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
心如此近卻又遙不可及:療癒到覺醒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
成語裡的心理學:一句「刻骨銘心」,竟暗藏了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的情結說?跨時空連結古人智慧與思想科學
-
我扛得起水泥,扛得住人生:泥作阿鴻,工地裡的水泥哲學家
-
離開前的最後一課:與癌末病人的生命對話,25個看見愛與祝福的告別故事
-
刻意不在乎:告別垃圾話情勒!日本國家心理師教你如何透過大腦機制,不在意閒言閒語,不必虧待自己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佛洛伊德與為什麼鴨(首刷限量附贈佛洛伊德吊飾):原來我可以不用那麼好,我的感受很重要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內容簡介
在《飛越創傷》,烏蘇拉沃爾茲勇敢且充滿智慧地面對這最殘酷的問題:「靈魂謀殺之後靈魂是否凋零?」她綜括此領域的文獻及方法學範疇,提出許多真實例證與個案研究,為整合創傷之後的殘破碎片,示現一個切合實際且充滿希望的漸進式療法。她指出這條狹窄的通道,從自我死亡的必須性、堅守最艱難的中間帶,通往照料那份更擴展且更能容納的自我狀態的誕生。《飛越創傷》不只貢獻這個領域,也為靈魂在面對即使最具殺傷力的創傷時所展現的回復力,做出經典的研究。
——James Hollis, Ph.D.
德州休士頓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暨作家
以超凡的方式綜合創傷在心靈中引發的各個面向,烏蘇拉沃爾茲著實提供讀者一條「超越」苦難以獲得智慧的路徑;其一生的經驗被編織成一條藉由內心與靈魂組成的啟示織錦。作者透過在創傷領域的大膽探索,反思在二十一世紀中逐漸浮現的工作範式已將科學與靈性置入緊密的連結。任何曾被創傷碰觸的人,都會從這本書得到深切的助益。
——Joe Cambray, Ph.D.
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前任主席
在這部充滿洞察的作品,烏蘇拉沃爾茲要我們在處理失落與創傷時,將榮格的《紅書》當作一本地圖或一個樣板。如果你在尋找創傷臨床治療與復原的相關指引,或是尋找修復你自己的一份引導,你將在這本書裡發現一座蘊藏豐富的寶庫。
——Polly Young-Eisendrath, Ph.D.
The Resilient Spirit: Transforming Suffering into Insight and Renewal
與Subject to Change: Jung, Gender and Subjectivity in Psychoanalysis作者
這部深感人心的著作,對榮格學派在此領域的研究做出卓著貢獻。沃爾茲博士具有傲人的本領,將創傷在靈性、原型與臨床各層面上順利做出整合。針對創傷的轉化潛能,以及苦難產生的意義,她那具有智慧的思考令人鼓舞。這本書是在此領域工作的心理治療師們必讀的作品。
——Lionel Corbett, M.D.
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核心教員
Psyche and the Sacred, The Sacred Cauldron,
以及The Religion Function of the Psyche作者
目錄
編者序
致謝
使用權
資料來源與縮寫
序言
【第一部】精神靈性的視角:死亡與蛻變
開端
第一章 揭露創傷的面容
創傷與靈魂
創傷的聖祕性(Numinosity)
靈魂謀殺
靈魂喪失與「殘破的勇氣」
第二章 創傷宛如靈性經歷
靈性維度
創傷帶來的靈性轉化
物質與靈性的結合
靈性價值的療癒力量
第三章 創傷宛如意義危機
在意義與無意義之間
在模稜兩可之間:創傷和閾限空間
創傷之後意義的浮現
第四章 苦難的轉化力量
創傷之後的成長範式
受傷與覺醒
傷口或智慧:保羅策蘭與奈莉薩克斯
第五章 超越苦痛
和解與寬恕
整合陰影
誕生與死亡:艾緹希蕾森
第六章 從神話的視角看待創傷
創傷宛如降沉
迦梨女神的怒火:轉化之火
受玷汙的女性:梅杜莎令人石化的凝視
對死亡的渴求:背叛所致的創傷
【第二部】臨床的視角
開端
第七章 重拾靈魂:《紅書》之於創傷治療
解離與自我狀態治療
創傷敘述:身分重建
想像的國度
曼陀羅創作
確定感喪失、弔詭成形
弔詭與轉化
弔詭的移情作用與反移情作用
第八章 環行互補
以互補模式看待創傷
互補的關係面向
創傷治療中存在與行動的互補性
立定當下與反思
心智化
第九章 轉化的嚴酷考驗:多變無常的心靈
從渾沌到新秩序
變容和療癒變遷
產生超越的能力
第十章 超越、創傷與犧牲
從靈性危機到靈性嶄露:《紅書》裡的創傷根源與自我超越
身為替補孩子
被遺棄
被性騷擾
令榮格心生恐懼的幻景
創傷保護膜
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辯證關係
第十一章 犧牲自己
犧牲假我以超越創傷
第十二章 「犧牲」的創傷維度
神話與童話裡的「犧牲」主題
超越功能:關係場域中的轉化4
第十三章 創傷與身體:通往源頭的入口
身體與意識
氣和瑜伽的轉化力量
結論
序跋
【編者序】
蘇黎世榮格分析心理學講座系列(ZLS)由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學院(ISAPZURICH)與Spring Journal Books於2009年成立,目的是每年出版一本具有指標性的新書,由特別挑選的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或學者撰寫,這些人對分析心理學下列其中一個領域具有許多創新的貢獻:
● 為分析心理學與其他科學、藝術或學術領域建構出別具意義的對話;
● 顯示分析心理學能為當今全球之環境、政治與宗教議題做出更深入的理解;或
● 擴展分析心理學理念在臨床的應用。
在這個講座系列中,被選任的學者在瑞士舉辦為期二天的講座,講述這本新書的內容,之後再交由Spring Journal Books出版。能出版這本由烏蘇拉沃爾茲女士(Ursula Wirtz)撰寫的《飛越創傷》,我們感到十分欣喜,這本著作是蘇黎世榮格分析心理學講座系列的第四部。
——莫瑞史丹與南西凱特
蘇黎世榮格分析心理學講座系列編者內文試閱
序言
誰想得到!
黑暗會帶來光明,有來自於無,死亡會帶來生命。
——安格魯斯《心靈的漫遊者》
當南西凱特(Nancy Cater)與莫瑞史丹(Murray Stein)首度交付我這項挑戰,將我列在蘇黎世榮格分析心理學講座系列(Zürich Lecture Series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ZLS)作者暨講者名單的第四位時——注意,是第四位!——我最初的反應是將它回絕掉。但我仍求助於《易經》,結果得到一個相當弔詭的答案,讓我得經過一輪禪七的靜修才能做出決定。我終究還是屈服並接受這項挑戰,心中充滿處於黑暗期特有的不安恐懼,那是我在探究沉滯、疏離與絕望的生命故事時,無法避免的。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書寫創作歷程,將反映我正在描述的創傷主題。
此書並非以直線式或阿波羅式(Apollonian)的嚴整方式書寫。戴奧尼修斯式(Dionysian)支解的黑暗原型力量,激起我與創傷主題的複雜關係,並且籠罩我創作此書的某些特定時期。在量子物理學的論述裡,並不存在超然的觀察者,更確切地說,是身為觀察者的我,與我觀察的對象合一。因此,我對創傷治療的理解與實踐,大大地受到我的主觀因素影響,受到我形成現在這個樣貌的過程影響。所以我認為有義務將我個人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做一些描繪,同時勾勒出那些影響我的創傷論述的跨學科領域。
從我出生以來,我的生命便籠罩著死亡與蛻變的原型主題,我慢慢才明白,在一個較深的層次裡,我受召喚去療癒我家族體系世襲的傷口,我原先沒有這份覺察。我的個人故事形塑了我看待理解創傷的方式。當我出生時,我的家就像冥府一樣:我年邁的父親在我出生前幾周過世,我母親則仍未從失去稚子的哀慟中恢復過來,他在母親懷我前不久過世的。我的靈魂從最初在母親幽暗的子宮裡,就背負著死亡的印記,我相信在我出生的前幾周,某種潛意識模塊即已凝聚,引領我進入死亡與蛻變的奧祕中。藉由思索跨世代的傳承,以及心靈能量的流動與阻滯,我才意識到,在寫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在關照我的先人們未完成的事件與他們未處理的創傷。
我於1946年出生在戰後德國的魯爾區,當時這片戰後的國土充滿了加害者與受害者。我最早的政治相關記憶是來自我母親、祖母和阿姨對戰爭的敘述,她們駭人地敘述防空洞外的地毯式轟炸、著火的房舍,以及驚恐逃難中幾乎被踩死的人們;她們也談到1938年11月在「破碎玻璃之夜」(Kristallnacht)的集體憤怒,以及恐懼、飢餓與剝削感。我的遊戲場是成堆的瓦礫殘骸,在前往學校的路上,我會經過許多被炸彈剷平的房子,以及廢棄的灰色水泥防空洞,那常引起我的無限遐想。
戰爭與和平的這些主題,為我的人生帶來方向,並且激勵我投身幫助那些經歷戰爭、冤屈與遭受性侵害的人們。我持續透過社會、政治與治療的管道爭取正義與賦權、和解與寬恕;我曾坐在坦克車上,穿梭在前南斯拉夫被戰爭摧毀的城市中,在那裡擔任治療師們的督導,支持他們照顧遭受集體性侵的女性受害者們;我也曾在瑞士紅十字會為戰爭與酷刑受害者設立的簡易診所擔任督導;在蘇黎世我私人的工作室中,我接觸許多猶太來訪者,我也曾在一所猶太心理社會機構擔任督導長達十年之久。
我後續的進修教育是在整合完形治療的領域中完成;同時在杜爾勘(Karlfried Graf Dürckheim)的存在暨心理形塑與交會中心學習他發展出來的啟蒙治療,他兼具冥想導師與治療師的身分,這個中心位於德國黑森林的陶德慕斯魯特(Todtmoos-Rütte);我也學習眼動減敏與更新療法;並且讓自己熟悉能量治療。所有這些進修研習加上我的臨床經驗,使我看待創傷的觀點,同時具有社會、政治與文化意涵,而且是人際之間的、內心的、原型的、象徵的與精神靈性的。
身為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讓我有機會接觸曾經遭受集體創傷的社團,去為他們提供一些訓練;我參與瑞士一個以治療戰爭創傷為主的基金會董事職務,讓我得以在國際間從事和平與和解的工作。
我雖然不曾是人為暴力的受害者,但我在拉賈斯坦(Rajasthan)的沙漠裡,的確經歷一段飽受侷限的體驗,讓我如此貼近地學習到臨界、瀕死,以及空間與時間的關聯性。我是個熟練的騎手,而且對於在沙漠中騎乘非常熱衷,但有一次當我騎著駱駝旅行時,我騎乘的年輕駱駝突然驚恐,導致我嚴重摔傷。我從上腹一直到背部都因壓迫而受傷,而且接下來三天,都不確定是否會因肝臟可能已破裂而內出血死亡。意外過後的五天五夜,我被駱駝載著穿越沙漠,由於脊椎損傷和胸骨骨折導致無法坐直,所以只能躺在一個木製的平台上。我所經歷的這些時刻,同時存在時間之內也在時間之外,在那靜滯的臨界空間裡懸浮在生死之間,那是一種真實的精神體驗:難以忍受的痛苦,在寂靜的沙漠中等待,在黑夜聆聽繁星的樂曲,在白晝失明於太陽的耀眼光芒。這無聲的沙漠不只對著我說話,而且喚醒我的想像,自此,我與生死的關係,以及輸贏的弔詭聯繫,都因這臨界的狀態而受到永遠的改變。
除了上述經歷,還有另外兩個領域協助我理解創傷,首先是我在哲學方面的研究,它幫助我熟悉真理與意義的世界;再則是我在禪學中的冥想修練。因此,我試著在此書中,將創傷的臨床知識與哲學暨精神傳統的智慧結合在一起。
所以這本書是我在「自我孵化的冥想狀態」中沉思出來的果實,這是我從事心理分析師三十年來的成果。在這段期間,我陪伴非生亦非死的痛苦靈魂,以及看起來如影子般被放逐的身體,一同遊走在荒原與遺忘的平原中。我也時常與創傷受害者一同在陰曹地府的想像國度中旅行,就像真實的「地獄之旅」一樣,去和那些處在瘋狂邊緣的心智狀態相遇。
當我後來構思這個書名時——《飛越創傷》(Trauma and Beyond),我所想的是我們人類對「超越」的企求,這份充滿渴望的心靈能量是人類的天性,自出生至死皆驅動著我們。我著迷艾薇特賽克(Josephine Evetts-Secker)對靈魂語言的冥想,她是蘇黎世榮格分析心理學講座系列的第三位講者暨作者;我想起她如何地縈繞在古老範式中——從何處來 又向何處去,那亙古的遠處 與遙遠的他方 。當我書寫這段潛入深處,重拾那些失落支解的靈魂碎片時,她那鼓舞人心的作品,引起我相當大的共鳴——再次記起創傷之前 的自己、整合創傷之後 的日子、期待超越 創傷的生活。
據說,榮格曾表示《紅書》「是在敘說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的戰役」。在他的手稿中,他把《向死者的七次佈道》及尚未完成的《紅書》內容比喻成我們在夢中所見的房子,他談到他的病人與他自己,經常感覺夢中的房子還需要其他房間,或是它裡面的某些房間並不存在現實情境中。他繼續說道,當人們夢見房子,醒來後會感覺他們需要「去處理這間房子的問題,去為它做一點事情。」根據這個說法,我認為《紅書》所隱喻的房子,就是在為個人與集體的創傷尋找療癒方式,也就是說,「繼續夢想這間房子」。
《紅書》是一間未蓋好的房子,它突然地終止,讓讀者懸宕在半空中,但或許本該如此。我感覺自己特別受這間未蓋好的房子所吸引,因為我相信它還需要一個額外的房間,以調和深處之靈和當代精神的臨床需求。《紅書》的最後一頁只有一個字:Möglichkeit(可能性 ),沒有句號或逗點,只有這個字:Möglichkeit。而這一頁與其他頁面完全一樣,只不過除了這個字以外,其他地方都空白。
在這本書裡,我探索著可能性 (《紅書》中的開放式結尾)與現實之間的關聯,並思索生命系統蘊含的智慧,以及秩序和混亂之間的力度變化。創傷打斷了心靈朝向改進與蛻變的本能運作,因此我借鑑渾沌理論、複雜適應系統的自組特質與量子物理學觀點,這些理論皆有助於闡明過程的浮現與改變。
換言之,這本書主要關於死亡與蛻變、創傷轉化的潛能,我嘗試理解隱藏在磨難中的轉化力量,研究內在的死亡如何轉變成具有意義與生機的事物。約翰威爾森(John P. Wilson)是創傷心理學領域的一位研究者,我與他抱持同樣的看法,相信創傷具有「超越體驗」的潛能。儘管創傷是毀滅性的,我仍相信它能為個體帶來成長,相信它是朝向超越與意識擴展的開端。承繼著這份理念,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將大體上透過三個獨立卻相互關聯的視角關注創傷議題:精神靈性、神話學與臨床治療。
首先,我以精神靈性的視角探索繼發於創傷之後的成長,深入創傷的精神靈性領域中尋找更深刻的理解,猶如在絕境中生存。那種意義失序的感受,迫使個體覺知自身的虛無,我借用Shoah(大屠殺)詩句裡痛苦的語言,來說明受傷與覺醒、死亡與重生的歷程。
接著以神話的視角,我詮釋創傷為一種降沉狀態,將迦梨女神(Kali)的憤怒視為轉化之火;將梅杜莎(Medusa)冷峻的眼神視為一種原型意象,代表創傷使人僵化的力量;且將亞莉雅德妮(Ariadne)對死亡的渴求,視為創傷受害者降沉至心靈麻痺的境地。
最後藉由臨床的視角,我試圖探究當代創傷治療與《紅書》之間的迴響——那記錄著榮格從他的心靈危機,一直到他在「到達絕境」之後心靈浮現的這趟旅程;圍繞著存在的互補性,我試著探索創傷的弔詭,將關係場域視為轉化的煉金爐;那些插圖所示的臨床工作內容,演示說明超越功能在促成轉化時的運作;而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則引導我們探索「犧牲」在超越創傷時扮演的核心角色,這是在神話與童話故事中都能追溯到的主題。
存在與行動、關愛陪伴與批判反省,這兩種經驗模式是佛教心理學的雙翼,它們提供寶貴的見解,支持治療者進行協助創傷受害者的工作,協助他們處理情感與認知的痛苦狀態。我發現冥想傳統與當代神經科學研究之間的交流成果頗豐,讓我們更理解科學與心靈之間的交集,同時更清楚這兩種認識論如何在創傷治療中結合在一起。認識大腦與覺知的相關性,明白大腦能根據心智感知的事物成形,這份理解對創傷治療師尤其重要,因為心靈修練能為大腦的生理系統帶來相當的衝擊,讓治療師得以掌握自己的內在狀態。
***
在榮格去世的前一年,1960年11月13日,他寫道:「我終究沒有達成最重要的任務,沒有讓人們看清這個事實——人類擁有靈魂,而且在這個領域裡埋藏著寶藏,可惜我們的宗教與哲學都處在可悲的狀態。」這本書便是關於尋找被謀殺之後的靈魂,尋找這個被埋葬的寶藏。這個令榮格在當時感到悲憐的靈魂狀態,在今日令人更覺可悲,因為靈魂這個向度不斷地消失在現代的言語論述中,唯物主義對精神領域的拒絕和鄙視,已導致一種沒有靈魂的心理狀態。然而,處理創傷確實需要靈性的方式,一種能將情緒與想法、心靈與物質、身體與靈魂統合在一起的整體世界觀。
我希望這本書——這幅由心靈、原型與臨床領域編織成的織錦,能將創傷的複雜性與其隱藏的深度,以更清楚且更多面的形象呈現出來。
作者資料
烏蘇拉沃爾茲 博士(Ursula Wirtz, Ph.D.)
擁有慕尼黑大學文學暨哲學博士學位,以及蘇黎世大學臨床暨人類學心理學家學位。她於1982年畢業於瑞士榮格學院,目前身兼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學院(ISAPZURICH)的訓練分析師,以及ISAP所屬之榮格奧德賽國際會議委員會學術主席。
基本資料
作者:烏蘇拉沃爾茲 博士(Ursula Wirtz, Ph.D.)
譯者:呂曉婷(Kathy Lu)、李佳怡(Ann Chia-Yi Li)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1-12-16
ISBN:9789865514891
城邦書號:3AB1202
規格:膠裝 / 黑白 / 46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