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4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心態決定了選擇,選擇決定了行為,
行為成為習慣,習慣則造就每個人的一生。
暢銷經典《格局,決定你的結局》作者、
最貼近人性的心靈作家何權峰全新力作,
教你掌握心態的力量,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人生停滯不前,不是自己能力不夠,而是不相信。
相信自己「做得到」,就會堅持;
認為自己「做不到」,則會很快放棄。
你如何看待自己,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有外在的障礙都是來自於內心的障礙,
讓自己看起來開心,就會真的開心。
你不必覺得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只要表現得像是就好了。
假裝成自己所希望的那種人,就會逐漸變成那種人。
多留意美好的事物,就會發現事情真的如此美好。
你尋找什麼,就會發現什麼世界。
改變心態,就能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當你動心轉念,展露微笑,生活也將以微笑回應。
快樂並不是在外面,它是在你心裡面。
心沒問題,一切都沒問題;心轉變了,世界也會跟著改變。
心態一轉,格局便不一樣,人生也會因此而豁然開朗。
★給想要改變的你,美好心靈處方籤★
能夠保持微笑的五種心態
▍謙卑心,承認無知是求知的第一步
▍感恩心,別把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
▍包容心,為多大事生氣就有多大氣度
▍平常心,一切不如意都只是暫時
▍快樂心,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能夠改變生活的五種選擇
▍專注力,多留意美好事物、幸福時刻
▍影響力,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主動力,凡事都為自己的快樂而做
▍改變力,想改善情緒,從改變行為開始
▍習慣力,美好的結果,源自於重複
目錄
Part1 你所相信的
相信,就會看見
看見,就會實現
你如何看待自己,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你對自己說什麼,決定你的表現
惟有自己,能決定自己的價值
Part2 你與人相處
不要把別人隨口說的話,重放心上
溝通,是「聽」出來的
與人相處的秘訣
尊重別人,就像你希望他們尊重你
有些所謂的朋友,並不是朋友
Part3 你給人感覺
做人要有原則,善良要有底線
說出感受和需求,讓對方更懂你
禮貌,最好的介紹信
用微笑應對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真心道歉時,也是最深得人心的時刻
Part4 你用的心態
謙卑心,承認無知是求知的第一步
感恩心,別把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
包容心,為多大事生氣就有多大氣度
平常心,一切不如意都只是暫時
快樂心,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Part5 你經歷的事
不斷出現的問題,就是你的課題
不是沒出路,是因為原地踏步
你所害怕的,會成為你最勇敢的
人生是來學習,每個人都是老師
苦樂參半的人生,是上天的禮物
Part6 你怎麼思考
你的心,決定你的世界
你的想法,決定你的經驗
自己情緒,自己負責
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你是對的,不表示別人就是錯的
Part7 你可以選擇
專注力——多留意美好事物、幸福時刻
影響力——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主動力——凡事都為自己的快樂而做
改變力——想改善情緒,從改變行為開始
習慣力——美好的結果,源自於重複
序跋
作者序
人們每天的生活形式都差不多,做的事也不同小異,上班上學,吃飯睡覺,
工作謀生、與人相處……。然而,現在問題來了:如果大家都差不多,那麼是
什麼讓人變得不同?
同一工作,為什麼有人說好,有人喊苦?
同一團體,為什麼有人樂在其中,有人痛苦萬分?
同一困境,為什麼會造就一些人,摧毀另一些人?
同一經歷,為什麼有人視為學習機會,有人受害者自居?
同一起點,為什麼有人能持續進步,有人永遠只是原地踏步?
同一環境,為什麼有人總能如魚得水,有人舉步維艱,處處碰壁?
關鍵就在心態。什麼是心態?它是一種由行為舉止所展現出的內在感覺。心態會影響我們如何思考、待人處事,應對與處理的方式,決定事態的發展。簡言之,你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狀態。
一個有敷衍心態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草率馬虎,應付了事;有消極心態的人,裹足不前,得過且過,總和機會擦肩而過;有輸家心態的人常會說:「這太困難」、「沒機會了」、「我沒辦法」、「我辦不到」……往往未戰先敗;一味抱持悲觀心態,事態就會向著你最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習慣把問題和錯誤歸咎於別人,內心充滿憤怒和不滿,最終成了名副其實的受害者。
轉換心態其實都在轉瞬的念頭。在樂觀的人眼裡,每個問題總能看到機會,原來不可能的事也變成可能。積極心態的人,勇於挑戰,生活永遠充滿希望;有包容的心態,不再與人衝突與磨擦,心胸愈來愈寬廣。知足感恩的心態,讓人擁有真正的滿足,隨處感受到幸福。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面對困境、不悅、低潮時,怎麼能夠保持好的態度?」 「想法再怎麼正面樂觀,也沒辦法改變我的處境。」話雖有理,但請想想生氣、自憐、消極悲觀,會使事情變好,還是更糟?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任何事情取決於心態,改變心態,就改變生命。」文學家狄更斯說的更直接:「擁有好心態,比擁有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為什麼心態是關鍵呢?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環境,無法改變別人,要改變天生的條件也很困難,也無法改變終究會發生的事。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
我們永遠可以自由選擇心態—選擇哭臉或笑臉,消極或積極,報復或原諒,放棄或堅持,抗拒或接納,抱怨或感恩……。我們的心態決定了選擇,選擇決定了行為,行為成為習慣,習慣則造就每個人的一生。
生命中障礙、問題、衝突以及困境不可避免,但如何回應全取決於你。有人一路順遂,生活優渥,卻愁眉不展,成天唉聲嘆氣;有人身處逆境,病痛纏身,仍樂觀開朗,奮發向上,為什麼?關鍵都在於心態。人生成敗始於心態,苦樂也始於心態。這就是心態的力量。
微笑是一種態度,生活是一種選擇。一旦轉變了心態,你的人生也開始改變。內文試閱
◆你對自己說什麼,決定你的表現
我們每天用到的對話有兩種:一種是跟別人對話,一種是跟自己對話。後者與日常溝通時使用的言語有別,是我們下意識浮現腦海的思考,也就是沒有表現在外的聲音。
就像現在,我腦中有個聲音提醒我今天的行程,要回的電話,討論新計畫;另一個聲音在抱怨昨天太晚睡,害我精神不濟;還有個聲音說:「我的寫作速度太慢了,再不快一點,就會超過截稿日期。」
研究顯示我們一天有超過五萬個念頭,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研究更證實,這些我們正在做的「對話」會嚴重的影響生活品質。以前例來說,當我一邊寫作,一邊想著「我精神不濟,沒辦法完成」,結果會怎樣?會變得反應遲鈍,陷入焦慮,對吧。
內在聲音就像背景音樂一樣,無時無刻在耳邊環繞。很不幸地,因為我們常常接收這些想法,很習慣腦中這些批判的聲音。久而久之,已經無感。就像這牛舍工頭一樣—
在德州一場大型家畜展開場之前,現場直播的新聞報導。記者攔住牛舍工頭,皺著鼻子,咧嘴說道:「天啊,你怎麼受得了這味道?」工頭茫然地望著這位記者回答:「什麼味道?」他已經麻痺、習慣了。
▶能夠帶來改變的,不是激勵者的話,而是自己的話
我曾跟一位朋友談過,他剛升遷新職務,必須定期舉辦公開演講。讓他倍感壓力的是要面對的聽眾是專業人士。為了加強自己的演說技巧,他參加了許多課程。他覺得受到激勵,技術也進步了,但焦慮依舊。每次演講前一再排練,但等他一踏上講台,這些對話情節又跑出來。
「糟了,我又緊張到手抖!這些人根本就沒興趣聽,有幾個人起身走出去—毀了,我看起來像小丑嗎?現在該怎麼辦呢?我根本不行,我完蛋了。」
「如果有人跟我說這些話,我也沒辦法說下去。」我說:「很顯然你的問題並非缺乏技巧和能力,而是自我對話干擾。」
知道他很喜歡NBA的球星柯瑞。我請他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柯瑞拿到球時,腦中一直想著「我根本不行」、「我狀況不好」或「這球我投不進」,會怎樣?你覺得他能發揮原本的實力嗎?
「你就是這樣。」我對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不斷懷疑、挑剔、責備自己,還能表現出色。
外在激勵能產生的效能,都是短暫的。外在激勵也許會讓你振作,卻不會讓你堅持很久。它能影響你做出改變,但不能讓你真正改變。那就是為什麼多數人在讀過勵志書,或者聽過激勵的演講後,不久又「打回原形」。能夠帶來真正改變的,不是激勵者的話,而是我們自己的話。
▶開始觀察內在的聲音,改變自我對話
改變的首要步驟是學習從話語中覺察。審視自己經常自動跑出來的想法,或內在的聲音,那是誰的聲音?那些想法和信念並不是「與生俱來」,所以它是從哪來的?是父母、老師、老闆、朋友、親戚或伴侶?是誰對你說的話?你越能覺察,就越能改變自己。
當你做得不夠好,或覺得自己看起來不對勁時,傾聽你與自己的對話,你對自己說了些什麼?這些話是否正確,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慶幸的是,我們可以重新改寫頭腦的程式,只要你有意願,隨時可以進行修改。這裡有很棒的例子:
我喜歡我的樣子,我喜歡人生快活的樣子。
我很聰明,我的思考敏捷,反應快。
我做得真好,我很快樂、我很棒。
我喜歡跟大家在一起,我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
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我的努力,最後一定會成功。
你能夠想像每天用這些話帶給你的力量。想像孩子從小時,有這些語導入他們的信念,將迎來多麼開闊的未來。再想想那個無時無刻對你說話的角色,如果他就是你,為什麼不說些正面的話呢?
曾讀到一本書,談「我是」的力量。當我們說話時,不論我們在「我」字的後面說出是什麼,都會變成人生的實相。比如你說「我好累」、「我好擔心」、「我好沮喪」,你就是把這些狀態導入生命之中。所以你要改變做法,將自己想要的東西導入生命中,像是「我很重要」、「我充滿能量」、「我一直都很優秀」等。
每天向自己重申你對人生的期望,就像你已經得到了一樣,不斷肯定地陳述它,最後都會降臨在你身上。
◆惟有自己,能決定自己的價值
每次有人問要如何提升自我價值,我總會反問為什麼價值低落?
你的自我價值是怎麼來的,仔細想想,是否依據長相、收入、工作、讀名校、用名牌、身居要職等外在條件?還是你認為大家都喜歡你、推崇你,就是高價值、是個很棒的人;若大家不喜歡你,不理你,就價值低落,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
如果是這樣的話,自我價值必定起起落落,搖擺不定。看不見自己的價值,就會轉向外在,尋找他人的認可和肯定,最後勢必導致依賴性的價值感,很在乎別人的眼光。而越是在意他人眼光,會越想得到別人認可和肯定,無疑地又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
我們以為只要有成就,價值就會提升。其實剛好相反:許多成功人士充滿自我懷疑,為了鞏固自己值得存在、自己是夠好的,就必須不停的向他人來證明自己。同樣地,有人拚命想得到別人的愛,認為自己得到的愛不夠多,其實內心深處是懷疑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愛。
無法自我認同,外界再多肯定也沒用。覺得自己不值愛,即使被愛也不會相信。就像有些人沒錢的時候覺得「我是因為太窮了沒人愛」,結果賺到了錢,終於有人愛了,心裡又懷疑,「對方到底是愛我還是愛我的錢?」對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來說,就算你誇獎他,他可能只會覺得你是為了安慰他,或是虛情假意。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決定可以感受到多少愛
有位沒自信的太太,不斷纏著丈夫問:「你愛不愛我?」
丈夫或許礙於羞澀,或許無心回答,一直默不作聲。
太太問得興起,儘管丈夫不作答,仍是膩聲直問:「你愛不愛我嗎?到底愛不愛我……」
丈夫人仍不作答,到了末了,她竟假戲真作,哭了起來:「你不回答,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
丈夫也急了,忙道:「我怎麼會不愛你呢?我若是不愛你,又怎麼會娶你當老婆?」
哪知,太太哭得更傷心:「你看,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你的兩句話當中,都有「不愛你」三個字……」
我們評價別人的行為,也正是我們自我價值的反映。依附別人給予自己價值,代表你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那如果別人不給呢,是否價值也蕩然無存?
收到讀者來信,常常聽到有人走不出失戀與不健康的情感,明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裡非常委屈,得不到尊重或愛,卻無法斷念離開。一次又一次用委屈、犧牲來取悅或討好對方,愛也一點一點從關係中流失。這就是因為你沒看見自己的價值。
失戀令人心痛,但最為痛心的,不是失去愛情,而是失去了自己。當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好,就不需要刻意討好;懂得尊重自己,重視自己的感受,並在關係裡維持對等,別人也會如此。因為終究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決定了自己如何被對待,以及感受到多少愛。
▶價值來自於你存在,不在於你做了什麼
想建立自我價值必須由內開始,由自我認同開始,不管你有多少缺點或不完美,這也是你獨一無二的部分。去喜愛、去接納自己本來面目:「這就是我」,接受自己的缺陷,接受自己的膽小,接受自己反應慢。毫不隱瞞自己的一切,擁抱它們,內心就會產生自信與力量。
為什麼?想像一下,當有一個人,對你全然接納,喜歡你的一切,是否讓你自信大增,覺得有價值?
曾有人問:「像我這麼普通,一事無成,怎麼可能有價值?」
想想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會,就只躺著等著餵食、洗澡、換尿布,有什麼價值?嬰兒天真無邪、單純可愛、笑容燦爛,帶給人快樂與希望。
你的存在本來就有價值,不在於你做了什麼,或證明什麼。青菜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但未必獲得青睞;香花散發芬芳,不會因無人讚賞就不香;一千元的鈔票即使弄髒,丟到垃圾桶裡,價值還是不變。即使不起眼的泥巴,也能長出花草樹木,生出莊稼,生出萬物。
記住,任何人都可以給你評價,惟有我們自己,能決定自己的價值。
自我價值感是小時候就有,你可能已經記憶模糊或遺忘了。仔細觀察小孩,特別是當他們正在玩樂時,你會發現,小孩很單純自在,不會想太多,不會扭捏或不安,而且真誠無畏地表達自己,展現自己,一點也不會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
回到小孩那份單純自在—「這就是我,喜不喜歡隨你」。這就是自信,也是高自我價值的表現。
作者資料
何權峰
最貼近人性的心靈作家 醫師兼作家,同時也在大學授課,專長是腦神經科學。一九九五年他開始寫作,早期為《聯合報》、《常春月刊》、《拾穗雜誌》等撰寫醫學專欄。隨後,因接觸「心理神經免疫學」,觸發了他對心靈層面的探究。於是何醫師改變了方向,他開始寫心靈成長和勵志類作品。目前他所出版的心靈勵志書,已超過七十本。 在台港澳、星馬、中國大陸等地區擁有眾多讀者。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只是「診斷問題」,同時還提供視野將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師如是說。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