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想愛好難,你該怎麼辦?拆解愛情,跟著專家上一堂超人氣「愛情學」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想愛好難,你該怎麼辦?拆解愛情,跟著專家上一堂超人氣「愛情學」

  • 作者:高松景
  • 出版社:創意市集
  • 出版日期:2023-08-31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折 26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30日止
  • 書虫VIP價:266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52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感恩月限定特價,暢銷通通7折!
  • 人生煩惱聊天室,忘憂375折起!

內容簡介

超實用戀愛行動手冊!剖析+拆解愛情的原理, 成功談場專屬於你的理想愛情 最受歡迎的兩性選修課 .明明渴望愛,卻說自己一個人比較自在? .有穩定交往對象,卻還想發展其他關係? .只想要有性關係,或以為用性關係可以綁住彼此? .知道彼此不適合,卻不敢分開? .忍不住悲觀,覺得不管怎樣最後都會分開? 男女生都必備的戀愛入門書 什麼是「愛」?你想從愛情中得到什麼? 「喜歡」為何不是「愛」?愛情只有「激情」嗎?還是應包含「親密」和「承諾」呢? 其實,愛無法「與生俱來」,需要經過學習。 許多人都渴望能擁有真正的愛情,卻不得其門而入,多半只能經由電影、偶像劇或小說等獲得零碎、間接的經驗;儘管有些人經歷過幾場分手收場的戀愛經歷,但關於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仍舊「茫然」。我們到底要從愛情中獲得什麼?是性的滿足?是那個夢寐以求的白雪公主或白馬王子?或者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符合社會期待?事實上,你可能會發現:最後你什麼都沒有得到。 愛情應是自由、主動、無私地愛對方,恢復彼此各自人格的完整性,而不是依賴對方。一位真正人格獨立成熟的人,能與伴侶彼此真誠相愛,讓對方更成長、幸福、快樂,彼此生命圓滿合一。 一本好的愛情學書,不能只教導談戀愛的技巧層次。例如:如何追求異性、如何加溫感情、如何優遊於曖昧……因為這些技巧背後所傳遞的戀愛觀念,有可能是一種錯誤的迷思,例如:男生要學習成為好的PUA獵人,才能追上女生;又例如談戀愛不宜先放感情,因為認真你就輸了;又例如女生要保持神祕感才能吸引男生。事實上,萬物都有其存在運作的設計原理,當我們能解開愛情背後蘊含的「愛情原理」時,我們才可能真正去實踐愛情的本質與意涵。 聯合推薦 林蕙瑛/資深婚姻諮商專家、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 吳娟瑜/兩性專家 黃昉鈺/聯嘉光電總經理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鄭怡庭/臺灣師範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目錄

推薦序 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操/晏涵文 推薦序 愛情原理的知識性拆解與實踐性重建/曾昭旭 聯合推薦 前言 拆解愛情原理 回歸愛的本質 第一篇 破解愛情──愛情的模樣 第一章 不要相信愛情!我們需要拆解愛情原理 第二章 愛無能世代!找回愛的能力 第三章 如何脫魯?開啟一段親密關係 第四章 愛情是怎樣發生的呢?愛上一個人的投射原理 第二篇 滋養愛情──愛情的經營 第五章 親密關係為何會有「衝突」?真愛始於收回投射 第六章 情侶吵架怎麼辦?戀愛的溝通態度與課題 第七章 為何對方總是不了解我?增進親密關係的溝通技巧 第八章 無法自拔的戀情──愛情病理學 第九章 性愛選擇題──區分性吸引與真正的愛 第三篇 回歸愛情──愛情的實踐 第十章 愛情沒有對錯只有真假──真誠面對愛情的「誤區」 第十一章 起飛之前先學降落──好好分手 第十二章 談戀愛一定要走入婚姻嗎?愛情的承諾與創造 第十三章 為何要結婚呢?愛情的自性化原理

內文試閱

  愛的能力為何被卡住?      如果可以讓愛變成一種能力,或許孩子能幸福一輩子。德國當紅新社會觀察家納斯特(Michael Nast,2016)描述這是一個「愛無能的世代」:即人與人的連結越發脆弱,心想追求獨立完美,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納斯特觀察周遭朋友同時也自我反思,出版《愛無能的世代》一書,點出現今20-40歲年輕世代的愛情困境:在網路上的朋友很多,但真正長期穩定的關係卻越來越少見。他們既矛盾,也迷惘;渴望愛,卻不知如何愛;明明在愛情裡,卻又像是過著單身的生活。他們追求自我實現,卻陷入對「完美」的追求;懷抱夢想,卻常常不得不向現實妥協;想被看見,被理解,卻不願在社群網路上展現完整真實的自己;不一定想要承諾的束縛,卻又想要承諾後的安全感與踏實感。      無獨有偶,諮商心理師吳姵瑩羅列國內年輕世代五種愛無能的普遍現象:「明明渴望愛,卻說自己一個人比較自在」、「有穩定交往對象,卻還想發展其他關係」、「只想要有性關係,或以為用性關係可以綁住彼此」、「知道彼此不適合,卻不敢分開」、「忍不住悲觀,覺得不管怎樣最後都會分開」。在此先澄清一下,「愛無能」目前並不是學術上一個新的心理疾病,讀者如果有上述其中一種狀況,不必對號入座,甚至過度焦慮。「愛無能世代」並不是要指責當前年輕世代對感情的不忠或不負責任;造成愛無能世代不應簡化歸咎於年輕世代個人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變遷所導致這世代人的集體性格,無法與人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      哪些因素導致愛無能世代呢?就個人觀察可歸納以下三個主要因素:      1. 「消費社會」所帶來的「速食愛情」。消費社會講求效率、鼓勵消費,對於所購買的東西不滿意就換、退貨:東西壞了就換新,因為維修的成本反而大。那「關係」呢?商業消費型態有一個前提就是,資源是無限的;但親密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需要有修復能力。然年輕世代生長在「不滿意就換」的消費社會型態中,耳濡目染影響其愛情觀,認為「這世上總有一個Mr. right/Miss right適合我,只要不停地換,有一天終會換到適合我的」。因此當面對關係的衝突不免會想:算了、不想修復了,一心只想趕快換一個適合的。事實上,不懂如何與人經營長期穩定的愛情關係,老換男女朋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2. 「網路崛起」所帶來的「網路交友」與「約砲文化」。網路時代講求凡事上網必有解,因此想交朋友,約會 APP絕對讓你載不完。要認識人不用出家門,只要右滑左滑,彼此看對眼,聊兩句就可以約出去。想要與人發生性行為,只要透過「約砲軟體」就可以直接進行,連表面的社交溝通都避免了,因為大家都清楚彼此的生理需求。事實上,網路交友不一定是用來約會,有時候反而是用來排遣寂寞。從約砲軟體找人上床,雖然很容易獲得身體親密關係,卻無法建立「心理親密關係」(例如: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甚至會形成「跟對方發生性行為,就像跟他談戀愛般」的合理化行為,導致對經營長期穩定的情感更艱難。      3. 「個人主義」教導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造成過度「自我中心」。相較於「集體主義」,個人主義主張個人獨立於社會人群的連結,因此對於個體自由度應給予最大的追求,並教導人追求成為「獨一無二」的自我。事實上,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間應是動態平衡,當偏向個人主義時,容易形成過度「自我中心」,視穩定的關係是一種「負擔」,既不想勉強對方,更不願勉強自己。因此儘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發展快速,甚至在性關係的觀念上遠比過去開放,卻很難發展出長期、穩定且彼此包容付出,被稱之為「愛」的關係。            情人溝通的課題個性、價值觀與生命盲點      當戀情從「衝突期」進入整合期,並非從此不再有衝突,而是能夠以「相愛」與「好奇」的溝通態度,正向看待戀愛生活中發生的爭吵和衝突,視為增進彼此理解的溝通時機。我在「愛情學」課堂上設計一個「情侶吵架怎麼辦呢?」的教學活動:首先請每位同學列出三件在談戀愛時經常為哪些事爭吵/衝突,然後經小組討論整理成八件。這八件情侶常吵架的事件原因依序如下:      1.生活習慣不同:喜歡吃的東西不一樣。      2.不夠體貼:對方個性太木訥、感受不到被重視與被愛。      3.訊息沒有及時回覆:Line不讀不回、或是已讀不回。      4.跟異性太親密:跟異性朋友玩得太High、談得很開心。      5.沒有事先報備:跟朋友去玩或參加活動沒有事先告知。      6.金錢觀不一樣:對於要花多少錢買一樣東西或是一定得吃昂貴的晚餐、用餐是否AA制等觀念不同。      7.生涯發展的價值觀不一樣:對於在國內發展或出國讀研究所的觀點不一樣。      8.亂花脾氣:例如打電話給對方未接而暴怒,甚至懷疑對方劈腿。      上述吵架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沒有對錯的個人「生活習慣及個性」,例如上面的1、2、3、4、5;第二類是個人主觀認定的對錯「價值觀」,例如6、7;第三類則是個人都沒有察覺的「生命盲點」。這三大類正是情侶談戀愛時應溝通的三大課題。前面提到情侶與朋友間的溝通不同,朋友偏重在生命相同處、情侶間偏重想去探究彼此生命相異處,透過談戀愛來開發彼此的生命人格。而一個人的生命人格組成結構,簡單來說就是由這三項所組成:(1)最外圍也是顯現在外的是不涉及對錯的「生活習慣、興趣及個性」;(2)是個人主觀認為對錯好壞以及對人生所看重的「價值觀」,價值觀牽涉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最核心的是個人人生觀/品格,以及由此延伸擴展的工作觀、金錢觀、教育觀、投資觀等都包含在內,即面對事情、做決定時的優先順序和取捨;(3)最後構成人格最深層,連自己都可能沒察覺的「生命盲點」,如對愛情的依附關係是安全或不安全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等。      因此,情人爭吵時要溝通的三項課題可簡單歸納為:個性、價值觀與生命盲點。這三項組成人格結構的內涵,且每個人各有其不同的自我發展歷史。談戀愛時透過溝通認識對方,循序漸近:溝通的重點可優先放在認識對方個人習慣的行為表現方式,屬於個人生命人格外圍的生活習慣、興趣及個性。然後再去認識對方的價值觀;因這兩項是構成人格的積極因素。要特別提醒,當彼此關係剛進入整合期時,面對對方的生命盲點要「適時止步,等候時機」,因為這是構成人格的消極因素,即每個人生命成長歷程中被壓抑至心靈深處的陰暗面,最好等彼此有更多的了解與信任後才去碰觸。至於如何分辨這三項溝通課題呢?以下提供一則實例,供參考:      情侶決定利用週末假日從事休閒活動,一方習慣要事先規劃,另一方是隨興而行,這是個性差異的問題。假日選擇從事何種休閒活動:其中一方總是選擇參與各種成長活動,認為學習對自己很重要,另一方總是去吃喝玩樂,認為人生就是如此,不必去思考什麼價值意義的問題,若彼此經常為這個老問題吵架,可能是價值觀的不同。如果一起從事休閒活動,有一方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就暴跳如雷,或指責對方的不是,那可能是對方的生命盲點(這部分詳見請見第八章)。      最後,在面對衝突吵架時,切記不要一開始便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批評、指責或壓迫對方,應抱持相愛及好奇的態度,透過提問與對話來了解對方,讓對方有機會分享想法,而非強硬的將自我想法強加在對方身上。此外,心理學有一個「九一法則」,意思是你今天跟情人吵架,當下這件事引起極大的情緒反應,但實際上有90%是因以前的事件未能有效溝通的情緒化解所累積引起,而不是現下的10%。所以,情人吵架應把握「今日事今日畢」,不要讓今天負面的情緒遷移到下一次。再者,從愛情學的五個愛情原理來說,情侶間面對彼此生命人格中個性、價值觀與生命盲點的差異而引發的衝突是無可迴避的,因為沒有因差異引發的衝突,就無法進一步認識對方生命人格的機會(學習來自差異)。因此,情侶間的個性、價值觀與生命盲點之差異有其正面、積極愛的意涵,且在不同階段仍會不時面臨人生課題的差異,皆需要我們抱持相愛及好奇的態度去處理。而理想的另一半個性應是「互補與相互內化」,對彼此的價值觀要能「相互理解與欣賞」,對彼此的生命盲點要能「相互諒解與包容」。然而,如果彼此已盡力溝通,仍無法化解差異時,應當如何做決定(「分手」)以及如何分手,待後面第十一章的細論。

延伸內容

推薦序/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財團法人杏陵醫學基金會董事長、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晏涵文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愛情是亙古以來不退流行的話題。「你早已成為我靈魂的一部分,我的影子裡有你的影子,我的聲音裡有你的聲音,我的心裡有你的心;魚不能沒有水,人不能沒有氧氣;我不能沒有你的愛。」「我將於茫茫人海尋找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是徐志摩的詩句,他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但他的三段戀愛都不得善終。可以肯定的是,人是感情的動物,生活在感情的世界裡,我們都是有靈的活人,害怕孤單、寂寞,需要被愛與愛人。 從字面上,許多人以為性教育只教性生理,這可能是很早以前的過去式,因此美國人特別造了一個字「sexuality」,有別於sex,我們將這個字譯為「全人的性」;而英國稱其為性與關係教育(sexuality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性/全人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本質上就是一種情感關係教育,目的在發揚「人性」,教人成「人」,所以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我認為在華人中最適合稱它為「情感關係與性教育」,一則易為大眾接受,二則不會忽略「性」的影響。 戀愛不應是盲目的賭局,根據1988 年史登柏格(Sternberg)的愛情三因論,愛情包含了: 1. 生理上的「激情」(passion),主要是「性」吸引力所引起的情緒。 2. 心理上的「親密」(intimacy),指相互扶持的情裕和「愛情」中的溫馨行為。 3. 社會上的「承諾」(commitment),指關係賦予的社會性意義,如「婚姻」。 那麼,「愛情」到底需不需要教?由於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它是需要學習的情操。健康的親密關係需透過學習建立長期而穩定的關係,而我們大多是看愛情小說和偶像劇長大的!佛洛伊德(Freud)說,許多國家都致力在為人民的職涯做準備,教導年輕人學習準備去愛卻做得不多,甚至是沒有。 本書作者高松景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畢業,跟著我完成碩士和博士論文,都是性教育相關主題,亦曾擔任過台北市北政國中和大理高中校長,正要被重用時,卻急流勇退,進到學術界,在台師大師資培育學院任教,大概是中學校長退休又進入國立大學任教之極少數的人。作者有著極高的理想,想要跨學科的整合「愛情學」,明知不容易還努力為之。 我們的專業是行為科學中之健康教育,不僅是文學上的歌頌愛情,作者還努力涉獵哲學、心理學等傳統研究愛情的領域,希望統整出能幫助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研究生的通識教育。作者花了六年的時間形塑這本書,在師大等幾所大學開設「愛情學」通識課,替大家閱讀了許多跟愛情有關的著作、研究,甚至是學生熟悉的電影、電視劇、流行歌曲等,以學理和實務的方式,盡量輕鬆地呈現這本書,相信對正值戀愛年齡的學生和關心的老師、家長們一定很有幫助! 期待與人建立有意義的愛與連結是大家的共同心聲,但親密關係是最困難、最複雜的關係,因為跟對方親近很容易受傷,不跟對方親近又覺得孤寂。人與人之間越親密,就越容易發生衝突,幸福關鍵在有無處理差異和解決爭執的方法。不要一味爭贏,贏了「理」,卻輸了「情」,而是要讓對方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 美國西北大學黃維仁教授,在他的著作《傾聽就是愛》中說,原生家庭影響我們如何去表達愛、感受愛,以及如何處理衝突。當我們沒有感受到愛時,並不代表別人沒有試著愛我們;當我們覺得受傷時,並不等於別人故意要傷害我們。他同時又說,一個真正高品質的親密關係,需要經過誤解、傷害、饒恕、修復後才能建立起來。因為傷痛加上怪罪(攻擊)等於「關係殺手」,而傷痛減去怪罪(饒恕)等於親密關係。可見得它是一門多大的學問! 盼望作者持續研究下去,因為在學習「愛情」之前,需要在家庭中學習「親情」和在學校中學習「友情」。從幼兒開始就要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就是了解自己,所以它是「生命教育」。每個人都有心理上特別不安全的區域(俗稱禁區),過去所受到的心靈創傷,很容易在進入愛情和親子關係時被激發出來。情感智慧商數(EQ)高的人懂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學習自我成長。 這本書可以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要大大的恭喜作者,有那麼大的毅力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相信可造福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也更充實了「情感關係與性教育」的內涵。 推薦序/愛情原理的知識性拆解與實踐性重建 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曾昭旭 松景是國內少有的「全人性教育」專家,而全人性教育的要義,質言之就是性教育必延伸、蘊涵全盤的愛的教育。因此松景從他的業師晏涵文教授獲得全人性教育的良好奠基之後,更長期向我探詢、修習有關愛情心性學的層層義理。如果將西方知識性的心理學比喻為外功,中國實踐性的心性學比喻為內功,那麼松景在愛情這個領域,顯然將成為內外兼修的少見高手。而這一本新書就是他中西兼顧的學養呈現。 當然,由於松景的學術背景,畢竟是西方的心理學,對廣泛徵引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愛情現象,可說是駕輕就熟;更不用說這完全符合當前學界的主流趨勢。因此本書閱讀起來,是清楚明白容易理解的,更有明確的階段步驟、行動準則可供遵從;例如把愛情活動的內涵分為五項原理,然後逐步予以拆解(投射原理、收回投射原理、溝通原理、創造性原理和自性化原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甚至把本書視為談戀愛的行動手冊也未嘗不可,總之就是一本很好的戀愛入門書啦! 至於中國傳統的心性學(我的愛情學被我定位為「傳統心性學的現代形態」),一方面由於它本質上不是一種科學(方法論上採分析思維),而是一種「玄學」(方法論上採辯證思維),也可以說西方哲學近科學而中國哲學近文學,所以不容易用定義明確的概念語言來表述,而毋寧說更經常用變化多端的象徵語言來指點。若沒有對生命的深刻體驗與對語言的敏銳感應,很難恰當表達。另一方面,在同一文章中雜用嚴謹的概念語言與精妙的象徵語言,很容易形成扞格,反而造成閱讀的障礙。所以松景在本書的寫作上,內涵上雖然深受我的愛情心性學的影響,但在行文上只在要緊處適時借用我的話來說明,而極少指名引用,就更不用說廣引孔孟老莊來印證了!雖然松景在徵引西方心理學的理論時,在關鍵處引用的其實已經是最接近中國心性學的理論與大家,如全人性教育、人本心理學,如弗洛姆、榮格,尤其是榮格的影子人格與集體潛意識之說。但無法充分運用中國心性學的資源,仍不能不說是一點遺憾。對此我當然沒有任何責備之意,只視之為中西文化學術融合歷程中的暫時過渡。因此我不免泛起一個有趣的想法:若用榮格影子人格來詮釋,莫不成在愛情學的發展上,愛情心性學(內功)也正是隱藏在愛情心理學(外功)背後的影子人格,而有待一步步去開發呢! 的確,在松景這本書中已有提到但尚未有暇深入發掘、充分展開的重要理念其實還不少。例如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若順著這線索去深入探討,就會碰觸到中國哲學的基本肯定,就是人之性善或人性的普遍常道,也就是人天生有為善能力(創造性與實踐性的愛)的良知良能,就是博愛眾生的道德理想,就是終極的天理,即天人合一的圓滿境界。另外,談到集體潛意識的發露(如愛情發生的浪漫觸動),不能忽略榮格說的「共時性」,其關鍵要義就是眼前獨一無二的生命實存及其當機偶然性,這正是愛情最動人的體驗(所謂剎那永恆),也是中國傳統心性學的主眼所在。再如愛情五原理的最後一項自性化原理,正是愛情生活必求其兩位一體的自我實現的總歸宿,且必然由此引申到博愛天下所有人的無限推擴與實踐。但這在本書都只能點到為止了! 當然,如前所說,本書的定位本來就是一本戀愛行動手冊或基礎入門書,能藉此讓讀者獲得愛情領域的基礎觀念與正確方向,就已算大功一件了!至於更進一步的探討與展開,由知識性的拆解更過渡到實踐性的重建,就期待松景日後的另一本大作罷!所謂「春秋責備賢者」,就讓我們在預祝本書應運暢銷之餘,更拭目以待來者的及早降臨。

作者資料

高松景

目前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助理教授、財團法人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曾任臺北市立大理高中、北政國中校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立大學、淡江大學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及臺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

基本資料

作者:高松景 出版社:創意市集 書系:read讀字館 出版日期:2023-08-31 ISBN:9786267336144 城邦書號:2AF513 規格:膠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