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經濟:當極端成為常態,反思韌性、復甦與未來布局
- 作者:理查.戴維斯(Richard Davies)
- 出版社:拾青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3-04
- 定價:560元
- 優惠價:79折 44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442元,贈紅利2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19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
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的?「葳老闆」周品均的30道職場辣雞湯(限量菁英透明資料夾版)
-
遠距成交女王銷售勝經:打破框架、不停成交的線上線下實戰攻略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全新完整譯本)【暢銷紀念版】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記憶力,最強的商業技能!:教你做好「記憶管理」,精進學習力、理解力,讓工作和學習更高效
-
賺錢,也賺幸福(修訂版):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
-
稻盛和夫 愈挫愈勇(暢銷紀念版):親筆自傳
-
致富邏輯:變有錢的32個富練習
-
超前部署賺好股: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的,用16年獲利58倍
-
大缺工:從技能失傳、倒店危機到產業崩潰,我們如何因應數十萬人才缺口?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今日的極端,明日的常態
深入全球九大地區,深掘九個極端案例
預見2030最重要的經濟新趨勢
————探知彈性應變、扭轉危機、開創新局的關鍵,
在於「韌性」————
★2019開明經濟學家獎(Enlightened Economist Prize)★
★2019《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書籍★
★2020愛德華.斯坦福旅行寫作獎(Edward Stanford Travel Writing Awards)年度最佳新人作家★
★2019《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FT & McKinsey 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入圍★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New York Times Editor's Choice)★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耶魯大學、紅杉資本指定「創業者、高階主管」必讀經濟著作★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推薦防疫期間必讀「經濟發展類」著作★
保羅.羅默(Paul M. Romer)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家
╳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201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金融學創始人、凱斯-席勒指數共創者
∣一致推薦∣
作者並非象牙塔裡的經濟學家,他親自走訪全球十六萬公里以上,採訪五百多人,包括政府官員、難民、罪犯等,透過真實發生的故事,為我們還原難民營、監獄、超高齡社會的經濟、市場乃至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
書中的九個地點,代表三種極端經驗——極端的生存(再生)、失敗與未來——不論現在或未來,都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透過獨特的觀點,逐一闡明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人們如何透過自發市場、非正規經濟、傳統交易、保險機制、人力與社會資本等,來面對巨大衝擊、恢復經濟活力,並展現過人韌性;擁有一手好牌的政府,為何經濟會輸得一敗塗地?以及,在代表未來十年趨勢的極端經濟體,人們如何因應兼具「超高齡化、最尖端科技、極度貧富不均」三種條件的社會?
▌極端生存 ▌
天災、戰爭與坐牢往往會抹除以往的人生,然而世界上有三個地方(如被南亞海嘯奪去十七萬生命的印尼亞齊)的人們卻能生存下來,甚至茁壯成長——這一切都仰賴經濟來實現。
▌極端失敗 ▌
世上有三個地方,原本在自然資源、人文、工業潛力方面都擁有巨大潛力,最後卻莫名崩塌毀壞。像是擁有鑽石、錫及稀有金屬的剛果金夏沙,為何淪為全球國民所得最低、貧窮程度最高、同時也是非洲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問題核心往往出於經濟。
▌極端未來 ▌
檢視全球歷史最悠久、發展最先進與貧富最懸殊的三個城市——其經濟動能,究竟會讓人對未來產生希望,還是引發恐懼?未來數十年內,無數人民會走上我們以前不曾走過的路,走進一個經濟新世界——滿布老人、先進軟體和機器,有著世界上最不平等、卻又有前所未有超大新都市的經濟新天地。
推薦紀錄
「《極端經濟》藉由描述人們被逼到極限時所做的行為,來理解形塑未來的力量——都市化、高齡化、技術變革、人力與社會資本的得失等。這種研究『極端情形』的策略,成效驚人……本書對於九個極端案例的深度分析也提醒了我們,所謂經濟,並非發生在方程式與數據相互作用之時,而是人與人(有名有姓、活生生的人)之間互動的結果。想學經濟學、正在讀經濟學、對經濟學不懂裝懂的人,都該看這本書。」
——保羅.羅默∣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數十年的發展,但透過觀察極端經濟體來尋找蛛絲馬跡、看出或許是我們正在等待的契機,頗具啟發意義。戴維斯的書很引人入勝。」
——羅伯.席勒∣2013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本書透過獨樹一格的方式,讓讀者瞭解何謂經濟體運轉的要件。見解獨到,非經濟學專業的人也容易理解。」
——莫文.金恩(Mervyn King)∣前英國央行行長
「對當今世界局勢感到絕望的人,務必閱讀本書。《極端經濟》鮮明又極具『人味』地描繪出人們在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中如何獲致成功。許多經濟學家在生活挑戰方面的思維都相當狹隘,針對世上最有意思的地區為何能迫使我們拓展開放思維,本書也做了良好的示範。」
——吉姆.歐尼爾勳爵(Lord Jim O'Neill)∣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所長
「面對極端壓力和挑戰時,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最為徹底。理查.戴維斯針對九個引人注目的經濟體進行研究,出色地印證我們的經濟體系也適用同樣的道理。《極端經濟》提供一種啟示,值得一讀。」
——安迪.霍爾丹(Andy Haldane)∣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
「在探討市場經濟與計畫經濟的優缺點方面,《極端經濟》是我讀過最精妙、也最令人驚喜的書之一。」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英國經濟學家、《金融時報》資深專欄作家、《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作者
「作者在經濟學與藝術之間取得平衡,揭露了當今人們所做的權衡取捨,並迫使我們對自己的決策提出質疑。」
——威爾.佩奇(Will Page)∣前Spotify首席經濟學家
「戴維斯曾在《經濟學人》擔任經濟編輯,第一本書就針對九個非常規金融體系精心進行了橫跨全球的研究,企圖了解現代世界未來的走向……每到一個地區,戴維斯總能明察事理,從時而令人不安的宏觀歷史趨勢角度出發,同時讚揚他筆下人物和社區的足智多謀。這本充滿野心、發人深省的作品,有助於指引我們理解未來的經濟情勢。」
――《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本書特色
※有別經濟學書籍艱澀枯燥的理論闡述與論證,《極端經濟》以「真實故事」來為九個地區的極端案例揭開序幕,並穿插於行文之中,將原本門檻極高的經濟理論和觀念,化為淺白好懂的文字或比喻,適合當作經濟學入門讀物。
目錄
目錄
前言:極端環境的經濟學
第一部--生存:韌性經濟學
1 印尼亞齊:南亞大海嘯肆虐後的經濟彈性
2 約旦札塔里:難民營的非正規經濟
3 美國路易斯安那:監獄經濟學
第二部--失敗:失去潛力的經濟體
4 巴拿馬達連:偷渡、走私、搶劫猖獗的無人地帶
5 剛果金夏沙:極度腐敗的最貧窮城市
6 英國格拉斯哥: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沒落
第三部--未來:明日經濟的樣貌
7 日本秋田:銀髮之都
8 愛沙尼亞塔林:科技之城
9 智利聖地牙哥:經濟奇蹟之後的極度不平等
結語:關於未來的指南
致謝
注釋和參考文獻
索引
序跋
【前言】
大自然習於挑選人跡罕至之處,公開展示其鬼斧神工之妙。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心血運動論》(De Motu Cordis),1628年
在海灘上見證韌性
蘇利安迪(Suryandi)回想起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最深刻的記憶莫過於海嘯發出的駭人聲音。當天正逢星期日,他忙著張羅餐廳開門前的大小事,畢竟他的餐廳正好位於亞齊省(Aceh)蘭普克(Lampuuk)海灘的黃金地段。忽然間,蘇利安迪聽到一位漁民嚇得大喊,得知有片濃霧正從海面升起,便趕緊跑到海邊看騷動的源頭。平時的水下礁石露了出來,兩艘漁船擱淺在理應屬於深水區的海灣邊緣。他繼續站在原地觀望,直到瞧見巨浪打到北邊一英里處的岬角,發出宛如炸彈爆炸的聲響,蘇利安迪才明白自己身陷險境。他衝向自己的摩托車、催下油門,飛快沿著村落窄巷往內陸騎去。他表示,當時耳邊迴盪著尖叫與祈禱聲,自己根本沒時間停下來確認親友安危,只能兀自拼命往高處直衝。他聽得到後頭進逼的巨浪濤濤,活像有架飛機緊追在後。
亞齊省的生還者記得海嘯共來了三波,其中又以第二波海嘯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蘇利安迪飆車到內陸後,爬上當地電視台的天線發射塔上目睹了慘況。他表示,第一波海嘯就已吞沒了一切,但房子與花園仍在原地,商家與牛舍完好無損。第二波海嘯同樣雷霆萬鈞,但伴隨更加刺耳的破壞聲,諸如響亮的劈啪與碾壓聲,樹木連根拔起、建物全遭摧毀。第三波海嘯就安靜許多,浪花的拍打聲很快就被海水回流的嘩嘩聲所取代。隨著海水退去,當地清真寺露出頭來,但其餘卻什麼也不剩。房子全部消失、商家夷為平地,每艘漁船都被沖毀,牛群全遭大浪捲走。接著,蘭普克迎來最後的聲音,蘇利安迪說那是他這輩子最可怕的體驗:完完全全的死寂。
如今在蘭普克海灘上,蘇利安迪重新開了一家餐廳,名叫亞昆(Akun),同樣位於灣頭的絕佳地點。他的拿手好菜是鮮魚料理:魚肉置於椰子殻內烹煮,下方閃著熠熠火苗,再搭配當地的醃菜上桌。蘇利安迪跟其他亞齊省生還者一樣,無視外界要他們搬離海岸的建議,反而迅速返回自己的村落重建生活。他剛起步時一無所有,當初得用飄流木建造簡陋小屋,如今卻是生意興隆。說起海嘯來臨的那天,自己失去了母親、未婚妻和許多朋友,滿是悲傷與哀戚。但他與其他亞齊人還要告訴世人另一個故事:自己如何憑著創意、決心,進而成功站穩腳步 。蘇利安迪面臨了常人無法想像的挑戰,卻憑著過人的韌性與適應力克服難關。我在亞齊省的任務,就是要了解當地居民何以能快速重建家園、他們驚人韌性反映的經濟原理,以及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三大極端:極端的生存、極端的失敗與極端的未來
科學家普遍抱持一項觀點:極端的生命寫照往往能帶給我們許多收穫。醫學先驅威廉.哈維博士是十七世紀駐倫敦的解剖學家,他體認到研究罕見病例的價值,休.蒙哥馬利(Hugh Montgomery)的人生故事就是很棒的例子。小時候,蒙哥馬利在騎馬時受傷:當時他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軀幹左側受到重傷,導致胸廓整個移位,部分心肺露出體外。但他居然奇蹟生還,體內多了塊金屬板代替肋骨保護重要器官。哈維小心翼翼地取下金屬板時,得以仔細檢查蒙哥馬利的身體,並記下心臟跳動與手腕脈搏同時出現。這不僅是他了解人體構造的難得機會,也支持了他企圖證明的爭議論點:血液在人體內部不斷循環。
哈維當時飽受同行譏笑,但數百年過去了,血液循環這項舉世聞名的發現重要性已不言自明,當初研究方法的價值也備受推崇。其他醫生也證明,從身受重傷但倖存下來的患者身上,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一八二二年,加拿大年輕人亞歷西斯.聖馬丁(Alexis St Martin)遭流彈擊中,雖然保住一命,但腹部留下一個洞,醫生得以直接觀察他消化系統的運作,奠定胃部生理學的重要基礎。一八四八年,佛蒙特州一名鐵路工人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在一場爆炸中遭金屬棒刺穿頭骨,卻奇蹟般活了下來;他在事故後的生活記錄,包括能力與情緒的轉變,成為了大腦運作的珍貴研究素材。這些極端病例——即指受傷極重卻能存活的人——所展現的神奇韌性帶給醫學界不同的啟發,有助探究一般健康人體的運作方式。
工程領域也有類似的傳統,可追溯至一八○○年代中期,當時發生了一連串的工業與交通事故,肇因於工業革命高估了原物料使用的極限:英國的工廠倒塌、鍋爐爆炸;法國有列火車因車軸斷裂而出軌,奪走了五十二條人命,震驚當時社會。這些災難成了人盡皆知的醜聞,主導了政治圈的論述,從而催生全新的科學鑑定領域,工程師開始深入研究造成重大悲劇的原因。蘇格蘭人在這個領域表現亮眼,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大衛.柯卡迪(David Kirkaldy)。工程師出身的柯卡迪畢生致力於研究各種材料在壓力下彎曲的原因。他在檢視材料破損時,發現其中龐大的價值,因此設計了大型液壓機對金屬樣品施壓直到斷裂,還創辦小型博物館來展示這些金屬碎片。一八七九年發生的泰橋(Tay Bridge)坍塌事故堪稱英國十九世紀最重大災難,當時正是請柯卡迪來查明問題真相。
大衛.柯卡迪認為,我們可以從極端失敗經驗中學習。凡曾穿越倫敦哈默史密斯橋(Hammersmith Bridge)或密西西比河伊茲橋(Eads Bridge)的人都得仰賴他所設計的試驗機,來確保兩座橋的構件安全無虞。當代科學家在評估全新材料時也會進行同樣測試:把樣品放在類似柯卡迪研發的裝置中,加以破壞後再挑撿碎片。材料的核心特性稱作「勢能」(potential),可以指負重或受壓的能力、彎曲與拉伸的能力、導熱或隔熱的能力。特定材料破損時,這些潛在特性就會消失——橡膠失去彈性、金屬失去強度——勢能也會不復存在。柯卡迪的理念是,為了充分瞭解勢能,包括勢能極限、喪失條件與保護方法,我們便需要蒐集與檢視破損的碎片。
研究極端狀況的最後一項動機源自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於一九二八年提出的觀點。凱恩斯憂心社會普遍瀰漫著對經濟前景悲觀的氛圍,因此對未來提出了以樂觀為基調的長期願景。他的論點之一是,假如我們把眼光放對方向,就可以在今日瞥見未來的曙光,其中訣竅是找出長期趨勢,即多數人依循的道路,再看看處於極端情況的人生經驗。當時,凱恩斯認為趨勢是物質財富會持續增加、工作需求不斷減少。他表示若要把眼光放遠,我們得鎖定生活已達理想樣貌的那些人,即他們同時擁有大量財富與閒暇時間。凱恩斯把這些形塑經濟趨勢的極端案例稱作「先遣部隊」,有助於思考經濟的未來,因為他們在「替其他人探勘應許之地,率先在該處紮營體驗」。
九個經濟體
本書九個地點所代表的社會中,前述三類極端經驗——生存、失敗與未來——都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書第一部的靈感源自威廉.哈維的故事,描述各地居民遭逢極端破壞與創傷時,所展現的過人韌性。我當初在亞齊省認識蘇利安迪,而亞齊正是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海嘯肆虐最嚴重的地區,村民失去了一切,但當地經濟卻能迅速反彈。我在約旦北部札塔里(Zaatari)遇到的敘利亞家庭拋下原本的家園與生意,只為了逃離國家內戰;然而,他們也在札塔里爭議不斷的龐大聚落重新展開朝氣蓬勃的生活,而札塔里儼然已是全球最大、成長最快的難民營。我在全美關押人數居冠的路易斯安那州所認識的受刑人,在搬進最大監獄這個新家的那一刻起,便揚棄了過去的一切。但即使在監獄,依然有自成一格的經濟韌性,因為受刑人會把物易物當作生存方式。對前述這些人而言,天災、戰爭與坐牢抹除了以往的人生。然而在這三個地方,人都能生存下來,甚至茁壯成長,這往往是仰賴經濟來實現。
接著,我造訪了三個失敗的經濟體,假如大衛.柯卡迪是經濟學家,想必也會前去一探究竟。本書第二部始於達連隘口(Darien Gap),此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沛,自十六世紀以來一直是創業家覬覦的目標。現今,該處仍然是無法可管的真空地帶,號稱全球數一數二的危險地區,而且環境退化情況嚴重。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Kinshasa)的潛力無窮,理應是非洲首屈一指的巨型城市,卻也是破敗的城市。雖然金夏沙擁有一千萬人口,卻是全球最貧窮的主要城市。二十世紀初,格拉斯哥(Glasgow)在科學、工程和藝術領域突飛猛進,一度與倫敦競逐「英國龍頭之都」的封號,堪稱最為宜居的城市。但格拉斯哥後來分崩離析,失去了原有的一切,淪為英國最動盪不安的城市,至今依然問題重重。這三個地方原本具有巨大潛力——無論是自然、人文或工業潛力——卻不知為何付諸東流,而經濟往往是問題的核心
最後,我造訪了另外三個地方。假如凱恩斯仍然在世,絕對也會對這些地方深感興趣,進而按照自身建議去一探經濟未來的樣貌。隨著二○二○年的來臨,世界彷彿再度陷入了經濟悲觀主義的泥沼。全球多數國家都面臨著三大趨勢:人口老化、新科技的變革與貧富差距擴大。這些趨勢一般認為難以避免,足以重創當地經濟與考驗韌性,最終可能導致部分經濟體的失敗。因此,我聽從凱恩斯的建議,盡可能尋找歷史最悠久、發展最先進與貧富最懸殊的城市。日本北部秋田是高齡之都、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是科技重鎮、智利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則是貧富不均的代表。再過不久,這三座城市現今面對的壓力與機會,世界上多數人都會有程度不一的體驗。這意味著,這些「先遣部隊」經濟體的生活,得以讓我們窺視自己可能迎接的未來。我走訪了這些城市,藉此明白其經濟動能,對照先前展現韌性與慘遭失敗的案例,再檢視這究竟會讓人對未來產生希望,還是反而會引發恐懼。內文試閱
【第三章 路易西安那州】
貨幣與經濟學的關係,正是化圓為方與幾何學的關係,或永動機與力學的關係。
——威廉.史丹利.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金錢與交易機制》(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1875年
監獄經濟學
通往安哥拉之路
紐奧良似乎很適合展開旅行。從此處開始,美國最長的河流密西西比河蜿蜒北上,連綿的牛軛湖劃出從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到北部明尼蘇達州等十州的崎嶇邊界。傳說中的六十一號公路是音樂人追求名利的必經之路——密西西比州克拉克斯戴爾(Clarksdale)出了羅伯.強生(Robert Johnson),田納西州曼菲斯(Memphis)則有強尼.卡許(Johnny Cash)與貓王(Elvis)——這條公路同樣始於紐奧良,一直延伸到加拿大邊境。多虧了名聞遐邇的河流與公路,紐奧良這座路易斯安那州第一大城給人充滿機會和自由的印象。
對於紐奧良土生土長的居民而言,人生的道路往往短上許多。在六十一號公路上向北行駛兩三小時後,路易斯安那州原本低海拔的的沼澤與柏樹消失了,道路開始起起伏伏繞過山丘。往右轉便到了美侖美奐的傑克森鎮,有著古董店、平整的草坪和與白色的柵欄。左轉上六十六號公路,陡然下降又爬升,經過數座浸信會教堂,塑膠字母在招牌排出「耶穌復活,上帝未死」(Jesus is risen, and God’s not dead)等語句,向經過的車流傳教。然後,公路忽然來到終點,盡頭是一扇大鐵門與一座瞭望塔,這是路易斯安那州立監獄的入大門,又稱「南方的惡魔島」(Alcatraz of the South),是受刑人、獄警與當地人口中的「安哥拉」。凡是紐奧良出生的黑人,就有十四分之一的機率被關進監獄;若是被關進安哥拉,很有可能永遠無法出獄。
美國共有二百一十萬名受刑人,迄今在世界上所有國家中居冠。受刑人人數如此之多,並不是因為美國人口特別多(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但中國的受刑人人數卻低上許多),而是因為監禁率太高。二○一七年,美國每十萬名居民中就有五百六十八名受刑人,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其他任何大國。德州人口是英國的一半,而該州監獄人口卻超過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總和。但最明顯的例子非路易斯安那州莫屬。 該州有近三萬四千名受刑人,其中94%是男性,相當於每十萬居民就有高達一千三百八十七名男性受刑人,比全美平均高出一倍多。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國監禁之都,安哥拉是該州唯一安全層級最高的監獄,幅員全美居冠,占地一萬八千英畝,比曼哈頓還大。平時就有約五千兩百人被關在這裡,其中大多數都永不見天日:安哥拉受刑人平均刑期為九十二年,其中超過70%不會出獄。
監獄跟災區和難民營一樣,也是個人的過去被蒸發之地——受刑人失去了社會地位和以往經濟生活的各個面向。 關鍵區別在於,海嘯生還者和敘利亞難民遭受創傷後,很快便獲得外界奧援。儘管有時設計不良、目標也不明確,但人道救援與協助始終是為了幫助他們重建生活、替未來鋪路。美國監獄內的無期徒刑並非如此。受刑人的罪行代表他們的生活得刻意受到限制與管控。路易斯安那州監獄體系中,許多男性受刑人都是關到死,身為自由人的未來早已結束。
理論上,監獄應該像阿茲拉克難民營一樣——屬於人工社會,貿易與建立非正式經濟的人性欲望受到壓抑。但世界各地的監獄中,地下經濟卻在蓬勃發展,歷史也顯示向來有此現象。一八五○年代,倫敦市中心監獄典獄長喬治.拉瓦爾.雀斯特頓(George Laval Chesterton)在首見出版的監獄生活紀錄中寫到「監獄各個角落都有著龐大的非法商業活動」,受刑人會交易「葡萄酒與烈酒、茶與咖啡、菸草和菸斗⋯⋯甚至醃菜、蜜餞和魚醬。」監獄往往擁有自己隱藏的極端經濟,即受刑人不顧一切也要進行交易的祕密市場。因此,我到路易斯安那州會見了仍在安哥拉坐牢的受刑人、有幸出獄的更生人,以及曾被關在別州監獄的受刑人。
我想了解國家監獄是否存在地下非正規貿易;若果真如此,受刑人面對缺乏能動性、控制權與選擇權的生活,何以可能打造出經濟。藉由研究在貧瘠之地出現的經濟活動,我希望深入了解經濟韌性的DNA——聽聽建立經濟過程有哪些真正重要的因素、哪些又是可有可無的因素。我以為會聽到以物易物的地下經濟模式,即受刑人交換基本商品與服務,結果卻發現了兩個平行市場經濟,成熟且有非正規貨幣體系,依循現代與創新的原則,完全符合市場需求。第一步便是從紐奧良出發,前往西北方的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頓魯治市(Baton Rouge),尋找安哥拉最著名的前受刑人。
受刑人編號C-18
威爾伯特.里多(Wilbert Rideau)個頭不高,身高五呎八吋左右(約一七三公分),體型偏瘦。現年七十多歲的他,看起來只有六十歲。他上身穿著扣領格子襯衫,兩邊袖子都捲起來,下身搭配褪色灰牛仔褲,腳踩紐巴倫(New Balance)運動鞋,儼然一副學者模樣,感覺任職於附近占地遼闊的路易西安那州立大學(LSU)。我們約在這一帶的高人氣咖啡館「Coffee Call」見面,威爾伯特叫我進去買一盤紐奧良法式甜甜圈(beignet),說是當地最有名的路易斯安那州甜點。我們坐下來一起享用,他便娓娓道出自己在安哥拉吃牢飯的四十二個年頭。
威爾伯特在十九歲時犯下殺人案。他生長於路易斯安那州的小城查爾斯湖(Lake Charles),鄰近德州邊界。十二三歲時,他就養成偷東西的習慣。十七歲時,他經手哥哥搶劫來的財物遭逮,隨即被送往矯正學校待了五個月。之後,他從普通高中輟學,在當地一家布料行擔任搬運工。他在回憶錄《正義之地》(In the Place of Justice)中寫道,原本自己的夢想是落腳加州。
如今,他身材精瘦結實,不同於一九六一年警方照片中一副瘦弱的模樣。他以前動輒遭到霸凌,逼得他買了一把刀與一支槍。但他若僅用來保護自己也就罷了:當時布料行旁邊有一家銀行,他趁營業時間快結束時走進去,原本只打算搶劫,結果卻弄巧成拙——銀行經理報了警,他只好帶著經理與兩名行員逃走,命令他們開車載他。他打算在附近鄉間釋放人質,再向西往邊境與德州的方向逃亡。但三名人質找到機會脫身,就在逃命過程中,他開槍射死其中兩人、刺傷第三名人質茱莉亞.佛格森(Julia Ferguson),佛格森後來仍傷重不治。他遭以殺人罪起訴並被判處死刑,抵達安哥拉時,身上還貼著C-18的標籤。C代表「condemned」(有罪),18代表他在死刑犯名單上的位置,本來命運是坐電椅伏法。
最後,威爾伯特逃過死刑。他在死刑犯牢房內與世隔絕地過了十多年,期間大量閱讀各類書籍,對新聞業產生濃厚興趣,開始自己撰寫文章。一九七○年代中期,他住在主監獄,已在替監獄內部月刊《安哥文藝》(Angolite)撰稿。在威爾伯特二十年的編輯生涯期間,該雜誌獲得了許多國家級獎項。他首次以監獄記者的身分嶄露頭角,是因為他取名為「叢林」(The Jungle)的專欄。他專欄探討的第一個主題就是監獄經濟的運作,日後在他的編輯下,這本雜誌也一再提到這個主題。
監獄經濟學入門
受刑人與更生人均表示,監獄經濟學第一條法則是:未滿足的需求激發創新。由於受刑人與外界隔絕,發現缺乏以往必需品,又無法自行選擇衣服與盥洗用品等以前不當一回事的東西。想到取得簡單物品的渴望強烈,我所認識的受刑人說起坐牢頭幾星期,都當成是種衝擊,這期間學會新世界的遊戲規則,接受自己失去自由與財產的事實。現今在路易斯安那州,剛入獄的受刑人會得到基本的用品:公發衣服、一塊肥皂與少許乳液。但他們缺少又想要的日常用品可多了,包括體香劑、稱頭的牛仔褲、較耐穿的步鞋。威爾伯特說,一九六○年代坐牢也是一樣:雖然拿到簡單的用品,但想要獲得額外補給,就要耗費一番工夫。
有些商品可以透過官方管道取到,但真正到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書籍就是一個例子。許多關在安哥拉的男性受刑人——特別是三十歲以上的男人——說自己喜愛閱讀。他們獲准購買書籍,也可以請親友寄新書到獄中。但安哥拉的受刑人訂書或親友寄書時,往往需要六個月甚至更久才收得到,因為審查人員需要檢查內容。「拖延」是路易斯安那州監獄經濟的普遍現象之一,彷彿掉入了時光隧道。
路易斯安那州監獄的時間不大一樣,部分原因是刑期往往極長。 安哥拉監獄的平均刑期是九十二年,高於鄰近密西西比州立監獄,以及加州關押重刑犯與死刑犯的聖昆丁州監獄(San Quentin)。即使是科羅拉多州的佛羅羅斯ADX監獄(ADX Florence),關押了全美最危險罪犯、有著「洛磯山脈惡魔島」(Alcatraz of the Rockies)的暱稱,平均刑期也只有三十六年。
龐大的受刑人數量與超長的刑期反映一項事實:路易斯安那州這個堪稱全美問題最多的州,同樣屬於極端之地。該州貧窮,平均所得在全美墊底,貧困率與肥胖率卻名列前茅。教育制度不彰故無法拉學生一把:26%的學生——以及34%的黑人學生——高中畢不了業。路易斯安那州的生活處處可見暴力:根據聯邦調查局最新的公開數據,二○一四年發生四百四十七起殺人案,每十萬人中就有超過十人遇害,是美國平均的兩倍以上,等於路易斯安那州成了全美殺人之州,而且自一九八九年以來,每年都穩居龍頭。
路易斯安那州大部分殺人案都是拿槍犯案,最終都得歸因為毒品。每個遭定罪的犯人一律被判處無期徒刑,現場同夥或友人若有二級殺人罪名在身也難以倖免。但在路易斯安那州,即使是非暴力犯罪也可能導致重刑。該州對於再犯者的強制刑期增加速度快得驚人,每次定罪刑期都會翻倍。舉例來說,偷車初犯的強制刑期便高達十二年,再犯的強制刑期為二十四年。此外還有條類似「四振出局」的規定,即第四次犯罪的強制刑期至少二十年、至多可以終身監禁。我認識一名安哥拉前受刑人路易斯,他因毒品罪名在安哥拉關了二十年。他表示自己的情況還不算最糟。提莫西.傑克森(Timothy Jackson)二十多年前在店裡偷一件外套被逮,料將在安哥拉度過餘生。
在許多監獄內,看似廉價又微不足道的普通物品有著巨大的價值。在安哥拉這種監獄內,超長的刑期更是把價值加倍放大。里多先生他的回憶錄中,說到光是小幅的進步就足以轉變受刑人的生活。他跟其他死刑犯一樣被關在小牢房內,後方與左右兩邊共三面牆都是磚牆,前方是格狀鐵欄桿,獄警和其他受刑人經過時等於無任何隱私可言,冬天還會灌入寒風。只要拿到一條毛毯或窗簾遮住桿子,就可以對受刑人生活帶來徹頭徹尾的改變。一旦世界縮小成僅剩三面牆壁的牢房時,一塊能帶來隱私和溫暖的布料,就成了你會拼命滿足的基本需求。
作者資料
理查.戴維斯(Richard Davies)
以英國倫敦為據點的經濟學家、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員。戴維斯在經濟政策制定與新聞業位居要職,曾任英國財政大臣的經濟顧問、英國財政部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經濟學家暨演講撰稿人,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經濟編輯,並為《衛報》(The Guardian)、《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泰晤士報》(The Times)、《1843》雜誌撰稿。 戴維斯的經濟類著作頗豐,他編撰了《經濟學人》近期的經濟學指南(Profile,2015年),文章散見於《泰晤士報》和《1843》,並撰寫了多篇研究論文。他亦是慈善組織CORE的創始理事,該組織專門提供開放取用資源(open-access resources)給全球大專院校的經濟系所師生。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