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你的心有一道牆:人生沒什麼放不下,在紛紛擾擾中活出豁達心境的29帖安定禪方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你的心有一道牆:人生沒什麼放不下,在紛紛擾擾中活出豁達心境的29帖安定禪方

  • 作者:大愚元勝
  • 出版社:大牌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4-23
  • 定價:390元
  • 優惠價:79折 308元
  • 書虫VIP價:308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92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外版新書

內容簡介

「喵~沒什麼煩惱不能放下。」 \日本YT界超人氣網紅住持!頻道追蹤人數突破70萬/ 以最簡單的文字說最實用的智慧,化解你心中最苦澀的煩惱。 人生就是一場放的修行,放下、放手、放心、放鬆、放空,以及放倒心中那道牆。 ★日本超高人氣禪僧YT「大愚和尚の一問一答」,單支影片最高觀看人數超過280萬! ★超過千人親自見證,人生一切煩惱,都能在佛陀智慧中找到解答。 「我和家人一見面就吵架,每天回家都好煩。」→「為什麼他們不理解我!」 「我一定是地獄倒楣鬼,才會遇到這麼難相處的同事。」→「這些人怎麼都不願意幫幫我!」 「我也想賺很多錢住豪宅、進大公司上班、跟理想對象結婚生子!」→「世界對我不公平!」 「感情路上跌跌撞撞。想遇到對的人,真的好難。」→「他為什麼就是不喜歡我!」 討人厭的同事、不體貼的丈夫、小心眼的朋友、愛炫耀的親戚 不聽話的小孩們、冷淡的戀人、不順心的每一件事…… 佛陀將告訴你,這些不滿全是你想像出來的。 而你可以通通放下。 因為,無論是工作、人際關係、財富,或地位名聲, 真正創造痛苦的並非他人,正是「自己的心」。 只要能跨越你心裡的那道牆,就能放下所有煩惱。 而一切的關鍵就在於──記住「諸行無常」。 認清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會永遠不變。 本書作者是日本YT界最受民眾信任的網紅住持,傾聽上千人的煩惱後,以佛法智慧為基礎,濃縮整理出29則最適合現代人的處世哲學,告訴讀者如何在紛紛擾擾中活出豁達心境,放下人生路上各種無謂的困擾。當你對生活感到絕望無力、疲憊不堪或是憤怒萬分時,期許本書能成為點亮你心的一盞燭火,帶你重新找回人生的平靜。 茶若泡開,香氣自來。 人能想開,一生自在。 心通透了,人就豁達了,日子也平靜了。 ★ 佛陀是「心的大師」,金句搶先看 。不把心力浪費在「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 。果斷告訴自己「一切全是妄想」。 。可以反省,但不能後悔。那沒有任何意義。 【貪】跨越「想要」這道牆…… ‧「這也想要,那也想要」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我至少過得比那個人好!」這種廉價的優越感會趕跑幸福。 【嗔】跨越「憤怒」這道牆…… ‧對他人感到氣憤煩躁,是因為「不小心擅自期待」了。 ‧對某個人事物「愈想愈討厭」,只會害到自己。 ‧悲傷也是一種憤怒。喜愛的人事物總有一天必定會離開,現在就接受這件事。 【癡】跨越「無知」這道牆…… ‧承認自己的愚昧,才能捨棄「想要更多」的欲望及掙扎。 ‧能放下的,就是不重要的。「放棄」會讓人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 【善】跨越「我執」這道牆…… ‧被肯定也好,否定也罷,起居坐臥皆不受他人影響。 ‧用善念改寫自己的心,不再讓心受制於憎惡和怨恨。 讓書中超萌の禪僧喵陪你一起觀照內心、善待自我, 讀完本書,你可以成為── ▌不輕易為小事動怒的人。 ▌不會浪費力氣去討厭任何(不重要的)事物的人。 ▌不再當個整天與別人比較、老是心懷忌妒羨慕的人。 ▌不對人生感到後悔的人。

目錄

作者序 面對自己的心,就可以從煩惱和痛苦中解脫 第1章 所有「煩惱」萌生之處 ․「那也想要,這也想要」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兩千五百年前的智慧,是你放下「此刻煩憂」的工具 ․「活得高明」與「活得愚昧」的人有何差別? ․「擁有一切的那個人」心裡也有煩惱及痛苦 ․就連煩惱也是「諸行無常」 ․創造痛苦的並非他人,而是「自己的心」 ․「凡事都想比較」的欲望會支配你的情緒 ․侵蝕美好人生的三毒:貪嗔癡 ․只要跨越「自己這道牆」,就能擺脫一切煩憂 第2章 跨越「憤怒」這道牆 ──生氣‧討厭‧輕視‧忌妒‧後悔‧悲傷 ․對他人感到煩躁,是因為「不小心擅自期待了」 ․你有沒有在想像中把討厭的對象「變大」了? ․停止用無意義的「喜好」評斷一切 ․忌妒別人,是對自己最大的折磨 ․人生要不後悔,訣竅是「早點自掘墳墓」 ․練習把悲傷的情緒「先放在一旁」 第3章 跨越「無知」這道牆 ──不安‧焦慮‧偏見‧絕望 ․看清「莫名不安」的真面目,就能擺脫它 ․想清楚人生的「優先順序」,焦慮自然會消失 ․練習獨立思考,先看行動再聽言論 ․「放棄」會讓人看清楚重要的東西 第4章 跨越「想要」這道牆 ──忌妒‧比較心‧執著‧自戀‧自卑‧自大 ․你有辦法和「心裡羨慕的那個人」同樣努力嗎? ․不把心力花在「自己改變不了的事情」 ․「勉強自己正面思考」會造成反效果 ․「我至少比那個人好!」廉價的優越感會趕跑幸福 第5章 改變「心的習氣」,不再受負面情緒擺布 ․養成「善念滿滿」的心靈習慣 ․果斷告訴自己「那些全是妄想」 ․冥想就是真實面對自己的心 ․不用盤腿打坐也能冥想 ․如果搞錯本質,正念反而會成為陷阱 ․讓情緒「清晰可見」,是獲得平常心的鑰匙 結語 你可以放下煩惱,過上舒服自在的人生 附錄 二十五個善心所‧十三個同他心所

序跋

面對自己的心,就可以從煩憂和痛苦中解脫 各位讀者好,我是大愚元勝。目前在日本愛知縣小牧市的佛心宗大叢山福嚴寺擔任住持,平時也透過YouTube 等平台接受各地民眾的煩惱諮詢。 「每天都一堆煩心事,我快受不了了。」 「我一直為過去的事感到後悔,內心好痛苦。」 「活著好累。好想死。」 諸如此類的煩惱從日本全國各地如雪片般湧來,目前約有兩千五百人在排隊等候諮詢,而且人數逐年攀升。 這情況清楚顯露出,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日子過得有多麼艱難,每一天的內心苦悶又有多麼煎熬。 傾聽了許多人的煩惱和苦楚後,我強烈體認到一件事—那就是,煩惱的根源明明全都起於「同一處」,大多數人卻沒有發現到這一點。 從結論來說,內心升起的所有苦澀,全部源自於「你頭腦中的妄念」。換言之,其實和別人並沒有關係。 我這樣說,或許有人會提出下面這種反駁。 「才不是!我會這麼痛苦,都是公司那個討人厭的主管害的。」 「出軌的明明是老公,為什麼是我不好!」 然而,請各位想想看。「討人厭的公司主管」或「出軌的老公」,只不過是導火線而已。後續衍生的痛苦及煩惱,其實都來自你的內心。 「那不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可能會有人這樣想。 但請各位放心,這種時刻能助各位一臂之力的就是「佛教」。 有些讀者可能有所誤解,但佛教並非主張「相信釋迦牟尼(佛陀)就能得救贖」的宗教。 此外,佛陀這個詞的意思是「覺醒於真理的人」,用來稱呼開悟後的釋迦牟尼,但在本書中,我會直接用「佛陀」二字來代表釋迦牟尼。 佛教的主軸,一語道破就是「心」。我們要面對自己的心,徹底觀照其變化及反應,冷靜分析情緒的流轉,讓自己放下煩憂痛苦,培養一顆安穩、平和的心。 儘管這些教誨是在距今超過兩千五百年前闡述的,內容仍然合乎邏輯又實用,都是值得身處現代的我們採納的智慧。只要妥善運用這些思維方式,無論何種煩惱或痛苦,都有辦法消除。 即便是看似寸步難行的沉重問題,也必定能從中找到解決的線索。 我自己也曾多次從佛陀的教誨中獲得救贖。好幾次我經歷嚴重失敗想要一了百了,或投注大量心力的事業發展不順,被逼到走投無路時,都是因為在佛教的觀念得到啟發,回頭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才得以成功克服危機。 面對自己的心並設法做出改變,需要勇氣。 詳細內容我會在書中說明。但要做到這點,各位必須跨越妄念、臆測、想跟別人比較的衝動等一道道在你自己心裡面的高牆。 只要能拆除那些牆,直面自己的心,就可以從諸多煩惱和痛苦中徹底解脫。 憤怒、悲傷、忌妒、不安—這些負面情緒,只要我們身為人,就不可能徹底消除。 不過,即使一概稱作「憤怒」,仍可區分為必要的憤怒(應該保留的憤怒),以及不需要的、最好捨棄的憤怒。清楚辨別兩者也很重要。 只要能深入理解那些正令你感到痛苦的不必要情緒,與之好好相處,學會逐漸放下,就能用比現在更輕鬆、更平靜的心情度過每一天。 這就是跨越自己「心中那道牆」的整套流程。有些人或許會心想:「真要那麼簡單我就不用受苦了,我一定辦不到。」但那些想法並不是真的。只要掌握解決煩惱的思維方式,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實踐,積沙成塔,就很有機會逐漸改變你內心的習氣和思考習慣。來找我諮詢的許多人也都正透過這種方式,慢慢放下煩憂和痛苦。 本書將會詳細說明跨越「內心那道牆」的方法,並陪伴各位一起練習。書中內容雖然立基於佛教思維,但我力求文字表達清楚易懂,希望讓不熟悉佛教的讀者也能輕易理解,諸位大可放心。 人生中,「苦」壓倒性地遠多於「樂」。 可是,即使置身苦境,只要能真正學會面對痛苦,以及坦然放下的方法,內心湧現快樂、開心或幸福的瞬間就會與日俱增吧。 如果本書能成為照亮你人生旅途的一盞燈,那將是我最高興的事了。

內文試閱

第1章 所有煩惱萌生之處 ▌「這也想要, 那也想要」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各位對佛教抱持著什麼樣的印象呢? 「是那個誦唸南無阿彌陀佛,信奉釋迦牟尼這位神明的宗教吧?」 想必有人是這樣想的。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真正的佛教並非是一種只會向神明祈禱、依賴佛陀的宗教。 我在本書一開頭也曾稍微提及,佛教關注的主題是「心」。 觀照自己內心的念頭,設法減少每個人心中都有的煩惱和痛苦,為了更快活過日子而不斷努力──這是佛陀闡述過的教誨,換言之,就是佛教的本質。 佛教不是立基於神明,而是立基於自己。這一點可說是與其他宗教相當不同的地方。 人都有欲望,而佛陀發現,欲望愈大痛苦也就愈大。 「我想進好學校念書,進好公司上班。」 「我想跟條件優秀的好對象結婚。」 「我想賺很多錢,住豪宅過上奢華的生活。」 在現代來說就像是這些欲望。 人們時常認為只要滿足這些欲望,自己就會獲得幸福。但欲望是無止盡的。即使滿足其中一項欲望了,依然會「這也想要,那也想要」,又開始渴求其他事物,不自覺與他人比較,變得想要「更多」。然後,這個「想要更多」的心念就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佛陀發現一件事—一個人如果一直向外尋求痛苦的原因,痛苦就不會消失,自然也沒辦法感到幸福。 佛陀說,如果真心想獲得幸福,必須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內在(心),付出努力一步步整頓自己的想法。 換句話說,只要能跨越「自己心中那道牆」,放下煩憂,就能過上內心更平靜的生活。 ●獲得幸福的提示就在「你的心」 這裡說的「努力」,和我們平常認為的那種努力稍有不同。我們之中有許多人,正為了獲得前面列舉出的那些「好○○」而拚命努力,例如,努力賺取比別人更多的財富、過上富裕生活而在努力,或者從小就被教育「要為此努力」。 我不會說那全是錯的,只是,這種透過外在事物來尋求幸福,並以此為寄託的生存方式,內心很容易因「 想要更多」而產生痛苦。 佛教的宗旨則不同,佛教是要人安頓內心,「為放下心裡面的痛苦而努力」。 而佛陀揭示了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及路徑。 「人生一切皆苦。換言之,一切都始於苦,我們只能接受這件事。為此,我們要培養智慧,化解內心的苦澀,開朗快意地活下去。活著,就是一連串的苦。既然逃不過老病死的苦惱,倒不如徹底看清現實,豁達面對人生大小事,盡量活得盡興歡快,不是嗎?」 簡單來說,佛陀留下了這樣的訊息。 佛教並不是宣揚「只要遵從神的教誨就能獲得幸福」、「只要相信○○就會得救」的宗教,而是「只要這樣思考,這樣去實踐,就能放下煩惱及痛苦」的思考方式及實踐法則。 我會在第五章說明,佛教針對痛苦的處方籤是:「捨棄惡念及負面情緒(這不善心所),培養善念及正面情感(善心所)。」 不是對症治療,而是對因治療(著重治本的根本療法)。當然,要全部實踐並不容易,但只要做到其中的一點點,一個比此刻更輕鬆自在的世界就會在你眼前展開。

作者資料

大愚元勝 佛心宗大叢山福嚴寺住持。慈光集團會長。 法號「大愚」,表示不受任何事物局限的自由境界。畢業自駒澤大學,曾在曹洞宗大本山總持寺修習,並於愛知學院大學研究所取得文學碩士學位。擁有僧侶、實業家、作家、演講者、治療師、空手道家這六種身分,是個體現「非僧非俗」、獨樹一格的僧侶。當初在YouTube上創立煩惱諮詢頻道「大愚和尚的一問一答」的契機,源於一位母親因為擔憂反覆暴食和拒食、割腕自殘的青少年女兒前來諮詢。頻道目前的追蹤人數已超過七十萬。在令和元年,創辦以回歸佛教本質「培養慈悲心、智慧與佛性」為宗旨的佛心宗,開啟新篇章。 主要著作有《你可以活得不辛苦:安頓身心,讓人生更喜悅的50 個禪智慧》等作品。

基本資料

作者:大愚元勝 譯者:徐欣怡 出版社:大牌出版 書系:My Map 出版日期:2025-04-23 ISBN:9786267600597 城邦書號:A1290316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