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面對AI人工智慧、物聯網IoT、工業4.0的升級挑戰
TOYOTA豐田管理學再進化!
貫徹及時化、自働化、零庫存的絕祕核心!
瞬息巨變的全球化時代,計畫總趕不上變化,
「變化點管理」讓你做出最佳因應!
★對抗蝴蝶效應,應變力就是決勝力!
商場如戰場,總是變幻莫測。正如「蝴蝶效應」所言,太平洋一端的任一微小變化,都可能造成彼岸的巨大風暴。
企業經營無時無刻都得面對自然或人為的變化,比如2017年的815全台大停電,造成諸多商家企業的不便與損失,而一切起因竟只是包商員工誤觸開關、這樣微不足道的人為疏失所致。
更遑論台灣受限於地理環境,經常得面對風災、地震等天然災害,若能做好完善的「變化點管理」,才能夠做出最佳決策,將損害降至最低,甚至轉敗為勝!
★全球物聯網供應鏈,「微變化」牽動企業全局
全球化已是當今無可避免的現實,工業4.0與物聯網的浪潮更是方興未艾,各家企業無不致力於全球布局,不論是與產品生命週期相關的企劃、開發到回收、報廢的「工程鏈」層面,以及與直接製造有關的原料、零件到物流、銷售等「供應鏈」層面,甚至是銷售市場、客戶服務等,都勢必散布於不同國家或地區,並深受在地自然的氣候、天災,以及人為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種種因素的影響。
這些難以預料與不願發生的「異常狀態」,是企業最感棘手的課題,甚者還會發生難以處理的「連鎖反應」,導致巨大損失。在如此情況下,如何讓自己的生產線擁有對抗異常狀態的能力,做到「品質管理」甚至「品質保證」,自然就成為企業決勝的核心;而其中關鍵,就在於企業能否做好「變化點」管理!
其實變化點來源大致有二,人們卻往往只注意到其一──「無意圖的變化」,像是天災或人為疏失等,皆是管理上無意使之改變、卻仍然發生的變化;也因為無意改變,所以人們對此反而謹慎提防。至於變化點來源之二──「有意圖的變化」,也就是為了改善作業流程或工作環境等,在管理上有意使之改變後、其後續引發的變化。由於有意改變,所以後續有什麼變化也都不奇怪,因此總是被人忽略。
★以前出問題,頂多賠全國;現在出問題,就要賠全球
1982年,美國知名藥廠嬌生公司的主力產品──止痛藥泰諾(Tylenol),遭遇惡意下毒事件,在確定消息真假之前,嬌生公司毅然決定不惜成本,即刻回收共3100萬盒藥品。此舉讓原本陷入恐慌的顧客大感安心,對嬌生的信賴與評價,比事發前還要高。泰諾也在重新包裝上市的三個月後,再次取得全美95%的超高市占率。至今,嬌生公司仍是全美最受尊崇的企業之一。
反觀2014年的高田氣囊事件,當時全球最大安全氣囊製造商高田公司,遭爆出產品有致命瑕疵,還一度隱瞞問題,造成多人傷亡。接踵而來的1600萬車次的全球召修、相關訴訟、賠償與罰款,讓公司負債上兆,商譽付諸東流,和合作廠商關係決裂。最終只能宣布破產,慘遭併購;苦心經營的成果,拱手讓人。
同樣是危及顧客性命的品質管理危機,但採取的措施不同,最終形成了天差地別的結果,這不只是品管決策的差異而已,時代的變化也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當產業邁向全球化,規模變大,利潤變大,因品質問題導致的風險與代價也跟著變大。高田公司萬萬沒想到,只是一開始沒掌握好產品材料的變化點,而後竟然就在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與錯誤決策下,讓自家近百年的品牌,走入歷史。
★作者親授30年豐田經驗,表格立即運用,圖解輕鬆上手
為徹底掌握生產線上的變化點,產出更精密、更創新、更有競爭力的產品,過去為人熟知的4M分析,已無法滿足當今產業需求。唯有5M1E──人、機械、材料、方法、測量、環境,通盤掌握,才能對產品品質,做到最入微的分析。
本書融會作者在豐田集團旗下34年來的管理經驗,從實務角度出發,為有志於拓展國際業務、困擾於品質管理的讀者,深度剖析品質管理的訣竅,揭露豐田模式的絕祕核心!書中不只提供品管7大手法──魚骨圖、排列圖、管制圖、直方圖、散布圖、查檢表、層別法──最淺顯易懂的使用方法,更結合生產現場的智慧,用實例說明如何解讀圖表,讓變化點一目了然。
★QC 7大手法的活用祕訣大公開:
►►魚骨圖+5M1E,完全掌握變化點
將人、機械、材料、方法、測量、環境視為主要要因,填入魚骨圖並進一步分析,就能看清生產現場的各種變化點!
►►排列圖+不良品箱,異常及時可視化
運用有方塊隔間的不良品箱,將不同問題的不良品依種類分層排列,馬上就能發現各種不良的出現多寡,進而對症下藥!
►►查檢表+直方圖,品質問題清晰可見
將產品尺寸查檢表的各尺寸資料筆數堆成直方圖的樣子,正常情況下應成常態分布;一旦脫離原本的鐘形圖樣,就代表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
►►散布圖+層別法,找出問題真正源頭
當某項材料強度出現問題,又同時有A、B兩家供應商時,就用散布圖分析材料強度與成分的關係,搭配層別法將兩家廠商資料交叉比對,問題源頭就無所遁形!
本書特色
★豐田流嫡傳心法!從實務角度出發,作者親授在豐田集團DENSO公司的34年管理經驗。
★品管圖表大解密!用最淺顯易懂的圖解方式,為你講解品管七大手法的活用訣竅。
★附5M1E檢核表!120項微不可察、卻不可不察的可能變化點,現在就為自家生產現場體檢一下!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呂正華/經濟部工業局長
吳英志/聯華電子公司前副總經理兼TQM主任委員、國家品質獎評審小組委員
專業推薦
簡禎富/清華講座教授、科技部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
目錄
推薦序1 洞悉變化點,臺灣產業再升級──呂正華/經濟部工業局局長
推薦序2 變化點,就是企業的關鍵時刻──吳英志/聯華電子公司前副總經理兼TQM主任委員
前言 為什麼採用變化點管理是當務之急?
第一章 全球化時代,企業面臨新挑戰
1產線轉移!你,失去了什麼?
►變化無可避免
2品質問題,就是經營問題
►變化即是風險
3品質保證要「不擇手段」
►檢查再努力,不良就是不良
►品質保證的祕密本質
4變更管理 VS. 變化點管理
►問題已知或可知──變更管理
►問題未知或不可知──變化點管理
5生產現場的使命
►利潤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品質變化的連鎖反應
►能看見,才能管理
►變化點的模樣
第二章 可視化思維,變化點無所遁形
1打造能洞察變化點的生產環境
►5M1E,掌握要因
►5M1E與魚骨圖的絕妙組合
►60種常見變化點
►要面子,不如要品質
►知道,卻總是做半套的5S
►標準化,是改善的開始
►可視化工具的設計思維
►未卜先知,就靠「跡近錯失」
►沉默,沒有防呆機制
2變化點的「可視化」工具
►「可視化」的基本思路
►可視化工具之首──安燈系統
►低科技卻意外好用──變化點管理板
►實物構圖,生產現場的智慧
►「Xbar-R管制圖」發揮威力的條件
►「Xbar-R管制圖」的判讀關鍵
►全數檢查的慣性陷阱
►抽樣檢查的思維誤區
►即時反饋,品質資訊不斷鏈
第三章 對抗變化點,品質管理有訣竅
1微不可察的5M1E變化點及其對策
►MAN──該注意的,是你信任的人
►MACHINE──惡意操作,變化點赫然現形
►MATERIAL──小零件不對,害到整條生產線
►METHOD──其實人不是問題,方法才是
►MEASUREMENT──不疑處有疑,精密再升級
►ENVIRONMENT──天氣多變化,管理有方法
2打破砂鍋問到底──五問法
►結合品管工具,五問分析更徹底
3實事求是,掌握原則──五項主義
►看穿統計的謊言
►突破感知的限制
4圖像化品管利器──品管七大手法
►一加一大於二的圖表魔術
5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品質改善歷程
►「問題就在變化點」的典範
6不良批次「零流出」
►不良品流動,從何找起有技巧
第四章 觀念昇華,技術變成文化
1過時的經驗,無法保障未來
►讓生產線「做不出壞東西」
2SOP只是形式,概念才是重點
►標準化=知識普及+設立道具
3專業賦權,人才不假外求
►PDCA循環,化被動為主動
4環境造就個性,合作才有願景
►培養「不怕變化的勇氣」
第五章 品管溯源,「多算勝,少算不勝」
1確保品質的「七武器」
►創造附加價值的幕後功臣
2與未知的對弈──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
►走一步,要看到後三步
►組織共同參與,對策預擬更犀利
3企業不傳之祕──品管工程圖
►不能帶出公司的生產機密
►即時改訂,掌握變化週期
4豐田管理核心──品質保證網絡
►顧客滿意才是「品質保證」
►資訊同步化,變化點難逃羅網
附錄 決策前的沙盤推演──變更管理
附錄1 初期流動管理
附錄2 失效模式設計審查
附錄3 ISO 9001的價值
特別附錄 變化點管理檢核表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序跋
推薦序1
洞悉變化點,臺灣產業再升級
呂正華(經濟部工業局局長)
臺灣素來以高科技製造業聞名世界,在全球供應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近十年來產業變化之快,可謂前所未見。為因應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的發展,加速臺灣的產業升級,已迫在眉睫。
然而產業的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論技術面或管理面的經驗,皆需一步一腳印的累積;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局勢又複雜多變,令人頭疼不已。面對生產線與商場競爭上種種難以預料的「變化點」,想必許多有意邁向全球的中小企業,都難免手足無措。值得慶幸的是,此次方言文化出版的《【超圖解】變化點管理》,正好提供了系統化的應對方案。
本書作者原嶋茂,在豐田集團子公司、也是全球第二大的汽車零件供應商Denso(日本電裝),從事生產技術工作達三十四年。書中融會他豐富的從業經驗,為讀者從實務角度,講述豐田模式針對「變化點」的管理與因應措施,值得推薦給有志於拓展國際業務卻又困擾於品質管理的企業中堅。
工業局自二○一六年來,就持續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致力於臺灣的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期許讀者在讀完本書之後,不只對未來的變化與生產現場的管理能多一套工具、多一分信心,在企業經營的成績上,也能有長足的進步與永續的發展。
推薦序2
變化點,就是企業的關鍵時刻
吳英志
(聯華電子公司 前副總經理兼TQM主任委員
品質學會經營品質委員會 主任委員
AQM品質經理人協會 理事長
國家品質獎 評審小組委員)
大環境一直在變化,意想不到的情況層出不窮,這是每一位企業經理人都要面對的挑戰。不論你今天遇到的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若是能在關鍵的「變化點」上做好管理,不但能夠預防異常事故的發生、提升應變的能力、降低因變化連帶引發的風險,更有助於企業在轉彎搶跑道時領先競爭對手。
臺灣以製造業起家,製造業者所要面對的「變化點」,正如同服務業者強調的「關鍵時刻」(The Moment Of Truth),分秒必爭,有時甚至決定企業的成敗。那麼該如何做好這方面的管理呢?《【超圖解】變化點管理》為讀者做出了解答。正所謂「管理靠制度,制度靠表單」,本書用淺顯易懂的圖解配合表單,幫助讀者理解變化點管理的原則與實務,是一本對製造業者非常實用的書籍,在此推薦給大家。
前言
為什麼採用變化點管理是當務之急?
原嶋茂
我在汽車零件廠商從事生產系統開發,足足三十四年。當初一進公司,馬上就被派到生產現場實習了三個半月,讓我印象深刻。派駐總公司後,剛開始還無法實際體會到分派單位(生產技術部)的工作,和公司的營業額、利潤有什麼關係;只是不管在做什麼,腦海中都會不斷浮現製造著產品的生產現場。
不過我想應該沒有什麼地方,能比生產現場更讓人直接看清成本了。公司是賺錢還是虧錢,即使像我這樣的新人也都能一目了然。
雖然如此,我在分派單位負責的第一份工作,結果仍不如預期。我所企劃的全自動裝配線,發生許多棘手的故障問題,給生產現場帶來極大的麻煩。棘手的可不只是故障率高而已,儘管幾乎所有問題都能用手動方式解決,但因為多種產品混流生產的緣故,零件的替換和組裝方式都需要特別小心。換言之,這是一條難以進行品質管理的裝配線。
這次痛苦而寶貴的經驗,被我活用在之後的工作上。後來顧及品質管理的生產系統,不只明顯滿足顧客需求,也能有效確保利潤。
不過,新的生產系統馬上就面臨到新的課題,那就是汽車零件事業的大幅度海外拓展。在國外製造,有許多地方跟日本國內不同;在國內確立的技術和機制,無法直接搬到國外使用。而在品質管理上,需要管理的項目有所增加,各個項目的變動幅度也很大,要確保品質變得十分困難。
除此之外,為防止國內的產業空洞化,汽車零件以外的事業化主題也增加了。這些新事業的生產線就算在國內,生產技術和過去的汽車零件仍有著很大差異,跟在國外設廠沒什麼不同,過去確立的技術、機制與品質管理都派不上用場。種種困難,我在生產現場都曾親身體會。
在公司內累積如此經驗的同時,我也透過跨業交流得知,許多製造業在進軍海外和拓展事業時,都面臨到相同的問題。
後來應該是IT產業的急遽進化和網路普及的關係吧。所有的製造業─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都走上了國際舞臺,進入全球競爭的時代。
與此同時,隨著物聯網和工業4.0的拓展,全球的生產現場也被串聯起來。串聯固然有益,卻也使生產現場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紛爭、事件、事故甚至天災等情況影響。不難想見,這些都會成為直接或間接的變化點,對產品的品質帶來衝擊。
對生產現場而言,全球化時代,正是變化點出現得又多又快的時代。
身處這個時代,我們更應該要重新學習、進而強化日本製造業長年培育出的競爭力之一─「變化點管理」,以求建立能應對所有變化的強韌製造體系,讓生產現場擁有盈利能力。我盡可能地以生產現場的觀點整理出書中的內容,希望本書能成為各位讀者進一步學習的契機。
內文試閱
◆變化無可避免
現在還強調「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可能會惹人笑話吧;然而製造業的全球化,確實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即使是現今只在國內生產的公司,未來應該也會開始跟國外接觸。
就算原本只是國內廠商的上游供應商,也會因為下游客戶想製作銷往國外的產品,而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交貨產品的規格。如果客戶直接變成國外廠商,產品本身自然也會有所改變。
此外,倘若零件和材料轉由從國外進口,生產現場的收貨檢查勢必得更加嚴格,甚至可能要調整加工條件。原物料供應的時間拉長,也就加深了管理日程的難度,所以生產現場的前置時間必須縮短。簽約時若不注意這些細節,就可能突然面臨貨源短缺的窘境。
只要任一生產環節設在國外,一切都會改變,而且不改變,就無法達成進軍國外的目的。
舉例來說,如果進軍新興國家,由於當地自動化程度尚低,生產現場的手工作業就會增加。作業人員的宗教、風俗、習慣都與國內不同,不管教導什麼,都得充分說明原因,好讓對方理解。有時也會遇到如【圖表1-1-1】般,連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詳情請參P.54)都做不到的 供應商;為了確保合格的當地供應率,可能還必須將自家公司內的熟練作業人員,派駐到國外的生產現場進行指導。
就像上述這樣,在現在這個時代,生產現場發生極大的變化,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話雖如此,對於全球化發展所引起的變化,公司想必也已做好心理準備,可以提前展開規劃;所以與其說是「變化」,不如說是「變更」可能更適切。以業務過程來說,企劃、開發、設計與生產準備階段,都很重要。在確定目的之後,應該預測「變更」可能造成的所有課題,並進一步準備好對策。
雖然說這是上游的工作,但生產現場也不能被動地乾等。一個重大的「變更」會產生許多細小的「變化」,甚至讓人難以察覺。有時就得仰賴生產現場裡「專家中的專家」表達意見,他們不僅能察覺其中的小變化,也知道處理的技術和機制。這些外行人可能看不出來的變化,其實會對產品品質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在生產現場盡早做好準備是十分重要的。
◆能看見,才能管理
一般來說,產品的製程不只一道,而是需要經過好幾道製程才能完成。從供應鏈的角度思考,從原料到產品交給顧客之前的保管和物流等,全都是製程。
我們不知道變化會在漫長製程的哪個地方發生。在生產現場發現的變化點,追本溯源後可能會發現原因在非常上游的地方。此外,在生產現場發現的變化點也有可能影響到非常下游的地方,引起新的變化點。
是的,變化點是有可能連鎖發生的。在生產現場發現的變化點可能是某個變化點的結果,同時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變化點的要因。請各位牢牢記住:在生產現場發現的變化點有要因類和結果類這兩種分類。不然的話,就會在狹小的範圍內探究原因、擬定問題對策,進而導致慢性不良或嚴重的品質問題。
發現變化點,是變化點管理的基礎,但為什麼要發現變化點呢?目的就在於防止不良問題發生。預先防範的對策形形色色,例如調整加工條件等;可是,只要察覺問題發生,就不能放著不處理。比如產出了不良品,就要報廢,不管怎麼樣都不能流到後面的製程──這樣就處理妥當了嗎?不,遠遠不夠。如果處理到此結束,那就只是品質檢查,稱不上是變化點管理。變化點管理的問題處理,還包含了找出真正的原因和擬定對策,這些反而更重要。另外,還得調查會不會影響到後面的製程。
然而,找出真正的原因和調查影響範圍,都無法馬上完成,所以必須進行暫時的適當處理─包含停線、通知前後製程、確認所有流動品。同時完成多項任務,是生產現場的宿命;熟諳現實情況,是生產現場的責任。
等到找出真正原因,結束調查影響範圍之後,還得防止再次發生。理想狀況是建立永遠不再發生問題的長久對策,但現實層面上會有成本和技術等問題,通常會運用防呆機制或作業標準化、教育訓練等來防止問題的再次發生。
如【圖表1-5-3】所示,變化點管理的目標,是針對要因類、結果類這兩類變化點進行管理,為防止問題發生而找出變化點,或是在問題發生後進行處置(包含找出真正的原因和調查影響範圍)。最後,還要防止再次發生,這就是變化點管理的具體目標。
◆沉默,沒有防呆機制
就算準備好便於發現變化點的規則或道具,如果發現變化點的作業人員不說,那這一切就失去了意義。然而,現實生活中確實有發生這種事的可能;面對這樣的沉默,是沒有專用的防呆機制的。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作業人員會不報告自己發現的變化點呢?
比方說:其實該向某位主管報告,但是主管太忙,常常不在,在的時候也很難啟齒。或者這位主管很嚴格,會要求確切說明,雖然不到職權騷擾的地步,但還是讓人很難開口。又或者作業人員不擅長寫文章,然而一旦要呈報問題就得填寫文件(變化點跡近錯失紀錄表等),他並不想寫。也可能他害怕因為停下手邊工作去報告而被追究責任,甚至擔心自己被視為造成變化點的原因。
在職場當中,要是被同事排擠,就算要公事公辦,也很難告訴同事吧。
這不只限於變化點管理,無話不說的職場風氣,對團隊工作的職場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即使為了發現變化點而接連導入規定和道具,如果沒有無話不說的職場風氣,也是白費。相反的,如果有無話不說的職場風氣,就算利於發現變化點的規則或道具不充分,也能靠作業人員的經驗、感官與團隊合作帶來一定程度的彌補。
那麼,該如何實現無話不說的職場風氣呢?說實話,這就是現場管理人員的責任了。
一般來說,領導者的三大條件是「專業能力」、「管理能力」、「個人素質」。「專業能力」是指該組織之工作所需的技術,技能、技巧、知識、證照等。「管理能力」是指領導者管理人、物、金錢等公司交到自己手上之資源的能力。「個人素質」是指能促使組織成員及所有相關人物行動的個性、人格、思想、態度、行動等(就算這個人說的話沒道理)。
職場風氣是不是無話不說,特別取決於現場管理人員的「個人素質」中的態度與行動。必須從平常開始注意,不要輕視現場、優柔寡斷、逃避責任。為此不宜被動,平時就應該採取主動的態度和行動才行。
例如,在作業人員來報告自己引發的變化點時,要稱讚對方。把在朝會和夕會報告變化點當成日常業務,並表揚優秀的發現。對於不太報告的作業人員則要主動關心,消除障礙。反過來說,對於發現了一大堆潛在、卻沒造成實質傷害之變化點的員工,也要保護對方不被說成「放羊的孩子」。
為了提升基本的組織內部溝通(互相瞭解、團隊合作),從公司內的活動(面談、品管圈、職場對抗競賽等)到公司外的活動(志工活動、員工旅行、聚會等)都必須帶頭採取行動,好讓所有人都參與、樂在其中。
◆可視化工具之首──安燈系統
讓變化點可視化的工具之首,當然就是安燈系統了。
【圖表2-2-2 (1)】是傳統的安燈系統圖。這張圖的安燈系統不只顯示了各設備(製程)的狀態(正常運作、需供給材料、異常停機),還有每個當下的生績和運作效率。雖然本書主要說明的是要因類的變化點,不過透過安燈系統,各位也能觀察到生產線或設備的結果類變化點。
自動化生產線和手工作業生產線都會使用安燈系統。多半是吊在天花板上,好讓人不管在什麼位置都能看見。要是被配線、配管、導管擋住,就不算是可視化工具了。
如今的安燈系統也採用了大型螢幕之類的設備而有所進化,不過在設備台數很多,或是生產線規模很小的時候,大多都是在每個設備(製程)設置信號塔。信號塔可以利用燈的顏色和閃燈方式,並搭配聲音的組合,來增加信號呈現的種類;但要是太複雜的話,反而會走上與可視化相反的路。此外,至少在同一間工廠、同一棟建築物內,信號的種類必須進行標準化。
在此介紹一下TOYOTA汽車的裝配線,和安燈系統一起使用的拉繩開關,供各位參考。
拉繩開關如【圖表2-2-2 (2)】所示,是在裝配線的兩邊拉起像曬衣繩一般的線。當裝配作業人員發現異常(變化點),就毫不猶豫地拉下拉繩開關。導入該系統時,就能讓全線的輸送帶立刻停止。這是TOYOTA生產方式的二大支柱「Just-In-Time和自働化」之一的自働化,也就是不讓不良品流到後段製程的手法。
近年來由於品質已經提升,所以一定區域內的輸送帶還是會繼續轉動。在這期間,被叫來的現場監督人員等會做出適當的判斷,完成處理。如果有超過這個程度的異常,輸送帶當然還是會全線停止。
安燈系統和拉繩開關教導了我們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變化點應該要即時管理」。人們常用活的東西(生物)來舉例,變化點也是活的,放著不管可能會變回原樣,之後看統整好的平均值也不會發現。為了找出真正的原因,擬定根本對策,希望能在變化點產生的瞬間發現它。從這個角度來看,安燈系統和拉繩開關都可說是非常優秀的工具。
作者資料
原嶋茂
1953年生,愛知工業大學研究所經營資訊科學博士,專攻同步工程、技術經營。曾任職於日本電裝DENSO(豐田集團子公司、世界第二大汽車零件供應商)公司的生產技術部,負責多項生產系統開發,參與專案曾獲第四屆產品製造日本大獎最高榮譽──內閣總理大臣獎、名古屋商科大學 2013 Case Award。現已退休。 長期擔任日本能率協會主辦的「生產技術研究部會」、「生產管理研究會」營運委員、中部品質管理協會主辦的TQM講座「生產的品質管理」及中部產業聯盟主辦的研討會講師等。亦是日本文藝家協會會員、關孝和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超簡單的同步工程書》(日刊工業新聞社),共同著作《工廠長的教材》(日本能率協會)。亦以筆名「鳴海風」撰寫日本傳統數學小說和歷史紀實文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