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8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暖系圖文作家Aida首部散文集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自我療癒的方式,
沒有對錯、沒有必須、沒有一定要如何,
保持耐心,我們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
我不喜歡冒險、變動,也不喜歡適應新事物。很少認識新朋友,也很少換新工作。
我能用來形容自己的詞彙,大概是:怕東怕西、覺得自己不行、不要、不想嘗試,依賴家、伴侶、食物(?)、手機⋯⋯諸如此類──離不開舒適圈的人。
不過回想起來,舒適圈並非真的舒適。
有段期間,我極度討厭這樣的自己:
「許多事看似該這樣做,或大家都這樣做,但內心又覺得不太對。」
「明明不是那個意思,卻說出了這樣的話。」
「不想要這樣,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將期待投射到別人身上,卻總是得到失望。」但是我不知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直到某次,我誤打誤撞跨了出去,生命因此起了變化。
我發現我很少感到孤單,並不是內心有多豐盛,而是一直有人在填補、承接我的孤單。
很少為自己而活,都是忙著在符合別人的期待。
發現伴侶的意義不是填補內心的空缺,而是引導自己發現尚未發覺的特質。
我發現,即使不批判自己,我也能往更好的地方前進……
出走,不是為了逃離原本的生活,而是有了更想去的地方──內心
本書作者Aida用40篇細膩的圖文寫下誤打誤撞展開的自我療癒之旅。她重新觀察自己的生命,看見內在難以捉摸的情緒迴圈、感受到自己武裝之下的脆弱與焦慮……,發現所有關係中的課題,正映照出她與自己的課題。書中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深刻且溫暖的體會,也是與自己和解,開啟人生新篇章的助力。
本書送給暫時找不到自己的你
✓想控制一切卻因為焦慮而非常內耗疲憊
✓用情緒性進食獲得快速滿足,卻又厭惡著這樣的自己
✓看得見別人的光,卻看不見自己的光
✓不想要這樣生活,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明明不是那個意思,卻總是詞不達意
✓將期待放在別人身上,卻一再地失望
#關於好意:強迫對方接受自認為的好意,並不是為了對方好,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焦慮停下來。
#關於原生家庭:看見、接受原生家庭是我們的一部分,就能慢慢看見──我像你們,但不會完全等於你們。
#關於和解:和解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夢幻、完美。並不是變得無話不談、變得親密,而是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相處模式。
#關於吵架:兩個大聲說話的人,是因為真的很想被對方聽見。但是,愈大聲,我們就愈聽不見對方的心聲。
#關於變得更好:我可以「只是想變得更好」,而不是因為「討厭現在的自己」,所以想變得更好。
◎隨書贈送心靈減壓藏書卡(4張)
雙面設計,正面為鼓勵小語,反面為簡單的瑜伽放鬆動作,陪伴你為心靈減壓。
Luckylulu-圖文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溫暖推薦(依首字筆順排序)
目錄
前言
1.美食的誘惑│被焦慮侵蝕掉的部分,只好用食物來填補
2.水煮餐的反噬│想控制一切,沒想到最後卻連自己都控制不了
3.藥│有人說,憂鬱症是不知足,但我覺得不完全是。或許比較像是你感覺不到滿足,也感覺不到不滿足,簡言之,就是什麼都感覺不到。
4.不吃水煮餐也沒關係│接納比抵抗更需要勇氣
5.新鮮空氣│過去一直在迴圈中打轉,生活模式、行為、也都不斷地循環。這次,似乎在岔路中,選擇了一條從未走過的路。
6.舒適圈外│原來,我很少感到孤單,並不是內心有多豐盛,而是一直有人在填補、承接我的孤單。
7.生菜沙拉與油醋醬│索然無味的從來就不是食物,是麻木不仁的生活。麻木的生活逼著我們要找刺激、找快感,才能證明自己還活著
8.脆弱的我│脆弱也是一種力量,不需要刻意隱藏。
9.樹洞│不要壓抑眼淚和情緒,它們不會消失,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
10.好喙道│為了成為最不需要讓家裡擔心的人,我其實過得很辛苦
11.鮭魚炒飯│料理的療癒魔法,不只來自食材本身,還有做料理的人。
12.最好的陪伴者│期待透過對方來完整自己,即使遇到再好的人,都會失去
13.剝皮辣椒義大利麵│看見他珍貴之處的你,也是如此珍貴之人。
14.真正的放空│我偶爾會在某一刻沒由來地感到滿足,那種滿足是由內心散發出來的,專心走路,專心觀察四周的細節,看路人也覺得可愛。
15.麻木│我不是變得混亂,而是終於看見一團亂的自己了。
16.斷食│這些年,不再刻意節食,也不再強迫自己運動了。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要吃。
17.粥│硬是強迫對方,並不是為了對方好,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焦慮停下來。
18.粗茶淡飯的日常最珍貴│我們的時間那麼有限,我還要跟你計較這些嗎?然後,我就會讓事情過去了。
19.請勿勉強│拒絕不需要、不喜歡的人事物不是狠心,是對自己基本的尊重。
20.麻油炒飯│我媽嗯嗯喔喔地回我。最後說,看了我打的文字,一邊看、一邊哭,終於感到被理解,有人懂她了。
21.內在小孩│我們要的從來就不是物質上的補償,是理解和陪伴。
22.好人│以前那個處處討好、委曲求全的自己,其實也很自我。
23.一個人吃飯│我漸漸希望自己從對伴侶的需要,變成單純地愛。
24.發聲練習│傾聽的人要練習,表達的人更要練習感受自己──我怎麼了?
25.炸薯條│兩個人都在意的這件事情,就不會只是一件小事,它需要被看見和處理。
26.身份│我想要找的不是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我真正的樣子
27.不再貼標籤│我們連自己都不需要定義自己是什麼樣子的。
28.默語│真正的獨處
29.異位性皮膚炎│反正避不了,就請它進來坐吧。
30.腦袋中的小劇場│不想展現脆弱沒有關係,至少要有人知道你的脆弱,至少,你要看見自己的脆弱和不安,要對自己誠實。
31.我們的獨立練習│大部分專注於付出、被依賴的人,只能感覺到對方需要自己,很難感覺到自己其實也需要對方。
32.新的迴圈│生活中就是有一些白目,你本來好好的,他偏偏要來惹毛你。不過,我們仍可以選擇如何解讀和反應。
33.婚姻中的自由│我們對於情緒勒索很敏銳,對於勒索他人卻不易察覺。
34.接受轉變與無常│改變並不會摧毀關係,不願意接受、跟上對方的改變才會。
35.足夠好了│我很喜歡現在的風格。
36.微小卻重要的事│生命中不一定要幹什麼大事吧?
37.慢下來│只要不感到無聊,就不是浪費時間。
38.出走│我遇見了從未認識的自己。
39.流動│提醒自己,就像雨過會天青,低潮和情緒也會過去
40.感謝│前進最大的動力來自感謝。
序跋
前言
會寫關於「離家出走」的書,真的是意料之外。
以前我從未留意過這類的書籍、電影,只要有人和我討論起:追尋自我、自我探索⋯⋯這類身心靈、哲學話題,我的精神就會開始渙散。
除此之外,印象中寫這類書的人,大多是隨性、率性、勇敢、獨立的人。但我完全不是!
我不喜歡冒險、變動,也不喜歡適應新事物。很少認識新朋友,也很少換新工作,甚至物品,手機、電腦或鞋子⋯⋯都可以用上五到十年。
我能用來形容自己的詞彙,大概是:怕東怕西、覺得自己不行、不要、不想嘗試,依賴家、伴侶、食物(?)、手機⋯⋯諸如此類──離不開舒適圈的人。
不過回想起來,舒適圈並非真的舒適。
我一直對生命有許多疑惑:
「許多事看似該這樣做,或大家都這樣做,但內心又覺得不太對。」
「明明不是那個意思,卻說出了這樣的話。」
「不想要這樣,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將期待投射到別人身上,卻總是得到失望。」
有段期間,我極度討厭這樣的自己,又不知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直到某次,我誤打誤撞跨了出去,生命因此起了變化。
這是一段非常漫長、混亂的故事,而我經由每一次的「出走」,慢慢梳理、慢慢將投射到外在的期待、感受⋯⋯一一認領回來。重新審視自己與外在的關係,包括我與伴侶、我與家人、與生命中一切人事物的關係,才發現這些關係中的課題,正映照出我與自己的課題。
活了三十多年,我竟然對自己一無所知。
這趟旅程,我意外去到了從未有人抵達的地方──被層層包裹住的內心。這或許才是世界上最遙遠、最難抵達的地方。
寫下這本書,除了分享一路上有趣、特別的故事和體驗,也想鼓勵和我一樣依賴舒適圈的人。
真正的舒適圈不是於外在建立堡壘,而是安住在自己的內心。如果內心沒有真正感到安全,城牆無論多麽高、多麽厚,依然會有人、事、物不斷地進到舒適圈裡,將一切弄得一塌糊塗。
不過,這或許也是一個訊號──當舒適圈不再舒適和安全,就是出發的時候。
內文試閱
9.樹洞
│不要壓抑眼淚和情緒,它們不會消失,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
某天下午,我見天氣好,就上樓曬曬太陽。
接著,見下班後的綺綺匆忙地打開頂樓大門,慌張地跑過來,抱著我說:「嚇死我了。」
我才意識到自己給她帶來多大的焦慮,我說:「我不會有事的,我答應妳。」
多年前,心理諮商尚未盛行。問了從事心理輔導的朋友,才發現有諮商心理師的存在,也才知道──原來這才是我要的!
我想深入根本原因,想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
很快地,我預約了心理諮商。
從疾病門診到身心科門診,諮商,似乎又再更往內走。
有些人抗拒進行心理諮商,也不讓身邊的人去。他們認為做心理諮商就是承認自己有病,所以總是說:「我/你又沒有問題,為什麼要做心理諮商?」
我覺得世上沒有「沒問題的人」,只有願意面對問題和逃避問題的人。
並且,心理諮商從來就不是給有病的人去的,是給有需要的人去的。我們可以諮商感情、婚姻、家庭,甚至是工作。在極度迷惘、痛苦的時候,還有人能承接住我們。
諮商前,我和初次到身心科診所時一樣。
我想了好多的問題,然後跟綺綺說:「怎麼辦,我不知道要說什麼?」
她又說:「去了之後,心理師會知道要跟妳聊什麼,不要緊張。」
我感到緊張,不是害怕被分析、感到赤裸。我的緊張和大多數時候一樣,我怕有事情忘了說、進行得不順利,怕自己做不好。
初次諮商,綺綺陪我去。
我像個小孩一樣縮在綺綺身邊,扭扭捏捏地和心理師問好。心理師是一位黑長髮、語氣溫和的女生。她親切地微笑和我打招呼,然後帶我上樓。
我們走進位於二樓的一間諮商室。
諮商室和一般房間沒什麼兩樣。中間放著一張圓桌,四張椅子圍繞著桌子擺放。有地毯、有窗簾,還有一箱心理師用來角色扮演的絨毛娃娃,看起來很溫馨。
心理師說:「妳想坐哪邊呢?可以選一張椅子,這四個位置都可以。」
我選了靠牆的椅子。
心理師在我對面坐下,放好小鬧鐘、面向我們倆,提醒我也提醒她,我們有一個小時。
第一次諮商,我沒有非常投入,我們都還在彼此適應。
心理師請我閉上眼睛,用聲音引導我想像一些情景。我坦誠,這部分我很抽離,因為總覺得有一點尷尬。
但當我們聊到我的原生家庭,還有我內心的感受時,我在諮商室裡崩潰大哭。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
和別人聊天,通常都在聽別人的事,或者聊別人的事。
而諮商是在聊自己的事。
你會第一次體驗到,談論自己的時候,傾聽者是放下評斷、專心聽你說話的。當你說完了以後,對方不會否定、責備你,更不會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說:「我也是!」。
心理師會繼續問問題,讓你說得更多、更深層。
大多數時間,心理師會從我的回答和描述,反問我問題。有時,我一時之間回答不出來,會說:「我不知道。」有時,我的誠實甚至會嚇到自己:「我的內心竟然是這樣想的嗎?」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結束了一個小時的諮商,我紅著眼睛走出諮商室。
「好可怕。」綺綺看著我泛紅的眼睛,脫口而出。
我瞪了她一眼,又哭又笑。
「但妳感覺好像變輕鬆了。」走出諮商所,她突然感覺我有一點點不同。
我也不確定,但似乎真的有一種變輕盈的感覺。好像囤積、阻塞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情緒,開始被疏通了。
每個人都需要樹洞。
可以是伴侶、家人、朋友。如果身邊沒有能夠安心傾吐的對象,又或者他們就是你需要諮商或找人訴說的原因,那也沒關係。世界上有一種職業,經過專業訓練,讓人感到安全、被承接,不會給你建議或解決方案,但會讓你學習看見盲點、產生新的迴圈,那就是諮商心理師。
但是,諮商也不是如此神奇,不是試過一次就會100%有效。
即使見證身邊的人,因為找某位心理師諮商後好轉,也不見得適合自己。我的心理師說,她也曾被抱怨、嫌棄、批評,但她卻很適合我,緣分很奇妙。
所以,諮商前我們得花很多時間和耐心搜尋、做功課,以及不斷地嘗試面談,才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師。此外,雙方還需要時間磨合。
心理諮商不是能立即見效的特效藥,而是緩慢的探索和修復。
從一開始的兩週一次、到一個月一次,維持了一兩年後,心理師說:「妳有需要再來。」
偶爾在換季或狀態不太好的時候,我還是會預約過去找心理師聊聊。
剛開始諮商,會萌生一種念頭──「應該是那些造成我痛苦的人來諮商,為什麼是我?」可是後來,一步步、慢慢地從原生家庭、伴侶、婚姻課題慢慢拆解,最後,回到與自己的關係。
漸漸不再執著於「錯的人才需要改變」。離開、轉念,不代表我就是錯的,只是想讓自己舒服一些。這才是諮商的重點──改變自己,而不是期待他人改變。
經歷幾年諮商,有的時候會感覺釋放情緒,豁然開朗。而大多數時間很燒腦,因為心理師丟出了我未曾思考過的問題。有的時候則感覺沈重,因為心理師出了功課,有了需要練習的事,腦袋一片混亂。有的時候,還會感覺這一次的對談沒有獲得什麼。每一次的結果、步出諮商室的狀態,都很不一樣。
有一次,聊到我長期胸悶。
心理師說:「妳閉上眼睛,感覺一下是哪裡很悶?妳可以找出那個點嗎?」
我感受了一下,說:「好像找到了。」
「妳去感受那個點,然後深深地、慢慢地吸氣。」心理師說:「然後,感覺把不舒服跟著吐氣一次吐出來。」
反覆幾次,似乎好一些了。
一次又一次諮商,一層又一層地揭開、深入探索,我終於說了深埋很久、不敢碰觸的一件件創傷。
「謝謝妳這麼信任我。」心理師聽完,眼眶泛紅,說:「妳怎麼能熬過來?」
我一邊哭、一邊說,因為被理解,感覺到內心一部分的緊繃逐漸鬆開。
原來,人不只有成就需要被肯定,受傷也需要。
想起這麼多年來身體的不適,或許是在提醒我,壓抑、忽視的情緒不會消失。它們會堆積起來,再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直到我看見、願意好好對待和處理。
最後我也想分享,關於創傷、陰影,許多人都在鼓勵說出口才會好,但有時這會成為另一種壓力。
如果尚未準備好說出口,千萬不要急,不要強迫自己。勉強自己去處理、揭開傷口,反而帶給自己額外的壓力。在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陪伴自己。只需要知道有心理諮商這些資源,當時機成熟時、真正需要時,知道可以為自己做什麼,就足夠了。
曾看過一句話說:「你不是一定要和別人分享你的創傷經歷,但你可以分享你的情緒和感受,感到舒服、被理解就好了。」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自我療癒的方式,沒有對錯,沒有必須,沒有一定要如何,保持耐心,我們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12.最好的陪伴者
│期待透過對方來療癒自己,即使遇到再好的人,都會失去。│
開始諮商後,綺綺的心理負擔少了一些,我也開始想為自己做點什麼。
除了諮商外,生活中還有一些比較輕鬆且容易做到的事,像是追點單元小短劇。
這陣子,幾十年前很紅的《順風婦產科》突然再度紅了起來。因為是喜劇,常讓我會心一笑,而且片長只有短短幾分鐘,對難以集中注意力的我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除了逗自己開心,運動和太陽也很重要。
瑜伽不是運動,但能舒展身心。最適合我的,是它不需要出門、不需要外在的器材、不需要廣闊的空間。不受天氣、氣候影響,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只需要在家裡、一張小小的墊子上,一個沒有外人打擾,安心、安全的地方,我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始。
陷入痛苦需要外力幫助時,不能只有一根浮木,而是一張網。當我不能接住自己、身邊的人也不能的時候,也能安全地被這張網承接。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願意落在那張網上,相信自己有能力好起來,以及給自己無限的耐心。畢竟這段難熬的期間,了解、陪伴自己最多的人,還是自己。
有些人認為只要找到伴侶,就能解決孤獨、無助和痛苦,希望藉由愛情來療癒自己,迎來完美的幸福結局。
以前的我也是這樣想的,所以總是因為伴侶沒有滿足我的期待而感到受傷。但我也因此發覺,單身時不好,進入一段關係後,只會更加不好。因為我們的期待不會被滿足,而是不斷地落空。
有時,她耐心理解和安撫我,我就會感到安心。
有時,她感到不耐煩,就會和我大吵一架,無視還在傷心哭泣的我,直接出門。
幸福是雙倍的,痛苦也會是雙倍的。很多人因為雙倍的幸福在一起,更多人因為雙倍的痛苦分開。而最可怕的,是我將自己的鑰匙交到對方手上,有一半的機率會因她而心情好轉,有一半的機率變得更加惡劣。
低潮期間,我們還是有爭吵的時候,且每一次的爭吵,都把我再度往深淵推進。
我一度覺得這段關係可能要走到盡頭了,直到我出發、再回來,才看見她真的辛苦了。陪伴憂鬱或焦慮、恐慌患者真的非常辛苦,一不小心,自己也會被拖下去。
我的伴侶不是聖人,也不是諮商心理師。
她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我卻對她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總是期待她的承接和理解。
在別人的生命中,「我」並不重要,如果有人珍惜我,那也不是應該的。
心靈雞湯中,常提到的「愛自己」「重視自己」的意思,不是要別人重視你、愛你,把你看得很重要。而是──你要愛自己、要重視自己──不要期待從別人身上獲得。
陷入煩躁、脆弱、受傷的時候,另一半能安撫我們,很值得感激。但如果另一半無法承接我們,那也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接自己,而不是將自己丟給對方。
經過很多年、很多爭吵,我才知道──對方的條件如何、與伴侶之間的關係如何,都沒有比「我與自己」的關係如何還重要。
希望一段關係穩定、健康,就是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有能力拯救他人,也不要覺得他人有能力拯救自己。
有人常說,要1+1大於2,才會幸福。如果沒有,寧可不要這段關係。
可是,大多數人只在意自己和對方在一起,能不能大於2,卻從未誠實、認真地思考過,我們自己是完整的1嗎?還是只是期待另一人來補足,完整我們呢?
如果期待透過對方來療癒自己,即使遇到再好的人,都可能會失去。
有次,綺綺說:「一直承接、安撫對方,就沒有給對方成長的機會。」
我說:「那會不會有一個人可以永遠寵溺、疼愛一個人?讓他不需要成長,也能好好過完這一生?」
她說:「有可能啊!但很難保證。現在或許可以,但未來某一天,一直包容的那一方也可能突然累了,會覺得──你已經是一個五六十歲的人了,為什麼還像小孩一樣?那時才開始畫界線、保持距離,可能更糟。」
或許是吧!
如果一個人總是被承接著、被理解和包容,就沒有機會學習、就會失去這個能力,就像不再需要的器官退化掉一樣,會忘記自己也是有力量的、是可靠的,也有能力可以承接住自己。
以前,我常對她說:「在低潮時,只要想到至少還有妳,我就會好一些。」
她說:「不行吧!萬一哪天我不在世上了,妳要怎麼辦?」
是啊,我要怎麼辦?
光用想像都天崩地裂。
整體來說,我的伴侶是一個非常好的陪伴者,陪我度過了很多痛苦難熬的日子。但再怎麼好,也沒有我和自己的關係親密,也不可能永遠陪伴著我。
我才是這個世界上,最該為自己負責的人,是自己最好的陪伴者,也只有我能陪伴自己從頭走到最後。
作者資料
Aida
坐擁53萬粉絲的網路圖文作家,平均每篇發文超過3萬人次按讚,以手繪圖文記錄日常生活趣事,詼諧的情侶相處模式擁有讓人一秒變鐵粉的驚人魔力。2015年推出Line貼圖反應熱烈,短期內便加碼推出動態貼圖。 FB粉絲團:Aida&綺綺 Instagram:aidaandkiki 相關著作:《今天你有想我嗎?》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