量為32,000公噸      傳簡訊所產生的碳足跡,大部分來自你打訊息時手機電力的消耗,當然還有你朋友在讀你訊息時所消耗的電力。如果你們兩個花了一分鐘在寫及讀訊息上,那麼你們各自的手機便消耗約一瓦的電力,碳足跡約為百分之一克,相當於以網路傳輸一則140個字的簡訊 。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5兆則簡訊要傳送 。看到每年的碳足跡總共是3萬2千公噸,千萬別誤以為這數字很大,其實並沒有。3萬2千公噸只不過佔約全世界每年碳排放量的萬分之一而已。換句話說,傳訊息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算我的誤差值差了快一百倍,也不是什麼大事。      比方說,在2008年,全球將近四分之一的簡訊量是在中國產生,五分之一在菲律賓,等於平均每支手機每日發出15則簡訊。在北美洲,平均每支手機每日才發出2則,而英國則是每支手機每日6則左右。      總之,我們可以放心傳簡訊(但請不要傳垃圾訊息,拜託)。    一品脫的自來水    一品脫的二氧化碳當量為0.14公克 一名英國市民整年自來水量的二氧化碳當量為14公斤      一名英國人整年用水量等於用普通車輛開20英哩 ,用水範圍包括飲水、沖洗、清潔等。      跟瓶裝水不同的是,瓶裝水的溫室效應高出一千倍(詳見第79頁),自來冷水不會是多數人主要的碳排來源。確實,家庭用水的供應及處理,佔比還不到英國碳足跡總量的0.5% 。不過,氣候變遷看來還是會造成某些地方嚴重的用水緊張。儘管供應用水上可能都會再重新分配,但是以整個英國來說,看來之後的問題也會很大。      有趣的是,如果一品脫的自來水最後流進水溝,碳足跡便會增加四倍、大概達到半公克左右,因為流進廢水處理廠比一開始供應用水所產生的碳更多 。假使最後飲用水的命運是跟著其他6公升的水一起沖進廁所,那二氧化碳當量總共會是4克。      自來水本身是一回事,把水加熱則是另一回事,後者佔一般人碳排量的比例也佔有一定份量。   
第二章 10至100公克
一根香蕉    一根香蕉的二氧化碳當量為80公克 每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為480公克      回應原書名提到的問題,香蕉一點都沒「危害」,而且超讚!為了強調這點,告訴你,我現在正邊寫邊吃。      對於留意自己碳足跡的人來說,香蕉根本是好物。因為碳排量只有80公克,你卻能得到一份完整營養,像是熱量140大卡、維他命C與B6、鉀及膳食纖維。總之,香蕉具有低碳飲食的完美組合,人人都能受益,例如運動員、高血壓患者、尋找最佳能量補給的單車通勤族,或是任何一個希望能每日健康五蔬果的人。對比其營養價值,香蕉之所以可以保持低碳地位,原因有三:      生長於自然日照,不需溫室植栽。      保存容易,縱使生長地離消費者幾千英哩之遠,也是海運即可(空運大約只有1%)。      幾乎不用特別包裝,因為天生就有*。1      加上低碳及健康飲食標章,具有公平交易也是一定要的 。香蕉本身條件優越,但我無意使你對香蕉產生完美到失真的印象,因為還是會有環境問題。在現存的三百種之中,我們通常吃的幾乎都是單一、複製香芽蕉(Cavendish)種。由於在栽種上多半以大量便宜農地為主,所以其造成的土地退化、廣泛施用殺蟲劑及抗真菌劑,也就頗受人批評。      此外,即使以土地產出營養價值的角度來看,土地用於種植香蕉還是比用於生產牛肉要好得多,依然會有世界某處的林地為了香蕉種植而遭到開墾、消失 (詳見第230頁,開墾一公頃的森林)。      不過,總之,唯一「壞掉」的香蕉,應該是你放在水果籃任其腐爛的那條,就跟英國及許多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所造成30%的食物浪費一樣難看。如果你發現香蕉開始變黑,記得加進蛋糕或冰沙裡。而在我遙遠的童年記憶中,卡士達醬加香蕉也是相當美味。    看電視一小時    15吋液晶顯示平板螢幕電視的二氧化碳當量為34 公克 28吋傳統映像管電視的二氧化碳當量為76 公克 32吋液晶顯示平板螢幕電視的二氧化碳當量為88公克 42吋電漿螢幕電視的二氧化碳當量為220公克      每天看一小時32吋液晶顯示平板電視,一年下來的二氧化碳當量為32公斤,相當於用普通汽車開45英哩。.      總之,看電視意外變成是一種低碳嗜好,而且打敗許多其他活動,包括開車。這真是好消息,因為歐洲人平均一天要花上三個半小時的大把時間看電視 。你大概沒有,因為你看的是書,而且能確定的是,這兩者可沒辦法同時看。      碳排量最高的情形,是42吋電漿螢幕電視,只要一天看十小時,一年就能算上800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 ,相當於用普通汽車開1,100英哩。聽起來好像很多,但事實上還算是低碳生活方式,因為佔去你一天大半時間,讓你沒機會從事其他可能較高碳排的活動。      以上數字並沒有算進電視機本身的碳排量。主要的碳排量,還是跟使用電視實際所消耗的電力相關,完全取決於你所擁有的電視種類及使用時數。對於製造價值500英鎊的全新電視而言,220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是個龐大數字,而代價則來自於耗能的42吋電漿螢幕。假使你持續擁有這種電視十年,平均一年碳排量是22公斤。若每天看一小時,其消耗電力產生的碳排量,則是每年80公斤,還是比製造產生的碳排量低。另一種低碳排的情形,則是你花200英鎊買來的15吋液晶顯示螢幕電視,若保有這種電視五年並每天只看半小時,那麼你主要的電視碳足跡還是電視本身就存在的碳排量。      跟朋友一起看的話,你便明顯提高了能源效率。邀請越多朋友越好,假使你們的居住範圍是步行或單車可達最好。   
第三章 100 公克至1公斤
一馬克杯的茶或咖啡    紅茶或黑咖啡且只煮剛好水量的二氧化碳當量為21公克 加點牛奶且只煮剛好水量的二氧化碳當量為53公克 加點牛奶且煮兩倍所需水量平均的二氧化碳當量為71公克 大杯卡布奇諾的二氧化碳當量為235公克 大杯拿鐵的二氧化碳當量為340公克      所以,若你每天都喝四杯鮮奶茶,都只煮剛好所需的水量,那就等於每年用普通汽車開60英哩。每天一杯普通的拿鐵,就將近佔10公噸生活方式的1%。      牛奶最出乎人意料之外。假設你採英式喝法,也就是享用紅茶或咖啡時加點牛奶,而且只煮剛好所需的水量,那麼牛奶大概就佔了所有碳足跡的三分之二。顯然要降低你喝茶的碳足跡,就必須要少加點牛奶,或是改喝純紅茶(有人要喝花草茶嗎?)(圖3.1)。儘管會減少營養攝取,但你很輕易就能用其他較為低碳的食物如餅乾,把卡路里補回來。      圖3.1  一杯250毫升無糖紅茶或咖啡的碳足跡      我對卡布奇諾跟拿鐵的計算,是以連鎖咖啡店推薦暢飲的大杯裝為主。比起美式、濾掛式咖啡及茶,其碳足跡整整高出四到五倍。這也代表你同時喝下半品脫的牛奶而不自覺。      研究進行一半,我們家便心血來潮決定下禮拜開始飲料都不加牛奶。大不了就是都很難喝,但好處是習慣或許從此改變,達到省下幾十年來的爭辯、碳足跡及一點支出成本的結果,甚至可能也會改善體質。總之值得一試。*      如果你煮超過所需水量(像大多數人一樣),你很容易就使這杯飲料多出20公克的二氧化碳當量。煮超過所需水量是浪費時間、金錢且又不減碳,如果你還是沒辦法有效判斷需要多少水量,那就用馬克杯裝水倒進水壺裡煮吧!      最後,便是想想你用的馬克杯。買一個耐用的馬克杯,並在珍惜使用之餘省點熱水清洗,不要每次喝茶都要拿一個乾淨杯子,等一整天結束後再洗就好。     ___________________      * 插播消息,結果:我們還活著,不過真的難喝死了,所以我改成其他不同選擇。然後變成我會在辦公室多喝一點花草茶,或許這就算是實驗結果吧。

作者資料

麥可.伯納斯—李(Mike Berners-Lee)

蘭卡斯特大學產學合作公司「小小世界諮詢顧問」創始人兼執行長, 專攻國際因應氣候變遷議題之研究。

基本資料

作者:麥可.伯納斯—李(Mike Berners-Lee) 譯者:鼎玉鉉 出版社:春光出版 書系:Learning 出版日期:2018-03-29 ISBN:9789869611978 城邦書號:OS2014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