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1~3歲幼兒手指食物:訓練孩子自然學會用手拿、用湯匙&叉子、筷子吃(最新修訂版)
-
超級數獨 Super Sudoku:博士級(高階)
-
黃阿瑪去哪了?
-
寶可夢之島(中文世界首次出版,全球獨家贈品:寶可夢大集合海報)
-
皮卡丘的好朋友(全球獨家贈品:皮卡丘與好朋友貼紙)
-
迪倫好醫生
-
迪倫好老闆
-
SEL社會情緒學習力:曲老師的實踐經驗分享
-
我們為什麼要學表達?:掌握閱讀、述說、傾聽、寫作四大能力,讓你有自信、受歡迎、打動人心、更有競爭力(《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作者池上彰最新作)
-
懂營養學的兒科醫師,傳授孩子不生病的飲食法:根據醫學實證&臨床經驗,提供家長最正確飲食知識,為孩子的健康打底!
內容簡介
《玩藝術,酷思考:玩藝術,酷思考:親子一起學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
懂得欣賞藝術也是一種競爭力,
但藝術要如何學習?藝術修養要怎樣培養?
如何看懂藝術作品?如何看藝術學思考?
作者一一解答你的困惑。
作者是一個兒子的媽媽,但她同時也是藝術專業學者,也是國內多所美術館的顧問。
不少親朋好友經常問起:我不懂藝術,要怎麼教孩子欣賞藝術?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藝術思考與美學素養?
於是,她以專業的角度,搭配身為母親的貼心,提供理論與實務作法,圖文並茂地讓家長了解孩子多大可以開始學藝術、談環境中可見的各種視覺藝術,包括家中可見之報章雜誌的圖像呈現,兒童圖畫書中的插畫作品,家中各類物品的設計性等,進而談到走出家門處處有藝術,最後談到走入相關場域,例如美術館等地。以及在和孩子談藝術之前,大人必須先解構自己對美術的想法、接納孩子對美術的多元觀點,然後必須共同欣賞與討論。
此外,藝術不只在美術館,作者引領我們從生活中認識藝術的基本元素。還有,色彩、主題、造型、背景、比例等內涵,也是我們理解藝術的好方法。並且讓讀者可以從跟孩子的討論中,了解到自己與孩子的美感經驗。並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兒童的思考判斷能力,以及視覺邏輯發展的能力,導向藝術教育提升美感階段的觀點。
另外一大重點是,如何從欣賞到思考,所以作者不僅提供了學理上的藝術鑑賞方法,還有直覺式的藝術鑑賞討論,有方法就不會言之無物;同時,還要從練習中學會描述、分析、解釋、判斷。
真正的實踐是,父母師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走入美術館,來一趟美術館小旅行;將學到的方法實際運用,感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最後一章則會回答一些教育現場中,父母最想問與經常問到的問題,如:如何鼓勵孩子更喜歡欣賞藝術?我的孩子愛畫畫,需要怎樣幫他準備繪畫媒材?我的孩子愛塗鴉,需不需要教他畫寫實具象物?我的孩子不會用固有色,怎麼教他認識顏色,並且用正確的顏色畫畫?老師誇獎我的孩子有天份,是否該讓他去讀體制內的美術班….等等問題,書中都有詳盡的解說。
《天天在家玩創藝:200個創意、藝術創作、手作、瑜伽冥想、自然觀察活動》
★52週趣味又好玩的活動,不管是照表操課或是重新組合活動,讓你和孩子一整年不無聊,發掘不一樣的親子共處好時光!
★專家的玩樂教養妙撇步──創意人與童書作家教你陪孩子玩出好創意,瑜伽老師教你陪孩子冥想靜心與強健筋骨,蒙特梭利老師教你培育孩子的良好發展
★法國亞馬遜、Fnac網路書店讀者平均5顆星評鑑
重新發掘親子共處的歡樂時光!
孩子再也沒不會喊無聊!
本書由三位不同領域的專家,為孩子設計200多個饒富趣味、便於安排又能放鬆身心的親子活動。一年52週,週週都有3~4個不同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畫圖、曼陀羅、蒙特梭利教育活動、瑜伽、冥想、舒緩身心又有趣的小故事等,內容可以依照時間與孩子的需求安排,不僅可以任意挑選單週活動,也可以隨意組合各單項活動進行。書中活動內容皆以孩童的身心發展為主要考量,能培養及展現孩子的想像力、智慧,激發其藝術感,發掘潛能以及維持身體健康。同時並針對大小孩子不同的需求,讓每個孩子都能從遊戲中有所進步與成長,並能培養親密愉悅的親子關係。
延伸內容
《玩藝術,酷思考:玩藝術,酷思考》專業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王秀雄__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榮譽教授
邱敏芳__教育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輔導群中央課程與教學諮詢教師
柳佩妤__台南市人智學華德福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孫心瑜__知名插畫家
郭姿瑩__台北市立美術館專業藝術教育人員
陳瓊花__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趙惠玲__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天天在家玩創藝》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任培豪__武林文創.唐詩功夫創辦人
蔡靜芬 __ 野家院子兒童自然美學中心負責人
陳怡光__暢銷書《我家就是國際學校》作者
賈靜雯__知名藝人
魏多麗Dorota Wernik-Chen _蒙特梭利教師、暢銷書《我家就是國際學校》作者
〈推薦序〉
蒙特梭利和瑜伽讓孩子發現自我、平靜又健康__魏多麗Dorota Wernik-Chen/蒙特梭利教師、《我家就是國際學校》作者
瑪麗亞.蒙特梭利,義大利醫生和教育家,她以創造了兒童自然學習方式的教育哲學而聞名,不過沒有多少人知道她也是瑜伽師。
「yoga」(瑜伽)一詞,有「union」(聯合)的意思,是身體、心靈和精神合一。在瑪麗亞.蒙特梭利的著作《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中,她指出:「……運動真正的目的不僅只在創造好胃口或強健身體,而是要服務生存最終目的的大自然。……人的運動必須與中心(也就是大腦)協調,思想和行動不僅是一體的兩面,而且思想得透過行動來加以表達。……精神發展必須與運動相關聯,並且要依賴運動。至關重要的是,教育理論和實踐應該要考量這一點。」
瑜伽揭示了通往內心自我的方法,無論我們多麼老。
瑜伽,就像蒙特梭利教育,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瑜伽和蒙特梭利都是由內而外建立和平,兩者都非競爭性,對孩子應該會有安撫鎮靜的效用;兩者一開始都是簡單的,然後逐漸變得複雜。瑜伽和蒙特梭利,重點都放在進程上,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瑜伽利用動作來幫助心靈集中;蒙特梭利教育也透過將大多數孩子的學習過程從課桌上搬到地板上,增添孩子的學習動力。
正如你所看到的,瑜伽和蒙特梭利哲學有許多共同點,而透過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融入瑜伽練習,能從小就促進身體、心靈和精神健康。《天天在家玩創藝》書中提供父母和教育者許多精彩的例子,提示他們如何在與孩子一起工作的同時結合瑜伽和蒙特梭利哲學;同時,內容可以輕鬆遵循,並能在家中和學校中使用。
Namaste(合十問候)。
〈推薦序〉__任培豪/武林文創˙唐詩功夫創辦人
小時候,我總是想像力十足,享受各式各樣的遊戲。
成為兩個女兒的爹之後,我才發現孩子最渴望的從來不是玩具,而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再昂貴的玩具,沒有人一起玩,也會變得索然無味。即便只是跟孩子握著畫筆隨意塗鴉,孩子也感到獲得了全世界。
「把拔馬麻,你們好厲害喔!」我們是孩子的偶像,但偶像總是很忙。
太忙、太累,成為父母沒空陪孩子玩的藉口,「等一下」是我們最常對孩子脫口而出的三個字。
別再錯過孩子的童年,《天天在家玩創藝》每頁都是一個親子遊戲,365天,每天都有新花樣,是我們這些江郎才盡、擠不出創意的父母,大大的救星!
作者資料
江學瀅
美國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博士。 在藝術治療專業上,擁有美國藝術治療學會登記之藝術治療師(ATR)證照,以及台灣諮商心理師證照。 平時進行藝術與心理的跨領域教學與研究,喜歡陪伴不同年齡層觀眾鑑賞藝術,以及透過藝術進行自我探索。 目前擔任中國文化大學諮商心理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寫給兒童的書:《小小美術鑑賞家》、《兒童藝術大師》 設計給專業心理人員的圖卡:《我的任意門》、《生命樹》、《心文字》相關著作:《藝術治療的生命敘事繪本應用》《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修訂版)》《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中英對照)(拆封不退)》 相關著作:《藝術治療的生命敘事繪本應用》《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修訂版)》《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中英對照)(拆封不退)》《玩藝術,酷思考:親子一起學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拉媞夏.鞏里翁.碧戈達 Laetitia Ganglion Bigorda
開辦許多結合溫和親切的蒙特梭利教育法的親子陪伴課程。 相關著作:《天天在家玩創藝:200個創意、藝術創作、手作、瑜伽冥想、自然觀察活動》蘇菲.德.慕冷愛 Sophie de Mullenheim
兒童讀物作家,專門出版兒童遊戲、非小說、短篇故事等兒童創意休閒書籍。 相關著作:《天天在家玩創藝:200個創意、藝術創作、手作、瑜伽冥想、自然觀察活動》蕭芭娜.薇芮 Shobana B.Vinay
瑜伽老師,有多年豐富的學校教學經驗。 相關著作:《天天在家玩創藝:200個創意、藝術創作、手作、瑜伽冥想、自然觀察活動》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