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文學小說
字母會G-M(套書)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從系譜學到死亡   進入小說創造的永生迴圈   字母G到M試圖以當代小說處理生命的起源、繼承與終結,拔除特定人稱,捕捉命運中的偶然,有如卡夫卡思考書寫的可能與不可能,當代的閱讀再次以小說押注,將對文明與自身的理解與想像拋置於文學作品中,並以此逃逸於死神之手,為有限的存在創造永生的迴圈。   字母G系譜學   小說家首先是一個系譜學者,小說書寫等於重新思考小說的起源與誕生。   系譜學講述的不是繼承的故事,字母G是確認更多的差異,以成為小說重新誕生的條件。童偉格以探訪友人新生兒之舉,描寫系譜學所啟動的是記憶與關係的反覆確認。黃崇凱描寫在隔代教養少年,成長到父母意外懷孕生下自己的年歲,如何重新理解父母抉擇與他們的人生。顏忠賢則以孿生姊妹對刺青的態度外顯她們的巨大差異,但仍可靠想像擁有共同的本質。胡淑雯描寫政治犯家庭在夾縫中延續的三代史,從奮鬥求生轉為日常的家庭肥皂劇。駱以軍以一場國中老同學的對話,拼湊出三十年來同代人的交集,與其後成長的變異。陳雪述說兩位繼承者的故事,一位有著沉重家族史的寫手,幫另位背負家族記憶債務與資產的女子代寫傳記,完成後才理解原來那段時光使自己不致自殺。   字母H偶然   文學因來自域外的力量而存在,在一切典範之外與各種偶然相遇。   偶然經常以暴力留下印記。字母H拆解諸多偶然埋下的未爆彈,一個人的誕生、形成與消亡都處在這隱然威脅之中。胡淑雯的女性主角追憶一個因HIV而過世的朋友,他偶然所遭逢的暴力,使他一生重複以暴行對待自己。陳雪描寫女子被強暴的創痛在漫長時間體認後,終於認知這段經歷只是命運中的偶然。童偉格以父親死訊帶出疏離家庭的兩個偶然事件,母親不告而別及父子三人於安養院團聚,描述家不成家但終究必須是家。顏忠賢描寫與幼時家教日文老師的重逢,得知她未如過去想像中如公主般優雅美好的命運,反而是一生都在反抗命運的偶然。黃崇凱描寫男子的妻子突然變成一棵空氣鳳梨,原來是他老年在意識治療中複習生命史,這份意識卻背叛記憶兀自改寫。駱以軍則以企圖穿越隧道卻隨時可能遭火車撞死的男子,描繪人就是偶然脫離死神之手的美麗存在。   字母I無人稱   文學是無人稱的,因為它總是在分子的層級發生,在「人」與角色誕生之前便已風起雲湧。   不是你、我、他,亦非你們、我們、他們。字母I渴求對角色、人物的背叛、替代與監禁,藉由無人稱的狀態抵達真正的人。盧郁佳描繪一個失能家庭出身的女孩,拋棄自己的姓名,偷換制服、穿上新的名字,在底層社會依舊茫然生存。陳雪寫一名遭囚禁的女子,日久竟習慣受囚的日子與囚禁者的對待,開始在意識中編造另一個故事版本。童偉格筆下沒有名字的移工為被照護者讀信,並為所讀的信編造故事,在不斷的下一個「我」來臨之前,只剩下故事。駱以軍追尋一份消失的珍貴手稿,因見過手稿的人也一一消失,連帶手稿曾經存在也無人可證。顏忠賢藉由亂轉電視一邊亂聊,展現日常生活各種被激起的無規則思緒。胡淑雯描述主角在大學摯友的葬禮上,發現兩家同為政治受難家庭,但多年後卻記不起摯友的名字。黃崇凱則以臺灣本島東移寓言臺灣人不知所屬的心結與遭架空存在的命運。   字母J賭局   贏家不是不輸的人,而是懂得如何肯定與繁衍偶然,換言之,懂得玩(且真的玩)的人。   文學是賭局製造機。字母J開出一場場文學賭局,講究的不是輸贏,而是玩家的意志。黃崇凱從投資夾娃娃機現象的蓬勃,及夾娃娃機本身以小搏大的遊戲規則,描繪臺灣中層階級的賭徒性格。陳雪描寫沉迷聊天室約陌生人的女子,追求每次每次相約皆翻出不同可能的刺激感。胡淑雯描寫遭遇公車上性騷擾者犯行,被騷擾者賭上自身,以跟蹤等反侵略施以懲罰。顏忠賢描寫一個人決定是否投身迷戀的舞蹈,就像對賭吞下藥物將來的痊癒或後遺症。童偉格透過見證小叔叔自殺之事,描寫人生如賽局理論的囚徒,生死成敗都是人生最佳策略。駱以軍以一名作家少時做出猥褻舉動在多年後面臨的窘況,描繪付出窺見黑暗不可見之處的代價。   字母K卡夫卡   每個字句、情節與故事都被撕扯,並因此成為陌異,文學於是降臨在此不可能的空缺之中。   卡夫卡使人類思考書寫的宿命性,書寫是不可能的,但這同時成為必須書寫的原因,字母K的作品展現這些魔術時刻。駱以軍描述人居住過的住所是記憶的迷宮,以一棟四樓八戶的公寓為舞臺,當中妻子不見了的K,發現妻子已成迷宮的一部分。顏忠賢探討命的荒謬與不可算,主角的姊姊向仙姑拜師算命,對命的貪婪卻只是讓人變成墮入惡夢的怪物。陳雪筆下的作家以寫作治療自己童年的一場惡夢,她變形成鴨子後,要如何再度為人。黃崇凱則以平凡公務員在路上撿到一尾魚開始,描述同志冥婚奇遇。童偉格以獨自看哨的看守員接連精神失常的經過,說明荒謬的不是迷宮,而是對迷宮的忠誠。胡淑雯的連體嬰寓言是人追求獨立必須忍痛砍斷自己的過程。   字母L逃逸線   逃逸絲毫不是避世,而是為了尋獲嶄新的武器。   存在本身即是最大的沉溺,必須逃逸與移動才得以啟動時間,字母L以各種逃逸線畫出人間最奇特的時間地圖。黃崇凱描述一個離婚男子因無聊借閱其他人的人生,參看偽娘者擁有的「正常」家庭生活,理解到人的逃逸往往藏得極深。胡淑雯則敘述一個想要變更性別者,必須不被過去追上的逃亡人生。顏忠賢以一個受尿床困擾多年的女性,諷刺童年恐懼之事的結束,卻是人生停滯的開始。陳雪透過一位寫作者同時渴求以形而上的寫作,與形而下的藥物,從疾病中逃離、解脫。駱以軍以同輩作家的葬禮揭開同代人的倖存紀錄。童偉格濃縮村落史詩,隱喻一切歷史皆缺乏起源。   字母M死亡   文學則在與虛構與非現實的親緣性上,已是某種「預知死亡記事」。   死亡是終極性的事件,字母M描述必定存在的死亡如何發動一切生存的欲望。胡淑雯描述異卵同胎哥哥在落水死亡後,被死亡重傷的主角因一隻受傷的鳥的生命力,得到生的欲望。陳雪則以母親的上吊身亡,描述死者將占據我們對愛的記憶,甚至不斷附身於活體之人供我們追尋。顏忠賢描繪我們都活在被死亡瞪視的處境,死人變妖怪的不死術,卻使不死比死亡更加恐怖。駱以軍闡述任何書寫都是一本生死簿,文字審判生死也審判真假。童偉格描寫建造擬像包圍家鄉死訊之人,最終面臨可能自己就是迷宮中的怪物彌諾陶洛斯。黃崇凱諷諭文學史是一部與死亡鬥爭的歷史,作家以創作留名抵抗死亡,最後卻是獨留空白的訃聞、遺作等著被變造、換取。 本書特色   ◎ 《字母會》將分四季出版,裝幀分別由四位設計師操刀。第二季G到M,設計者何佳興。

目錄

字母會G系譜學 G如同「系譜學」——楊凱麟 系譜學——童偉格 黃崇凱 顏忠賢 胡淑雯 駱以軍 陳雪 評論G系譜學——潘怡帆 字母會H偶然 H如同「偶然」——楊凱麟 偶然——胡淑雯 陳雪 童偉格 顏忠賢 黃崇凱 駱以軍 評論H偶然——潘怡帆 字母會I無人稱 I如同「無人稱」——楊凱麟 無人稱——盧郁佳 陳雪 童偉格 駱以軍 顏忠賢 胡淑雯 黃崇凱 評論I無人稱——潘怡帆 字母會J賭局 J如同「賭局」——楊凱麟 賭局——黃崇凱 陳雪 胡淑雯 顏忠賢 童偉格 駱以軍 評論J賭局——潘怡帆 字母會K卡夫卡 K如同「卡夫卡」——楊凱麟 卡夫卡——駱以軍 顏忠賢 陳雪 黃崇凱 童偉格 胡淑雯 評論K卡夫卡——潘怡帆 字母會L逃逸線 L如同「逃逸線」——楊凱麟 逃逸線——黃崇凱 胡淑雯 顏忠賢 陳雪 駱以軍 童偉格 評論L逃逸線——潘怡帆 字母會M死亡 M如同「死亡」——楊凱麟 死亡——胡淑雯 陳雪 顏忠賢 駱以軍 童偉格 黃崇凱 評論M死亡——潘怡帆

內文試閱

  〈偶然〉      駱以軍      那隱密蜿蜒在這無人山景裡的鐵道,我的皮鞋底將複雜變化的枕木邊沿裂口,那不知什麼年代從哪運來像褐色烏龜蛋的礫石,一旁排水溝被我踩扁的蕨葉叢,或鐵軌本身凸起但同時凹陷——無限延伸窄縫的鋼材刮過腳底——無意識地傳入我的中耳半規管。被貼近的山丘和雜木林挨擠,宛如井中上望一圓切口的強烈天光,很容易在這樣步行的百公尺為單位,光與影的瞬變切換像通風孔扇葉的旋轉:前一刻你眼前是一片綠光盈滿,漫飛著上百隻小蜻蜓,或同時枯葉、樹籽在風旋中翩翩墜落的空山之景;下一刻卻進入幾秒的全然黑暗。很像某個小說家說起兩種相反的自我訓練:「寄託著我的未來的,忍受心中痛苦的能力」,以及「同情並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這是完全相反的兩種,眼皮和眼球的對大腦命令的反應,或這個像一架直立行走的攝影機,有限地對他面對的洶湧、暴亂、充滿威脅、可能送命卻又如此妖麗張展的「世界」,那精微的「將景色攝入腦中」或「將這個『我』拋擲進這個景色中」的龐大運算。      這條山中鐵道我很多年前就獨自走過,兩次?三次?或更多次?我忘記了。但確實是一條捷徑。從我和母親和她的家人被困住的那個小鎮——鎮上的小火車站只停靠平快車或通勤列車,或是其慢速已和普通車無差的「復興號」——我只須躲開月臺站長那穿著髒舊制服的老頭,從鐵軌步行一個站的距離(當然要穿過一條頗長的隧道,那穿行的十分鐘步行要冒恰好火車這時疾駛鑽入的風險,你可能無足夠空隙避開,被撞死在那無人知曉的黑甬道裡),走到上一站,那是個包括「自強號」,或更升級提速的「太魯閣號」,都會停靠的大站。我想像著當我走到那大站,鐵軌如結冰的銀色河流,從不同山溪險峻地勢形狀匯流,終於在一碼頭前平緩靠岸,我攀爬上那一隻隻鷺鷥佇立灰影般候車乘客的月臺上,那時我就又「回到」人世間的計時刻度裡了。我就可以搭乘其中一班(在車站大廳的電腦牆上的班次時刻跑馬紅燈,回到臺北。      但是,當我走到那記憶中像沉入湖底,只有一片被光線淹沒的印象的,那個隧道,該說是山洞——樹蕨的羽狀複葉,隨風落籽而鬚根垂披的壁面上的小榕樹,銀白的芒花,被藤蔓纏勒住的薄葉透光的桑樹或菩提,或演化較不複雜的姑婆芋、鐵樹這些植物靜態雜亂,其實是激烈殘酷的生存鬥爭劇場,形成一種繁錯、剪紙的鋸齒邊沿意象——我發現進入山洞前的這段短短一段鐵道,並不存在我「曾經走過這段祕境」的記憶中。它比想像中危險、困難許多。它是一段懸空在一片溪谷上的鐵橋,那水泥基座邊包覆的鐵皮,淺藍色的油漆表面像燎泡從裡鏽出的黑色、暗紅色大小裂口,幾乎要串聯成傑克森.波拉克畫布那樣陰鬱同時斑斕的顏色亂迷。我走了約一百公尺,那鏤空,如高空走索的枕木間隔,每個間隔空隙都是一失足就摔落的,看下去讓我暈眩的溪谷下的灰色漩流。這時你感覺到人體垂直骨架的設計缺陷,在無所憑抓遮擋的高空中即使張開手臂保持平衡,還是感覺只要來一陣小旋風你就會被颳落。這時我的空間判讀本能告訴我:不能再繼續走接下來的那一百公尺懸空鐵橋。因為那一百公尺後,就得進入那不知道是五百公尺、八百公尺、或一公里長的黑暗隧道。一進入到那段時空,我的命全交給死神或上帝的骰子。只要有一列轟隆駛過的「自強號」,襲捲風暴將重力全壓縮在那樣的高速,不論我在它來臨前多遠聽到動靜,往哪個方向奔跑,都難免在這個極窄空間被抹掉的命運(我本來就不該出現在這的)。即使,我在那黑暗腔腸中的死亡倒數秒數,退回跑出,那時我在那懸空鐵道橋上,如果向下躍跳也必死無疑。但那鐵皮水泥橋座也沒足夠攀抓空間讓我爬到這橋的反面,吊掛在枕木下讓那暴風怪獸從頭頂雷掣電馳轟然駛過。      我想解釋:以上所描述的,不是在做一毀滅性冒險前的評估,而是一種死亡的全景攝入的憂悒印象,一種感到心臟都痛起來的「回想」:為什麼我記得我走過不只一次這段山裡的鐵道?不可能啊。不可能我記得這一切,但我卻活著?      我想那個透天厝,可能是我母親像鶴妻進入我父親(以及她後來生下了我哥、我姊和我的)這個家,被屏蔽掉了,像謎霧般不被提起,不讓我們小孩接觸的,她原生家庭的某種隱喻的模型。我躲在三樓這間客房裡,聽見那窄圈的樓梯,形成「煙囪效應」,將一樓那些阿姨、表姊們嘻嘻哈哈,推紗門進出,將Bar-BQ烤肉架,麻袋木炭、沙茶醬、小板凳搬出;冰箱門乒乒乓乓打開又摔上;而瓦斯爐上還有爐火盛大煮著一大鍋的蘿蔔排骨湯;她們甚至還用一臺老式手提收音機大聲播放著一個電臺選的那些崩滋崩滋的韓國少女團體的舞曲。她們那種歡樂、恣放、母系親屬的親愛聯結,讓我不由不懷疑「我母系家族會不會是原住民啊」?一樓的沙發亂扔著那些女人們各自的銀亮人造皮提包,粉紅色沿口裝了染紫染藍的假狐毛收口包,或是那些十年前流行過如今夜市一只一百塊的沙皮狗卡通小後背包;或是她們其中某個的小學生兒子的塑膠皮貼滿海賊王火忍貼紙後背大書包……這像一個某一角歪斜的家屋的模型,也許在我更小的時候,獨自害羞地被棄置在某位阿姨的房,我會為那充滿女性神祕芬芳的梳妝櫃上紊亂的玻璃小瓶罐,那些唇蜜、香水、卸妝乳液、眼霜、粉撲、眉筆弄得心頭撩亂,甚至被亂扔在桌面那像某種蟬蛻但更柔弱的捲成一坨的短絲襪,弄得小雞雞抽抽答答地翹起又羞恥的流出還太稀的小孩初精……但後來你發現她們是那麼潦草、沒有教堂懺悔室的神聖詩意與禁錮緘默,她們的女性芬芳像暴雨臨襲含沙帶泥的湍溪流過,很快就又乾涸消滅了。她們好像只是在鄉村公路旁亂招手搭便車,發現坐錯路線了又匆促下車,那樣短暫穿行過二十世紀那一切精緻昂貴、神經質的美感(那些金髮國際名模或日本某個絕美到你還是小孩子就內心像聽見星空下海灘所有潮蟹一齊嘆息的明眸、性感的豐唇,她們像天鵝般的頸到肩的弧線),那所謂的物神之拱廊街,像蝴蝶標本館那乾燥機空氣裡銀光閃閃鱗粉與學會輕聲細語(最好是不說話)只有高跟鞋根在鏡面般的博物館地磚咔咔輕敲的,被重新翻譯出來的女體(除臭、除去液態的下墜意象)。      但此刻我走在這個「已死之境」,灑金落葉在一種詭異的靜寂綠光裡飄落的鐵軌上走著,我感覺我再也回不去那「母系家族之屋」——我母親當時是否苦勸我不要急著離開,等這颱風過去再和她一起回臺北,但我卻執意,且相信,想起我曾經不只一次徒步抄這段鐵路祕境,而能搭上一強大機關引擎、金屬巍然、按時刻表轟隆在地表高速移動的火車——甚至我可能,再也回不去那「活著的時光」了。一個極細微的誤判——微小到像漫天飛舞的蜻蜓,其中一雙的薄翅翼被拔掉了;或某個無聊的旅人用他的長指甲在火車車窗玻璃刮一道細紋——我便永遠失去了那幸福,雖然讓我煩躁,像融化棒棒糖黏膩、一種像第三世界生產過剩廉價物之堆積倉庫的、那群歡樂、易感、缺乏意志、過一天算一天找樂子的那幢透天厝裡的「我母親的親人們」……      我多想依賴一種「雖然弄不懂是怎麼回事,但既然後來的這個我能回憶這段畫面,表示最終我是在『活著』的時光流裡」的經驗機制:眼前的這一切,只是一個偶然,像黑夜點燃的一根火柴,那細木棍燒盡了,這戳出一個洞的火光所照亮的短暫幻境也就煙花般消失了。它不會擴大成將我命運吞噬或關機的「罩住蜘蛛的玻璃酒杯」。像薛丁格的貓,也許有無數的裝著死貓的黑盒子,在一種不讓「活在這邊的人們」看見的繁褶陰影,漂流向無垠的太空。我母親曾說:當初她懷了我,原本是要將這意外的嬰兒流產墮掉,只因當時(年輕的她)有偏頭痛,痛起來求死不得,一位阿姨(那透天厝的廢材中的其中一位?)告訴她一種民間偏方:把這孩子生下來,做月子那四十天好好調理身體的某個關防打開的神祕時光,任何痼疾只可能在這「換體骨」的短暫時限中根除,等關門閤上,就又是纏妳一輩子的病痛。所以我母親後來才生下了我。   

作者資料

胡淑雯

台灣台北市人。當過新聞記者、報社編輯、專職婦運者,目前專事寫作。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得過文學獎若干。200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哀豔是童年》。2008年寫壞了第二本小說,作廢。2011年出版小說《太陽的血是黑色的》。

陳雪

一九七○年生。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蝴蝶的記號〉由香港導演麥婉欣改編拍攝成電影《蝴蝶》,二○○四年以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二○○九年以長篇小說《附魔者》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隔年同時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與第三十四屆金鼎獎,二○一三年以長篇小說《迷宮中的戀人》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作品曾五度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並於2020年以《親愛的共犯》獲得大獎首獎。 部分作品獲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寫作計畫補助,並翻譯成英文與日文於海外發表。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於二○一一年由日本現代企劃社發行日文版。 著有小說:《你不能再死一次》《親愛的共犯》《無父之城》《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無人知曉的我》《陳春天》《橋上的孩子》《愛情酒店》《惡魔的女兒》《蝴蝶》《惡女書》等。 散文集:《寫作課》《少女的祈禱》《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戀愛課》《台妹時光》《人妻日記》等。 《摩天大樓》於2020年由陳正道導演改編為同名網路影集。 陳雪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chenxue1970 陳雪臉書|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660030768 陳雪IG|chenxue1970 相關著作:《愛情酒店(二十周年復刻愛藏版)》《摩天大樓》

童偉格

一九七七年生,萬里人。著有長篇小說《無傷時代》、《西北雨》;短篇小說《王考》;散文《童話故事》;舞臺劇本《小事》。

黃崇凱

1981年生,雲林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文學獎若干。 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總幹事。做過雜誌及出版編輯。與朱宥勳合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 著有《靴子腿》、《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壞掉的人》。

駱以軍

一九六七年生,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二○一八第五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台北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及多屆新聞媒體年度好書等。著有《白馬與黑駱駝》(與宋明煒合著)、《匡超人》、《明朝》、《大疫》、《計程車司機》、《胡人說書》、《肥瘦對寫》(與董啟章合著)、 《讓我們歡樂長留:小兒子2》、《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相關著作:《如何抵達人心,如何為愛畫刻度:駱以軍的文學啟蒙小說26講》《匡超人(新版)》《遣悲懷(新版)》《白馬與黑駱駝》《匡超人》《匡超人(限量親簽珍藏版)》《遣悲懷(增訂新版)》

顏忠賢

前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系主任,現專任副教授。建築設計與裝置藝術作品曾赴紐約、荷蘭、日本、希臘、英國、布拉格、米蘭……多國展覽,並獲選為美國紐約(MOMA / PS1)駐館藝術家,台北市駐耶路撒冷、加拿大交換藝術家,ANN亞洲十四國青年藝術家創作聯展之台北代表,2001年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創作首獎等獎項。電影作品「肉浮屠」、「醮」應邀於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挪威、澳門藝術節影展參展,2001年獲邀參加「總統文化獎」紀錄片拍攝計畫,為2000、2001年金馬獎國際影展DV競賽評審團主席、亦曾為聯合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之小說獎評審。多種國內外雜誌報紙之專欄作家,出版《老天使俱樂部》、《世界盡頭》、《軟建築》、《明信片旅行主義》……詩、散文、小說、影評、建築評論十餘本書。

盧郁佳

基隆人。著有長篇小說《愛比死更冷》;圖文書《帽田雪人》;散文《吃喝玩樂最善良》。

楊凱麟/策畫

一九六八年生,嘉義人。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當代法國哲學、美學與文學。著有《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分裂分析福柯》、《分裂分析德勒茲》與《祖父的六抽小櫃》;譯有《消失的美學》、《德勒茲論傅柯》、《德勒茲,存有的喧囂》等。

潘怡帆/評論

一九七八年生,高雄人。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專業領域為法國當代哲學及文學理論,現為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著有《論書寫:莫里斯。布朗肖思想中那不可言明的問題》、〈重複或差異的「寫作」:論郭松棻的〈寫作〉與〈論寫作〉〉等;譯有《論幸福》、《從卡夫卡到卡夫卡》。

基本資料

作者:胡淑雯陳雪童偉格黃崇凱駱以軍顏忠賢盧郁佳楊凱麟/策畫潘怡帆/評論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字母 出版日期:2018-01-24 ISBN:8667106507004 城邦書號:A1690070 規格:平裝 / 單色 / 1112頁 / 12.8cm×19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