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跟著菩薩發願:〈普賢行願品〉淺釋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跟著菩薩發願:〈普賢行願品〉淺釋

  • 作者:鄔金智美堪布
  •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 出版日期:2023-02-14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1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橡樹林全書系74折起!

內容簡介

融合漢傳和藏傳佛教角度, 補足漢藏之間的解釋差異, 最適合現代人的〈普賢行願品〉講記。 學習〈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不可思議, 有人讀誦後用水洗手, 沾到此水的蟲蟻都因此投生為天人。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也是其精華所在。《華嚴經》相傳是龍樹菩薩自龍宮迎請到人間後廣為弘揚的經典,從古至今,無論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皆有許多大德為其作注,可見此經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書主要講述菩薩利益眾生的諸多大願,透過念誦〈普賢行願品〉,跟隨普賢菩薩發願,並親身力行、迴向;然而若要成就所發的願,一定要有因,成就願的因就是積資淨障,共分為七個部分,即頂禮、供養、懺悔、隨喜、請法、住世、迴向,藏傳佛教稱為「七支供」。 念誦〈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廣大,只要念一遍、修一遍,都能獲得無量功德。很多人發願每天念誦,因此作者在書中逐句講解偈文,且著重於闡釋字義,淺顯易懂,使讀者能輕鬆地理解、吸收。如此一來,在念誦此經時,便能隨著文字理解其中意涵,有助於我們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此外,作者以融合漢傳和藏傳佛教兩種角度的方式來講解,可以補足漢藏之間的解釋差異,是一本十分適合現代人的〈普賢行願品〉講記。〈普賢行願品〉內容至為殊勝,若能持續念誦,則功德利益不可勝數,此生能夠長壽、健康、快樂,來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進而成佛。

目錄

前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偈頌) 第一篇 初善前義 第二篇 中善正文 第一章 實修成就願的因 一、頂禮 二、供養 三、懺悔 四、隨喜 五、請法(請轉法輪) 六、請佛住世 七、迴向 第二章 廣說正行行願 第一節 正行願 一、 意樂清淨願 1. 供養願 2. 圓滿密意願 3. 淨化佛剎願 4. 利益眾生願 二、 不忘覺心願 1. 憶念宿命願 2. 出家願 3. 學諸行與淨戒願 4. 依諸語說法願 5. 勤修六度願 6. 由前五因而不忘覺心願 7. 遠離障礙願 三、 不染妙行願 四、 利樂眾生願 五、 披甲精進願 六、 不離道友願 七、 依善知識願 八、 現前供佛願 九、 護持正法願 十、 獲功德藏願 十一、 趣入行境願 1. 親見佛與剎土願 2. 趣入佛語願 3. 趣入轉法輪願 4. 趣入諸劫願 5. 見諸如來願 6. 入佛行境願 7. 勤修佛剎願 8. 如來前趨願 十二、 十力願 十三、 對治願 十四、 事業願 十五、 隨學願 1. 隨學諸佛願 2. 隨學菩薩願 十六、 依總結顯示迴向願 第二節 顯示願的邊際 第三章 敘述功德利益之總結願 第一節 行願之功德利益 一、 略述 二、 廣述 三、 攝述 第二節 迴向具功德之願 一、 趨入菩薩的迴向願 二、 趨入諸佛的迴向願 三、 迴向願果現前願 四、 迴向獲佛親予授記願 五、 迴向授記已利益眾生願 第三篇 後善末義 一、 迴向持誦行願之善根 二、 順述譯者行願之義 三、 行願終跋 後跋

內文試閱

  本書主要講述菩薩利益眾生的諸多大願,然而若要成就所發的願一定要有因,無因、無緣無法成就願,成就願的因就是積資淨障。積資淨障又分為七個部分,藏傳佛教稱為「七支供」,即頂禮支、供養支、懺悔支、隨喜支、請法支、住世支、迴向支;漢傳佛教則稱為「普賢十大願」,此處的「願」其實就是指成就願的因,而非通常所說的發願。      很多佛經都有提到成就願的因,如受持清淨戒律等也是成就願的因,若守戒非常清淨,則此人所發的願就容易成就;或是遇到殊勝的對境如菩薩、阿羅漢等,在他們面前發願也會很快獲得成就。接著略述積資淨障的「七支供」:      一、頂禮:分為略述頂禮與廣述頂禮      1.略述頂禮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概要〕在所有十方世界當中,無論是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我皆以最誠摯、最清淨的身語意,無有遺漏地頂禮一切諸佛。      頂禮的方法有很多種,如身頂禮、語頂禮、意頂禮,此處偈頌的科判為略頂禮,就是簡略敘述頂禮的意思。前兩句是在描述頂禮的對境,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狀態。「人師子」一詞在藏文版直接就寫「人獅子」,為何要稱「人獅子」?這是以比喻來形容佛超越所有人、天而成為人天之王,就像萬獸之王的獅子,只要一抬頭,其他動物立即緊張得不敢叫也不敢跑,或獅子猛然一吼,所有動物都嚇得四處逃竄。      如世親菩薩在《普賢行願品釋疏》中云:「何謂獅子?他人對其皆感畏懼,而自己無所畏懼。世尊於人天界中亦復如此,故謂獅子。」同樣地,佛講的教法,任何邪魔外道或是人天無有能夠超越的,因此,佛陀堪為人天之王,故稱「人獅子」,亦為佛的別名。總而言之,「三世一切人師子」是指過去佛、現在佛以及未來將成佛的一切諸佛。      在佛前頂禮的人是誰呢?是自己,往昔普賢菩薩發過的願,現在自己也來發同樣的願,所以此經中提及的「我」要想成是自己。如何頂禮呢?就是以清淨的身語意來頂禮。身體的頂禮有很多種,如大禮拜或小禮拜。無論是哪一種,都一定要五體觸地。語頂禮則是諷誦本文的頂禮句「所有十方世界中……」或是其他頂禮語。意頂禮就是以非常虔誠、清淨無私的心來頂禮。總之,「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就是以清淨的身語意遍禮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被頂禮,全部都要頂禮。      從前有一名比丘頂禮一座供奉佛陀頭髮、指甲的佛塔,阿難尊者請問世尊這樣頂禮的功德為何?世尊答︰「頂禮一次將獲得自己身下所壓的面積直至金剛大地以上所有微塵數的轉輪王位,然其功德之邊尚不可盡。」意即頂禮一次佛像、佛經或是舍利塔等,其功德利益是從自己的身體頂禮所覆蓋的地面直至黃金地基之間的所有微塵,每一塵土都代表著頂禮者將來生為轉輪聖王的次數,有多少塵土就轉生多少次轉輪聖王,僅僅頂禮一次就有這般功德利益,所以頂禮的功德真的非常廣大。頂禮時態度要很恭敬,這很重要。      臺灣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道場,有些道場在大殿的入口處標示「脫鞋」,這樣很好,但有些卻沒有強調,所以常常有人不脫鞋就進去頂禮,其實佛經裡講不脫鞋頂禮的果報是來世成為有蹄的動物,因此一定要脫鞋頂禮。如果天氣很冷,可以把鞋子脫掉,然後踩在鞋子上面來頂禮。西藏的冬天非常冷,然而除非是三步一拜,如時常可見有人從家鄉拜到拉薩,否則無論是佛殿或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是脫掉鞋子以後才頂禮,沒有人穿著鞋子頂禮,這點要非常小心。因為頂禮是為了累積福報、淨除罪障而頂禮,不是為了變成有蹄的動物。      經中說僅是合掌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就算僅有一隻手的人若做合掌狀,功德也同樣不可思議。對此有一則真實的故事可以證明:上海的一屠夫在臨終前,有位雲遊僧前來為他講說因果道理,他因此對佛法生起了信心,於是伸出一隻手做出合掌的姿勢後便去世了,後來他的家人都夢到屠夫對他們說:「我明天將投胎至鄰居的豬圈中,當你們看到長著一隻人手的小豬,那就是我,請你們一定要救牠。」隔天他的家人跑去鄰居的豬圈,真的看到一隻剛出生就長著人手形狀的小豬,於是便討了這隻小豬帶去寺院放生。所以我們去寺院、佛塔或路上看到僧人時,如果沒有時間頂禮,至少合掌行禮也會累積功德利益。      繞佛的功德也是如此,阿底峽尊者曾說:「在有為法的善業中,無有超越繞佛的功德。」古時候在印度有人繞著城市行走,好比繞行臺北市,還不是繞佛塔,光是這樣就有很多聖者得到成就,可見繞佛非常重要,可以產生很大的功德。一般顯教的道場比較看不到可以繞佛的地方,有些寺廟可以繞行,有些寺廟則是沿著山壁建立,後面無路可繞,如果是這樣,在佛堂裡繞佛也很好。《普賢上師言教》講述皈依時提到,要時常觀想皈依境在自己右肩的虛空中,這樣每天走路都有繞佛的功德。因此,當我們朝聖時,觀想佛法僧三寶在自己右肩上方的虛空中,走路時就會有繞行三寶的功德利益,這至關重要。      2.廣述頂禮:分為身頂禮、意頂禮、語頂禮。      2-1身頂禮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概要〕藉由普賢菩薩行願的力量,明觀如親見諸佛一般,在諸佛菩薩的面前,自己化現為量等所有剎土微塵數的無數身,每一身都恭敬合掌、五體投地,恆時頂禮等同一切剎土微塵數的諸佛菩薩。      「普賢行願威神力」,即藉由對「普賢行願」生起的信心,或是嚮往大菩薩行願的力量、功德利益,因而「普現一切如來前」,自己的身體遍現在所有諸佛的面前;「一身復現剎塵身」,我的身體「復現」即不斷地化身為眾多的身體,「剎塵身」指化身的數量與十方剎土的所有微塵數量相同;「一一遍禮剎塵佛」,觀想自己化現的每一身體,遍禮所有剎土微塵數的諸佛。寂天菩薩也說過:「化身微塵數,匐伏我頂禮,三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頂禮時要觀想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塵土數量的眾生和我一起頂禮佛、法、僧,如是僅頂禮一次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知道身體頂禮的方法,合掌時掌心要微空,不要完全貼合,否則就是外道的頂禮法。如《大解脫經》云︰「如蓮花待放,雙手頂合掌,無量身雲聚,頂禮十方佛。」雙手合掌看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然後置於頂上,觀想掌心有一如意寶發光,照射在十方諸佛菩薩身上,並化現為無數供養品供養諸佛菩薩,然後光又返回照射自己並融入己身,此時要觀想我已經得到諸佛的身功德,消除自己殺生、偷盜、邪淫等三種身惡業的罪過。      語頂禮時,要合掌置於喉間,同樣地,掌中的如意寶放光照射至諸佛菩薩的喉間,表示對語的供養,然後光又照射自己並融入喉間,觀想我已得到諸佛菩薩的語功德,消除自己綺語、兩舌、惡口、妄語等四種語惡業。意頂禮時,合掌置於心間,同樣地,掌中的如意寶放光照射至諸佛菩薩的心間,代表意的供養,然後光又收攝回來融入自己的心間,觀想我已得到諸佛二十一無漏等意的功德,完全消除自己貪心、害心、邪見等意惡業。      接著慢慢往下跪拜,一定要五體投地,有些人頭未觸地即起身,這是不如法的,頭一定要磕碰到地。五體投地跪拜時,觀想去除自己與有情眾生的五毒煩惱,而獲得諸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加持等,如《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云:「以五體觸地頂禮而清淨五毒煩惱之障,獲得身、語、意、功德、事業五種加持等。」      印度有很多不同的頂禮方法,西藏僅分為大禮拜、小禮拜兩種。大禮拜的功德有很多,薩迦班智達寫下大禮拜的功德利益,其中提到大禮拜可以化解我們身體中的諸多脈結,脈結就是由貪瞋癡煩惱凝結成的,把結打開後,我們的心就能沉澱,心沉澱之後,容易看到自己的本性而易於入定。故大禮拜有種種的利益,能成就諸多殊勝的功德。此外,若能持續不斷地做大禮拜,不僅可化解自己的脈結,化解之後身體也會自然健康,同時也圓滿了累積資糧與淨除罪障。      2-2意頂禮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概要〕一塵之中含有等同所有佛剎微塵數量的諸佛,每一尊佛均被眾多菩薩有條不紊地圍繞著,一切無盡的法界當中皆是如此,我以清淨意樂與無上的信心來遍禮諸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每一塵中都具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的諸佛。依據《俱舍論》山河大地等任何物質的基礎是微塵,所謂一由旬是八俱盧舍所成,一俱盧舍是五百步弓所成,一步弓是四肘所成,一肘是二十四指所成,一指的寬度是七個蝨子大小所成,一個蝨子是七個蟣(蝨子卵)所成,一個蟣是七個日塵所成,一日塵是七個牛塵(牛的毛尖)所成,一牛塵是七個羊塵所成,一羊塵是七個兔塵所成,一個兔塵是七個水塵所成,一個水塵是七個鐵塵所成,一個鐵塵是七個微塵所成,所以微塵是物質的最小單位。      以現代物理學來講,表層的物質是由分子所成,分子是由原子所成,原子則由電子與原子核所成,原子核是由中子與質子所構成,中子與質子則是由夸克與亞夸克所成,夸克包含微子與虛粒子,目前科學家發現最小、最基礎的物質就是量子場。此處的「一塵」即是一微塵,也就是最小的物質單位,當中卻具有所有剎土微塵數量的諸佛,如此最小單位的微塵中居然有無窮無盡的諸佛,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各處菩薩眾會中」,是說每一微塵中不只有諸佛,還有許多菩薩等眷屬圍繞著。「無盡法界塵亦然」,法界就是虛空,遍滿虛空的其他微塵亦是如此。「深信諸佛皆充滿」,對於充斥虛空塵土中的一切諸佛,以深信(非常虔誠的心)來頂禮。這些感覺很不可思議,根本沒辦法用科學來解釋,想解釋也解釋不了。密勒日巴尊者曾因為下大雨而進去牛角裡躲雨,但是他的身體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非常奇特,和這裡的意思一樣,只要證悟了空性,這些就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了。      如「於一塵中塵數佛」,一塵當中可以存在一切諸佛,這是什麼道裡呢?米龐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云:「若於現空生定解,則於無有盈與虧,淨等壇城性之中,世間空與不空等,不可思議之法性,內心定生深法忍。見一塵中塵數剎,剎那亦能現數劫,依實空幻之定解,趨至如來行境中。」這意思就是對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顯空雙運的道理產生完全的信解與定解,當真正了悟顯空不二的道理時,「見一塵中塵數剎」,即一塵當中可以看見所有微塵數量的諸佛剎土,在微塵數般的剎土中見到諸佛現於其中,並被眾多菩薩眷屬圍繞著;「剎那亦能現數劫」,即一剎那的時間也可以顯現為諸劫的時間,同樣地,諸劫的時間也可以成為一剎那,對此道理完全沒有疑惑。      總而言之,每一塵土當中,充滿一切剎土微塵數量的諸佛與眾眷屬,我以極清淨的心深信如此這般遍滿一切的諸佛,並明觀諸佛菩薩的功德即為意頂禮。      2-3語頂禮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概要〕我以各式各樣的聲音來稱讚諸佛菩薩的功德利益;以無邊美妙、悅耳動聽的言辭,於未來一切無窮無盡的諸劫中,不斷地讚嘆如來深如大海般的功德。      自己化為無窮無盡的舌或口,發出如海般的各種妙音,如人間的眾多語言,還有如海螺、嗩吶、銅鑼、鈴杵等動聽的樂器聲,或地水火風等大自然的聲音,舉凡任何聲響都發出無窮無盡的妙言、梵音等,來讚嘆、歌詠諸佛菩薩的功德,只要諸劫尚未窮盡,我願生生世世以無窮無盡的各種妙音,來讚嘆諸佛菩薩的宏偉功德。      如打開西藏大藏經《丹珠爾》,其中有龍樹菩薩等撰寫的佛讚,而漢地弘一大師所譜寫的三寶歌,悠然悅耳,至今仍琅琅上口。《入中論》的作者月稱菩薩曾說:「妙翅飛還非空盡,由自力盡而回轉,佛德無邊若虛空,弟子菩薩莫能宣。」這意思是說金翅鳥飛翔在虛空中直至力竭而返,不是因為碰到虛空的邊際;同樣地,諸佛的功德如虛空般無邊無際,因此即使菩薩在諸多劫當中不停地讚嘆,仍然訴說不盡。又普賢菩薩讚嘆佛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因此諸佛菩薩的功德不可勝數,一切歌詠不能道盡。      其實讚嘆本身非常重要,如僧眾或道友之間互相稱讚也有很大的功德;相反地,互相排斥、譴責、嫉妒則有很大的過患。第一世多竹千仁波切曾說過,倘若道友之間產生嫉妒等,則相續中任何修行的功德皆絲毫無法產生。此外,現在有些人執持自己教派的見地,並因此無知地排斥、甚至毀謗其他教法,這是很不好的現象。蕅益大師云:「獅子身中蟲出現,催人血淚。」如同獅子一樣的佛教分為南傳、漢傳、藏傳等,倘若互相批評則犯了謗法罪並傷害了佛教,就像獸王獅子雖為萬獸之王,任何動物都無法傷害牠,但卻被自己身上的蟲咬死一樣,讓人心酸泛淚。將此謹記於心,非常重要。      總之,從「我隨一切如來學……」開始才是真正的發願,但是發願須有成就願的因——累積資糧、淨除業障,方法包含在七支供中。第一個「頂禮支」就是對治我慢最殊勝的方法,通常有我慢的人比較不願意頂禮,比如有人去道場或是聖地,因自相續中充滿傲慢就不想頂禮,只是看一看、拍拍照而已,然後掉頭離去,這樣去聖地就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只要還有我慢,就應時常頂禮諸佛菩薩,自然而然我慢就會逐漸減少。

延伸內容

前言
  《華嚴經》是由佛陀授記的龍樹菩薩自龍宮迎請到人間後廣為弘揚的經典。其中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乃是《華嚴經》的精華,所以古印度論師特別把〈普賢行願品〉抽出來單獨流通,並紛紛為此撰著釋疏。如西藏大藏經丹珠爾當中,由印度論師所造的釋本有宣稱為龍樹造的《普賢行願大王會疏》、世親造的《聖普賢行願注》、陳那造的《聖普賢行願義攝》、釋迦友造的《聖普賢行願王廣注》、阿闍黎莊嚴賢造的《聖普賢行願王廣注》等五部注疏。   此外,在旁塘與鄧噶大藏經的目錄中提及功德光造《普賢行願品釋》,以及西藏譯師益西德在自己所著的《普賢行願品釋》的後跋中,也提到桑傑扎巴撰著《普賢行願品釋》,然而至目前為止,尚未聽說有人見過此二釋本,據說法國國家圖書館保存了來自敦煌的缺後跋藏文手抄本《普賢行願品釋》,可能就是其中之一,留待日後考證。總之,從那麼多論師為〈普賢行願品〉作注釋,可知此經在印度受重視的程度。   在雪域西藏,自從毗盧遮那等大譯師陸續翻譯印度佛經,後人結集為大藏經甘珠爾與丹珠爾,其中廣為流傳的〈普賢行願品〉版本乃由西藏譯師益西德譯為藏文、大譯師毗盧遮那校訂,據說從那時起,〈普賢行願品〉成為每位修行人必誦的一部經,此後亦有許多其他的西藏論師為此作釋,例如譯師益西德所造的《普賢行願品釋》、多羅那他的《普賢行願品廣釋.諸聖者之密庫》、洛欽大譯師的《普賢行願品略釋.入諸聖者傳記之門》、章嘉大師的《普賢行願品略釋》、覺尼紮巴夏珠的《普賢行願品釋.闡明佛子浩瀚行要義之日輪》以及札巴堅參尊者的《普賢行願品辭釋.自諸善說中摘錄》等等。除此之外,巴楚仁波切、米滂仁波切、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大德均非常重視並大力弘揚〈普賢行願品〉。   由於傳承的關係,藏傳佛教分為四大教派,無論是上師灌頂、講經或舉辦消災、祈福法會,每一教派最後都一定以〈普賢行願品〉來迴向。藏傳佛教中的噶舉、寧瑪、覺囊派等等,迄今每年都在印度金剛座(菩提迦耶)舉辦「普賢行願大法會」,主要就是共修〈普賢行願品〉;薩迦派則在佛陀的誕生地倫毗尼舉辦。從每個教派都經常恭誦〈普賢行願品〉來看,此經在藏傳佛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華嚴經》在漢地翻譯的版本有三種,在東晉時已被譯出,即《六十華嚴》;唐武則天時譯為《八十華嚴》。之後,唐朝貞元年間譯為《四十華嚴》,其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完整的題名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漢傳華嚴四祖清涼國師云:「西域相傳,〈普賢行願品〉讚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願品〉,以今觀之,理實然矣。」並著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宗密大師(華嚴五祖)是清涼大師的學生,他把清涼大師的註解再加以解釋即為《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還有,清末民初的諦閑法師撰著《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印光大師將其歸納為淨土宗的《淨土五經》之一,之後〈普賢行願品〉在漢地廣為宏揚。古人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而《華嚴經》的精華就是〈普賢行願品〉。因此,直到現在仍有許多漢傳的大德為其作釋或講記,由此可知,對漢傳佛教而言,這部經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善財童子從一開始依止文殊菩薩直至普賢普薩,總共經歷五十三位 善知識的教導。其中,彌勒菩薩傳授他菩提心的利益,最後普賢菩薩則授予〈普賢行願品〉。其內容概分為三部分:一、成就願的因――累積資糧、淨除罪障的修法;二、廣說正行願文;三、敘述行願的功德利益。有人質疑既然〈普賢行願品〉是由普賢菩薩所傳授的,然為何歸類為經而不是論呢?其實佛經是以三種方式形成的:佛親自講述的經、佛所開許的經、佛所加持的經。此經屬於後二者,既是佛陀開許的又是佛陀加持的經。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學習此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在古印度,有人讀誦《華嚴經》之後用水洗手,結果凡是沾到此水的蟲蟻都因此投生為天人。《華嚴經》的精華〈普賢行願品〉,其意涵更是深廣無比。然而我的智慧淺薄,無法一一道盡。由於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揚唐仁波切以及上師德巴堪布等善知識對此經極為重視且大力推廣的緣故,我們應當對此經生起堅定的信心。上師們也希望藉由解說這部經使我們與殊勝的教法連結,在心續中種下善的種子。   由於念誦此經的功德極為殊勝,如〈普賢行願品〉云:「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因此有很多人發願每天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故我講解時著重在字義上做些簡單的解釋,希望即使沒有聞思修多年的人也能輕易地吸收、理解。如此在念誦此經的同時,便能隨著文字理解其中的意思,這就是隨文解義。若能如此,則有助於我們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西藏有位聲名遠播的修行人叫作尊珠達吉,是毗盧遮那譯師的化身,曾經依止一○八位善知識,聞思修各方面極為出類拔萃,世人稱之雅德班欽。他曾說:「閉關、持咒等等諸多修行的方法中,我始終認為〈普賢行願品〉是最殊勝的。所以,我的主要修行就是〈普賢行願品〉。」另有位上師名叫色喀喇嘛,他非常注重修行,終其一生以修〈普賢行願品〉為主,加持別人時念誦〈普賢行願品〉;超渡時也是念〈普賢行願品〉;灌頂時也念〈普賢行願品〉,如此極具修證的上師也認為沒有比〈普賢行願品〉更加殊勝的修持了。   益西彭措堪布在《普賢行願品講記》中提到:「我想起法王晚年意味深長的話語,二○○○年,法王說:『現在我對什麼都不希求,但對僧眾每天能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如果僧眾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我住在世間也覺得有意義。』大家想想,法王不希求其他,但對僧眾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卻有強烈希求心。如果念誦本經沒有深遠的意義,法王會如此斷定地表示嗎?大家這次學習〈普賢行願品〉,要珍惜因緣。這對我們修持菩提道具有極深遠的意義。希望發起殷重心來學習,不要把無上寶法看輕了,不然當面錯過,就會失去大意義。」   據說阿底峽尊者也曾講過:「如今不論是累積資糧或發願,恆常念誦往昔佛陀金口所宣說的,如〈普賢行願品〉那樣的願文,是十分殊勝的。」所以有機會學習此經是極珍貴、難得的,為了不浪費此寶貴的人身,請盡量每天念誦並隨文發願,這非常重要,如《寶積經》云:「諸法依緣生,住於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  此書是我在臺北講課的內容,由幾位發心的居士辛苦謄寫成文字,但我發現內容不夠嚴謹、完善,因此於閉關期間根據之前簡繁體版本稍作修改與增補,並擷取札巴堅參尊者所著的《普賢行願品辭釋.自諸善說中摘錄》部分內容,加以整理,在本書中以「概要」的方式呈現。最後,因為自己的修行與中文表達能力均有不足,一定有許多遺漏、疏失、錯謬之處,懇請諸智者不吝指正。最後,我誠摯地發願希望本書能成為初學者修道上的一面地圖,引導還不知該如何發願的學子修學普賢行願,並且能夠速疾成就普賢願海。 鄔金智美 二○二二年二月十九日

作者資料

鄔金智美堪布

年幼出家,在多芒寺學習中觀、俱舍、因明學等顯密教義十年,獲堪布學位。繼於五明佛學院深造後,派往溫古寺任住持教授。隨後在南印度寧瑪南卓林佛教大學就讀。之後受邀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地弘法。 二○○四年進入「法鼓山第四屆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翻譯班」學習三年。目前已翻譯《蓮師心咒字釋及功德利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略義‧勝怙上師言教》《金剛乘之三總義》《三種殊勝之釋智者教言》《智者啟蒙攝頌》《菩提心讚》《彌勒傳承祖師傳》和《藏本瑜伽師地論新譯》(與廖本聖老師合譯)等。

基本資料

作者:鄔金智美堪布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書系:善知識系列 出版日期:2023-02-14 ISBN:9786267219157 城邦書號:JB0157 規格:膠裝 / 單色 / 312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