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頂嘴、哭鬧、大寶打二寶、挑食、依賴大人、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
孩子總是講不聽又很盧?
爸媽再也不用忍氣吞聲!第一本專為臺灣父母所寫
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作者駱郁芬是兒童臨床心理師,擅長兒童發展議題,
更是一位在工作和家庭間兩頭燒的媽媽。
因此,她對前來諮詢的煩惱爸媽,很能感同身受。
她說,很多家長誤以為
正向教養,就是要永遠帶著正面情緒的「忍耐的教養」,
但養小孩就是每天被他氣死三百次,怎麼可能一直有正面情緒?
駱郁芬說,正向教養不是忍耐,也不是縱容,
而是針對孩子的年齡與特質,適度的理解、設限與要求。
因此她以阿德勒正向教養X兒童心理學發展為基礎,
運用日常生活的親子對話,為惱人的教養問題提供實用方法。
◎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遇到長輩不喊人?不要罵,試試示範讓他仿效。
×「叫人呀,你的嘴巴長哪裡去了?」
○「這是王伯伯,我們一起說王伯伯早!」(讓他仿效)
‧多說「我知道」,理解他的感受
×「你那麼多玩具,很多都沒在玩,不要這麼小氣。」
○「我知道你擔心借出去會被弄壞,有沒有你不怕弄壞的玩具呢?」(這是同理心)
‧贏或失敗的態度,孩子從你的反應學
×「早跟你說過了吧,誰叫你考前不認真練習。」
○「這次輸了你一定很失望,下次要不要試試看……。」(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
‧建立就寢儀式,避免睡前誘惑
×「你要是明天爬不起來,就不要給我在那邊哭。」
○將時間固定下來,八點洗澡,九點刷牙,九點半睡覺。(給孩子睡前儀式)
面對教養困境時,常有家長問:「要怎樣忍住脾氣?」
作者說:「不要忍!」因為被情緒綁架的大腦,是沒辦法理性運作的。
你要做的是翻譯你的情緒,把你的火氣翻譯成正向的對話,
就能扭轉親子關係。本書有33種情境供你參考。
推薦者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黃瑽寧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姚以婷
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羅寶鴻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陳品皓
繪星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謝玉蓮
親職教育作家、閱讀推廣人/小熊媽
目錄
推薦序一 正向教養起步走,簡單做到對孩子好好說/姚以婷
推薦序二 講想法、說感覺……正向教養和你想的不一樣/陳品皓
推薦序三 每一次錯誤,都是你和孩子最好的練習/謝玉蓮
作者序 不苛責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教養
前言 不用忍耐也做得到的正向教養
第一章 正向教養的基本概念
1.禮貌這件事,該怎麼教
大人可以表達期待,孩子有權說不
2.不願分享
多說「我知道」,理解他的感受
3.過於需要大人關注
有設限、有要求,孩子才會主動思考
4在路上大吵,非要買東西
交換條件只有短效,你該做的是提供選項
5做什麼事都慢吞吞
別老說「必須」、「一定」,你真的不用每件事都要管
6「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要當你的小孩」
先想想,孩子從別人家中到底看到什麼?
第二章 不爆氣的親子對話練習
7不收玩具
孩子做得好棒棒?小心他過度依賴獎勵
8沉迷於手機/3C
規定,不是大人自己說了算
9玩遊戲,輸不起
贏或輸的態度,孩子從你的反應「學」
10黏人精
分離焦慮的主要起因:依附關係
11怕黑,膽子小
陪孩子進行安全程序檢查
12時間到了卻不肯上床睡覺
建立就寢儀式,避免睡前誘惑
13挑食/吃飯三口組
搞懂孩子的先天氣質,有些食物別逼他吃
14面對新環境容易退縮
用預告、演練,化解他的「閉俗」
15突然變得不肯上學
越責備,孩子越不想說?信任從問對問題開始建立
16脾氣壞,愛罵人
父母罵人的難聽話,孩子學最快
17說謊
恭喜,你的孩子懂說謊了
第三章 完美父母不存在,做不到也沒關係
18討厭爸媽
當你很受傷,請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19老愛頂嘴
頂嘴是表達不滿的回話練習
20遇到困難就說:「媽媽,幫我」
完美父母不存在,請讓孩子自己練習
21長輩的過度寵溺
教養要聽誰的?照顧者間的權力爭奪戰
22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當小小寶貝不再黏你了,不用假裝堅強
23出現退化行為,例如尿床
先給安全感,再處理問題
24大寶和二寶整天都在吵
建立專屬的「偽獨生子女時光」
第四章 正向教養,培養孩子未來關鍵能力
25學習表現突然變差
學習方式只有適不適合,沒有最好
26坐不住,好動
與其教「不要動」,不如教「怎麼靜」
27遇到問題就放棄
失敗了,本來就該傷心!
28動不動就發脾氣
利用翻譯法,把生氣變方法
29在學校沒朋友
沒朋友也別急,如果他自己懂得找樂子
30上課、寫字不專心
注意力,本來就有高有低,尊重個別差異
31玩生殖器官
性教育不能長大再教
32被霸凌
被人欺負時,他知道怎麼求助嗎?
33霸凌別人
「我家孩子很乖的,怎麼可能欺負別人?」
附錄 兒童發展專業資源
序跋
不苛責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教養
四年多前,我在高雄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謝玉蓮前輩的推薦下,接下了衛福部委託的計劃——撰寫正向教養手冊三至六歲的篇章。彼時我剛成為臨床心理師沒幾年,滿懷雄心壯志,對於臨床工作、教養議題躍躍欲試,渾然不知當時一口答應下來的這個允諾,日後對於我的臨床工作、職涯發展,乃至於成為一位母親,會有多大的影響。
當時,每天從醫院下班後,我就到咖啡店趕稿,寫得暢快淋漓,即使遠遠超過字數限制,仍覺得還有許多叮嚀叨絮未完。雖然正向教養的概念當時在臺灣還不普遍,但我成天抱著整疊原文手冊研究,越讀越傾心,覺得正向教養的內涵具體而微的落實了我所認同的每一個教養細節;若我是一個孩子,我會希望自己就是這樣被對待的。
隨著《用愛教出快樂的孩子——正向教養手冊》的出版、網站上線,全文電子檔被下載超過百萬次;2018年衛福部印了20萬冊廣發至學前教育和醫療單位,以及這幾年「亞和心理諮商與訓練中心」的姚以婷老師孜孜矻矻推動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在臺灣的課程和系列書籍的翻譯工作,「正向教養」這幾個字遍地開花,每個家長都對於「溫和而堅定」琅琅上口,每個人都急切的想了解該怎麼在教養中做到正向。
這幾年,我持續從事臨床工作,工作場域先後或同時跨越了醫學中心的早療中心、精神科,以及教育單位、衛生單位、社福單位、監理單位、自費診所等,在2019年更與同行夥伴一起成立了心理治療所,深入社區提供心理健康的諮詢。
心理臨床工作於我而言,其實也是有階段性的。一開始,我在那些偷竊、霸凌、說謊、自我傷害、對立反抗的問題兒童及少年個案身上,看見許多不當對待,看見許多失職,看見許多不應該,我心急的想要點出「孩子不該這樣被對待」、「孩子就是這樣被迫長大的」,想要更用力的讓大人看見自己所疏忽的地方。
直到我成為一個母親。
2017年底,我的孩子誕生,我一心覺得這不過就是在我密密麻麻的行事曆中再增加一些待辦事項罷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除了餵奶、換尿布、安撫孩子,一整天連飯都吃不了、廁所都上不了。後來,我才慢慢的意識到,原來,成為一個父母,是澈底抽換掉原本的自己,換上一個全新模組;我必須在「自我」與「家長」的角色中苦苦掙扎,才能在鋼索上找到一點平衡,不致失足。
等到我終於再有餘裕喘息(彷彿劫後餘生),有餘裕看到身邊的家長們,我對他們感到好心疼。我看見家長們都好認真卻又戒慎恐懼,很擔心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不夠正確。我看見每一個家長身上,扛著自己的傷、自己的壓力,仍然努力的想要好好照顧孩子——但有時,現實是這麼沉重。我常常很想抱抱他們,心疼他們對自己的苛責。
於是,在孩子終於倒睡的深夜,在一面與孩子奮戰,一面維持著臨床工作和治療所經營中慢慢推進的日子裡,這本《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也一點一滴的寫成。
這本書網羅了家長最擔心的各類行為問題,每一個都是我在臨床工作上實際遇過的狀況。
在這本書,我以兒童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正向教養等專業為基礎,陪伴大家去拆解、理解孩子的各種問題,讓我們有方法、有信心,能在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狀況時,保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外,同時也能讓孩子長出力量、形塑出珍貴的特質。
願所有的大人與孩子,都能被善待,願每個孩子,都能長出足以帶著他們翱翔的強壯翅膀。內文試閱
不願分享
叔叔一家就住在小昕家附近,他們常常帶著跟小昕同年的小堂妹來作客。每次他們一來,媽媽都會叫他拿玩具跟堂妹一起玩,但小昕總是拒絕。
那天,叔叔一家人又來家裡了。那時小昕一個人在客廳正開心的玩著小汽車,小堂妹走過去,很有禮貌的指著旁邊的扮家家酒玩具說:「請問我可以玩這個嗎?」小昕想了想,搖搖頭表示不要。
小堂妹不死心,又問了一次:「我想要玩這個,可以借我嗎?」小昕還是搖搖頭,說:「不要,這是我的玩具!」
這時候,小昕爸爸有點惱火了,壓抑著怒氣,對小昕說:「妹妹已經這麼有禮貌了,你怎麼還說不要?你那麼多玩具,又沒有在玩那個,不要這麼小氣。妹妹,哥哥沒有在玩,妳直接拿去玩就好了!」
小昕聽了,小汽車也不玩了,嚎啕大哭了起來,然後跑到房間躲了起來,留下在客廳氣到不行的爸爸。
多說「我知道」,理解他的感受
小昕怎麼了呢?孩子又為什麼會不願意分享?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過頭問自己:為什麼我們要分享?分享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東西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會願意與他人分享的?
分享的價值與目的,其實在於一種「共好」,也就是,我覺得某件事情或某個東西很棒,我想把這份情感傳遞給你,讓你也覺得很開心;而這件事對我來說,有成就感(我能令你感到開心)、情感的連結(你是我在乎的人),或是實質的好處(一起玩更好玩、下次換你借我)。
孩子世界的分享,與大人並無二致,所以分享亦出於自發、出於喜悅,只要有一絲的不情願,分享的本質就被破壞了,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用「會分享才是好小孩」、「會分享,爸爸/媽媽才喜歡你」來脅迫孩子分享。
此外,我們希望孩子能尊重他人的物權,我們自然也該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物權:這是孩子的東西,他有權利決定是否分享、分享給誰,就如同我們不會期待同事、朋友無條件的把任何物品都分享給我們一樣。如果孩子對於物品的所有權越沒把握,例如隨時會被要求甚至擅自借出,那麼孩子便會因為不安,而更加保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更不願意分享。
因此,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別再對他貼上小氣的標籤,孩子只是安全感不足、信心不足,或是還沒體會到分享的喜悅。
比起責備、命令,試著說:「我知道你……」
有時候,我們會想要趕快把事情解決,而不自覺的用比較強硬的方式讓孩子就範,這可能是因為時間壓力,也可能是因為孩子偏離了我們預設應該要有的做法,甚至讓我們覺得面子掛不住,進而造成我們的不安,但我們卻沒有察覺。
然而,若我們仔細回想,會發現「求快」所採取的做法,往往引發更強烈的情緒或不理想的後果,造成後續更多時間精力上的損失。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當爸爸直接要小堂妹把玩具拿走時,小昕的情緒澈底被挑起,家長事後勢必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安撫孩子。又或者,當孩子搞砸一件事情時,即使我們的出發點是幫助孩子理解問題出在哪,卻常常忍不住碎念:「你就是這樣莽撞,弄壞了你賠得起嗎?」、「自己弄倒的,有什麼好哭?下次要小心一點」孩子也可能會在心裡築起一道心牆,不願讓父母更接近。
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用心,而非將我們拒於千里之外,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情緒反應暫放一旁,與孩子站在一起,體會他的感受,並理解對他而言事情的樣貌為何,包括關注的焦點、被挑起的情緒、解讀方式、希望的解決方法等。若我們能試著去同理孩子的想法,很可能發現這些都與我們所想的不同。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先問一問孩子的想法:「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呢?」、「那
個時候你想到什麼?」、「你決定這樣做,是什麼原因呢?」但我們得提醒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被傾聽的機會,而不是問責、找缺失、檢討。
接著,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情緒關鍵字點出來,這樣做可以讓他知道我們懂了,對於安撫孩子的情緒會有神奇效果。例如:
「你這麼多玩具,不要這麼小氣」→
「我知道你很喜歡那支筆,不見了真的好傷心……。」
「我發現弟弟撞倒你的城堡讓你好生氣。」
「我知道你擔心玩具借出去會被弄壞。」
等到孩子覺得自己充分被理解,我們才能著手解決問題、提出建議,在這個階段,同樣再用討論的方式進行,例如:
「你覺得下一次可以怎麼做,才不會又不見呢?」
「你覺得現在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呢?」
「你想要我抱抱你嗎?」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練習
● 「如果○○,怎麼辦?」,陪孩子練習思考
如果孩子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體會分享的美好,那我們就耐心等待。但在孩子準備好之前,難免還是會遇到類似小堂妹來訪這樣「被期待要分享」的狀況。
此時,我們可以預先陪孩子演練:
「這一次準備好分享了嗎? 還沒的話,你想要先收拾哪些東西在房間呢?」
「如果小堂妹開口想借,我們可以怎麼說呢?」
「要不要準備一些你沒那麼寶貝、願意借他玩的呢? 你希望媽媽怎麼幫你呢?」
● 創造「被分享」的正向感受
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原來收到來自他人分享的東西,感受有多麼美好,我們可以以身作則,讓孩子有同樣的體驗:
「這個蛋糕好好吃,是我最喜歡的口味,分一些給你吃吃看!」
「這是我最喜歡的衣服,但我知道你很想借……我相信你會很小心的,對嗎?」
贏或輸的態度,孩子從你的反應「學」
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怕輸?一來是學齡前的孩子,思考的能力還有限,對於事物會傾向用「非黑即白」的方式來理解,像是「好/不好」、「喜歡/討厭」、「輸/贏」等。
在孩子的成長經驗中,例如:孩子成功邁步、把積木拼上、畫出某個東西的時候,大人常常會不由自主的大力喝采,或是在孩子失敗時流露可惜的神色。透過大人的這些反應,孩子會逐漸形成一個概念:贏、成功就是好、很棒;相反的,輸、失敗就是不好、很糟糕。
其次,學齡前的孩子也正在建立起自我概念,也就是「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孩子會從其他人的反應中,慢慢建立起「我是有能力的/很棒的/可愛的/被喜愛的/聰明的/不會畫畫的/胖胖的/粗心大意的」這些評價會慢慢堆砌成孩子對自己的認識。
也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已經把「輸」跟「不好的」兩者連在一起,那麼他們自然會想要避免輸、避免失敗,避免成為別人眼中不好的小孩。
以學習取代處罰,不用天天跟孩子過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會累積很多的失敗經驗,想一想孩子失誤多少次,才能學會把食物放進嘴裡?跌過多少次,才能夠站立、放手,以及邁步?在這些經驗中,他們其實不曾對失敗抱有負向的解讀,總是一試再試,因為孩子天生知道:失敗,代表著「我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那麼,到底孩子為什麼會變得畏懼失敗?可能是因為被責怪,也可能是一句玩笑話,或是過度欣喜的反應,讓他們逐漸以為,只有完美、成功、勝利,才是好孩子、乖孩子、大人心中喜愛的孩子,於是開始害怕挫折。
此外,許多大人在自己犯錯時,會因為拉不下臉來承認或道歉,而去否認、找藉口,或是要求孩子不能提及,這也都會讓孩子學到──錯誤是糟糕的、痛苦的、要極力避免的。然而,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錯。
當孩子出錯、搞砸事情、表現不理想時,我們都是怎麼處理的呢?
比方說,面對孩子拖拖拉拉、不收拾玩具、跟手足吵架時,許多父母會直接思考:「我要怎麼懲罰,以杜絕下次再犯」,所以會訂出很多規矩,像是「十點以前沒有上床,就不能聽故事」、「沒有收拾好玩具,就全部丟掉」、「跟手足吵架就去罰站」。這中間的思維,是讓孩子知錯、會怕,並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記取經驗,避免重蹈覆徹。
可是一旦這麼做,我們就會發現「規定」永遠不夠周延,孩子永遠有更多你沒料到的招式,只好一再加上更多條件和但書,來防堵孩子鑽漏洞,最終讓自己身心俱疲。
其實,與其想著「怎麼處罰,孩子才會記得」,有一個更好的方式,就是去思考「怎麼學習,孩子才會記得」。
示範輸家的態度,把失敗當作成長。
×「早就跟你說過了吧,誰叫你不認真練習。」
○「這次輸了你一定很失望,但我有注意到你做得很好呢!」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
正向教養起步走,簡單做到對孩子好好說
◎文/姚以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
「你也別火氣這麼大,孩子還小,跟孩子好好說嘛!」許多時候我們看到其他父母或是自己的伴侶在責罵孩子,都會這麼勸告對方。只是說易行難,輪到我們自己的時候,在那個當下就是覺得罪不可赦,不多罵幾句好像對不起自己照顧孩子的職責。「都說過幾百次了,還是不聽,是不是氣人!」好好說,孩子不聽;用力罵,孩子也不聽,親子衝突經常搞得孩子氣餒、家長灰心。
我在生育後完成了諮商心理碩士學位,仍然帶著新手媽媽的身分以及滿腹育兒疑惑,在2011年親自赴美參加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講師訓練。這才驚覺到,不是我的情況特殊,套句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 Watson)的話:「作為家長和教師是天下最困難的工作了。」原來不是孩子難教,是成人懂不懂得如何教的問題。
在如獲至寶的震撼培訓後,回到臺灣開始研究並發現,教育部在2007年開始推行《正向管教工作計劃》,即參考取材自簡.尼爾森(Jane Nelson)博士提出超過30年歷史、打磨出數百種教養方法之「Positive Discipline」相關書籍。經我修訂命名「正向教養」後,2012年開始於兩岸三地華人社群推廣至今,正向教養一詞獲得各界認可採納,逐漸取代原本稍感嚴厲的正向管教。
本書作者駱郁芬由臺灣第三期正向教養家長(Teaching Parenting)講師班和第一期早教(Early Education)講師班認證結業。她在培訓前便已傾心正向教養相關知識,是衛福部公益手冊的合著作者。參與講師培訓後更受鼓舞,一鼓作氣完成本書;書中提供33個會引起家長共鳴的日常生活實例,以專業心理師臨床實務與自身育兒經驗,融和正向教養學理知識,不僅說明親子衝突中,家長需要先了解的各項原理和及如何化解衝突的心態,更輔以簡易對話練習,幫助家長輕鬆上手。
郁芬的文字輕鬆有趣又誠懇實在,對付「歡必霸」的幼兒,本書提供家長應該如何說、又該說什麼,才能做到溫和堅定的逐步引導,值得參考閱讀,讓你開始正向教養起步走,簡易練習做到對孩子好好說。
(本文作者為亞和心理諮商與訓練中心院長、臺灣考試院認證諮商心理師、臺灣首位正向教養和鼓勵諮詢導師。同時也是多本阿德勒書籍和正向教養書籍審定導讀序文作者。)
推薦序二
講想法、說感覺……正向教養和你想的不一樣
◎文/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我早年從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療時,正向教養在臺灣還是相當陌生的概念,不僅一般人沒聽過,就連我第一次聽到時,心中都不禁納悶:「正向教養?不就是多鼓勵、少責罵,培養孩子正向心態的意思嗎? 這個大家都知道呀,為什麼還要特別稱作正向教養呢?」
這是我當時的直覺反應,相信跟很多讀者一樣,然而直到我開始對正向教養有一些接觸和理解之後,才發現我先前對正向教養的誤會實在太大了。它不僅沒有我所想像中的強調「正向」本身,甚至顛覆了不少我對教養的過時觀念。
為什麼正向教養如此重要?
在多年的輔導經驗中,我看到許多孩子的心中,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受了大大小小的傷,這些傷可能來自家庭教養的型態、應對方式、溝通衝突等。大部分爸媽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只是我們過程中不經意的忽略和慣性,在孩子內心留下了傷口,以致於這些傷口化膿而成為親子關係中的阻礙,或是漸漸影響孩子日後的人格與行為。
在我這一代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一直不太有機會被自己的爸媽理解,一來是傳統家庭沒有這個習慣,二來是我們也喪失了貼近自己的能力。於是講想法、說感覺對我們成了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等到我們自己為人父母時,自然就延續過去所習慣的方式,強調教養中的教條與規則,忽略孩子的情緒與感受。
事實上,家長的理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來說,是一劑異常珍貴的處方。當我們能試著好好承接孩子內心的情緒時,這份理解將會讓孩子內在潛藏的能力與天賦,得到綻放的機會。透過這份承接與理解,孩子能夠整合自己、調節情緒、萌發自我價值。正向教養,恰恰就是這份理解的關鍵。
本書作者駱郁芬心理師,是我相當熟捻的同事及夥伴,我們一起在許多兒童青少年的專業領域合作共事。她對兒童青少年的治療不僅充滿熱忱,也具備極為豐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郁芬是位可愛孩子的母親。在許多公私場合,我近距離見證郁芬和孩子之間的深情互動,著實令人觸動。她絕對是分享正向教養的不二人選。透過她活潑生動的文字,相信你很快就能理解什麼是正向教養,並且知道實際可以怎麼做。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為人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輔導人員閱讀咀嚼的好書,透過作者細膩又專業的分享,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推薦序三
每一次錯誤,都是你和孩子最好的練習
◎文/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正向教養,認真看待每一個人的價值感、歸屬感,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有能力解決困境,並賦予自己成長意義的。
但是,面對現在的育兒生活,你滿意自己的親職角色嗎?每日的教養難題是否也曾經讓你懷疑:自己不是個「夠好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當中,你是否能看見自己的需求、好好照顧自己?
是的,育兒生活充滿的各種教養難題,都在在考驗著父母的自我價值,更對孩子自我價值的形塑有著深遠的影響,而這一路上的成長與陪伴真的很不容易。
我在臨床工作中,也發現許多有困擾行為的孩子,大多是喪失信心的孩子。他們不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肯定的,於是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例如發脾氣、退縮、哭泣、放棄等。然而,這不僅讓父母疲於奔命,親子溝通的成效也十分有限。
因此,我非常欣喜《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這本書的出版。本書以阿德勒正向教養為基礎,列舉學齡前孩子會面臨到的各種成長問題,並藉由實用技巧的教戰守則,讓父母透過每一次與孩子的連結,進而創造信任關係;並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讓每一次的錯誤都是親子間最好的練習,以及重拾尊重與討論,肯定彼此的自我價值。
我很喜歡郁芬在書中列舉的實例,以及協助家長彙整而成的正向教養對話。她用一句句的對話示範,讓家長直接應用於生活,透過這樣的嘗試與練習,除了能具體實踐正向教養以外,也落實了我們教養孩子的初衷。
只是,正向教養是漫漫長路,可能是一個月、一年、五年、十年。慢慢的,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每個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獨特個體;慢慢的,孩子知道家是最安全的所在,是可以被傾聽的所在,因而能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緒;慢慢的,信任感的建立、情感的連結,成為孩子面對未知世界挫折的養分;慢慢的,不管孩子如何挑戰大人,因為你的溫和與堅定,都能讓孩子明白你愛他,但也有明確的設限;慢慢的,你會去理解孩子每個行為背後的需求,並且陪著孩子一起解決,而非流於自我情緒、指責、懲罰。同時,你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夠好也有能力的父母。
然而,這一切皆源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愛、期盼、陪伴、練習,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有歸屬感的。誠摯推薦本書給想改變親子關係、賦予孩子能力的你。作者資料
駱郁芬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學士、中正大學臨床心理所碩士畢業。曾於新光醫院精神科、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等單位,擔任臨床心理師。因擅長兒童發展議題,亦擔任臺北市、新北市多所學校外聘心理師、特教專業團隊、親子天下駐站專家。 現為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擅長處理兒童情緒及行為困擾,並以正向教養、親子關係、親師溝通,為許多爸媽提供相關諮詢。 同時,更是一位在工作和家庭間兩頭燒的媽媽。熱愛孩子,也熱愛與大人一起探討怎麼愛孩子。相信愛的力量,更相信孩子的問題背後,都有值得被看見的一顆心。 著作:《用愛教出快樂的孩子──正向教養3到6歲篇》、《讀懂孩子的情緒話:小孩不暴走、家長不失控的好EQ養成法》(合著,尖端出版)。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