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分身:與陰謀論者交鋒的鏡像世界之旅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大取代、深層政府、疫苗照射、數位監視…… 流竄西方國家的各種陰謀論,為何在COVID-19肆虐時大爆發? 風馬牛不相及的健康網紅、極右派分子,為何在疫情期間大會合? 太荒謬了,所以無法認真;太認真了,所以無法荒謬。 在這個集體暈眩的時代,我們是否能攜手撥開謠言的迷霧? 如果某天你發現自己多了一個幾乎和你一模一樣,但又完全不同的自我,你會怎麼辦? 娜歐蜜・克萊恩就親身經歷這樣的事——她被迫面對一個與她持有完全對立觀點的分身,而這個分身的名字和公共形象和她非常相似,以致許多人分不清誰是誰。她因此感到身心失衡、迷失方向,直到她開始理解,這種現象反映一種無法定義的陌生感:AI生成的文字正在模糊真實與虛假的界線;新世紀的健康企業家變成反疫苗人士,混淆左派與右派的政治立場;自由民主體制處於荒誕極權的邊緣;甚至隨著海洋水位上升,現實本身也似乎開始動搖不定。 《分身》結合風趣的回憶錄、驚悚的報導以及撥雲見日的分析,試圖打破鏡子並描繪一條走出絕望的路徑。娜歐蜜・克萊恩探問:當我們拋光並完善自己的數位影像時,忽略了什麼?我們能否擺脫分身,克服這種倍增文化的病態?是否能夠建立一種集體關懷的政治,並真正面對歷史罪行?這是一本揭示我們當下思考與感受方式的書,同時也是我們時代的智識冒險故事。 ★第一屆女性非虛構寫作獎(Women's Prize for Non-Fiction)得主 ★《紐約時報》年度備受關注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十大最佳書籍 好評推薦 方念萱|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王孝勇|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特聘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第十三屆理事長 王家軒|出版文化工作者 李佩雯|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傳播研究與實踐》主編 阿潑|文字工作者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瞿宛文|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排序) 各界讚譽 我對娜歐蜜・克萊恩的《分身》讚不絕口……我想不出有哪本書更能捕捉我們這個瘋狂時代的精髓。 ——米歇爾・戈德堡(Michelle Goldberg),《紐約時報》 驚豔且博學……對網路文化與政治鏡像現象巧妙而深入調查……在她這場高智商的地下世界探險中,克萊恩的文字清晰、生動、誠實得無情,並且散發少見的誠摯……如果要我選一本書,總結這幾年的黑暗時代,一定是這本。 ——凱蒂・羅伊菲(Katie Roiphe),《紐約時報書評》(編輯推薦) 《分身》深入剖析末期資本主義帶來的影響,但遠不止於此。克萊恩運用廣博的專業知識,如同揮舞一把利劍,劈開這個鏡像世界……克萊恩將書中眾多主題匯集成我們身為個人似乎缺乏的團結社會。本書不僅即時,而且永恆,是一本承襲偉大傳統的著作。 ——克里斯・沃格納(Chris Vognar),《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且範圍廣泛的政治偵探故事……尤其在疫情帶來的政治影響上,沒有其他書像《分身》這樣充滿智識冒險、個人特色與娛樂性……作為一名作家與理論家,克萊恩特別擅長將歷史大潮與當下瑣事交織在一起。她也同樣敏銳洞察到「分身」在跨越歷史脈絡中的可能意義。 ——蘿拉.吉普妮斯(Laura Kipnis),《國民》 《分身》引人深思……這是克萊恩迄今為止充滿最多內省與奇想的書,同時蘊含驚人的洞察力、不經意的聯繫以及極多的細膩。 ——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es),《衛報》 這個誤認身分的故事本身就足以引發好奇,既是心理學研究,也探索藝術與歷史中的分身現象、社群媒體的迷惑效應,以及凝視扭曲鏡像時那種不安感受。但《分身》的核心主題實際上是一種更加複雜且更具影響力的混亂……這是對疫情後混亂的政治結構,獨特敏銳的分析。 ——蘿拉・馬許(Laura Marsh),《新共和》 克萊恩的文字緊湊且急迫……既讓人發笑又令人不安,完美呼應目睹自我形象被他人侵占時的焦慮……她對這些問題全面而細膩的探討,既有價值又令人信服……令人難以拒絕的團結呼籲。 ——《科克斯書評》 娜歐蜜・克萊恩深入且誠實地探究,檢視她的名字遭到扭曲挪用的現象,以及右派如何挪用左派的論述,製造令人不安的雙重現象。她帶領讀者走向更堅實的團結基礎,展示如何用謙卑與連結抵抗法西斯主義的誘惑,讓自己面對原本以為無法承受的真相,建立積極的未來。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作者 娜歐蜜・克萊恩從未令人失望。《分身》探討極右思想如何如扭曲的左派運動與策略一般的鏡像存在。透過她對全球資本主義系統與結構一貫的精闢分析,克萊恩現在慎重敦促我們從事正義運動,在那些我們最意想不到的維度——傷害與脆弱中——追尋新的意義。 ——安琪拉・戴維斯(Angela Y. Davis),《自由是一場持續的奮鬥》(Freedom Is a Constant Struggle)作者 每十年,娜歐蜜・克萊恩就會寫一本讓我們重新思考當下時代的書。《分身》讓我們從深層理解為何我們的社會變得如此陌生,以及為何我們周遭的人會有這麼多令人不安的變化。這是一本關於進入兔子洞的故事,同時也在探討這個兔子洞本身的本質。如果你想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以及如何重回理智——這本完全出色的書必讀無疑。 ——約翰・海利(Johann Hari),《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作者 我們的社會似乎越來越可能因為無止境的荒謬表演和瘋狂的錯誤資訊而崩潰。在這種資訊混亂中,娜歐蜜・克萊恩憑藉她一貫清晰的洞察力,以及強效的幽默感和常識劑量,比任何人都更深入地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混亂局面,並找到解決之道。如果有一本書必讀,就是這本。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地球.地殏:如何在質變的地球上生存?》作者 這本書如同分身現象的迷宮導覽,既令人感到不安,也充滿刺激。克萊恩將《分身》打造得扣人心弦且充滿洞察力。這是一次當代現實的反思,如同克萊恩所有重要的作品一樣,而且懸念十足。 ——柴納・米耶維(China Miéville),《被謀殺的城市》作者 讀完這本書,我差點因為如釋重負而哭。克萊恩賦予我冷靜的力量。她用同情、溫暖與精準的洞察力,探索並診斷現代生活的混亂與瘋狂。這是一本充滿巨大想法的重要書籍,指出當下最直接的問題。每個人都應該立刻去讀。 ——希娜・帕特爾(Sheena Patel),《我是粉絲》(I'm a Fan)作者 娜歐蜜・克萊恩的作品一部接一部,構建關於我們時代強大的認知圖譜。這本新作從個人切入,分析全球共同困境,洞察力與吸引力一如既往,令人讚嘆。每次讀完她的書,我的第一個想法都是:謝謝。 ——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火星三部曲》作者 娜歐蜜・克萊恩是我們當代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揭示腐敗與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她帶領我們進入分身與鏡像的顛倒世界,展示右派的成長並非單純的惡意汙染純潔的社會,而是我們自身的恐懼、不安與防禦機制使然,而這些的根源都來自極端不平等且充滿暴力的社會。克萊恩以幽默、勇氣和令人欽佩的坦誠書寫,這是一本非凡的著作。 ——基安加・亞瑪塔・泰勒(Keeanga-Yamahtta Taylor),《從#黑人的命也是命到黑人民族解放》(From #BlackLivesMatter to Black Liberation)作者 如果你想理解顛倒的世界,這本驚人的傑作會指引你方向,並開啟一條道路,通往更多愛與關懷的未來。 ——V(前身為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道歉》與《陰道獨白》作者

目錄

序 品牌歪掉的我 第一部 雙重人生 1 占領 2 COVID-19,倍增威脅 3 我失敗的品牌,或以她的名字呼喚我 4 在樹林裡遇見自己 第二部 鏡像世界 5 他們知道行動電話 6 對角線 7 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同夥 8 嚴肅得可笑,無言以對 9 極右派遇上極怪派 10 自閉症與反疫苗前傳 第三部 陰影國度 11 冷靜,陰謀……資本主義 12 別無他路,只能回頭 13 鏡中的納粹 14 不可動搖的民族分身 第四部 面對真實 15 無我 後記 誰是分身? 致謝 注釋

內文試閱

1占領 第一次發生的時候,我在曼哈頓華爾街外的公廁隔間正要開門,聽見兩個女人談論我。 「妳聽到娜歐蜜・克萊恩說的話嗎?」我瞬間愣住,想起高中時每一個壞女孩,準備聽見羞辱。 我說了什麼? 「今天的遊行是個壞主意之類的。」 「誰問她了?我不認為她了解我們的訴求。」 等等。我從沒說過任何關於遊行的事,更沒說過訴求。然後我恍然大悟:我知道誰說過。我不經意走到洗手台,和其中一個女人在鏡子裡對上眼,然後說出接下來好幾個月、好幾年會不斷重複的話。 「我想妳說的人是娜歐蜜・沃夫(Naomi Wolf)。」 當時是二○一一年十一月,占領華爾街運動正值高峰,年輕人成群在美國、加拿大、亞洲、英國各大城市的公園和廣場紮營。運動靈感來自阿拉伯之春和南歐地區年輕人發起的廣場占領——是群眾的咆哮,反對經濟不平等與金融犯罪,最終催生新一代的政治。那天,曼哈頓初始營地的召集人發動遊行穿過金融地區,而且你可以從全身黑衣服和粗黑的眼線看出,那間廁所裡頭沒有人剛剛還在從事衍生性商品交易。 我可以理解為何某些和我一起遊行的伙伴會搞混兩個娜歐蜜。我們都寫重大議題的書(我的《No Logo》,她的《美貌神話》〔Beauty Myth〕;我的《震撼主義》,她的《美國末日》〔End of America〕;我的《天翻地覆》,她的《陰道》〔Vagina〕)。 我們都有一頭棕色的頭髮,有時染得太淺會變成金色(她的頭髮較長,髮量也比我多)。我們都是猶太人。更奇怪的是,以前我們的寫作路線截然不同(她寫女性身體、性、領導能力;我寫企業侵害民主與氣候變遷),但是占領運動發生時,曾經分別兩個車道的黃線開始搖擺。 公廁事件之前,我已經去過占領運動的廣場兩次,為了調查市場邏輯和氣候崩潰之間的關係,之後成為《天翻地覆》這本書。但是我在那裡的時候,主辦單位要我簡短談論二○○八年金融風暴和之後猛烈的不公不義——調度數兆資金拯救交易輕率並造成危機的銀行、懲罰幾乎所有人的緊縮政策,以及這一切所暴露的合法貪腐。 這些都是分裂的種子,而數十個國家的右翼民粹主義人士最終將會加以利用這些種子,推行激烈的反移民與反「全球主義」政治計畫,包括受到首席顧問班農指導的川普。然而,在當時,我們許多人仍抱持希望,這場運動將會催生新的紀元,促進民主復興,並使左派勢力約束企業權力,重振失控的民主體制,解決諸如氣候變遷等迫在眉睫的問題。這是我在占領運動的演講。你可以去搜尋,順便為我的天真流淚。 娜歐蜜・沃夫曾是一九九○年代女性主義的掌旗手,也曾參與抗議活動,我猜這就是混淆的起點。她也寫過幾篇文章,主張鎮壓占領運動顯示美國正在傾向警察國家。這是她的著作《美國末日》的主題,列出她宣稱每個政府直接走向法西斯主義的「十步」。 這個不幸的未來,現正降臨在我們身上,而她提出的證據,就是占領運動的人士,他們的自由遭受強烈限制。市府不允許在公園使用擴音器和喇叭,而且已經發生數次大規模逮捕。沃夫在她的文章呼籲占領人士應該無視言論和集會限制,以防她堅稱的政變在他們眼皮底下發生。然而主辦單位不想讓警察有藉口清除抗議營地,於是採取不同方式,利用後來所謂的「人聲麥克風」(群眾重複講者的話,就能讓每個人都聽到)。 這不是占領人士和沃夫之間唯一的齟齬。無論如何,占領人士非常清楚,這個運動沒有清晰的政策議程——也就是說,兩、三項政治訴求,只要立法者做到,就能讓他們心滿意足回家。但沃夫堅持並非如此,她宣稱這個運動具有明確訴求,而且她已經知道是什麼。其實不大可能。 「我已經知道占領華爾街真正要的是什麼,」她在《衛報》解釋:「我開始在網路上問『你要的是什麼』,徵求答案。」她去問自認屬於占領運動的人。然而,無視這個運動堅持徹底的參與式民主,沃夫將她隨機的調查結果化為一張簡短的訴求清單,並且認為自己有責任,在《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舉辦的半正式晚宴上,將清單交給紐約州長安德魯・古莫(Andrew Cuomo),當時他們兩人都是受邀的貴賓。 事情越來越奇怪。在晚宴上與古莫接觸未果,沃夫離開晚宴,直接對著聚集在人行道上的示威人士演說,告訴他們,他們的訴求是什麼,而且告訴他們,他們的訴求錯了,因為「《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賦予他們使用擴音器的權利」,剛好就讓自己穿著酒紅色的晚禮服被逮捕。好幾台攝影機記錄這個混亂的場面。這就是公廁的女人所謂「娜歐蜜・克萊恩」不懂他們的訴求。 對於沃夫這場鬧劇,我只是稍微注意。占領華爾街那個多事之秋有非常多的怪事,這不過是其中一件。某天營地還爆出謠言,電台司令(Radiohead)要來無償演出——結果只是煞有其事的玩笑,那個樂團明明還在英格蘭。 隔天,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和羅素・西蒙斯(Russell Simmons)真的帶著隨行人員來串門子,還為紮營的人送上禮物。接著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也來了。在這種馬戲團的氛圍中,一個處於職涯中期的作家,試圖指揮年齡只有她一半的抗議者,結果失敗,同時又被銬上手銬,只能算是小小的插曲。 但是,公廁事件後,我開始密切注意沃夫的動向,意外發現某些對我造成不良後果。而且越來越詭異。全美國的警察清除占領運動在公園和廣場的營地後,她寫了一篇聲明,沒有任何證據,指稱清除的指示直接來自國會與歐巴馬的白宮。 「當你把點連接起來」,沃夫寫道,就全說得通。占領運動的鎮壓是「內戰的第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國會議員與美國總統勾結,派遣粗暴、整齊的鎮壓隊伍,對抗他們應該代表的民眾」。 沃夫表示,此舉象徵美國掉進極權主義統治——她以前就這麼說過。小布希任內,她信心十足預測小布希不會允許二○○八年大選如期舉行(結果相反),而且之後她還會繼續這麼說上幾年。「悲哀的是,本週美國人與在埃及解放廣場的抗議人士又更接近,成為真正的兄弟姊妹。」她寫道。「和他們一樣,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正對著我們開戰。」 這樣的邏輯未免太過跳躍。然而,對我來說,更糟的是沃夫的新焦點——危機期間的企業濫權和政治權力——這些議題在她的書《美國末日》中曾短暫觸及,而現在,她的論述讓我感覺像在模仿我的《震撼主義》,但是極其拙劣。刪除所有事實和證據,提出我永遠無法支持的籠統結論,我覺得很扯。 而且雖然當時人們還沒經常把我與我的分身混淆,但我知道,有些人會把沃夫的理論冠上我的名字。那是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我回頭仔細去看那篇她穿著晚禮服被逮捕的文章,《衛報》的一行跳到我的眼前:「她的伴侶,電影製作人艾夫拉姆・路德維希(Avram Ludwig)也被逮捕。」 我把這句話念給我的伴侶聽,他是電影導演兼製作人艾夫拉姆・路易斯(Avram Lewis,人稱「艾維」)。 「這什麼東西?」他問。 「我懂。」我說。「好像某個可惡的陰謀。」然後我們兩人都大笑。 占領運動之後過了十年,沃夫已經連結的點,介於眾多截然不同的事實與幻想之間,簡直難以捉摸。她提出未經證實的臆測:關於國家安全局的吹哨者艾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並非他聲稱的樣子」,暗示他是活躍的間諜);關於二○一四年伊波拉病毒爆發時被派到西非建設野戰醫院的軍隊(並非為了阻止疾病擴散,而是謀劃將病毒帶回美國,以合理國內「大規模封城」);關於ISIS斬首美國與英國俘虜(可能不是真的殺害,是演出來的祕密行動,美國政府扮演受害的角色);關於逮捕被控在紐約市的飯店房間性侵房務員的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明尼克・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控告最後撤銷,民事訴訟和解,但沃夫懷疑整起事件是「情報」行動,為了不讓史特勞斯—卡恩參加法國選舉而設計,當時他與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的競爭很有勝算);關於二○一四年蘇格蘭獨立公投(根據她從紐約自家收集的隨機證詞,她宣稱可能有詐欺之嫌);關於綠色新政(她說不是草根氣候正義行動的要求,而是另一場精英策劃的行動,以掩飾「法西斯主義」)。 在我們這個財富極端集中、權貴似乎完全不受懲罰的年代,質問官方宣言的真實程度是完全理性,甚至明智的事。揭開真正的陰謀是調查報導必要的任務,之後我會深入討論這個主題。然而,我的分身對於史諾登、ISIS、伊波拉病毒只是提出故作驚悚的理論,並不想要實際研究。她看到形狀奇怪的雲而開始編織故事的時候也沒有實際研究(她暗示那樣的雲是NASA的祕密計畫,「在天空到處噴灑鋁」,意圖造成失智症流行)。 她在推特上分享對於5G無線通訊網路的想法,真的了不起,但也沒有實際研究,例如:「去貝爾法斯特真是太棒了,那裡還沒有5G,感受大地、天空、空氣、人情,感受一九七○年代的生活。冷靜、穩定、和平、安寧、自然。」 這個社群平台以嘲諷聞名,她的觀察自然引來網民回應。多數的人指出(一)她去貝爾法斯特的時候那裡已經啟用5G;(二)一九七○年代的北愛爾蘭正值恐怖血腥的武裝衝突,造成數千人喪命。 似乎很難相信,這些全都出自著作《美貌神話》的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得主。「小女孩學的不是對他人的欲望,而是被欲求的欲望。」當時她這麼寫道。「女孩學會跟著男孩看待她們的性;那件事情占據應該用來發現她們想要什麼,閱讀並書寫、尋找並追求的空間。性被美貌挾持,而贖金的術語早就以相較廣告與色情書刊所知更美麗的工具:文學、詩、繪畫、電影,深深刻在女孩心裡。」 那本書中存在重大的統計錯誤,彷彿預示未來,但是也有細緻的研究工作。沃夫今日的網路文章激動又荒誕,以致讀她早期的文字,發現這個人顯然喜愛語言,深刻思考女孩與女人的內在生活,並且懷有她們得到解放的願景,真是令人詫異。 一九九○年代初期吉曼・基爾(Germaine Greer)公開表示《美貌神話》是「《女太監》(The Female Eunuch)之後最重要的女性主義作品」(一九七○年基爾自己最賣座的書)。部分是時機的緣故。一九八○年代失落的十年過後——女性主義突然太粗俗直接,因而無法衝向高峰——集團媒體準備宣布第三波的女性運動,而《美貌神話》讓沃夫成為這波運動上鏡的代言人。她絕對不是第一個女性主義作家揭發加諸在女人身上不可能的美貌標準,但她有獨特的角度。 沃夫的論點核心是,一九八○年代,正當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已經成功贏得女性高等教育與職場平等,但是要求女性符合不可能的纖細與美貌標準的壓力遽增,使她們在各自的領域與男性相比處於競爭劣勢。她主張,這並非巧合。沃夫寫道,「統治精英」知道,如果女人可以自由發展不受限制,他們掌握的工作會陷入危機,所以「必須阻撓,否則會對傳統權力精英不利」。 她推測,美貌的「神話」是被創造的,為了耗盡女人的心力——讓她們忙於化妝和減肥,而非自由爬上職業的階梯,勝過她們的男性對手。本質上,她主張一九八○年代提高的美貌標準是對一九七○年代女性主義的強烈抵制。但是沃夫回應的女性主義,並非返回一九六○與七○年代激進的要求。 六○與七○年代的女性主義與反帝國主義、反種族主義、社會主義連結,而且社運人士已經建立他們的聯合組織、運動刊物,同時反對派的政治候選人準備出發,從外挑戰並扭轉占據優勢的權力系統。相反地,正當柯林頓和布萊爾帶領他們各自的政黨遠離普及的公共服務與財富重新分配,轉向支持市場、支持軍國主義的「第三條路」,沃夫版本的第三波女性主義畫出一條中間路線,對工人階級的女性毫無幫助,卻向白人、中產階級、接受高等教育——像她一樣的女人——保證一切。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寫作《挺身而進》(Lean In)二十年前,沃夫出版第二本書《以火治火》(Fire with Fire),呼籲女性主義放棄教條,擁抱「權力意志」。 她接受自己的建議。在她之前的女性主義是在女性運動內部建立力量,然而沃夫不是,她把自己發射出去,像一顆飛彈,進入位於紐約市和華盛頓特區自由建制派的核心。 她嫁給一個後來成為柯林頓演講寫手的《紐約時報》記者;她向政治操盤手迪克‧莫里斯(Dick Morris)請益,這個人影響柯林頓突然傾向右派;她也協助成立女性領導能力的培育機構。看起來沃夫並不想要拆除精英權力結構——她想進入。

作者資料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國際暢銷作家,代表作包括《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No Logo》、《不能光說NO》、《刻不容緩》,以及《拿回我們的未來》(合著)等書,已被翻譯成超過三十五種語言出版。

基本資料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譯者:胡訢諄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娜歐蜜.克萊恩 作品集 出版日期:2025-04-18 ISBN:9786264192927 城邦書號:A2203966 規格:平裝 / 黑白 / 49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