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暢銷慶祝版)
-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1-21
- 定價:500元
- 優惠價:79折 39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95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75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達爾文三部曲現代版!
繼《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
人類大歷史三部曲最終章《昨日世界》磅礡上市:
重拾遺落在文明洪流中的昨日美好。
★ 暢銷慶祝版新增賈德.戴蒙寫給台灣的獨家序言。
★ 比爾.蓋茲:「本書是繼《槍炮、病菌與鋼鐵》,最能啟發讀者世界觀的一本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
普立茲獎得主,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賈德.戴蒙,睽違八年後帶著《昨日世界》回歸,完成人類大歷史三部曲書寫計畫!
《槍炮、病菌與鋼鐵》(1998年)探討人類社會的命運,《大崩壞》(2006年)解讀人類社會的明天,而在新作《昨日世界》中,戴蒙聚焦九大面向:戰爭與和平、爭端的解決、養兒育女、老人安養、應變危險、宗教、語言與健康等,逐一爬梳其歷史脈絡,對照今昔,借鏡傳統社群來審視我們自己的文化與文明。
我們大都把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視為理所當然,如搭飛機旅行、通訊、文字、肥胖等。然而,在此之前,在幾乎長達六百萬年的時間長河中,人類社會並沒有這些元素。雖然我們和遠古時代的祖先,似乎有難以跨越的鴻溝,我們仍能從目前存活在世上的傳統社群一窺遠古祖先的生活方式。新幾內亞高地的傳統社群活生生地提醒我們:從演化史來看,人類社會直到昨天才出現遽變,而我們已然適應傳統生活型態的身體和社會習俗,身在現代情境之中不免出現問題。
戴蒙在《昨日世界》一書,以第一手的描述,生動呈現人類社會的過去。過去幾百萬年來,人類社會一直是如此,但這樣的過去大都已成過往雲煙。戴蒙並進一步比較人類過去與今日生活的差異。
自1964年,當年26歲的賈德.戴蒙便深入新幾內亞蠻荒部落,開始他的鳥類及人類學田野研究生涯近50年。《昨日世界》也是戴蒙系列作品當中,最具個人色彩的一本,在綿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融入了他長年穿梭新幾內亞傳統部落的田野調查經驗,以及出生入死的探險經歷,無異為本書增添許多閱讀樂趣。
不過,戴蒙並不希望我們對傳統社群產生浪漫的憧憬,畢竟傳統社群有些習俗慘無人道,應該揚棄,但人類社會的共同問題,如兒童教養、對老人的照顧、爭端的解決、冒險與身體健康等,傳統社群仍有我們可借鏡之處。例如:
/親密、自由的親子教養方式:讓孩子晚一點斷奶,增加成人與幼兒的肌膚接觸,帶寶寶出門時,讓寶寶直立,面向前方,給孩子探險的自由,以及幫孩子想出有創意的遊戲,而非只是讓他們打電玩或玩現成的益智玩具。
/讓孩子學習雙語:很多傳統社群的孩子都會說兩種或更多的語言。學習雙語不但不會阻礙孩子的語言學習,反而有助於他們思考,豐富人生。
/改變飲食習慣:傳統新幾內亞社群,無人死於中風、糖尿病或心肌梗塞。少糖、少鹽、多吃新鮮蔬果、慢食、多運動等,皆有助於預防現代文明病上身。
/提高危機意識:新幾內亞人知道在叢林中不可在枯死的大樹底下睡覺,即使在地上看到一根樹枝也提心吊膽。因為他們知道,如果粗心大意,總有一天會大禍臨頭。今天我們生活中最大的危險不是恐怖分子、核子反應爐、墜機等,而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昨日世界》維持《槍炮、病菌與鋼鐵》與《大崩壞》一貫的風格,再次展現戴蒙驚人的知識廣度、令人無法抗拒的文字魅力,以百科全書式的寫法,從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生理學、營養學和演化生物學等角度剖析人類社會,對現代文明提出思辨,教人眼界大開,不可錯過!
【懷舊推薦】
目錄
目錄
新版序 觀鳥人的歷史研究法
導讀 今昔相比的九大教訓―蕭新煌
導讀 發思古之幽情―王道還
序曲 機場一隅
第一部 劃分地盤
第一章 朋友、敵人、陌生人、商人
第二部 戰爭與和平
第二章 一個兒童之死
第三章 小戰爭
第四章 戰爭面面觀
第三部 兒童與老人
第五章 養兒育女
第六章 如何對待老人
第四部 危險與應變
第七章 神經質的必要
第八章 獅子與馬路
第五部 宗教信仰、語言和健康
第九章 電鰻與宗教的演進
第十章 七嘴八舌
第十一 章健康四宗罪:鹽、糖、油、懶
尾聲在另一個機場
延伸閱讀
內文試閱
序曲 機場一隅(節錄)
二○○六年四月三十日,上午七點。我在機場入境大廳,在擁擠的人群中緊握行李推車把手,準備搭乘今天早上的第一班飛機。這個場景我再熟悉不過了:幾百個旅客,有人拉著行李箱,有人扛著箱子,有人背著背包,有人抱著小孩,在長長的報到櫃台前排成一條條長龍。身穿航空公司制服的地勤人員站在櫃台後面看著電腦螢幕。人群中夾雜著一些穿制服的人,如機師、空服員、行李安檢員等。我還看到兩個警察站在人群中,看來頗為醒目—也許他們站在這裡只是要讓人知道這裡有警察。安檢員用X光機檢查行李,航空公司地勤人員在托運的行李貼上標籤,行李搬運工則忙著把行李放在輸送帶上,希望所有的行李都能正確無誤地送往飛機貨艙。報到櫃台的正對面是一排商店,賣報紙和速食。我還看到牆上的時鐘、公用電話、自動提款機、通往上一個樓層的手扶梯。當然,從航廈的窗戶望過去,可以看到飛機在跑道上列隊。
櫃台地勤人員盯著電腦螢幕,敲打鍵盤,時而從刷卡終端機列印信用卡簽單。排隊的人站在等候線的後方,有的在開玩笑,有的耐心等候,有的等得不耐煩,有的則跟朋友打招呼。輪到我的時候,我遞出我的飛行旅程表給一個我未曾謀面的櫃台人員。我想,自此之後我或許也不會再遇見她。她給我一張登機證,讓我得以飛到幾百公里外的一個地方—我不曾去過那裡,也不認識任何一個住在那裡的人,但他們應該能容忍我,讓我踏上他們的土地。
對來自美國、歐洲或亞洲的旅客而言,儘管他們曾到過相似的場景,但這個機場給他們的印象特別新鮮而且強烈,除了我和一些外國觀光客,這個大廳裡的人清一色是新幾內亞人。外國人還會注意到機場櫃台插的國旗不是星條旗,而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國旗—上有紅、金、黑三色,左下的黑色三角形有南十字星,右上的紅色三角形則有隻金色的天堂鳥。航空公司的標幟也看不到美國航空或英國航空,而是新幾內亞航空(Air Niugini);機場螢幕顯示的目的地也頗有異國風情,如瓦佩納曼達(Wapenamanda)、哥羅卡(Goroka)、奇高瑞(Kikori)、孔迪亞瓦(Kundiawa)、韋瓦克(Wewak)。
這個機場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Port Moresby)。對新幾內亞的歷史有點認識的人都不免為眼前看到的這一幕所震懾、感動。我初次來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在一九六四年,那時這裡仍是澳大利亞統治的領地。舊地重遊,我不免想起澳大利亞人在一九三一年﹁發現﹂新幾內亞高地之時拍攝下來的照片—約有一百萬個新幾內亞村民在這個祕境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那些高地人幾千年來一直與世隔絕,初次見到歐洲人,不由得以驚恐的目光盯著這些外地來的人。二○○六年,我在莫爾茲比港機場,當地人的臉龐一張張映入我的眼簾—旅客、櫃台人員和機師等—我發覺這些人的臉孔和那些老照片上的臉很像。我身旁的人當然不是照片中的人,但那五官和照片中的人就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我想,這些人或許是那些高地人的孩子或孫子。
二○○六年我在莫爾茲比港看到那一幕已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與一九三一年澳大利亞人拍的﹁第一次接觸﹂,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服裝。七十幾年前,新幾內亞高地上的居民身上幾乎光溜溜的,頂多圍著草裙、在肩上背著網袋或是插了鳥羽頭飾。但二○○六年的新幾內亞人穿著打扮就跟西方人沒什麼兩樣,穿著襯衫、褲子、裙子、短褲,有的頭戴棒球帽。不過是一、兩代的光景,新幾內亞高地人已走出石器時代來到現代機場大廳,學會寫字、使用電腦,甚至會開飛機。這些人當中有些或許是他們部落裡最早學會識字、寫字的人。我在機場從一對祖孫的身影瞥見這樣的代溝:年輕的那個穿著機師制服,牽著老人的手。年輕人解釋說,那個老人是他爺爺,今天是他第一次搭飛機。白髮蒼蒼的老爺爺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神情正如一九三一年拍的那些照片中的人。
但熟悉新幾內亞歷史的人,稍稍觀察一下,不只是發現一九三一年的人穿草裙、二○○六年的人穿著已像西方人,還能看出更大的差異。一九三一年的新幾內亞社會缺的不只是工廠大量生產的衣服,也沒有任何西方科技產品,如時鐘、手機、信用卡、電扶梯和飛機等。更根本的是,在一九三一年,新幾內亞高地人沒有書寫系統、金屬、金錢、學校,也沒有中央集權的政府。要不是我們近年親眼目睹新幾內亞的蛻變,我們或許無法相信一個沒有文字書寫的石器時代社會,如何在短短的三十年間脫胎換骨,躋身科技昌明的現代社會?
如果你熟悉新幾內亞的歷史,又有敏銳的觀察力,就會注意到二○○六年在首都機場所見與一九三一年澳大利亞人拍的新幾內亞高地還有其他差異。在二○○六年的場景中,老人看起來比較多,但很少來自新幾內亞高地的傳統社群。第一次來到新幾內亞的西方人,站在機場大廳,乍看之下,會認為那些新幾內亞人是「純種族群」,每一個人都是捲髮、皮膚黝黑。
其實,他們是「混合族群」,擁有不同的臉孔特徵:來自南方海岸的低地族大都是高個子,鬍子稀疏,臉形比較狹長;高地人則很多是矮個子,鬍子茂密,臉形較寬;小島島民和北方海岸低地族臉孔特徵則有點像亞洲人。在一九三一年,你不可能同時遇見高地居民和來自南北海岸的低地族。在那個時代,只有同一種族的人會聚集在一起。如果你是語言學家,在新幾內亞首都的機場豎起耳朵聽當地人說話,應該可以辨識幾十種語言,各屬不同的語族:有些是聲調語言,也就是字音會有一定的高低起伏,如華語,有些屬南島語族,有簡單的音節和子音,還有一些語言則是非聲調語言,如巴布亞語。如果你在一九三一年碰到一群新幾內亞人,也許可聽到幾種語言,但不會像現在,一群人齊聚於一堂,用幾十種語言嘰哩呱啦。二○○六年在新幾內亞首都機場報到櫃台,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是英語和托克皮欽語(Tok Pisin,又稱新美拉尼西亞語,也就是混雜當地語言的非正統英語)。很多旅客都用這兩種語言交談。但在一九三一年的新幾內亞高地,每一個區域裡的人只說當地的語言。
你還可從一九三一年和二○○六年這兩個場景發現一個微妙的差異。在二○○六年,有些新幾內亞人體態和一般美國人很像,也就是挺著啤酒肚的大胖子。但在七十五年前拍攝的照片裡,你可看不到任何一個胖子:每個新幾內亞人都很精瘦,肌肉線條鮮明(圖30)。如果我有機會和那些機場旅客的醫師談談,再參考現代新幾內亞的公共衛生統計數字,就可得知當地罹患糖尿病的人口有增多的趨勢,多半是肥胖引起的,近年來高血壓、心臟疾病、中風和癌症的病例也有不少,但在三十年前的新幾內亞,這些都是前所未聞的。
另一個差異看在西方現代人的眼裡或許根本沒什麼。二○○六年聚集在新幾內亞首都機場大廳那群人大都未曾見過彼此,但這些陌生人不會一見面就打起來。這在一九三一年的新幾內亞高地是無可想像的事。當地人看到陌生人都會提高警覺,認為他們是危險人物,因此可能會把那些人殺掉。是的,在二○○六年的機場大廳雖然有兩個警察在場維持秩序,群眾一般都很自制,也很放鬆,認為陌生人不會攻擊他們。他們了解自己身在法治社會,如果出現口角或演變成暴力事件,警察和士兵都將蜂擁而至。但在一九三一年,警察和政府還沒出現。機場大廳的旅客可以飛到瓦佩納曼達或巴布亞新幾內亞任何一個地區,不需要任何通行證,就像現代西方世界的人一樣自由,但是以前可不是這樣子。在一九三一年,任何生於哥羅卡的新幾內亞人都不得到一百七十二公里以外的瓦佩納曼達。如果你是哥羅卡人,想要往西到瓦佩納曼達,只要一離開家,在十幾公里之內就可能被當成陌生人被殺掉了。然而,我卻飛了一萬一千二百多公里,從洛杉磯飛到莫爾茲比港—單單這趟旅程已比一個傳統新幾內亞高地人一輩子能走的路要多上幾百倍。
總而言之,從這些差異可見,新幾內亞高地這七十五年來的轉變等於是世界其他地區幾千年來的發展。對個人而言,他們所感受到的變化甚至更快。我在新幾內亞的朋友告訴我,十年前,我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還在打造石斧,參加傳統部落戰爭。到了今天,上述提到的現代科技,他們已經習以為常,如金屬、書寫、機器、飛機、警察、政府等。他們知道現在胖子很多,遇見陌生人不會害怕,也知道其他族群的存在。但就人類史而言,這些現代人類社會的特徵是新近才出現的。在過去六百萬年,自從人類和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揚鑣,各自踏上自己的演化之路,人類社會大抵沒有鐵等東西。直到一萬一千年前,這些現代社會的特徵才在世界的某些地區開始萌芽。
因此,如果我們把新幾內亞這七十五年來的發展放在人類演化的六百萬年漫漫長河中,從某些層面來看,新幾內亞猶如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人類社會的昨天。世界其他地區雖然也有這樣的轉變,但很早就開始了,而且非常緩慢。不管如何,﹁緩慢﹂一詞是相對的:即使是在最早出現這些轉變的地區,由於不到一萬一千年,與六百萬年相比,還是短如一瞬。基本上,人類社會近來已經出現非常深刻而且快速的轉變。
一本主題宏大的小書
本書主題希望涵蓋人類文化所有的層面,以及近一萬一千年在地球上出現的所有族群。然而,鑑於主題龐大,如要面面俱到,此書厚度恐將厚達二千三百九十七頁—這麼厚的書大概沒有人想讀。因此,我只能挑選一些主題和社會來討論,以利閱讀。我希望能刺激讀者對本書沒觸及的主題和社會產生好奇,進而閱讀其他偉大的著作(請參看延伸閱讀提供的書目)。
至於本書主題,我選擇了九個,分十一個章節進行討論,希望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傳統社群。其中有兩個主題—面對危險與養兒育女之道—我們可參考傳統社群的作法,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我曾深入傳統社群,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就這兩個層面而言,我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決定已深受那些傳統社群的影響。
另外三個主題—如何對待老年人、語言與多種語言的使用,以及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傳統社群也有一些可供我們借鏡的地方,不但可供個人參考,更是我們的社會在制定政策之時可供取法的對象。至於和平解決爭端這個主題,比起個人,對社會整體而言應該更有參考價值。就書中探討的主題而言,我們必須了解一件事:學習或採用另一個社會的作法並不簡單。例如,你很欣賞某個傳統社群養兒育女的作法,因此打算採用這一套來帶自己的孩子,你將發現在現代社會這個環境之下可說困難重重。
至於宗教,我想沒有任何人或社會因為本書的討論(第九章)而信仰某個部落的宗教。然而,我想大多數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都曾思索宗教的問題。凡是正在思索這個問題的讀者,應該有興趣了解在人類史上宗教對不同社會的意義。最後,我們可從戰爭那兩個章節了解傳統社群的作法,進而明瞭國家這種政治體制帶給我們的益處。當然,本書難免遺漏許多對人類社會研究而言非常重要的主題,如藝術、認知、合作行為、烹飪、舞蹈、兩性關係、親屬體系、語言對知覺和思考的影響,如薩皮爾—沃爾夫假設(Sapir-Whorf Hypothesis)、文學、婚姻、音樂、性行為等。我必須再度說明,本書實難呈現人類社會的全貌,只能選擇幾個主題來論述。至於其他主題,請參看其他專書的討論。
至於本書所討論的社會,同樣因篇幅有限,無法納入全世界的小型傳統社群。我決定把重點放在以小型農業或狩獵—採集營生的隊群或部落,而非酋邦或早期的國家,因為以前的社會與我們的現代社會差距較大,對比鮮明,我們也能從中學到比較多的東西。我在書中引用的例子多來自幾十個傳統社群。我希望讀者能從這些例子和描述建構出一個完整而細微的圖像,以了解一個社會的不同層面如何並容,如養兒育女之道、如何對待老年人、如何面對危險和解決爭端等。
有些讀者也許會覺得本書的例子偏重新幾內亞及鄰近的太平洋島嶼。這是因為這個區域是我最熟知的,我花最多的時間研究這個地方。另一個原因是新幾內亞呈現的人類文化極其多采多姿。全世界約有七千種語言,新幾內亞即有一千種語言。在這裡看得到最多的傳統社群,即使到了現代,這些社群依然不受國家政府的管控,直到最近才受到這種現代政體的影響。新幾內亞人仍過著原始、傳統的生活,如狩獵—採集、航海、在低地製造西谷米或在高地種植作物,社群人數少則幾十人,最多則可達二十萬人。不管如何,本書也會深入討論其他學者對各大陸人類社會的觀察。
本書已儘可能精簡,以免注解、參考資料過多,書價昂貴,讓本來有興趣的讀者打退堂鼓。本書的參考資料一律按照章節整理,置於延伸閱讀。全書和序曲的參考書目與資料附在書末,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及尾聲的部分則可在網路上查詢(www.jareddiamondbooks.com)。即使延伸閱讀的篇幅已比大多數讀者想看的要來得多,仍不算是完整的書目。我所列出的是比較新的資料,以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另外一些則是不看可惜的經典之作。
作者資料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以及洛克斐勒大學頒贈的路易士.湯瑪斯獎等。 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殊榮的作家,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其成名之作,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與《大崩壞》、《昨日世界》合稱「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