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比早起更重要的,是去哪裡吃早餐!
50 間必吃早餐 × 20 位行家帶路
大冰奶憑什麼穩坐鎮店之寶?
永和豆漿為何總在深夜燈火通明?
一顆蛋落在鐵板上,能變出多少魔法?
超商早餐如何研發,成為上班族可靠的選擇?
從日治米飯配醃蘿蔔、戰後豆漿店,到西式吐司與超商微波早餐,這是一場橫跨百年的台北早餐文化之旅。
從科普到食譜,從品牌故事到產業鏈祕辛,為你解密關於早餐背後的細節與魔鬼。這不只是一本早餐指南,是寫給「台北味」的文化全景。
目錄
臺北早餐日常風景
24小時營業中(攝影集)
早餐一條街
Part 1_台北早餐大王
早安,早餐吃什麼?
活久見 台北早餐活歷史
早安美芝城
阜杭豆漿
臺式麵包雅式食品
全家便利商店
台早演化史
Breakfast shop by ___
好初早餐 火鳥
TAMED FOX Debra
渥達尼斯磨坊
真芳碳烤吐司
wanna manna
Part 2_早餐話題x10
早餐近未來對談 feat. 瘦哥 牛寶
早餐東西軍
鐵板是台式早餐的靈魂
台灣早餐與女性議題
有早餐的地方,就不是遠方 專訪王水源
瘦比登推薦:台北三明治指南
台北蛋餅圖鑑
永豆尋奇:永和豆漿不為人知的客家身影
復刻家鄉味:週末台北異鄉據點‘
台北早餐散步:大同區、天母、大安區
Early for a season(攝影集)
Part 3 _早餐製造中
台北早餐從哪來?早餐供應鏈中的新變革
玩具+牛奶=早餐店銷售奇蹟
台北早餐經濟學:第一次開早餐店就上手
解密大冰奶:少了那一味,就不對
豆漿杯測委員會
食譜單元
鹹豆漿
居家早餐 feat. Ayo, Estete
延伸內容
前言
三年前,我差點去寫一篇關於「早餐」的論文。老師看著我,搖搖頭說:「這麼大的題目,你大概會寫到天荒地老,然後畢不了業吧。」聽完,我只好暫時放下,轉個彎,跑去跟 Plan B 在松菸策劃早餐展。沒想到越做越覺得有趣,也越來越清楚——這件事,不記錄下來實在太可惜。
早餐這件小事,為什麼在台灣會這麼特別?它明明天天都在我們眼前,卻從來不是什麼「明星」。巷口的小籠包、學校旁的鐵板麵,可能比名店還牢牢黏在你的記憶裡。三、四十年過去,劉媽媽的飯糰、張媽媽的三明治、王媽媽的鐵板麵,這些「媽媽早餐店」的身影,就像我們成長過程裡不斷重現的符號。從校園旁、社區邊到公園口,早餐店牽動的不只是胃口,更是生活的秩序與節奏。
有人因為搬家離開攤位,有的小店擴大成了店面,有的則慢慢消失。但最難的,永遠是如何把這份日常的溫度與技藝傳承下去。這些場景,不只是早餐,它是城市的縮影,是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底色。爸爸媽媽那一代,可能自己做早餐;我們這一代,開始去店裡買。有人趕著上課狼吞虎嚥一顆飯糰,翹課偷買早餐,或者邊看 NBA 邊咬著漢堡。這些畫面默默留下,拼湊成城市與記憶的共同脈絡。
現在的小孩可能沒看過老式火車月台,但早餐店還在,依舊熱鬧,依舊熟悉。正因為它太日常,我才更怕有一天,它被忘記。寫這本書,某種程度就是一種保存,也是一個時代的紀錄。我們會問:有沒有七十年還活著的早餐店?有沒有一間,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特色?因為前面的人一直在做,我們才有機會接著做。
這本書,不是為了證明早餐有多「重要」,而是想提醒我們:有些東西,正因為它太日常,才最容易被忽略。如果能把這些小店的故事留下來,也許幾十年後,再回頭看,就會發現這些味道,正好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與生命力。
--發起人暨總顧問 張文哲(真芳碳烤吐司創辦人)
作者資料
真芳早餐編輯部
一份吐司夾蛋的背後,有人拍照、有人寫稿、有人對著PDF校字,有人還在煩惱畫面上那顆蛋該不該切半。為了一本早餐書,我們像做一份早餐一樣講究:火候、比例、節奏。真芳早餐編輯部,正是一群對早餐有點偏執、也有點浪漫的夥伴。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