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日本神道文化圖解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日本神道文化圖解

  • 作者:武光誠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8-03-13
  • 定價:240元

內容簡介

解讀「八百萬神之國」日本的「神之道」! 神道是什麼?神道與政治有什麼關係? 鳥居是怎樣出現的?神社的形式有哪些? 為什麼日本人拜拜都要拍掌?祭典是怎麼進行的? 本書從歷史、社會、生活等等層面,深入梳理日本神道文化。 日本被稱為「八百萬神之國」,擁有各式各樣的神社、有各式各樣的神,但其中有何不同? 在日本,不論是節分、女兒節、端午節等等的大小節慶、婚喪喜慶,都與神的存在──也就是「神道」存有密切的關係,但當有人問起「神道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宗教呢?」卻常常讓人答不上來。事實上,其實日本人也經常不自知,他們日常行動與思考模式都與神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書以這個「似知而非」的神道做為起點,我們可以試著去接觸與之相關的歷史以及現狀。藉由本書,我們也能看見日本這個國家的原點──令人意外的原點。

內文試閱

序章 在日本,沒有人不知道「神道」


※日本人為什麼重視人際關係

  當我與外國人談話的時候,常聽到人說「日本人沒有宗教信仰」。

  即便是現代,這個科學萬能的時代,很多人的理想生活都還是以「一言一行都要跟從自己所信仰的神(耶和華、阿拉)的教義行動」。好比說到印度去,如果彼此是第一次見面,總是會互相詢問「你信什麼宗教?」確實,比較起來,大部分的日本人,其實不存有像是《聖經》或是《古蘭經》之類的「神的戒律」,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無宗教,亂七八糟地過生活的特異集團。

  從古到今,日本人的生活,與感知事物的方法,可說是根源於神道而生。神道這個東西「乍看之下雖然不像是宗教,但確實是人類社會建構上,所不可獲缺的宗教」,也就是「以人類為中心所構成的宗教」。

  受到神道的影響,日本人往往遷就著週遭旁人的想法來過生活。在日本,能夠長袖善舞、廣結善緣的,才能說是所謂的「好人」。但是這樣想法,在外國是行不通的。歐美人信奉個人主義,往往因此而指責考慮並遷就週遭行動的日本人是「沒有個性的民族」。

  所以日本式的舉止言行,乃是根源於所謂的神道精神。而這樣的舉止言行,又常與日本特有的「義理」、「人情」相結合,進而創造出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可惜的是,現在的日本已經沒什麼人知道,要了解日本的社會與文化,最好的著力點就是神道。

  日本人多在幼年時期,便已經由家庭教育,漸漸地被潛移默化,浸淫在神道的影響當中。

※為什麼神道沒有戒律?

  如後文所述,在神道的領域當中,所有的生物都能夠快樂過活。其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謂的「產靈」*1。

  所以,站在神道的立場思考,人們要建立的,是能夠讓所有的人都過得豐衣足食的人際關係。因此,在日本能夠帶給所有人安定與繁盛的人,就會被推舉為領導者。只顧著自己享樂,卻強逼著他人受苦的強權者,往往會招致群眾的反感,進而栽下跟頭。職是之故,就日本史而言,能夠促成政權移轉、取代舊體制而生的,也常是那些能夠創造出更好的時代的人們。

  「要怎麼做,才能對這個世界有所助益呢?」當我們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時,往往必須連週遭的情況一起考慮進去才行。政府組織與政治制度也一樣,如果不能配合時代演變,也只會適得其反而已。所以,神道並沒有所謂固定的戒律可言。神道並非是以言語上的教誨來束縛人類,而是去信任人們的良知。因此,相較於《聖經》或者是《古蘭經》,日本人偏好的反而是那些先人所留下來的、很棒的記述。日本人反而是常常從古典作品當中,學得人們應有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要在春天與秋天舉行祭典?

  古時,人們總認為,像是水果、野菜、狩獵所獲得的獵物……等等,都是神所授與的自然恩惠。在有農耕行為以後,米與麥的收成,也都被認為是因由神的恩惠而生,不只是人們勞動的成果而已。

  耕田、引水、播種的是農民,但是培育種子的,則是自然的力量;所以日本人在春天舉行祭典,祈禱能夠豐收(春祭)。在秋天舉行祭典,感謝能夠收成(秋祭)。由此可得知,日本人很重視自然。日本人向來都對櫻花情有獨鍾,賞花時節,幾個賞櫻聖地總是熱鬧得很。然而,所謂的賞花,其實本意是要感謝神明讓櫻花在冬盡時盛開。

※為什麼神道沒有戒律?

  「重視自然,這樣的想法,是人類生來具有的本能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要毫不猶豫地說:「是」。不過,這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部分學者認為「日本文化屬於闊葉樹林文化」*2。以此類推,日本的氣候溫暖潮濕,橡樹等闊葉樹林分部的範圍相當廣。這些闊葉樹林會生出許多有益植物,人類居住於其中,只須使用原始技術就能夠取得足夠的糧食。繩文人研磨橡實與葛根,並加以水洗而取得澱粉(碳水化合物),即是相關例證。

  也因為生活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日本人在自然所給予的恩惠當中,感受到神的存在。然而,相對而言,生活在好比沙漠等土地上的人,自然現象就會是他們的敵人。生活在這樣不適合生存的土地上,人類便在嚴格的規則戒律下,創造出了一神教。

  存在於沙漠地帶等等地區的自然威脅是永遠的。相對而言,不論是颱風、洪水、地震、火山爆發等,都只是一時性的災害,所以日本人認為那樣的災害是神明的一時之怒。再說,在此之前,神已經給予他們自然的恩惠。考慮到這一點,神怒平息以後,他們便將暴風、雷擊等精靈,也視作為神看待。如果說日本文化就是「闊葉樹林文化」,那麼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由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神道思想是否只能通行於日本?或者是人類社會都能通用?這樣的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解決。

※近代科學改變了神道之心

  西洋近代科學乃是緣於一神教而生。抱持著人定勝天的想法,為了要讓人類能夠更方便、舒適地生活,所以,就其認知而言,就算是多少要改變自然環境也無所謂。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也因為取得便利的西洋機器的關係,逐漸喪失對自然的感激之心。

  時至今日,人們依舊毫不遲疑地建造水庫,破壞河川生態;汽車排放的廢氣,也依然對大氣成分的結構造成影響。但當我們反思,近代以前,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重視自然的神道式生活──我們也該認真地檢討,所謂科學萬能,是否真的正確。

※神道與佛教的差別

  現在的日本,神道可說是與佛教並存。許多人舉行佛教式的葬禮,但神道當中「初詣」*3也少不了。這樣的共生關係,在日本古代便已經形成。

  佛教在六世紀時傳入日本,就當時而言,佛教與神道被當作不同宗教看待。其關鍵在於,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漸改變當中。

  日本古代的領導階層,在起始時,把神道與佛教的所擔任的角色分得很清楚,佛教的學習與引進也以此為基礎開展。他們認為,帶來諸如稻穀的生成等等自然的恩惠,是神的工作。而帶來大陸進步技術與文明的,則是被視作為知識份子的僧侶。而僧侶所帶來的灌溉、建築等等新技術,也不會侵犯到自然、也就是神的領域。所以,奈良時以前的佛教,被稱為「學問佛教」。

  在佛教傳入以前,日本並不具備相關技術可建構如法隆寺五重塔之高層建築物。但是,造訪法隆寺,我們可以發現到,木造的法隆寺建築物,可以說是與週旁的斑鳩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塊兒。

  平安時代*4初期,空海(真言宗的開山祖師)將中國的密教*5傳入日本。日本的佛教,也因此產生了相當巨大的轉變。密教僧侶能夠使用咒術,祝禱諸如事業發達、疾病痊癒等等願望。所以,神的工作是控制、調整自然現象,佛的工作則是傾聽人類的願望,這樣的觀念也漸次成形。而後,隨著地獄-極樂思想的傳播,僧侶們也有了更重要的任務:導引人們到達極樂往生的境界。也因為這個概念的影響,江戶時代的寺廟也多有經營葬禮與墓地者。

※為什麼日本人會向複數以上的神明祈求

  時至今日,一個人信仰好幾個神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事。很多人會向稻荷神*6祈求生意興隆,向天神*7祈求學業進步、金榜題名,向八幡神*8祈求與在運動與賭博上能夠得到彩頭(八幡神原本就是武藝之神),因而前往好幾個神社參拜。這也是人們為了要求得各自利益的關係。

  因此,爲了要聚集信徒,幾乎每個神社都會製作吉祥物,舉行各具特色的祭典。舉例而言,東京人會到鷲神社所舉辦的酉市*9去,購買熊手*10,祈禱生意興隆。關西人則是會參加西宮戎*11的十日戎*12,求得能夠讓他們存到更多錢的矮竹。這樣的概念,在江戶時代已就已經廣為人知。

  就神道而言,人們很重視祭典。因為祭典是生活的基本,是單位共同體。農民聚集在村落當中,祭祀土地之神。貴族則是祭拜「氏神」──也就是「氏」,即為血緣集團之神。然後,神會給予人類自然的恩惠。但是,個人的私願則不會被應允。

  但是,到了中世(年份),人們跨過村落之隔,往來行動。也因為如此,這樣模式也逐漸被打破。然後,到了江戶時代,則是各處都出現了宣揚「本社可祈得若干特殊利益」的神職人員。因此,以稻荷、大黑天等福神為起始,祛病之神、姻緣之神等各式各樣的神,也逐漸為人們所崇拜。這就是所謂的流行神。

  所以,江戶時代中葉以後,除了氏神、鎮守神*13以及產土神*14,自己所居住的土地上的神外,隨個人立場的不同,人們還祭拜許多其他的神。

※神道的原始型態

  「感謝自然的恩惠,奉侍祭祀聚集在自己所居住的土地上的眾多靈魂(神)」這是神道的原始面貌。在同一個祭祀地點,祭祀複數以上的神。神道,可以說是一種曖昧的多神教。

  然而,現代人為了追求各式各樣的利益,會到各處的神社去參拜,這是相當明顯的多神教。這樣的信仰,也在不知不覺當中,改變了自己所處的地位。

  在鎌倉,有被稱為錢洗弁天的福神。據說「只要把鈔票或是零錢放在這裡洗過,就會得到好幾倍的獲利」。所以很多人會把錢放到笊籬上,放到水中撩洗。不過,這個行為原本的用意是「洗清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因為金錢所犯下的罪衍與污穢」。江戶時代以降,為了求得現世利益而參拜神社的人增加。這類祭神儀典的本意,也因此而改變。

  而透過上述神道歷史及其本意。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神道原來的內涵並非盲目追求個人利益,而是重視自然、重視人類。

作者資料

武光誠

明治學院大學教授。西元一九五○年生於日本山口縣,東京大學文學院國史學科畢業,國史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取得文學博士學位。運用比較文化的觀點,以廣闊的視野研究日本思想與文化;同時具備旺盛的求知精神,從事各種不同領域的書寫。近期著有《藩與日本人》(河出文庫)、《地圖中的魏志倭人傳與邪馬台國》(PHP文庫)、《神道──日本引以為傲的「結構」》(朝日新書)、《國境日本史》(文藝春秋)。

基本資料

作者:武光誠 譯者:張維君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經典一日通 出版日期:2008-03-13 ISBN:9789866662133 城邦書號:BI2026 規格:膠裝 / 單色 / 23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