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健康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該隱的封印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教育部、各級學校推薦書目! ◆紐約時報暢銷書,引起全美討論關注熱潮! 等到校園霸凌、槍擊或自殺發生已經太晚了! 情感表達能力,是我們能給男孩們最好的禮物。 一個十六歲的男孩殺死了五名家庭成員後,他的祖母卻說: 「他跟其他同年齡的男孩一樣……他很安靜,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己房間裡。」 一個十五歲的學生持槍自戕後,他飽受驚嚇的老師回憶說: 「他獨來獨往,常悶悶不樂,但跟其他同年紀的孩子沒兩樣。」 男孩們情感表達能力的不足隨處可見!如何看出孩子身上的警告信號? 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博士是兩位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男孩心理相關問題超過三十五年,並將這些經驗透過《該隱的封印》一書與讀者分享。 他們所揭示的是一個憂傷男孩的國度,說明男孩子是憂傷、害怕、憤怒與沉默的。統計數據也揭露了警訊,數字告訴我們,許多男孩暴露在自殺、酒精、吸毒、暴力與孤獨的風險。金德倫與湯普森博士試著要為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找答案,這個問題就是:男孩子需要而又無法獲得的是什麼? 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博士找出了讓男孩們承受這些壓力的重要關鍵:我們的社會告訴男孩們,要表現得很「酷」,要作大男人,要咬緊牙關撐下去。他們兩位揚棄傳統「母親的責備」、「男孩生物學」與「睪丸酮素」等解釋男孩行為的過氣理論,強調男孩子的行為肇因於接受了具破壞性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書中所說男孩的錯誤情感教育。 藉由動人心弦的案例研究與先驅的學術研究,《該隱的封印》一書明白指出,男孩子被有系統地帶離情感生活,帶離的力量有兩種:一是成人,另外一種則來自於男孩同儕的「殘酷文化」,在殘酷文化中的男孩子很少被鼓勵,少有機會發展出熱情、敏感與溫暖等特質。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仍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防止讓這些慘事發生在男孩身上。金德倫與湯普森博士指出,情緒表達能力是我們能給男孩們最珍貴的禮物,並要為人父母者體認,如果我們為男孩設下太高的標準,他們將要付出何等的代價。同時,兩位作者也找出男孩們在學校所遭遇的情緒以及社交挑戰,指出父母可以協助男孩培育情緒知覺與同理心,讓男孩在面對青年時期的社會壓力時,也能夠游刃有餘。 《該隱的封印》一書筆觸有力、感受深刻,足以改變我們看待男孩的眼光與協助男孩的方式,讓他們變成快樂而充實的年輕人。

目錄

◎第一章 不該走的路:男孩與其內在生活的疏離
◎第二章 玫瑰叢中的尖刺:男孩在早期教育階段的掙扎
◎第三章 斯巴達式教育的代價
◎第四章 殘酷文化
◎第五章 父與子:渴望與距離的延伸
◎第六章 母與子:連結與變遷的故事
◎第七章 在孤獨的城堡中
◎第八章 男孩與沮喪、自殺的對抗
◎第九章 烈酒與迷幻藥:填補感情的空隙
◎第十章 跟石頭談戀愛:與女孩子們從真心到無情

序跋

勇敢的假象


◎文/丹‧金德倫(Dan Kindlon, Ph.D.

  在我的專業生涯中,大多時候都是在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度過;身為一個教授或是研究員,我長期研究孩童與青少年行為問題,特別是打架與暴力。就像是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一般,我看著數字,探究其後隱藏的訊息,包括人際上的暴力、自殺以及其他的暴力行為;在這些數字背後都是活生生的孩子,而且大部分都是男孩子。

  不過,光靠統計數字,我們是無法知道這些孩子的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根據我在學校與男孩們一同工作的經驗,我知道在主流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他們不自覺地去擁抱冷靜、雄壯的男性形象,這已經變成了一個樣板,在男孩的同儕團體中牢不可破。男孩們被引導著必須在心理上自我防衛,他們認為自己必須被敬重並努力工作,以維持一個強人的形象,所以他們竭力保有自我的防衛領域,抵禦任何的恐懼入侵他們孤寂的要塞。對於我們這些經常與男孩們一起工作的人而言,這種令人擔憂的現象清楚地呈現在眼前,但是那些最應該了解他們的父母與老師,卻不一定看得見。他們看到的,只是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憤怒,卻完全不了解這些憤怒的根源是來自於恐懼與脆弱。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常常在想,時間總是會改變一切。改變的確發生了,但還不夠。愈來愈多的成年男子願意承認自身的脆弱,享受作父親的滋味,並許下一個身為男性的願景,希望讓力量與關懷同時並存。然而,在學校裡或是辦公室中,我仍然看到男孩們藉著蠻勇的行為或是性別優勢,營造出勇敢的假象,藉以遮蓋他們的恐懼。當我再看看這些孩子們的同儕時,我知道這些接受治療的孩子並非少數。我看過太多男孩獨自忍受煎熬,看過那些無法與別人做有意義溝通的男孩,因為他們不斷地被告知,感情等於懦弱,他們也不曾學過其他的思考或行為方式。同時,我也看過許多男人無法成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父親形象,這些男人通常都充滿敵意,不停地責難他們自己的兒子(雖然,他們也希望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將他們的男孩一步一步地推往深淵,讓他們承受過多的期待,而且拒絕任何的情感。

  我試著找出男孩們的感情工具箱中所缺少的工具,最後發現是彈性。青春期是一個快速變遷的時期,而彈性是輔助成長最好的工具。許多男孩被傳統的男性形象所束縛,使他們無法享受身為男孩時的樂趣。我回頭看看自己的少年時代,這樣的彈性為我帶來了好處。

  我們家中共有三個男孩,小時候經常玩一些屬於男孩的遊戲,大部分是戶外運動,像是騎馬打仗或是棒球。但我同時也對於閱讀十分感興趣,常常讀一些關於戰爭或棒球的書籍,或者是關於科學家、物理學家或探險家的故事。直到如今,我仍保有少年時代的興趣。在我的床頭上散落著二十多本書,其中三本書名有《蓋茲堡》(Gettysburg)字眼,有六本是關於其他戰役或戰爭的。

  我之所以對於戰爭史著迷,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我的父親是二次大戰的退役軍人。當我還是小孩子時,我就對軍隊非常著迷,經常纏著父親問問題,像是:德國軍人是怎樣的?坐坦克的滋味如何?為了親眼目睹他的彪炳功勛,我經常偷偷潛進他的臥室,打開他藏在衣櫃抽屜裡那個裝滿勳章的盒子。我直覺地知道,那些對父親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物品,是他身為男人的私密證據。

  如果,你問當時六歲的我將來要做什麼?答案中絕對會有「士兵」這一項。但當我漸漸長大,真正面臨戰爭,也就是越戰時,我看到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不是在考慮應該加入陸軍或海軍,相反的,當時我所想的是,我能否誠實地回答徵召令上的問題,同時保有良知上的客觀地位?當時我已經無法認同父親所說的美國有責任抵抗對抗共產黨,我們之間的對話也開始充滿火藥味。

  身為一位心理學家,我不禁在想:我最近所讀的書與我一直在奮力抵抗那個因越戰與我父親而引起的爭論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連?當我繼續思索著關於男性彼此爭戰的論述時,我在想,我是不是試圖要穿透對於戰爭的迷思,並重回到與父親有深切共鳴的時刻。

  父親也養成了我另一項少年時期的嗜好──棒球,對我而言,舉行芝加哥少年棒球聯盟的天主教堂,比起我們每個星期去做禮拜的教堂更神聖。就像麥可一樣,我也有一個哥哥提姆,他一直是我的仿效和競爭對象。他早年非常喜歡棒球,而我雖然年紀輕、體型小、也沒他聰明,但我仍然樂意跟隨著他,並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恰如其分。在即將邁入四十五歲之際,我仍然在一個軟式棒球聯盟中打球。我真心希望,這本書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能讓我在後院裝一台餵球機。

  戰爭與棒球,幾乎是每個男孩少年時代的最愛。而我要感謝我的母親,因為有她,讓我有機會脫離傳統男人模式的束縛,得以接觸其他事物。我有許多愉快的經驗是與母親一同烹飪,以及跟著母親學做縫紉(現在我仍喜歡下廚,但已經很少做女紅了)。或許,最重要的是,我與母親共度了這些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讓我在家與女性相處時總是覺得很輕鬆。從那些在廚房打轉的時刻開始,我就在學著如何與女性交談並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因為從小就接觸了不同的角色模範,使我在長大成人、面對充滿變異的現實世界時,能擁有更多的彈性。童年的經驗也使我能成為一個稱職的青少年心理治療者,因為我可以輕易地跳脫出成人的框架,融入不同青少年的身分認同,無論我所面對的孩子是愛出風頭的或是不受歡迎的、聰明的或有學習障礙的、乖孩子或是麻煩製造者。我深刻體會情感彈性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試著鼓勵男孩們學習培養這種彈性,悠遊地進入自己的內在情感世界,更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覺,並找出感覺的根源。

  現在的我是一個父親,有兩個可愛的小女兒。我常常在想,我的女孩們將會認識什麼樣的男孩?什麼樣的男人?對我而言,探究男孩的情感發展已經不再只是一份專業責任。我不希望我的女兒遇到一個總是以憤怒與防衛來自我保護的男孩;我不希望我的女兒愛上一個無法信任他人、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的男孩;我也不希望她們將真心交給一個只會靠著喝酒來排解情感苦痛的男孩。我希望,走進我女兒生命中的男孩與男人,是一個情感完全、善於表達,而且足以信賴的夥伴。我盼望女兒們所遇到的,是一個永保赤子心、卻又不會犧牲情感生活的男孩。

  我們相信,從很早開始,男孩們已經被有系統地引導脫離情感世界,轉向沈默、疏離以及不信任,這些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一本關於如何對抗女孩、或是強調男孩優於女孩的書,也不是要把男孩變成女孩,我們唯一的目的是希望他們擁有更平衡的感情生活。如果男孩們能夠被了解,如果他們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於兩性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該隱的封印》是一本關於男孩的書,我們希望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實用書。如果,您在尋找一個簡單的答案,要回答類似「是什麼原因造成男孩子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這一類的問題,恐怕您要失望了。這本書所提供的只是一個新的觀點,引導您從一個過去未曾採取的角度,重新看待男孩。身為心理治療者,我們透過專業知識,帶領您一探男孩的內在生活,看看他們如何與身為男人的「不可能任務」奮戰;如今,我們已是成年男子,回首過去,我們也是這樣一路跌跌撞撞地走過來。

  一開始,我們希望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成為好父母的建議;但最後發現,我們所能提供的最佳建議,就是讓大家了解男孩們真實的一面,而不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外表,或是我們希望他們變成的樣子。我們真摯希望,能拉開男孩們的布簾,真實地描述他們,讓您可以貼近他們的內在心靈。如果我們成功了,我們希望您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文化是以一種何等殘酷的共犯角色,限制與殘害男孩們的感情生活。我們期待您對男孩有更多的了解,甚至能更喜愛他們。在我們從事治療的生涯當中,我們非常高興能與各式各樣的男孩相處,我們曾為他們的活力感到目眩神迷,對他們的不擅辭令印象深刻,為他們的困惑而憂傷,有時候更為了他們能輕易地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而感到慚愧,他們告訴了我們身為人應該有的樣子,當然,還有男孩的真實面貌。

憂傷的青春期


◎文/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 Ph.D.

  我所擁有關於男孩的知識,是從在學校裡與私人診療中的工作所累積而來。三十年前我從大學畢業後,便陸續擔任公立中學老師、私立高中老師與學校的顧問,最後在芝加哥南方(South Side of Chicago)與麻州的劍橋成為臨床心理學家。透過這些專業的訓練與經驗,使我對於男孩少年時期的特質有所認知;同時,我對男孩的了解,也建築在我本身是由一個男孩蛻變為男人。

  我的少年時代經驗有時使我很難去談論所謂「普通的少年經驗」,因為我的經驗並不普遍。我的家在紐約市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父親生於富裕之家,年紀稍長就擁有兩匹小馬。我從小就進入貴族學校,與一些所謂成功人士的公子為伍。大人們經常帶我到百老匯去看音樂劇、歌劇,或者到卡內基廳(Carnegie Hall)聆賞專為少年演出的伯恩思坦(Leonard. Bernstein)音樂會。

  六年級時,我跟一個好友湯尼跑到他位於十二層樓高的家中,俯瞰公園大道,屋內牆壁四周掛的全是他父母收藏的畢卡索畫作,那可能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畢卡索私人收藏。當時我們想:如果將衛生紙沾濕,丟到窗外來往的計程車擋風玻璃上,一定很有趣。於是我們拿來整捲的衛生紙與水,完成了好幾個完美的丟擲。當時,我們並沒有想到,對於計程車司機與車上的乘客而言,這種舉動有多危險!但當時的確引來注意,一位警察停在窗戶下面,走進樓梯,並要求樓下的管理員,讓他進入湯尼的家。在那一個宛如美術館的房子裡,警察逮到我們,他安安靜靜地走了進來,按住了我們的肩膀。這一幕歷歷在目,我常常想起那種懼怕與羞辱的感覺。

  我的父親主導性強、野心勃勃,他是成功的建築師與工程師,一生都是以「en charrette」方式過日子——在法國的建築界,意思是指「總是在辦公室狼吞虎嚥垃圾食物,不斷跟最後期限賽跑」。雖然事業成功,但父親的私生活卻是困擾重重、麻木不仁。九歲時,父親失去了他的父親與最親密的兄弟,對他而言,這是一次難以言喻的傷痛。父親一直畏懼強烈的情感,他無法與他人維持親密關係;當我們兄弟逐漸長大,父親對於心思複雜的兒子感到手足無措。當我十三歲時,我開始覺得,在情感的發展上,我已超越父親許多。

  雖是這樣——雖然我從不曾跟父親一起玩過接球的遊戲(我也不認為父親曾經玩過棒球或籃球),雖然我們經常使彼此狼狽不堪,或激怒對方——但他給了我許多珍貴的禮物,使我成為一個充滿愛的男人。這些禮物是什麼?是他開玩笑的方式?是他喜歡做怪形怪狀的煎餅?喜歡填字或玩猜謎遊戲嗎?還是……當其他的父親去喝酒或是看報紙時,他寧願陪著孩子到游泳池或玩遊戲?

  我的母親是我所知道的人當中感情最深沈、最憂傷的人,她總是說:「我一定要讓麥可和他父親分開,他們兩個總是不停地爭吵。」我一直希望,她不是用這種方法來介入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她不了解父子之間的競爭、衝突與對彼此的需要。我們一直試著建立親密的關係,一直到父親過世後才停止。在我著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想起沃爾夫(Geoffrey Wolff)在《詐騙公爵》(The Duke of Deception)一書中所說的:「在我心裡,父親從不曾真的離開過。」

  我有一個哥哥,叫做彼得,在我的生命裡,他總顯得那麼巨大,而我們也不斷地進行激烈的競爭。在我的記憶中,他總是鞭策我長大;當他十六歲、我十四歲時,有一次 ,我們兩個人憤怒到幾乎要殺了對方才罷手;我手中拿了一個大玻璃煙灰缸,而他則拿著威士忌酒瓶。我從沒忘記,當我十七歲時終於了解到我比他大,那一刻我的心裡有多滿足!現在,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我們會在網球場上發洩我們的「該隱式」的衝動,效果還挺不錯!

  現在,我已是擁有十三歲女孩和一個八歲男孩的父親,我深深覺得生活是一種巧妙的平衡。我常常擔心我的兒子威爾,他與一般男孩子不太一樣,老是躲避體育活動而寧願去堆樂高;此外,我常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偽君子,我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在國內飛來飛去,拚命地告訴父母親要多花一些時間陪陪他們的孩子!有時,我帶著謙卑、但無所恐懼的心情,回首檢視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與父親一樣地埋首工作!

  如果,我能夠藉著寫這本書達成我的目的,我希望能利用我身為男人的經驗、我曾為男孩的記憶、以及我從事男孩與男性治療的專業,幫助所有為人父母者更了解他們的男孩。我願意敞開辦公室的大門,揭露青春期的男孩子是如何與憂傷奮戰,以及他們是如何將憂傷轉化為對自我和他人的憎恨。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為父母親解釋男孩的內在世界,讓他們不再與孩子們漸行漸遠,不再因為他們不了解的變化而受傷、受挫。我希望讓父母親了解,如何建立起一套男孩所喜歡的、深切的、親密的情感語言,築起溝通的管道,協助男孩們順利度過青春期的狂風暴雨。

內文試閱

第一章 不該走的路:男孩與其內在生活的疏離


  盧克,十三歲,站在辦公室門口,反覆思索到底要把棒球帽戴著,還是脫掉好。他最後把帽子一把抓了下來,走進辦公室,這是學校心理諮詢辦公室。

  「盧克,請進。你就坐那張大椅子吧!」

  一張過大的、古老的、棕色的皮沙發靜靜地擺在辦公室一角,剎時使得學校裡最偉大的運動員變得渺小許多。有些男孩選擇將身子整個陷在沙發裡,看起來像是希望能與探查的眼光保持一些距離;有些則斜坐在一旁,很明顯地對於被叫進這間辦公室顯得非常不安。不管在學校裡或是私人辦公室,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總不時看到類似的肢體語言。男孩們貼近情緒時總是帶有一些不自在,他們寧願選擇將自己深深地藏起,或是在一旁冷眼旁觀自己的情緒,因為「感覺」讓他們深受威脅,像是要滅頂。

  盧克是一個所謂的「乖孩子」,在學校的樂隊擔任鼓手,功課中上,但目前有退步的現象。在學校裡,他不是鋒頭很健的人物,但是他有自己的朋友。他也不是那些帶頭鬧事群中的一員,相反的,總是離他們遠遠的。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到這裡報到?過去幾個月以來,盧克在與父親相處時變得尖酸、抑鬱,並經常發生爭辯。幾天前,由於考慮到盧克的成績一直退步,盧克的父母禁止他參加放學後的課外活動,盧克為此大發了一頓脾氣,像是暴風雨一樣搗亂整個房間,重重地摔上了房門,並不停地踢著牆壁。他的母親嚇呆了,父親氣得臉色發青,但他們決定不去管他,讓他自己冷靜下來。第二天一早父親就上班去了,盧克因為頭痛,向學校請了一天假。盧克的母親很擔心,特地打了個電話到學校,想知道到底盧克怎麼了,而盧克的導師建議他到諮詢室來。

  現在,我們都坐下來了,盧克看來既緊張又憤怒,他不想談論發生的事情,尤其是他自己的感覺。他往後移,斜坐一旁,盡量將自己的距離拉遠;他所發出試圖保持距離的信號非常明顯。

  學校功課退步,在家中表現出敵意(特別是那天突如其來的爆發),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個警訊,但盧克並不以為然。「我很好。」他說,帶有反抗的敵意。對於被送到這裡,盧克的眼裡充滿了憤怒。

  在我們開始交談後,話題漸漸帶入他的日常生活,關於他的學業表現、音樂愛好、朋友與家庭等等。他的答案非常簡短、謹慎,甚至是非常吝嗇的。盧克常常用聳肩作為回答,並強烈地表現出避免對話更深入的企圖。對於近來的表現,盧克沒有任何解釋。雖然,他不得已地同意說出感覺可能會好一些,但總是閃避。「我只要再用功一點就好了。」他這樣說,把重點拉到分數上。「我不需要協助,我沒有瘋!我的父母才有問題。」

  而我們在此要討論的是盧克自己的感覺。對於家庭與學校,他一向是用率直、敷衍的態度去面對。盧克有一個姊姊讀八年級,人不太聰明;哥哥是個混蛋。他的父親是個生意人,在家的時間不長,每天早出晚歸;母親當他是個小男孩,總是不斷地拿些小事來煩他。而且,雖然盧克在學校裡有朋友,也有一些老師喜歡他,但整體而言,學校是一個很無趣的地方。

  「說說那天晚上的事吧!就是你發脾氣、踢打牆壁那天。你一定很生氣自己發那麼大的脾氣吧?」

  盧克看起來很奇怪,甚至是有一點驚嚇的表情。他還是一樣地聳聳肩。

  「你看起來很難過。你覺得很不好過嗎?」

  他很快地低頭,看著地板,接著,他的眼淚開始在眼眶裡打轉。很明顯的,他受傷了,但他仍然用強悍的聲音武裝起來,告訴我們:「我不知道。或許吧!我想。」

  「來,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來什麼原因讓你不好過。」



  每一個有麻煩的男孩都有不同的故事,但他們的故事卻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情感上的忽略與疏離。每天,我們都試著與像盧克這樣的男孩溝通,他們不擅於使用精巧的感情語言,也無法表達出情感的複雜性對他們所造成的威脅。當我們希望他們打開心房時,大部份的孩子和盧克一樣,所採取的都是「對抗或逃離」的反應。看過許多因家庭不合而受傷的孩子,他們所體驗的情緒,不是排山倒海的憤怒,就是被激怒到希望所有人都「給我滾得遠遠的!」由於為了學業問題感到羞辱或被批評所刺傷,許多孩子都選擇逃離感覺。

  男孩的世界是充滿衝突的。父母常不知如何找出最佳的辦法,來協助這些男孩。一個母親問起,要如何才能給八歲大的兒子提供最好的建議;如果她的建議是以「說」的形式、而不是具體的方式來表達時,只會引起他的嘲弄以及他同儕的羞辱。另一個母親,則想了解當她的十一歲男孩拒絕溝通時,她要如何打開對話的空間。「現在家裡每一個人都在爭辯,吵架多於對話。即使我知道他有事煩心,但他不肯告訴我他的感覺,就像我丈夫一樣!」另外一位父親問,當他的青春期男孩「不聽話」或是公開挑釁時,要如何協助他?

  當一個男孩覺得他需要從情境中抽離時,同時,他也渴望溝通,這就是情感分歧的開端。在溝通的需要與自主的需求之間苦苦掙扎,使男孩在成長的經歷中很難去表達需求。而在不考慮年紀的狀況下,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大部份的男性都沒能準備好成為一個情感健全的成人。在區隔男性與女性的情感表達方式上,不論先天的影響有多大,環境的因素影響更大;一個鼓勵女孩、阻礙男孩發展情感的文化會加重性別的歧異。刻板印象中,男性是堅強的,這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對於這樣一個引導男孩遠離自我內心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男孩的錯誤情感教育(emotional miseducation of boys)。這是一種訓練,使男孩們遠離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即使是年紀很小的男孩,因為學習快速,也深受影響;舉例來說,他必須將害怕的感覺隱藏起來,以沉默對之。在有限的情感模式下,小男孩必須學著去應付生活中的衝突、分歧以及變化。如果你的工具箱中只有一把槌子,只要機器運作情況良好,或是所有維修工作只是敲敲打打,一切都不會有問題,但一旦工作變得更複雜,就可以清楚看出限制了。

●情感表達能力:教育與無知

  如果問一個男孩:「什麼原因讓你有這種感覺?」他多半不知如何反應,而只是談他做過什麼,或是計畫要為問題做什麼。許多男孩無法使用如悲傷、憤怒或是羞愧等描述情感的字眼。在我們的工作內容中,有一大部份是在協助男孩與男人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並發展出情感語言。一開始,我們協助他們釐清自己的感覺,並承認感覺、說明感覺,以及找出這些感覺從何而來。我們試著教導他們情感的表達方式,建立探知與了解情緒的能力,包括對自我與他人。

  這個過程聽起來像是閱讀訓練。一開始,我們教字母跟發音,之後才教片語跟造句。一旦我們開始了解、並喜歡較複雜的思考時,就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與人進行溝通。最後,閱讀能力為我們開展更寬廣的視野,超脫我們個人自身、經驗與想法的限制。

  同樣的,學習語言表達方式也包含認知、觀察與感覺情緒,之後利用這些習得的技巧,使我們更了解自己與他人。我們學習欣賞情緒的複雜性,這可以增進我們的能力與人際關係,同時,加強我們與外界的連結,豐富我們的生命。

  在發展情感表達能力時,首先,必須要先能區辨情緒、說出情緒;第二,要體認情緒的內容,以及它所呈現出來的形式或是肢體語言。第三,要了解產生某種情緒狀態的情境或是反應哻;也就是說,要將失落與悲傷、沮喪與憤怒、威脅與驕傲、或是自我尊嚴與恐懼相連。在我們進行家庭訪談的經驗發現,許多女孩在早期就被鼓勵發展情感的表達能力,被鼓勵盡量表達自己的感覺,並對別人的感覺做出回應。大部份的男孩並沒有這種機會,在年紀很小時,他們所表現出的情感表達就是忽略他人,不管是在家、在學校或是在遊戲場。母親常會被小男孩所表現出的暴怒所震驚,在四歲或五歲時,這些小男孩就會當著母親的面大吼大叫、直呼母親的名字,或是毆打母親。

  大家最常抱怨的男孩行為是「一點都不在乎別人」,從一些資深教師的口中,我們聽過太多次,他們總是這樣描述班上那些易怒的、吵鬧的男孩們。對於類似的行為,我們常用的解釋是無傷的「不成熟」,聽起來好像是總有一天他們會自動成熟,轉化男孩的情感生活。如果採取這種忽略與迴避自覺的態度,對於男孩而言並無益處。男孩情感的忽略無疑地會影響他人,但他們自己也會受傷,必須以自己作為代價。由於缺乏情感教育,男孩們在青春期遇到壓力或是遇到殘酷的同儕文化時,他所能習得與採取的反應──他也知道這是社會普遍認同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男人」的方式,包括憤怒、激動以及情緒的抽離。

  當我們開始工作、討論關於男孩的感情時,我們絕大部份的任務,是說服那些帶著懷疑的父母與教育工作者,告知他們我們從治療經驗裡所探究出的事實:男孩們的苦苦掙扎,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一直從事著破壞情緒的訓練,並將這些訓練強加諸於男孩身上;許多男孩面臨危機,極需要協助。或許,因為男性在社會中總是享有權力與權利,男孩被視為理所當然會是未來的成功者,而幼年時期所遭受的問題微不足道。這種態度假設每一個男孩都是自尊的、自信的、成功的,沒有情感與需求。人們經常看到的男孩形象,是他們充滿力量的樣子,經常忽略許多顯示男孩們已經受傷的證據。   統計數字所提供的是粗略的印象。約有九十五%的少年殺人犯是男孩,在少年法庭中每五個罪犯中有四個是男孩;在十個煙毒犯或是因酒鬧事的青少年中,有九個是男孩。在青春期的中、後期的男孩中,自殺是第二大主要死因(意外死亡與被殺分居第一、三位)。在試圖自殺者中,成功的大部份是男孩。與同齡的女孩相較,十五歲男孩自殺率多出七倍。

  雖然謀殺是一種非常極端的男性作風,大部份的男孩即使感到憤怒或痛苦,也不會輕易殺戮。大部份的男孩,是安安靜靜承受情緒折磨的學生。他們需要父母與同儕的愛、接納與讚賞,他們奮力地尋找自尊;他們容易衝動,而且被他們所不了解、所不知道的情緒引導行為。男孩們經常以殘酷地對待其他人或女孩,來學習忽略情緒。他們內在的風暴會表現在學業成績不佳、沮喪、藥物上癮、酒癮、混亂的關係,甚至是犯罪上。

  在一個中學為父母舉辦的指導會上,校長要求為人父母者扮演積極的角色,盡量不要鼓勵女孩們之間結黨結派、或是在社交活動上競爭。相反的,在為男孩所舉辦的指導會上,校長卻豎起了大拇指說:「我們不擔心這個年紀的男孩,因為他們充滿彈性與力量,足以應付一切。他們可能玩瘋了,在河邊的微風中互相推擠嬉鬧,但也就只有這樣了。他們不會產生怨恨或嫉妒。」

  但是,男孩們同樣地在失敗與拒絕的情緒中掙扎,就像女孩們所遭遇的一般;只是,當他們不能再承受苦痛的時候,男孩們會展開行動。不管在任何年紀,男孩常被迫從有意義的關係中抽離,因而錯過了情感成長的重要時機。許多因素使我們必須關心男孩的情緒發展,因為一個困惑的男孩會長成一個憤怒、情感上孤立的少年。可以預期的,他會變成一個孤獨的中年男子,不斷承受沮喪的風險。

  為什麼男孩需要學習情感的表達?答案很清楚。一個男孩學會情感語言後,才能擴展能力,更清楚地表現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只有憤怒與激進等有限的選擇。他們需要在家裡與學校練習,並受到鼓勵使用情感語言,就像他們在發展良知、道德觀時一般。對於情感上的連結,男孩的需要並不比女孩來得少。終其一生,特別是在青春期,他們需要親密、支持的關係,使他們可以免於成為混亂、沮喪情緒的犧牲者。最重要的是,一個男孩需要一個具備豐富情緒生活的男性,作為他的角色模範(role model)。從父親或是其他的男性的身上,他必須學得感情表達的方法,就像他在母親與其他女性身上習得的一般;將來,他必須建立起自己的感情生活與語言,並以男性的身分進行溝通。他必須要看到、並且相信,在男性的生命中,情緒的確占有一席之地。

丹與馬利歐、羅比、傑克和其他朋友

  我坐在一個小房間裡,跟八個七年級的男孩一起。他們唯一相似的地方是年紀,各人有不同的特色。其中的一位名叫馬利歐,個子很高,身材發育得很好,看來青春期發展得不錯。他的頭髮又直又黑,剪成噴射狀,有幾撮垂在額頭上。在我年輕的時候,這種髮型一定會被人當作是剪壞了,但對馬利歐而言,這是流行的象徵。相較之下,他的朋友傑克看起來就像個孩子。傑克有一頭柔軟、漂亮的金髮,藍色的眼睛活靈活現,看起來特別的天真無辜。傑克牙尖嘴利,一副很聰明的樣子,在團體中居於主導地位。馬利歐經常與傑克競爭,要搶下他的寶座,卻經常變成了傑克的侍從。第三個男孩叫羅比,他的經驗是今天討論的重心,他帶了一個背包,就放在傑克與馬利歐之間。羅比看起來有點胖,不像其他男孩那麼喜歡運動,但是事實上除了馬利歐之外,他比誰都高。他的頭髮是棕色的,髮型看起來是漫不經心、隨機剪的,而他的衣服看起來像是昨晚穿著睡覺的衣服。
這些男孩聚在一起,並不是為了要進行團體治療,至少不是傳統意義的治療。他們之中,沒有一個被診斷出有特殊的情緒問題,也沒有誰是特別惡劣、家境貧窮或是麻煩學生,成績也都還不錯。事實上,他們沒有一點不尋常,而這也是他們為什麼會在這兒的原因。他們代表各班,由校長挑選,來跟我談一般關於「惡意嘲弄」(cruel testing)的問題。在這個學校中經常發生,看來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

  在這碼戲中,他們每一個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傑克經常是發動攻擊的人,如果他找到了別人的瑕疵或缺點,無論真實或想像,他都會直接說出並變成綽號,一有機會就拿來取笑別人,並以此為樂。馬利歐經常助紂為虐,因為他的身材與傑克的機巧,使他們所向無敵。班上的男孩經常發現自己很難保持中立;有時候,他們是目標,有時,卻又變成加害者。這就像是在叢林裡討生活,只有強者才得以生存。羅比經常變成箭靶,有一天,當他在數學課上做不出習題時,他又成為嘲弄的目標。而羅比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並跑出教室。
我試著與他們討論嘲弄所帶來的傷害,一開始我直接先問羅比跟他的朋友爾司脫。

  「嘲弄別人好玩嗎?」

  羅比:「沒什麼不好啊!我經常笑爾司脫,他也會笑我,但我們仍是好朋友。」

  「你們怎麼嘲笑對方的呢?」

  羅比:「我不知道。我常嘲笑他的鞋子(大家看看爾司脫那雙舊的不成樣的鞋,忍不住也笑了。顯然,他們對這個把戲非常熟悉。隨著大家的笑聲,羅比說得更起勁兒了。)你看,那麼舊了,而且他的鞋子還是家裡做的喔!他爸爸做給他的。他們全家都有自製的鞋子,包括他妹妹。」

  「爾司脫,如果羅比像這樣笑你,你會很不舒服嗎?」

  爾司脫:「我的鞋子才不是自製的呢!我很喜歡我的鞋。」

  羅比:「對啊,你的鞋子看起來像是木製的。」

  爾司脫:「金德倫博士,你知道羅比的媽媽每天都幫他帶起司三明治嗎?那是因為這是他家僅有的起司,而她就拿這個給他當午餐。他妹妹每天都吃麥當勞,但每天都把起司留給他。」

  「好了。大家對這些有什麼感想?朋友之間這樣嘲弄彼此對嗎?」

  傑克:「很好啊!只是好玩嘛!又沒有人真的介意。」

  「什麼時候會變得過分?你怎麼知道你是否已經傷害別人了?怎樣是太過分了?」

  接下來是一陣的沉默,他們彼此乾瞪著眼。雖然我知道這是比較好的狀況,但我對於這些孩子完全不知他們的言語或行動會產生什麼影響,感到非常驚訝。

  「你們的嘲弄曾經傷害過別人嗎?」

  有些男孩說是。

  「那你怎樣才能分辨出已經傷害別人了?就拿羅比來說吧!那天大家都在教室裡,你們覺得如何?」

  更多人沉默不語。他們沒有假裝看起來很酷或很堅強,他們不知道如何去體會羅比的感覺,甚至,他們根本不覺得應該了解他的感覺。另一個在中間手足無措的男孩,朗狄,終於有了回應,而這個行為似乎讓他成為團體中最深沈的情緒思考者;但是他為自己的直覺似乎反應沒有任何的信心。他反問道:「當有人開始哭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知道太過分了嗎?」

  「是的。但如果我們在有人開始哭泣之前就能停止,那不是更好嗎?難道一定要用眼淚,你才了解傷害別人了嗎?你還能從哪一方面知道別人不高興?」

  仍舊沉默。或許,即使對於最常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學生而言,這個問題都太難了吧!他們顯得侷促不安,想要說些什麼來結束討論,但沒用,他們被困住了。

  如果,這樣年紀的男孩還無法辨別字母或是閱讀能力低落,每一個成人都能意識到:這個孩子需要協助。但男孩們情感表達能力的不足隨處可見,直到發生戲劇性的轉變之前,都沒有人意識到!必須因為學校槍擊事件、酒醉駕車被捕獲自殺等事件發生後,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發現男孩們需要感情上的協助。對於成人而言,問題可能是:「那個男孩為什麼哭(為什麼跑開、或撞車、或殺人、或自殺)?這是因為我們不覺得有什麼事情不對勁,也無法理解他們可能受到了傷害。」

  但是否有人想過,為什麼這麼多男孩的情感遭到剝奪或限制?他們如何能輕易遺忘別人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男孩無法進入感情的世界?

作者資料

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

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專授關於男孩發展的問題,並在全美各地推動由父母、老師以及學生一同參與的問題解決工作小組。他是位學校樂於諮詢的心理顧問,目前也在波士頓一所獨立男校任職。

丹.金德倫(Dan Kindlon)

金德倫博士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已於該校任教近二十年,教授兒童心理學與行為研究。金德倫博士是一位先驅的研究者,本身也從事男孩與家庭的心理治療,十餘年來,他一直擔任波士頓地區一所獨立學校的男童心理諮商顧問。他參與寫作的《該隱的封印》”Raising Cain”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目前與妻子及兩個女兒定居波士頓。

基本資料

作者: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丹.金德倫(Dan Kindlon) 譯者:吳書榆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商周其他系列 出版日期:2009-06-08 ISBN:9789866472718 城邦書號:BO0105X 規格:膠裝 / 單色 / 42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