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拜登:他的中間路線能重振美國嗎?
- 作者:歐逸文(Evan Osnos)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6-30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32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15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他曾從死亡的低谷走過,
因此,他更懂得尊重、傾聽與妥協。
“他不會說冠冕堂皇的好聽話。
但對於哀痛中的美國,
他能給與一種慰藉,一種療癒的語言。”
——歐逸文
在2020年大選中,拜登的民調一路領先,成為歷來所有挑戰現任總統的候選人中最高者。在最後的投票中,憑藉史上最高的投票率,拜登囊括史上最多的票數,打贏了他聲稱的「為美國靈魂的一戰」,當選美國第46任總統。
然而,雖然他從1972年開始即連任六屆聯邦參議員,是數一數二的政壇長青樹,但在眾多華府人士眼中,他是異類。他口無遮攔、經常失言,且在任何場合都可以滔滔不絕,這為他贏得「喬大砲」的渾名。在副總統任內,他的大嘴巴令歐巴馬的幕僚頭痛不已。
他對於建立「人與人的連結」有莫名的狂熱,不放過任何一個與人握手寒暄、擁抱摸頭、嬉鬧打哈哈的機會。他與全美國會議員、全球政治領袖的好交情在華府無人能及,但因此也被人譏為濫情、虛偽做作。
在菁英輩出的民主黨內,拜登的學歷平庸,是少見的沒有常春藤學歷的總統候選人。
在政治立場上,他自詡保守派,謹守溫和中間路線。1970年代,他支持反動的種族政策,成為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汙點之一。
他甚至還曾公然說謊,被抓包後倉皇退出1988年的總統大選。那是他第一次參選總統。
美國人民眼中的「老好人」、「慈祥老爺爺」,
將以其寬厚的心胸,推動這國家繼續向前。
另一方面,悲劇般的人生在他身上淬鍊出與眾不同的性格。1972年的一場車禍奪走了他的妻子與年僅一歲的女兒,1988年的腦瘤讓他差點喪命。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驗讓他嚴重缺乏安全感,但也讓他更懂得珍惜友情,更願意包容與聆聽,即使是面對立場南轅北轍的政敵。
不幸的是,彷彿命運的捉弄還不夠,2015年,就在拜登考慮是否要參與隔年的總統大選時,長子博伊又因腦癌去世。拜登再次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
2016年的美國大選不僅是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決戰,也是左派與右派的交鋒、「千禧世代」與「舊建制」的對壘,「新美國多數」與「白人至上」的較勁。一個幾乎已經被兩黨相爭撕裂的國家,再次來到歷史的轉折點。拜登,雖然他始終缺乏柯林頓、歐巴馬那樣的明星光環,也沒有宏大的政治論述或治國藍圖,但正因為他不偏頗極端意識形態,善於溝通合作,被許多人視為團結美國、療傷止痛的最佳人選。
拜登團隊以第36任總統詹森為楷模。詹森不酷不炫不帥,但卻能在甘迺迪的自由主義理念的帶領下,成功推動「大社會」立法,大幅化解美國社會中嚴峻問題,奠定日後繁榮的基礎。一路走來,拜登相信,溫和、中道、堅定,路才能走得遠。
專家推薦
專文推薦: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方隅(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聯袂推薦:范琪斐(資深媒體人)、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各界讚譽
「歐逸文是《紐約客》才華洋溢的記者,他對拜登的個性、生平與政績的刻畫深入淺出、歷歷木在目,並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出民主黨推派的總統候選人。」
——《華盛頓郵報》
「《喬.拜登》一方面挖掘了拜登總統第二次入主白宮的經過,一方面闡述了他當上總統對美國會有什麼樣的意義。」
——《滾石》
「歐逸文取材自多年來他在《紐約客》做的生動報導與尖銳分析,結晶為《喬.拜登》這本深刻的傳記,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拜登的睿智與大膽。」
——《出版人週刊》
「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做一位參議員、如何做副總統,都在本書中一覽無遺。」
——《紐約時報書評》
「讀歐逸文的這本傳記,你會驚嘆,拜登一路走來究竟克服了多少障礙。」
——《衛報》
「這本傳記說明了民主黨參選人在前進白宮的路上,擊敗了多少命運的險阻。」
——《金融時報》
目錄
目次
推薦序(一)——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推薦序(二)——陳方隅(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前言 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第一章:亟需療癒的美國
◎效法羅斯福,作一個進步的總統
◎民主黨內的世代分歧
◎建立人與人的連結
第二章:一夕之間墜落谷底
◎拜登的缺點是常常管不住嘴巴
◎因為口吃而被同學羞辱,但母親很挺他
◎初試啼聲,大放異彩
◎一場車禍毀了一個家庭
第三年:民主黨內的保守派
◎說謊被抓包,搞砸了第一次參選
◎有些立法讓他相當懊悔
◎吉兒的鼓勵讓他決心加入歐巴馬團隊
第四章:意外成歐巴馬的好朋友
◎廣結善緣,成功推動跨黨派合作
◎特立獨行,有人愛,有人恨
◎忠誠副手,深獲歐巴馬器重
第五章:走訪全球的外交特使
◎大啖北京小吃,展現美國軟實力
◎對於出兵海外,他始終表示質疑
◎四十年來沒有做對一件事!
◎「普丁先生,我覺得你沒有靈魂。」
◎對於伊拉克,他一度很樂觀
◎無力挽救破碎的中東
第六章:痛苦的決定
◎終於與希拉蕊兵戎相見
◎「我年紀很大,但我還充滿熱情!」
◎長子的去世
◎真情流露,願意分享脆弱與哀傷
◎歐巴馬的關鍵表態
第七章:為美國的靈魂而戰
◎性騷擾疑雲
◎靠著黑人的支持,在南卡上演逆轉勝
◎為了凝聚團結,他拒絕攻擊黨內對手
◎佛洛伊德之死
◎獲得華倫與桑德斯的支持
◎在經濟政策上,有大膽突破,也有曖昧不清
第八章:做好一個總統
◎民主黨該追求兩黨合作嗎?
◎是否要對川普追究責任?
◎如何拉攏住進步左派?
◎團結、妥協、和諧,太愚蠢?
◎「給人民光明,他們自己就會找路走。」
◎療癒的語言
謝詞
註釋
內文試閱
第二章 一夕之間墜落谷底
▓初試啼聲,大放異彩
阿契米爾學院(Archmere Academy)在德拉瓦州,是一所私立中學。拜登在這所學校就讀,成績中等,但是人緣很好。他一邊上學,一邊擔任飛機地面技師,賺取學費。他曾經競選班長並當選,隔年競選再度當選。競選時他曾經藉由第三人稱自承「喬.拜登週六晚上去圖書館的次數不太多」。他至今還是會為自己的學識不足感到焦慮,所以現在的拜登對於統治數據有強烈的愛好,還讓他一頭栽進古典經典當中。(福斯曼說,夏洛克事件之後,「喬和我都同意他也許需要惡補一點莎士比亞了。」)
中學畢業後,他上了德拉瓦大學。大學時期,他愛踢足球,有一年夏天還去一間公立游泳池當救生員。他在那裡認識了年輕的黑人布瑞特.蓋茲登(Brett Gadsden)。蓋茲登現在住在附近的住宅區,是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歷史學家,從小在維爾明頓一代長大,在種族政治議題上著述甚豐。他筆下描繪的維爾明頓市剛好介乎南北之間,比較靠近紐約,離北卡羅來納州的首府羅里市反而比較遠,但那裡還是存有種族隔離的作風,所以以前曾經有一些非洲國家駐美外交官在開車進華府的途中,會碰到路邊的服務站拒絕為他們提供服務。蓋茲登告訴我說:「維爾明頓素有『中間州』(middle-ground state)這個神奇的稱呼,象徵著它是一個想像出來的中心。而拜登會在此崛起也許並非巧合。」
拜登在抗議黑白隔離政策方面也略有貢獻。一九六一年時,維爾明頓有一家餐廳拒絕接待他的一個黑人同學,他憤而離開這家餐廳。一九六二年,他揭發當地實施黑白隔離政策的里亞托戲院(Rialto theater)。但是,他有時候會誇大自己在抗議活動中的角色(「我有去遊行。」)不過,二〇一三年時,他卻在一次紀念賽爾瑪遊行的活動中表示自己後悔當初沒有踴躍參與。他告訴在場的人說:「我在我們那一州參加,規模不大,那個州當時依然還在為徹底解除吉姆克勞法奮鬥。但是我現在後悔,並且,雖然並不需要,我還是要道歉。我用了四十八年時間才來到這裡。我應該早一點來的。」
他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到巴哈馬群島度春假,在那裡認識了涅利亞.杭特(Neilia Hunter)。涅利亞在學校主修英文,父母在紐約上州開餐廳。他在後來在誠懇真摯的回憶錄中說,從此「我一屁股摔倒在愛河裡。」(” I fell ass over tin cup in love.” )他們於一九六六年結婚。之後他吊車尾進入了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法學院。照他自己所說,他在那裡「過著既傲慢又懶散的日子」。他有一個課程必須重修,因為校方逮到他盜用了一篇法學論文整整五頁的內容,沒有註明引用出處,但是他卻告訴學校行政官說他是無辜的,因為他沒有惡意。(「我常常沒有來上課,不知道要如何引用論文。」)
他畢業時,全班八十五個人,他畢業成績第七十六名。接著他們家搬到維爾明頓郊區,他在那裡當起公設辯護人。一九七二年,短暫擔任紐卡素郡(New Castle County)議會議員之後,他鼓起勇氣投入聯邦參議員的選舉。他的民調比巴格斯(J. Caleb Boggs)低百分之三十,居於劣勢。
巴格斯是二戰老兵,當時六十二歲,歷任德拉瓦州的聯邦眾議員、州長、聯邦參議員,共長達二十五年。拜登當年廿九歲,依照憲法規定,他一直到投票日當天都還沒有資格坐上他的位置。競選活動中常常有人說他是選票上那個拜登的兒子,記者還開玩笑說他的對手穿的鞋子都比他老。不過拜登卻想辦法把太過年輕轉化為他的優勢。
他強調他的年輕,用他十分上相的家人——老婆涅利亞、長子博、次子杭特、猶是嬰兒的女兒娜歐米(Naomi)——來助選。他推出來的競選廣告總是有一句標語說「他了解今天發生什麼事」。維爾明頓的《晚報》(Evening Journal)報導說,「拜登數落那個老守衛搞砸了多少事情之時,」和拜登同齡的一些選民「看到了『新英雄』的畫面」。他們一家人全州趴趴走競選,吸引了一些反越戰與政治冷漠的選民。
他還培養出一種本能反應,能夠清楚掌握自己批評事情的力道,不至於破壞他那突襲式競選的神秘感。在競選人辯論會上,碰到巴格斯極力在回想、一時講不出來話來的時候,拜登往往很克制,不會立刻出擊,因為,他後來說,他覺得「觀眾當中沒有人會想看到巴格斯受窘,因為那會很像棒打自家最令人敬愛的叔叔一樣」。等到巴格斯後來終於察覺拜登來勢洶洶時,已經來不及逃避失敗的命運;他這一次失敗,算得上參院史上幾次最令人意外的敗選之一;拜登僅僅比巴格斯多三千票。
▓一場車禍毀了一個家庭
宣誓就職前幾週,他在華府一間借來的辦公室工作。他的妹妹瓦樂麗進駐辦公室幫他上上下下打點。然而,十二月十八日這一天,拜登頓時從天堂墜入地獄。下午,他的弟弟吉米打電話來說要找姊姊講話。瓦樂麗接完電話,臉色頓時慘白。她說:「發生了一點小意外。」拜登感覺她的口氣怪怪的。他胸臆裡感覺到了:「她死了,是不是?」
涅莉亞開著他們家的白色雪佛蘭旅行車載著三個孩子去買聖誕樹。一輛大貨車,滿載玉米芯,從側面撞上了他們。涅莉亞和最小的妹妹娜歐米當場過世。兩歲的杭特頭部受傷,三歲的哥哥博因為骨折住院住了三個禮拜。
拜登一輩子過得一帆風順,此刻卻只想要尋死。理查.班.克雷默(Richard Ben Cramer)的《從政的代價》(What It Takes)是研究政治人物心理狀態的經典之作。他在這本書中論及拜登遭逢變故之後的哀傷:「全部的一切,所有的一切,所有過去的努力,都無所謂,都完了。」克雷默寫說,記者想要簡單的訪談一下這位痛苦的鰥夫,但是「喬很不舒服,像是一直想要嘔吐。」
他從小到大,一輩子都相信上帝的憐憫,但他後來卻寫說:「我不想再聽到有人說什麼上帝恩典這種話了。說什麼都沒有用;祈禱、講道都不會讓我好過一些。我覺得上帝跟我耍了一個可怕的詭計,我很生氣。」他已經難以想像自己不久之後還要去參議院當參議員。
但是民主黨的麥克.曼斯婓爾德(Mike Mansfield)等幾個大老要求他試試看先來華府工作半年。拜登最後還是就職了,部分原因是因為他那兩個兒子。他身為父親如果無法振作,那兩個兒子要怎麼辦?他在醫院的病房宣誓就職,他大兒子博就躺在旁邊病床上,身上還包著石膏。
瓦樂麗告訴我說:「兩個男孩子已經失去了媽媽和妹妹,不能再失去父親。這就是他早上奮力起床的動力。」瓦樂麗後來搬來和他們同住了四年。拜登一直沒有搬離維爾明頓。他身為一名單親爸爸,開始每天搭乘單程九十分鐘的美國國鐵火車來回紐約和維爾明頓。這樣日復一日、年付一年的生活模式讓他遠離了華府的社交生活,也重塑了他的人生。
拜登最親近的助理泰德.考夫曼(Ted Kaufman)有一次告訴我說,「車禍發生六個月之後,他開始進辦公室,但是形容還是那麼憔悴,和車禍發生那一天沒有兩樣。他手指上帶著涅莉亞的戒指,戴在小指上。他戴著那一副戒指進辦公室——噢,天啊,你知道那有多痛!」
在往後數年,拜登摸索出一套平復心情的方法,和他當年克服口吃的操練法很像。他在床邊了準備了紙筆,每天為自己打分數,從一分到十分,紀錄自己進步的程度。他繼承父親的信念,相信命運最終會公平對待每一個人與每一個家庭。「命運」這一本帳簿一向收支平衡。他常說:「高度越高,溝壑越深。」
他後來也學會了老約瑟夫.甘迺迪(Joseph P. Kennedy)的信念。老約瑟夫是約翰•甘迺迪總統的父親、波士頓甘迺迪家族的大家長,然而他一生中有四次白髮人送黑髮人,主持了四次葬禮。
他曾經寫信給朋友說:「當你深愛的人離開了你人生的人,你會好奇要是他可以多活幾年,他會在那些日子裡做什麼。接下來你還會想,你自己的餘生該怎麼辦?然後,有一天,你發現世界還在運轉,你的日子還是要過,你得去做些事——那些他來不急完成的事。這或許就是一切事情的理由。」
作者資料
歐逸文(Evan Osnos)
出生於倫敦,199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後加入《芝加哥論壇報》,並在2002年派駐開羅,負責伊拉克戰爭、埃及、敘利亞等中東事務的報導。2005年遷居北京,擔任《芝加哥論壇報》駐北京記者。2008年他繼何偉之後擔任《紐約客》雜誌駐北京特派員,一直到2013年。他現為《紐約客》駐華盛頓分社記者,負責政治和外交事務的報導。 2008年,作為《芝加哥論壇報》的報導團隊之一,他榮獲普立茲調查報導獎。此外,他也獲得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獎和 Osborn Elliott獎。 歐逸文成為繼何偉之後,描述和詮釋中國最傑出的記者和作家。他在《紐約客》網站上連載的專欄「中國來信」(Letter from China),被視為解讀中國的經典之作。歐逸文長於宏觀掌控力,透過將中國人和中國的公眾事務放置在廣闊背景和歷史脈絡中,勾勒出複雜的中國全景圖。2014年出版的《野心年代》是他的第一本書,並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之最佳非虛構獎項。 他對拜登的採訪始於2014年,前後專訪共四次。為了撰寫《喬.拜登》,他還訪問美國政界超過百位以上的人士,包括歐巴馬、拜登的家人、長期的助理、華府及德拉瓦州等地的反對派及相關人士。
基本資料
作者:歐逸文(Evan Osnos)
譯者:廖世德
出版社:八旗文化
書系:Americanology
出版日期:2021-06-30
ISBN:9789860763119
城邦書號:A1390238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