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left
right
  • 庫存 = 3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 作者:周慕姿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3-05
  • 定價:370元
  • 優惠價:79折 29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292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77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2021動人新作。 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把傷藏得很深、藏得很好的大人。 「過度努力」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 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是誰?你為誰而活? 你總是不停歇地往前衝刺嗎? 因為你恐懼一停下來,你就不夠有用、不夠好、不夠優秀…… 8個令人泫然欲泣的真實生命故事, 溫柔提醒我們,在華人推崇努力的文化裡, 「過度努力」是多麼容易被忽視,它甚至被完美掩蓋在高收入與不凡成就裡。 但,每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靈魂受創、傷痕累累的大人啊。 過度努力是一種自我耗損與傷害。 因為過度努力的人,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 而當你相信自己夠好,你就不用總是必須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 ◆「心理師,你難道不能直接告訴我如何解決我的恐慌嗎?你們沒有SOP嗎?」 ◆「我為了父母,已經整形到連我自己都不認得了,但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要(愛)我?!」 ◆「我已經好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夠?可是我已經累到要崩潰了……」 無愛碎裂暴虐的童年處境或家族不能言說的禁忌, 以無聲的方式,凌遲他們一生。 他們甩掉弱小無助的童年自己, 以不停歇、不喘息的或戰鬥或逃離的方式,面對生命。 成就與薪水、他人的讚賞與喝采是他們肩上的勳章, 但他們卻覺得生命蒼白又貧瘠, 也總在深夜裡,自我不斷被囓咬與啃噬, 甚至罹患各種上癮、恐慌、暴食、憂鬱…… 為什麼他們已經如此努力,拚命讓自己有用、夠好,卻仍無法擺脫空洞人生? 慕姿心理師認為,心理師這份工作猶如擺渡人,對於書上8個彷若站在懸崖邊的個案來說,無論是在工作上只能贏的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婚姻即將垮掉的工程師或在醫院崩潰的住院醫師……慕姿心理師試著接住、陪伴著持續向下墜落的他們。陪著他們,從漠視無感、抗拒防衛、輕蔑自嘲開始,努力地耐心等待、溫柔同理,以及細膩的諮商專業,妥貼地、柔軟地、呵護地回到過往可能遍體鱗傷的生命經歷,而那不過就是一個個睜大雙眼,驚恐又哭泣不停的稚嫩孩子。 ★本書特色: ◎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賴芳玉(律師)、陳曉唯(作家)專文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曼娟(作家)、陶晶瑩、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泫然欲泣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當我闔上這本書,除了第N度落下眼眶無法盛載的淚水,也感謝慕姿老師藉由邀請我寫推薦序的這個過程,提前渡了我。 如果,你也常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 如果,也常有人對你說「你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也害怕「不夠好,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沒用?」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想著:「我表現得好不好?」而不是:「我好不好?」 我想現在,該換你上這艘船了。——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賴芳玉(律師) ◎我們的一生總在歉疚。對不完美的自己歉疚,為了逃避歉疚,我們不斷努力,卻換來更大的歉疚,只因感覺不夠,無論做得再多,仍然不夠。我們始終認為可以更好一些,為了更好的自己,數度耗盡了自己。 歉疚是一個祕密的洞,我們都曾長久生活在罪疚的深淵裡。 感到歉疚,是否是因為沒人告訴我們,日常的柔軟亦可以承接我們,我們不必挖掘祕密的洞,讓自己墜落下去?沒人告訴我們,傷痕、痛苦、失敗、挫折並非人生的汙點,而是使我們獨特於他者的可能?更或許是沒人告訴我們,生命所遭遇的苦痛艱難,其所留下的傷痕是辨認自己的方式,而非反覆鞭笞自我的刑具?若能沿著這些痕跡,撫摸其紋理,理解並寬容自己,最後即能從傷痕裡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陳曉唯(作家)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 而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 「嘿,沒有關係的,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 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我會陪著你。」 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摘自本書前言 ◎本書療心話語: ‧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及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 ‧即使你不是父母最愛的孩子,但你仍然是被深愛、被重視的。 ‧孩子,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會用各種方式逼自己適應,只為了能生存下去。 ‧為了生存,孩子只好內化父母的標準,變成孩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甚至變成孩子的個性之一。 ‧「即使你身上有和你父母類似的特質;你個人的意志、你的選擇,都會讓你跟他們不一樣,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你不會複製,也不需要複製誰。你,就是你自己。 ‧「你像爸爸,也像媽媽,你也是你自己,有他們兩個都沒有的部分。然後,你終於可以不再當爸爸的替身,不再成為媽媽的未來,不用再努力讓誰滿意;可以好好的,讓你自己滿意。 ‧這麼努力的你,怎麼可能不好?迷失在別人目光與評價中時,記得回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的感授為主;我們就有力量,可以抵擋外在世界的不友善。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你以為你心疼書裡的主角,但你的淚水是為自己而流/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 009 【推薦序】過度努力的鏡面,照出不放過自己的你/賴芳玉(律師) 013 【推薦序】後來的藍天/陳曉唯(作家) 017 前言 021 第一步 探索 ‧失去靈魂的購物公主:沒有感覺,就不會被傷害 034 ‧「一定要贏」先生:追求贏,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041 ‧不犯錯小姐:我只是,不想麻煩別人 046 ‧自戀的鋼鐵先生:只要我不在意任何人,我就不會被傷害 052 ‧我永遠都不夠好:把自己打趴的自責小姐 057 ‧戴著面具的小木偶:但是,我早就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 066 ‧完美媽媽:我要先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才能有機會做自己 072 ‧不「有用」就沒有用:必須「最好」的有用醫生 079 第二步 抗拒 ◎不能說的祕密 088 ‧我們不想面對的,可能是真正重要的事物 088 ‧我希望,你覺得我很好 094 ◎不願碰觸的禁忌 102 ‧逃不開的過往 102 ‧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不要我? 111 ◎不能消化的痛楚 120 ‧所以,我被放棄了嗎? 120 ‧「沒怎樣」就是「有怎樣」 132 ◎不想承認的傷痛 143 ‧莫忘世上蠢人多 143 ‧你根本就不要我 158 第三步 覺察 ◎你的人生,要讓誰滿意? 166 ‧「不夠努力」的危險 166 ‧你願意只為自己努力嗎? 179 ◎我只是,怕輸 186 ‧代代相傳的家族祕密 186 ‧不想承認的渴求 196 ◎為了你,我變成你要的樣子 215 ‧難以碰觸的傷口 215 ‧承認傷口,才有機會長大 229 ◎承認脆弱 242 ‧我能讓你看到「不夠好」的自己嗎? 242 ‧難以消化的自責與罪惡感 250 第四步 行動 ◎看見傷:給過度努力的自己一個擁抱 270 ‧停止批評自己,理解自己的選擇 270 ‧我已經夠好了:給自己一點溫柔 278 ◎接納自己真正的模樣,不論是感受或需求 285 ‧接納情緒,練習表達 285 ‧我這樣,也很好 296 ◎承認「我需要你」 301 ‧原來,我愛你 301 ‧練習伸出手 310 ◎不論過去如何,現在的我,永遠可以選擇 316 ‧我願意給自己不同的選擇,負起人生的責任 316 ‧不論你們是否愛我,我都想好好愛著自己 324 ◎你的存在,就是無可替代的價值 329

序跋

前言
隔了一陣子沒有寫作,這次寫的主題,是「過度努力」。 怎麼會想寫這個主題呢? 或許,因為我自己的身邊,以及在實務工作中,我遇到很多「過度努力」的人,這些人對「努力」的堅持、對生命與生存的恐懼,常常觸動我心中最深處的一些什麼。 會被觸動,也或許是因為,在某些人的眼中,我也算是有點「過度努力」的人。 雖然我自己都覺得還好。 (「過度努力」的徵兆之一:別人都說你太努力,但你都覺得,還好。) 從小學開始,雖有機會參加一些比賽得獎,成績也不錯,但對那些獎項與成績表現,我有時沒有太大的感覺或欣喜。就如同當時因為出了《他們都說妳「應該」》這本書,我受邀上廣播時,分享了一個例子: 「最重要的,不是拿到獎項、或是成績名列前茅的那一刻;而是,當拿到這個獎項、名次之後,把它帶回家,然後父母給你一個欣慰滿意的笑容……『我做得夠好』這件事,才算完美地達成。」 我說的這個例子,可能許多人心有戚戚焉,而這的確是我個人的經歷。 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和媽媽相依為命,父親時常不在身邊,有時甚至會消失,在親戚間的風評也不是太好。當時,對於有些人來說,父親之於我,就是我人生的那個「but」: 「對啦,她是很優秀,但是她爸爸……」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消化這個「but」。我就像一直背負著原罪十字架的人,不管多麼辛苦、爬到多麼巔峰的地方,那個身上的印記,永遠跟著我、永遠無法去除。 為了消除這個「but」、為了保護媽媽、「讓我們能夠不被別人看不起」,因為我喜歡念書、有一些演講與寫作的能力,於是,我做著會被大家誇耀的事情,維持在大家會覺得「她這樣很優秀」的位置。 只是,從我小學二年級,第一次得到某個比賽第一名時,我就知道,我好像不太會為了這些比賽、成績名次而極為欣喜;我的快樂,都是把名次、成績拿回家之後,看到媽媽滿意的笑容,我才鬆了口氣。 那代表著,就算爸爸讓別人失望、讓媽媽失望,那至少,我可以不讓他們失望,對吧? 我可以和我爸爸不一樣,對吧? 在我決定就讀諮商的那一年,家裡的經濟突逢巨變,我的生活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轉。 從小,雖然媽媽獨力扶養我,生活不算寬裕,但也還過得去;已經開始工作的我,只需照顧好自己,並不需特別擔心家裡的狀況,或是拿錢回家。 沒想到,就在那個時候,我突然需獨力扛下家中的經濟重擔、負債,以及,面對許多親戚的人情冷暖。 這些,雖然從小沒有看得少,但是,當時媽媽已經沒有辦法跟以前一樣,在我前面保護我、照顧我,我必須直接面對這些。 那時,我才深深地感受到,我得努力才行,我只能努力。 從進心理諮商研究所開始,我一改以前念書吊兒啷噹的性格,因為我沒有任何基礎,所以我逼自己得拚命讀書,要趕上身邊同學們的程度。當時半工半讀的我,碩一那一年,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圖書館讀書。 那時候,我覺得念書很快樂,但也很害怕;很擔心自己因為不夠努力,就被什麼恐怖的東西追上,會再度陷入無能為力、覺得自己很糟糕的境地。 每個目標達到時,對我而言,都只能獲得暫時的「鬆一口氣」:既擔心自己做不到,做到了,也無法享受成功,反而會更擔心別人會不會對我過度期待。於是,我沒有真的開心、真的放心的一刻,只能不停不停地向前衝。 於是我才發現,原來我是「冒牌者現象」的典型;而後我的碩士論文,才會寫「冒牌者現象」主題的論文。 這樣的習慣,一直帶著。開始成為心理師、進入職場之後,自然讓我的工作發展有一定的表現:在很短的時間,我要求自己必須要接大量的個案,並且持續被督導,希望自己能夠在專業上站穩腳跟。 但在二○一七年,因為第一本書備受矚目,大量的邀約湧來,習慣滿足別人期待與需求的我,心一橫,大部分都吃了下來。過量的工作,以及仍期待自己必須在專業上有所精進的要求,讓我的身體漸漸吃不消;而二○一八至二○一九年,又面臨了一些考驗。於是,讓我決定停下腳步,重新思考:「我是不是花太多時間,在他人的期待身上?」 當時,有一位對我很重要的前輩,對我說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你對於自己做錯什麼,或是沒做到什麼,是非常嚴厲的。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把你當成就像是剛學會走路,搖搖擺擺的鴨子,當牠走不好時,你能稍微溫柔地托牠一下,告訴牠『你可以試試看這麼走』?」 前輩的這段話,讓我回去想了很久,內心有什麼深深地被觸動。 原來,我只有一直往前努力達到目標的經驗;我從來不知道,我能被溫柔對待,也不知道,我需要被溫柔對待。 這幾年的危機處理,讓我習慣遇到困難時,第一個反應是「如何解決問題」,卻從來沒有機會,也沒有想過,我需要照顧一下我的內心,那個可能驚慌失措、或是憤怒傷心,甚至失望的自己。 寫到這裡,或許有些讀者會想著:「哎呀,原來心理師也這麼不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這倒是真的。我的一個心理師好友曾經開玩笑說過:「面對別人的人生,比面對自己的人生要來得容易多了。」 要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脆弱與恐懼、改變自己的慣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當我們沒辦法與自己的內心接觸,就沒辦法正視自己的恐懼,「過度努力」,只是面對恐懼時的一個習慣,一個想得到安全感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而已。 當我們沒有好好地感受與思考,這個「生存策略」,就會非常自動化,讓我們感覺到:「我沒有選擇,只得這麼做;只有這麼做,才能讓我擺脫現在的困境。」 二○二○年,對許多人而言,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我的身邊,有許多非常努力而不敢停下來的人,甚至會迷失在那些努力當中;或者期盼著他人的照顧,或者失望著別人的不包容與不理解,然後在這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孤獨與空虛。 所以,我想寫下這本書。 這本書裡的案例,集合了我很多的工作觀察與身邊的經驗,或許你讀這本書時,會覺得每個案例的一部分,都會讓你想到自己,或是身邊的某個人。不過,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很快地告訴你「你該怎麼辦」的一本書。因為,在我面對「過度努力」的人們,包含我自己時,最困難的,或許不是「我該怎麼做」的方法,而是── 「我腦袋都知道,但心裡做不到。」 瞭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才是最難的。 若在讀這本書時,你有機會靜下心來,能與這些案例的主人翁,一起慢慢地接觸自己的內心深處,瞭解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那些情緒、感受;而後,願意給自己一點理解與接納、溫柔與問候,那就是我最想要分享的部分。 這本書,也呈現了心理諮商的部分過程。 關於心理諮商,我的想法是這樣: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 而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 「嘿,沒有關係的, 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 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 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 我會陪著你。」 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 註:本書所提之案例,均經本人同意且大幅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內文試閱

「一定要贏」先生: 追求贏,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贏的感覺啊!」坐在我斜對面的明耀,充滿自信地說。  不到四十歲,就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的高階主管。明耀相信,「努力贏才是人生」。面對龐大的業務量、公司對自己越來越高的期待、一直上調的績效標準,明耀覺得,自己從來都是享受的,享受別人對他越來越看重的感覺。「不停地努力,然後不停地成功」,這個生存法則,讓他生活既有控制感又安心。  對於明耀來說,他的生活裡,沒有什麼他做不到、不能處理或無法控制的事。  直到恐慌症找上他。  「其實,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明耀蹺起腳。手下帶幾十個員工,見過大風大浪、與許多大企業與名人合作過的他,說話的樣子充滿老闆氣勢。記得一開始來找我時,明耀劈里啪啦問了我一堆問題:  「你畢業多久了?工作多少年?專長是什麼?有結婚嗎?有做其他工作過嗎?有小孩嗎?有處理過恐慌症嗎?有接過多少像我這樣的個案?」  一連串的問題,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來面試的員工,忍不住想回答:「是的,老闆!」  後來我慢慢發現,對於習慣讓別人看到自己「強者」那一面的明耀,要說出自己的脆弱,分享自己不擅長、不能控制的狀況,甚至要進一步地尋求他人意見與求助,簡直比登火星還難。  (如果告訴我,明耀可以找到方法登陸火星,我想我會相信。)  他的老闆與強者架勢,是他的面具,也是他的安全防護罩,幫助他安撫來這裡的不習慣與不安。  「第一次發作,只是有點呼吸急促、喘不過氣,想說大概是太累了。幾次下來,因為忍一下就過了,加上實在太忙,根本沒時間去看醫生。  「最近那次,我以為是心臟病,第一次有『自己是不是要死掉了』的想法……不過,我還是自己叫計程車,撐到醫院去掛急診,沒讓別人發現。後來,做檢查沒找到毛病,轉到身心科,醫生說是恐慌症。」  一邊說自己狀況的明耀,一邊開始抖腳。 只有「不想撐」,哪有「撐不住」  一般來說,出現一次恐慌症,應該就是件滿可怕的事情。他居然可以發作好幾次都沒去看醫生,我不得不佩服:這個人的意志力與忍耐力真的超乎常人。  「諮商是我女友幫我預約的。老實說,這種心理壓力的疾病,應該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畢竟,你們是心理師,大概就是會說,我的工作壓力太大,應該要放鬆,應該要愛自己,要讓自己有時間休息等等。  「你看,我都猜得到你要講什麼。」  他看著我,挑了挑眉。我對他笑一笑,鼓勵他繼續往下說。  「老實說,我不太信『要對自己好一點』這一套。現在這社會,誰沒有壓力?工作有工作的壓力,沒工作有沒工作的壓力。我很享受這個壓力啊!我一向抗壓性很高,壓力越大,我越開心。每一次贏的感覺,就是讓我繼續努力的動力。我從來不覺得努力很辛苦,贏不了,才真的痛苦!在我們公司,看過有些人說什麼壓力太大、撐不住只好辭職。我就不能理解,只有『不想撐』,哪有什麼『撐不住』?」  「只有『不想撐』,哪有『撐不住』?」多麼有力又充滿雄心壯志的一句話!  只是,身體與心理背叛了他。  追求一次次「贏」的感覺,就跟購買東西的欲望一樣,可以帶給沒有感覺的生活,一些難能可貴的刺激與滿足。  那些刺激與滿足,就像用來犒賞「過度努力的自己」的獎品或獎章,鼓勵自己加油、再加油,用盡全力,只為了得到別人欣羨的眼光,藉此增加自我感覺良好,安慰自己:所有的犧牲都有了價值。    多好,就這麼被看見了;  多好,別人覺得我好棒;  多好,那代表我是有價值的。  我多麼有用。    然後,我用我的肉身當作祭品,獻給那無窮無盡「贏的欲望」,只為維持生活的意義感。   ●●●    只是,是「享受贏的感覺」,還是「害怕輸的痛苦」? /////////////////////////////////////////////////////////////////////////////////////// 不犯錯小姐: 我只是,不想麻煩別人  「與其說『害怕輸的感覺』,或是害怕失敗與犯錯;倒不如說,也擔心犯錯或失敗的時候,會麻煩到別人。」  怡琪是一家數位產品公司的高階主管,需要每週檢討數位產品的銷售狀況,並且隨時調整行銷策略與優化產品的內容,讓產品能夠更有競爭力。由於該市場競爭激烈,最近甚至因為疫情漸漸萎縮,讓怡琪十分焦慮。  「比如說這些產品,只要銷售得不好,或是有人留言,說體驗感受不佳,我都會非常擔心。如果因此需要開會討論這些事情時,我會覺得很丟臉,覺得自己準備不夠完善,不夠認真、不夠努力,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真的是太糟糕了!」似乎想起那些經驗,怡琪的臉皺了起來。  「所以我很投入工作的每個細節,腦中時常出現各種模擬、未雨綢繆,一次又一次的檢視,避免有人可以挑出我的錯。」  當然,如此要求自我、追求完美,形塑出認真又負責的性格;高自我要求也反映在能力上,因此很難在工作上不成功。只是,也付出了一些代價。 嚴重焦慮與憂鬱  怡琪發現,隨著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市場的狀況越來越難預測,她出現嚴重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整天惴惴不安,永遠都覺得自己有事情沒有考慮到、可能讓事情變糟,一發不可收拾。  另一方面,在和同事間的人際關係上,也出現一些狀況。她發現,自己完全不想與人互動,常擔心別人覺得她「沒有用」、「不配坐在這個位置上」;有時甚至懷疑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懷疑「自己是否的確能力不足,才會一直無法有所突破」?  「『的確』是能力不足?所以你一直很擔心,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嗎?」聽到了關鍵字,我忍不住問。  「是吧!所以我才會那麼努力啊!」她笑了,但眼眶濕了。  「不過,聽你剛剛描述,在這個職位以來,你的各項表現都很好,不是嗎?工作也一直很順利,而且還是同階主管中最年輕的。這些肯定與實際的客觀表現,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人可能被我『暫時的表現』給騙了吧!因為我能力不夠,所以我才需要非常的努力,用來補足那些不夠;有一天,我會被他們看破手腳,發現我根本『德不配位』,能力根本配不上這個職位,大家都會覺得我很假,而且就算我出錯,別人也不見得願意幫我,還會覺得我很麻煩。」  怡琪閃著淚光。「所以我得很努力,得很努力才行。不能出錯,不能有任何一次決策的錯誤,不能沒有成功。」  不得不努力,不停地向前奔跑,像是被什麼追趕著一樣。  想要逃開的,可能是內心那個「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羞辱感,它總是黏得這麼緊,很難甩開。    所以,我需要再努力一點才行,不能停下來,  否則被它追上,我就完蛋了。 完美的「假我」  「你曾經想過,關於那些成功,你能做得到,是因為你的能力好嗎?」我很好奇,對於這個「暫時的表現」,是否從來都只是造成她焦慮的來源,而沒有給她一點點肯定與鼓勵?  「應該這麼說。我想,我大概是有一定能力可以做到一些事。不過很奇怪的是,每次要重新開始一個任務時,我並沒有因為之前的成功經驗而安心,反而會覺得,如果我下次做不到了,那怎麼辦?」  「如果下次我做不到這麼好,那怎麼辦?」這句話顯然對怡琪有極大的影響。話中的恐懼,似乎代表著,怡琪不太敢相信自己夠好,能夠維持這樣的表現;也代表著怡琪一直掛念著,別人對她的表現,永遠都有著極高的期待與標準。  而且,別人很容易對她失望;而如果對她失望了,就會發生很恐怖的事。  於是,這種覺得「不能讓人失望」,但又擔心「自己不夠好、會被看破手腳」的壓力,一直壓著怡琪,讓她死命地做好每件事、預測每個細節,希望能夠做到盡善盡美,挑不出毛病。  那麼,自己就安全了。既不會被人「發現」、認為自己能力不夠,也可以不造成別人的麻煩,可以繼續維持自我感覺良好,讓自己繼續維持這個完美的「假我」:  永遠成功、永遠完美,永遠堅不可摧,永遠不會出錯,也不會失敗。  這樣的自己,是好的,是別人期待的;只要做到這件事就好,就會安全了。  否則,讓別人失望的自己,可能會被瞧不起、被嫌棄、被覺得麻煩,甚至被傷害。   ●●●    對怡琪而言,每天,她忍不住懷疑自己,又「不得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期待與要求,因此整日惶惶不安,就像每天都在接受測驗,測驗「自己夠不夠格在這世界有個位置」;所有的成就與成功,只是對內心焦慮暫時安撫的麻醉劑,而非是能夠化成自我肯定,甚至自我價值的禮物。  於是,越成功,越害怕:越被人期待,越害怕讓人失望。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成為推動自己進步,卻也是傷害自我價值的關鍵。  因為,當我們一直都在問:「別人想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自己想要什麼」時,所有因而得到的成就,是給別人的交代,而不是自己的引以為傲。    所有在意他人的努力,回過頭來在自己身上,反而變成了傷。……(未完)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你以為你心疼書裡的主角,但你的淚水是為自己而流
◎文/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 當收到慕姿老師邀約,希望我為她這本新作《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寫一篇推薦序時,我其實非常惶恐。不僅因為她的書本本暢銷,在整個華人社會有著極大影響力,更因為我對她的特別情感(藉此機會胡亂告白),讓我有著「絕對不能讓她失望」的壓力。然而翻開初稿,出版社書摘大大的兩行標題映入眼簾的那一瞬間,我竟像遭受一記重擊: 「『過度努力』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生逃避,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懂了為什麼慕姿老師要邀請我寫序。因為我在她心目中,一直是「過度努力」的代表。 我和慕姿有著極為相似的求學背景。我們都是別人眼中很會念書的孩子,高中、大學都是自己心中的第一志願,很巧的,還都是同所學校,甚至相同科系。雖然我們選擇了不同的職業,但我們都很努力在各自的領域裡,做到自己認為的「夠好」。 其實「很努力」好像還不足以形容,用「很拚命」也許更貼切些。 不誇張。在我的新聞生涯裡,曾幾度冒著生命危險,完成採訪任務:八八風災時,我與採訪夥伴們只差一點點,就墜入暴漲的陳有蘭溪中,讓罹難者名單上多出三個名字。英國倫敦地鐵連環爆炸恐怖攻擊、中國汶川大地震、日本三一一地震、海嘯與核災……我都在現場。家人曾不只一次問我:「為什麼都是你?」 檯面上我會回答:「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責任。」但事實是:我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別人對我的託付與期望。 當別人說:「我只能靠你了。」我會責無旁貸地擔下一切。因為我不想讓別人失望。不只是主管、同事,甚至包括觀眾、粉絲。那絕對不是一種虛榮感,而是一種被需要的肯定。這種情況在家庭關係中更為嚴重,我無法忍受自己是個「不夠好」的太太、媽媽、女兒。即便沒有人要求我、沒有人批判我,我仍無法放過自己。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早晨,我先生對從不追劇的我,這兩天居然小小熬夜追劇,笑著說他覺得挺不錯的。但我竟有些罪惡感。 「追劇真的很浪費時間。既然都是熬夜,還不如熬夜工作,反正都要傷身體的,至少要有點生產力。」 「但為什麼你一定要有生產力?」 先生的這句話,頓時令我語塞。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我一直覺得「努力」,就是我人生的原廠設定。人「怎麼可以」不努力? 而這也是書中好幾位主角曾說的話。書裡的八個人,分別因為焦慮、恐慌、憂鬱、暴食、憤怒、關係疏離、購物成癮……等問題尋求諮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祕密。你可能會跟我一樣,有種奇異的感受:他們明明都不是我,卻又為什麼都像一部分的我? 一、購物成癮的小公主:不懂「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二、恐慌症發作的跨國企業高階主管:說「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贏的感覺」,但究竟是「享受贏的感覺」?還是「害怕輸的痛苦」? 三、焦慮又憂鬱的不犯錯小姐:「與其說害怕輸的感覺,不如說擔心犯錯或失敗時,會麻煩到別人。」總是太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忘了自己。 四、與妻子疏離的鋼鐵先生:所以「只要不在意任何人,就不會受傷害!」當然也不會讓人發現,自己其實「不夠好」。 五、恐慌到過度換氣的自責小姐:人怎麼能不夠好?「這是很丟臉的事。」但嚴格的自我要求,只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從來不是為了「做自己」。 六、戴著面具的小木偶:當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性向,「我要怎麼做自己?」為了交換愛與不被鄙視,只能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 七、躁鬱的完美媽媽:自己?「當了媽媽後,沒有自己是很正常的。」一定要先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必須「夠完美,夠有用」! 八、易怒崩潰的總醫師:不「有用」,活在這世上要幹嘛? 透過慕姿老師的文字,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八個看似無關的人生難題,竟然環環相扣。前者的疑惑,後者像是給了解答,偏偏這答案卻也正是令自己痛苦的來源。這本書像是一部懸疑電影,每個轉場都留下了伏筆。等著我們和慕姿老師一同抽絲剝繭,挖出最內層、連自己都不敢碰觸的真相。 我必須提醒你:這是一本很特別的諮商類療癒書。你以為看的是別人的故事,卻可能一直看到自己的影子。你以為你是心疼這些故事的主角,最後卻發現許多淚水其實是為了自己而流。 那些說不出的苦、無法解釋的痛,在慕姿老師帶領這八個個案,歷經探索、抗拒、覺察、行動的過程中,終於被理解、被看見。也終於讓人明白,「過度努力」的外殼不見得都會用積極做包裝。那些被認為沒用的、抗壓性低的、只會逃避的,若有能力正視自己的心,或許就會發現隱藏在各種情緒風暴下的,其實是個過度努力、想要符合那些並不屬於自己期待的自己。 慕姿老師說,諮商的工作就像個擺渡人,渡人也渡自己。當我闔上這本書,除了第N度落下眼眶無法盛載的淚水,也感謝慕姿老師藉由邀請我寫推薦序的這個過程,提前渡了我。 如果,你也常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 如果,也常有人對你說「你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也害怕「不夠好,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沒用?」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想著:「我表現得好不好?」而不是:「我好不好?」 我想現在,該換你上這艘船了。
【推薦序二】過度努力的鏡面,照出不放過自己的你
◎文/賴芳玉(律師) 努力,還要再努力,是為了自我挑戰,超越別人,也是自我期許;完成夢想,達到人生成功的巔峰,這已是許多勝利組的菁英案桌上的座右銘,也是我們追求的模範。 但這本書竟是探討「過度努力」是為了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幾乎翻轉努力的定義,前者是堅毅,後者則是脆弱的語意表達。 這就是心理師觀察到人性最幽微的地方。慕姿既溫柔又直接地點出堅毅背後的脆弱。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 記得,某次在律師訓練所講授家事課程時,我提到許多菁英都帶著童年逆境的創傷,不斷追求學業成就,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珍愛的人。這段話,讓台下不少年輕律師都紅了眼眶。 童年逆境創傷經驗是多樣性的,例如面對高衝突或離異的父母,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讓父母不幸福,或覺得再努力一點,父母就會變好了;又如假性孤兒的家庭,明明父母都說愛你,但你就是感受不到,父母明明都在,卻無法和父母的愛發生連結,感到難以言喻的孤寂和自卑,只有不斷努力尋求肯定和愛。 我周遭很多優秀的年輕朋友都有過度努力的情形,我總是感到不捨,雖常常告訴他們:「你已經夠好了,可以了。」但這句話的撫慰,往往只能讓他們停留在:「謝謝你看到我的努力」,卻還不到:「是的,我已經夠好了」的感受。 所以,真的很感謝慕姿再度為這群「過度努力」而受累的朋友寫下這本書,提供「不夠好」的治療與防疫方法。她不同以往的書寫,改編真實案例,呈現諮商室的對話,透過個案描述過度努力的情境,讓讀者更貼近自己的經驗,進入自我探索的可能。 大家或許不太明白這本書的切入觀點和書寫方式有多重要,但對於我這個長期從事性別、兒少及家事工作的律師及社會工作者而言,真心感謝她以這方式幫助更多的社會大眾。因為創傷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它的存在,但我們往往在過度強調「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或其他許多成功勵志語言中,忽略過度努力背後的創傷;也因成長中許多「不夠好」的印記深深烙在骨血中,而難以分辨創傷的存在和影響,以致必須反覆嚴厲鞭策自己努力的因應模式,才認為自己值得被珍惜、被愛,直到疲憊不堪,也很難找到生命的出口。這本書透過個案與諮商師深入淺出的對話,幾乎提供完整的創傷復原地圖,從探索、抗拒、覺察到行動,讓每位讀者透過故事中個案的諮商經歷,找到自己復原力的可能。 這本書還有個很特別的書寫,就是諮商師和當事人的關係,「她希望,我假裝不知道;而我,沒有戳破。只是和她一起,浸在屬於她的悲傷裡。」「雅文哭得唏哩嘩啦,幾乎岔氣。在旁邊的我,跟著不停掉淚。」「美惠笑了,但是淚如雨下。」「『所以,我本來就是她不要的孩子』……這個痛被挖開了。我們一起待在這個痛楚的洞裡,很深,很深。」 我很喜歡這些描述裡的「一起」。 總有個說法,為避免替代性創傷,或專業者形象,專業助人者要把自己的情緒離個案很遠。但有次半年內發現罹有兩種癌症的平路老師在一場醫療座談會,分享醫病關係時,她說即便只有三分鐘的就診期間,也希望醫生的眼神能望著病人,讓病人感受到醫生的溫暖。有次某醫生看著檢驗報告說:「這樣我就放心了。」她對醫生那句喃喃印象深刻,那意味著醫生和病人是「一起」。她認為如果能夠「一起」,就連疾病都不可怕了。所以我猜想諮商心理師能和個案「一起」,個案應該也會很安心,算是專業者願意付出工作以外的溫柔。 人生總有很多的困境和挑戰,沒人可以無傷無痕地全身而退,俗稱「人在江湖走,哪個不挨刀」,正是這個道理吧。只是,我們如何和自己的創傷安然相處,帶著自己獨特的復原力活著過每一天。不必是成功,只是簡單也活著而已。
【推薦序三】後來的藍天
◎文/陳曉唯(作家) 給慕姿: 讀完書稿後,想起認識的一位女性前輩。 她樣貌出色,學歷傑出,性格謙卑,待人和善,工作能力極佳,備受上司的喜愛與後輩的尊重,每當有人提及她的名字,聞者皆會露出讚賞與欽佩的態度。 某次,我因為工作表現不佳,受到一位長輩的嚴厲批判而難過落淚,她卻拍拍我的肩膀,用兩根手指拉下自己的眼尾做出鬼臉,美麗的圓眼變得細長。這個突兀的情境使我笑了出來,而她也笑著說:「想哭時,記得拉一拉眼睛,眼淚就不會掉下來。」 多年後,她於家中割腕自殺被送醫救治時,眾人才知道,於別人眼中擁有幸福生活的她,中學時受到繼父的性侵,長年生活在繼父的暴力虐待裡。為了逃離繼父,她選擇早婚,婚後卻受困於不孕的憂鬱裡,遭到婆婆常年的言語虐待,與丈夫的關係日漸不合。某次口角爭執後,丈夫動手打了她,家暴成了她的日常,丈夫成了另一個繼父,經常虐打並強暴她,而這些祕密都被她藏在深深的「洞」裡。 在醫院陪伴她時,她說起年幼時的故事:「爸媽在我六歲那年離婚,哥哥跟了爸爸,我則跟了媽媽。離婚後不久,媽媽就改嫁了,她夢想能開始幸福的生活,卻不幸罹患乳癌。每次去醫院看她,離開病房前,她總對我說:『你要乖、要聽話、要努力,如果你不夠好,要是媽媽走了,不但爸爸不要你,連叔叔也會不要你。』那時,我總是做惡夢,夢到媽媽過世了,爸爸不要我,叔叔也不要我。我孤零零地徘徊在醫院的走廊,找不到出口。 「母親過世後,唯一能讓我感到快樂的是到外婆家。繼父常因公出差,我便能到外婆家暫住。當時,半夜惡夢醒來痛哭失聲時,外婆會拉一拉自己的眼尾,對我說:『我的乖女孩,拉一拉眼尾,不讓眼淚掉下來。』說完後,外婆會拉一拉我的眼尾逗我笑,再抱抱我。 「讀中學時,有次在外婆家睡覺做惡夢醒來,外婆一樣拉一拉眼尾,逗我笑,可我卻無法再忍住眼淚。我不敢告訴外婆,在初經過後不久,繼父撫摸我,進到我的身體裡,我感覺身體破了,生出一個藏著祕密的洞。 「後來外婆也離開我了,我更加倚賴洞活著。當繼父再次進入我的身體時,我總哭著說:『對不起、對不起。』將自己埋到洞裡,拉拉眼尾,對自己說:『我是乖女孩,不可以讓眼淚掉下來。』丈夫打我、強暴我的時候,我也是這麼做。 「幾十年來,我都活在藏祕密的洞裡,不敢走出洞外。」 過後幾日,某個冷冽的早晨,收到她傳來的簡訊:「對不起,我想去說故事給外婆聽了。」 她離開後,我逐漸意識到生活周遭存在許多與她類似的「洞」:成績優秀的男性友人因為無法寫出理想的論文而休學,又因無法適應職場,最終成了繭居族;為了維持完美身形的模特兒友人,反覆暴食催吐,最後食道嚴重灼傷;在社群上展示完美家庭形象的長輩,因顱內出血入院,眾人才知她為了美好婚姻的模樣,忍受丈夫的虐待近二十年……諸如此類。然而,當有人問起他們這些困境時,他們如同前輩最後傳來的那封簡訊一般,總是先說:「對不起。」 但他們到底對不起什麼呢?又為了什麼必須感到抱歉? 我們的一生總在歉疚。對不完美的自己歉疚,為了逃避歉疚,我們不斷努力,卻換來更大的歉疚,只因感覺不夠,無論做得再多,仍然不夠。我們始終認為可以更好一些,為了更好的自己,數度耗盡了自己。 歉疚是一個祕密的洞,我們都曾長久生活在罪疚的深淵裡。 感到歉疚,是否是因為沒人告訴我們,日常的柔軟亦可以承接我們,我們不必挖掘祕密的洞,讓自己墜落下去?沒人告訴我們,傷痕、痛苦、失敗、挫折並非人生的汙點,而是使我們獨特於他者的可能?更或許是沒人告訴我們,生命所遭遇的苦痛艱難,其所留下的傷痕是辨認自己的方式,而非反覆鞭笞自我的刑具?若能沿著這些痕跡,撫摸其紋理,理解並寬容自己,最後即能從傷痕裡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於身體裡藏著無數痛苦祕密的洞,我們最終不必以墜落的姿態,跌進深淵裡。盛載痛苦祕密的洞,也能是條路徑,當我們變得柔軟而微小,真正踏進洞裡,沿著藏在洞裡的傷痕記號,緩緩前行,終能逐步走出傷痛。 閱讀這本作品時,讀見你寫下與我們生命相似的他者,寫下我們對不完美與瑕疵的自我感到歉疚的時刻,寫下讓我們感到罪疚與苦痛的人事物,同時述說著,我們不必選擇反覆刨掘內在傷口來拯救自己。我們可以輕撫傷痕,從傷痕了解並寬容自己,不必與他者為敵,亦不必再透過他者來定義自己,而是學習描繪自己真實的樣貌,並學會接納他者真實的模樣。 除此之外,你亦領著傷痕累累的我們,走入洞裡的傷痕之路,以雙手撫摸那些記號,觸摸其紋理,緩緩前行,最後的最後,得以走到傷痛之外。 於傷痛的外邊,你又以溫柔的目光與細膩話語描繪洞外的世界。原來在歷經血液與眼淚之後,於祕密與傷痕的深淵之外,存在一整片晴朗而澄澈的藍天。

作者資料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2889號)/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2017年誠品暢銷榜冠軍、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作者,而《情緒勒索》一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泰國、越南、星馬、印尼版權。另著有《關係黑洞》、《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羞辱創傷》四本書。除去心理師/作者身分,另外也是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2020年12月推出第三張台語專輯:《噤夢》。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也有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讓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周慕姿心理師FB:https://reurl.cc/m7pVl 心曦心理諮商所FB:https://reurl.cc/69G1M 官方網站:http://beasincere.com/

基本資料

作者: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書系:Vision 出版日期:2021-03-05 ISBN:9789864062201 城邦書號:A2150159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