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第8號證人【艾迪.弗林系列8】
-
法外大飯店(《時空旅人的沙漏》作者全新大作,年度最暢快動作派推理小說)
-
可燃物【橫掃日本推理小說排行榜,年度最強三冠王!】
-
騙經:晚明中國的江湖騙術與防騙故事集【杜騙新書.新注校勘全本】
-
無辜的共犯【艾迪.弗林系列7】(含作者史蒂夫.卡瓦納親筆簽名印刷扉頁與全球唯一中文專序)
-
我的工作是惡魔【限量隨書贈「地獄車票」超狂書籤】
-
傲慢與偏見【復刻1894年「孔雀版」經典插畫160幅│珍.奧斯汀250歲冥誕珍藏紀念版】(燙金精裝)
-
活著(經典新藏版)
-
關鍵詞是謀殺:日本這本推理了不起海外榜No.1!安東尼.赫洛維茲繼《喜鵲謀殺案》最新代表作
-
裸山(首刷隨書加映《裸山》番外極短篇〈暖蛇〉海報小說)
內容簡介
《知道也沒什麼用的神秘人類雜學辭典》
最會寫散文的天文學家
溫柔對接心之軌道,測量內在的情感振幅
★韓國網路書店YES24、阿拉丁TOP 100
★京鄉新聞、文化日報、首爾新聞、朝鮮日報、韓國日報推薦好書
在公轉自轉的平凡日常裡,每天每天,我都持續愛著每一個屬於我的宇宙。
天文學家自古至今都在為我們仰望浩瀚夜空,記錄遠在光年外的點點繁星。那些數據與理論不只推動了科學進展,也為文學、占星與神祕學開啟想像的大門。然而在這顆黯淡藍點上,卻有一位天文學家不只探索宇宙的無垠,也低頭書寫更加神祕難解的另一個宇宙──人之心。
人心猶如未知的星系,而她自己則是那顆被天文學家、妻子、母親等多重身份環繞的恆星。女太空人的委屈讓她感同身受;防彈少年團的歌被NASA選入「太空人歌單」,能激起她的滿滿驕傲與使命感。當她凝望美麗的晚霞,也會好奇地思考:究竟要如何讓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能永遠在小行星上欣賞到日落?
理性與感性共振的天文學家,在現實與夢想交會的軌道上公轉自轉。她的文字,充滿對萬事萬物的幽默與溫暖,如同劃過天際的流星,在碰撞與燃燒之間,開創出了獨一無二的小宇宙。
王喵(「不看戲會死」版主)
許菁芳(作家)
曾瑋玲(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
──共鳴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目錄
☆臺灣版序-我與你的交會,閃爍如星辰
☆前言-從無垠的宇宙,到一個人的宇宙
★Episode 1★約聘職行星科學家
飛越時間的卡西尼
原來你是博士啊
屬於我們的宇宙
《朝鮮王朝實錄》宇宙
不容許詩情畫意的抒情文
Re) 致教授
★Episode 2★我是理科型人類
現在,請享受吧!
我愛宇宙的方式
百分之百是流星
無人知曉的太空人
情感的振幅
地球不是星星
適合觀測的日子
你要接受訪問嗎?
為暗淡藍點轉身
和小王子看日落
★Episode 3★一點點的天文學
跟宇宙的交會
愛宇宙的上萬種方法
那時此刻的月亮
授粉的宇宙旅行者
廣為人知的天文學史
不為人知的天文學史
★Episode 4★我們都是太陽系人
再見,高利隆
帶我去月球
在火星見吧
消失的冥王星
夏夜的海豚座
帶著音樂上太空
我們,是太陽系人
展開另一個宇宙
☆推薦文
學會愛自己,以及愛宇宙的方式(王喵/「不看戲會死!」版主)
想起了仰望星空的那個我(曾瑋玲/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作者、譯者簡介
內文試閱
★無人知曉的太空人★
我讀了刊登在科學雜誌《EPI》的「韓國第一太空人李素妍訪談」。我很好奇,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訪問韓國的第一位太空人李素妍」,還是「韓國第一次訪問太空人李素妍」?韓國的太空人目前只有一個,在獨一無二的「太空人李素妍」前面,又加上「韓國第一」幾個字,就跟稱呼獨生女為「我們家老大」一樣奇怪。畢竟以後進入太空的韓國人想必只會更多。我們人類總有一天會飛往更遙遠的宇宙。
一想到現代人這種順其自然、等孩子自己到來的生育計畫,就覺得現在的獨生女似乎也不是不可能變成家中的老大了。既然如此,「韓國第一太空人李素妍」自然也可以成立。
就像訪問的標題無法一眼即明,內文也讓人無法一口氣讀到最後。編輯介紹說,這是李秀妍成為太空人、開始航行太空十年後,首次公開她的宇宙日記。為了看她的日記,我快速翻頁,卻怎麼也找不到。即便這本只有B6大小的雜誌相當迷你,訪問卻超過了三十頁。我想,他們或許不是直接掃描整本日記,而是將內容打字輸入電腦後再印出來,於是便決定從頭再看一次。看到一半我才終於找到日記再哪。我以為是雜誌插畫而掠過的圖畫,原來就是她的十天太空飛行日記。
沒能一眼就認出來或許是正常的。那是本口袋大小的日記本,只占了兩個星期的頁面。我可以清楚看到,上面寫著「高道源的清晨書信」。日記左側有一些佳句和插畫,右側則是相當於一週七天的七個空格。雖然我們確實把這樣的商品稱為「日記」,但寫在裡面的與其說是日記,更像是一般隨手的筆記。除了太空船發射當天的紀錄,其他頂多只寫了三、四件當天要做的事,還用幾個簡單的詞彙記錄當天的心情,然後就沒了。這幾行筆記,就是「宇宙日記」。這簡樸的日記是太空飛行「額外」允許攜帶的個人物品。對太空人李素妍來說,這是一本很重的日記本。她有限的自由時間,甚至無法填滿週記頁面上的每一格。於是我哭了。
李素妍原本是候補太空人。原本被選為韓國第一位太空人的人不僅體格好,看起來也十分勇敢。是名叫作高山的男性,未來若要拍以太空人為主角的電影,那他可以親自演出主角。高山畢業於韓國首屈一指的大學、任職於菁英職場,更曾是一位業餘拳擊手,體力非常好。他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最終獲選成為太空人。他的身旁一直站著一位女性候補太空人,全體國民都很開心。太空人選拔過程沒有性別歧視,十分公平,讓人感覺這與平時的韓國社會截然不同。這樣的印象,一直持續到飛行前夕突然更換太空人為止。
事情發生在太空人要使用的物品,都已經被送上太空之後。能開放攜帶的個人物品數量,被未能全部送上去的實驗設備、在太空人計畫途中更換名稱的主管機關標誌更換貼片與貼紙等占據。也因此在太空站停留期間,李素妍必須穿著當初高山先送上去的衣服,都是些體型、性別與她不符的服裝。清點物品的俄國負責人得知這件事後,或許是有些心疼,便偷偷塞了一個夾鏈袋給她,並告訴她說:「裝在這裡面的東西都一定會送上太空船。」十多年後,我才得以看到急忙塞進那個袋子的日記本。
有些人不想接受李素妍是韓國第一位太空人的事實。因為在全體國民關注下選出來的太空人,卻突然說要換,實在讓人不知該作何反應,而且又是女性太空人搶先一步,更讓不少人很是反感。女性太空人以候補的身分站在男性太空人身旁,在太空船發射的那一刻站在地球的鏡頭前奮力鼓掌歡呼的畫面,對某些人來說,是極為賞心悅目的場景。高山被換成李素妍的這起事件,成了女人取代男人的衝擊,在韓國社會擴散開來。
李素妍在大學主修機械工程,後來又取得生命工學的博士學位,可說是在國際太空站進行實驗的不二人選,人們卻輕易忽略了她的專家身分。很多人忘了太空人計畫名義上的目的,是在國際太空站進行科學實驗。韓國第一位在宇宙進行實驗的人,恰好是在學術界研究科學的人,這是莫大的幸運,卻沒人關心。
在國際太空站時,臉會比在地球時更腫。這是因為沒有腳底的重力將血液往下拉,心臟卻還是想跟在地球時一樣,賣力完成自己的工作。當時每一篇相關新聞底下,都有人留言拿女性太空人臃腫的臉來批評她的外表。李素妍連睡覺的時間都精打細算,努力完成多達十八項實驗,還會花好幾天時間思考那些不如預期的實驗該如何處理,實驗數量多到甚至讓俄國要求減量。
一個新手太空人完成了這些事,卻沒有人稱讚她。當她從宇宙返回地球時,因為返航模式的缺陷導致她差點死亡,仍然沒有在韓國成為家喻戶曉的太空英雄事蹟。李素妍搭乘的返航膠囊脫離軌道,整顆膠囊起火,對外通訊完全中斷,使得她幾乎是垂直墜落到哈薩克的平原上。她緊急迫降在距離預計降落地點數百公里外的地方。在當地嚇到不知所措的居民協助下,才得以逃出返航膠囊。並且在救援隊抵達之前,跟同事一起苦苦支撐著,才保全住了性命。這樣戲劇化的故事,竟沒有拍成電影或電視劇一再重播,只是任由它變得像沒人會再翻閱的書本褪色泛黃。
完成太空飛行後回到韓國的李素妍,進行過上百次公開演講和採訪。在比當初簽約的時間要長兩倍的時光裡,執行她身為太空人的任務。但太空人計畫是個單次的計畫,未來太空人李素妍能說的也就是不斷重複那十一天的太空航行,一如她從太空回來後的那四年時光。然而,要她時隔幾年再回歸生物工學博士的身分,繼續去研究生物DNA也有些困難。畢竟生物工學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闊別數年的人哪可能輕鬆回到這樣的急流中安身立命?
太空人李素妍能能走的路來看,似乎都很渺茫。煩惱到最後,她決定申請暫時停職並到美國留學,人們認為她拿了好處就跑,批評這種行徑簡直無異於「吃霸王餐」。她在那裡跟一位韓裔美國人結婚,恰好就在停職期滿時、辭職離開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時,人們也不斷地批評她。就連她畢業於「公立」科學高中、「國立」韓國科學技術院的學歷,最終都成了問題。人們說「那個女人」從高中到博士用的都是民眾的稅金,卻這樣不負責任地拍拍屁股就跑,真是可恥至極。人們說她從演講單位那裡拿了演講費,回頭又跟研究院拿出差費,這樣的不法所得應該要追討回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因為違反規定而沒能參與太空航行的高山,也在與研究院的合約期滿後前往美國。他到美國留學時所選的領域,跟他的太空人身分沒什麼關聯,卻沒有任何人批判他。他現在是一間製造3D列印機的公司老闆,人們看完他的訪問後,紛紛都鼓勵並支持他。一點都不吝於稱讚他的挑戰精神與最終贏得成就的模樣。沒有人要他把國家投入太空人計畫的兩百六十億韓元、三百億韓元「人民血汗錢」吐出來,也沒有人要求他「將開拓宇宙的價值與展望當成自己的堅定信念,努力培養第二、第三個太空人」。「沒有來自國家的後續補助,便像蛇脫皮一樣卸下身為太空人的責任」這種批評,自始至終都只針對李素妍。
我去找了2007年李素妍與高山一起接受訪問的報導來看。這篇報導發布當時,還沒有決定誰要搭乘「聯盟號太空船」。記者以「黃金單身女」來形容當時未婚且仍在攻讀博士的李素妍,還提到在太空中老化速度會更快,身為女性應該會相當在意皮膚保養問題。還問她說,如果在太空中遇到生理期該怎麼辦。但最後刊登出來的報導,並沒有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記者擔憂地提到宇宙應該會很冷,還有高山針對這個問題的回應。
李素妍博士消失在大眾面前好一段時間,時隔許久才終於答應受訪。我非常支持身為韓國第一位、韓國最頂尖太空人的她。我們必須好好傾聽太空人李素妍在地球上的訓練、在太空中的實戰,以及從太空回來後所經歷的一切。究竟有幾個人知道她做了哪些實驗呢?那些神祕又驚奇的太空故事,精采程度不亞於此的科學政策變遷,都是只有李素妍才能講述的故事。
為了獲得她的經驗與教訓,我們才會將她送上國際太空站。那些只因為她是女人、只因為她轉換職業跑道,就希望她能銷聲匿跡的人,才是真正試圖浪費稅金的「吸血蟲」。
★消失的冥王星★
電影《絕地救援》的主角馬克.瓦特尼跟同事一起前往執行人類火星探測任務,卻因為一起不幸的意外而被獨自留在火星。在這樣悲慘的狀況下,馬克能夠保持幽默並生存下去,都多虧了他從同事遺留下來的物品中,找到一個存有音樂檔案的隨身碟。由於同事的音樂喜好,裡面存的全都是一九七○年代的迪斯可音樂。馬克雖然不喜歡這些音樂,卻依然靠聽這些音樂來撐過恐懼、憂鬱與孤獨。即使我們沒去過其他行星,但在陌生外地面對恐懼、害怕、遠離、停留與返回等行為,都會讓我們感到孤獨。很多時候,也會選擇用音樂得到撫慰。
美國太空總署之所以會替到月球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員準備音樂播放清單也是基於類似原因。為了這個睽違數十年,要再度將人送上月球的「阿提米絲計畫」,美國太空總署挑選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選曲過程也接受地球人推薦,而可以說擁有地球上最強大歌迷群體的防彈少年團,作品也早早進入宇宙DJ的播放清單裡。這不單純只是多數決的結果。在眾多候選歌曲中,〈小宇宙〉、〈134340〉及成員RM的〈Moon Child〉等以宇宙為題材的歌曲脫穎而出。
〈小宇宙〉與〈Moon Child〉的歌名確實「很宇宙」,但〈134340〉是什麼?這個編號不是其他,正是冥王星的另一個名字。冥王星原本是太陽系中最後一顆行星,但在二○○六年八月,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投票之下,重新被歸類成矮行星,也使得我們背誦太陽系行星的口訣要縮短成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比行星要小的小行星、矮行星,官方名稱都是一連串的編號。一般來說都只會以編號來稱呼它們,如果有另外的名字,則會在編號後面再加上名字來稱呼,所以現在冥王星的官方名稱是「134340冥王星」。對於那些小時候用行星名字第一個字,編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這個口訣來背誦太陽系行星順序的人來說,冥王星的消失讓他們有些不知所措,口訣的最後一個「冥」字被迫消音處理。以前學到的明明就是行星,現在怎麼又說它不是行星了呢?還有什麼因為地球的歲差運動,導致黃道十二宮變成十三宮,大家的生日星座可能都得要改,這又是怎麼回事?本來以為天上的東西永遠不會變,大家都用天上的星星來代表自己,許下永恆的誓約,現在卻說天上的世界也會改變,到底是怎樣?
其實,古代人類也會觀察天空。人們會配合太陽升起的時間改變生活作息、會用眼睛追逐緩緩越過天際星辰的月亮。在彗星出現時,也會以敬畏的目光觀察。遠在當時,冥王星也是靜靜在它的軌道上運行。無論我們稱呼它為行星還是矮行星,無論防彈少年團有沒有用冥王星的編號寫一首叫134340的歌曲,它都不介意。宇宙依然是那個樣子,只是我們觀察夜空的方式變了,教科書上的天文單元也跟著修改。
但行星究竟是什麼,為何非得把冥王星獨立出去?那是在冥王星探測船新視野號已經離開地球展開漫長航行,出發前往冥王星之後的事。負責維護新視野號探測船的天文學家們,依然主張天王星是顆行星。
「行星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不只是天文學的定義,更經常成為帶動哲學討論的主題,例如某部以「冥王星」為名的韓國電影中,就讀名門私立高中的主角,很想加入朋友的祕密讀書團體,後來卻因為拒絕進行非常不道德的入團測試而遭到淘汰。這部電影以「冥王星」這三個字來比喻在致命的競爭之中,青少年的友情被逐漸消磨殆盡的悲慘世界。
雖然太陽系的行星數少了一個,確實很遺憾,但只要想想「行星」的定義是什麼,就會覺得冥王星被歸類為矮行星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都能用肉眼看見,自古以來人類便能夠區分夜空中的行星與恆星。這是個古老且明確的概念,不需要特別去定義行星。繞著太陽打轉的就是行星,在行星周圍打轉的則是衛星,不是衛星但比行星小很多的是小行星。有時候會靠近太陽周圍,一邊前進一邊噴出塵埃與煙霧的則是彗星。
但隨著觀測器材與技術的進步,我們會發現不屬於這些大分類的例外。當我們在冥王星附近發現幾個類似的天體之後,它們的定位就引發了極大的爭議。我們說冥王星是行星,但它的鄰居也都跟它很像,我們很難明確地說它們其中某幾顆是行星、某幾顆不是。科學技術還在進步,未來我們想必會再發現更多冥王星的鄰居,因此二○○六年才會訂出標準。圍繞太陽打轉且獨占軌道的圓形天體稱為行星,軌道上還有其他鄰居的稱為矮行星,因此冥王星自然成了矮行星。有傳聞說當初會把冥王星降級,是因為美國研究團隊發現了冥王星,這讓歐洲天文學者很不開心,才刻意將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除名,但這只是謠言,並非事實。
將天體分類並取名的事情,目前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負責。但他們也並沒有擁有絕對的決定權,他們會提供取名的機會給天體的發現者,並且管理天體列表。有時候會以全球民眾為對象舉辦徵求天體名稱的活動。冥王星的英文名稱Pluto,就是從徵名活動中選出來的。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少女建議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界之神為名。能夠為地球外的宇宙天體取名,而且那個名字能永遠記在全體地球人心中,甚至還會出現在科學家的論文當中,真是一件很夢幻的事。
進入二十一世紀,相較於太陽系內,我們更頻繁發現太陽系外的行星。以二○二○年為準,已經發現且完成驗證的太陽系外行星有四千三百多顆,而且還持續增加中。這些行星大多數是以發現團隊所提供的編號列表稱呼,偶爾也會舉辦徵名活動。例如二○一五年就徵求了圍繞在其他十四個恆星周圍,共三十一顆行星的名字。活動會從第一階段的眾多提議中選出幾個合適的名字,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投票來做最終決定。
畢竟這是要為宇宙天體取名,因此通常會選擇具備重大意義的名字。一般都是用神話或歷史人物來取名,但物品、地點或某些抽象詞彙,也有成為天體名稱的機會。如果你在徵名比賽的第二階段去看看有哪些候選,通常都會有「Veritate」,這個字源自拉丁文中的「真實」。也會有發現木星衛星與土星環的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o)等。偶爾還會有「烏龍麵」(Udon)跟「蕎麥麵」(Soba)呢。看到這兩個名字時,我還以為是房間的燈太暗了,讓我一時之間看錯。我把視線從螢幕上移開,看一下遠方讓眼睛休息,眨眨眼再回來看,發現就是烏龍麵跟蕎麥麵沒錯。對,有些國家、有些文化圈會認為,這些東西確實有足夠的價值用來為天體命名。我們現在在討論的可是宇宙,我竟然會為了這點小事嚇一跳,只能怪自己太沒有修養。身為一個富含民主精神的地球人,投給其他自己認為更合適的名字一票,就是我唯一能做的事。幸好(?)最後替系外行星選出來的,並不是食物的名字。
二○一九年,又舉辦了第二次徵名活動。這次則是把要取名的對象分配給不同的國家來票選。韓國被分配到的是小熊座的「8 Umi」,以及繞著這顆星轉的「8 Umi b」。這是韓國天文學家用普賢山天文臺一.八公尺望遠鏡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因此對韓國來說是相當特別的一顆星。這支望遠鏡,就是你皮夾裡那張萬元紙鈔背面的望遠鏡。雖然現在很多人的皮夾裡都沒有紙鈔,只有信用卡,但如果你是個愛宇宙的人,還是在身上放一張萬元紙鈔吧!聯誼時如果沒話題可聊,聊這種事就能打發不少時間喔。
徵選結果出爐,這顆星星的名字被取作「白頭」,而繞著它轉的那顆行星則叫作「漢拏」 。這兩個名字不只寄寓了韓民族的「靈山」,也蘊含了兩韓統一的意義…(未完)
延伸內容
作者資料
沈採耕 天文學家、行星科學家。畢業於慶熙大學宇宙科學系、宇宙探查學系,目前為韓國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員。喜歡與一群不知宇宙何時會回訊的人一起,持續向宇宙發射訊號,並且永遠在思考「整個宇宙,難道真的只有我們嗎?」,永遠憧憬著天空、自然及宇宙。 鑽研木星、土星、土衛六、月亮與水星等超過20年,曾被《自然》期刊選為次世代科學家。2022年開始參與韓國首次月球探測計畫,並曾參演《知道也沒什麼用的神祕人類雜學辭典》,為專家來賓之一。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