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圖外之地:39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本書適用活動
感恩月限定特價,暢銷通通7折!
  •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 型男老總愛說書,75折起

內容簡介

▎版權熱銷12國《地圖之外》最新續作 又一部值得珍藏的地圖探索之書! ▎ ★ 各地點隨篇附有詳細經緯度座標,可與Google Map搭配閱讀:實際街景、地理現狀及照片,完全滿足探險樂趣。 「我們都搭上了疾駛且迷失方向的地理列車,不知道將前往何方,也不能下車。我們能做的,就是睜大眼睛,緊抓不放。」 英國地理學家阿拉史泰爾.邦尼特繼全球暢銷書《地圖之外》後,再次以邦尼特式醒世、詼諧且富有詩意的口吻,帶領讀者深入39個最隱密、叛逆,甚至企圖從地圖上掙脫的地方異數,挑戰我們對全球地理的既有認知! ◎美國的《鳥糞島嶼法》讓任何公民只要找得到有鳥糞的無政府島嶼,即可宣稱是美國領土!? ◎有世界上數量最多飛地的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為什麼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一座蘇聯時代城市因為一齣電影得到重建,但當電影停拍,這座城市將何去何從? ◎世上最小的國家「馬爾他騎士團」,面積只有六千平方公尺,為什麼能得到國際認可? ◎英國脫歐後,竟然有一條街道宣布獨立建國成為「史特拉福共和國」? ◎許多即將、已經失傳的原始語言,為何在紐約重新落地生根? ◎我們透過網路建立起的虛擬烏托邦,為什麼反而成為了老派的未來想像? ◎人類有可能透過直升機,建立起真正三度空間的城市嗎? ◎「天橋」如何從一個對未來的烏托邦式理想,成為過時、被遺忘的碎片? 「自有地理學起,人就著迷於奇特不凡之地。」即使進入了數位當道的年代,我們對來自遙遠異地之奇聞軼事的喜愛,從古至今未消。而英國新堡大學地理學教授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秉持著他對「地方」異於常人的愛好及觀察,寫出了《地圖之外》(Off The Map)一書,以結合詩意、幽默和實際考據的文字打破讀者對「地理」、「地方」的想像,暢銷全球。而在《圖外之地》(Beyond The Map)這本更精采的續作中,他繼續深入探索五大類別——「難以掌控的島嶼」、「飛地與不確定的國度」、「烏托邦之地」、「幽冥之地」、「隱藏的地方」,一共39個我們無法在地圖上真正看見全貌的地點,其中包括—— ◎人類若想建立純粹、完美與重生的社會,往往導致怪獸誕生——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伊斯蘭國」。 ◎世上最忙碌、有兩百個出口與三十六個月台的「日本新宿車站」 ◎北印度的破敗英國墓園「西姆拉英國墓園」 ◎猶太教徒發明、創造出宗教性飛地的「線牆」 ◎以香港為首的「沒有地面的城市」 ◎烏克蘭領土中的「新俄羅斯」 ◎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無政府地帶「克里斯蒂安尼亞」 ◎體現中國軍事化社會的「海南島榆林地下海軍基地」 ◎從新神祕主義者的角度看倫敦這座「魔法城市」 邦尼特不僅具備地理學者深刻的洞察力與廣博知識,更擅長將個人對地理的豐沛想像,與內心敏感的戀地與懷舊情結相互揉合,於是寫成了這本集知性、幽默、哲思、詩意於一身的地理奇想書——試圖要與全球最背離常軌、新興、奇特的另類烏托邦或殊異地方對話,也探尋人類在「地方」及「打造地方」的永無止盡循環中,位於什麼樣的座標? 他不只從地理、歷史的角度深度探討,更以幽默生動的文字描繪,帶領讀者前往這些地球上某些最不尋常卻又最不為人知的地點,拆解我們對「地方」的認知,重新認識你我所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 「這裡所呈現的世界是分裂的,且分裂過程仍在發生。世上充滿烏托邦與分離主義者的宏大企圖心,也有大批幽魂與無數的祕密存在。我們看見地方四分五裂、變得陌生,感覺到突變的威力,同時也感受到這些地方如何打動我們。有些地方似乎遙遠,有些則稀鬆平常,不過那些地方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地理越來越難解讀;地圖正分崩離析。這是特殊甚至奇妙的景象,但也令人困惑,甚至恐懼。我過去認為這引人矚目的現象可說是『入魅』,而我在捕捉與分類地圖上的逃逸者時,就是讓地理『再入魅』。但現在我不那麼確定了。如今有太多不可預測的力量,無法輕易或明確分類。我們都搭上疾駛且迷失方向的地理列車,不知道將前往何方,也不能下車。我們能做的,就是睜大眼睛,緊抓不放。」 【各界好評】 「邦尼特用本書挑戰讀者,激勵我們重新思考該怎麼探索這個全都以地圖測繪過的世界。」 ——《Monocle雜誌》(Monocle) 「用趣味十足的視角審視地理中的異數,即使對老練的『扶手椅上讀地理書』的『神遊旅行家』,也能帶來啟迪。」 ——《工程與科技》(Engineering & Technology) 「……對於喜好全球各處有奇怪、出人意料歷史的地方,並有興趣一探究竟的讀者來說,本書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內容……這是一場造訪多個地點的旅程;書中多方嘗試,要創造、定義出地方意識與歸屬感。」 ——《BBC世界史雜誌》(BBC World Histories magazine) 「饒富豐盛、奇異的趣聞軼事,《圖外之地》精力旺盛地走跳在世界各處……這是一本經專業保證的指南,讓人能有個出發點:開始思考該怎麼為這些令人費解的地理現象繪製地圖。」 ——《前景雜誌》(Prospect Magazine) 「對於他筆下的主題,邦尼特很有眼光——能挖掘其中特別迷人的角落……本書很多內容都令人享受不已……」 ——《地理雜誌》(Geographical magazine) 「富有吸引力的一本書,充滿非比尋常的事實……能給人閱讀享受。」 ——每日郵報(Daily Mail) 「有趣得冒泡,且深具啟發力。」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目錄

導論 一、 難以掌控的島嶼 Unruly Islands 「世上最令人驚奇的六處島嶼,撼動大陸人們的自滿心態。」 曼基耶群島|時有時無、無中生有的魔法群島 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和大洋洲諸列島微國家聯盟|這裡適用哪種法律,並不清楚 新南沙群島|地理上的科學怪人 波斯尼亞灣的上升島嶼|以飛快速度上升的土地 菲律賓的五百三十四個發現|我們到底有多少座島? 野草莓:安全島|在安全島種草莓的「都市游擊園丁」 二、 飛地與不確定的國度 Enclaves and Uncertain Nations 「在一個國家日益分裂、大國分崩離析成小國的時代,我們何不共襄盛舉?」 拉登谷|你可能身處其中卻不自知的語言飛地 邦代海灘的線牆|物理上可穿透、宗教上卻不行的透明之牆 費爾干納盆地|敵意糾結之處 撒哈拉沙牆|一處不被承認的邊界,以及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新俄羅斯|源自於遙遠過往的未來之地 馬爾他騎士團|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史特拉福共和國|英國脫歐後宣布獨立的一條街道 三、 烏托邦之地 Utopian Places 「烏托邦與地方的關係密切,卻未必讓人自在。」 伊斯蘭國|最極端的烏托邦 網路烏托邦|老派的未來想像 新遊牧族|無拘無束的才是美好人生? 奈克・昌德的岩石花園|理性的城市需要狂野的孿生手足 克里斯蒂安尼亞|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無政府地帶 赫爾辛基採野果|把城市重新視為農園的理想 直升機城市|往城市的三度空間前進 沒有地面的城市|當我們和大地失去連結 四、 幽冥之地 Ghostly Places 「所有地方都有鬼魂。」 新宿站的鬼魂隧道|東京的百慕達三角洲 天橋|過時的未來理想 男孩村|荒廢的礦場男孩度假區 西姆拉英國墓園|北印度的破敗英國墓園 《道》電影布景|為了電影重建五〇年代的莫斯科 魔法倫敦|新一代的城市魔法地理學 大海嘯紀念碑與核廢料警示|要怎麼寫下能維持數千年的訊息? 五、 隱藏的地方Hidden Places 「其實,來自上方的監視只是讓陰影更深。」 開羅垃圾城|致力於幫他人收拾殘局的拾荒者們 Google街景之外:隱山與萬那薩姆拉貧民窟|富豪與貧戶的共同交集 街道陷阱|故意放在地圖上的錯誤資訊 地圖上未畫出的剛果|森林底下的黑暗之心 愛丁堡羅斯頓大街十八號的二號公寓|暗藏財富的空殼公司之島 尖刺景觀|一個憎恨行人的「非地方」 海南島榆林地下海軍基地|在中國,看似民用的地方都只是暫時的 耶路撒冷的地下|重得令人難以承受的腳下之物 多格蘭|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海中龐貝城 新北極地區|隱藏數十萬年的地球祕密 大陸棚工作站|當我們住進海底 後記 誌謝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尖刺景觀|一個憎恨行人的「非地方」      Spikescape      新堡市議會新堡大學新堡市政府崎嶇不平的中央安全島那是新堡的寧靜午後。我通過車道,抵達之前常來的地方——中央安全島。既然安全島上沒有車,最後這段路走起來應該會輕鬆些。實則不然;我腳下仍是熟悉的崎嶇不平感。我踉蹌來到無人地帶,一個憎恨行人的「非地方」。在這裡,沒有任何優雅或輕鬆的方式可往前走,我只能弓著腳,踮起腳尖,踩著小碎步,在齜牙咧嘴的磚頭間前進。      我只不過是想過馬路,卻成了個扭曲的東西,卡在都會捕蠅紙上。不過,我是自作自受。我愛走捷徑,老是闖進尖刺地景。只要稍微偏離路面的指定路徑,你就會來到尖刺地景的範圍;這裡的環境會齜牙咧嘴,惡狠狠對你說:「回去走該走的地方!」      尖刺地景原本是用來疏導行人,讓流浪漢與溜滑板的人離開。這種地方在三十年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已相當普遍,鮮少引人注意。只有最糟糕的例子(例如防止街友躺下的金屬刺)才會引發激烈的反應。不過,在阻礙性路面的目錄中,防街友裝置只是其中一項產品。反行人的卵石、凸條與小瘤在我們腳下冒出,好像積怨已久的憤怒蘑菇在對抗人類種族。      我在開車前往海邊的途中,想跟身旁的伴侶列出幾種特別有趣的例子就好(我最喜歡小小的金字塔),盡量不談太多阻礙性鋪面的話題。可惜,她對這話題的興趣似乎不如我預期的高。我還有很多話尚未聊到,例如我還研究過長椅與壁架釘的生產——「現在有出一種圓錐形的釘狀物,可裝在窗台或牆頂端,避免不速之客坐在上面」——我也很想聊有伸縮尖刺的中國長椅。      這些東西原本是德國雕塑家法比恩.布魯辛(Fabian Brunsing)的藝術裝置,目的是抗議商業化的邪惡。他的長椅上有個投幣孔,你得不斷投幣,否則就會有尖刺冒出,不停戳你臀部。中國官員不在乎布魯辛作品的批判意圖,直接剽竊,據傳在山東省煙台公園安裝有刺的長椅。「我們是要確保設施能公平享用,」傳聞中園方表示,「這是個公平的做法,以免民眾一早搶占長椅,就坐在那邊一整天。」      擔心被刺果然有效把椅子的使用率降到最低。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但同樣的邏輯卻影響許多都會空間,透過戳與羞辱,讓你乖乖就範。有惡意的建築不是光靠真正的尖刺造成的。尖刺地景泛指令人煩躁緊張、要你「快點移動」的地方。即使你腳跟不動,神經也會煩躁不堪。其他阻礙設施還包括要趕走流浪漢的灑水器,及各式對付青少年的裝置,例如會發出某種高亢音調、只有年輕人聽得見的「蚊音」,還有一種螢光桃紅色的燈光,能凸顯出皮膚上的痘痘斑點。要讓一個地方難以駐足,不僅可「放進」某些東西,也可「移除」某些東西。城市中很難找到長椅、廁所與垃圾桶,便是因為預期民眾會濫用設施,因此當局乾脆先行移除。樹叢與樹木往往會被砍掉移除,理由也如出一轍——避免竊賊與性侵犯窩藏其中。      尖刺地景是妨礙人、有防衛性、警覺性高的地方;這類地景範圍無遠弗屆,但最經典的仍是用來對抗街友的。二〇一四年六月,這類地景一炮而紅,因為有人拍下在倫敦南區一處公寓的壁凹,有一小塊區域布滿一吋高的金屬尖刺,這張照片在推特上傳開。拍下這張照片是名叫EthicalPioneer(道德先驅)的使用者, 並寫道:「反街友尖刺,真有社區精神:(」。接下來幾天,網友瘋傳這則推文,引發全球討論。之後,許多對抗「反街友尖刺」的行動擴散開來。BBC 有則新聞頭條是:「一名母親看見曼徹斯特某建築物外的反街友金屬尖刺,感到非常憤怒,因此用椅墊狂揍建築物所有人。」在蒙特婁的加拿大電視網(CTV)也報導了尖刺招來類似的反感:「實在丟臉。我不想住在這樣的社會。一旦我知道有這情況,就覺得這東西一定要拆掉。」這兩個地方都把尖刺移除了。      我心想,防街友尖刺引起的公憤,是挑戰一種潛伏且複雜的不安:公共空間的性質越來越僵化,紀律嚴明。複雜的原因在於,這些東西的存在原本是保障我們的安全,代表我們受到照顧; 有人以某種方式照顧我們。地理學家史蒂芬.弗拉斯蒂(Steven Flusty)以精準的分析,探討這類新的都會領域。他在《建築恐慌症》(Building Paranoia)中列出五種不同類型的「限制空間」(interdictory space),意思是「這些空間會攔截、驅趕或過濾潛在使用者。」弗拉斯蒂列出來的空間如下所示,看起來頗有詩意:      偷偷摸摸的空間——找不到的空間      滑溜空間——無法抵達的空間,原因包括路徑扭曲、延長或消失      硬殼空間——無法進入的空間,因為有牆、門與檢查哨阻礙。      有刺空間——不能舒適待著的空間。      令人神經緊繃的空間——無法在無人觀看之下使用的空間      弗拉斯蒂把妨礙性的道路鋪面越設越多的情況,以及門禁社區興起的現象聯繫起來;讓針對路人的小尺度障礙物,與大規模的監視與設防過程產生關聯。      回到小氣的安全島,以及這裡妨礙行人的道路鋪面。我肯定已體會到什麼叫偷偷摸摸、滑溜、硬殼、有刺與令人神經緊繃的空間——聽起來好像是七矮人不幸的表兄弟的名字,卻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的困境。諷刺的是,我會進退維谷,唯一的理由是我堅決不使用行人專用地下道。原因不只是要花五倍的時間,更因為那裡陰暗骯髒,即使勉強有照明,也是閃閃爍爍,而且總有散不去的尿騷味。這一帶最居心叵測的建築體,並不是阻擋人的尖刺(它阻礙的目標不是我們),而是原本應該吸引人、安全引領我們回家的通道與隧道。地下道是這座城市一九七〇年代的諸多遺留物之一,那時的都市規畫者大概以為,人類會進化成腦袋小小的齧齒類動物,可在迷宮與涵洞中鑽來鑽去(註:參見〈天橋〉一節)。這種失常的誤判能解釋為什麼我們現在會對缺乏人性的地景這麼無動於衷。尖刺地景是被老一輩城市設計者討厭的壞孩子,那些人把我們城市中平凡有人性的樂趣,全都根除。      現在我終於過了馬路,雖然有點丟臉,但我習慣了。看來我還是得走過地下道惡臭的那張大嘴。我想到,情況原本可能更糟,至少那座地牢裡還沒出現一大批尖刺。我猜,我會很快再回到尖刺地景;那地方雖然不想見到我,但如果要不讓我靠近,還得再加把勁! 

影音

作者資料

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

新堡大學社會地理學教授,著有《何為地理學?》(What is Geography?)一書。他也在歷史雜誌和時事雜誌上就多種主題發表過文章,例如世界人口和強烈懷舊。從一九九四年到二〇〇〇年,他是前衛的心理地理學雜誌《踰矩:城市探索日誌》(Transgression: A Journal of Urban Exploration)的主編。他最新的研究計畫,以城市的記憶和現代政治中的失落與渴望為題。 相關著作:《島嶼時代:從軍事人造島、農莊島嶼、隔離島、漂浮城市、避世勝境到即將消失的天然島,探尋島嶼之於人類的意義,帶來的夢想與夢魘,並思索島嶼的未來面貌》《圖外之地:39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

基本資料

作者: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 譯者:呂亦欣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18-05-29 ISBN:9789862356722 城邦書號:FS009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