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Podcast節目《阿善師鑑識實錄》——臺灣犯罪類收聽人數第2名!
紫光燈、屍體手指夾直器、濾光板、指紋粉末……
鑑識專家神器破天荒大公開!
◎找不到屍體,如何利用後車廂的滲透血跡逮住凶嫌?
◎蘇建和案、江國慶案,是「有罪的冤獄」嗎?
◎當年無法比對的指紋,8年後竟出現吻合的嫌犯,為什麼會這樣?
◎死亡時間如何判斷?手跡、足跡如何做身高推定?臺灣最權威鑑識專家告訴你。
民國69年,作者謝松善還是一個菜鳥警察,
午休時間輪值時,接起一通電話——林義雄家滅門血案,
這是他負責的第一件重大刑案,翻轉出他的鑑識人生。
謝松善從此深入當時臺灣還很陌生的鑑識領域,三度赴美進修,
師承李昌鈺博士,從基層技佐一路做到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臺灣近30年來的重大案件,他幾乎無役不與。
鑑識到底是什麼?謝松善說,鑑識就是用科學和嫌犯鬥智,
利用DNA及指紋鑑定、血源位置、型態學、現場模擬……
像拼圖一樣,綜合、分析、拼湊所有事證片段,重建案件的經過,
以印證嫌犯自白的真實性,證明其犯罪或還他清白。
◎今日判死、明日判生,大案成了全民公審
明明是「吳銘漢夫妻命案」,為何變成人權團體大力搶救的「蘇建和案」?
謝松善說,只用一根棉棒就可解決的問題,卻纏訟20年。真相到底是?
還有,紛擾司法界20年、現役軍人姦殺女童的江國慶案,
竟因鑑識人員翻倒垃圾桶時違反檢查基本動作,兩位嫌犯最後都被判無罪。
真凶到底是誰?謝松善親自還原犯罪現場。
◎「愛」這個學分,有人很平淡,有人很激烈
在臺灣,重傷害及故意殺人等案件數量不斷下降,唯獨情殺案件不減反增。
看鑑識人員如何用鞋印鑑定與滴流血跡,偵破民國84年的虎林街于家滅門血案。
◎鑑識,用科學與嫌犯鬥智
如果沒有屍體,要如何證明嫌犯殺人?
民國90年的無屍凶殺案,鑑識人員就是利用血跡滲透,
推估死者出血量至少有幾十毫升,合理懷疑就算沒死也可能重傷。
還有,民國86年震驚全臺的白曉燕綁架案,凶手陳進興逃亡途中計畫變臉,
犯下方保芳三屍命案,垃圾桶中遺留的彈殼,就是判斷涉案槍枝的有力證物。
證據要如何說話?被判無罪的人一定無辜嗎?
臺灣最權威鑑識專家謝松善,帶你解讀犯罪現場。
推薦者
YouTube頻道「異色檔案」/DK、Di掃
懸疑、犯罪主題網路媒體/疑案辦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教授兼科學實驗室主任/白崇彥
目錄
鑑識專家神器破天荒大公開
推薦序一 來自生命道場的鑑識職人精神/DK、Di掃
推薦序二 老兵不死,一如阿善師對鑑識的發心不滅/白崇彥
推薦序三 關注過往案件,伸張應有的正義/疑案辦
自 序 鑑識,是科學與嫌犯的鬥智
第一部 今日判死、明日判生,大案成了全民公審
1 影響我鑑識生涯的臺灣重大懸案
——連老弱婦孺也不放過的林宅滅門血案,民國69年
2 耗盡龐大社會資源的強盜殺人案
——六次判死、三次判生的蘇建和案,民國80年
3 紛擾司法界二十年的軍法案
——江國慶被平反,許榮洲獲判無罪,真凶是誰還有人關心嗎?民國85年
第二部 鑑識,科學與嫌犯的鬥智
4 見證DNA科技進步的冷案
——差點過追溯期的成德國小女童命案,民國79年
5 靠牽亡魂找遺體的強暴未遂案
——附身乩童的國小女童閔秀惠案,民國82年
6 第一樁沒有屍體卻定罪的凶殺案
——人間蒸發的美女碩士張靜華命案,民國90年
第三部 「愛」這個學分,有人很平淡,有人很激烈
7 師生戀導致的滅門案
——房客反應不尋常的虎林街于家血案,民國84年
8 第一宗開啟死刑辯論庭的謀殺案
——瑞光路幼兒園女老師情殺案,民國98年
9 泥沙埋頭致死的校園殺人事件
——魂斷停車場的女教師吳曉蕙命案,民國83年
10 凶手重返犯罪現場的劫色血案
——活活被燒死的女售貨員王淑文命案,民國87年
第四部 白案,全民之殤,治安之痛
11 電視臺第一次直播槍戰場面
——凶嫌逃亡後仍持續犯罪的白曉燕命案,民國86年
12 變臉求生的一槍斃命滅口慘案
——方保芳整形外科三屍命案,民國86年
序跋
鑑識,是科學與嫌犯的鬥智
我是後山的小孩,從臺東高中畢業後北上求學,民國67年自中央警官學校畢業,分發至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鑑識組,從基層的技佐開始,歷經技士、薦任技士、組長、技正等職位;民國88年,鑑識組升格改制成為刑事鑑識中心,個人有幸擔任第一任的主任,一直到民國100年8月退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在同樣的鑑識工作及相同的辦公室,我在原地繞了33年,這在警界是很少見的。
早期的鑑識單位較不受重視,福利及功獎少,升遷機會有限,所以不易留住人才,因此剛畢業時,被分發到刑警大隊鑑識組,當時頗覺得委屈,曾想過要調部門,但是,以前調動多少都要靠點關係,一想到要拜託人、看人家臉色,也就放棄了。經過一段時間後,回頭發現這塊鑑識園地一片荒蕪,都沒有人要耕耘,於是我掄起鐮刀鋤頭,心想只要自己稍加努力,一定可以闢地墾荒,播種結果。
既然決定要在鑑識這塊領域待下來,就必須再學習精進。民國72年,我自中央警官學校碩士班畢業,我知道,如果想在鑑識專業上有所提升,必須拜名師學藝。當時,李昌鈺博士已是世界知名的鑑識大師,常常回國講學,提攜後進。我便下定決心出國進修,於民國78年、80年及90年,三度通過警政署出國甄試,得以到美國跟隨李博士學習,同時也到康乃狄克州紐海芬大學(紐黑文大學)進修研習,並取得刑事鑑識碩士學位。
我的警察資歷全都是鑑識領域,這在警界的升官路徑是不可能當到局長的,而且鑑識職缺這幾年也接近滿額,年輕的一代升遷不易,所以我選擇了提早退休,想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也留給後進升遷的機會。
有的人說我是自走炮,我的個性向來如此。站在體制內唱反調其實很難伸展,所以,提早退休反而讓我不會被公務員的身分框住。跳出來,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才能講我想講的話,例如上課、演講、寫書、接受媒體邀約做專業評論,或協助私人鑑定。
這三十多年來,我從一個頭髮濃密、精實黑瘦的年輕人,變成一個頂上逐漸稀疏的中年人;也從一個默默學習的菜鳥,成為警界及媒體口中相稱的「阿善師」。回首鑑識路,看到這個領域,從荒煙蔓草到生機蓬勃的發展歷程,看到科學辦案及司法正義的轉變,當然也看到許多人生的悲劇,深深感知生命的無常。
尤其,每一個案子,都是人家用活生生的悲慘遭遇,來作為教育我們的道場;每一個悲劇,都是人家用寶貴的生命,讓我們累積經驗、獲得專業成長。我們怎能不認真學習?我們要懂得珍惜並感恩。
法律制度本來就應該有平衡機制,法庭不能只有一面倒,因為我們都是人,人是有局限的。過去,我一直都站在控方,但是,我能看到辯方的不足與無奈。辯方律師因為鑑識專業普遍不足,使得這方面的抗辯能力很弱。而除了公務單位,國內找不到這方面的專家,於是官方鑑定成為權威,法官的認知,習慣上也偏向控方的意見,幾乎從未改變。
但是,倘若公務鑑定的推論是有偏差的呢?那就有可能形成冤獄,或是錯放了一個真正的歹徒。我們不能只有公家的意見,不能以為這是唯一的權威,如果不是絕對正確的,我們就應該挑戰。
近年來,隨著政治、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的變遷,犯罪型態日趨複雜,相對的,刑事訴訟制度也因為政治開放及法律修正而日趨健全,鑑識科學逐漸獲得重視,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也益加完善,固有的偵查與鑑識技術已無法達到發現犯罪事實和公平審判的目的。因此,藉由各項基礎科學領域的快速發展,現代的科學偵査技術乃得以迅速萌芽、茁壯。
臺灣的鑑識科學在李昌鈺博士的大力推動,以及警界長官、前輩、專家的努力改革之下,已有長足的進步,現代鑑識科學儼然成爲刑事訴訟程序中,發現真實與保障人權的堅實後盾。「科學辦案」這個詞,在早期辦案不講求程序正義的時代,被暱稱汙衊為「刑求逼供」的同義詞,現在,科學辦案已經是真正以物證為主、以邏輯取信於人、奠基於科學「實事求是」精神的一門專業。
我已過65歲,以臺灣男性平均壽命76歲來看,扳指一算,我只剩差不多10年。這10年的時間,我可以做什麼?退休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當「終了之日」來臨時,我要怎麼樣才不會有遺憾?
這段時間,我已經有了答案。在我有生之年,我要傳承我的經驗,推動在我心中蘊藏已久的理念,要不然等我倒下了,我這一生從鑑識這門專業所學習到的、所經歷的、所思所想的,將一切歸零,隨著我的軀殼腐爛,化為雲煙,然後,這個社會還是老樣子。
退休時,我曾經在媒體發表「退而不休的宣言」,其實我不是要向檢警挑戰,只是希望在司法的偵審及刑案的蒐證與鑑識上,能加入民間的監督與批判,減少冤案發生,建立民眾對司法的信心。
其實,鑑識工作是一種良心志業,可以做到50分,也可以做到100分,端看個人對工作的認知和自我要求。檢察官和法官當然希望鑑識人員可以盡可能多提供些專業的研判,讓他們在心證的形成上有所依據,可以更肯定;偵查與鑑識人員的責任,就是竭盡所能來蒐證及研判,縮小檢察官和法官自由心證的空間。
不過,現在許多鑑識人員喜歡打安全牌,不願去承擔研判的責任,因為這樣可以不用上法庭,不用接受交互詰問的挑戰,所以,鑑識工作只保守的做到50分,把案件研判的責任交給檢察官或法官的自由心證,反正判生判死與他無關,所以法官的判決才會像鐘擺一樣,常常在生與死或有罪與無罪的兩極端擺盪。
現今是民主的社會,有許多發聲的管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表達,對不同的意見我們都要予以尊重,但是,大家也要冷靜下來憑著客觀事實說話。現在許多的社會現象是,透過網路、透過電視名嘴,加上一些平面媒體,用重重猜測與誇大拼湊來大放厥詞,群眾也被這些報導帶著跑,發酵的結果,導致輿論辦案及民意審判,彷彿每個人都是柯南、都是法官,專業的意見變得很薄弱。
本書的付梓,我只想把個人一生的鑑識經驗留存下來,並對未來的偵查與鑑識工作提出建言,略盡一點社會的責任。您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但希望彼此相互尊重,不要謾罵、惡意攻訐,因為事實是要經過良性的探討、辯論與檢視,真相才能越辯越明,司法正義才能逐漸彰顯。
法律是大家共同制定的遊戲規則,司法判決的結果,不管您同意與否都必須尊重。現在的司法制度是採無罪推定原則,沒有證據就要把嫌犯先當作好人,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司法正義不一定能完全彰顯。但我絕對相信因緣果報,人世間有司法與道德的懲罰,人心也有善念與惡念的競爭,犯罪的陰影要想從心底完全抹掉是不可能的。真正犯罪的人,即使逃過司法的懲治,道德的懲罰仍會如影隨形,心牢的枷鎖已判處永遠的無期徒刑。
在個人33年的鑑識生涯中,要感謝培育我的老師、指導我的前輩、激勵我的朋友、陪伴我的家人,以及曾經一起共同奮鬥的同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赴美三次進修期間,承蒙恩師李昌鈺博士及師母的指導與照顧,真是銘感五內,永誌難忘。此外,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要感謝因緣際會中,共同成就的所有朋友,一切的一切,請接受我心中誠摯的吶喊,謝謝大家!內文試閱
見證DNA 科技進步的冷案
——差點過追訴期的成德國小女童命案,民國79 年
民國79年5月7日中午,正是小學一天中最喧鬧的午休時間,臺北市南港區成德國小的學童家長,紛紛為孩子送來便當,老師們也陸續回到教室,招呼小朋友安靜用餐。這時,六年五班的導師,發現自己班上有個座位始終空著,原本應該坐在這位子上的陳姓女童不在教室,她覺得很奇怪,便四處尋找,但沒有找到。
下午的上課鐘響了,陳姓女童依然沒有回到教室,於是第五節課之後,班導師請學生幫忙在校園內尋找,還是不見她的蹤影。班導猜想,或許陳姓女童跟著別班同學去參加校外的田徑比賽閉幕式。眼看校園內找不到學生,她也只能等田徑隊同學回來再說。
沒想到等到下午4點,田徑隊的同學們回來了,還是不見陳姓女童的蹤影。田徑隊學生異口同聲的表示,陳姓女同學並沒有跟去。這下子導師驚覺事態嚴重,立刻打電話詢問家長,確認學生是否自行返家。「好好一個孩子在學校,怎麼就不見了?」導師深覺不安,但毫無頭緒,於是請該校師生放學後留下來協尋。
一直找到傍晚6點,天色已經暗下來了,一位張姓老師終於在活動中心的頂樓樓梯轉角處,找到趴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已無氣息的陳姓女童。
陳姓女童被發現時,雙眼與嘴巴被黑色膠帶緊緊貼住,雙手被綑綁在頭後方,雙腳也被膠帶纏繞,身上穿的制服被高高拉起來,蓋住頭和臉,她的褲子已被脫去,下體赤裸。
就在當天中午歡鬧的午餐時間,陳姓女童孤零零的在校園無人的一角,莫名的被姦殺了。
66年次的陳姓女童,當年才13歲,如果她平安長大,如今已經是個年過40的成熟女性了。經過漫長歲月的淘洗,隨著滄海桑田、人事更迭,這個案子從震驚社會、群起譁然,到追索不到凶嫌,始終無法突破,最後終於逐漸沉寂,深深埋進歷史堆中。
來不及長大的她,就這樣永遠停留在了13歲,事後這麼多年過去,我也已經退休了……。
DNA鑑定技術剛起步,尚未發揮功效
那時,我是臺北市刑警大隊鑑識組的組長,當天獲報後,我帶隊過去,按照SOP進行相關採證。因為是國小學童遭姦殺的案件,案情重大,所以鑑識人員的採證也特別謹慎。我們在現場找到凶嫌使用過的衛生紙,也採集了陳姓女童的下體,準備進行DNA比對。
那時國內的DNA鑑定才剛剛起步,許多技術都還在探索當中,因此採集回來的物證,送交刑事警察局鑑定後,並沒有獲得直接有效、可以協助破案的結果。後來我們找到國內DNA的研究先驅——當時任教於警察大學的李俊億老師,透過他的協助,將相關物證,包括衛生紙與採集下體的棉棒,全部送至警大檢驗。
民國80年代初期,臺灣的民風純樸,學校原本是最讓人放心的地方,特別是小學。家長將孩子送進學校,大白天的卻發生駭人聽聞的姦殺案,這在當時是讓人無法置信的事情,不僅社會震驚,也造成師生與家長之間莫大的恐慌。許多值班的老師內心因此蒙上陰影,擔心遭遇不測,夜裡巡邏時倍感恐懼,各校都希望轄區能加派員警,保護校園治安。
人心惶惶,警方破案的壓力自然也很大。可是,當時DNA鑑定才剛起步,能供比對的資料庫很有限,更遑論數位建檔,比對工作都是由人工進行。因此,這個案子只要一有嫌疑犯,我們就趕快將他的DNA送交警大鑑定。儘管一件一件陸續送檢,但隨著時間一天一天流逝,依舊無法追查到真正的凶手,可送比對的檢體也越來越少,時間一拖長,沒有新的事證,案子的偵查便慢慢停滯了下來。
塵封的物證,使案件成為「死案」
俗話說:「鐵打衙門流水官。」在找到凶手前,案子的相關證物,都由各承辦人員保管在各自的辦公室抽屜裡,當人員一轉調、辦完交接之後,陳年舊案的相關證物更是乏人聞問。不僅官如流水,相關人等來了,又走了,就算是鐵打的衙門,也會遭逢天災人禍。南港分局在改建之前,就難敵幾次颱風所造成的大淹水,那時候,許多證物都泡在水中,或被汙泥掩埋,可能在清理時一併被丟棄。在案情沒有進一步的發展之下,也不會有人聞問。
在這種狀態之下,陳姓女童的命案,漸漸從停滯不前的冷案,成為被遺忘殆盡的死案。冷案還有機會復燃,但死案如何復生?
就這樣,事過境遷二十幾年,這個案子直到我退休前都靜靜躺著,對於破案,我已經完全不抱希望了。
「冥冥中自有定數。」這話出自一個科學辦案的人口中,實在弔詭。但我之所以一再反覆的說,實是因為過去三十幾年來,有太多的巧合與令人錯愕的經驗,顯示了無論事件如何峰迴路轉,自有天意讓各種意外與機會相加堆疊,最後叫我們不得不信服——一旦時候到了,天理的循環自會讓案子重新啟動。
雷同的做案手法,讓鑑識員重啟舊案
成德國小女童案便是個冥冥中自有安排的案子。當初我接獲命案,帶隊去採證的同仁中,有一位參與勘察的組員,當時剛從警大畢業第二年,很年輕,對工作很投入。幾年後,他從鑑識組外調,經過多年輾轉,後來成為南港分局的偵查隊長。
民國100年前夕,他著手調查一件性侵案件,沒有任何原因,只能說福至心靈吧,他腦海中突然浮現這樁我們曾經共事的舊案。這起性侵案與成德國小女童案有不少雷同之處,鑑識出身的他,開始懷疑起眼前這名嫌疑犯,認為對方涉案的可能性相當高,便興起了尋找證物的念頭。
這念頭一起,沒想到追查該案證物的過程峰迴路轉,不亞於偵探小說情節。追查證物,按照規定要問當年該案的承辦人員,可是事隔這麼多年,最初的承辦人早已調走,之後還換了不知道多少任,加上南港分局歷經幾次大淹水,證物早已不知去向,最後他只好跑來問鑑識中心的同仁。
當時我正值退休前夕,知道這件案子要重啟調查,頗為振奮。歷年來的檔案,鑑識中心都妥善保存,一知道這個案子有破案機會,隨即追溯相關紀錄;找來找去卻發現,檔案上面註記這個證物送到警大去檢驗,可是怎麼查,都沒有警大歸還的紀錄。這是怎麼回事?難道證物沒有送回來?還在嗎?有可能在警大一待就21年嗎?我發現這個情況時也很驚訝,於是我們立刻向警察大學追問,了解狀況。
警大承接許多法院鑑定的案子,龐雜的證物堆積如山。我們找了幾個同仁,會同警大的老師,到警大證物室裡慢慢翻找,翻了許久,竟然讓我們找到那包證物!
證物比對不符,半年後竟出現轉機
我們將證物領回,送交刑事局鑑定。現代技術比以前進步很多,一經比對,發現跟懷疑的對象並不吻合,儘管結果令人洩氣,但我們盡力了,也還了嫌犯清白。
依照現在DNA建檔SOP,送進刑事局的DNA經分析後,就直接以電腦建檔在資料庫裡,我們將證物上的DNA與現有的資料庫比對,也查無相符之人。尤其扼腕的是,我們因為追查證物下落,便屈指算起案件發生年代,發現此案的法律追訴期限20年已過,即使證物比對出來,抓到了嫌犯,可能也無法追溯。
(按:民國95年7月1日後適用新刑法、95年6月30日前適用舊刑法。舊刑法中,規定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者追訴期為20年,新刑法則是改為30年,但發生死亡結果者不在此限,意即取消30年追訴期。)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事情演變超乎預期。半年後的某一天,刑事局突然來電通知,半年前送去的DNA,竟與最新送進來的資料比對出來了!嫌犯名叫蔡榮樹。
這個結果真是出人意料之外,南港分局偵查隊立即啟動調查。原來,民國100年4月,高雄發生一起國中生遭性侵案,警方循線逮捕蔡榮樹,經DNA比對後,赫然發現竟然和發生在21年前的南港成德國小女童案的證物DNA吻合,真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這二十幾年間,蔡榮樹的DNA靜靜躺在警大的證物室裡,無人聞問,全因當年參與此案的一位鑑識人員忽然開啟記憶之門,追查證物下落,這項證物才進入DNA建檔。蔡榮樹潛伏了20年,偏偏在這時候犯案,因此被抓,經DNA採證比對涉案,這不是天意,什麼才叫天意?
在臺北犯案,潛伏多年後在高雄被逮
經調查發現,民國79年,蔡榮樹住在南港國小附近,在陳姓女童遭姦殺案之後,都沒有他的犯案紀錄。這個案子發生後幾年,臺灣開始建立DNA資料庫,根據法律,性侵案件的犯人都要強制建檔,所以這21年來,除非他犯案沒被發現,否則一定有他的檔案。躲藏多年的他輾轉搬到高雄,被逮到時已是50歲的中年人,他以為女童姦殺案已經事過境遷,結果在臺北犯的案,卻在高雄被抓到。
民國100年6月8日,檢警將蔡榮樹拘提到案,後來他還抖出哥哥蔡榮源是共犯,而哥哥也反咬弟弟誣告。兩人分別到案後,依犯罪時間應適用舊刑法,殺人罪的法律追溯期為20年,所以即使抓到人破了案,居然是徒勞無功!後來檢察官解釋,依規定「應扣除該案2年的偵辦期」,認為仍在追訴期限內,此時距離可追溯期限,剛好僅剩三個月,離我退休不到兩個月,真所謂天網恢恢,這也是令我相當高興的一件事。
經偵查後了解,當年才二十幾歲的蔡榮樹,案發當天正是他的結婚紀念日。喝了點酒的他逛到成德國小附近,突然起了獸心,利用家長替小孩送飯的時機,混在家長群中進入國小校園。當時他看到就讀小六的陳姓女童獨自走在活動中心的走廊,便佯裝老師身分,誆騙陳姓女童,幫他到頂樓搬東西。到了頂樓後,他用膠帶綑綁女童雙手,並用膠帶纏繞她的眼睛、口鼻,之後加以性侵。逞慾之時,女童因為掙扎發出聲音,他情急之下用手緊摀女童口鼻,結果陳姓女童窒息而亡,嚇得他趕緊逃離現場。
之後,原本擔任電腦程式設計師的蔡榮樹,可能擔心事跡敗露,或者是疑心生暗鬼而搬離臺北,最後在高雄的旗津地區成為流動攤販,經營碰碰車。銷聲匿跡多年,他是否認為此案時效已過,我們不得而知,總之他突然復出,性侵一名智能障礙的女學生,經DNA建檔比對破案。檢方後來起訴兩兄弟,但是查無實據顯示他哥哥也犯案,因此無罪釋放。最後,高院判蔡榮樹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
這樁懸宕二十餘年的命案偵破時,女童的母親已經60歲,得知女兒沉冤得雪,不禁潸然淚下……。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來自生命道場的鑑識職人精神
◎文/DK、Di掃(YouTube頻道「異色檔案」)
那個時候,真實犯罪的風潮,正從國外悄悄的襲捲到了臺灣。
我發覺其實有一定比例的觀眾或聽眾,非常熱衷於想要了解各種詭異、離奇的刑事案件。正在做自媒體的我,深知這一個領域,絕對會有人想要看,於是開始研究國外國內各大刑事案件。也正因為如此,因緣際會下,我偶然發現了一本很舊的書,書名是《阿善師的告白》,書內寫的都是臺灣發生過的重大刑案。
但最為迷人的,是謝松善(阿善師)以自身的專業與本職學能,去談論他曾經參與的詭異刑案,那跟我們這種自媒體自行蒐集資料拼湊、講述出來的力道與信服力,等級上差得可遠了。很可惜的是,當時這本書已經絕版了。
為了收藏這本由一位在臺灣鑑識領域耕耘33年老探長寫的書,我老婆Di掃不惜在網路平臺找到並入手——沒想到價格竟然飆到原定價的兩倍!
所以當阿善師願意來到我們的YouTube頻道《異色檔案》,來為觀眾解說案件的時候,那一天的前一晚,我真的失眠啦!那位常在電視節目出現的老探長,竟然真的要和我們夫妻倆見面了!
果然,阿善師滄桑渾厚的嗓音,在鏡頭前面展演詭譎刑案的發生經過,在講到凶手殘忍的手法時,原本溫和的眼神霎時變得銳利,最後再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樣警世的結尾,瞬間征服了我們頻道的觀眾。
要知道,YouTube的留言因為具有匿名性,如果你講得不好,立刻會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絕不留一點情面。然而影片一上傳,底下的觀眾一面倒的稱讚,全都被阿善師精闢講解案件的力道給折服了。
我想影片效果會這麼好,跟阿善師紮實的鑑識功力與職業歷練,脫離不了關係。以前刑案,講求「科學辦案」,那是一個諷刺性的說法,其實就是「刑求逼供」,而鑑識領域反倒一片荒涼;但隨著刑事案件越來越重視鑑識,阿善師的經驗與歷練就越來越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國內各大刑案,都可以看到阿善師的身影的原因吧。
阿善師來到《異色檔案》那天,在聊完兩件離奇刑案以後,他對我們說了兩個觀念,使我一輩子難忘。
第一,他說:「每個案子,都是他人用生命,來成就你的道場。」這句話,道盡了一個鑑識專家對於自己專業的重視,以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第二,他說自己雖然退休,但仍然盼望能夠將職涯所學,透過一些形式的倡導,繼續在臺灣傳承下去。
這兩點都反映了阿善師擁有所謂的「職人」精神,我想他一定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全神貫注在鑑識專業領域。
有鑑於近來大家開始關注真實犯罪,當天YouTube錄影結束後,我便大膽的跟阿善師說:「希望您以前那本書可以重新修訂,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想從一位身經百戰的老探長角度,去了解國內曾經發生過的奇案,並且體會書中傳達出的『鑑識職人精神』,如果沒有再版,真的太可惜了。」
阿善師對我說會的。他正有此規劃。
於是,這本《臺灣大案鑑識現場》出版了。其中談到的案件,會讓你邊看邊直呼曲折離奇,而且用真正專業角度去剖析過程。對於喜好研究犯罪的人來說,是絕對要入手的寶典。
至少,你不用像我們一樣,用兩倍的價格去買了。
(本文作者DK、Di掃,夫妻兩人經營YouTube頻道《異色檔案》,探討詭異事件、懸疑案件、靈異現象、社會案件、都市傳說、未解之謎,頻道已有超過35萬位訂閱者。2020年8月開始經營Podcast節目《故弄玄虛》。)
【推薦序二】老兵不死,一如阿善師對鑑識的發心不滅
◎文/白崇彥(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教授兼科學實驗室主任)
犯罪現象幾乎是人類社會不可避免的問題,凶殺事件之傷害衝擊層面更是既多且廣,不光只是被害人生命的終結,也往往連動著其家人的鬱鬱一生,甚至造成家庭破碎。因此,就被害者家人而言,毋枉毋縱的快速偵破犯罪,具有返還正義之功效,或可稍稍寬慰受傷的家屬心靈!
現今據以破案的方法技術有很多,例如監視錄影系統、車牌辨識系統及智慧影像分析,其所取得之線索與證據,主要應用於連結及證明犯罪現場的人與物,以還原並建構事實真相。警察實務界人人所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現場乃證據之寶庫」,盡訴了現場處理的重要性,成敗也往往懸繫於第一次的勘察處理,處置不當則可能導致真相石沉大海而成懸案。「證物會說話」,卻靜默不語,全憑意義之詮釋解讀,宛如學測作文題目任人發揮,天馬行空,無所不猜。然而,一旦偵查方向錯置,策略偏差,便可能貽誤先機而終致懸案。
《臺灣大案鑑識現場》一書涵蓋了12件慘絕人寰的凶殺案件,雖源於不同起因、人物及情境,一件件傷天害理之罪惡,又何嘗不是潛藏於正義老兵(本書作者阿善師)內心深處的不捨憾事?
本書內容區分為四大主題,第一部以3個案例強調證據的重要性,其精神概念實乃淵源於古代史學書卷——宋朝《洗冤集錄》、《折獄龜鑑》等古文中,早有科學斷案、講求證據之案例記載。如同李昌鈺博士的名言:「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其意義就在於讓證據引導辦案,而證據之鑑識及調查,即為犯罪偵查的內涵,亦是科學辦案的精神所在。
第二及第三部的案例,隱然皆屬克制不住衝動,以及動手或不動手之瞬間抉擇,其實此類型態行為,與學術上的犯罪分子生物學(係以基因層次解釋行為性狀)有所關聯。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動作、反應、情感、認知及感覺甚至想像等,都與大腦神經細胞的傳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和認知以及性格特性有關之蛋白質(例如神經傳導物質或內分泌荷爾蒙)的密碼基因,若存在著產量大小之人別差異,則可能形成性格上的特質先決傾向(predisposition)。然而,基因並不是形成反社會行為的絕對關鍵,僅是扮演著促成或影響反社會行為的部分因素角色;後天(nurture)環境因素亦有其相當程度之影響。
第四部則以蓄意犯罪案例為本書作結,該類型犯罪者實乃源於偏差之價值觀,意欲不勞而獲,進而勒贖害命,歸咎其深層原因,則又與整體社會結構,甚至諸多施政政策有關,主政者確實不可不慎。
此外,白案之陳嫌(陳進興)勒贖信件的筆跡鑑定恰好是我本人所做,而陳嫌於臺北看守所槍決伏法前,親簽了血液採樣同意書,協助我完成性暴力者候選基因群之研究案,令我詫異的是,如此娟秀工整的字體,竟出自犯下姦殺勒贖的匪徒之手!最後面臨生命終點,陳嫌卻是展現出人性光輝,器官捐贈了三人。猶記陳嫌與警察對峙當時,諸多電視臺主播現場搶線撥打直播訪問,直接影響了當時警察談判處理,可能也會造成日後社會諸多不良效應,其乃是不妥做法,新聞媒體應有所自律。
本書四個主題概念,邏輯清楚,一氣呵成,順理成章。文章內容之語句敘述,讀來雖見輕鬆,實則沉重;案例鋪陳雖係怵目驚心,學理奧祕卻隱隱呈現。作者謝松善之著書貢獻,堪稱善心典範,正如其退休宣言——鑑識乃是其退而不休的良心志業。「老兵不死,只漸凋零」,當各位看倌讀者攬書一讀之時,除了見識鑑識外,不妨亦禪悟一下老兵阿善師的一番用意與發心吧!
(本文作者白崇彥,現任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教授兼科學實驗室主任,專長為刑事鑑識、生物跡證與刑事DNA鑑定,以及現場與證物處理。)
【推薦序三】關注過往案件,伸張應有的正義
◎文/疑案辦(懸疑、犯罪主題網路媒體)
在創立「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簡稱疑案辦)之後,常常有人問:書寫這些過往案件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有的犯罪都有根源,過去許多喧騰一時的社會案件,今日回頭來看,其實有非常深刻的社會意義。當時的環境氛圍、檢警的偵查技術,這些因素隨著時代更迭,深深影響每一起案子的命運,破案與否,常常會因為加害者與被害人所處的時空,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2013年2月,在新北市八里區發生雙屍命案,凶手為八里岸邊自行車道旁的「媽媽嘴咖啡」店長謝依涵。這起案件轟動一時,不只是因為行凶的竟是一個體型中瘦的女子,且兩名死者都是咖啡店的常客,與店長的交情相當不錯。最後,本案經過上訴、更審,謝依涵無期徒刑定讞。
如果這起案件發生在更早的年代,凶手有沒有可能因為外貌、性別,再加上鑑識和偵查技術都不夠純熟,被認為沒有嫌疑,而就此逃過審判呢?
回想起來,我曾經在事件發生後,搭乘渡輪,在媽媽嘴咖啡的封鎖現場外徘徊,用自己的腳步當量尺,手臂作比例,試著模擬並還原一位女子獨力殺人並棄屍的行動。我不是唯一一個愛看熱鬧的鄉民,附近一間小土地公祠,聚了大概二十來位民眾,都是外地客的模樣,在聊媽媽嘴咖啡的凶殺命案。
儘管不敢直視血肉淋漓的畫面,但對於回到案發現場的探險活動,於日於夜,始終樂此不疲。
而提及專業領域中的第一線人員,肯定得提到臺灣鑑識權威——謝松善(阿善師)。阿善師投入鑑識領域三十餘年,實戰經驗豐富,於退休後依然為鑑識貢獻心力,不僅很能寫,近來更開創了Podcast講解疑案,講述得極為生動。我常常熬夜聽阿善師的口述,尋找推理小說的創作靈感;因為不必看見屍橫遍野的畫面,就能隨著他銳利的目光,發現那個險險被忽略、卻又對破案至關重要的螺絲釘。
這一次,阿善師不僅要當一個思辨清晰的探長,更要公開影響了臺灣鑑識進程、改寫臺灣歷史的幾起重大案件,身為一個熱愛臺灣也鍾情於懸案的同道中人,一定要搶先閱讀!
(本文作者疑案辦,為懸疑、犯罪主題網路媒體,主要書寫曾經發生在臺灣歷史上的各種犯罪疑案,為的是這些過往未解之謎,能夠不被大眾遺忘。)作者資料
謝松善
臺灣鑑識權威、前臺北市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民國44年出生於臺東。自中央警官學校畢業後,分發至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鑑識組。從基層的技佐一路做到刑事鑑識中心主任,歷經技士、薦任技士、組長、技正等職位;整整33年,都在鑑識領域努力,這在需要輪調不同單位經歷,才能升職的警界,相當罕見。 為了提升鑑識專業,曾三度出國進修,追隨國際知名鑑識大師李昌鈺博士學習,並取得康乃狄克州紐海芬大學刑事鑑識碩士學位。 臺灣三十幾年來之重大案件,幾乎無役不與,從民國69年的「林宅血案」,乃至爭議不斷的「江國慶案」與「蘇建和案」等。 林宅血案發生時,菜鳥的他因為震撼,萌生「臺灣的鑑識只能做到這樣嗎?」的念頭。從那一刻起,他沒有一天離開過鑑識專業,拔草、施肥、灌溉……如今,鑑識園地已經興盛繁榮,而這位退休的鑑識老探長,依然精神抖擻,要利用自己三十餘年來的累積,對未來的偵查與鑑識工作提出建言,繼續盡社會責任。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