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木真情──故宮詩畫裡的植物學
-
事物的奇怪順序(修訂版):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受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
鹿角蕨日記簿:栽培與觀賞
-
水耕盆栽超好養:無土不招蟲,加水就能活,輕鬆打造室內綠意〔2025暢銷改版〕
-
在異星的天空下:從土星上仰望星環、在星雲裡看星塵縹緲、墜入黑洞前最後一次凝望宇宙——你的第一本太空旅遊導覽手冊
-
一分鐘大科學:從疫苗、黑洞、氣候變遷到量子力學,圖解160個最關鍵理論、重要發現與科技應用
-
我們為何會做夢:睡夢中的大腦如何激發創造力,以及更好地改善清醒時的生活
-
犯罪手法系列3-法醫昆蟲學:案發現場的蠅蛆、蒼蠅與甲蟲……沉默的目擊者如何成為破案證據(新版)
-
保持原來的樣子就很好了:每一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奇妙與強大。找到適合的環境、發揮優勢的能力,好好做自己就行!
-
凝態物理:從半導體、磁浮列車到量子電腦,看穿隱藏在現代科技背後的混沌、秩序與魔法
內容簡介
作者資料
芭杜席雅克(Marcia Bartusiak)
現職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寫作教授,三十多年來,她融合了自己物理學碩士的背景與科學記者的身分,致力於天文學與物理學的科普寫作,出版了多本書,其代表作有:天體物理學的重要入門書《星期四的宇宙》、天文學家尋求宇宙組成的歷史《穿越黑暗宇宙》、紀錄重力波的觀測《愛因斯坦未完成的交響曲》,以上三本都入選為紐約時報年度百大,而另一本闡述現代宇宙學誕生的代表作《我們找到宇宙的日子》,則更榮獲戴維斯歷史獎。 巴爾西亞曾榮獲兩次美國物理科學寫作獎,並於2006年因「對物理的文化、藝術與人文的重大貢獻」獲得著名的美國物理學會安德魯哲鎂大獎獎項。2008年他因「向大眾傳達豐富的歷史,物理複雜的性質與天文學的當代實踐」被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她現在和丈夫,數學家史蒂芬勞維一同住在波士頓的郊區。 相關著作:《黑洞簡史》
佛克(Dan Falk)
專事科學寫作,作品廣見於《環球郵報》、《多倫多星報》、《海象雜誌》、《農舍生活雜誌》、《天空新聞雜誌》、《天文學雜誌》、《新科學人雜誌》等,也定期為加拿大廣播公司「好點子」與「怪怪與夸克」節目撰稿。得獎項無數,包括「紐約節」的「廣播節目金獎」和美國物理學會的「物理學及天文學科學寫作獎」等。第一本書《T恤上的宇宙》在2002年獲得加拿大科學寫作人協會頒發「大眾科學新聞寫作獎」,另著有暢銷書《探索時間之謎》。目前定居加拿大多倫多。
基本資料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