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周年慶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心靈任務:《每一天的覺醒》作者最新心靈療癒指南,找回挺過風暴,修復心靈的力量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心靈任務:《每一天的覺醒》作者最新心靈療癒指南,找回挺過風暴,修復心靈的力量

  • 作者:馬克.尼波(Mark Nepo)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24-09-25
  • 定價:500元
  • 優惠價:79折 395元
  • 書虫VIP價:395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7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全球百萬暢銷書《每一天的覺醒》作者 當代靈性導師馬克.尼波 最新心靈療癒指南 在風暴的中學會仁慈,在波折中找到新生 詩意、智慧與力量的心靈開悟之書 日復一日,我們需面對自我、親友、工作、社會,乃至網路上陌生人,過程中累積的各種壓力,逐漸形成揮之不去的心靈風暴。本書探討我們如何透過心靈任務,修復自我,並在混亂中找到平衡。正如樹木需要向下扎根才能經受風暴,我們也需要深入了解真實的自我,才能與所有的靈魂和所有的生命建立穩固的聯繫,從而度過風暴。 本書第一部分闡述我們的處境,包括人際關係淡漠、科技加劇疏離感,以及社會公共利益逐漸消逝。這些問題造成了個人與社會的風暴。接下來,作者深入探討了這些風暴的本質,並揭示了仁慈與關懷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則闡述修練的方法和資源,可以幫助我們重新連結內心的力量,恢復基本的人性,並超越彼此之間的分歧,重建與這個世界的聯繫。 馬克.尼波再次以其精準、溫柔的文筆,引導讀者為心靈進行更新。本書既為我們指引道路,更激勵我們在旅途中勇敢向前。這是一場靈魂的重生,一段如詩般的旅程,讓我們的生命之光在黑暗中再次綻放光芒。 本書特色 .引用大量詩文,幫助讀者從不同的角度面對內心風暴 .摘錄格言,提示該章節的核心與重點 .帶領讀者藉由書寫日記、與親友談話,嘗試自問與實踐書中提到的挑戰 本書適合哪些讀者 .對自我成長和心靈探索有興趣的人 .面臨人生困境需要尋求支持的人 .想深入了解生命意義的人

目錄

目錄 【前言】重塑人性 第一部 我們的處境 第一章 繪製社會的斷層線 1舊世界已經過去了 2折射的社會 3風暴的本質 4仁慈的目的 第二部 找到力量 第二章 每條道路都蘊含一個課題 1一根蠟燭可以點燃很多蠟燭 2從所知中成長 3你不能用一隻翅膀飛翔 4關於真我的註解 5覺知的日常工作 6基進:徹底的尊重、驚奇與純真 第三章 從受傷到溫柔 1一萬隻手 2運用被給予的天賦 3不苦中的苦 4心碎的哈利路亞 5沒有比心靈更偉大的老師 6心靈任務 第四章 千針縫補至黎明 1祕密身分 2先知的主權 3成熟的慈悲 4內在的檢傷分類 5限制帶來的矛盾 6放下心中的秤 第五章 恢復我們靈魂的親族關係 1為他人做事,為自己見證 2奇蹟與悲劇 3我們需要學習 4超脫名稱的表象 5迷途與回歸 6患難中的靈魂親族關係 7恢復信仰的本質 第六章 生活的匆忙 1在一切的最深處 2長期的選擇 3頭腦是一種入口 4看或不看 5未知的水域 6這裡與那裡 第七章 創造有益於他人的事物 1在此隨順 2記憶的作用 3刻寫板的守護者 4真誠的課堂 5在恐懼與歡迎之間 6讚賞 7在一切之中 第八章 心仍然是我們的老師 1迎向更美好的生命體驗 2傾斜另一隻翅膀 3回到當下 4平凡的祝福 5萬物之愛 致謝 全書註釋

內文試閱

覺知的日常工作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以至於常常錯過來自靈魂的低語。儘管我已經了解並熬過了許多形式的快樂和痛苦,但恐懼是我心中的巨魔,令我預期著更多的痛苦。 就像喧鬧的噪音阻止我們在全然的寂靜中找到平靜,恐懼也阻止我們在所處當下的每個瞬間找到喜樂。然而,無論我經歷了多少,學到了多少,我都無法阻止令人恐懼的預期心理如浪潮般襲來。沒有人可以。這是身為人的一部分。 但我可以時不時調整恐懼的大小。當我全心投入於學習,或關心他人,或全神貫注於我所相信的生命奧祕的時刻,在這些出口中,令人恐懼的預期心理會鬆懈下來,而且我完全臨在,至少有一段時間臨在。真實性的修練就是建立在這些時刻之上,直到它們拓展並豐富我們的生活。 我記得在我的癌症之旅中,我的靜脈因打太多針而變得脆弱,護理師在為我的化療進行靜脈注射時遇到困難。她已經嘗試了五次,但沒有成功。我滿頭大汗,害怕再一次嘗試,每一次都失敗。 然後,我親愛的朋友羅伯特(Robert)把手放在我的前臂上,揉搓著那些針孔。他的觸摸打斷了我預期注射失敗的恐懼心理。我開始哭泣。當他揉搓我的手臂時,護理師又嘗試了一次。 從那時起,我就用觸摸和關懷來打斷恐懼。觸摸比言語更能將我們帶入每一個當下的平靜之境。在那裡,在宛如醞釀著每一次掙扎的時間之井中,我們被承載著,就像一艘破損的木筏被最洶湧的海面承載一樣。 我知道,這些年來,當我們害怕死亡時,我們就會把恐懼傾注到最近發生的事情上,例如去看牙醫,或晚上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我們害怕生活,猶豫不決,彷彿下一刻就會摔下懸崖。 但當我掙脫了我的小心翼翼時,無論我身在何處,我都幸福地活著。然後,最接近我的生命之光——例如——一隻藍色知更鳥正在築巢,或者隔壁的孩子正在學走路—會劃破那總是掩蓋我們對當下的真實體驗的噪音。 當我害怕時,我會閉上眼睛,然後睜開眼睛並想起生活是真實的。克服閉上眼睛的痛苦,並承擔打開眼睛的煎熬,是覺知的日常功課,沒有人可以免除。 有一個這樣的時刻。那是肺炎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五月初。蘇珊工作室後面的蘋果花正在開花期,垂下枝條的櫻花也變成了粉紅色。我們在露天平台上喝咖啡,臉龐沐浴在陽光下。 一切都是如此平和、安靜,我們因而暫時忘記了地球正遭受疾病困擾。儘管如此,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實的,所有的事情都同時在發生。當我沐浴在清晨的曙光時,有人正在嚥下最後一口氣。當我與一陣恐懼搏鬥時,一對情侶正在第一次做愛。 當一千件事分崩離析時,另一千件事又聚集在一起。這種深奧的、不可思議的,如潮起潮落般的對應,是宇宙持續運轉的動力。 有種無法避免的感覺,我越是無法去任何地方,我的心就越是開始到處旅行—穿越全球,在歷史中來回穿梭。當我的臉在陽光下時,我開始想起,在倫敦的一條鵝卵石街道上,一個女兒抱著她的父親,當時他正因黑死病而瀕臨死亡。 黑死病是被行經絲路的一輛馬車裡的囓齒動物帶到歐洲的。它爬上一艘橫渡大海前往英國的輪船。不過,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發誓,是一三四五年三顆行星 的合相而引發了瘟疫。 當我的狗在我面前扔下一顆球時,我很快就從中世紀回神。柵欄上的陽光是金色的,我思考著金子如何在火中熔化,直到它軟到可以被彎曲與塑型。 同樣的,一生中似乎需要經歷很多苦難,才能讓我們變得柔軟,讓所有的生活都能過下去。我希望情況會有所不同。當然,美麗、驚奇和愛可以讓我們敞開心扉。我的狗又咬著球回來了。 當時,我想在生活的其他時刻趕上之前,讓自己迷失在與狗兒玩投擲遊戲的春日時光裡。 我們在塵世間的使命有三重。首先,就像一座堅韌不拔地迎接天災的山峰,我們被召喚去面對時間帶來的磨損,這樣我們才能省思與承受時間揭示的真相。 有人說,這是無為。如果是這樣,這就是一種崇高的無為,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將會揭示一切。 其次,就像一條不屈不撓地流向大海的河流,我們被召喚將真理帶進世界。有人說,這是我們對公義的警覺。如果是這樣,這就是一種崇高的行為,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將會榮耀一切。 第三,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探索者,在最小的鵝卵石中找到上帝,我們被召喚去關心路上遇到的一切。有人說,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這樣,這就是最崇高的使命——像山一樣屹立不動,像河川一樣奔流四方,直到我們用有些人稱為愛的渺小力量,把微不足道變成至關重要。 這裡與那裡 身為人類,困擾我們的最難以察覺的問題之一,就是認為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的地方,而不是我們當下所在之處。當然,生活有無限的面向都在同時發生。 當你在閱讀這篇文章時,世界各地數百萬的靈魂正在經歷各種「當下」的生活:睡眠、醒來、死亡、出生、墜入愛河、失戀、破碎、治癒、尋找夢想,以及同時也有人看著夢想破滅。 但當我們感到痛苦、充滿恐懼或因缺乏價值而感到心情沉重時,我們就會想像,一個更有價值的人生版本就在某個遙不可及的那裡。然後,我們就不再探索我們所擁有的人生,我們就不再安住於我們被賦予的這個人生中。 我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差點死於癌症,這讓我發現了一個永恆的祕密:「那裡」並不存在,只有「這裡」。 生命奧祕的核心矛盾之處就是,透過活在我們眼前的永恆當下,如果我們能夠保持真誠,並忠於我們自己的體驗,我們就可以瞥見、感受,並進入永恆的當下—也就是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地方正在同時體驗的瞬間。 多年來,我很幸運可以召集各種團體,與善良的靈魂共度旅程。有個甜蜜的矛盾不斷重演:我興沖沖地前往世界各地,一旦到了那裡,卻只是為了向每個人確認,我們其實無需前往任何地方。 我很樂意這麼做,這是一種榮幸。當然,我們都從許多不同的地方前來相聚,但當我們相聚時,我們總是進入同一個永恆的時刻——同一個「這裡」。 多年前,我會在夏天走訪阿迪朗達克山脈(Adirondacks)的一座小湖。湖的另一邊是國有土地,因此尚未開發。我會早早起床,在碼頭喝咖啡,看著陽光覆蓋著遠方的湖岸,那個湖岸在其簡單的氛圍中顯得如此神祕。 到了這個夏天的第三個早晨,我感覺到自己必須坐在那個更遠的湖岸上,彷彿生命的祕密就在那裡等待著。我必須去那裡。於是我把咖啡放在小船的底部,用槳划到對岸。划了二十分鐘後,我把船身輕輕推到石灘上,喝了咖啡,並坐到我先前被吸引的地方。我嘆了一口氣,回頭看了一眼對面。 果然,我剛才坐在碼頭的地方,在其簡單的氛圍中顯得如此神祕。我笑了,也明白了,根本沒有那裡,只有這裡。 關於這一件事,我在幾年前又有了一個後續的學習。那時,我早早起床,身處一個位於鄉村的靜修中心。當時是春天,在開始當天的活動之前,我正在散步。遠處的山上閃耀著光芒,像阿迪朗達克的湖岸一樣吸引我。 當我向山走近時,我被它的美麗所震懾,在初升的陽光下,它正在閃閃發光。當我走近時,山的細節開始變得清晰。那裡有一棵死掉的樹,樹樁已經被吃光了,還有鐵絲網的殘餘物纏繞在高高的草叢中。 當我到達山上時,我可以看到遠處有一頭鹿的屍體。我越靠近,就越能看到山丘在眩光之下的真實樣貌。小丘無言地說,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挑戰就是要看到眩光之下的事物,並熱愛那裡的一切。 這說明了墜入愛河和沉浸在戀愛中的差異。最初,我們像被遠處閃耀的山吸引一樣,被對方的可能性所吸引。天哪,多麼美麗啊。 我想靠近一點。我想去那裡,甚至住在那裡。然後,當我們走近時,生活的現實就會在眩光下顯現出來。但通常走近的人會說:「你為什麼沒有告訴我這裡有棵死掉、被吃光的樹。還有這個鐵絲網呢? 你也從來沒有提過死鹿。你為什麼要隱瞞這些事?」被靠近的人感到受傷並回答:「我沒有隱瞞任何事。你就不能愛我本來的面目嗎?」 在關係中,「那裡」相當於我們想像別人的樣子或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而「這裡」則是接受別人的本來面目。 當我們墜入愛河時,挑戰在於看透我們希望所愛之人成為的樣子,並愛他們所有凌亂的細節。在這方面,我們被反覆要求把理想拋在一邊,追求現實—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人際關係中。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第一百三十首〉(Sonnet 130)是關於這一切的精采表達。 在十六世紀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時代,宮廷愛情的對象是理想化的存在。於是,當時的詩人對理想對象充滿嚮往,並歌頌他們的愛情光輝燦爛、完美無瑕。莎士比亞一開始也不例外,他的前一百二十九首十四行詩都符合浪漫主義理想的崇高描述。然後,莎士比亞在完美愛情的眩光下從恍惚中醒來。 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十四行詩第一百三十首〉完全偏離了對理想的追求,幾乎不 加修飾地讚揚現實中更持久的愛: 我情婦的眼睛一點也不像太陽; 珊瑚色比她嘴唇的紅色還要紅; 如果雪是白的,為什麼她的 乳房是深褐色的; 如果頭髮是金屬絲,那麼她的頭上就會長出黑色的金屬絲。 我見過玫瑰的紋路,紅色和白色, 但我在她的臉頰上看不到這樣的玫瑰; 有些香水的氣味比我情婦 散發出的更令人愉悅。 我喜歡聽她說話,但我很清楚 音樂的聲音更悅耳; 我承認我從未見過女神行走; 我的情婦是踩在地上走路的。 然而,天哪,我認為我的愛和她用 虛假比較所掩飾的任何愛一樣稀有。 若沒有最後兩行,這樣的愛情描述將會顯得殘酷。因為莎士比亞將愛情根植於現實,幾乎到了苛求的程度。但是,他卻說自己的愛如此稀有,因為他包含了她的真實人性,即使她因為不安而將自己與那些虛幻的愛情相提並論。 他看到了她的凡人特質和缺陷,卻依然愛她——超越了她在眩光之下的真實。 雖然莎士比亞的觀點很極端,但是當我們在這個最可愛的世界中跋涉奔波,當我們可以接受除了這裡沒有其他地方可去時,這就是我們普通人面對的現實。 我承認,我的心和世界之間的距離越近,我就越能愛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不論它如何被時間改變。小巷裡一塊反射著陽光的碎玻璃,就像森林邊緣盛開的野花一樣珍貴。 我們需要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並愛其本質,這是我們體驗平靜和最後喜樂的關鍵。然而,我們要如何做到呢? 也許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專注於眼前的事物,直到它在陳舊和破碎的細節中展現出它更耐看的美感。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們正處於冬天的結束邊緣,光禿禿的樹木上露出了先前暴風雨所造成的割傷和斷裂。 在十二月灰暗的下午,什麼都隱藏不了。它們的赤裸有一種獨特的美, 就像美好的人生展示了所有的傷痕和局限性一樣,因為經歷了這麼多,甚至更值得去愛。 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年輕時沒錢聘請漂亮的模特兒,最後付錢給一位鼻子骨折的年長雜工為他擺姿勢。這讓他領悟到,持久的美麗不僅僅體現在表面上那些令人愉悅和吸引人的光芒,更體現在隨著時間推移,經歷風霜後所展現的深刻與堅韌中。 中國古代的聖賢僧璨大師說:「無在不在,十方目前。」2儘管我們說我們在的地方就是「這裡」,我們不在的地方就是「那裡」,但生命同時在每一個地方展開。每一個地方都是當下。 雖然打破「一體性」有助於理解不可理解的事物,但我們很快就忘掉了,正是因為我們理解力的局限性才需要打破「一體性」。 因為,就像挨餓的人無法一次吃掉一整條麵包,有意識的心靈必須從無限中汲取小片段,以便消化那些能滋養我們的事物東西。儘管如此,盲人知道,在他們的黑暗之外,世界是可以看見的;聾人知道,在他們的寂靜之外,世界充滿了音樂。 只有固執的頭腦才會堅持,世界是由它所能理解的事物來定義的。 當我們面對生命的光彩與耀眼時,並不意味著更多的承諾,而是通往永久與真實的大門,讓我們能夠實現期望與理想。畢竟,你不能活在絢爛的強光下,你只能活得比它更久。 問題在於,一旦眩光消失,你是否會感到失望,或領悟到你在這裡,這裡就是我們的家。

延伸內容

【本書特色】 馬克・尼波再次運用他的療癒天賦,為後疫情時代無可遏抑的社群焦慮、錯假資訊、族群對立等議題,提出由個人經驗出發的建議與解方,藉由每則篇章末尾的書寫和談話練習,在亂世中找到一方安住之處。 【推薦文】 前言 重塑人性 我們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風暴無處不在,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就像我們之前的每一個世代,就像地球上每一個靈魂的旅程一樣,我們必須學習挺過風暴的藝術,才能經受風暴的挑戰,並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想在風暴中生存,心靈任務非常重要,如同一棵樹需要深深扎根與擴展枝幹,以承受意想不到的風暴,我們需要了解真實的自我(true self),才能加深我們的根基,並鞏固我們與所有精神體(Spirit)和所有生命的連結。 那麼,我們也就能經受得起意想不到的風暴。尤其在此時此刻,這一點特別重要。 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的動盪和混亂,包括個人的風暴、關係的風暴、人生的風暴。所有的傳統都提供了修練方法和資源,幫助人們變得夠堅強、夠仁慈,以應付時代的挑戰。 現在,輪到我們重新發現這些修練方法和資源,以修復我們自己和我們的世界。這一切都是內在的修練。這一切都是心靈任務。 本書的前兩章描述我們這個時代的風暴,即我們現在的處境,以及分析我們走到這步田地的原因。 這兩章概述折射社會(refracted society)的斷層線,包括:人際關係的喪失、技術帶來的疏離、現實的消融、公共利益的消失、自戀而不包容,以及暴力成癮。第三章探討風暴的本質和生命。第四章揭示仁慈的目的。 本書的其餘章節探討我們可以重新熟練的長期修練方式和資源,以恢復我們的基本人性,並超越我們表面上感知到的差異。 這項任務無異於再一次重塑人性。 心靈的更新和連結過程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古老、最可靠的資源。跟隨著如同老師般的心靈前行,一路上雖然有共同的旅程,但我們將被帶進一場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描繪地圖的內在探索。 一旦瓦礫得以清除,就像前人一樣,我們不可避免地被召喚去重建世界,並承認我們彼此需要。 與我寫的其他書一樣,我提供書寫和對話的提示,讓你將個人的經驗對應到沿途發現的主題。也與我寫的其他書一樣,我鼓勵你花時間閱讀本書所開啟的探討主題,以便將內心出現的靈感與生活的開展融為一體。 人生的旅程走了這麼遠,我堅信,只要堅持投入生而為人這條艱難但美好的旅程,我們的靈魂就能像黑暗中的蘭花一樣綻放,我們就能恢復與彼此、與所有生物在靈魂上的親族關係(kinship)。生命之網遠比我們對它的視而不見更加強大。 在東尼.庫許納(Tony Kushner)史詩般的劇作《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中,主角普萊爾(Prior)以越來越急迫的堅定態度一再表示,他想要更多的人生。這帶出深刻的主題。 庫許納在他的筆記中透露,激發他提出這個基調的原因,是他發現希伯來文中的祝福(blessing)一詞,意謂著「更多的人生」。這就是被心靈教導之後而得到的祝福:我們被賦予了更多的人生。這就是我對每一個讀這本書的人的衷心祝福,就像一條魚因擁有健康、肌肉發達的鰓而變得更強壯一樣,你也因為擁有一顆開闊並經過精心調教的心靈,而獲得更豐盈的人生。

作者資料

馬克.尼波(Mark Nepo) 哲學家詩人,在詩與靈性的領域創作與教學長達三十年,著作超過二十種。其中,在全球銷售突破百萬冊的經典《每一天的覺醒》,激勵了全球讀者和追隨者。並獲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靈性導師之一」、「完美的故事大師」和「充滿說服力的靈性導師」。他的作品受到廣泛引用,收錄於多種文選,並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 馬克.尼波曾獲頒「AgeNation」組織終身成就獎,《Watkins: Mind Body Spirit》雜誌評選為全球百位最具靈性影響力人士,名列歐普拉「SuperSoul 100」提升人類靈性百大領袖人物。並為《靈性與健康》(Spirituality & Health)雜誌的常設專欄作家。 馬克.尼波曾經罹患癌症,病痛與治療過程為他帶來驚人的覺醒。此後,他持續投入關照內在生命,並以詩文和講課來教導他人如何關注自我,致力於宣揚並推動身心靈的整合與健康。

基本資料

作者:馬克.尼波(Mark Nepo) 譯者:林麗雪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木馬人文 出版日期:2024-09-25 ISBN:9786263147065 城邦書號:A0500921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6cm×22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