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營管理 > 領導管理
王道經營會計學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王道經營會計學

  • 作者:施振榮劉順仁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5-10-31
  • 定價:550元
  • 優惠價:79折 435元
  • 書虫VIP價:435元,贈紅利2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13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科技教父 施振榮╳劉順仁 打造新時代的經營與會計心法,讓企業的隱性價值現身,締造永續的成功 ★與台積電特別合作,專章收錄:培育多元共融的將才★ (by 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 ❝ 如果你想要在商業上(其實也包括人生)成功,你所創造的必須多過你所消耗的。❞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 ▎經營者的王道修養,輔以會計制度與AI的協助,是企業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王道經營會計學以王道思想為基礎,強調經營與會計的結合:經營著重願景與策略;會計著重衡量與執行。王道思想可細分為三個支柱:同理與同情心、真實誠信、當責。 ★同理與同情心: 自身「受苦」的經驗加上會計數字輔助,對商業「痛點」的感受與偵測會更為準確。 ★真實誠信: 真實誠信在財務報導中,代表認識「整體」,並且真實表達「整體」。 ★當責: 指的是一個人主動承擔責任的心態。單靠「問責」只能做到A,加上「當責」心態才能 做到A+。 而王道的落實則仰賴三個面向:價值創造、利益平衡、永續經營。 ★創造價值:在企業經營上,知識可以帶來正常盈餘。高維思考才能驅動經理人看見「尚 未展現可能性」的商機,進而創造超額盈餘。 ★利益平衡: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價值創造的基礎;能創造顯著績效與能夠實現核心價值 者,都應該獲得合理獎酬。 ★永續經營:企業的衰敗都在存對於隱性價值的忽略,相對地,企業每一份對於創造隱性 價值的努力,都是在奠定基業長青的基礎。 本書透過王道的歷史發展與觀念架構,把會計系統所能發揮的價值提升到最大,並鼓勵企業建立AI時代所必備的深度思考與問答文化。案例豐富而詳盡,包含亞馬遜、沃爾瑪、台積電等知名跨國企業。 ▎讓 AI 成為「王道智謀共創的夥伴」 問AI的方式有邏輯、有層次、能抓住關鍵,AI提供的洞見就會像剖木一般,層層解開。例如,當我們問AI:「什麼是ESG報告?」它只會提供定義;但當我們問:「公司如何運用ESG報告,在供應鏈上控管風險並且建立市場信任?」它就會整合架構,建構風險模型,列舉成功案例,甚至提供策略建議。 AI無法代替人的思考,但它能放大思考的廣度與速度。例如,在會計、策略、法遵、ESG、甚至產品設計與客戶體驗上,AI可以協助我們: .快速掃描龐大資料,擷取重點。 .模擬多種場景,進行策略預演。 .結合內部財務模型與市場資訊,生成高品質的決策備選案。 當企業中有更多經理人能提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建立更有策略性對話機制,AI就能成為「王道智謀共創的夥伴」。

目錄

前言:什麼是王道 Part 1:總論篇 第一章 人之所以異於AI者幾希──王道心態三支柱 第二章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王道智謀五構面 第三章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王道衡量六面向 Part 2:價值創造篇 第四章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資本市場價值創造之道 第五章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跟隨非我風格 第六章 見群龍無首,吉──打造共創價值的開放式創新平台 Part 3:利益平衡篇 第七章 為人己愈有,與人己愈多──「封有功」讓利他成為最好的利己 第八章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爵有德」讓品德創造最大的優勢 第九章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打造利益平衡的生態圈 Part 4:永續經營篇 第十章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終生學習,順勢變革 第十一章 小麥覆隴貧婦飢,清風明月無盡藏──王道與永續經營 第十二章 照千一隅,此則國寶──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Part 5:王道外一章 第十三章 培育多元共融的將才──何麗梅(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 致謝 作者簡介

內文試閱

第七章 為人己愈有,與人己愈多 ─「封有功」讓利他成為最好的利己 2016 年8 月的《科學》雜誌(Science),發表一群跨國地質學家在中國青海省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積石峽河谷下游25 公里處的喇家遺址(又稱「東方龐貝」)找到了三具因地震而被房屋掩埋的兒童骨骼。放射碳定年其死亡時間約為西元前1920 年,同時根據當地地震裂縫的沉積脈絡推斷,當時乾旱與洪水在同一年發生。藉由這些線索,科學家推測,當時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土石流阻擋了黃河的流動,形成了約185公尺深的巨大堰塞湖。在6 至9 個月後,水體不斷累積,湖堤受不了壓力崩潰,造成一場地球過去1 萬年來最大的洪災。科學家估計,超過16立方公里的水量傾洩而出,相當於現代黃河因大雨淹水500 次的份量,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黃河中下游及支流約2000 公里都受到影響。報告指出這些科學證據,提供「大禹治水」傳說合理的背景。傳說中,4000 多年以前,中國曾出現一場大洪水,使得人民痛苦不已,當時的帝王堯命令鯀治水,9 年仍未成功。直到鯀的兒子禹接手,耗時13 年後才成功,禹並接受舜的禪讓,成為夏朝開國始祖。 《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晚年在浙江省紹興縣一處山上大會諸侯,進行「會計」工作,因為過分勞累而死,這座山因此被稱為「會計山」, 因諧音後世叫做「會稽山」( 原文為「或言禹會諸侯江南, 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古代沒有資本市場,大禹所做的「會計」,並不是編製財報,而是對諸侯進行績效評估。因此,大禹是中華文化中「會計」的老祖宗,而會計最早的重點是「人」而非「數字」。中國最早的區域史東漢《越絕書》記載, 大禹評估諸侯有兩大重點:⑴ 封有功:努力且能創造顯著績效的臣子,能夠享有土地與財富,「封」是用樹木圍起來的封地,代表土地及財貨。⑵ 爵有德:實踐核心價值的傑出臣子,能夠享有崇高的地位。「爵」是商、周禮器,代表賞賜給大臣的官位。以現代企業而言,銷售業績卓越的經理人,應該享有高額獎金,這是「封有功」。但是他如果缺乏誠信與領導能力,以「爵有德」觀點,就不適合當總經理。 「封有功、爵有德」涵蓋《王道經營會計學》利益平衡分配的基本原理,並且與經濟學的「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密切相關。第七章「封有功」的討論,是可以具體描述及規範的「完全契約」(complete contract)觀點,代表學者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賀斯瓊(Bengt Holmstrom)教授。第八章討論「爵有德」,是事前無法完全預料及規範的「不完全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觀點,代表學者為哈佛大學的哈特(Oliver Hart)教授。兩位學者因為對於人類經濟行為契約的研究,於2016 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契約無所不在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的名著《社會契約論》, 提出主權在民的思想,不僅深切影響現代民主制度,也提供商業契約的理論基礎。盧梭認為「社會契約不僅不會摧毀人類的生而平等,反過來可以將人類天生生理上的不平等,轉化為道德上與法律上的平等。任何體能上與智力上的不平等, 都可以透過合約與權利(covenant and right)來達到平等。」當然, 契約不是解決人類不平等問題的萬靈丹。1946年,美國鄉村歌手崔維斯(Merle Travis)錄製了這首〈十六噸〉(Sixteen Tons),描寫20 世紀初期美國礦工的生活慘況。 有人說男人是泥巴做成的 (Some people say a man is made outta mud) 窮人是肌肉和血做成的 (A poor man’s made outta muscle and blood) 肌肉和血還有皮膚和骨頭 (Muscle and blood and skin and bones) 心靈軟弱而背脊強壯 (A mind that’s a-weak and a back that’s strong) 你挖了十六噸,你得到什麼? (You load 16 tons, what do you get?) 又老了一天又更深陷負債 (Another day older and deeper in debt) 聖彼得啊別呼叫我因為我還走不了 (St. Peter, don’t you call me‘ cause I can’t go) 我的靈魂已經抵押給公司福利社 ( I owe my soul to the company store) 當時,美國的礦工工資卑微,不發現金只發購物券,並且限制只能在公司開設的福利社中兌換定價昂貴的貨物。於是,礦工怎麼努力工作都存不到錢,反而是深陷貧窮和債務之中。這種不公平的契約,直到後來透過激烈抗爭及組織工會談判才加以廢止。而企業社會責任持續成為經濟活動中爭論不休的議題,直到近年來才成為永續報導(ESG)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設計創造多贏的「封有功」契約 老子《道德經》做出總結:「聖人不藏私,為別人付出自己反而愈加擁有,給別人愈多自己反而得到更多。」(八十一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在現代的交換經濟中,如果契約設計得當,交易雙方或多方都履行其應盡責任(例如一方提供合規貨物或服務,一方如期支付現金或償還應收款),則利他與利己同時完成,大家一起把餅做大、皆蒙其利。而且這種多贏的結果,一般人就能夠達成,並不需要是道德高超的「聖人」。 《說文解字》定義「功」為「以勞定國」。代表投入的生產因素是「勞」,而得到的產出對組織有重大價值。兩個重要觀察: (1)「勞」(effort)很可能觀察不到:如果「勞」指的是時間長短,當然可以精確衡量;但如果指用心程度,則很難觀察。例如,清代名臣左宗棠(1812-1885)在一封寫給兩個兒子(孝威及孝寬)的家書中說道:「今爾等讀書總是混過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處。心中胡思亂想,全無收斂規著之時。」觀察不到的「勞」,稱為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契約經濟學進而推論,如果老闆提供員工固定薪資契約,由於不論產出好壞,薪資都相同,員工將會選擇偷懶,如此生產力下降、餅變小,老闆及員工一起受害。反之,如果採用變動薪資,則可以激勵員工更加努力把餅做大,老闆及員工同蒙其利。 (2)「勞」與產出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有可能出現「不勞而獲」情形。例如ExxonMobil 2022 年淨利達557億美元,為 2014 年以來新高,比 2021 年翻倍以上。此超額利潤並非由於創新或效率改善,而是因為外部地緣政治事件導致石油價格上漲。但是,也有可能出現「徒勞無功」的狀況。例如,2008年的金融風暴及2019年的新冠疫情,都造成全球不景氣,員工再怎麼努力也沒有效果。

作者資料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現為宏碁、南山人壽董事,並曾經長期擔任台積電董事。被譽為台灣科技創業教父、品牌先生,也是台灣第一代科技創業家,至今仍持續投入創業,為社會創造價值。 1976年以100萬元創立宏碁,開創全球品牌Acer。2004年底由宏碁集團退休,不過沒有從社會退休,持續善盡個人社會責任(PSR)。2006年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六十週年「亞洲英雄」。長期關注台灣的永續發展與競爭力,積極倡議並實踐王道思維——「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希望引領台灣開創新未來。 劉順仁 長庚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EMBA執行長。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系名譽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會計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馬里蘭大學商學院。 劉教授致力於將中華文化融入現代管理學中,以形成一個人文價值與績效實踐並重的完整管理體系,並以一系列著作闡述這個觀點。劉教授目前已出版著作(含繁體與簡體字版)有《管理就像一部好電影》(2006)、《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2008)、《勁爭》(2011)、《把一招練成絕招》(2015)、《財報就像一本兵法書》(2018)、《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2025,第四版)、《王道經營會計學》(2025)等專書。此外,劉教授正與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合作,進行「王道經營會計學」理論、應用、個案的研發。

基本資料

作者:施振榮劉順仁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BIG系列 出版日期:2025-10-31 ISBN:9786260000000 城邦書號:A220405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